如何認識我國周邊環境及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親、誠、惠、容四字理念一經提出,就成為新形勢下中國周邊外交的標誌性方針政策,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反響。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推進周邊睦鄰友好,同周邊國家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濟合作日益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親、誠、惠、容四字箴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新發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國60年睦鄰友好政策的總結,也閃爍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光芒。中華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我們同周邊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通、人文相親,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友好情誼千百年來連綿不絕。我們講「親」,就是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中華民族是講誠信的民族。國之交如同人之交,要將心比心,以誠相待。俗話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們講「誠」,就是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夥伴。就是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關係,繼續用自己的真誠付出,贏得周邊國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中華民族是尚道義的民族。講情重義、先義後利,是中國人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我們講「惠」,就是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路,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我國發展更好地惠及周邊,同時也使我國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
中華民族是有胸懷的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歷來主張和而不同、兼容並蓄。我們講「容」,就是要倡導包容的思想,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回應周邊國家期待,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將中國與周邊國家連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四字箴言是引領命運共同體穩步前行的指針,不僅中國要身體力行,也應當成為地區國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關於中國國際環境以及外交戰略和政策再度發生又一場激烈爭論。此前曾經發生過的三次爭論,引發的原因和爭論的主要內容,都是全球性的。這一次爭論卻很不相同,引發這一次爭論的原因和爭論的主要內容,集中於中國的周邊環境和周邊外交政策。2013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雖然中國一貫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工作,將之視為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但召開這樣的座談會還是第一次。這表明在中國改革全面深化、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同時,對於周邊環境和周邊外交的高度重視。
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當前和未來時期中國周邊環境的總態勢做出了明確判斷;對於當前和未來時期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由此可以認為,當前和未來時期我國周邊外交的大政方針已經確定。但是,有效貫徹執行大政方針,須妥為處理一些重要問題,為此應作出正確判斷,深入探討。
準確判斷周邊環境總態勢
近幾年來,出現了對於中國周邊環境總態勢明顯不同的判斷。這些不同判斷既是近幾年所出現的爭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又是爭論中關於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爭論的基礎。實際上,在這次爭論之前出現的三次爭論中,關於當時國際環境總態勢的不同判斷,就既是爭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又是爭論中其他爭論內容的基礎,顯示了準確判斷中國周邊環境總態勢的重要性。
如同前三次爭論一樣,這一次爭論中對於爭論的具體問題,有著很多樣的具體不同看法,但對於中國周邊環境的總態勢,卻有截然不同,而且針鋒相對的兩種不同判斷,即我周邊環境十分嚴峻,甚至有人在網上喊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以及我周邊環境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呈現總體和平、穩定、繁榮態勢。稍微深入分析就可以發現,截然不同、針鋒相對的這兩種關於中國周邊環境總態勢的判斷,實際上都是以相同的事實為出發點,主要是:中日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激化、中菲黃岩島和仁愛礁等島礁主權歸屬爭端加劇,以及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等等。這些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於這些事實對中國影響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以及我國應採取的對策的判斷卻大不相同。
不考慮利用網路嘩眾取寵者的言論,可以把認為中國周邊環境總態勢十分嚴峻的人士的基本觀點歸納為:日本非法佔據釣魚島,以及菲律賓企圖佔據黃岩島、仁愛礁等,不僅直接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完整,而且對我國安全形成嚴重威脅;美國調整亞太戰略,企圖對中國進行圍堵、遏制,導致在我周邊形成戰略包圍態勢;對於中國面臨的,來自各方面的嚴重威脅,我們必須以強硬方式予以回應。他們的這些觀點,明顯是對中國周邊環境簡單化、片面化的判斷,同時,也是對於我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的明顯低估。中日、中菲的領土歸屬爭端直接導致了中日、中菲關係的嚴重下滑,但沒有,也不可能形成對中國安全的全面嚴重威脅;美國的亞太戰略調整有針對中國的部分,但這只是中美關係的局部,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美髮展新型大國關係的大趨勢;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強化,已經並將繼續給我國處理周邊國際事務,提供廣闊的國際空間和明顯的主動權,中國完全沒有,也不可能陷於「必有一戰」、「只能一戰」的困境。所以關於中國周邊環境總態勢十分嚴峻的判斷,是不成立的。
關於中國周邊環境繼續保持穩中向好基本趨勢,呈現總體和平、穩定、繁榮總體態勢的基本判斷,符合近幾年我國周邊環境的實際情況,是正確的。但是,根據近幾年我國周邊環境發生的新變化,應該,也可以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做出更精確的判斷,即我周邊環境,在持續穩中向好的同時,出現了複雜化的動向:所謂複雜化是指,在多個層次上和多個方面都出現了,和平、穩定、繁榮總態勢
與一些新挑戰、新問題並存的局面。主要有:和平、發展、合作繼續是我周邊國際關係主流的同時,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有所上升,包括領土和領海爭議、擴充軍備等;在絕大多數鄰國鞏固、發展與中國的友好合作的同時,中日、中菲關係嚴重下滑;在周邊國家更加重視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的同時,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疑懼、防範有所增強,等等。中國周邊國際環境的複雜化,是在世界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大背景上,各國,包括中國周邊國家利益多元化的必然結果。同時,2010年以來中國已鞏固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大變化,對周邊國家的衝擊,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事實表明,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並沒有改變中國周邊環境持續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以及總體和平、穩定、繁榮的態勢。但不應、不能忽視這些新問題、新挑戰對我國周邊環境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如果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出現重大失誤,這些新問題、新挑戰將可能給我國帶來全面性的嚴重不利影響,這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國周邊充滿活力,有明顯發展優勢和潛力,我國周邊環境總體上是穩定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周邊國家對華關係的主流」。這為近幾年的爭論做出了明確結論。近幾年的事實,特別是2013年的事實,包括:中俄、中國與中亞各國、中韓、中印(尼)、中泰、中緬等戰略夥伴關係的進一步鞏固、深化;中印、中越關係的明顯改善、發展,都有力地支撐了這一結論,同時也清楚預示了未來時期中國周邊環境將持續向好的前景。這是我周邊環境發展變化大趨勢的必然前景,更是中國周邊外交政策正確、成熟的必然結果。
把握周邊環境變化中美國因素的影響
美國不是中國的周邊國家,但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堅持深度介入亞太地區事務,早已由我周邊地區的「外在因素」,成為了「內生因素」,從而對中國周邊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儘管冷戰結束前後,美國對我國周邊環境影響的性質和強度很不相同,但美國的亞太戰略和對華政策,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繫,一直是決定美國因素影響性質和強度的關鍵。在2010年以來的美國亞太戰略調整,及其對中國周邊環境的影響中,這一點有很清晰的表現。
2010年以來,奧巴馬政府高調推進亞太戰略調整,對我國的周邊環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成為引發我國關於周邊環境和周邊外交政策爭論的一個主要原因。與此同時,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在進行重要調整,借重加牽制的對華政策逐漸成型。奧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和對華政策,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對華政策是其亞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其服務。但在實際執行的層次上,卻出現了二者相互制約的局面。幾年來的奧巴馬的亞太戰路調整有明顯針對中國的表現,包括強化與日本的軍事同盟、在與中國的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偏袒日本和菲律賓;與印度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建立夥伴關係等。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的這些動作,不僅直接加劇了日、菲於中國關於島礁主權歸屬的爭端,而且在我周邊地區製造了針對我國的緊張氣氛,從而成為近幾年中國周邊環境複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中美對於發展新型大國關係取得基本共識、中美合作更廣泛地推進等,不僅顯示了中美雙邊關係的發展,而且對於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中直接針對我國的部分有所制約,例如對日本領導人相關言行的制約等。美國亞太戰略調整與其對華政策,在執行層次上的相互制約,是美國實力下降,必然進行全面收縮,但又力圖保持美國在亞太地區,主要是中國周邊地區領導地位這一矛盾的重要表現。把握這一矛盾,將是處理中國周邊環境及其變化中,美國因素影響的基礎。
須清醒認識到,上述矛盾將長期存在,但矛盾兩個側面的影響,是不斷變化、調整的,從而將導致對中國周邊環境的不同影響。顯然,如果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中,針對中國的部分強化,將對我周邊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果中美雙邊關係穩定發展,則將對我周邊環境產生有利影響。所以,須在弱化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中針對我國部分的同時,著重強化中美雙邊合作。這將保證處理中國周邊環境及其變化中美國因素影響時,中國的主動、有利地位。
維護領土、領海主權完整,與保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的關係
維護中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就是維護我國核心利益。1949年以來,堅決、有效地維護中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一貫是我國堅定不移的立場和政策。但是,近幾年來,我國與周邊一些國家的領土、領海主權歸屬爭端增多、加劇,有的還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例如中日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這在對中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形成威脅的同時,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形成了明顯不利影響,也成為人們對中國安全感到擔憂的主要原因之一。顯然正確處理維護我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與保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的關係,對於保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有直接的關鍵性意義。
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的領土、領海主權歸屬爭議,是歷史形成的。長時期以來,中國一貫堅持以維護周邊環境和平穩定的大局為重,穩妥、積極地處理、解決與相關國家的領土、領海主權爭端。到目前止,中國已經解決了除中印邊界外,全部陸上領土爭端問題,為維護我國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中國也一直積極努力,爭取穩妥、有效地處理、解決與相關國家關於領海和有關島礁主權歸屬爭議,並且有較好效果,在較長時期內,基本保持了中國周邊環境的相對和平穩定。
近幾年來,中國與一些國家相關爭議的增多、激化,各有不同具體原因:中日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嚴重激化,是日本推進大國戰略、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以及日本嚴重右傾化的直接結果;中菲、中越南海領海主權和島礁主權歸屬爭議加劇,主要與對於相關海域資源,首先是油氣資源的爭奪相關;中印陸地邊界摩擦增多,與印度對中國更加強大的疑慮直接相關。雖然引發的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這些事件都對中國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形成了不利影響,是近年來我國周邊環境複雜化主要的直接表現。所以,中國不僅需要針對不同事件,有不同的具體處理方式,更須針對這些事件對我周邊環境和平穩定的不利影響,有總體性、戰略性的處理方針。從維護我國周邊環境和平穩定,以及維護我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的大局出發,考慮到相關領土、領海主權歸屬爭端難以在較短時期完全解決的現實,應明確以在保持爭端區域現狀的基礎上,擱置爭議,管控衝突,爭取爭端不繼續升溫,並進一步降溫的處理方針。貫徹執行這一方針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當然,針對不同事件和不同的當事國,貫徹執行上述方針的具體方式各不相同。
維護中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與保持中國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都是我國的核心利益。在根本上,這兩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但在當前我周邊環境的現實中,卻出現了這兩方面互相制約的局面,這實際上是我國周邊環境複雜化的深層次表現。破解這一局面,對於維護我國領土、領海主權完整和保持我國周邊環境和平穩定,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緊迫的。前述爭取已經發生的領土、領海主權歸屬爭端不再繼續激化,並且能有所降溫,將是破解這一局面可行、有效的思路和方式。應對之積極探索、實行。
積極促進命運共同體意識
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1949年以來,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就是連續的、穩定的,但同時又是與時俱進,不斷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的。1949年至今,保持中國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一直是我周邊外交政策從未改變的目標,六十多年來一直堅持,這是爭取實現中國繁榮、富強的國家戰略目標決定的,也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高度政治智慧決定的。但在不同歷史時期,隨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周邊國家與我國關係的變化,以及我國周邊環境的變化,實現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則不斷有所發展、有所創新,這是我國周邊外交政策發展、創新的主體。
2010年以來,在中國鞏固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中國的周邊環境出現了複雜化動向。這推動我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必然需要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中國周邊環境做出了,「總體上是穩定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周邊國家對華關係的主流」的判斷;明確確定了,「服從和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從而確定了新形勢下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大框架,充分表現了我國周邊外交政策的延續性、穩定性。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在「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的基礎上,「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這規定了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思路,是在周邊外交政策延續性、穩定性基礎上的重要發展、重要創新。
導致中國周邊環境複雜化的各個原因中,中國的強大,特別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最重要的,其他各個原因都受其深刻影響,因其而強化。雖然,作為大國,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主要是如何消除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畏懼,一直是我國周邊外交的重點和難點。但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真正開始大而且強以來,這一問題更為突出,甚至在深層次上,已成為牽動我國周邊外交全域的關鍵。實際上,1949年以來,中國一貫重視妥善處理我國作為大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特殊性。上世紀50年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宣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入21世紀後,中國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以及「睦鄰、安鄰、富鄰」的方針等,都有較好成效。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周邊外交中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並且強調「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這是妥善處理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重大新舉措。這一舉措重要的新意在於,通過對於共同命運的確認,通過共同努力奮鬥,實現共同的夢想,從而在命運共同體中實現,中國與周邊國家真正意義的平等合作。這一重要新意的落實,將是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根本性變化,將最有效地化解周邊國家對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疑慮、畏懼。
實際上,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如何與其他國家相處,已不僅是我國周邊外交中最重大的問題,而且是牽動我國外交全域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不僅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思路,而且是整體外交的思路。近幾年來,關於中國須有「大國意識」、發揮「大國作用」的議論很多。雖然這些議論對於「大國意識」、「大國作用」等,基本沒有全面、系統的論述,但從相關的議論可以清楚看出,議論者基本上是以美國及其言行,作為「大國」的範本。即認為中國強大了,就可以,也應該像美國一樣追逐和運用地區的、世界的霸權。這是幼稚而又危險的認識,如果照此辦理,只能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幾代領導人對此都有清醒、深刻的認識。從「永遠不稱霸」、「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再到「建設和諧世界」、「發展新型大國關係」,清楚顯示了,幾代領導人對於中國強大後應有的作為不斷深化的認識。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是新形勢下上述認識在中國周邊外交中的體現,更是上述認識在新形勢下的深化。可以預料,遵循這些認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國必將作為新型大國屹立於世界。
強答。
還是比較樂觀的。
周邊國家要適應中國的逐漸崛起,凡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必然會產生衝突,而且考慮到中國現在的體量,真心不建議印日菲越等國這麼做。黨國在相當長時期內的主要目的還是和平前提下的經濟發展,畢竟時間在我要沉得住氣,我們同周邊國家的距離會越拉越大。主要做法應該還會是拉一幫打一個,對小國是爭取一對一,對大國是爭取水攪渾。在有可能發生熱點問題的幾個方向上,南海,台海,曹縣半島,釣魚島,藏南等等,我看好南海。空談誤國。
所以簡短總結就是:大國政治,遠交近攻。推薦閱讀:
※如何應對欺軟怕硬、兩面三刀的小人?
※如何看待廣西13歲流浪男孩殺死三姐弟??會被判刑嗎
※歷史上有沒有光明磊落的人成就一番事業?
※有沒有必要的惡?
※既然那麼多壞人,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