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時出現那麼多自發維護王朝的「湘軍」,淮軍。而明末面對李自成起義時確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更何況清朝還是異族政權,而明朝還是漢族政權。
後來這些清末的團練慢慢發展,就成了袁某人小站練兵的北洋嫡系,徹底踹翻清政府,所以這個「自發維護」真是聽起來挺諷刺的啊。
至於為啥明末沒有「湘軍,淮軍」這類型的軍隊。。。。誰說沒有啊,那個在各路明朝戲說讀物裡面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和別的各路「XX軍」就是明朝版本的「湘軍」,「淮軍」啊。至於說什麼「湘軍」,「淮軍」是維護王朝的仁人志士所自發組成的,呃,不說清朝了,就說現在你自發組織一支保釣護衛軍給我看看,估計還沒摸到日本就被PLA先踹平了。沒有政府的授意支持,曾國藩別說是以儒家了,就算以天王老子的名號都不敢組織地方軍隊啊。
歷來在中國王朝末期,隨著中央ZF能力的下降,在面對內憂外患時都會讓手下幹將去自立地方新軍,這樣既能解決內憂外患,還能節省下來ZF的銀子撥款。但是這麼做無一例外在最後都會出現軍閥尾大不掉,競相干政的情況,程度輕的是養寇自重,不斷地抽取中央政府的財力物力;程度重的就是逼宮自立,取而代之,或是當帶路黨,這一點在明清歷史的末期都可以看的到。
明朝雖然咔嚓了袁崇煥這個「頭號疑似造反種子」,但是架不住別的軍隊頭子養寇自重,後來平西王光榮帶路,完成最後一擊;
清朝相比之下更加孱弱,咔嚓不了袁大頭,只能讓他回家養腳,後來還是得歸還兵權,最後由袁大頭完成滅清最後一擊。
如此歷史,明清有之,古羅馬共和國有之,甚至在不列顛全球帝國崩潰的時候也能看到這似曾相識的一幕。
。。。。。。。。。。。。。。。。。。。。。。。。。。。。。。。。。。。。。。。。。。。。。。。。。感覺一年前寫的玩意兒,怎麼突然一下這麼多人贊了,好惶恐我寫的這個東西,其實也是大體上說說歷史脈絡而已,不能當成很嚴肅的觀點來看。歷史就像一棵樹的樹葉,遠遠看上去每片葉子都差不多,但是近距離認真觀察的話,其實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明末軍隊和清朝團練自然有很大的不同;古羅馬和日不落的衰亡,也是千差萬別。但是我想,如果過度拘泥於具體制度,思想行為,pay too much heed to the particular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nxt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怎麼把這句話說得漂亮,所以用英文表達一下吧,準確一些),那麼我們就沒有多少興亡教訓可以總結了。
我覺得歷史可以往大了看,也可以往小了看。袁大頭也好,澳洲軍隊和默多克也罷,雖然時代不同,爭取權力的方式,思維和事業格局全都不一樣,但是最本質的心態卻是大體類似的。這些人生而偉才,一開始兢兢業業服務ZF,希望能早日當上這艘ZF大船的大副。後來當他們真的當上了大副的時候,卻悲哀地發現這根本就是一艘破船,船長無能,自己用盡全力,也不過只能勉強修補,使其再開個千兒八百米;但是如果取而代之,把船長丟到海里喂鯊魚,把船長的米蟲親信丟到海里喂鯊魚,另起爐灶,說不定還能讓這艘破船起死回生-----就算不能,那老子也好歹過了幾天船長的癮。天才總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珍惜,總是有著更瑰麗的夢想,他們是絕不願意把自己的餘生浪費在堵破船上面的。
這個道理,袁大頭一定懂,白暫通侯最少年也一定懂,那些高呼獨立自由的甘地們也很明白。拋去這些神人,平時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那些大公司在遇到瓶頸時,也一樣是走馬燈似的換帥,而且每個帥的發展戰略都各自完全不同。拋去這些能人,平時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做小組作業時,一旦組長無能,底下立刻會有強勢一些的組員在實質上取而代之,並且逐漸把組長邊緣化。神人,能人,庸庸你我,做的事兒有大有小,但心態想法,卻是差不太多的。
(哎,人老了,乾貨漸漸想不起來,只能寫心靈雞湯了。順便推薦一下:最近podcast上面有個澳洲la trobe大學的評說羅馬皇帝系列,真是不錯,太好聽了。本人不是la trobe的學生,但是跟主講人來來回回交流過不少次,感覺人家蠻上心的。現在好多人都看《羅馬人的故事》,但是那套書有些過於美化羅馬了(特別是朱利斯*嘴炮),聽聽這個podcast,能讓你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羅馬。 PS:這個podcast的文本會在後期陸續放出,現在女老師還是主要忙活錄音講課的階段)http://www.abc.net.au/news/2014-12-09/ancient-rome-podcast-by-melbourne-university-topping-the-charts/5955596因為明廷根本不授予士紳辦團練的許可權,你自己要辦也可以,不給名義、不發餉,根本打不出名堂。
曾國藩辦湘軍的起點,是清廷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請,下旨讓他幫辦團練: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隸籍湘鄉,聞其在籍,其於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指湖南巡撫張亮基)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儘力,不負委託
最開始作為湘軍的基礎的,是湘鄉知縣朱孫詒督辦、舉人羅澤南、生員王鑫率領的湘鄉團練武裝,是官紳合作的產物。團練的經費來源是地方籌款,任務是保衛地方。而曾國藩則把他們進一步變成了吃官糧、聽調遣的勇營。當然朝廷調撥軍餉並不及時,使得湘軍早期靠借款維持,又開設厘金局以自給。而曾國藩也對團練大臣的職銜並不滿意,希望能正式擔任巡撫。不過至少有個朝廷授予的合法名義在。
反過來說,明末朝廷基本沒有下令讓在鄉士紳辦過武裝,朝廷下令創辦的「鄉兵」,都是由在任的地方官統率的。舉一個士紳「自發」辦團練的例子。崇禎朝的甘肅巡撫梅之煥,出身麻城大族,1633年獲罪回鄉「聽勘」(等候處理),他在家鄉辦了號稱萬人的地方武裝「沈庄軍」,修築塢堡,吸納鄉民,並強化縣城的防禦,抵抗了民軍首領「老回回」等人的進犯。最終在蘄黃山區創立了「蘄黃48寨」。1641年死去。在此期間,明廷追敘他在甘肅時的功勞,復了他的官、給他加俸、蔭子的獎勵,但從未正式賦予他辦團練的權力,或給予他什麼資助。
==================
補充一下,崇禎十六年四月,毅宗下旨宣布,各地結寨自保的地方武裝如果能擒獲民軍將領就可封官,但這是對現有地方山寨的收編,不是主動興辦。這些武裝也往往是地方武力豪強統率的,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朝廷利用。==================兩相比較的話,清廷是一面號召士紳辦地方武裝,一面加以限制;而明廷則根本不授予士紳這個許可權。那就根本不會有什麼「湘軍」「淮軍」了。這個和是不是異族統治也沒關係。北宋末年就招募了很多「義兵」,元末也很早就下詔興辦「義兵」,授予官職。還是看朝廷敢下放多少許可權。湘軍,淮軍都是團練,團練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職業軍隊,比一般的綠營兵都要強,怎麼會是「自發維護」的呢。曾國藩在湖南為追擊太平軍,仿照明朝咸繼光,用儒學治軍。這部隊的政治工作堪稱清朝最強了。
太平天國的宗教屬性,完全顛覆了中國士族階層的傳統觀念,地主知識分子能不反嗎?明朝是因為李自成還湊合著,更何況大家還相信明朝氣數已盡,天命所歸
怎麼沒有,忘記李自成最後被誰幹掉的?
湘軍和淮軍都是團練,為後世割據軍閥之濫觴,是清政府自己覺得八旗和綠營都不行,自己下旨要求地方組織團練的,有地方豪強出錢出糧,絕不是「自發」的。
只能證明,明朝末年地方財政也很差勁。而且自願一說也站不住腳,東漢末年地方也招募軍隊打黃巾軍,最後也是這些人導致東漢名存實亡。
李自成就死於地主武裝啊
如果指的是「朝廷下詔允許興辦的團練鄉勇」,那麼明末是沒有的;但是如果指的是「自發組建」的勤王軍隊,那麼明末也還有幾支:洪承疇的洪兵;孫傳庭的秦兵;盧象昇的天雄軍;左良玉的昌平兵。這些都是民變開始之後新招練的軍隊,當然都是朝廷委派平亂的大臣將領招募的。比較接近後世湘軍淮軍形式的當屬盧象昇的天雄軍:招同鄉,招父子兄弟親戚朋友,招老師學生,士兵間關係緊密,因此戰鬥力強。
非要強調「自發組建」是朝廷不管不問的話,那就是各種義軍民兵之類的了,這種軍隊北宋末、南宋末、明初靖難、明末都存在,但大部分戰鬥力都較弱,沒有多大作用。
因為清末團練延續了一個朝代,而明末團練僅僅打死了李自成明朝確實沒有從官方去承認和組織管理團練系統
明朝還真不清楚,可能跟那時候政府與人民的思想狀態有關吧,但是清朝湘軍的頭是曾國藩,他是被慈禧和恭王派去辦團練的,越做越大才成的湘軍,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湘軍大量裁軍,就是說只要曾國藩不造反,湘軍依然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只是自由度比較大,當然啦,曾經是有人並且很多人勸反曾國藩,不過曾剃頭意志力堅定且不蠢,沒有成功而已,跑題啦~
太平天國太特么慘無人道了,打著起義的旗號干著燒殺搶掠的勾當
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而言,少數民族的出身當然要區分,但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禮義的繼承。清朝雖然是異族統治,但是滿族整體上接納了漢族的文化,連自己的話都不會說了。反觀洪秀全,他的改良過的基督教教義對知識分子的衝擊太大了。
你這個自發很有意思。像題主一樣變著法給滿清洗地的,上面的糾正答主錯誤的,難道沒看出題主醉翁之意不在酒。
推薦閱讀:
※中外歷史上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都曾經是列國林立,但最終走向統一。而為什麼中南半島卻沒有走向統一?
※古代其他國家有哪些獨特的發明發現?
※歷史上有哪些驚人的謊言?
※為什麼湖北人被稱作九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