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陳慶之與記載的一樣嗎,如果不真實,那麼為什麼史書需要描述一個神將式的人物?
南北朝史書首先要抱著當小說看的態度,然後參照著看,而且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僅僅是南北朝的史書互相參照著看,連相同的一本書裡面不同人的列傳都要參照著看,才能得出較為合理的答案。
舉個例子,陳慶之七千人擊敗北魏三十萬大軍是不是很屌?但是有人比他更屌,《魏書·爾朱榮傳》記載爾朱榮以七千人的部隊擊敗了葛榮的百萬大軍,當然,百萬大軍是葛榮自己號稱,但真實兵力肯定也是有幾十萬人的,而且葛榮的部隊多是六鎮叛軍,是很有戰鬥力的;所以如果我們按照爾朱榮傳的記載,那陳慶之的戰績也算不得什麼。不過我前面說過,南北朝史書一定要參照著看,同樣是魏書,孝庄帝紀裡面記載的卻是爾朱榮七萬人破葛榮百萬大軍,而且根據魏書其他地方的數據,七萬人這個數字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那麼我們從上面這件事來推論,在陳慶之北伐期間,北魏第一號人物爾朱榮僅僅帶著七萬人在外征討流民叛軍,第二號人物元天穆帶著另一批精銳征山東。北魏是如何拿出三十多萬人去迎戰陳慶之的?
再說一個,陳慶之北伐陷三十二城,第一座城是梁國城,《南史》記載梁國城有守軍七萬,梁國城屬於北魏的梁郡,根據《魏書·地理志》的記載,梁郡人口為兩萬九千五百九十五,整個郡只有兩萬多人,小小一座城駐紮守軍七萬人?把老百姓殺光也住不下吧?
所以說陳慶之的戰績,可以說至少八成水分,至於你說為什麼史書要描述這樣一個神將式的人物呢?其實並非特意突出他,而是整個南朝的史書,可以稱得上是一套玄幻小說,趙翼評論南朝史:有美必書,有惡必為之諱。最擅長誇大其詞,比如說在梁書上記載陳慶之北伐之前就有過兩千人破敵兩萬的戰績,但是在南史上的記載是兩千人破敵十萬,不管按照兩萬還是十萬,損失這麼大的戰役在魏書上卻沒有任何記載,可以看出南朝史書是多麼浮誇。
無論如何,陳慶之以數千人北伐,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果,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但是如果按照南朝史書的記載,我只能說,不是魏軍不給力,奈何子云有高達。我剛看南北朝歷史不久,儘力回答下這個問題。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歷史上的陳慶之到底是怎麼樣的?大眾對於陳慶之厲害的認識不少來自網文,其中陳慶之北伐被吹噓得很高,我在這裡就著重說明一下陳慶之的北伐。
一、背景
要了解這次北伐,對北魏當時的背景需要有個大概的了解。北魏肅宗時期,胡太后秉政,人心不附,爾朱榮藉此機會立孝庄帝,並大肆殺戮大臣,所以人人對爾朱榮敢怒不敢言。同時爆發的六鎮起義,使得北魏西北狼煙四起,且北魏屢次戰敗。這時南朝的梁武帝見機,多次進攻北魏,而陳慶之北伐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南梁想借著元顥北魏宗室的身份,樹立起一個附庸於梁的小政權。(從梁給元顥的兵力來看,似乎只是一個嘗試,並沒有報多大希望。)二、兵力 陳慶之最神奇的地方在於,他能屢次以少數兵力打敗遠遠多於自身兵力的敵人。那麼我們就要了解雙方到底有多少人馬。 從《梁書陳慶之傳》:「我等才有七千」、「陳慶之兵不出數千」、「洛下南人不出一萬」、「慶之馬步數千」,以及《魏書元顥傳》:「顥以數千之眾,轉戰輒克」來看,陳慶之的兵力應該沒有超過一萬。至於元顥之後招降的士兵,恐怕只是用來守城的,進攻的主力當是陳慶之的數千白袍軍。那魏軍有多少兵力呢?剛才說過,北魏西北狼煙四起,南邊又要防止梁軍可能的進攻,能拿出來的兵力不會太多。《魏書卷十 帝紀第十◎孝庄紀》記載:
(武泰元年六月)辛亥,詔曰:"朕當親御六戎,掃靜燕代。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率精甲十萬為左軍,上黨王天穆總眾八萬為前軍,司徒公楊椿勒兵十萬為右軍,司空公穆紹統卒八萬為後軍。"
則當時北魏能動員去剿滅葛榮的全部兵力共三十六萬,其中爾朱榮的十萬在太原,其餘的二十六萬,根據各傳的記載,應都在洛陽。估計這些兵力也是臨時召集的,戰鬥力並不強。之後邢杲反于山東,「旬朔之間,眾逾十萬」(元天穆傳)。北魏就命令元天穆去討伐,從邢杲的兵力和元天穆之前掌握的兵力來看,這次元天穆帶走的兵力,估計和上次差不多,也是八萬。那洛陽就剩下十八萬兵力。
又《梁書陳慶之傳》寫元顥入洛以後的情況:「洛下南人不出一萬,羌夷十倍」。如果這裡的南人和羌夷指一般民眾的話,未免太少了。要知道後來高歡遷都就遷走了四十萬人(一說戶)。故我認為這裡的南人和羌夷是指軍隊。也就是說,元顥入洛以後,北魏尚有近十萬兵力沒有動用,那之前能派去攔截的軍隊不過八九萬。(之後還詔募過士兵征葛榮餘黨,未知多少和地點,而且也是發往北邊,不計算在內。)按照《陳慶之傳》的說法:梁國城七萬,考城兩萬,滎陽七萬,虎牢一萬。這些兵力遠多於剛才的分析。假設兵力少的可信,則梁國城和滎陽至少有一個有誤。個人覺得滎陽離洛陽較近,位置重要,派重兵把守的可能性較大,那梁國城兵力實在沒有多少。三、戰鬥 接下來我簡要列一下陳慶之的各場戰鬥,以《陳慶之傳》總領,其他書中只引證可補充的,相同的不引。1.克梁國城(睢陽):顥於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發自銍縣,進拔滎城,遂至睢陽。魏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以相拒。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
剛才也說了,丘大千不可能有這麼多兵力。
2.克考城時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
3.克滎陽
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凡七萬,據滎陽拒顥。兵既精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一萬,據虎牢。天穆、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時滎陽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收滎陽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
經過剛才的分析,北魏能動員的總兵力都沒有三十多萬,元天穆就更沒有了。而且之後又有元天穆帶兵來戰,這「單騎獲免」無疑很扯淡。個人認為這裡元天穆沒有來,援軍只有「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魏書楊昱傳》有這樣的記載:還朝未幾,屬元顥侵逼大梁,除昱征東將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使持節、假車騎將軍,為南道大都督,鎮榮陽。顥既擒濟陰王暉業,乘虛徑進,大兵集於城下,遣其左衛劉業、王道安等招昱,令降,昱不從,顥遂攻之。城陷,都督元恭,太守、西河王悰並逾城而走,俱被擒縶。昱與弟息五人,在門樓上,須臾顥至,執昱下城,面責昱曰:"楊昱,卿今死甘心否?卿自負我,非我負卿也。"昱答曰:"分不望生,向所以不下樓者,正慮亂兵耳。但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負病黃泉,求乞小弟一命,便死不朽也。"顥乃拘之。明旦,顥將陳慶之、胡光等三百餘人伏顥帳前,請曰:"陛下渡江三千里,無遺鏃之費。昨日一朝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顥曰:"我在江東,嘗聞梁主言,初下都日,袁昂為吳郡不降,稱其忠節。奈何殺楊昱?自此之外,任卿等所請。"於是斬昱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顥既入洛,除昱名為民。從這段話可看出兩點:一方面陳慶之的軍隊戰鬥力確實強,之前的戰鬥傷亡很小;另一方面,陳慶之的軍隊十分殘忍,「屠城掠地,殺掠男女」也並非假話。4.入洛進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走。魏主元子攸懼,奔并州。其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庫,備法駕,奉迎顥入洛陽宮,御前殿,改元大赦。顥以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個人認為"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這兩句話是陳慶之的心理戰術,直接把元子攸嚇的單騎出奔。不過這時北魏尚有人在,高道穆建議孝庄親征,實在不行就「征大將軍天穆合於滎陽,向虎牢;別征爾朱王軍,令赴河內以掎角之」(高道穆傳)。楊寬也建議元天穆「徑取成皋,會兵伊、洛」(北史楊寬傳)。
5.戰降魏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眾四萬,攻陷大梁,分遣老生、費穆兵二萬,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慶之隨方掩襲,並皆降款。天穆與十餘騎北渡河。
剛才也分析過了,滎陽之戰元天穆沒有參與,則除去與邢杲戰鬥損失的兵力,被陳慶之打敗的一萬四,元天穆有眾四萬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元天穆又沒有和陳慶之戰鬥。《魏書費穆傳》記載:時元顥內逼,庄帝北幸,顥入京師。穆與天穆既平齊地,回師將擊顥。穆先驅圍虎牢,盡銳攻之。將拔,屬天穆北渡,既無後繼,人表離沮,穆遂降顥。《北史楊寬傳》也說:寬勸天穆徑取成皋,會兵伊、洛。天穆然之,乃趣成皋,令寬與爾朱兆為後拒。尋以眾議不同,乃回赴石濟。
可見元天穆最後棄軍跑了,導致北魏的反攻勢力都投降了,而陳慶之並沒有多少戰鬥表現(也可能元天穆是被陳慶之嚇的)。6.守北中
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右僕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榮長史高歡、鮮卑、芮芮,勒眾號百萬,挾魏主元子攸來攻顥。顥據洛陽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時反叛。慶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戰,傷殺甚眾。榮將退,時有劉助者,善天文,乃謂榮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榮乃縛木為筏,濟自硤石,與顥戰於河橋,顥大敗,走至臨潁,遇賊被擒,洛陽陷。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榮親自來追,值蒿高山水洪溢,軍人死散。慶之乃落鬚髮為沙門,間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潛送出汝陰。至都,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之後爾朱榮來了,陳慶之守北中守的很出色。那這可不可信呢?答案是肯定的。《魏書劉靈助傳》有相似的文字:及至北中,榮攻城不獲,以時盛暑,議欲且還,以待秋涼。庄帝詔靈助筮之。靈助曰:"必當破賊。"詔曰:"何日?"靈助曰:"十八、十九間。"果如其言。足以證明《陳慶之傳》所言不虛。而爾朱榮的百萬之眾,則是北魏宣稱的,高道穆對爾朱榮說:「元顥以蕞爾輕兵,奄據京洛,使乘輿飄露,人神恨憤,主憂臣辱,良在於今。大王擁百萬之眾,輔天子而令諸侯,自可分兵河畔,縛筏造船,處處遣渡,徑擒群賊,復主宮闕,此桓文之舉也」(高道穆傳)。
隨後爾朱榮繞過北中城,直接渡河打敗元顥,使得陳慶之還師。不過陳慶之的說法太玄幻,讓人不得不懷疑。按《魏書島夷蕭衍傳》:車駕還討,破走之,唯慶之一身走免,自余部眾皆見俘執。既然陳慶之的部下都被俘虜,可知《陳慶之傳》的說法是諱言。有可能陳慶之與爾朱榮戰鬥失敗,部下被俘,自己憑藉山洪爆發逃脫了。四、總結
無論如何,陳慶之以數千兵力,轉戰千里,以少勝多,確實是一個傳奇。不過他也是趁著北魏空虛和元顥的宗室號召力才完成的。而網路上各種文章將其過分誇大,不知是何原因。接著回答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史書要描繪這樣一個人物?前面戴萬琦的答案已經回答了,《梁書》本身就很不靠譜,不單單陳慶之一個人而已。如鍾離之戰,北魏損失十來萬士兵,《韋睿傳》卻寫:「魏軍趨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其餘釋甲稽顙,乞為囚奴,猶數十萬。」朐山之戰北魏一共六萬三千人,《本紀》居然寫「斬首十餘萬」。讀史要多方比較的看。你好,我來這麼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古代軍隊作戰要有很多因素在裡面。戰爭要根據當前社會背景來分析。舉個例子,光武帝與王莽昆陽之戰,雙方軍隊實力、軍心、天時地利、後勤供應、團結程度、正義與否、軍隊內部管理溝通、軍事人員配比組成等因素複雜多變。其中軍心是最關鍵的因素,秦晉淝水之戰就是最好例子,仗還沒打人都跑光了。現在具體分析一下陳慶之北魏之戰: 大環境為北魏內亂,人心無主,梁武帝冊封元顥為魏王,陳慶之帶7000軍隊送魏王入國,懷遲疑觀望的官吏自然歡迎新主子的到來,所以,北魏很多城池的官吏略作抵抗或者拱手迎王,根本沒有把南朝陳慶之的軍隊當做入侵者。陳慶之之所以有這樣的豐功偉績,主要是因為魏王元顥的存在,打著正義的旗號。北國不滿爾朱榮的人士都非常歡迎,供給糧草軍需、饋餉士卒,一路比較順利。不能單方面以軍事的角度評價戰爭。
印度人為何不修歷史?我也一直搞不懂。
但是印度人到處修廟宇,塑造神像,工程十分浩蕩。又是為何?今天修佛學才之一二。
印度人的思想觀宇宙觀,是認為人是會輪迴的,宇宙是循環的,今世的一切都是印度神靈的作為。人不用記錄現實世界的活動,這本是神的顯現。
人在今世只能敬拜神靈,按照神靈的指引生活,來世才可進入神靈的世界,否則還要輪迴。
所以今世的思想浩瀚與偉大功德,用文字記載他意義不大。
所以印度的歷史的文字記錄十分缺乏。
現在在追索印度歷史,今世的人還依靠玄奘的的記載,稀奇否!
漢地佛教已經把印度佛教的本來旨意丟棄了,在漢地佛教的修行中,核心是信徒要修行真心妙有,人人都可帶業往生,今世的功德決定你是否可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人今世的功德,人的善惡必須記載清晰。
【歷史積澱成文化,文化中蘊含精神,這撐起了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這就是中國人的信條。
哪有神靈?哪有輪迴?哪有業力?
人死如燈滅,只有歷史文字記載,可證得你的偉大!
所以中國的思想浩瀚與偉大功德就必須用歷史的文字予以記載。
南北朝人物的戰績普遍被誇大化(原因和三國時期人物類似),就算陳慶之身上的水分再多,也是一代名將。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斯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網評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將的時候出的一點矛盾,但問題是一個歷史人物脫離了一個時代是沒有可比性的。如果說陳慶之已經可以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我想爭議大概會少一點。只要多這麼一點點,就足以改變歷史了。
推薦閱讀:
※有一個會講故事的歷史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劉邦斬白蛇到底用的是赤霄劍還是龍淵劍?
※你最喜歡中國歷史上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古希臘歷史是真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