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戀人絮語》?


巴特像一個概念製造機,在他不停創造概念的一生中,他的寫作也成為一種表演行為。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買微波爐,會專門送一本微波爐專用食譜,其實細想很好笑,因為這本食譜存在的原因竟然是為了增加微波爐的使用頻率。就好像巴特這本戀人絮語存在的原因,只是為了實踐他之前創製的一些概念。概念不再是因為適用廣泛而成立,我們可以為了使概念得到確證,而發明一些文本。

說這本書的深度,其實是沒有的。一個遊戲之作,它的深度的最深處無非就是訴說了巴特對寫作成為表演藝術的信念。豆瓣評論說這本書是故弄玄虛,我覺得沒有批評到點子上,其實這本書拋開形式而言,一點也不玄虛,反而很生活。"他的話語總是呈萬千語絮,一有風吹草動便紛至沓來。「

1、要說真正的獨特性,它既不體現在對方身上,也不體現在我身上,而在於我們之間的關係。...我的大半創傷都是因俗套造成,我不得不像大家一樣把自己弄成個戀人。

2、沒人願意談論愛情,除非是為了某某人。

3、但凡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大都不願承認自己的愛欲燃燒得熾烈,遮遮掩掩。就像你喜歡一個女孩子,走上去直白搭訕,在別的情況下姑娘也許會喜歡你,但在這個情況下有的姑娘會因為自己的「良好教育」破壞你的求偶意圖,認為這是不純粹的精神愛戀。慾望總是被需要擠壓。

如果單就形式而言,它體現了巴特一貫關注的互文性、情境、序列、非連貫性....而這種顯得冗長和乏味的形式本身映射了戀人在愛中的孤獨。它用詞語捕捉一些戀愛的碎片,誘導你在可理解與不可理解之間徘徊,體會著巴特在《文之悅》中談及的那種「迷亂」(jouissance):

每當我試圖分析一個文本,我所遇到的不是我的主體性,而是個體性,這將我的身體與其他身體分離開來,並且將苦難或愉悅挪為己用:我所遇到的正是享受中的我的身體。

它取消深度並邀請你參與其中,不斷用囈語的方式製造愛情的在場:

「我沉醉了,我屈從了……」

齊澤克認為服從來源於信仰。愛情是一個信仰,是一種價值,巴特對此堅信不疑,儘管世界上很多人聲稱並不存在愛情的價值。更多時候,人們因為愛情的不可控,寧願選擇理性上的安全而無視愛情的價值。對於這種行為,巴特指出:

清心寡欲是自殺的一種改頭換面的替代物。

然而相比於剛剛那句有名的」我沉醉了,我屈從了「,我認為下面這句話更貼近閱讀本書時的狀態:

「想你」是什麼意思?

這話意味著:把「你」忘了,以及經常從那種忘卻中醒過來。


戀人絮語》的副標題是「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其實這本書的最初生成是源自他在法蘭西學院組織的暑期研討班。當時研討的內容是《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情話,實際上這本書的法文直接翻譯就是《情話》,《戀人絮語》好像是一個復旦的博士翻譯的。如果將《戀人絮語》和《少年維特的煩惱》放到一起來讀,相比之下你會很容易理解這本書。羅蘭巴特依舊貫穿著他的解構主義文本傾向,這本書里沒有連續情節、沒有敘事、沒有推理性的邏輯,那些情愛話語就像一陣風一樣一閃而過。而這,正是戀愛者的內心狀態——戀愛的時候,人是破碎的,不連貫的,是精神分裂的。戀愛中的語言是顛倒雜亂的,是轉瞬即逝的,是瘋狂的獨白——這不正是熱戀中的激情壓倒理智的體現么?戀愛的語言形態是虛擬時態,是「我本該」「她/他本該」式的想像,是反故事的敘事,我們對於愛人的構想是一個雜亂無章的、零散化的、想到什麼是什麼的非故事。

羅蘭巴特本人說,寫作《戀人絮語》是為了愛和被愛。也就是說,寫作就是為了被愛,而非是對於其中確定性的意義價值、真理信念的堅持。

該怎麼閱讀羅蘭·巴爾特,他好難懂?


嘲笑,我認為巴特用看似古板的語言描述了戀愛中的各種荒誕,並嘲笑。


唉,白白們太多。。睡前馬克一下,等我完成另一個又臭又長的回答,再來答這個題。O(∩_∩)O~


《戀人絮語》,花4天時間,看了兩遍寫了22頁讀書筆記。這樣一個解構主義文本,我對它的由衷喜愛,並不稱羨於它的符號學研究洞察了戀人間種種互動的本質,或者心理和行為上的探微尋幽,而更在於,它是一本極好的散文——標題筆記式短小精悍的行文,詞藻琳琅華美而不炫耀張揚,邏輯嚴密經得起橫豎推敲,且有可任意排列自助興味的文體,此四點,讓我深深折服而恨不焚香拂塵而再拜之。

羅蘭.巴特這本書,可以看做是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一本漫長讀書筆記。作者除自己的符號學、語義學理論外,在行文中近乎迷戀地倚重於尼采哲學,推崇戀愛中的酒神精神。此外,弗洛伊德學說必然不會缺席,還添加了一勺子的《道德經》,禪宗公案,和各種井水處巷弄里的百姓諺語。

原書由亂序的「斷章」構成,然通讀之,亦可整理出大致經緯。提煉之,書中核心觀點是「愛情的語言本質」,爾後枝蔓延展縱身出旁支演辭(如戀愛的自我中心取向),可自圓其說、齒輪吻合飛轉。

一、愛情的語言本質。

愛情的本質是語言,兩個陌生人相遇,確定彼此的特殊存在,無契約文書也無通行道德,語言不僅是它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是維繫手段。

因為「符號」可以造假,於是戀人「不再相信詮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語言作保,所以語言成為唯一的、終極的保險。於是可知為什麼李雪蓮就是要丈夫的一句話,而戀人一定要聽到對方正式分手和正式表白髮誓才死心安心心心相印。

「皮膚的應答」、「我也愛你」

二、怎樣的語言。

那麼,愛情是怎樣的語言?對「我愛你」最好的回答是當面立即回復的「我也愛你」或者「我愛你」,正式因為愛情里最好的語言的特徵是:1.能指和所指同在(唯一性);2.回應行為重於得失考量(存在感);3.與肉身緊密相連(嘴唇說出句子的這個動作,以及這個被戀人眼睛看見的重要性)。

愛情的愉悅來自咀嚼意義,而非感官愉悅。這裡不得不提到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概念:「符號跡象」。符號跡象通過戀人的觀照和自我投射產生意義,繼而咀嚼意義產生良性或惡性的互動循環。

「這是褪色的,褪了又褪的」

三、慾望與需要。

戀人絮語產生首先要有慾望,否則進入「衰隱」狀態,所愛之人疲憊聲音最令人悲痛。慾望,一則孩童的慾望(又稱為需要),二則性的慾望。如慾望被需要所壓制,是相思的狀態;對於擁抱的需要,「我們在夢中,但又是清醒的」,「一切懸停了」。

心是慾望的器官。想像讓它或消沉或怒放,別人怎樣看待我的慾望?此忐忑心境聚集了心的所有活動。

「戴著假面前進」

四、感情作用方式,又及思念,傾訴,爭吵,鬧彆扭應作何解。

感情必定要投射,就像箭矢一定要射中目標才能停止,有「告」「知」的屬性。感情通過語言,一是表述,傾訴的快感(釋放、試探,語言自我撫摸);然後更上一層,二是傳達,被傾聽(不只是被聽見,而是被回應,語言包裹對方。)

因為感情有必然流露傾向(不流露不罷休),於是就有鬧彆扭的「我要讓你知道我不想流露的感情」,和傾訴與表白時的無謂的算計(暗示著「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其實質不是計較而是為了消弭不安),思念的一方則是生活較無變化,時間過多而無處投射感情者(關於想念之說法另闢了精彩一章),爭吵只能通過外部因素來停止。

「她是不能歸類的人」

五、愛慕的發生機制。

1.愛欲是被「情感的感染」激發起來的,也就是說,愛情都不是自發的,這種感應來自於別人,來自於語言,書本甚至朋友間議論。這也解釋了為何很多閨蜜、朋友成為情敵(《七月與安生》)。

2.戀人首先愛上的是一個場景。如是一見鍾情,則依賴突如其來的符號跡象,各種各樣的場景中,某個場景最宜初次照面。而「運動中、勞作中的姿態成了天真無邪的形象」。

3.所以偶然因素也很多。會覺得對方是「無法/不可歸類的一個人」,與我慾望的特殊相匹配。然而你「曾經愛過好幾回,並且還要愛上好幾次」,難道這些愛人有什麼哪怕細微的共同特徵(我的style)?那麼就是可歸類了?或者,可能獨特的,只是你們之間的關係(綜合前二者的情感感染和場景出現)。

「夜照亮了夜」

六、戀愛的自我中心取向,及鏡像觀照。

戀愛對語言的解讀和感受,無一例外是自我中心取向的,也即,戀人都是(極端)自私的。戀愛過程,更多是一種唯一性、存在感的尋獲和依賴。

豐溢。戀人追求的是全體性之外的多餘,比純白更白一點的白,對戀人來說,「正好」就是不夠,要多到溢出來,方顯在對方心裡的獨特性。「歡樂能超越慾望所預見的一切可能性」。

當然也會考慮和關心對方,但止於「善解人意」,作者稱為「體貼入微」。既多愁善感,又冷眼旁觀;既情真意切,又不失分寸——在進退邊緣偏進入的一側,對對方的不幸,我的認同是不完全的。原因在於,對方並非為我痛苦,我變成無關緊要,他的痛苦與我無關,那件痛苦把我一筆勾銷了。這是典型的「唯我」立場和「感知」立場,善解而不積極解,體貼而不願意介入。

鏡像觀照。總感覺「不理解」對方,其實質是擔心「不理解對方怎樣看待我」,說到底,對方只是一面鏡子的作用,不安感來自於鏡子蒙了霧。於是也推理出,世上只存在互相了解,而不存在單向了解,只有某一方不敞開心扉,所以理解都是枉然和掩耳盜鈴。

戀人間無謂的算計。前面貌似提到過了,強調「為對方付出了多少」,並不是求等量回報,而僅是希求回應,甚至回應的程度都不重要,動作本身重要。這也正顯示了愛情的語言本質。

「壞情緒是信息」

七、情緒是狀態和符號之間的一次短路。

情緒是個過渡,狀態已經形成,尚未形成符號跡象,於是捨棄內容保留形式——鬧情緒,擺臭臉。這是拆封前的狀態,總要拆封的(即使諱莫如深),因為壞情緒恰恰是信息。

八、掙脫和圍城。

怎麼從愛情的病熱中醒過來?為分手去旅行,隱居,輕生其實都無效,因為這是戀人的旅行,輕生,念念不忘自己是戀人,又告誡自己別外做戀人。只能是戀人「迷狂」天性讓其自行停止消失,但談何容易?

就像圍城。困在這座城裡出不來,而解決方法是進入下一座城池忘掉這一座,或者徹底去除進城或者出城的需要,忘卻這座城市對於自己的意義。一切都指向於意義,而這是最難的。

「連萬一都不能有」

九、戀人間神經質的謹小慎微

權力意志和強力意志的分離,是戀人間的奇特現象。以脆弱撒嬌來要挾。

可能性引起恐慌和猶豫、不知所措。戀愛不允許將衝動和行動混為一談,更無法不行動而「順其自然」,要說順其自然,只能落入擔心和忐忑狀態。哈哈戀人就是庸人自擾嘛,因為太在於所以太謹慎,所以進退兩難,「連萬一都不能有」(胡蘭成)。

「沒有一個神甫為他送葬」

十、戀人與外界的關係。

作者痛惜愛情(戀人絮語)不受社會的重視,反倒是性。「沒有任何一個重要思想把愛——情慾當做一回事認真對待。而這造成了戀人的孤獨。戀人這一群體的失語症,大多數人能聽見,而只有「目前剛好」有相同言語的人傾聽。失之交臂的溝通,不管是尚未戀愛或者已經從戀愛中走出的人,都不理解戀人。

「隔除現實」和非現實情境,是戀人與現實常見的兩種狀態,當他是戀人身份時。

補:十一、關於「想你」,和隱喻

「想你」,這話意味著,把你忘了(沒有忘卻,生活本身也就不成其為生活了)以及經常從這種忘卻中醒來。通過聯想,許多事情將你牽入了我的語境。

關於隱喻。摘花發瘋子的典故,戀人都是瘋子,而瘋子不可能做一個戀人。對隱喻的一個很好註腳,遂茲錄之。

(注:書中戀人似側重指追求者,或陷入情網的人,「戀人總是等待的那一方」。)


看了很多人對《戀人絮語》的評價,覺得很多人沒有讀懂,那些都是人在戀愛期間最真實的心理活動,阿琪的人物心理活動刻畫的淋漓盡致,阿琪哭著說:沒勇氣離開,因為不想再花時間去習慣另外一個人,去接受他的好與不好,然後再互相傷害,重複又重複。


經歷。在戀愛中或曾戀愛過對於其中的情境自然懂了


一個愛無力的法國老頭對於卿卿我我的自定義詞典,其實是要說明他還是可以愛但就是愛不動了,就像老爺爺,他們會用猥瑣的眼神與年輕的婦女調情直至高潮但就是不掏槍!


推薦閱讀:

作家有沒有可能寫出以他國文化為背景的小說?
怎樣避免用對話推動情節?
穿越小說中的主角,都有哪些終極目標?
你聽過哪些邏輯非常奇怪的歌詞?
【見路不走】這個詞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TAG:文學 | 文學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