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心靈雞湯嗎?
hallo world
————————————————————————論語和雞湯在我看來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兩樣東西
雞湯是將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例如:做人不要貪婪(摘自百度)
有一個人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但這個人很吝嗇,他也知道自己的這個毛病,但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里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錢。」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沒有合眼,地上到外都是金幣。這一輩子就是什麼也不做,這些錢已經足夠他花的了。每次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都捨不得。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屋子裡裝滿了金幣。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到了最後,他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了,但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屋子裡裝的都是金幣。
用一種極其誇張但是又特變煽情的語言風格虛構出一大串文字
將已經爛大街的道理反覆告訴讀者雞湯看起來溫馨,告訴讀者很多道理
但實際上這些道理,讀者不用看也知道難道讀者不看雞湯就不知道成功需要堅持?不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知道貪婪是壞品德?不知道在逆境中不要絕望?
當然儘管爛大街,這些道理倒是真的有用,畢竟已經被廣泛認可了
故而雞湯讓人看時覺得受益但轉頭一回味實際毫無用處!————————————————————————————————————————而《論語》則是用極其簡練的語句說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句真的是微言大義!
鄉人皆好之就一定是好的么?
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這麼一句樸實無華的話,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在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點哲學素養的時代仍然能發人深省,就我而言,是與雞湯截然對立的。
另外,《論語》其實針對春秋諸侯爭霸的社會亂象而設計的一種他心目中的國家制度。
以上一則 是孔子在他的社會構想里所描繪的理想人格(所需要的品質)。所以我看到前面知友回答 :論語是政治自薦書
這句話部分是對的,論語不是說一些零碎的小道理,而是一個仁為基本價值觀,以禮為國家法制規範,以義為道德標準的體系。但是可以說《孟子》是自薦書,但《論語》不是。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論語》不是他寫的,如何自薦?————————————————————————————————————————另外再來拋出一個問題寓言故事是雞湯么?
這個問題就我而言,我想回答不是。
我的理由是寓言是寫給幼童的而雞湯卻是以寫給幼童的道理販賣給成人
這樣的理由是否有些...偏?還望指正,謝謝。怎麼沒人回答。
我大概說說的我意思,回頭補充。
首先《論語》是不是心靈雞湯,我告訴你不是,絕對不是。心靈雞湯是什麼?《論語》教你求仁得仁,自立於天地之間,充實飽滿,應對皆得其宜。心靈雞湯可能會一時寬慰你,讓你不再難過惆悵,但《論語》就是教你做個人。通透見底,貫徹始終。不是心靈雞湯,勝於心靈雞湯不知道哪裡去了。
論語不能給你什麼,而是你從裡邊學到什麼,人能弘道道不弘人。這本書都是從切近處著手,而發人深省,出世間而即世間,極高明而道中庸。這裡邊的學問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題主問出這個問題,說明對論語不了解,問心靈雞湯的事,可能跟題主年輕有關。多讀書,讀好書,讀進去。
以上。
——————————————————————————————不能成為心裡雞湯,而是人生大智慧。每經歷一件事情,再看論語都會有更深的感悟,然後從中收穫良多,甚至改變你的生活,這不用從文獻價值來講,就是對於一個普通人論語的魅力所在。太多人,問這麼多問題,看那麼多解讀論語論語感悟,其實不如真的翻開《論語》,細細研讀,你會發現一個美好的世界,讀完後,有了自己的見解,可以再看看各代名家對於論語的看法,例如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等,又會有頗多收穫。反正我從論語處,受益良多,撐起了我整個價值觀。
歌曲《浮誇》里有句歌詞: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這句歌詞超級適合一本書——《論語》,孔子內心的OS就是這句歌詞,學生問的很多問題水平有限,最精華的東西孔子沒說,讓人誤以為這是一本道德教育書或心靈雞湯,我的天哪(小嶽嶽語氣),整個哲學體系都在裡面,無人問啊!
論語是老孔的微博
你想像一下一個山東大漢跟你說「你若花開,清風自來」是什麼感覺。
----上面開玩笑的----
首先說一下我理解的雞湯不是什麼壞東西,只不過它普適性不夠強但是受眾卻非常廣的矛盾讓它飽受人們詬病。我覺得雞湯就是一種不包含方法論的鼓勵。
1、《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而是他的語錄,有答案說《論語》不成體系、不理性等等,這就是個講話記錄而不是嚴謹的著作,這個鍋孔子不能要。
2、孔子本身是一個老師,他要教書也要育人。雞湯的一個主要功效就是起到鼓勵的作用,作為一個老師經常講點雞湯其實挺正常的,畢竟雞湯本來就是以一個老師的口吻講道理。
但是雞湯是要看人調味的,你們看孔子對不同學生講的內容都不一樣:
一次,子路和冉求分別來問孔子:「聞斯行諸?(聽到了就馬上去做嗎?)」
孔子告訴子路:「父兄尚且健在,你怎麼可以如此?」
卻告訴冉求:「聽了就去做。」
公西華聽不懂了,問孔子這樣回答的原因。孔子說:「子路莽撞,故挫一挫他的銳氣;冉求猶豫,故鼓勵他果斷。」
講真,若脫離了特定語境,他的雞湯可能就沒有什麼營養了。
3、總結:《論語》裡面有一些雞湯,但是也講了乾貨,說全篇是心靈雞湯那肯定是錯的。更多的是要結合當時的語境來判斷他說話的含義,聖人確實是聖人。
論語是雞,不是雞湯。世間道理就是那些個道理,無論什麼理論什麼思想差不多都能從古籍里找到類似的話語。所以說中國的道理已經被諸子百家講完了。心靈雞湯其實也是再講這些,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講一個簡單普通的道理。但為什麼現在一提心靈雞湯負面的感覺那麼強烈呢?我覺得是因為太水了。上學時候老師讓我們看看心靈雞湯,因為這些注水的故事可以當做論據,當年800字作文還得胡編亂造的時候一個故事能湊多少字數呢。但當你過了那個年代看這些感覺甚至還不如童話,童話還有美好,心靈雞湯只有淺顯的道理和幼稚的表述了。可以說一篇幾百字的心靈雞湯也許用論語中的話也就10個字不到。或者說一本叫做論語的雞能煮出不列顛百科全書那麼厚的雞湯。
覺得把孔子換成禪師,把弟子換成青年,聽起來就會有點雞湯味。
有一個青年鬱郁不得志上山拜訪禪師,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知者乎,禪師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堂堂中文第一書要被拿來和雞湯相比,那麼《論語》一定是歷史上最大的偽劣商品,或者就是瘋人院里隨意採錄的瘋言瘋語。如果不能弄清楚《論語》究竟在說什麼,那麼一切讚譽和詆毀都是無意義的。
古今有多少解《論語》的,就有多少曲解《論語》的。亦如《論語》開篇這三個「不亦」,大概就是漢語語言歷史中被最多人的口水所吞沒過的。但真明白這三句話意思的,大概也沒有。這劈頭蓋腦的三句話,彷彿好無道理,又好無來由,憑什麼成為中文第一書的開頭?這其實,這三句話只是一句話,這是一個整體,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概括。浩如煙海的儒家經典,不過是這三句話的一個推演。明白了這三句話,整部《論語》就豁然了。「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首先,這「學」前面就少了一個主語。而這主語就在這句子里,就是「君子」。學《論語》的,就是這「君子」,這話最後就落實在這「君子」上。整個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君子學」。何謂「君子」?「君子」就是要成為「君」的人。「君子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君」。何謂「君」?「君」就是「聖人」。 那麼,為什麼是「君子學」,而不是「聖人學」?「聖人」是無學的,整部《論語》,整個儒家學說,就是講述如何從「君子」「學而」成「君」、也就成「聖人」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才有所謂「學」的問題。「君子學」不是學當「君子」,而是只有「君子」才能「學」,只有「君子」在這成為「君」的道上不斷「學」,才有「君子學而」成「君」的可能。 但這「君」不是一日煉成的,所以當你打開《論語》,當你要學《論語》,你首要明白的是,你最終要通過《論語》而成為「君」,成為「聖人」,如果沒有這個志願,那是沒必要看什麼《論語》的。有了這個志願,才有必要看《論語》,而《論語》下面的話才有意義。閱讀是不能脫離讀者的,而不能承當這個閱讀的讀者是沒有閱讀的,只不過是看一些文字元號而已。
「學」的主語解決了,那「學」的賓語是什麼?也就是說,「君子」要學什麼才能成就「聖人」?千古以來,基本所有的解釋都把這「學」當成各種一般技能、學問的學習了。《論語》歸根結底是探討儒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成「聖人」的問題,因此這裡的「學」不是一般教育意義上的,而是「聞道」、「見道」、「學道」,「學」後面的賓語只能是成「聖人」之道。
而這裡的「學」,首先是「聞道」,不聞無以學 ,其次是「見道」,不見亦無以學。只有「見道」以後,才可以真正地「學道」,否則都是瞎貓對死耗子。 和「學」同源的是「校」,也就是「效」,就是「效法」。「學」,不是一個人的瞎修盲練,而是要「效法」,「效法」什麼?當然就是「聖人」了。「校」,至少要包含兩個不能偏廢的方面:1、對照;2、校對。「對照」「聖人」學之效之而使自己也成為「聖人」,但這種「學」和「效」不是固定不變、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地「校對」。就像一塊表,按報時調好後,並不是一勞永逸,而是要不斷地「校對」,表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而儒家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因此這「校對」的工夫,就不光光是「對照」「聖人」理論,而是必須針對現實,脫離了現實,就無所謂「校對」,也無所謂「學」了。而現實中的「學」,必然是群體性的,用現代術語,就是社會性的,因此,這「學」字的完整意義就是,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只有這,才勉強稱得上「學」。
心靈雞湯類似安慰劑,看似有用,實則難以操作實行。
論語當然不是心靈雞湯,論語上面說的都是很平實的,可以照著腳踏實地去做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
觀人: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工作: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風度: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做人: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經驗: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但教你該往哪個方向去做-君子,也教你怎麼去做。按照這些方法做,就能成為一個有修養的,健康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不要拿論語和心靈雞湯比哈,畢竟是聖人之言,2000多年的賢人君子都學習的經典。
論語愛說
「愛麗絲,如何才能讀懂論語?」我丟下論語,迷惑的望著愛麗絲。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穿越回公元前511年,春秋時代的齊魯之地,當面問下四十歲不迷惑的孔夫子,建議帶兩條四川臘肉,我想他會喜歡的。」
愛麗絲是我最好的夥伴,全能機器人。
「公元前511年,目的地孔子住處,前方50米,目標人物孔子單獨出現。任務結束。」我不等愛麗絲說完,就拿著兩條臘肉捧在手心朝著孔子快步走去,漸漸看清了他的容貌,好像和電腦資料上見過的孔子畫像不一樣啊。但我相信愛麗絲是不會錯的,在穿越時空,沖入大氣層的三天前愛麗絲就掃描了地球上所有人群的離散度,收集了所有建築物、人體樣貌、衣冠服飾、兩個人之間的所有對話內容,這才鎖定了目標,等到現在這麼個大好時機。我不想讓別人看見,怕引起時空混亂,那就得不償失了。
孔夫子也看見我了,我恭敬地奉上臘肉,開始介紹自己:「我聽說您了解了道,搜集了很多關於您和身邊人講話的內容,覺得那些內容好像是對的,又好像是不對的。這使得我陷入了混亂,搞不清楚您說的道,所以我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專程拜訪您,希望我能得到您的教誨。」
孔子說:「我講的每一句話都在闡述我的思想啊,(吾道一以貫之),你還要問什麼呢?那我再講一次。聽好了,仁者愛人。」。
.......10秒鐘後。
「講完了?」
「講完了。」
「這也太簡單了吧,而且我還是不明白。」
「簡單?少年郎,真理永遠是那麼簡單,這可是宇宙的終極,看來你還真是什麼都不懂啊。」
「可是我讀了二十車的書。」
「讀了那麼多的書啊,很了不起,但在我看來你還沒有入門呢。」
「那怎麼才算真正了解您的道?」
「先不說道,我想問一下你是不是很愛你的父母妻兒?愛你的兄弟長輩?愛你的朋友?愛你認識的人?甚至愛完全沒見過的陌生人?」
「我很愛我的父母,他們生我養我非常辛苦,我愛我的妻子,我和她彼此深愛著對方,相互扶持,共同哺育我們愛情的結晶,那可真是一個天使,雖然有時候也挺討厭的。也愛我的兄弟姐妹,長輩師長,是他們陪伴我成長,教我生活和社會的知識,讓我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提到朋友們,他們可是一群有趣的傢伙,有的是打小的玩伴,有的是生活和工作上認識的,而且我們彼此投緣,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我們之間無話不談,雖然不著邊際,但還是在一起傻樂,一起愉快的共進晚餐,一起旅遊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剛認識的,說不上愛,也說不上不愛吧,如果有好感的話,會進一步接觸啊,或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朋友呢。陌生人?我都沒機會見到他,怎麼可能愛他呢。」
「剛才你提到你的孩子,卻又表現得又愛又恨,愛很好理解,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那為什麼恨呢?」
「從我妻子告訴我要當父親的時候起,我就一直感到非常的高興,每天都會隔著我妻子的肚皮和未來的寶寶說話,即使他什麼不知道,但我的真的很愛他。但好景不長,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開始哭,然後就一直用這招使喚我幹活:餓了哭,要我給他餵奶;不想睡覺的時候哭,要我哄他開心;拉粑粑了哭,讓我給他擦乾淨;身體不舒服哭的更厲害,我仔仔細細地反思了一遍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什麼都對啊,最後才想到可能生病了,那隻能滿大街地找醫生給他醫治,在他生病的每一分鐘里都是一種煎熬。十足的一個小惡魔!不過他睡著的時候可真是個天使啊。」
「既然他是惡魔的時候多,天使的時候少,你會怪他給你帶來麻煩嗎?」
「怎麼可能怪他呢,那可是我和我妻子心尖上的寶貝,只是因為他現在還沒有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語言的交流能力。以後隨著身體慢慢地長大,情況就會好起來的。」
「剛才你所說的普通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你愛你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長輩師長、朋友、剛認識的人,他們都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愛,但隨著你和另一個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愛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是這樣嗎?但相反的,你的孩子給你添了了那麼多麻煩,你還是依然無私的愛著他。這就是真愛啊,也就是道。」
「那什麼是仁呢?」
「你沒看題目嗎?論語愛說,愛已經說完了。仁,我要先去閉關了,等我出關再說。」
雞湯文本來是一個網路上出來的詞,沒有明文定義。可以從他的目的和作用來分析它。想說清這個雞湯文,我再提出一個詞「現實生活問題」,這包括人的工作,朋友,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雞湯文的出現的意義,其實本來是希望它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的問題,以為它是萬能的靈丹妙藥。我們的生活有太多的焦慮、無助和困惑了。問題來了。事實上沒有或少有(我相信還是有一點的)這些文章能解決自己現實生活的問題。人們對雞湯文由崇拜到失望甚至是覺得受騙,這使得人們開始排斥。說到底覺得它無用!那雞湯文錯了嗎?我覺得沒有。雞湯文好比幾何里的公理、原理、定理、結論。但一道幾何題目(現實生活問題)擺在你面前,你即便背熟了各種公理、原理、定理和結論(雞湯文)還是有人不能把問題解出來。所以雞湯文本身沒問題,而有問題的是人(有點刻薄了)。如果你能在正確的問題下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雞湯文對你還是有幫助的。最後一句有雞湯的味道了!我想雞湯文的本質應該是這樣的。
論語心得是雞湯吧
論語是貴族和武士文化的自然總結,只有相同季候的人(德川時代的日本人)才能理解。
不是經典的問題,而是買櫝還珠的人太多。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寥寥數字,可以用一生體察,心靈雞湯800字進一步來闡釋,只能解一時之渴。所謂,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就是因為別人給你解釋的東西,終究沒有內化到自己的心裡。而能夠內化的就是,至簡,用心吾,用一生觀察。孔爺給你的是慢道理慢燉,雞湯給你的是漢堡快餐道理,營養價值就存在一小會,拉出去就沒有了。
即便是雞湯,也是一般人消化不了的雞湯。
題主太年輕了,從某種程度暴露出了無知
你到底看過了嗎?問這種問題
我曾抄錄論語全文,個別涉及修身的語錄,有點雞湯味道,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都不屬於雞湯,是孔子對人生,學習,社會,政治的觀點。而當今論語的種種解讀版本,是迎合官方需要編寫的,是典型的雞湯,是營建和諧社會的產物。
推薦閱讀:
※《論語》中提到的關於君子的修養與德性,是否有人可以做到?
※《論語》中「仁」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如何看待所謂的「國學班」「國學幼兒園」「國學課後學堂」?
※孔子是禮樂射御書數全科老師,為什麼記他的書只有語錄,其專業課筆記傳世(像《費曼物理學》)不更有價值?
※如何理解「敏於行而訥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