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相較中國保留了更多古代木建築?

日本的古都保存完好,最早的木建築也在日本。10世紀前的建築保留很多。但中國偌大的地盤,唐代的建築卻僅存四座,而且都還是小規模的。各種宮殿寺廟剩下來的也屈指可數。


如果古代定義成清末以前,那麼你的問題不成立,日本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數量不可能超過中國。所以直接下結論就是:

由於中國拆舊建新的傳統,加上戰亂中全國範圍大面積的木建築失修塌毀,導致中國沒有保存下比日本多很多很多的古建築。加上大多數中國人對真正存下來的東亞木結構建築缺乏了解,所以在中國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築數量大於日本的前提下,仍然容易產生日本比中國保留更多古代木建築的錯覺。

如果古代只是指「10世紀前」,那按唐亡於907年,也就是指日本相當於唐時期的木構比較多,那參考我下面的詳細回答,應該歸功於奈良運氣好。

先來科普一下中日古代建築數量問題。

======================================================================

比古代建築數量得先定義一下「古代」的時間截止節點。事實上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純」木構建築成形於南朝,唐初北方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都仍然有3面牆是純夯土無木柱需要承重的。中國木建築大體就分三階段:唐,宋,明清。可以分別和日本比一下。

:中國完敗。日本飛鳥白鳳時代5座,奈良時代20座。且奈良時代結束於中晚唐大概公元800年。同期中國只剩一個782年的南禪寺。之後唐朝還有100年光景,中國也不過多出來最多3(佛光寺廣仁王廟天台庵)+0.5(開元寺半座鐘樓)+0.25(敦煌196窟窟檐)座唐代木構。加上五代的都到不了10。但是日本的這25座全部在奈良,而且往下看平安時代(794–1185)400年間中也只存下了20座。具體來說,早期飛鳥白鳳時代的五座有四座都在法隆寺。奈良時代的20座,6座在法隆寺,3座在東大寺,4座在唐招提寺。另外其中有些比較特殊的木構,比如有兩座4~5米高的木塔模型也算在其中了,當然說是模型,但是和真正的塔結構完全一致的。另外還有幾座井乾式倉庫,井乾式就是那種用木頭橫著壘起來當牆的那種,完全不同於後來的東亞木結構建築,比如儲藏很多重要唐代文物的倉庫:東大寺正倉院,見下圖。所以這裡面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只是法隆寺一處就保留了日本8世紀前建築的近一半,12世紀前的差不多1/4。遷都之後奈良迅速淡出歷史進程,比起中國各種千年古城一次次淪陷來,運氣好很多。

宋遼金元:平安時代(794–1185)20座,鎌倉時代(1185–1333)列為建築國寶的53座,因為鎌倉時代已經比較晚了,按日本的文保制度,有些晚期的和體量不大的屬於比國寶低一級的重要文化財,但全加起來總數也就100+。中國這邊金亡於1234,元亡於1368。所以如果時間點卡在金末鎌倉初也就是1200年,800+年歷史的建築大概是100+對60左右,2:1,中國多。從這也可以看到,日本平安時代400年只剩這麼少,所以高古木結構要存下來,沒點運氣是不成的。如果再往後100來年算到元末,估計中國更多了。元代中國甚至還有民居保留下來。這是數量的比較,另外如果比下1200年前那總共200座木構的質量體量,中國更勝日本。日本早期還真找不到像兩遼兩金四大佛殿:易縣奉國寺大同善化寺大同華嚴寺朔州崇福寺這麼多大體量建築,更別提壓軸的應縣木塔和佛光寺了。

貼個圖:奉國寺中國第一大雄寶殿及其側剖,好像一代宗師 在這裡取的景。奉國寺為遼代皇家寺院,本來有兩座大殿一個大閣樓,如今就剩這一座大殿了。這麼重要的一座建築,網上卻幾乎找不到清晰一點的照片,你也可以想見為什麼中國人普遍覺得中國「沒有多少古建築保存下來」。

明清:如果每間民居小屋都可以算「一座」的話,我覺得日本連單位面積上保存的古代木建築數量都要敗了。

綜上嚴格說來問題本身其實就不成立。但畢竟中國傳統的核心地區面積接近日本10倍,總量拼贏了也沒啥光彩的,這個問題還是有意義的。下面是回答問題部分

======================================================================

1. 最重要的還是觀念問題。確切的說就是,不重視前人的建築,維護的時候也喜歡大改,錢多更是優先扒了原來的以當時工藝和流行審美為標準重建。這個看梁先生說的就行了:「我國各代素無客觀鑒賞前人建築的習慣。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並未知愛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時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內容,不為古物原來面目著想。寺觀均在名義上,保留其創始時代,其中殿宇實物,則多任意改觀。」「修葺原物之風,遠不及重建之盛;歷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舊址及其創建年代而已。」這一段梁先生引文直接copy自豆瓣為什麼日本保存了更多的古建築呢?下面的回答。裡面也舉了了天台山國清寺的例子,唐以來一直維護很好,結果就是最終是個清朝建築的樣子。中國存下來的最早的那幾座唐五代木構,無一不是被遺忘在山西角落裡年久失修的鄉間廟宇。

日本這一點和中國略有不同。日本對中國傳來的東西從語言到建築大多心懷敬意,沒有做什麼改動,存古度高。但凡香火沒斷的寺廟維護時盡量維護原貌,不像中國喜歡扒了重修。當然這種維護原貌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外觀裝飾上。江戶以來,日本自己的小屋組結構成熟以後,維護古建時很喜歡給建築的上架加裝小屋組,所以原真度反而不如中國那些因為沒人管幸運存下來的高古建築。但是日本對外觀的維護確實執著,像木作塗紅色窗欞塗青綠色,屋脊用疊瓦脊,門用大木門,門口掛半垂的帘子之類的很多在中國只能在佛窟陵墓壁畫里見到的唐代外觀細節都嚴格保存到了今天。比如下面的藥師寺西塔,是個當代木結構建築,不過完全按照對面的建於盛唐時的東塔造的。東塔已經掉色掉光了,現在是黑白的古樸風格,西塔則在用色裝飾上恢復了唐代原貌。這種外觀裝飾風格的建築在日本顯然隨處可見,從存下來的到新修的,從木頭的到水泥的,都有。建築真的是日本中國文化關係的一個最好縮影:里子未必全一樣,但至少外表很像中國古代。

2. 關於兵燹的問題。網上一提到中國古建少,一般歸咎於戰亂。戰亂肯定是原因之一,但比起第一個原因來肯定要次要的多。民居官府衙門之類的倒是可能受戰亂影響大一些,但這些大體量的宗教建築及宮殿,其實影響不大。試想打仗雙方都指望神明保佑自己呢,多少人會去主動放火燒寺呢。皇宮同樣,歷史上皇宮沿用的是大多數,比如明清的紫禁城,隋唐沿用長安洛陽,六朝都在南京。改都城的話有兩種,一是舊都的建築拆了拉走,比如東魏從洛陽遷鄴城。大多是保留,比如南宋和永樂後的南京故宮。當然一旦喪失使用價值,最後必然還是個毀掉的下場。南宋宮城最後還是毀於火災,南京故宮後來慢慢被今天一塊磚明天一塊瓦的給拆光了。日本也一樣,留下來的都是一直在使用和維護的寺廟,歷代皇宮也都沒留下來了。

中國改朝換代幾乎都是官富二代篡權,這個對建築沒什麼殺傷力。真正有破壞力的還是那些農民起義或者比較蠻的蠻族入侵。比如唐長安被吐蕃佔領的時候就沒受災,回紇佔領洛陽的時候卻是「肆行殺掠,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完全起於草莽的D絲政權只有明和本朝兩個。本朝對古建築幹了什麼大家都知道,說多了都是淚,不提也罷。日本戰亂被燒的相對比例可能比中國多,著名的有信長放火燒比叡山,還因此得了個比叡山第六天魔王的稱號。畢竟日本宗教僧團勢力強大,陷入內戰然後被燒也是正常。

大多數人可能都高估了西方石造和東方木造建築的壽命。羅馬其實比希臘晚不了多久,但是現在希臘存下的多是些斷壁殘垣,羅馬卻有很多完整的建築比如萬神殿斗獸場,是因為這些建築是混凝土的而不是純石造的。東亞木構壽命更短,維護不及時二三十年可能就要出事。王朝末年和戰亂真正的影響不在於對建築的直接破壞,而是會造成「年久失修」,導致大量建築慢慢塌毀。

3. 造成中國古建比日本少的印象,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清以後中國的衰弱和江戶以後日本的崛起。大家可能覺得日本明治後才開始崛起,但其實江戶統一之後日本就走上正軌國力不斷發展了。江戶時代日本教育已經開始普及,號稱識字率不低。而且發現了大量銀礦,江戶時代幾百年的時間裡世界上1/3銀子是日本產的,和西方傳教士商人也早就勾勾搭搭了(好像島原之亂後略收縮保守了一點?)。而中國清以後確實不大行。倒霉的就在於這個時間是整個世界巨變的時刻,而日本因此在順利現代化的同時也很好的保存了傳統。我們可以從大體量殿堂建築這點來看一下。中國現存最大的三座大殿太和殿太廟享殿明長陵棱恩殿,最晚的太和殿建於康熙年間,比明朝第一版的奉天殿(也是東亞史上最大的大殿)縮水了數倍。

上個明太廟和棱恩殿的圖吧。其實說起來,太廟正立面寬度和高度都比太和殿大,只是窄了點,所以總體量一般認為太和殿第一。但這是正經的明代建築,600年了,個人感覺淺藍色底色的明代彩繪也比太和殿清代彩繪好看,外面沒有副階(就是外面的走廊,參考太和殿)雀替(清代柱子上端會伸出來兩塊,我覺得不好看啊),中國木結構建築最後的輝煌了。

而現存東亞最大的三座都在日本,無量壽寺金堂2008年(這個寺木雕塑像啥的都是中國人做的),東大寺大佛殿比太和殿晚一年,京都東本願寺建於明治時期。日本第四大的金峰山藏王堂也是江戶初建成。日本現存最高的五重塔,最大的寺廟山門,都是江戶以來的產物,大修天守之風也是安土桃山到江戶期間才有的。大量相當於清代的建築直接導致了今天人們的「日本古建築多」的觀點。其實歐洲那些宏偉教堂也都是文藝復興以來的清朝建築,全世界突飛猛進的時候,偏偏中國國力衰退,建築也只是中國當時窘境的反映之一。舉個悲傷的例子吧,河北正定隆興寺,目前有4座北宋建築,是北宋建築最多的古建築群。可以參考下這個豆瓣遊記太行內外行記之二十三 —— 正定隆興寺之摩尼殿(古建通信之一)。遊記裡面也提到了,清初還有六座北宋建築呢,但是裡面最大的兩個,大悲閣和六師殿,都是清末民初終於撐不住千年風雨垮掉了,這也可以作為上面第二點提到的「王朝末年年久失修」垮塌的例子。而同時期日本已經開始系統的整修古建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藥師寺東塔,上一次解體重構就是110年前。再來張東大寺當時照片和現在對比吧,圖是weibo扒下來的。大佛殿其實結構有問題,200年就傾頹不堪,不修撐不了多久的,但是日本就是修的勤,但因為先天不足,大佛殿也很難修,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金屬加固的地方。

======================================================================

所以總結下就是,因為拆舊建新的傳統,清以來持續國力衰退導致新的古建補充不足舊的古建失修倒塌,都使得中國古建數量相對日本沒有形成巨大優勢。於是再加上最近幾十年保護宣傳維護都遠不如日本,導致中國在古建築數量多於日本的情況下,仍然給人一種「日本相較中國保留了更多古代木建築」的錯覺


不見得日本保存的就比中國多,但是「看起來」比中國保存的好。

因為所有有年代的木建築,都會定期進行大修。大修到什麼什麼程度呢?整個封起來,木頭換掉,漆會重刷,甚至連庭院裡面的樹都有可能會換掉,就是為了它一直保持一定的大小。

這樣就是看起來保存地好,但其實,歷史價值已經所剩無幾了。

這是今年才修好的清水寺旁的一座…呃…塔

剛刷的新漆,可以和後面的建築還有旁邊的建築對比一下被刷的多鮮亮,看實物的時候簡直閃瞎我的眼。


日本是幕府到明治時期的寺廟保留的多。明治維新的軍事部分(戊辰戰爭)是一次快速的軍事行動,損害不大。日本現存的大部分古迹,是德川幕府時代建造的。

往早里說,魔王(當然不是他自己,他是戰國軍閥代表)他們也不知燒了多少寺廟,毀了多少城池。

上面有人說到東大寺,那已經被松永久秀燒過了。現在的東大寺,是德川幕府時代重建的。


1.因為木材的韌性決定了它的抗震性能優越。而日本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

2.中國的木文化博大精深,深刻影響著東南亞,日本,朝鮮半島的文化體系。

3.明朝時期日本全面學習中國,甚至連城市布局,建築名稱都要弄得一模一樣。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高僧鑒真大師主持修建,完好保存至今,梁思成特別指出唐招提寺金堂對於研究唐代建築的價值,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唐式建築的斗拱是什麼樣的

我國近年來也在開始對過去損毀的許多寺院古剎進行修復重建,其中就包括江蘇的法起寺,這座寺院在漢唐時期達到全盛,在當時也是名揚海外的古剎,日本侵華時期毀於戰火,2006年開始進行重建,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畫風....

連斗拱都省略了是什麼鬼??屋檐是直接扣在牆上的啊!咋不幹脆修個碉堡呢??

大家可以去西安看看,可憐我大唐長安,千年古都,慘不忍睹的近現代復原建築比比皆是,想起一句話....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學無術還任意妄為


日本人沒有像我們這麼急吼吼的創新,你看看日本建築計劃系論文集,基本一個模子出來的。可是,他們繼承自己的、繼承別人的,都踏踏實實的學習而不是創新,學多了,回頭一看,哎呦,創新了……哪像我們,打倒這個打倒那個,再發現以前的好,想回頭,哎呀,以前的忘了。

明顯的例子,以前文革拆那麼多,是跟上形勢了,現在要旅遊,再重建,還能建出以前那個水準?


應縣木塔不經笑出了聲,千年木塔哦


一大堆山寨品


二戰後期有種別投降啊,說好的武士道,一億玉碎呢?再打個幾個月半年還有個鳥建築啊


日本本身的地緣環境決定了歷史上從未遭受侵略,所以這是文化傳承能保持下來的主要原因,中國二三百年一亂必然文化傳承和各個方面會有斷節和缺失


推薦閱讀:

開一個私人的建築設計工作室需要哪些準備?
如何評價天津 LOOP 幼兒園的建築設計水平?
如何看待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中那些哲學化或充滿使命感的設計想法?
對於 2000 平米、多樓層和房間的辦公空間,最好的空調解決方案是什麼?
擴初和初步設計的區別是什麼?

TAG:日本文化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