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國外優秀科幻作品在大陸譯版質量不高且人氣也不是很高?
比如《1984》,至少我認為在村上春樹寫《1Q84》之前除了少數學術青年和科幻迷幾乎沒幾個人知道反烏托邦這回事。
以及《Neuromancer》,在2013年以前幾乎沒在科幻世界譯文版以外的地方見過威廉·吉布森的作品。私以為國內喜歡看晦澀文學的人也不在少數……--------------------------------------------------------------------------------------------------------------------------------------------以上的問題描述和所舉例子帶有一些個人偏見和描述失當的地方,願各位諒解。
其實當時我所謂的「幾乎沒有譯版和人氣不高」一方面指的是確實沒有譯版,一方面指的是譯版質量不高或者不太常見(在實體書店不專門去查幾乎見不到影兒,封面裝幀看起來就很應付了事,這樣的)。我個人認為後者囊括的書目還是不少的。像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說,以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神經浪遊者。就我所看到的在今年10月與6月再次被出版之前這些書在大陸好像只有這兩個版本,個人認為十年的時間對於如此優秀的作品來講……實在有些長啊?(何況讀客今年6月所出版的《神經漫遊者》那個一會兒「數字空間」一會兒「網路空間」一會兒「賽博空間」的情形還讓我不知說什麼好疑惑了好久譯者是不是精分?如果《Neuromancer》不是時隔這麼久市面上才僅出版了這一種版本我實在不認為這種質量的翻譯能在8分以上。)還有一些出版較晚的,譯版很久的,列舉上來看起來很充數還可能招黑所以就不舉了。(還有就是我以為讀客出版的科幻小說除了神經漫遊者封面略為正常其他都有些鬼畜啊?!好像似乎大概也不止我一個人這麼想啊?!這樣的真有人敢買嗎(╯‵□′)╯︵┻━┻)至於人氣不高的,例子就太好舉了。不如說這個問題所囊括的書大都是曲高和寡。關於1984,抱歉原諒題主年紀還較小(絕對不是在秀年輕哦),雖然知道10年以前1984也是有不少譯版的,但在我閱歷尚淺的記憶里《1984》擺在書店較為顯眼的位置時,書封上寫著「村上春樹著《1Q84》向此書致敬!」之後這本書就在各種地方都能看見了。我認為當一本優秀的書需要靠另一本受眾面較廣的作家寫書取一個相似的名字來「致敬」以提升人氣的時候……也真夠可悲的。至今為止問我的同齡人,看過知道《1Q84》的多。《1984》就…當然了舉例歸舉例,大家不用把我充滿地圖炮味道的例子太當回事的。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不能苟同的各位,可否賜教?
如果你關注科幻夠久,你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以《1984》為例,這書在國內從來都不是禁書,各種版本的都有。同樣的,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的其他兩部,《美麗新世界》和《我們》也一直在出版。相對而言,《我們》要出得少,因為比起其他兩部來,《我們》太過概念化了。反烏托邦在大學校園也是一個熱門話題。但出版是一回事,你看沒有看到是另外一回事。
《神經浪遊者》以前出過,今年讀客又出版了一次。科幻世界之前也系統地翻譯過威廉·吉布森的作品,還出過專輯,記得有《整垮克羅米》《新玫瑰旅館》等。(書不在手邊,憑記憶寫的)。但吉布森在國內基本處於曲高和寡的地位。
著名科幻作家兼科幻學者詹姆斯·岡恩有一個「 科幻小說基本書目
」 科幻奇幻小說書目(呆若木雞版)科幻奇幻小說書目(呆若木雞版)2_蕭星寒裡面列舉了經典的科幻小說,裡面70%的科幻小說都被引進過。這裡有個朋友的豆單
100部最優秀的科幻或幻想小說有中文名字的都是引進過的。你可以看到,沒有引進的是少數。至於為什麼沒有引進,原因是多方面的:1,版權問題。版稅過高,或者找不到獲得版權的渠道。
2,過時了,或者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不要以為外國科幻都是好科幻,甚至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齊。3,有不和諧內容。比如《鑽石年代》和《WWW》1979年4~7月,董樂山先生翻譯的《1984》在《國外作品選譯》分三期刊登。
1985年,《1984》正式以書籍形式出版。為《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這三部曲便是英國作家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前蘇聯作家扎米亞京的《我們》,奧威爾的《1984》。我個人是在大學時第一次看《1984》,河南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書庫的版本。看完後,將同系列的反烏托邦三部曲都看過。然後是《動物農莊》、《鋼蹄》、《不鏽鋼老鼠》等。《1984》傳播不開,更多是小說所傳達的觀點並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用一個互聯網的術語來說,小說里試圖表達的東西,是圖釘尖上的東西。而大多數閱讀者其實都在圖釘背面,在那些圖釘尖上的作者們達不到的地方。
至於《1Q84》,君不見村上春樹寫東京地鐵毒氣事件的地下系列,也沒能在中國讀者中引起反響嗎?
當一個作品,試圖傳達「需要思考」的觀點時,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這並不是科幻一家的問題。題主以《1984》為例,證明國外科幻作品譯介較少,我覺得是不合適的。
我認為國內譯介國外的科幻作品有傳統,有規模,有機制。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不能說是譯版少。
以我個人為例,初中時我在看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小說精品叢書。高中時在看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凡爾納選集,以及阿西莫夫等著名作者的的短篇小說集子。可見國外科幻作品的譯介是一個有歷史傳統的事情。
我大學時(97-01年),科幻世界正處於頂峰時期,譯介了相當多的科幻名著。此後科幻世界也一直孜孜不倦從事國外科幻作品的譯介。例如旗下刊物《科幻世界譯文版》,每兩月一次,結集刊印。(單月刊,一個月譯介奇幻作品,一個月譯介科幻作品)。另一個老牌譯文雜誌《譯林》也經常引薦科幻作品。我個人感覺,相對於其他品類(例如同時期的奇幻、偵探小說)譯介的作者和作品數量而言,科幻勝出不止一籌。例如我大學畢業之前,偵探小說只知道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愛倫坡,最多在加上弗·福賽斯、約翰·勒卡雷,江戶川亂步,艾勒里·奎因,此外我就再想不出來了。而科幻作品,我可以隨手舉出一打作者的名字(當然,也可能和我是個科幻迷有關)。
再舉個例子,此前有人曾整理過星雲/雨果獎獲獎作品集。我沒有仔細檢閱,但從目錄來看,1953年到2012年的星雲獎/雨果獎作品基本都有了中文版。國內出版界對外國文學獎項覆蓋到如此完整的,除雨果/星雲兩獎外,可能只有一個諾貝爾獎了。
至於題主所說威廉·吉布森,我個人覺得,雖然國內一直在大量譯介科幻小說,但相對於國外豐富的科幻小說作品而言,仍有遺珠之憾。而且科幻出版畢竟不是慈善事業。相較小眾,不那麼有閱讀快感,不太具有名著號召力,不太能聯繫現實的作品,盈利空間有限,必然譯介的較晚。
個人覺得最近幾年的科幻出版速度是在放緩。或者就是題主所說的,沒有人氣。而這一現象,給人以科幻作品翻譯的少的錯覺。究其原因,一方面未挖掘的科幻作者要麼是新近成名,要麼偏小眾。一方面科幻出版的盈利空間也在縮小。出版社也更少有意識的組織科幻選題並出版。好在熱血的科幻讀者們逐漸成長起來,自主譯介科幻作品,成為了傳統出版之外的有益補充。有不少作品是這樣的獨立譯者翻譯後,在網上引起關注並走向正式出版的。也算是令人欣慰。因為高三就看了,表示在IQ84之前它就有不下一個版本在我們高中書店出售,不能算是小眾,但是在Iq84之後有了很多新版本,特別是腰封以註明「村上春樹致敬的一本小說……」然後就感覺一下子紅起來了,我覺得相比這幾年崛起的尼采熱,1984和動物農場在早幾年高中生大學生里一直都還算是有挺高知曉度的。至於科幻,因為我正好處於那部分知曉科幻,感興趣,但是平時不怎麼喜歡看科幻的人的群體中,我覺得我可以從讀者方面給你說一下為什麼科幻不紅的一個可能的原因,代表我這個團體。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學生都不傾向購買小說。我高中那會兒看書多些,各方面都有涉及,從希臘神話到道德情操論到1984到最小說出的那些啥,都有看,但是買書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兒了。不買流行小說,除非是真心所愛到了極致那種。這幾乎是當時我周圍學生的共通的原則。小說呀,幹嘛要買,一般就是看個故事,颯颯的就看完了,又不能仔細推敲琢磨,買了太費錢。你說科幻有發人深省的教育意義?那我就去買本哲學書看看,發人深省還可達到高效裝逼的效果。科幻小說作為故事,一般不能像盜墓筆記那樣讓各種層次的人看的熱血沸騰,又不能像偵探小說那樣平易近人。我從初中開始看科幻世界,但是每一本都會讓我覺得對讀者有一種刻意拉長的距離感,說白了,就覺得很多科幻都太裝,而且每一篇世界觀還不一樣,你還要自己摸索理解,而其中的價值觀衝突就不說了,那真是多的不勝數,當時就特別的煩,覺得實在是不夠用戶有好。(相比之下,其他通俗小說往往不需要讀者自己重新構架世界觀,能很好上手,劇情就很重要了,而科幻,科幻的一個看點不就是世界觀么,為了世界觀有時候劇情就拉下了,對於多數讀者來說看起來又累又無趣)所以,作為故事書,科幻比不上偵探小說平易近人,作為思想教育用書,比不上政史哲的流行解讀本,就學以致用寫作文的目的來看,比不上隨便哪個名人寫的心靈雞湯。自然的,科幻在學生群體里,怎樣都難以擴散開來。現在大三了,我表示仍然對科幻很感興趣,但是讀科幻故事,讀透,而且還要找到契合自己世界觀的一本,是很難的。就像是看銀河英雄傳說的時候,我就覺得文筆極差,故事老套,世界觀不完整,劇情走向太不隨大眾心意,直接不想看完了,類比於阿凡達,我就寧願去看幾集甄嬛傳也不願意坐那兒兩個小時看完它,為什麼?劇情爛熟啊!視覺效果再好,愛情再感人,不也就是那幾個用爛的情節?科幻作為「故事書」,如果不能在短篇里講好故事,那就不要指望有很多人會去看長篇了。多少同學我給他們推薦看科幻世界,一翻好幾面一個故事講不完就不想看了,對於新入門的人,真的太不友好了,在還沒有接觸到精華之前,就被無數的中高級嚇跑了。反觀偵探小說,直接就是福爾摩斯大經典擺在那裡,短小精悍,入門直接接受最好的最有趣的,自己感興趣了,看多了,找到了門路了,就能夠繼續喜愛下去。這簡直就是你小學老師的好壞決定了你對一門學科的態度一樣,科幻缺少這麼一個到大眾的好老師。
最後說一點,
就像是聽搖滾的不理解為嘛流行歌就能統治全球,而這麼牛逼的音樂少人喜歡。就像是喜歡看政史哲的不理解為嘛愛情故事統治全球,而這麼牛逼的作品少人看。我從來都覺得其實這種喜愛,是有點虛偽的,對部分人來說。你真的喜歡一個電影一本小說,你應當是不夠的一遍一遍的看它,像是小孩子看哈利波特那樣,但是當你嘴上說,卧槽這本書特別牛逼,你快去看吧的時候,自己卻不願意再看一遍,那我覺得這種喜愛就有點涉嫌其他感情在內了。所以……對於科幻,我只能說我感興趣,不說我喜愛。我會推薦給別人,可是三體我是真的不願意再看一遍了………題主恕我直言,你和你身邊的人沒有關注過其實並不能說明這些作品在國內沒有譯介或者影響力,比如《1984》,2000年,我在四川廣漢的某一家國營的規模不大的書店裡買到了此書,還是和《動物農莊》的合集,後面附有奧威爾的生平介紹和評價,我就不說當時還在念書的我對此書的感受了,只說此書的傳播並沒你說的那麼窄。你用自身經歷作為依據判斷一個涉及範圍很廣的問題很不嚴謹,你的說法是否成立,我個人表示存疑,問題錯誤的話該怎麼回答呢,請大家點沒有幫助好了
推薦閱讀:
※關於《銀河帝國基地》一書中的bug,你是怎麼看的?
※何夕為什麼被稱為「言情科幻第一人」?
※如何評價小說《澤天記》?
※如何橫向比較《三體》系列和世界科幻經典諸如 沙丘,基地+帝國,機器人系列,安德系列,深淵上的火?
※劉慈欣是否已經江郎才盡,只剩消費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