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改變了中國形象?
1978年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外國對中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頭戴西瓜帽,留長辮,迂腐,頑固的階段。那在這三十多年裡,有哪些人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甚至成為中國國家名片?
補充:就是讓外國最普通的民眾從新認識中國,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是國外最普通的民眾都聽說過。
團購軍隊,廣場舞大媽,碰瓷老人,插隊創男廁的大嬸…太多了,數不勝數…上一代的人把這一代的孩子們害慘了…還說80,90是倒下的一代,我也是醉了…
李小龍,如果老外只知道一個華人,那一般都是Bruce Lee。最近的應該是林書豪,林瘋狂的時候。
他
一定是他
兄弟……這是論文沒靈感了還是要交作業?
直接改變國人形象的,就是海外購物軍團了吧……he改變了China.
作者:趙越鏈接:西方人眼裡的中國 - 遇見最好的自己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知道,自從司馬遷開始了紀傳體通史,中國的歷史便帶有明顯的帝王特色,這個歷史是書寫君王將相的歷史。而且中國的歷史書中又存在著巨大的疑點。刻意的妖魔化和神化都無處不在。我總覺得看自己朝代寫給自己朝代的歷史心裡不是特別放心。既然這樣西方人寫的歷史書我感覺會更加中立一些,而且很多觀點也能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看一看西方的那些中國歷史親歷者是如何記載和評價中國的,有助於我們回到過去,即便只是為了更清晰地想像一下古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背景
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條件之一就是既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又能夠持續保有這種吸引力。中國就明顯表現出這種能力,幾世紀以來,中國的吸引力從未完全消失過。
在13世紀馬可波羅的筆下,當時是可汗統治著這個傳說中的國度。而在哥倫布的心中,可汗一直是中國的統治者。這就是這本書取名大汗之國的原因。本書對中國的觀測來自各種資料,包括外交官報告、詩歌、舞台劇、家書、哲學論文,甚至小說。涵蓋從1253年到1985年超過700年的時間。
馬可波羅的世界
西方世界第一本討論中國的書是馬可波羅的《寰宇記》,也叫做《馬可波羅遊記》。
這本書是1298年他在獄中或遭軟禁時,向一位名叫前魯斯梯謙的人口述而成的。主要回憶1275-1292年間,馬可波羅住在中國並為忽必烈汗工作的經歷。
但這本書有很多疑點。
首先,這本書有八十多種手稿,卻沒有原始手稿。
馬克波羅書中記載了他的父親、叔叔和他幫助忽必烈攻克襄陽城(就是郭靖守的那座)的經歷。襄陽城破於1273年,波羅在1274年前不可能到中國。
波羅似乎不認識任何中國人,從未提到茶葉或書法,沒有評論過婦女纏足,或談到長城。
不過他記錄了以煤炭做燃料,還說了北京青樓區的規模和功能。
總之,書中的內容既荒謬又詳實。
比波羅更早的魯不魯乞
最早在文獻中記錄中國的人是聖方濟修會修士威廉.魯不魯乞。他受路易九世派遣,到蒙古都城哈拉和林說服蒙哥可汗參與基督教反伊斯蘭教大業。
他是這樣描述中國的:
契丹人口不多,他們講話時鼻子重重地呼吸;眾所周知,所有東方人眼睛都很小。無論做什麼,他們的手都極巧,他們的醫師善用草藥,並能根據脈搏精密診斷。但是他們不採尿樣,對於尿液一無所知。這是我親眼所見,因為在哈拉和林就有這種人。他們還有慣例,父親從事什麼行業,兒子也必須繼承衣缽。
監獄中看到的中國
隨著1340年黑死病在歐洲蔓延,1368年蒙古王朝滅亡以及伊斯蘭勢力的興起,歐洲與中國的交流被腰斬了。直到16世紀初期,葡萄牙人才再次來到中國。但因為一名船長辱罵並攻擊中國官員,皇帝大怒,囚禁、流放、甚至處死了很多西方人。1553年,有個叫佩雷拉的軍人兼商人重獲自由,他寫了份在中國的報告。語言不通,加上他生活很悲慘,沒有太多高端生活的記錄。
但對於中國的牢房,他記錄的活靈活現:
打人的工具是竹條,由於中間裂開,竹子看起來平坦不尖銳。挨打的人匍匐著趴在地上,刑吏拿著竹條使勁的抽打他的大腿,即使旁觀的人也會嚇得渾身發抖。抽十下會造成大量出血,二十至三十下會血肉模糊,五十至六十下將需要長期療養,如果是一百下的話,那就無藥可救了。而這種重罰,往往施加在那些拿不出任何賄賂以買通監督行刑官吏的人身上。
儘管佩雷拉被中國法律懲罰,但他卻大力讚揚中國的司法體系。
他這樣記載:
在公開場合質詢證人……由於聽證大廳上擠滿了人,想要聆聽證人的說詞,因此只有實話才能過關。……在這個國家,除了公開聽證的過程,他們也非常敬畏他們的皇帝,而且攝於他的威嚴,絕不敢有不實之言。總之,這些人獨特的司法審判,較之羅馬人或任何其他人都要傑出。
其他讓佩雷拉印象深刻的事情還有:
城市裡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均有人悉心收集;用筷子吃東西;使用鸕鶿捕魚;人多;愛傳謠言;「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雞姦,不僅下層社會很普遍,精英階層也不罕見。」
定居在中國的利瑪竇
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澳門,學會中文後1583年進入中國。先後住在廣東、南京,最後在北京。1610年歿於北京。
他在中國文化、語言、社會方面的造詣,西方人無出其右。
利瑪竇發現,雖然名義上皇帝是統治者,實際事務卻由文官系統掌控,加上複雜的風俗習慣所規範,社會和諧才得維持。
勞工大眾各安其位,年輕人的婚姻都由父母安排,纏足習慣使得婦女安分的守在家中,年輕人必須花大量精力學習艱澀的中文,自然減少了放蕩不羈的機會,飲酒時相當節制,宿醉根本聞所未聞。
利瑪竇將GOD翻譯為中國文化中的「上帝」,以便令中國人的祭祖和基督教聯繫起來。為了有所區別,後來又創造了一個新詞「天主」。
利瑪竇很少批評中國人,他認為科學曾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大優勢,只是沒有充分加以發展。中國人「缺乏邏輯法則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倫理學只是一串箴言與推理。」利瑪竇唯一嚴厲批評中國人之處,就是中國男人中太多人從事雞姦行為。他曾在北京街上目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男妓。
閔明我承認中國文明
西班牙傳教士閔明我1659年抵達中國。
1666到1669年被捕,1672年返回西班牙。
他認為中國人有禮貌、冷靜,中規中矩。
「漢人、韃靼、日本人以及其他亞洲人,絕對不是野蠻人,因為他們既有良好的政治制度,也守秩序,完全依據理性,過著法治的生活。」
他讚美中國是:
「世界上最高貴的地方,宇宙的中心點,在所有陽關得以照射、萬物得以存活之處,那是最榮耀的帝國。」
最有趣的是閔明我發現中國人極有複製天分,他並因此擔心,中國人會運用這種能力打垮西方的出口貿易。
「所有歐洲貨物,他們只要見過,都可以仿製的惟妙惟肖。他們在廣東複製了好幾樣東西,因為毫無瑕疵,就以從歐洲進口的名義賣到內地去了。」
最後閔明我提出了一些省思,也就是真與假,真貨與贗品的區隔。
而這些正是宗教信仰的本質。
500年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正式的使團訪問
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政府終於允許西方使節前往北京。
在面見中國皇帝時,必須遵守繁冗的覲見禮儀——包括九次匍匐在地,以及很多自貶的話。
第一份完整的北京之行的報告是由荷蘭人奧爾夫特.達帕1667年提出的。
真正的寫實報告是葡萄牙傳教士皮方濟撰寫的。他這樣描述當時的北京:
「夏天溫度極高,更苦的是,風沙極大又極細。只要一上街,我們的頭髮和鬍子就變得和磨坊主人一樣,全蓋上一層白粉。水質很差,到了晚上衣服里會鑽進一大堆蟲子,我們之中很多人都被咬過。到處都是蒼蠅,而且會討厭的叮人,蚊子就更別提了。東西樣樣貴。街道什麼都沒鋪,據說以前還有,後來韃靼下令挖掉石板,以方便馬匹行走。也因此到處是風沙,一旦下雨就變成泥濘一片。……由於規定高度不準超過宮牆,房舍都蓋得很低,品質更是差勁,牆壁幾乎都由泥巴灰泥糊上竹條蓋成,很少用到磚頭,窗外也沒有景觀。整個中國都是這樣。」(看來沙塵暴那時候就很嚴重了)
古時候的欺詐行為
英國軍艦艦長喬治安生已經差點和中國人打了起來。所以他的記載也比較刻薄。他得出結論:
「可以確定的是,在欺詐、造假和揩油水上,不能將其他人拿來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的天分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根本就不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因此可以大膽得出結論,中國人也許樂於討好指揮官,但是我們卻不容易分辨它們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安生羅列了他見到的不肖行為,包括往雞鴨肚子里填沙子以及為豬灌水膨脹身體。安生記錄他的翻譯官的話:
「中國人都會欺騙,但很有樣子,沒藥救」
Chinese man very great rogue truly, but have fashion, no can help.
這句話成為了之後洋涇浜英語的範例。西方人描寫中國人說英語就是這種語法。
著名的馬戛爾尼
喬治.馬戛爾尼是伏爾泰等著名學者的朋友,擔任過大使和總督。他對中國產生了正面的印象。他代表喬治三世給乾隆帶來了很多禮物,包括:
望遠鏡、天象儀、地球儀、透鏡、氣壓計、鍾、氣槍、西洋劍、德比花瓶、瓷像,以及一輛馬車。
1793年8月15日,中國官員來和他討論是否要叩頭的問題。話中混合「技巧、明言、暗語」讓人「不能不佩服」:
話鋒一轉,他們談起不同國家所流行的不同服裝,在假裝檢視我們的衣服後,表示還是較喜歡他們自己的服裝,因為寬鬆不受束縛,在任何場合,當皇帝出現了,而需全體下跪時都不會受到牽絆。因此他們對我們膝扣和襪帶的不便感到同情,並暗示我們,進宮之前最好將其解除。」
儘管一些滿人高官還靈活示範叩頭過程,這個問題還是糾纏了幾個星期才獲得解決,馬戛爾尼同意,單膝下跪並鞠個躬,雙方並同意,親吻皇帝的手這一環節可以省略。
最終,馬戛爾尼見到了83歲的乾隆,形容他是位慈祥的年長紳士,仍然健康有活力,看起來不像是超過六十歲的人。儘管日記里充滿了對中國的正面評價,但到最後,還是出現了大量反感。中國人總是懷疑馬戛爾尼暗中搞鬼,不對洋人的知識有任何尊敬。
他最後形容中國為「又老又瘋的一流戰士」,一直讓鄰居震懾於「她的龐大及外表」,卻因為無能的領導者註定「要在海岸上被撕成碎片」。
特別詆毀中國的笛福
中國也會出現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比如小說。
1719年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幾乎用謾罵的方式完成了魯濱遜漂流記第二部。魯濱遜漂流到了中國,幾乎所有的事都是負面的。
人們傳述中國的偉大、富饒、光榮、宏偉、貿易,事實上,中國人不過是一堆賤骨頭、一群愚民、齷齪的奴隸,臣服於一個只配管理這種民族的政府之下。」
笛福利用中國負面的例子讚美他的祖國英國,但這種嘩眾取寵的論調與當時的社會趨勢背道而馳。當時的主流是借著亞洲的優點彰顯西方社會內在的弊病。
啟蒙時代的大師們看中國
笛卡爾和培根嘗試掌握「關鍵」以了解中文,他們認為只要找到中文的關鍵,就可以找到整個中國社會的關鍵。
萊布尼茲發現中國的易經是二進位。他認為在追求宇宙萬物的知識時,中國也許應該扮演主要角色。中國和西方「幾乎旗鼓相當,一會我們佔上風,一會又輪到他們。」
孟德斯鳩向居住在巴黎的中國人黃嘉略學習中國文化。在他的巨著《論法的精神》中,對中國發表了無數評論。他認為因為中國缺乏君主制所需要的榮譽感,也缺乏共和政府所需要的道德和小政府,因此中國只能選擇靠恐怖手段管理的專制制度。
伏爾泰通過戲劇和歷史來研究中國,他自己寫了一部《趙氏孤兒》的戲劇。並認為自己比中國人寫得好。
西方女士眼中的中國
逐漸有一些傳教士帶著家人來到中國。她們記錄了很多寫實的經歷。比如
一群群的人圍著她們看,人群堆得像山一樣,人們尤其好奇她們的頭髮;
行船在河裡的時候,突然被兩岸的中國人用大量的石頭攻擊;
在城牆上被大量的乞丐圍追;
對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不幸毫無感覺。
她們大都對中國人友好,希望融入中國社會。但當義和團開始的時候,她們和他們的孩子大都被殺,或者得病死亡。
沙拉康格女士在描述義和團時還形容他們「無畏、兇猛、殘忍、意志堅強。」在被圍攻的夢魘結束後,她拒絕加入要求報復的行列。
馬克吐溫描寫的在美國的中國人
1849年的淘金潮以及隨後的鐵路修築,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華工到美國。開始出現中國城。1861-1864年,馬克吐溫擔任記者,他描述了美國人普遍看到的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中國人已將城裡搞成了他們喜歡的樣子……夜晚十點是中國人最愜意的一刻。在每一個邋裡邋遢、黑洞一樣的小破屋裡,燃香的味道淡淡飄出。屋裡幽暗一片,但是仍可看到兩三個面色蠟黃、拖著長辮子的無賴,蜷曲在床上,一動也不動地抽著鴉片……只有天知道那是什麼感覺,也許在夢裡,他已經超越塵世。忘卻了洗衣重活,正在天堂里,大啖著肥美的老鼠、燕窩。」
1870年,洛杉磯發生了排華暴動,20多名中國人遭到殺害。這件事觸動了吐溫,他後來寫了很多同情中國人的作品。
布萊希特的激進中國形象
中國開始爆發革命,再次成為西方關注的焦點。
布萊希特甚至創作了一部以瀋陽為背景的革命戲劇。
描寫四個工人運動指導者從莫斯科到瀋陽來指導工人罷工。最終和本地革命者又發生衝突,他們逃過了追捕出了城,殺掉了年輕的本地革命者。
這齣戲在柏林上演六個月之後,日本在瀋陽的陸軍軍官怪異的解讀了這齣戲,指控中國軍隊挑釁,並利用這個借口發動了大規模報復行動。
這可能就是918事變。
埃德加斯諾筆下的毛澤東
斯諾來自堪薩斯州,做過農民、印刷業和鐵路工人。就讀於密蘇里新聞學院,1928年,23歲的斯諾決定到中國試試運氣。1937年,斯諾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也譯作《西行漫記》。他描寫的紅軍:
整天在路上不停唱歌,歌曲來源似乎無窮無盡。……他們晚上也唱,並向當地農民學習新曲調,農民也會拿出陝西弦琴伴奏」
「當我們經過山坡上的野杏林時,部隊突然全部散開,直到每個人口袋都裝滿為止,等我們離開時,樹林就像給強風襲擊過了一般。
部隊很快又恢復秩序……但是,當我們穿過私人果園時,卻沒有人碰樹上的果子,我們在村裡消耗的穀物、水果也一向全額付清。」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個非常有趣、非常複雜的人。他有中國農民的單純和自然,充滿了幽默感,酷愛大笑。甚至在談到他自己和蘇聯的缺點時,也可以哈哈大笑;那是一種頑童式的笑聲,毫不動搖他內心深沉的使命感。他說話坦白,生活簡單,有人可能會認為他太粗俗、太鄙下,其實他巧妙結合了天真、機智、世故。」
派克描寫的國民黨軍隊
美國作家格雷厄姆派克1930年代訪問過中國,他是這樣描寫國民黨軍隊的:
「過了一會兒,一列穿著灰棉製服、衣衫襤褸、腳著草鞋的軍人,有氣無力地上了山。他們表面上在行軍,實際上步伐奇慢。他們一步一步往前走的速度,比身負重物的家庭主婦還要緩慢。……他們嘴裡喊的口號越喊越快,快到就要跟不上了,但是他們的雙腳依舊像原先那樣慢慢踱。他們全都掛著那個笑容。」
「中國人知道,自己是無法控制之外力下的犧牲者,因此常常會嘰嘰咯咯地怪笑。」
派克認為在經歷了接連不斷地折磨後,這種神秘微笑已經成為了唯一的生命反應。
結語
最終,馬可波羅成為了卡爾維諾小說中的人物,給了我們關於所有故事的最佳答案:故事的關鍵,在於耳朵,因為聽故事的耳朵都只聽想聽的內容。以幾個世紀的中國為例聽眾總是按捺不住,老想穿過薄霧,進入乾燥透明的空氣里。西方人對中國的熱誠從未稍減。但一切事實證明,中國完全無須改變自己以迎合西方。
成龍和李小龍
這些人是嘩眾取寵還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我想你心理有數~本來是想只寫下這句話就算了,但是看看目前為止這個問題裡面的回答,真心的感覺本帖里能無聊上網發言的人還真是對這個國家一點善意都沒有啊,我不知道回答這個問題的人的立場是什麼、是否拿錢發帖,但是請記住一點,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你把它揪出來他都乾淨不到那裡去,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這些國家都有各自的問題,但是關鍵的點在於他們是在去處理這些問題還是逃避這些問題,就跟人一樣,你是能跌倒了爬起來還是跌倒了就躺那不動了,我想中國很明顯是屬於前者。最後你問那些人改變了中國的形象,那麼請翻開歷史課本,上面的每個歷史人物,好人、壞人、英雄、漢奸他們每個人都代表了中國人的形象,也都在改變著中國的形象~
The man you know who
還有什麼比Made in China更能改變中國人的形象呢?腦補一張流水線女工的照片吧,嗯,就是她!
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
姚明對老美的影響算蠻大的, 時不時電影里就會冒出來一句。
題主指的是歷史人物,但是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下哪些人改變了中國形象。
首先我大朝泱泱,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組成才有了中國,古代的閉關鎖國,清朝時外國倭寇侵入,才使全世界得以知道中國的存在,由於外國人無肉不歡的飲食習慣等各種原因,嘲笑中國人的軟弱和無力,嘲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支那」,看看清朝時的地主農民照片,對比外國人西裝革履,你是什麼感覺?你感覺到的不都是那個時候國人普遍給外國人留下形象印象嗎?
(在這裡照片不考慮真實性和年代準確性,只是中外形象上的對比)
所以要想根本改變我大中國的形象,其實還是得從自身做起不是嗎。放到現在社會來說,認真拾掇自己,身材養好,外在形象管理好。當你認識一個外國人時,balabala..... 交談過程中對方也會因你得體的形象而加分,交友愉快了~合作順利了~不論做什麼,也是讓外國人因為對你留下的好印象,間接對中國這個國家也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感覺是留學生,以及外國人自己。
有一些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認知,還有很多局限,比如覺得中國不是很有錢,中國人寫字豎著寫之類的。
他們會有一些固有印象,一部分來自於媒體,新聞媒體的介紹,相關電影;另一部分,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個人對亞洲文化相關的了解程度。
媒體可以在社會上大範圍宣傳一些中國的情況,比如經濟發展或者重大活動,但是留學生等一些個人影響的是個人或一部分人的看法。
題外話:日本的動漫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文化輸出。
鄧?我覺得國家形象片,世博會,奧運會都給了不少改變吧。。。。其實更多的應該是往來做生意的接觸和一大批留學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鄧稼先和楊振寧? ?
※假設崇禎沒有殺魏忠賢,大明會不會亡國??
※民國那麼多大師是誰冊封的?
※哪些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在文藝作品中被醜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