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時候想靜下心看看書卻總是靜不下來?

對文字慢慢失去興趣了,浮躁了嗎?


人是生物,天然有保存自我、保存能量體力的本性,而大腦雖小(2%),但運轉時消耗的熱量尤其之高(20%~30%),所以我們天生就不願意去動腦子。想想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路徑,每天走同樣的路上班,每天都在那幾家熟悉的餐館吃不變的飯菜,甚至我們刷牙洗臉、洗澡洗髮,什麼時候放水什麼時候抹油什麼時候擦身,步驟都是固定不變的。這都是習慣,習慣的本質是通過反覆熟悉形成近乎條件反射的一種生活的便捷路徑,目的就是讓我們盡量減少思考、節省精力能量。

人是生物,有保存自我的本能,這還意味著趨利性,好的、有用的我們都天然想去接近、佔有,但只有真正讓我們嘗到了甜頭(利),我們才會產生足夠的意願去繼續做一件事。而這個甜頭(利)可能是我們各種慾望的滿足,比如食、色、懶散、虛榮、安全感、精神愉悅等等。我們會養成什麼習慣,就看趨利性將我們引向何方。

拿看書的習慣來說吧,很多人跟我說知道讀書是大好事,可總是堅持不下來,我說那是因為你們沒有嘗到讀書的甜頭,所以沒有動力去堅持,也就不會養成習慣了。想想巴甫洛夫定點搖鈴餵食,讓狗形成聽鈴聲流口水的條件反射實驗吧,想要養成讀書習慣的筒子們不妨一樣去做。粗略地說,初級階段,看完一本書就跟周圍人得瑟一下,滿足了虛榮心就有動力再看一本書再去得瑟,當然,我們可以多重誘導反覆強化,還可以看完一本書要求親近的人給予獎勵等等;中級階段,我們把看到的東西寫進文章里以求得到讚賞肯定,對社會時政歷史風俗舞文弄墨指手畫腳,深入滿足我們的虛榮感;高級階段,書本里深刻的見識讓我們深入理解人、社會和世界的關係,我們有了一定的規律把握,立足於世就不那麼愚昧惶惑了,不斷增進的安全感會讓我們繼續讀書;終極階段,讀書是一種欣賞,通過品味著書者的思維邏輯、品性風貌來獲得愉悅感。

可以看出,對常葆快樂至關重要的「直面問題」和讀書等良好的習慣,與一個人的生活價值、審美趣味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由趨利性中各種慾望的比例決定。氣性越高、越注重精神享受的人,能從中得到的精神滿足也越大,也就越有可能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個人以為孩子在成長中要盡量培養氣性、抱負,以精神愉悅為人生導向,否則越大越世俗氣性越減,成年之後無銳意生氣可言,這人就差不多廢了。


沒興趣、沒目標,做什麼事情都可能做不下來的。


關掉電腦與電視,放棄手機,拿著自己最不喜歡讀的書,然後到郊外村莊住一段時間,等你回來,那本你最不喜歡讀的書估計早讀完了。

我經常這樣,在自己靜不下心的時候,強制斷電,把保險絲拔了,弄斷,趁著斷電了就靜靜坐著思考,然後做自己想做卻無法深入的事——讀書。

等我想用電,而且看書看到需要燈光照明的時候,就會打物業的電話,過來裝保險絲。(為什麼要打物業,因為家裡沒有保險絲,也就是為了不讓自己有保險絲的依賴,每次物業來,泡杯茶發支煙就搞定。)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人啊,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永遠就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有能耐。


每天總想著玩,是因為浮躁,靜不下心來學習。道理大家都懂,但又有多少人真的體會到了這個道理?所謂」靜不下心來學習「,是否定的句子,充其量是一句解釋,而不是建設性的意見。究竟怎麼做才能真的不浮躁而靜下心來?我的回答是,你真的去試一下就能體會到了。

(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中的答案,忘了具體是哪個用戶寫的了,希望有知道的人看到了後告知一聲)

為自己訂立一個計劃(計劃不要太大,否則不容易執行),然後堅持去執行(堅持是最重要的),時間長了,計劃讓你養成了習慣,你自然而然的就不會靜不下來了。 (計劃實際上是一種習慣的養成。 )

享受過程,保持內心的平衡感 。

Good luck !


一樣毛病,你理解不了書中給你表達的意境和知識,這時你就不想看了,


看書的動機無非是兩種,一種是興趣使然,享受閱讀的快感,樂在其中;另外一種就是帶著功利性去看書,書中自有黃金屋,為了掌握一些生產生活技能而去看書。兩種動機無關乎好與壞,但都會驅使自己去看書,如果自己本身沒興趣且沒有被迫為了掌握什麼而看書,當然就不會去看了。


估計是你讀的書沒意思,沒有吸引力。要讀書首先要挑選自己興趣的方向去讀。對於一個你都不感興趣的方向,你看著就會犯瞌睡。而如果你本身對這個行業或者領域比較感興趣,你讀這類書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多以前不知道的,頻頻出現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讀書首先是擇書而讀。


推薦閱讀:

本能的本質是什麼?
老是神遊發獃,不能靜下心來看書怎麼辦?
那些移民了但還是要靠與中國的聯繫去賺錢生活的人群,是一種什麼心態?
為啥認識的一個女生愛洗澡?天天洗。
為什麼我面對身邊的親人去世,沒有一點悲傷,也沒有哭?這是心理疾病么?

TAG:閱讀 | 心理學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