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村上春樹的作品,施小煒譯本比林少華譯本好嗎?好在哪裡?

《1Q84》國內版採用了施小煒的譯本,而不再是以往幾乎代表了村上中文版的林少華。


靜物和水

第一次聽說村上春樹是身邊的人都在談論《挪威的森林》,可惜當時一念之差,錯過了這本書,直到現在也沒讀完第一頁。

我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視第一印象的人,越是重要的東西,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越能引起連鎖反應,在名家譯文上尤為如此。當我讀完蔣學模翻譯的《基督山伯爵》之後,它的第一印象就永遠刻在我的腦中,再也擦除不掉。其影響之強烈滲透到每一個細節,使我相信鄧蒂斯就是鄧蒂斯,而不是唐泰斯,哪怕後者翻譯得再好,讀起來也是寸步難行。但如果我當時讀到的是上海譯文出版的《基督山伯爵》,我又會覺得唐泰斯就是唐泰斯,而不是鄧蒂斯。

我想說的是,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風格,哪怕再想還原作者的文字,裡面也不可避免地摻雜自身的文學成分。比如傅雷翻譯的罵人話「爺爺的鍬子」,我第一次看完全看不懂,還以為自己漏了某段關於鐵鍬的描寫。總之,如果一本書有兩個以上譯者的版本,我一定會在選擇版本上大傷腦筋,因為它關乎作者給我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不合拍,就可能永遠錯過某位作家。

我第一次完整地讀村上春樹是《海邊的卡夫卡》。在中國,與這本書大概同時出版的還有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如果你細讀這兩本書,會發現兩位作者的感性世界裡有許多重疊的地方,包括二者對超自然的描述都相當平靜,就好像發生在身邊的瑣事一樣,這種白葡萄酒滲入海綿般的吸引力讓我著迷。但可惜,《美國眾神》我讀了至少8遍,《海邊的卡夫卡》我只讀過1遍半,從此再也讀不下去,原因很簡單,就是日本話提問時的那種殘缺感。我中文不好,說不清楚那種感覺。

就這樣,在我覺得可能永遠不會再讀村上春樹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借到了一本《1Q84》。借的原因你懂得,就是這書名看著怎麼這麼像《1984》。

然而回去一讀,我的青豆,這寫得也太好了!好到什麼程度?看一會兒,我就得合上書歇一陣兒,再打開書看一會兒,然後再歇一陣兒。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種神經病似的感覺。反正我是得不停休息,才能讓自己不全然被卷進書里去。

就這樣磕磕絆絆地將第一部看完,我又恢復了重讀村上先生所有作品的想法。

但這一次我留了個心眼,為什麼《海邊的卡夫卡》我看不進去,而《1Q84》卻放不下手?在一些用幻境詮釋現實的描述上,《1Q84》似乎不如《海邊的卡夫卡》。我想可能是譯者的選擇出了問題。

然後就是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比較林少華先生、施小煒先生譯文風格(有朝一日去台灣我要一口氣買全賴明珠女士的譯作),比較的參考依據就是林先生和施先生重疊的譯作《天黑以後》,還有一些林先生和賴女士的譯文。目的當然不是要分個「高下」——我相信所有將譯者分「高下」的行為無一例外都是一種借著別人表達自己的方式,有時甚至自己還沒體會到——而是要認清自己究竟適合哪一種風格。

比較的過程很痛苦,不能帶著一絲主觀進入同一件作品,每一次都得是第一次。所以斷斷續續,比如某一天忽然翻開某一章看,然後就停掉。再過一陣子,進入另一章體驗。

末了,我個人的感覺是,林少華先生的譯文像靜物,淡雅,唯美,適合放在庭院中觀賞。而施小煒先生的譯文像水,明亮,流動,偶爾還發出汩汩的聲響。

我個人選擇施先生的譯文。個人喜好,沒有原因。


跑個題,Jay Rubin英譯版的Norwegian Wood

超級棒!!!

都想背下來


因為學日語的關係自己嘗試翻譯過且聽風吟 從此跪著看林少華的譯本


林老師的文學造詣,豈是賴老師和施老師可比?


呃,從本科開始讀村上春樹。一直讀到現在。就在前兩天還在黃金周火車上重讀了林少華譯的《天黑以後》。

這個問題是熱門問題。關於孰優孰劣的爭論非常多,對於林少華所謂 「再創造」 的褒貶也非常多。但我一直覺得,要比較譯本的好壞,起碼要 1. 懂原文;2. 最好看過同一篇原文的不同譯本以及原文。否則關於這個問題的發言就只能是個人感受而不是負責任的評論。我不懂原文,所以只能說說個人感受:

第一次讀 1Q84 的時候,得到的印象仍然是「村上春樹小說"。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譯者有變化,我覺得我是察覺不出的。或者不能說察覺不出,但至少沒有到影響原作風格的地步。村上還是那個村上,有奇妙的隱喻,有散落各處的精準而漂亮的比喻,雙線推進或多線推進的方式也仍然和以前一樣。但後面再返回去讀本科時候讀過的村上作品,慢慢覺得有一些做作的東西出來了。這些做作我揣測大概是譯者的問題。最近這次重讀《天黑以後》,這種感覺尤甚。拋開對 1Q84 的無限怨念和鄙視不說(這畢竟不是譯者的問題),單就翻譯而言,對林少華和施小煒的版本進行比較,如果要找一個詞來說,我的印象就是林少華的版本更偏四娘風格啊,或者你說更偏銀鐲風格也沒有問題。總之,就是加了太多味精,有一股子速食麵的味道。比如,《天黑以後》 裡面每節結尾刻意營造小氣氛的譯者注。當然還有正文裡面的各種小伎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現在的確覺得可能施小煒會更好一點。

試舉小伎倆一例:第三節,「還是前面那家「丹尼茲」飲食店內。馬丁·丹尼(Martin Denny)樂隊的《更多》(More)作為BGM①四下回蕩。」 結末,用譯者註解釋了什麼是 BGM。

最後,我能借地方吐槽一下我對 1Q84 的怨念么!!這書是什麼情況啊!!莫名其妙就結尾了啊!!我了個去啊!!如果沒有第四本(好像是沒有),這根本就是騙錢之作啊!!這種小說,誰來翻譯有什麼差別么!!

(應 @黃繼新 評論,對第三段進行了一些補充。換句話說,不負責任的部分更多了,僅供拋磚引玉)


我就只說一句:我看林譯本都是跳掉他寫的序的。


忠於作,尊重作者。原文簡潔大氣,而譯文華麗浮誇;原文瀟洒自在,而譯文矯揉造作.......

我想,如果有文采可自己寫作,但如果才氣僅限於把原作小修小補一番,那麼村上的影子就在這細微處消逝了。這種行為不是翻譯,而是一種堆砌、篡改......並且是在沒有經過村上春樹本人的認可下的修改,大概這就是村上不喜歡林譯本的原因吧。

不過,作為讀者,有喜歡個譯本的自由,各有所愛。

但或許我們永遠就在那一本書,一句話,一個字上與那個村上失之交臂了。畢竟已經視為」「出了,所以林少華才在每個譯本前都要寫上長的序言。


這麼說吧,我現在一閉眼就想起林少華翻譯的句子:

「殺貓高手我瓊尼沃克字典里絕無躊躇二字」

「打的人晦氣,接的人煩惱,錯誤電話千萬別打」

「好了,這下好了!鼠說出聲來,長夜漫漫,思載悠悠!」

「啤酒我不是已經喝了個夠嗎」

「算了,什麼都別想了,什麼都已經………………」

甚至翻譯得九曲十八彎的賴明珠也有「每當這時,鼠必然會說這又不是他的錯,而我喝多了以後,都會補一句不這就是你的錯」「世界上有不會失去的東西嗎?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這樣的句子。

請問你讀完施翻譯的一整本書之後,有對這本書的用詞造句有任何記憶嘛?

高下立判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沒完整的閱讀過林少華先生的譯作。

但正是因為沒有經驗,我才想寫出來。給與我有同樣困擾的人參考。

我曾經無數次的想看村上的書。但每次翻開書,都讀不下去。

總感覺村上的書,完全不接地氣,文字太過堆砌,一點也不流暢。

只到最近因為我跑步的關係,我看了施小煒先生譯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我原本以為我會又讀幾頁紙就讀不下去的時候,我發現我居然可以一口氣讀幾小時了。這本書里的村上,完全是一個平和、樂觀、幹練的人,與之前看的完全不一個風格。我後來查到,是譯者不一樣的關係。施先生的翻譯可能更接近村上自己的風格。而林先生,二次創作比較過度。

我個人觀點,翻譯的三要素:信達雅。雅字應該是排在最後的。

希望可以對同樣讀不下村上春樹的書的人起到一起幫助作用。


現在的對林少華譯本的攻擊充滿了裝X味道。就一句話,林少華翻譯的文筆比其他人好太多,漂亮,舒服。


想翻譯得和原著契合,那麼誰都可以試試看。當然了,如果有這樣一個人,那麼林先生可以退休了。可惜啊,林先生至今都沒有能退休,怪誰呢。真是心疼他整天在這乾耗著沒人能讓他下去,只能首當其衝,被各位稱為「矯揉造作」。半個知乎都在罵他,有點受不了,不說什麼我會憋死的。


個人喜歡林少華先生的譯作;

唯美的畫面感

淡雅的味道

空間感在腦海里懸浮著,意猶未盡,流連忘返。

《挪威的森林》閱讀N次,隨手翻開從任何一頁開始讀起都能深入其境。或許和個人的文化、生活、憧憬有莫大的關係,喜歡與不喜歡,其實就是有沒有一種讓你覺得美妙的體驗。


潛水魚來回答一下,老實說,我兩個人都喜歡,施小煒的《跑步》翻譯的也很好,語言平實,林少華的語言優美,像欣賞一副風景優美的畫,也讓我愛不釋手!


呃。。。。。怎麼說呢,一般村上的譯者三個談的比較多,林少華,施小煒,賴明珠。

林少華呢,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字華麗,準確來說是有一種寧靜悠遠的美感,喜歡的人覺得表現出了村上沒有表達出來的東西,符合自己的審美。不喜歡的覺得曲解了村上的意思。

施小煒沒什麼感覺。。。。。這就是他最大的特點,沒有個人的翻譯特色,這也是為什麼對他抨擊比較少,林少華特點太鮮明了。

賴明珠的沒讀過。。。。。看過別人發的段落,感覺很平實,類似於逐字逐句的那種。本人日語實在是渣沒讀過原著,很多人覺得賴明珠高於林少華的地方就是在於平實感符合村上本人的文風。

其實吧,翻譯本就是個再創作的過程,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風格也是自然,沒有高下之分,喜歡就好。


其實對大多數讀者來說,很難作出客觀評價。一是(像我一樣)不懂日語,所以不知道村上本來的文風是怎樣的;二是並非每部村上的作品都有多個流傳廣的譯本,讀者也未必真能把每個版本都讀了,所以難以區分到底喜歡/討厭某個譯本到底是因為村上這部作品不合口味,還是譯者風格造成的影響。

就我個人而言,更加喜歡林少華的譯本,尤其喜歡《挪威的森林》,讀了無數遍,就像作者所寫,可以從任何一頁翻起無障礙地讀下去。

施小煒翻譯的《1Q8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感覺都很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天黑以後》真的很難讀下去,從一開始對睡夢中的愛麗的描寫開始就只能忍耐著看,不知道是村上這部作品不對我口味,還是翻譯的原因。


私認為施老師的翻譯文言的地方太文言,白話的地方太白話,最初看村上的書是林老師譯的,通篇的感覺比較統一,所以比較喜歡後者的翻譯


我很高興村上的最新作品是林來翻譯。翻譯不是機器,當然有自己的再創造。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就像傅雷翻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就算看不懂原著,我也覺得絕對不會比原著差,甚至更高。


挪威森林林少華先生寫的太文藝了,我覺得反而缺少靈氣,像是在看風景,其中用的AAB的句型讓我特別想吐槽,不過我自己不會翻譯是沒有資格吐槽的,但是作為讀者,我還是有這個資格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覺得林少華更符合我的口味!


不寫序,也不會出現類似排山倒海的干此類的翻譯。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建議題主多讀些書。

後來的版本採用施小瑋的翻譯,是因為出版糾紛。


林少華

第一次看施的譯是《天黑以後》 看了第一頁就覺得不是我熟悉的那個味道 連忙惶恐地翻看譯者 發現果然不是林 我知道村上不等於林少華 但是因為前幾本看的 並且是最最鍾愛的村上的書都是林譯的 所以難免有點受之影響了

個人有一點反感聽別人說林的風格過於華麗 反倒我覺得有些時候村上的作品裡那種夢境一般的風格更適合這種清爽純粹的翻譯 「一如用義大利麵條煮曲奇餅乾 或者是蒙牛牛奶混青島啤酒」


個人的一些感受,我從初中開始讀村上,最喜歡尋羊、奇鳥和仙境。對比起施小煒,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林少華的翻譯,他營造出來的村上氛圍能把人都吸進去那個世界,看完之後整個人恍恍惚惚的。

關於1Q84,不知道是村上本身的原因,還是施小煒翻譯的原因,感覺很齣戲,老是看不進去,1Q84前期宣傳的太猛烈,讓我很期待,結果說實話很失望。。。

後來再看了施小煒翻譯的一些村上,還是覺得林少華的村上更有氣氛,像漩渦,總覺得施小煒差了一點厚度。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看多村上春樹的書會讓人變得孤獨?
你喜歡村上春樹的哪些句子?
村上春樹有哪些動人心弦的句子?
村上春樹的作品流行的原因有哪些?
為什麼說村上春樹的小說是「非日本的」?

TAG: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