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的新的中微子振蕩行為意味著什麼?


[本答案發佈於 2012-12-06,2015-10-10 有修改]

不少人以為這是 「諾貝爾獎級」 的結果,其實不然。你可以看一下曹俊的科普(他是直接參与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625550.html 他們相關的人自己也說 「沒到諾貝爾獎的級別」。曹的博客里還有很多這方面科普的內容,如果有興趣的話夠讀一陣子的。

(修改:年底了,這個結果上了《科學》雜誌的2012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參見這裡曹俊本人的翻譯及注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6183do=blogid=645045)

中微子的發現(1956),拿了 1995年的諾貝爾獎;中微子振蕩存在性拿了 2002 年的獎,但振蕩里的幾個常數還是不知道。即媒體報道的 	heta_{12}, 	heta_{13}, 	heta_{23}——讀作 theta-一二、一三和二三,而不是十二、十三和二十三,因為描述的是一到二、一到三和二到三的轉變。這次測的是 	heta_{13}, 準確的說是測這個角的二倍的正弦值的平方,另外兩個角都已經由別的實驗知道了。

啥叫中微子我就不解釋了,參見末尾的參考。啥叫振蕩呢?就好像小學放學,跑出1000個小學生,結果只有三百多個回到了家。失蹤了嗎?這是一個不得了的事情,得調查。調查結果是,小學生們沒有失蹤,只是有些在回家路上把校服脫了,看起來不像小學生而已。只有三百多個小學生穿著校服回到了家。「把校服脫了」 不是只脫一次,如果回家的路很長的話,「穿了脫、脫了穿」這樣的事情是一直在發生的,這就是所謂 「振蕩」。這是很粗略的比喻,也許能給人一點理解的幻覺。[現在似乎更流行普通青年轉化成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這個比方,需要強調的是轉化的過程也是震蕩的,普通青年變成文藝青年以後還是有可能變成二逼青年的。]

這次的結果,之前國際上的競爭對手也得到了,但是可信度不高,沒法下定論,只能說有這樣的 "跡象"。(比如法國的 double chooz, 日本的 T2K, 韓國的 RENO,韓國本來有點領先,是人力不夠不能分析出結果,法國精度不夠,日本地震震慘了)。大亞灣條件優越,人力充足,相關單位也支持,所以能出好結果是必然的,設計實驗的時候就知道精度比對手強。得出精度夠高的結論,就可以說是 「發現」 了。用數字表示的話,「跡象」是 99%,「發現"是99.99999%,從 2.5 sigma 到了 5 sigma 以上。(順便說一句,這種耗費巨資的實驗,全球還有好多單位一起做,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中國這個是美國能源部也出了錢的。)

這個實驗的結果不足以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但是也帶來了驚喜,即 	heta_{13} 這個角比想像的大得多。(比對手快這點,值得中國人驚喜,但跟科學實驗本身無關。)另外,這個實驗也不算做完了,還得做四年。如果發現了什麼意外的現象,或者運氣特別好(比如這四年內有放出中微子的超新星爆發),做出重要突破還是有可能的。除了測 	heta_{13},還要測一個 CP 對稱性破壞的相位角,那個相比之下更加重要,要是有意外發現的話,hmm…… (CP對稱性破壞也是知道的,只是中微子這裡 CP 破壞如何表現,值得好奇)

其實中微子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未解決之謎:即中微子的質量是多少。中微子有三種,也有三種質量(警告:三種中微子有三種質量,不是說每個中微子對應於一個質量的值,所謂 「振蕩」,就是按一定方式 「混合」 起來才可以談質量,這次測的東西就是怎麼 「混合」)。由於有振蕩,間接地知道質量不是零(於是中微子只能以很接近光速的速度,而不是光速傳播)。但這質量到底是多少,不知道。難在中微子質量太小了,你也許知道,基本例子的質量不是論斤稱的,但中微子跟其它粒子比起來,還是太小。1 kg,大約是 600億億億 個質子的質量,一個質子大約相當於 1000 個電子的質量,但是一百萬個中微子的質量也許還不如一個電子的質量。要是能測出中微子的質量,絕對是諾貝爾獎級別。不過這個似乎不在大亞灣實驗的設計範圍之內,有德國人在做。即使德國人能不能做出來,也要看運氣和答案本身,也許結論也只能是 「中微子質量很小,比我們預期的精度還要小」,而不是測出一個值。

從看客的角度,拿不了諾貝爾獎,為什麼還值得關注呢?其實實驗室的建設,研究生的培養,都是長線投資,這些錢投下去,對整個學科的發展,即相關的工程的建設,都是有推動的。現在投資,受益起碼50年。這個實驗需要的工程,難度比不上造第一顆原子彈,但是比起修水壩來說是要難不少的。全球的實驗,建設上都遇到了工期拖延。(核電站附近搞爆破,你在別的什麼地方見過?)。看看這個就知道工程的艱苦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504592.html 實驗里得到的數據的處理,對人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我看報道是每天 310GB 的 data)。

說了這麼多也許有點發散,總結一下吧。不意味中國人能馬上在這方面拿諾貝爾獎,意味著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的長足發展,也意味著中微子還有些有趣的東西我們尚未知曉。

=============================

中微子跟太陽密切相關,推薦一個相關閱讀:http://www.changhai.org/articles/science/astronomy/sun/10.php

每天都有無數個中微子穿越你的皮膚,穿透地球,但是中微子很難和別的東西發生作用(要是子彈穿過你,你就掛了;x光基本可以穿過你,照多了也不好;但是中微子嘛,天天照也沒事╮(╯_╰)╭)。

這裡有一個看似不錯的科普幻燈片: http://www.phys.psu.edu/~cteq/schools/summer09/talks/morfinCTEQ09.pdf

英語好會翻牆的推薦這裡的解說:http://www.youtube.com/watch?v=md1CKUQp04Q

另外這裡是 「卡通」 解說,更初等:http://www.youtube.com/watch?v=lAAmAbJvvJg


推薦閱讀:

磁鐵失去磁性後,其質量會減少嗎?
sdH振蕩和整數量子霍爾效應都需要在低溫強磁場下觀測,那麼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科里奧利力和洛倫茲力都是垂直於速度方向的,這種相似性有沒有可能有什麼聯繫呢?
狄拉克錐(Dirac cone)是什麼?
為什麼不利用摩擦起電的原理來發電?

TAG:物理學 | 理論物理 | 量子物理 | 中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