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最大缺點是什麼?


我用思維導圖工具學習、工作已達7年,我的大學論文課題就是研究思維導圖在企業管理、個人事務中的應用,是被評為優秀論文的哦,希望這個問題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我想說,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過思維導圖的原理和本質,只是看了很多思維導圖做出來的結果,然後就覺得思維導圖有什麼缺點,其實這是種誤解,也是如今市場上思維導圖書籍泛濫不專業造成的。思維導圖的作用必須要從兩個不同的領域來說,一個是用於自己的角度,一個是用於他人的角度,這是相互獨立的。

(1)用於自己:思維導圖真正的意義在於不是教你怎麼把一個方案畫出來,畫方案只是在初學階段練習的時候用到,目的是逼著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去帶動右腦,就像金庸書中的太極,一開始是慢慢一招一式學,最高境界就是全部忘乾淨,思維導圖也是如此,從初學到業餘到專業,這個過程在你做出來的思維導圖中能顯而易見,那就是越做越簡單,越做越抽象,為什麼,因為你的思維方式已經和思維導圖的方式同步了,初學階段是將你看到事物,通過主次排序,結構調整畫在紙上,便於記憶和理解,而專業階段,是看到問題,立刻腦中就已經浮現出思維導圖記憶的邏輯,畫在紙上的只不過是個框架和想法,是個記錄筆記的手段。在「用於自己」的領域,思維導圖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缺陷的,只有適合人群的問題,它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掌握了對個人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前面有朋友說缺點是浪費時間,這個是因為對思維導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看到別人的作品的感受而已,真正熟練用思維導圖的人,速度和一般傳統的筆記,思考方式的步驟肯定要快很多,但是,必須要經過一個系統的訓練,而不是像市面上一些搞得花花綠綠的書籍那樣亂畫就能掌握精髓的。

(2)用於他人:這是思維導圖的商業價值所在,但它對於思維導圖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幫助無數人,用的爛,會把思維導圖的價值給扭曲的一文不值,而前面種種回答的「缺點」,正是因為市場上有太多的非專業人士對思維導圖膚淺的理解和應用所造成的。做出來的思維導圖,要既能體現你要表達東西的全部內容,又要讓所有的讀者都明白你畫的是什麼,從你做出來的思維導圖中去得到幫助,其實這是非常困難的,一般這類製作出來的思維導圖只能用在邏輯性,條理性比較強的領域,比如考試知識點梳理、旅遊路線規劃、法律條文整理等,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適合做成思維導圖給別人看的。這裡有一個怪圈,那就是如果讓不懂思維導圖的人去看你的思維導圖,要看懂,那你只能用最直接的表達來做思維導圖,而這種運用對於思維導圖的本身的價值體現的是非常小的,但是假設,如果人人都懂思維導圖,那就沒必要來看你做的思維導圖,因為他自己做的肯定更適合他自己去理解。這也是如今思維導圖在應用真正遇到瓶頸的地方。

綜上所述,我想說,思維導圖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做出來讓別人看,而是做出來給自己看,成為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處事管理工具,它的應用於他人的領域在現今是非常狹隘的,只是適用於某些領域,在應用於他人這個層面來說,他最大的缺點在於適用領域實在太小,這個層面的探究是沒有前途的。思維導圖要發展成熟,必須要成為一門課程,去教人怎麼畫,怎麼思考,讓越來越多懂思維導圖的人互相交流,這樣才能推進思維導圖的開發,提升思維導圖的質量,讓更多的人看得懂高級層面的思維導圖表達方式,挖掘思維導圖真正的價值。一個真誠的建議——把思維導圖更多的變成一種思維習慣,而並非是畫在紙上讓別人看的圖。


發在專欄的一篇文章,再轉過來一下。

很久沒有談知識管理,時間管理,也很久沒有談過思維導圖方面的話題了,最近看秋水在做思維導圖的培訓,發了關於思維導圖方面的總結,也就思維導圖本身簡單談下零碎的一些思考。


思維導圖只是我們進行形式化和圖形化表達的一種方式,其核心是單點逐層思考和展開的一個樹狀結構,因此對於靜態的矩陣和維度結構,動態的流程架構都不適合用思維導圖。雖然思維導圖本身節點間可以增加一些關聯線條,但是其主體和核心仍然是體現的樹狀結構。


畫了很多思維導圖,感覺最適合思維導圖的場景仍然是對知識體系結構的數量,目錄結構的梳理,知識管理中本身就說到知識樹,可見知識體系是很適合用思維導圖
的。其次即關於主題觀點的討論和頭腦風暴等,很適合用思維導圖,因為在討論中各個分類或知識點行動點不斷的再進行重新歸類,聚合,分解等動作,而導圖工具
本身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層便捷能力來高效處理,這是採用word和excel表格很難快速到達的一個優勢。


對於思維導圖本身,我們經常看到各種畫的很好的思維導圖,不管是手工繪製的還是工具畫的,最終的呈現效果和內容都很好,但是我們後面真正又拿出來看和回顧
的時候又有多少呢?或者說即使對於實踐和問題驅動的場景,當實踐驅動的時候我們又真正先找思維導圖來看的時候又有多少呢?我個人的看法是這種時候有,但是
不會太多,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可以得出另外一個重要的結論,即思維導圖真正的作用往往更多的是思維導圖的作者在做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斷的規整自己的思維邏輯和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做完思緒也基本整理清楚了,顯性的知識已經轉化為隱性的知識了,作者本身是最受益的,做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思維體系化和結構化的過程。看圖的人不會有太多的受益,看圖的看到的是死的靜態結構,結構動態形成的思維過程無法洞悉到,那麼看圖後你吸取的知識自然有限。


所以做思維導圖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不重要。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當時做軟體工程知識體系的一個思維導圖,從有這個想法開始做,到不斷的調整和完善,
差不多花了好幾周的時間,查閱和整理大量的外部資料,不斷的調整分類層級,整理結構,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版本。那麼最終的結果和輸出已經不重要了,而
整個思維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就是思維導圖往往適合團隊或個人前期零散的思考點整理和調整,各種思考的中間階段產物,這種產出的最大作用就是後續馬上會用到進一步的結構化和文檔化上
比如寫一個方案,前期構思可以用導圖,後續跟蹤導圖思考逐步展開成文檔;討論一個項目可以用導圖,把wbs列清楚,後續根據導圖內容展開為詳細的計劃;相
互間的溝通可以用導圖,作為一個中間產物作為後續行動的指導等等。這種時候用思維導圖作用很大,也極大的提高了個人結構化思考的能力,加強了團隊協同效
率。


把這個問題將清楚了,再回來看如何才是一個好的思維導圖?首先你的思維導圖是否符合MECE法則
即相互獨立又完全窮盡,這個是一個好的思維導圖的基本。其次你的思維導圖是否容易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或者說輔助別人記憶,包括主題的個數,逐層展開的
層級,能否將你的一些核心動態思維烙印體現進入靜態的結構,比如加序列號,加關聯或其它方式;最後一點最難點,或者說很多思維導圖完全沒法看的原因,即雖然有樹狀的分層和展開,但是同層的節點是否在同一個維度,同層的節點是否屬於同一個粒度?我們很多時候在畫導圖的時候不注意這個問題,那麼畫出來的導圖體現你的是你混亂的思維,你呈現的圖形上再漂亮也沒有用。就拿ppt呈現來說,我們說文不如表,表不如圖,但是核心都是思維的結構化,一個結構化的很好的純文字展示對聽眾的幫助也足以勝過一個混亂的圖。


現在已經發展到,只要動筆做記錄,就算是繪製思維導圖的地步了!

思維導圖的意義在於讓人們拿起筆來,然後藉助一些結構和圖形圖像幫助記憶,就是「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的國外版和引申版。

這玩意兒已經發展成一個產業了,多少機構和個人吃這碗飯呢,他們不會告訴你思維導圖的局限性(嚴格意義上的發明人除外),就像賣自來水凈化器的人永遠要告訴你現在的飲用水已經污染的很嚴重了,就像靠養生學混飯吃的人看誰的生活方式都是慢性自殺,除非按照他的理論去做。

至於思維導圖改變人生的那些例子,實在是誇張的出圈了。把思維導圖這種技巧性的方法都庸俗到練氣功的地步了!

要是這樣管用,愛因斯坦還做什麼理想實驗?

開個會,得畫思維導圖

——老老實實地記錄要點不行嗎,大多數開會都是為了達成共識。需要藉助思維導圖來記憶的會議內容,到底開成什麼樣子了?看來以後兩會也得發布《政府工作報告》之思維導圖版。

看個片,得畫思維導圖

——把一個電影掰扯的像個偵探和外科醫生,我倒是建議寫寫影評,有點自己的內容。

讀個書,得畫思維導圖

——簡單的書才能畫思維導圖,一般都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xxx最有效》,《別告訴我你懂xxx》,《一本書讀懂xxx》之類的江湖說明書,其實都不如在目錄頁上隨便標註點。真不知道那些給《道德經》畫思維導圖的人想學到什麼?

寫個作,得畫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寫作一般都是商業文案,或者穿越到一個政府管不著的時空隨便折騰的那種故事大王。算得上經典的寫作,更多的是作者一天寫一點積累起來的。

烹個飪,得畫思維導圖

——」鹽少許「和」糖適量「都是怎麼畫的?要是寫字,不是有菜譜嗎?

……

總之是手裡握把鎚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一個事物有好的方面自然也有不好的方面,《思維導圖》叢書顯然從盈利推銷層上大力推廣其優點,其缺點個人認為有:

1、思維導圖對適合它的人有幫助作用,對不適合它的人有反作用,可能會給你帶來負收益。舉例說明,有些人的思維習慣和導圖是一樣的,畫圖反而浪費時間;有些人已經養成了與思維導圖不同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對自己會產生比學習思維導圖後養成的習慣帶來的收益更大,如果再去學習思維導圖,強迫自己改變思維習慣,反而對自己毫無幫助還會浪費大量時間並得不到更好的收益。

一句話來說,適合自己的思維習慣是對自己最有用的,如果自己思維習慣處於比較差的層次,再去學習反而能獲得更大收益。

2、在強調效率的社會,有時會需要你立即作出決定,沒有繪製思維導圖的時間,思維導圖有畫圖、思考、取最大收益的一個過程,但針對當機立斷的問題時,毫無用處(除非你的思維導圖達到大師級的層次,能立刻在心中繪製思維導圖)

3、有些問題思維導圖觸及不到。


讓不會思考的覺得自己會思考了


思維導圖作為一個工具,它的火熱甚至它導致的跟風使用或者使用崇拜,其最大的缺點就是人們放棄自己運用創造力設計真正屬於自己的學習工具。

簡而言之,思維導圖最大的缺點就是人們用了思維導圖就只會用思維導圖了。

思維導圖這種東西我高二學物理的時候就自己開發出來了,讀研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東西別人也弄了一個,還起了個名字叫「思維導圖」啊。到現在我更是開發出了各種只有自己才用得明白的學習工具。說這個不是顯擺,就是提醒大家,運用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工具幫助自己學習,就跟上學時老師說的「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一個道理。

大家共勉


缺點:

1、它是一種樹狀的信息分層可視化展視,結構比較固定,不適合分支間互相交互比較複雜的信息展示

2、只能以一個關鍵點為主,局限性很強

3、完全按思維導圖的規則來做,製作一張思維導圖非常費時間,

4、進行系統的思考不能只用思維導圖來展現,最好用其它的方式做為補充:比如流程圖、魚骨圖、SWOT。

5、需要花些時間練習,否則完成的思維導圖會過於簡單或只適合個人,他人很難看懂

6、很多人過於注重思維導圖的規則和手繪,而不考慮實際情況,

要了解每種工具的優缺點,盡量應用它的長處而不是短處。


發散性,邏輯結構不強


最大缺點:

思維導圖的作用在於梳理與溝通,但是溝通的前提是對方比自己弱。因為白紙黑字,更容易令強者一眼洞穿自己的硬傷。


正常應試是一棵樹的思維,而我的思維結構是星座,隨便星座怎麼畫,知識只掛在天上而已。


01

我是從2009年開始接觸和使用思維導圖,走過這些年,看過思維導圖的低谷,也感受到了現在思維導圖的熱潮。這件工具之所以能夠50多年屹立不倒,並且還衍生出了一系列電子軟體、電影、圖書以及教育培訓產業等等,就一定是因為它迎合了大部分人的某種心理

02

不斷發散?聚焦才能更好的發散!

按道理來說,一件學習工具,是很難被人們這樣追捧的,不是嗎?無論軟體繪製,還是手繪,畫思維導圖都不輕鬆。

回顧我喜歡上思維導圖的過程,除了和當年遇到的態度極好的老師有關,再就是我喜歡畫畫,喜歡思考,熱愛閱讀和記筆記。

更本質是,這件工具正如發明人托尼·博贊所說,是符合人的自然思考過程的,人的自然思考就是先不斷發散的,理性思考都是第二步了。可是戰略家們一次次告訴我們,戰略常常是違背直覺的,戰略在於聚焦。

身邊有很多思維導圖高手,他們能畫好思維導圖,的確也是因為更善於聚焦,比如將彩色鉛筆、馬克筆、纏繞等畫法,或者是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在教育培訓方面,練習到極致。

我也看過很多不樂於聚焦的人,今天想想這,明天顧顧那,左顧右盼,最後原地打轉。

如果很著急,只能說明還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但凡聚焦的人,都至少能夠看清前方一定範圍的路。就好像手電筒的燈光,因為聚焦,而能夠照亮前進的路。

03

囫圇吐糟?學著細嚼慢咽吧!

一次和一群思維導圖愛好者們交流,他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我一直沒搞懂思維導圖是什麼?您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說說嗎?」當時,我的回答是:「思維導圖就是一張思想的地圖。就好像我們旅行需要帶上一張路線圖,思維導圖是知識概念的地圖。」

但當時我沒說的是,「不要因為這張地圖很時尚,很熱門,而忘記了其他一些知識結構圖的價值,比如對比圖、流程圖、數據統計圖等,每一種圖都有各自的用處。」

在簡書上面寫作有兩年了,前期的寫作主要是讀書筆記,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主題寫作。寫了20多篇,大部分都上了簡書首頁,然後我就深以為,思維導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我就鼓動朋友們也邊畫邊寫。

直到目前,我才看清了思維導圖和寫作的關係。寫文章講求咬文嚼字,當我們將一句話拆成關鍵詞,然後從關鍵詞變為一篇文章時,也就是在鍊字。但是為什麼很多人也是這樣做的,卻沒有很好的寫作效果呢?

因為思維導圖更適合拆工具類的文章,不適合拆文學藝術類的文章。文章本天成,是一個整體,拆來拆去,最後很多時候,我們忘了,拆是為了不拆,是為了更好的吸收完整的知識,而非陷於工具實用主義,碎片化學習。

讀到一些思想性很強,語言質量很高的語句,本來可以摘抄完整句子,體會整段精髓,結果,拆來拆去,把原作者的思想結晶打得七零八落,靈氣全無。這就是痴迷於思維導圖的很多人,學不到精髓,寫不出好文章的原因——過分關注工具和視覺,輕視文學內涵和藝術精神。囫圇吞棗,可以學點表皮;細嚼慢咽,才能領會關鍵。

04

畫圖而已?路還得自己走!

這兩年畫思維導圖越多,越深刻的認識到,思維導圖對於懶惰的人是空氣,對於勤奮的人是面具。

就拿行動派來說,在09年左右我就開始關注這個團隊,因為當時行動派和世界記憶大師走得很近。這些年過去了,行動派越辦越好,彭小六也加入了行動派,並且鼓勵大家,給大家示範畫思維導圖。

但是再強大的組織也挽救不了一個自甘懶惰的人。這點我深以為然。曾經我就是一個行動上的矮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並且因此落後還不自知,直到第一年高考失利,直到大學被一群高質量的勤奮者虐到沒有脾氣。直到我一遍又一遍發問:「技能如何才能精進?」得到得最多,也是最簡單、深刻的道理就是勤奮。

所以後來,我主動付費學習太極拳,練習記憶法,每天做俯卧撐,每晚和孩子一起玩耍等等。只要是動手的活,都是最需要意志力的,我都樂意去做。也因此,對生活的感受更多,思想更深刻了。

思維導圖也是一種技能,不勤奮,你就對它不會有半點感覺,更別提因此受益和看清真相了。

那為什麼很多人畫了很多思維導圖,最後還是老樣子呢?因為畫思維導圖會給人一種思考的假象,產生很強的安慰劑效應,就好像相信「家裡放了一隻招財貓,就會發財」一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會認為,「畫思維導圖就能夠讓人思想深刻」呢?

明明思想和行動是一對最大的矛盾。而且很多時候,畫思維導圖反而讓我們接觸真實生活,體驗別樣人生的機會更少了。因此,可以用地圖指引道路,但是路還得自己走。

05

止於戰術?探究高效學習的奧秘!

可以說,思維導圖能夠流行,就是因為,畫思維導圖本來就是低品質勤奮——用看起來的努力,掩飾自學能力的不足。

因為無論某一個工具再牛逼,任何單一的慣性的學習模式,都會造成低品質的勤奮。這就好像,能夠自主行走和奔跑,為何還要杵一根拐杖走路?能夠自由飛翔,為何還非要坐飛機?提升思維質量也是,大教育家陶行知認為高效學習分為五步:行動、觀察、閱讀、交流和思考。

無論從哪一個環節看,靠畫思維導圖提升思維,都有很大局限性。如果沒有認真生活,哪來的思維養料;如果不看相關的書籍——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等,連基本的思維常識都不知;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觀察,怎麼可能形成思想洞見?如果不去交流,思維的火花也難以開放。

如果對行動(畫圖和生活)的認知,我們都有這麼多誤區,何談求知和創造(陶行知: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可以說,低品質的勤奮,帶來的只會是低品質的知識和創新。而且,這種效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被進一步放大——一萬個普通的微信自媒體賬號,也比不過一個「李叫獸」(被百度以一億元收購了的自媒體平台)。


思維導圖一般用於整理思路,做記錄這種需要快速記錄的場景,當然也有需要做展示的時候,要讓觀看者能夠快速的領會導圖的意思,就記錄和展示來說,它不合適承載大量的文字內容。


思維導圖主要能夠體現知識架構,但並不能囊括很多知識的細節。

所以我學習的過程中是用Onenote做筆記,學完之後會用思維導圖畫出知識結構,目的是為了能夠看到知識的全貌。


思維導圖是一種「金字塔」式(或「環形」)的層次思維模式,意味著有一個核心,以及由此產生的派生和分支,這就區別於單一的 清單 結構,清單是一種「線性的」思維模式,意味著平行和對等。可以這樣理解,思維導圖中某一層次是清單結構,不同的清單構成了一個從屬關係的思維導圖。


樓主說的到位,尤其在用於自己。用於他人的現狀的確糟糕得狠,就好比入門拜師,幸遇大師,幾句話就能領你入門,終生受益;撞到神棍,只聽得天花亂墜,如墜五彩浮雲,世上可能會誕生一位不幸的信徒。思維導圖就好似一幅導遊圖,使你把控全局,不致淹沒在細枝微頁里而不自拔,協助你更快地涉獵未知領域。但如果你寄希望在只導盲犬,想完成舉世大業,多半會輸的身無寸布。


思維導圖如果是在與人分享的場景下,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同步你的思維模型給受眾,讓其可以比較容易理解你的思路,必要時也可以幫你修補思維缺陷(邏輯錯誤或者因果關係倒置等)。最大的缺點也是它。看受眾的出發點方向。如果是考核類方向,這一塊就是檢驗你和受眾人之間的思維模型差異化了,如果差異比較大,那麼你可惜了,得不到認同,反而招致心異


有些東西你覺得它是個樹,它其實可能連仙人掌都不是!強行建生成樹樹剖維護統計其他邊通常是複雜度不對的做法。

更何況大部分事物間關係都是有向邊...還經常不是dag...還常常有重邊...邊權還常常是不同質的東西...邊表示的含義都不一樣....如果真的什麼事都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做...我學習一下離散數學是不是就能走上人生巔峰了啊。


會讓你產生全部明白的錯覺


個人感覺的話,

①只適合大脈絡的記憶。

用樹來作比喻,只能畫出樹榦和適量枝丫,沒辦法表現出太多詳細的枝幹與葉子。否則我覺得和直接讀列表式的知識點差不多了...都會很亂+複雜。

就像梅花枝丫的走向很容易看明白,可是換做柳樹就難搞清楚了@ @

所以用之前要想一想,是打算做大的知識體系梳理還是記憶細節。比如說我正打算用它來整理英語語法,基本句子結構做了一半發現不是很合適...因為大分類只有五種,列表方式記憶起來並不難。而這幾種句型的細節又很繁雜,有好多例句要背,全寫出來的話又不容易看嘞orz。

和列表法捆綁使用口味更佳~

②不適合反覆練習為主,記憶為輔的科目。

比如牛三定律,比起記下三個定律來說,更重要的是做大量題目鞏固記憶。

不過這樣感覺也許是我技能點不夠的緣故...


思維導圖反映了思維兩個方面的特性,一是思維的發散性,二是思維的邏輯收斂性。一個是思維的廣度,這種多維度的思考方式跟六頂思考帽類似,另一個是思考的深度,你延著邏輯思考鏈條,能夠思考到哪一步。思維導圖的精髓就是通過樹枝發散狀網圖把兩種思維特性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提升思維水平。


推薦閱讀:

怎樣將第一次做的事情做好?
想要客觀公正地了解中國近代史,可以看哪些書?
各領域有哪些「能當小說看」的教材?
小白如何自學心理學,看哪些書,以什麼形式學習,怎麼入門呢?
如何定義鬼才?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稱得上鬼才?

TAG:學習 | 思維導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