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怎麼做讀書筆記的?
從小到大都沒有做讀書筆記的概念。比如說要怎麼做呢?
最近養成的一套讀書筆記的方法,個人覺得很有效:
1. 在Kindle上閱讀(非掃描版本),遇到精彩的段落就做標記2. 看書過程中有什麼感想就掏出手機敲進Evernote里。隔段時間(比如一周)在電腦上統一整理一下。3. 書看完後用工具導出摘抄
4. 在Evernote里製作讀書筆記的模板,大致的內容如下:- 書名:
- 作者:
- 閱讀跨度:
- 完成時間:
- 閱讀次數:
- 評分:
- 適合推薦給誰:
- 輸出:
- 簡評
- 摘抄
讀完一本書之後就把之前做的摘抄和簡評放入以上的模板中,填充完內容。再重新審視一遍,補充還想說的話。然後一篇比較完整的書評就完成了。把簡評(或者再加上摘抄部分)發到豆瓣上,可以再在微博上做下分享,等待別人的評論反饋。
整個過程無痛、便捷。形成系統後很容易堅持下來。當然,過程里可以對模板進行持續地優化。看到喜歡的,對自己有觸動的句子就摘出來。一般是打在word文檔,註明書名、版本、摘抄頁數。
最簡單的讀書筆記就是摘抄吧,就是把你覺得很重要但是又很可能會忘掉的東西記下來。其實你想想,筆記的功能是什麼呢?就好比你走過一段路,然後你每隔一段路程都做個記號,等你回頭的時候,只要順著做的記號,就能走回去。其實,筆記的功能差不多就相當於這些記號,你一看到這些筆記,就能想起你曾經看過的內容。所以,你針對自己讀書的內容,想想怎麼樣做「記號」才能讓自己以後一看到筆記就能想起來你看的內容。
初覽的時候就書上做做記號。看完後再回來把筆記全部記錄下來(寫成日誌之類的,也方便和別人共享),這樣相當於一次快速複習,往往能溫故而知新。最近開始嘗試著使用豆瓣筆記,不過還沒啥特別感覺。這裡有一些關於豆瓣筆記的討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6637
我一般分為兩種:1.所看的書若是有很系統的知識或知識教條化,那就在word文檔上做摘錄、筆記,因為打字快速,避免了筆頭上勞累的輸入,同時因為是系統化、教條化的知識,更新起來,用電子版的更簡潔容易。
2.所看之書若屬於文藝類的(這個沒法具體說啊,反正你懂的),自己看完之後有感觸的,有想法的,甚至產生創意的,應該記在紙頭上。因為是自己所悟,並非教條,通過自己一筆一划的寫出來,可以做更好、更深入的思考。
技術書。拿張白紙,一邊看書,一邊畫框架圖。一個章節完成後,看這框架回憶思考。
讀小說或散文,如果是自己的書就喜歡劃線,有專門的摘抄本,只註明是哪本書,什麼作家,在下方寫一些感想。或者寫讀後感。特別喜歡又有感觸的書,會在空白處寫感想和日期,因為會看好幾遍,所以額外有一些「成長」的感觸。其他書,偏學術的,想從中學到一些東西的,讀完一章或幾章會回頭看看他的要點有哪些,一二三四記在摘抄本上,經典的句子也寫在邊上。便於以後回憶。讀書筆記這種東西也不是一定要有才好,就看心情吧,不要變成心理負擔,覺得一定要做了才不辜負看了書。
買我喜歡的本子 用我喜歡的鋼筆 灌好看的墨水 認真寫字
唉。。。看到這麼多人在糾結,我真的忍不住問一句,沒聽說過Weavi嗎?
我從來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很多文字看了要麼融入大腦,要麼扔回老師。最近開始讀一些人物傳記,也要求自己每天在公眾號里更新自己的讀書隨想。比較凌亂,但至少對於一些不系統的想法, 有一個文字性的總結和深想:
讀書筆記(二):一路順豐
談創業:我認為,創業公司絕不像是解剖一個大公司--那樣的脈絡清楚,器官俱全--它應當是起因於某一不起眼的需求而市場暫時無成熟產品可提供,或者由於信息不對稱,有差價可圖。看到申通起家的故事,可以說驗證了我的前半句想法,後半句想法我還需要更多的閱讀來找尋實例。
隨著上海浦東新區的成立,進出口貿易火爆,隨即往來滬杭間的外貿公司遇到了一大難題:報關單必須次日抵達港口,但EMS需要三天。這一商機被20歲出頭的聶騰飛和來自浙江淳安的工友詹際盛發現了,兩人雙雙辭職創辦申通,做起了「代人出差」的生意。每天白天,聶騰飛在杭州拉業務,每份報關單收100元,坐晚上八九點的火車到上海,遇到沒座位就只能站一晚上,而且這是經常發生的事;第二天凌晨三四點詹際盛在上海接應,再騎自行車把報關單投遞到市區。這種前所未有的業務一經推出,大受杭州貿易公司歡迎。即使每天只有一單,100元的價格減去來回車費30元,也能賺70元。
1993年70元每單的利潤。因為93年我才一歲,參考網友口中1993年的工資物價水平:
大概能夠知道,一天業務量有4.2單就能夠僱傭一個工人工作一個月的利潤是何等暴利。
王衛居然婉拒了快遞行業的「衣食父母」馬雲的約見。 淘寶在和「四通一達」結盟後,馬雲對當時已經在業內有口皆碑的順豐十分側目,他兩次到香港秘密約見王衛。出人意料的是,「說客」馬雲的巧舌如簧並沒有機會得到發揮,這位曾被外界開價1000萬美元只為見一面的快遞員,婉拒了馬雲的約見。 王衛和馬雲是兩個「極端」,一個高調到極致,一個低調到極致,兩個人沒能坐到對面談合作也屬意料之中,且市場定位不同,王衛婉拒馬雲也在情理之中。
月初,菜鳥物流發布關於順豐暫停物流數據介面的聲明。意味著順豐與欲在物流行業一統江湖的菜鳥聯盟正式撕破臉。
湊巧我2號買書同時買了順豐和馬雲的故事書,待我慢慢啃掉兩本書,一邊跟你們分享。書中還提到一點,令我印象深刻,「20多年來,王衛每天工作14小時再正常不過,還定期到一線收發快遞」。 創業可能未必需要領頭人一開始就有對市場足夠的把握和方向,也未必需要創業的項目有多麼地遠大、創新、劃時代、有益人類進步,但是一定需要領頭人有強健的體魄和長久的motivation。
我之前把成功歸結於兩個原因:意識和能力,其中能力包括了執行力。我曾經以為同樣的事情我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是因為別人不夠有執行力。但看到動機這個詞,我覺得這是更為準確的概括:太多人缺乏這種內在動力,因而滿足於現有的優越生活,不能夠克服內心的懶惰、恐懼,不能夠一次次克服現實中遇到的障礙和阻力,以至於他們不能夠獲得點滴成功帶來的鞏固效果,被一步一個台階登上山的人甩出十八條街。
我是詩雨寶寶,一個會賺錢錢,也有想法、有夢想的寶寶。我跟只會賺錢和看搞笑視頻的前男友不一樣,我的夢想是親自寫一本我的人物傳記,前提是我成為一個人物,而不是一個事故,公眾號明天見。
對於小說。
第一種情況:看電子書的話,需要記錄的地方,我會先截屏,讀完統一總結。第二種情況:看紙質書的話,我會看完後總結下心得體會,但以前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啦,看完後一段時間可能會忘掉情節。沒關係,好書值得看第二遍。對於知識型書籍。(非教科書)
第一遍閱讀的時候我會邊讀邊在書上用記號筆划下重點,實在看不懂的地方用鉛筆標註,跳過。第二遍的時候(這時候你會發現第二遍閱讀速度比第一遍閱讀速度快多了,雖然要做筆記,但這時候你對這本書你有了重點閱讀次要閱讀之分),邊讀邊做筆記。第二遍閱讀比第一遍更加深印象。我現在還沒有到第三遍閱讀的階段。第三遍通常是讀過兩遍後,時隔一段時間,需要鞏固這本書的知識時,再讀一遍的吧。那時候結合新讀的書籍(所學所知),估計會有更深的了解和不同的認識。我個人在讀知識性書籍時(目前初級階段啦),現在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和可讀性高的。(對於純粹理性批判這類書買了讀不下去只好放棄了,以現在的認知水平放棄比勉強自己好)慢慢進步吧。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王后雄系列練習冊?
※曾經為了學習最拚命的日子是怎樣的?
※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你發現哪些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
※讀一本書該怎麼做好讀書筆記?
※如果你現在有機會離開杭外劍高,你會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