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個沒有骨氣的城市嗎?怎麼看北京城的歷史演變?

看過一個說法是:成吉思汗打來過,努爾哈赤打來過,八國聯軍打來過,北洋佔過,國軍打過,現在換了天朝。帝都人民好像沉迷於其中無法自拔不做抵抗。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北京這個城市的歷史演變呢?


我想我曾經見過這個說法。記得我看過一本書上曾經說的,原話和書名記不住了,大意是北京人總是嘲笑上海人,但是上海在幾次被入侵時都是死抗下來的,比如淞滬會戰;北京每次被打就直接棄城而逃,比如八國聯軍,所以北京是個沒骨氣的城市云云。

儘管我確實得承認我對北京毫無好感,但是我必須反駁這種說法,理由:

  1. 誰說北京城沒有抵抗過?土木堡輸了,也先來過,被于謙打趴了;皇太極來過,被袁崇煥打跑了(雖然幾年後最終沒有擋住)。說北京沒抵抗過,絕對是無稽之談。傅作義將軍獻城,是不能讓數百年的古都毀於一旦,這是慈悲,不是沒骨氣。
  2. 別搞錯了因果。明朝亡了,清朝亡了。北京城陷落了。這是時勢使然,不是北京這個城市的責任。
  3. 骨氣,是用來形容人的,不是形容城市的。明成祖天子守邊疆,何等的氣魄,還動不動御駕親征,那叫骨氣。換他住南京那會兒,他的氣魄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不然也就不會頂著一幫手下反對決意遷都。但是有氣魄的是那個皇帝,不是他住的地方。

如今北京人文方面確實問題很多,但這種誣衊任何人都可以輕易駁倒。


只說一個例子:1976年天安門廣場4.5運動,那時候北京還比較純粹沒這麼多外來人口。


一個首都,平日風光無兩,紙醉金迷,不思強國惠民,就知道撒著金粉吃飯,沒事無病呻吟,以致軍備廢弛,敵鄰進犯而不慌忙奮發,直到兵臨城下才知國將不國,倉促死守,傷我軍民,而憤敵寇,破城後大肆擄掠,乃至千古都城,土木損毀,文藏私寶,付之一炬,無辜百姓,慘遭蹂躪。姑且稱之為「骨氣」

又或者,一個都城,鄰邊疆要戍,天子所在與國境不過數天,日日思危圖存,時時殫精竭慮,無奈國運興衰榮辱,非歷代先皇仁士,死忠智勇所能獨支,兵臨城下時,順應天兆,開城投降,既和平終一朝歲月,又保城中百姓免於無明戰火,保中華歷代神器古物不受損毀。姑且簡稱為「慫」

在題主眼裡前者叫骨氣,對於我那和骨灰無異,不做死就不會死,這麼死了若還能叫骨氣,那寫史這幫人就是典型的幫親不幫理。若是還有人為此歌功頌德,那這叫死有餘辜,當生而去死,死而復死。。

後者為了保命保業保物,保你中華大地社稷精髓不惜同意天下易主,這樣的精神如果題主認為沒有骨氣,那我覺得也許題主的三觀需要好好糾正糾正。保境安民本是國之本分,如今棄國才能保境安民,每每遇到這種對立棄國保民,還被這幫民的後代翻來覆去的嘲笑,昧不昧良心?

我個人認為,骨氣不是拿命堆的,一個為了堆命,連家室,宅院,宗廟,寶藏都可以捨棄的當地人民,已經不單單是有骨氣了,神經病,狂躁,不可理喻這些標籤都可以貼在他們身上,最典型的就是當年叫囂著一億人民盡玉碎,開著自殺載具玩神風的日本人。你很難把他們的行為當「有骨氣「看待。」當年土共大肆報道的「為了國家事業捨棄家人之命」的故事類型,你也只能說當事人敬業,與骨氣毫無關係。

亦或許題主沒看見,這其中的骨氣有多大。那就看看紫禁城吧,南京人說這是山寨明皇宮,西安說大明宮能把你這小破城轟殺至渣。但他們的宮殿早就隕歿在歷史的風沙里,你只能在筆墨和口述中才能體會到那片華美的宮殿,從復原品身上感受斷代的歷史。但一座紫禁城實實在在擺在這裡,傳承中華文明了6個世紀,整個宮殿群就是整個民族的國寶,更是全人類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宮殿群。北京拿你所謂的骨氣,換來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為的是當後人活著的時候更加有骨氣,不然現在,你只能望著1/10故宮的凡爾賽宮、白金漢宮,1/9故宮的彼得堡冬宮,1/3故宮的日本皇宮,1/2故宮的克林姆林宮感嘆自家牛逼全用光。

你說聰明,機靈,精明。我覺得這些辭彙都不像是形容北京的。不如就叫他骨氣,一種看得開的骨氣。更何況土共定建都時,這座城市還保有著自明代起八臂哪吒陣封印滄海孽龍的四九城面貌。傅作義比你比我,更知道那座四九城多應該避免戰火。

說穿了。北京的狗,把氣節和骨氣藏血里,藏肉里,真到了國淪都陷,也就知道自己已盡全力,無力回天。倒不如敵我兩方都省省力氣,畢竟身後有比自己命還重要的東西。而不像別的地方的人,把理念掛在嘴上,精神穿在身上,骨氣著在筆墨上,卻在這身皮囊下悶聲發大財,到最後拿出所謂的骨氣,借敵人的手,掘自己的墳,斷民族的魂,只為了自己可以名垂青史,只為了自己可以光宗耀祖,為後人歌頌。

不過天下更名改姓,何苦多生無辜死難?


作為五朝帝都,北京在外地入侵時的表現往往被時人及史書關注,反觀上海則不然。此外那幾個例子存疑,淞滬抗戰的確打得慘烈,可此後不也依然淪陷了嗎?抗戰時北京發生的七七事變,此後29軍的英勇抵抗也一樣彪炳青史呀?


一個能生出「螂臂擋車的歹徒」的城市,不會是沒有骨氣的。

只看到它的毛皮肉,是因為你走得不夠近,看得不夠深,處得不夠久。

哪怕一條癩皮狗,一頭老瘟豬,只要捨得一身剮,都能讓你看到它血白的骨氣。


北京要是沒骨氣,也不配做帝都了,你站在西山上一瞅,就能看到這座城市的大氣。全國除了他,能發號施令的還有誰?


其實退一萬步講,就算每次北京都沒抵抗,那也跟這座城市沒有關係,而跟當時主政這座城市的當局有關係。


五四運動,四五運動,65-1運動——北京真沒骨氣哎。

(再說兩個反骨的,安史之亂, 靖難之役 )


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還有耶律阿保機和完顏阿骨打呢


沒有北京,中國就只剩半個。

北京一直作為邊陲守衛著中華文明,北京負責堵口,才有內地的發展。北京丟了,異族入侵,內地就遭殃。在交通運輸不便的古代,還是較大依靠本地的民力。西北和東北納入版圖之後,北京又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于謙屍骨才埋在地下幾百年,你們就忘了?

北京是都城,哪個傢伙打仗不是沖著都城去的?打不過就是北京城沒骨氣?

科科,是那個時候的皇帝沒骨氣。


比較李娜(父親是省隊的羽毛球運動員)

高曉松這種叛經離道就知道北京的骨氣了。


打到京城了,基本難以搬回來了


北京能被當做都城,是有其原因的(廢話)。而我不認為彪悍的民族或者武力上先進的民族會選擇一座沒有骨氣的城市當做都城。

而你說的問題,我想應該是我們民族的問題而不是北京的問題吧。漢人面對外族的態度,才是討論的重點吧。而且我照著你的思路推測,應該是覺得我們是沒有骨氣的民族吧,成吉思汗被當做了英雄、滿清成為了我們心目中極為重要的朝代等等……

回到北京本身,我不知道「沉迷於中無法自拔不做抵抗」是怎麼得出的結論……外來者已經控制了整個國家,都城更是處於絕對的掌控之下,不做抵抗是應對什麼而言的?沉迷其中的說法又是如何成立的呢?


我覺得整個中國人都是沒骨氣的人。 自從南宋滅亡了,之後 漢人就沒有什麼骨氣了,清朝入關之後就更沒有了,所以,這不是北京的問題,整個中國人差不多都這樣。 逆來順受。


五年前,去北京時,看到的是城區文化色彩豐富、能彰顯現代中國風情,而邊緣地區不很規整,行走在街道上,如中國其他城市無異。一國首都,是一國形象代表,是彰顯中國特色,凸顯本國氣場的一副面具。而最近走在北京筆直的街道上,看著乾淨的街道,感受著國家的氣魄,品味著都成氣韻,油然而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從古至今,民族、外族、外國、本國對首都的搶佔,顯現的是都城的優越,引發人的慾望。

人總是存在很大的不滿足、渴求、慾望,在那個傳承著中國千年文化,是中國獨特象徵的必爭之地,很多次的戰亂、朝代興替,但源源流長的民族強盛特色、民族文化,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世界的眼光。但作為封建、中央政權集中的大帝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尤其身在皇城的人民深受等級制度的迫害,形成了固定思維定式,膽小、安樂的民族理念,到清朝,恪守的封建,幾近停滯的發展,微弱的國力,當時的老百姓早已習慣了壓迫,習慣了自我,麻木的面對事態的發展,貧乏的智慧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局勢,冷眼面對動蕩的社會,都怕涉入深潭,難以自拔。

1949,中國解放;1978,改革開放,不斷地發展、改進,中國人民正在認識妥協的迫害。在北京——我們的首都,傳統的北京人,始終有種天子腳下的優越感,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妥協、弱勢。

現代的北京,是中國對外的門面,也是中國人的自豪,中國人的守護者,城市不具色彩,人賦予城市感情,賦予城市生機;城市歷史的演變,折射的是社會的發展,進一步說是人的選擇。

僅個人看法。


人有了骨氣,國民有了骨氣,民族有了骨氣,這個城市自然就有骨氣!


推薦閱讀:

一般人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為何選擇鑽研某個朝代歷史?
為什麼中國歷史王朝一般先有西朝再有東朝?
宋朝的三省六部與明朝的內閣制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民主化後的伊拉克反而比以前更加混亂?

TAG:北京 | 歷史 | 城市 | 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