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比 Instapaper 更好的社交閱讀工具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今天這個時代,像 Marco Arment 這種性格可以算是反社交了,因此 Instapaper 的社交功能沒能做起來,怎麼看味道都不對──他就不是那種人。

Instapaper 是好的閱讀工具,但不是好的社交閱讀工具。我認為問題中的設定不成立。


我覺得:

1.是關注人的形態的。

2.支持在線閱讀+選中句子即可分享轉發,可選擇為它附註評論

3.可以同步到新浪微博、豆瓣上

4.關聯推薦系統(人+書)

5.收藏功能

我就很滿足啦


總感覺,「社會化」「社交化」太泛濫了,可能是從事這個專業的原因吧,不知道普通用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確實,如果只是instapaper的單一的保存網頁稍後閱讀的功能,用戶的粘性勢必不高。用戶沒有保存行為的話,基本上也不會沒事兒用這個軟體。如果通過用戶的保存的頁面進行興趣點的挖掘,將用戶感興趣的網頁主動推送到客戶端,用戶無需像使用傳統的RSS閱讀工具那樣主動訂閱便可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另外內容在系統內的流動性的問題,這個也就解決了。個人不太看好人與人的聚合,而更加看重的是內容與內容的關聯聚合。從閱讀的本質來講,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獲取知識,跟人有什麼關係呢?用戶應該關心的是我關注的這個領域有沒有更加精彩的文章,有沒有大家一致好評的文章,這些文章我能不能比較簡單的獲取。如果能,我相信用戶一定樂意接受這樣的工具。

動不動就關係,動不動就Feed,Follow。很不看好!不覺得這樣很累嗎?一個簡單的閱讀,被這樣的複雜化。用戶會關注這麼多嗎?維繫那麼多圈子已經夠累了,隨隨便便看看網頁,看看新聞資訊,又要我搞個圈子,忙的過來啊!太複雜!!

微博,RSS閱讀器,這些佔用碎片時間的工具已經非常多了。我們觀察一下這些應用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從最初的一時的新鮮覺得好奇,到後來的趨於理性化,微博的在線時長也有非常大幅度的下降,這些說明了什麼?新鮮的概念也好,新鮮的App也好,新鮮只是一時的。用戶在新鮮過後選擇的是理性的回歸。說到底,用戶能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信息,這個是亘古不變的,這個也應該是我們所說的」剛性需求「!簡單,易用,方便,這應該是永恆的。而各種社交元素不斷的充斥著各種不著邊際的應用,用戶會不會很累呢?

在真實的社交圈子裡,我們能同時維持幾十個圈子而不感到厭煩嗎?

況且是閱讀,這種跟人沒有太直接的關係的產品,這樣的搭配是不是太牽強了?

是的,總有一些人希望有這些功能,有更多的社交化元素,但是反過來想想,這些人有多少是普通用戶?是不是我們這些業內人士自娛自樂的想法呢?

想法可能有偏頗,望拍磚!


首先我想表達一個觀點是:雖然instapaper可以分享到fb、tw、tumblr...但是其並不算社交閱讀工具,至少在產品設計形式上還不夠靈活。

什麼樣的產品形式可以讓這類閱讀工具更加趨於社會化特性。個人認為至少需要三個元素:feed、follow、share(注意區別於rss)。

關注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產品功能形態,對於閱讀工具,「關注即訂閱」,而現在instapaper的內容在產品內部流動性太少(instapaper雖有分享功能並不能加速優質內容在產品內的流動)。

所以個人認為:一款優秀的社交閱讀工具應用具有以下特點:

1、更好的信息流動性:通過follow和feed ,進行內容訂閱傳播,聚合癖好類似的人群(通過用戶聚合降低用戶的內容發現成本);通過like或digg形式進行內容質量篩選;鑒於ugc的二八法則,也可以通過產品運營方提供一定內容推薦給用戶(通過對其閱讀歷史數據的挖掘進行精準推薦);可以保留instapaper現有的公共內容區(browse功能),以提高內容豐富性滿足用戶對專註內容外的多樣性需求。

2、有效的知識管理功能:instapaper現在對於內容的管理功能還不夠完善,不能很好的對於信息進行歸類。而對於一款閱讀工具而言,知識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nstapaper的內容應該至少具備以下幾種狀態:收藏未讀、已閱、分享、刪除、歸類查找。

3、在各個工具平台都具有良好的可閱讀性


我最近的一篇博文說到這個話題,不妨轉過來。

http://www.onecorner.org/blog/2011/03/%E6%9C%80%E8%BF%91%E5%80%BC%E5%BE%97%E5%85%B3%E6%B3%A8%E7%9A%84%E4%B9%A6%E7%AD%BE%E6%9C%8D%E5%8A%A1/

說起書籤服務,並不是新話題。最近Delicious被賤賣,貌似說明這個領域的不景氣,其實如果你仔細跟蹤互聯網發展的動態,就會發現實際情況絕非如此,書籤服務正迎來另外一個熱鬧的時代。

先從Delicious的替代網站說起,或許大家已經知曉了Pinboard,它是一個收費網站,但試用下來,就會發現它的很多細節都很貼心,改進了Delicious的很多不足,可以肯定Delicious比較難追上它了。所以我已經把自己的帳號移過去了。

而更有趣的是幾個更新型的書籤工具,它們都可以幫助你存檔,供以後精讀,可以說它們都是老網站Furl的後繼者,但都結合了時代的新特點,比如可以和移動設備iPad、iPhone、Kindle結合。

  • Instapaper :可以和Kindle等同步,和Flipboard集成,非常簡潔
  • Readability:更注重閱讀的視覺效果,讀起來很舒服,但要收費
  • Read it later: 它的每日digest很有特色,集合你一日的文摘,做成一個很漂亮的版式,但這個特色服務也要收費

在大閱讀量的今天,這幾個新型網站都是很好的幫手,它們可以讓你自己選擇哪些內容粗讀,哪些內容精讀。

但不足之處是,這上面三個網站都是著重解決視覺效果問題,而不是立足知識的角度解決問題,所以它們都還不能仔細歸類。好在Pinboard提供了解決方案,Pinboard支持和Intsapaper、Read it later結合在一起使用,稍微設置一下就能解決文章歸類的問題了。如果還能附加筆記,我想使用效果會更佳。


使用Flipboard和新出的Zite比較多,兩者都很有特點,也都有不足,特別希望這個工具能合併^_^

Flipboard比較偏向社會化閱讀,基於社會關係進行推薦,再加上自身附帶的頻道內容,構成了社會化推薦和硬推薦的結合。這種結合最大的問題是推薦出來的內容不一定適合自己,因為社會關係的構成本身是很複雜的。

Zite是基於自我的興趣愛好和使用過程的行為動作來推薦文章,這種好處使用時間越長,推薦出來的文章越適合口味。這與豆瓣的推薦演算法比較類似。

社會化推薦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信息泛濫,非常容易信息過載或者錯過有用信息。Zite的這種推薦卻可以解決部分這樣的問題。

不過Zite現在在信息管理、分享發,方面做得不好,而且還不穩定。


Instapaper本身是比較純粹的閱讀工具,它的社交性很弱。twitter+instapaper 就可以組成問題中提到的更好的社交閱讀。社交網站本身就是信息快速流動並且信息碎片化。


時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閱讀也會碎片化。那就應當管理碎片化時間,組織碎片化的信息,儘力避免碎片化的閱讀。這是一種妥協中的堅持。

其實我覺得我們應當問的是如何獲得對自己有效的信息,社交化是其中一種解決手段。其次是問如何讓人專註於閱讀?kindle是一種解決方式。

我看大多數人認為,instapaper的社交化還不夠,功能還不豐富,那不妨用一下instapaper創始人的另一個閱讀工具:textonly,安卓上的瀏覽器,界面簡潔到簡陋,只顯示一個頁面當中可閱讀的文字。恐怕就可以體會他的初衷和追求了。

這些發現信息,幫助我們閱讀信息,處理信息的優秀工具其實都在幫助我們做減法。

至於大家說的知識管理的問題,還有一個好的辦法可供借鑒,用iftt服務把閱讀工具和evernote聯通就可以做到。http://www.syncoo.com/my-2012-beginning-mobile-solution.htm


推薦閱讀:

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
FAQ-產品邏輯圖和產品流程圖的區別?
如果我現在開發出一款平板/手機使用的個性化閱讀產品,會被認為是Zite的山寨么?
麥當勞派的包裝上有四個孔,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蘋果的產品設計和北歐的簡約設計風格有什麼關係嗎?

TAG:閱讀 | 產品設計 | Instapa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