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大河文明,為什麼蘇美爾文明會出現城邦國家,而華夏文明卻是部落聯盟?

是不是只有華夏文明,國家的產生是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古代埃及和印度文明呢?

——

我的意思並不是文明發展的進度,而在於國家產生的形式!

——

感謝大家提出來的 游群-部落-酋邦-國家 判斷標準。

這個問題是讀朱紹侯先生的《中國古代史》想到的,沒有任何的中國落後論因素。至於部落社會與部落聯盟,正是我國學者長期以來,幾乎唯一注意到的前國家時期社會類型。

關於文明與國家,無論是文字、複雜建築、金屬冶煉、社會階層等,很難找到一個普世皆準的判斷標準,大家理性對待。


問題太多難以詳述,建議閱讀崔格爾的《理解早期文明:比較研究》。部落聯盟可以視為是一種前國家的組織形態,和城邦國家相對的,應該是廣幅國家。

城邦國家的代表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瑪雅、阿茲特克和約魯巴,廣幅國家的代表是埃及、印加和中國。相對城邦國家,廣幅國家轄境更大、人口密度更小、剩餘產品更多、王權的行使依賴於經濟控制、農業生活的聯繫性更強、階層鴻溝也更大。

最核心的區別是:城邦國家的各城邦之間是霸主-納貢的關係,而廣幅國家則是中央政府-多層級地方結構的關係。

崔格爾的觀點認為,以目前的研究成果還不能判斷為什麼有的早期文明發展成城邦國家,而有的發展成廣幅國家,我個人的觀點,可能和貴族的組織形式有關係。世襲貴族強大的早期文明,更可能發展為廣幅國家。


首先,先回答此前樓主的問題,國家和部落的問題:

目前一般的國家部落問題就要提塞維斯和弗里曼。

廢話不多說,直接貼二者的理論對比:

這裡重點講一下塞維斯的理論(其中涉及了部落和國家的概念):

1、游群,主要是30-100人左右的採集群體,以家庭為單位。經濟基礎是採集農業,也就是農業產生之前,沒有固定聚落的時期。對應的大致是處於新石器時代之前的人群,大致在1.2萬年前,全世界都是這種社群。

2、部落,主要是指已經出現農業,並且有定居的村莊。經濟基礎是農業,人口一般幾百人。有一個或多個村莊組成,基本社會組織也是血緣。大致在1.2萬年之後,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部落這一組織,比如中國的上山文化社會。

3、酋邦,這個就已經進入了不平等社會,規模擴大。更重要的是,此時已經能夠有計劃得組織建立公共設施、祭祀場所等。這個可以直接通考古來驗證判定。對應的大致就是中國仰韶時期,此時在中國出現了如大地灣、唐戶這樣上百萬平方米的大型中心遺址,同時又有幾千幾萬平方米的小型遺址,說明了遺址本身存在等級,具有統屬關係。而墓葬中也出現了貧富差距,說明了階級和不平等的出現。

4、國家,國家有幾種基本特徵。比如行使強制性合法權利,比如明確的階級分層。注意這裡沒有文字的問題。

而強制性合法權利體現在哪裡呢?對於考古來說,就是商代的「鉞」這樣的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武器,而中國在5000年前良渚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玉鉞。同時,良渚石家河還有陶寺這些城市中專門的作坊區也說明了階級的分層和專門的手工業。陶寺和良渚還發現了宮殿證明確實存在行政機構。

那麼什麼是「部落聯盟」呢?是1995年出版的《中國早期國家》中提出是對摩爾根理論不成功的應用。實際上並不適用於我國。但卻讓很多人有種中國一直是部落聯盟的錯覺。

通過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中國更適用於「酋邦-國家」這一模式。那麼酋邦和國家如何區別呢?

也有多種說法,這裡簡略提一下考古中比較常用的一種,聚落分層方法:

如上圖中,根據聚落規模層級來確定社會管理模式,以此簡要確定社會複雜程度。一般而言,4級層級以上為國家,以下為酋邦。

作為例子,我們看一下5000年前的鑄鼎塬遺址,明顯已經具備了初級國家的標準。

再看一下更加典型的二里頭,同樣有4級聚落,也是國家。

上面兩個社會都是河南的,而龍山時代這種社會還有非常多。

這裡簡要說一下中國河南的城邦社會(除了河南還有其他區域也有城邦群):可以看到僅僅這一區域的史前古城非常密集而且數量眾多,但是規模大都未超過100萬平方米,於是出現可多個城池對峙的局面(如王城崗和瓦店之間的對峙)。

而在此條件下,我們似乎就可以類比歐洲的城邦社會了。畢竟希臘典型的城邦邁錫尼才3萬平方米(還不到王城崗的十分之一)。

更新:

關於樓中有朋友問到「部落聯盟的定義」,我前面沒有過多回答,這裡補上:部落聯盟是一種部落間以血緣、地域和方言為基礎自然結合的組織。

它的特徵主要有四種:

1、沒有最高首領。

2、議事原則是全體一致。

3、部落間保持獨立,相互平等。

4、二權制或三權制。

從上面我們分析了什麼是「部落聯盟」。那我們再看看五帝夏商是不是部落聯盟:

首先,可以看到五帝時代有最高首領,就是「帝」。

其次,鯀治水不成功,直接被舜殺了(沒有問其他人意見,說明可獨斷而不是全體一致)。

第三,舜殺鯀,又說明舜的地位高於鯀,鯀是「崇伯」,有封地,一個實地伯爵直接被殺了。說明兩個「部落」(假設部落說法成立),地位不平等。

第四,舜既能任命禹治水,又能處死鯀,說明了舜既有行政權,又有司法權。說明並非二權或者三權分立。

以上僅以舜殺鯀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五帝已經完全不符合「部落聯盟」的定義。

此外我們還能找到其它證據,如下面,都可以看到不同社會的不平等,如「治兵」「來朝」等詞,都可說明五帝已經是「國家」而非部落聯盟。

至於初級國家的概念,我就直接用許宏的回答了:二里頭是一種「國上之國」(或者說廣域王權國家),那麼良渚石峁這些就是初級國家(還未成為「王朝」,只能算方國。當然,我覺得這個還有待考證。但確實已經能達到國家標準了)

所以說中國沒有城邦是不正確的,說中國是部落聯盟也是不對的。

資料出處:

《何以中國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許宏

《部落聯盟與酋邦》-易建平

《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陳淳

《Osprey Fortess Mycenaean》

《中國早期國家》-謝維揚

《中國新石器時代-邁向早期國家之路》-劉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380636/answer/15683934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436405/answer/156258156


Q:「華夏」是不是沒有城邦時代?

A:不是。

Q2:「華夏」城邦和蘇美埃及城邦的主要區別?

A:技術上其實各有特色,最主要的差異在於中國的城邦沒有發現文字

Q3: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敘事裡面,沒有城邦時代,只有部落聯盟?

很簡單,因為只有部落聯盟的故事流傳下來了。那些城邦的故事沒有流傳下來。加之沒有文字記錄,我們也無法認清這個城邦時代的真相。

其實,兩河流域也不是沒有部落聯盟。華夏族最類似的其實是阿卡德人而非蘇美爾人。

中國的夏朝有點像兩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國,從時代上來說二者也差不太多

兩河流域一開始並非只有蘇美人,並非只有蘇美爾人的城市,其實也有東閃米特人的部落聯盟的活動。說不定夏朝只是一個類似阿卡德帝國的角色,首先由一個部落聯盟將城邦統一在麾下,不代表在這之前沒有古老的城邦史。

Q4,那你的意思是中國文明斷層過嗎?

A:不是。因為根據主流觀點,先夏沒有文明,所以既然中國夏商時期才有文明,那之前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更替,都不能叫斷層,而是文明起源的必要條件。

這是論證「中華文明從未斷層」所必須弄清的一點,吹可以,但務必弄清其原因

可以說是,成也「先夏無文字」,敗也「先夏無文字」。

Q5:中國城邦時代遺址可以簡單地和中國先夏時期的傳說(五帝等)對號入座嗎?

A:不能。具體原因請參考拙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317369

你隨便挖出個城邦就說是堯都舜都,其性質和把蘇薩、安善叫做賈姆希德的王座差不多。

阿拉什的雕像現在還在德黑蘭豎著,阿拉什說我一個巴克特里亞-馬爾吉亞人跑到這破高原上來幹什麼,要我射太陽?

阿拉什問號


一種說法是因為治理黃河不是一個部落能做到,所以需要多個部落聯合起來集中人力物力,這樣就出現了部落聯盟以及國家的雛形

另一種說法是距今5000-4000年前也是中國的城邦時代,有不少比較獨立的城邦,如陶寺古城、石峁古城、良渚古城等


早些年看到一個說法,像埃及那種一維地形,一條河貫穿全國,更容易形成統一的王朝,因為每個城邦,或者小國,永遠只需要和上游下游兩個國家競爭。沒有圖可能不好理解,假設有一條直線,中間有一段,平均分成四條長度相等的線段,甲乙丙丁,長度等於國力。一開始他們誰也滅不了誰。乙的對手是甲和丙,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乙吞滅了丙,長度加倍,而其競爭對手還是兩個,甲和丁。這樣誰先手誰就有很大優勢,像滾雪球一樣迅速統一整條直線。

兩河流域可以看作兩條平行線,規則和剛才一樣,你可以自己畫畫看,複雜多了,一個一維國家,在自己的線段上擴張的越多,鄰國就越多,很容易被搞出信長包圍網。只有同時在兩條線上對稱擴張,才能保證鄰國數量不變,永遠是4個。想要統一兩條線,難度就比第一種大了,變數也多。


雙標文字遊戲而已,把蘇美爾發現的遺址叫城邦,把中國發現的遺址叫聚落,自然顯得一個先進,一個原始。


同樣是種植小麥的文明,為什麼西方會出現披薩和麵包,而東方文明會出現油條和包子?

我的邏輯很簡單,你們看看有沒有道理。

「關於文明與國家,無論是文字、複雜建築、金屬冶煉、社會階層等,很難找到一個普世皆準的判斷標準。」

答案就在問題里啊。

題主在提出問題時,似乎隱約透露了一個情緒:城邦國家優於部落聯盟。

「城邦」一詞聽起來直觀上就傳達了現代文明的信息,而「部落」一詞在漢語里隱含著原始蒙昧的信息。

然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普通民眾開女台享有現代化的、舒適於鄉村的城市生話也就是工業化這一二百年的事情,沒有成熟的給排水系統、科學的釆光照明、充裕的醫療配套設施,擁擠的城市生活就是骯髒生話和疾病的溫床。參考中世紀骯髒的歐洲城邦和後來爆發的黑死病大鼠疫。

如果部落生活很舒適,為什麼要刻意打造一個城邦國家?這在重視實用主義的民族裡是不必要的。這是一個多選題,主觀題,沒有標準的答案。


由部落聯盟到國家這種說法很少見了,現在更多的是按游群—部落—酋邦—國家來劃分的。在有的提法里部落聯盟和酋邦是並列的(易建平的看法,酋邦專制,部落聯盟民主),但是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引入酋邦理論之後,幾乎沒人認為中國是從部落聯盟發展來的了,因為龍山時代(二里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是文明了,而且統治範圍和影響力更像一個王朝而不是城邦,所以只考慮龍山時代)的中國文明的社會階層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比如陶寺遺址中王,貴族,平民的劃分很明顯,和平等的部落聯盟明顯不是一個畫風。實際上大多數早期文明,都是從酋邦發展過來的,古希臘的部落聯盟才是異端,現在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從部落聯盟發展過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所了解到的知識已經落後了,現在學界基本用複雜酋邦或者早期國家看待龍山時代各個大城遺址所代表的文明。實際上我認為各個文明都有城邦時代。蘇美爾公元前35世紀至公元前24世紀,埃及公元前35世紀至公元前31世紀(統一前的諾姆國家時代),印度公元前2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公元前30世紀至18世紀(也就是龍山時代),都有大量互不統屬的城址存在。中國這一時期的城址說實話主要在於規模大,五六座三四百萬平方米的城址(其他文明在城邦時期最大的城邦也就這個水平),百萬級和幾十萬級的幾十座,良渚更是有八百萬平方米。但是城建水平就不行了,所以現在都還在爭論是複雜酋邦還是早期國家,從組織力來看很不錯,但是技術水平實在……


這個問題 我很早寫過。

兩河流域早在4-5萬年前 就存在第二批的現代智人。 長江黃河流域是在2w年左右。

兩河流域早期是沃土 而不是現在的沙漠遍地 極其有利於人繁衍。 來的人早 自然有較大的人口規模 在7000年就有了文明

長江黃河流域 早期全是森林雨林 並且存在現代智人的時間晚 在3600年才出現文明。

美洲文明存在不過2500年 人類踏足時間不過1.5w年

印度文明存在4000-5000年 第二批現代智人踏足不過3w年

轉動你那可以翹起地球的腦子 去想之間的關係。

存在時間 文明時間 地點

40000年 7000年 兩河 尼羅河流域

30000年 4000年 印度河流域

20000年 3600年 長江黃河流域

15000年 2200年 美洲各地文明

幾乎可以肯定 只有第二批現代智人發展出了文明 並且和存在時間 人口基數有關。


華夏文明太早了。

城邦文明的基礎是農耕,至於有沒有城牆、城市並不重要,村鎮的規模那也是城邦。

城邦文明的主要特徵是一城主義,城市的名字就是國家的名字,還有一個保護神,所有公民都歸屬於這個城市。比如說雅典城、雅典國和雅典娜。

城邦間一旦完成真正的吞併,就要突破一城主義,在政治結構上發生質變。比如說羅馬,在一城時期,羅馬人就是居住在羅馬城的羅馬國公民,到了多城時期,住在龐貝城的龐貝人也是羅馬公民。

在《人類簡史》中提到了城邦守護神相當於古代法人,就好比是公司有一個法人,城邦國家它也有一個法人。

另一點,公民實際上不屬於自己,是依附於城邦的,所以古希臘文明不提倡自由。人生是為了城邦和神服務,是沒有自由的。現代人臆想古希臘公民是城邦的主人,這顯然是錯的,城邦是公民的主人。(所以現代一神教的根源在於猶太人沒發展到2城階段就被打斷了)

回到中華文明來,黃河很不穩定,一個城邦還沒建設得很繁榮就被沖毀了,所以黃河沿岸的城市只能處於很低級的狀態,風險擺在那裡,實在是沒有必要建設得很好。

而另一方面,城邦建設不起來,攻伐就比較容易,很容易突破一城主義,形成村鎮聯盟。以外交攻守同盟來補沒有堅固城牆的缺陷。

憑什麼你就肯定沒有人去發展一城主義、建設牢固的城牆?

前者我是不敢肯定的,一城主義肯定是會自動發展的,但是牢固的城牆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黃河邊建起來的。再好的城牆也頂不住洪水,開封城摞城那是明擺著的。

三家分晉時智家用水攻趙家的城,口頭上嘚瑟兩句,韓魏兩家一想我家城也是靠著河的,那也是守不住的,回頭就跳反和趙家一起滅了智家。

早期農耕離不開大河,倒不是需要水,那時沒有肥料,河水泛濫能帶來穩定的肥力。所以農耕文明離不開大河,而大河又抑制了大城市。

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也是大河文明,也經歷過城邦階段,但城邦階段和華夏文明一樣也是快速跳過。那原因也是一樣的,既然城市建設是徒勞的,還不如用洪水威脅下游,逼下游城邦一起攻伐上游,滾雪球一樣膨脹起來,這樣很快就把整條河上下游沿岸勢力打通,然後就有了一個河長。

河長只能算是共主階段,和歐盟是一個性質,各村鎮城邦還是有主權,河長也是輪流當的。但是河長可以利用特權把資源聚集到自己的城邦里,大河聯盟運輸又跟方便,形成穩定了利益輸送。雖然是輪流坐,但是有的地理區域有優勢,同樣的建設成本能發展得更快更好,等到一個城邦成長到可以通過武力打敗震懾其他勢力的時候,河長這個位置再也沒法輪流坐,就進入王朝階段了。

這才是歷史發展的主線,古希臘那個農業差的要死的爛地也能算歷史主流?

提到中華文明的開端,炎黃大戰蚩尤,那都是河長階段了,更早的城邦階段早就遺忘,自然是被摒除華夏文明之外,成了前華夏史的一部分。

歐洲人屁股就是歪的,寫的歷史書、拍的電影也都改造了一番。波希戰爭時,波斯早就是帝國了,希臘還村鎮互毆,誰是文明這還用說,再說希臘文字文明也是從愛琴海東岸傳過去的。硬生生給改造成文明抵禦蠻族的劇本,把一群奴隸主粉飾地閃閃發光。把城邦階段捧為高級文明,把帝國貶為低級文明,所以歐洲乃至全人類的歷史那也只能是一個勁地倒退,羅馬從共和國倒退到帝國,並長期處於帝國主義這種文明的初級階段。中國文明自然也是從秦始皇開始就沉淪至今嘍。

回到蘇美爾文明上,就兩河流域的兩河,不管是百科、航拍還是地圖,都能看出來,那個地方別說洪水泛濫了,那簡直就要被沙漠給吞噬了,我隨便找兩張底格里斯河的圖。

(不知道為什麼正常保存的兩張顯不出來。)

你要再不信,大可以看看各方勢力和伊斯蘭國作戰的視頻或是電影,是不是黃沙漫天。

河水不猛,河長的必要性不夠大,就能在城邦階段多堅持一下,這樣按照古希臘的標準,反倒能多文明一段時間。

當然我知道幾千年時間河流是有很大變化的,兩河沿岸過去也不是沙漠綠洲,但至少是一個很明顯的變乾旱的過程,很可能開始還是需要河長的,後來就不需要了,紛紛獨立。


具體去看 何以中國 許宏老師講的很好了 到處都是城邦好不好


中國最古老的長江中游楚系大文明及其歷史階段;從距今五千年前以來長江中游先民經過漫長的探索掌握青銅技術的過程,以及他們對神奇的冶煉產生的信仰與崇拜;硬陶與原始瓷器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精神文化的作用;楚系文明在夏商之際的變遷;楚商(早商)所組成的信仰體系,其內在意義、多元的源流以及與該信仰相配的禮儀活動,並賦予特定禮器以特定的神祕作用等等。還有:楚商時期其他族群與國家的信仰,其源流和內在意義,其包括對吳城、三星堆等南方國家文化的討論,同時也涵蓋北方遼河流域、渭河流域、草原地帶以及其它文化的脈絡;楚商文明與其它文明互相影響的脈絡;殷商時期跨文明帝國信仰的形成;兩商之間的傳承與失傳的關係;商文明信仰在兩周時期以及更晚期社會中的演化;信仰的哲理化及迷信化等等。

商文明信仰所展現出來的並不是零散的殘片,而是完整的宇宙圖景:天中有帝,先王等祖先在祂左右,天空四方有四鳳,在天上負責中與方的相合;天上另有龍負責降甘露,從天上通過吞吐實現上下之交;而地面之下水中有烏龜,能感受天意而參加上下之交;作為神靈雨的甘露自天降於地,而太陽從地下升於天,構成上下神明之交。

此外,地上中央有王,負責使中央與四方相合,並共同供明德祭天;同時,人王從地的中央通達天中的帝。這種信仰在當時文化中採用了與今天不同的語言來表達:用神獸形象、神祕符號、祈卜儀式、顏色等等非直接敘述的形象語言。

所以,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觀察禮器或閱讀甲骨文,都是解讀當時文化密碼的方法,但是由於文化的系統性,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內在觀念是一致的。

在殷商時期隨著「宗教藝術」的興盛,以雙嘴夔龍母題基本圖案作為基礎,衍生出各種雙龍交纏造型,包括各種饕餮圖案的結構。在所有的構圖上,龍的頭嘴、尾嘴都是打開的,並且,在構圖上一定有成雙的嘴,在歷史發展中夔龍饕餮的形貌多樣化而涵蓋了很多其它神獸的特徵,但始終保留「雙」和「口」的核心重點。這是因為「雙」的觀念的本質為死和生,而「口」是死生的進出口,雙嘴夔龍、饕餮的主要神能就是以吞吐管理死生,神龍從天上吐下甘露,養育群生;在地上吞殺群生,使他們升天歸源。雙嘴龍的神祕符號,不僅成為商周多樣的「宗教藝術」造型的母題,同時也成為漢字「神」字的雛形。所以,依據當時社會的命名,可以將所有雙嘴夔龍紋及其變體,統一稱為「神紋」,因為當時神的唯一形象就是雙嘴龍或夔龍,也只有雙嘴龍或夔龍才符合當時「神」的概念。

甲骨文的分析補證、補充說明了商文明有關「神」的信仰的內容:天神神能的重點在於「神降」(吐泄甘露),以實現天地之交、上下關聯、萬物之生。但是負責上下相聯的神,不能只下降,亦須上升。自上而下的神降意味著盈生,而自下而上的神升即意味著死亡而再生。神龍負責一切萬物死生循環,並賦予人以神格化的奧祕形象,通過祂可以衍生「神人」;商王一方面是自己祖先的後裔,同時也是由龍形神母所衍生的「神子」,所以擁有超越性能力,而能獲得神龍的保祐。

我 :在商代信仰中,神和鳳分別構成「上下和四方」的天上空間觀念,而老虎是地上或山上之四方四緣的保護神。在此空間里還有一個頗為重要的點:即獨一無二的四方之「中」。在商文明信仰中,在人世,兩商王朝的「中」是神格化的「王位」;而在天上除了群龍、群鳥神獸之外,還有居於「中」的獨一之「帝」,即永居於天中的崇高對象。龍和鳳都在天帝手下,眾鳳可以說是天帝所派的「方官」,而眾神可以說是天帝所派的「司命」,兩者皆聆聽帝令而從之。在此信仰中,幾乎所有的崇拜對象,包括自然眾神和祖先都是群體性的眾神、眾祖,只有上帝才是天上獨一無二的崇高對象。

商文明「帝」的信仰應源自對北極天中的崇拜,而「帝」的字形也具體、充分地表達了其本義,不僅具體描繪了當時北極天中周圍的天空概況,也保存了當時巫師推斷北極天中位置的方法。這不僅符合商周信仰的內容,也符合當時重視天文觀測的情境,並且從「帝」字的形構、用意來看,也和商時實際的天文狀態相一致。

甲骨文極為常見的祭法是用「方」的禮儀祭祀帝以及用帝(禘)祭的禮儀祭祀方,皆涉及中與方的互補關係。這種中帝與四方的關係表達了商文明的核心觀念:雖然天在上,而地在下,但萬事一切並不是由天來獨權主宰,天地互補交合才最重要;同理,雖然中有獨主,但中與方之互補相合才是關鍵,所以不僅是四方來朝拜中帝,中帝也恭敬四方。並且,帝與方的關係不僅僅是表達空間關係,同時也涉及天上黃道四宮的星星旋轉,以及與其相關聯的時間季節的循環周轉。在地上中立的王也取象於天地巡四方而恭敬國家邊緣。

上帝的神能除了作宇宙原理之外,也直接象徵和表達商王的神聖權力。帝永居於天中,所以位於地之中央的王是直接呼應上帝的,甚至可以代表上帝。所以地上之王既受上帝的支持,亦被祂考驗、受罪孽。並且,在地上之王為地中,帝所關注的要點一樣牽涉到中與方的空間觀念:保護或破壞作為國家中央的都邑王城,或授權保祐國家領土之邊疆。換言之,商王室與上帝的關係密切,在位的王祈求天帝的授權和保祐,且死後升天永居於帝的左右,而構成天帝周圍的「紫宮」(即相當於漢代以來宇宙觀中的天上五宮之間中宮的星星)。


又是這種垃圾問題,不就是想黑中國文化是垃圾落後文化嘛,這麼躲躲藏藏的幹啥


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了那些討厭的托福閱讀,雖然我考了28(′???`)


夏朝那時候貌似就是城邦時代。


春秋就是城邦國吧。當年幽王見關中破落從關中搬到洛陽。整個國家就這樣搬家了!!!!!!!你說不是城邦是什麼?

這個要怎麼說呢,題主問的是,中國為什麼沒有城邦史,中國史書比較詳盡的記載從春秋開始,而當時的社會形態其實和城邦很類似,當然和歐洲那邊的形態是有區別的。但要按題主說的只有部落聯盟,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周被推為天下共主時,幾千諸侯國,春秋時還有幾百諸侯(具體數量出處忘記,只是憑記憶)。這些國家很多本質上就是城邦。當然有一些可能只是部落。以齊為例,就是自己帶了一堆人,到山東建立一個據地,然後慢慢發展。當年幾十個姬姓諸侯,也是同個道理。這樣的一個個據點,剛開始不可能有完整的疆域,但要說是部落,就有點說不過了。所以當年國無論大小,要一國打二國,根本難以勝利(詳看假道伐虞和唇忘齒寒的典故 )。組織結構擺在那。這樣一個個的據點,本質上就是一個個的城邦。只是大家都名義上要聽從周天子。

另外我有個疑問,題主是不是在做做業,做做業的話以後自己做,還有把標準答案公布出來。


推薦閱讀:

漢族真正成為一個現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麼時候?
如果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齊家文化就是早期夏文化嗎?如果二里頭文化是商文化,齊家文化也可能是夏文化嗎?
如何看待「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TAG:中國歷史 | 文明 | 世界歷史 | 華夏 | 蘇美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