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話中使用「你」這個詞,為什麼能讓人們與他人「保持距離」?


如果把目光放遠,中國有大片的方言區,有大批不講北方話的人是沒有說「您」的習慣的。對我們來說,「你」等同於英語的「you「,沒有任何字面以外的意義


恰恰相反,當我想拉開距離,會用「您」


還得貼出Hamlet里已經被轉濫了的這一段:

Ham.

Now, mother, what"s the matter?

Queen.

Hamlet, thou hast thy father much offended.

Ham.

Mother, you have my father much offended.

Queen. Come, come, you answer with an idle tongue.

Ham.

Go, go, you question with a wicked tongue.

Queen.

Why, how now, Hamlet!

Ham.

What"s the matter now?

Queen.

Have you forgot me?

Ham.

No, by the rood, not so: You are the Queen, your husband"s brother"s wife, And,--would it were not so!--you are my mother.

Queen.

Nay, then, I"ll set those to you that can speak.

Ham.

Come, come, and sit you down; you shall not budge; You go not till I set you up a glass Where you may see the inmost part of you.

Queen.

What wilt thou do? thou wilt not murder me?...

王后對於Hamlet指代所用代詞的轉換就能暗示出王后對於Hamlet的情感變化。漢語也是大同小異。


我想題主的意思是,用「你」,而不是「我們」,會讓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

粗略的理解是,用「你」這個稱呼,一般是想強調對方作為一個與自己不同的個體的情況下才用的。作為相對指代的第二人稱代詞,在作為兩個人的系統之中指代的就沒有意義。

比如兩個人說話,要說什麼的時候都可以省去主語,

「吃飯嗎?」

「這件衣服怎麼樣?」

「謝謝!」

「很出色呢!」

加上主語,

「你吃飯嗎?」這好像隱隱暗示著說話的人自己已經吃過了或者不想吃。

「你覺得這件衣服怎麼樣?」這好像是說話者在保守著信任,暗示對方你的個人意見我可以作參考,但不會以你的評價來轉移我的意志。

事實上對於兩個很親密的人這樣說話是顯得有點多餘和疏遠了。

但對於後兩個,即當你在給予別人某種反饋時,情況又有所不同。

「謝謝」,顯得有些簡單,沒指明對象,對於對方付出的價值歸因,沒有特指。

而「謝謝你」,一字之差,感覺就很不一樣了,對他的肯定是特指的。肯定要特指才有意義。

「很出色呢!」有點不清楚,感覺誇的有點不夠底氣。

「你很出色呢!」是指名點姓對方很出色,同樣是特指的肯定。聽起來就感覺好。

如果給別人負面反饋,「你這個白痴!」,同樣加上「你」的特指,更有攻擊性。更能達到效果(這當然也是在拉開你們的距離)。

綜上,兩人相處,在給別人正面評價時適當用「你」,顯示他有獨立的價值,得到特指的肯定,會有拉近距離的作用。

其他情況下用「你」大多會有拉遠距離的效果。

這些潛在的暗示效果,長期來說影響是很大的,有些人你和他說兩句話就會有距離感,而另一些好像天生很親和,實際上就與這些細節有關。

這裡尤其提一下,任何平起平坐的情況下,少用「你們」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幾乎總會起到把自己和別人的距離拉遠的效果。

除非是領導在夸人或者罵人。

這其中有語言學的專業知識在裡面,更多問題可提問語言學老師 @青格樂


實際上更多人用「您」稱呼對方的時候往往是要開始陰陽怪氣了

(只是舉個例子不要當真)

e.g. 您這麼高貴的華北文化沙文主義者當然不曉得也不care我們這些南方蠻子的用語習慣啦 :)


謝謝 @劉柯 邀請。這個問題超出了我的專業知識,所以只能憑藉自己的內省來嘗試回答。

首先,我想澄清一下題主想問的和敬稱沒有關係,而可能是下面的現象,對比對話1和對話2:

對話1:

A: 這不是XX嗎,好巧啊,在這遇到,去哪兒呢?

B: 我去超市。

A: 準備買些什麼?

B: 我就買點吃的。

A: 用支付寶還是現金結賬?

B: 我手機壞了,用現金。

A: 那得換一個手機了。

B: 是呀。

對話2:

A: 這不是XX嗎,好巧啊,在這遇到,去哪兒呢?

B: 我去超市。

A: 準備買些什麼?

B: 我就買點吃的。

A: 用支付寶還是現金結賬?

B: 我手機壞了,用現金。

A: 那得換一個手機了。

B: 是呀。

對比以上兩段對話,應該能體會到,在其他因素(比如語調語氣節奏)同等情況下,對話1相比對話2可以造成一種距離感;對話內容如果換成某些其他內容的話甚至有些彆扭。

這種距離感來自於哪裡呢?是不是一句話用了「你」,就會造成距離感呢?

我們回到剛剛的對話,事實上有4輪。如果我們只看第一輪對比2者的話,這種距離感其實沒有那麼強烈。事實上,任何一輪對話單獨拿出來,(至少我個人感覺)兩者都沒有強烈的距離感(也許有一點點?)。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A在對話1里在整體上比對話2更有距離感呢?

我認為,是在多輪對話中,頻繁的使用「你」。

這個現象也許與漢語中的主語/主題省略有關係。 可以明顯感到,對話2更加親切一些。套用Grice的理論,也許是因為在可以省略主題的地方應該省略主題是漢語對話的一種principle吧。,而當這種principle被打破的時候意味著有implicature,這裡產生了距離。

以上拋磚引玉,等待更專業的回答。


用你,也就意味著有你我之分,距離感也就有了,用"咱"好一些,或"我們"也比較親近


說個反問吧,如果連「你」都不能給人距離感,那那些詞更能表達呢?卿、汝、閣下、您、狗日的、鱉孫?

我們在用字詞時,並不只是靠其本意,還靠著字詞背後的文化,才能達意,感受才更立體。而「文化背景」越少的字詞,能調動我們的情感也越少。「你」就是這樣吧,這個字無典無名無出處,除了單純指代外,對其沒有更多的文化記憶,所以說出來感情色彩也不強烈。

所謂距離,不是愛恨情仇,就是「無關」吧。


並不覺得,我最討厭的是明明沒什麼關係的人稱呼我「兄弟」,以及不顧場合地稱呼我「您」,前者我覺得是對我的藐視,後者是對我的鄙視。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會因為一些人的某些行為或者語言(一般聽著自己不是怎麼舒服)而生氣並且是時不時的回想並生悶氣,有時還會猜疑。好糾結,怎麼擺脫?
為什麼有時候會非常厭惡他人的關心?
人為什麼會有羨慕心理?
為什麼有些人在追趕公車時會笑?
為什麼離開十米左右後記起?

TAG:心理學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會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