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IM技術到底能解決裝配式建築哪些問題?BIM技術跟3D印表機又有什麼關係?

建築


上圖為bim建機房模型後使用3D列印的效果。列印出來目的第一是為了項目觀摩使用,告訴各路神仙我們在用bim,我們在用3D列印,我們走在科技最前沿。第二是為了告訴現場安裝的工人你們的設備是這樣安裝的,設備的定位是這樣的,你們別又搞錯了。第三是所有的構件都可以拆除,工人安裝之前需要自己動手拼裝模型,裝熟了再去現場安裝。第四在申報各類獎項時候可以加分,讓評委覺得很牛逼。


只針對裝配式住宅建築

政策:

現在大部分地方對裝配式住宅都有政策上的要求與利好。

其中要求一般是裝配率,例如裝配率必須大於等於30%

利好,例如獎勵容積率,還有提前預售等。

這樣開發商要做的就是,在滿足政策要求的前提下,用儘可能少的成本,拿到政策優惠。

成本:

而影響裝配式建築成本的主要因素有:裝配率、模具數、模具復用率、單個構件費用

其中:模具數越小,模具復用率越大,成本越低。

這裡要做的就是,保證裝配率及各項經濟指標達標的情況下,優化設計方案,控制構件拆分,減少模具數量,增加模具復用率。

BIM:

根據上述,BIM要做的,就是通過其自身的參數化特性,利用參數化戶型,協助設計快速對比多個設計方案、構件拆分的各項指標(主要是裝配率、模具數、模具復用率、單個構件費用),從而快速得出適合的裝配方案。

另外,在裝配設計過程中,BIM也可以協同各個構件直接的關係,防止構件打架;多專業協同,預埋件定位;輔助節點深化等一系列你們都已經知道的應用。

評審:

拿地的時候,政府需要對開發商的裝配方案(確認開發商是否具備裝配式建築能力)進行評審。BIM可視化特性,有助於評審專家對裝配方案的理解,屬於一個潛在的加分項。

施工:

設計沒問題,不代表就能施工。影響裝配式建築施工進度的主要因素,就是簽了一個不靠譜的構件生產廠家。產能跟不上現場進度,而且商品房項目的工期基本是定死的,不能等,一般做法是把目前趕著施工的流水段從裝配改為現澆。這BIM幫不了什麼,最多算算與現澆工程相關的工程量。

至於做裝配動畫,協助工人施工這種可視化類型的事,看需求,工人都挺醒目的,上個一兩個小時的培訓課基本就會了。

還有一個什麼FRID、二維碼構件跟蹤之類的構件物流跟蹤管理技術。網上吹很屌,我見過是被嫌棄得不行。很多技術、軟體,操作不友好,大家都嫌麻煩。而且構件的生產計劃,是預製廠根據總包的施工組織方案來定的,只要產能沒問題,基本就是工地需要哪些構件,就剛好送上什麼構件。全程都有人跟蹤記錄。除非鐵了心要實行精細化管理,不然FRID的優勢不明顯。

構件的堆放與吊裝,在施工平面布置圖裡就能搞定。當然,非要裝BIM的話,就是大家看過的那些工地現場的模擬動畫。

4D模擬……老梗,不說了。

宣傳:

每個項目都想展示出自己美好的一面,儘管現在市場已經開始理性,但BIM還是一個適合的吹牛點,不然怎麼會有《BIM技術助理XX項目完美落地》之流的文章。

至於BIM與3D列印

可以搜索一下:盈創3D列印(非廣告,因為我就只知道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在3D列印建築物方面,比較多新聞資料,可以了解一下,但記得保持獨立思考。


剛做完一個裝配式建築不久,來回答一下吧。

先不談後期將BIM模型傳遞給構件生產方,直接生產構件。這一點上,現階段好像還沒有進行的這麼順利的。我先說一下設計階段,BIM技術,對於裝配式建築的應用。

我覺得,在設計階段,用BIM技術來做裝配式結構,至少解決了兩個問題:

1.通過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技術,直觀的反映了各個構件的空間關係。結合著Navisworks來進行碰撞檢查,減少了大量錯漏碰缺。

在裝配式建築中,大多數構件都是在工廠中提前預製的。各個構件的之間的空間關係需要在設計階段預先調整好,否則以後在安裝過程中出現構件之間連接不上,或者構件打架的情況非常麻煩,甚至生產好的構件因為不能安裝直接報廢。

如上圖,預製梁、預製柱、疊合板的鋼筋等以及電氣專業的線盒,都要避免打架。通過Revit,在三維情況下,就能一目了然。這在CAD時代,去想像各個構件的空間關係是非常耗時,甚至容易出錯的。

如果構件太多,還可以導入Navisworks中進行各個構件的碰撞檢查,如下圖(當然,做碰撞檢查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哪些構件與哪些構件碰撞,不要隨意胡亂碰撞一番,沒意義。)

2.通過BIM技術數據集成的優勢,來實時統計構件的用量。

做裝配式建築,大到統計預製率,小到統計每一個構件的的鋼筋用量。如果用CAD來做裝配式項目,後期統計量的所花費的時間是相當多的,而且還容易出錯。

如果用Revit的統計功能,前期將需要統計的數據提前埋入各個構件中,之後需要的任何數據,都可以通過明細表來實時聯動的統計。更加方便對數據進行管理。

比如:預製柱的體積統計;鋼筋的用量統計;甚至,鋼筋明細表。

總的說來,用BIM技術來做裝配式建築設計,能更快更高效的完成。

多說一點,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築中的應用,比在傳統現澆結構中,能更加的得心應手。BIM技術在傳統現澆結構的平法施工圖阻力下,推進起來比較慢,這裡面有製圖方式改革的問題,更有人對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問題。


施工單位現場苦逼加班狗一個,現在的項目正在用bim,裝配式,3D列印,覺得和這個問題都能沾上就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個人覺得,裝配式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精準的預製加工,而現在設計院的圖往往都是示意圖,拿到現場之後需要施工單位去再做調整,再去排布。要是拿設計院的圖直接預製的話怕是要跪。而以前現場沒有用bim技術的時候常常返工,那時候預製的構件也就廢了。現在用bim技術先全部調整好之後,把模型給加工廠,所有的東西保證預埋好(一點點誤差還是可以有的,畢竟工廠也做不到那麼細),就可以很放心大膽的吊裝啦。

3D列印網上說了很多,現在還有試點直接打建築物的,總感覺是噱頭。我現在也在我們項目上用了3D列印,我的出發點:1,項目高度需要,現在沒什麼這種高科技智慧工地你都不好意思報什麼魯班啊,觀摩工地啊啥了的,該有的樣子貨還是要有的。2,你用bim軟體做出來的模型你自己能看懂,現場的年齡大的管理人員他看不懂啊,勞務隊工人看不懂啊,出平面圖感覺又回到了2D時代,跟cad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不如直接到位一點,複雜節點直接打個模型出來,打成單個構件的,現場交底的時候拼一下,大家一下子都明白了,拼積木咋都應該會吧,咋都能看懂吧……

剛從學校畢業一年,經驗尚淺,說的不對之處大家多多見諒哦。


bim和3d列印毫無關係。3d列印是材料革命好嗎,先不說金屬材料液體化,單講塑料也就是樹脂成型,傳統方式也需要加熱,模具成型,再冷卻。能直接列印說明材料不在需要加熱和冷卻的過程。這是基本概念。而bim呢?軟體好多,將二維的變成三維或者四維,為什麼?因為東西變複雜了,不搞成三維的根本裝不上。所以先看看產品,很低端的裝配式,或者說那些等同現澆的偽裝配式需要bim嗎?別問工程師,問問施工隊長先


一直找不到關於「BIM是裝配式建築的關鍵技術」說法最初的出處,現在鋪天蓋地的都是BIM+裝配式。真心認為BIM對任何環節都不是關鍵技術,BIMer們也千萬不要被誤導覺得學會BIM就能掌握裝配式技術或者做裝配式項目非得會BIM,別的工種也是一樣。我覺得應該換一個思維就是BIM應該如何參與和應用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項目和環節中去。

至於3D列印,有一份材料提到僅考慮在無法人工操作的惡劣環境下通過3D列印技術列印包括臨時居住用途的基礎設施。這個無法人工操作的惡劣環境,雖然沒有特別說明,但根據近幾年的新聞可以看出應該是包括太空的,比方說空間站某些臨時零件,地外臨時基地設施等等。那麼3D列印對我們現在的民用建築來說,想想就算了,意義不大,BIM軟體對3D列印是支持的,但反過來不一定適用。

以上都是個人愚見,歡迎拍磚。


推薦閱讀:

如何了解及入門BIM?
如果建築行業發生洗牌,該有多少人失業?
怎麼實時共享revit模型?
國外 BIM 結構設計怎麼出施工圖?其對於國外結構設計有哪些影響?
暖通設計轉BIM,現在很迷茫?

TAG:BIM | 建築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