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個成長類書籍,為什麼沒人提到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覺得學校教育對人性和社會類的知識傳授得比較少,部分人格比較完善的人很多是家庭教育不錯,或者年少幸得啟發。大多數人哪怕碩士博士畢業,仍然沒有在人性上真正的成熟。成年混跡社會之後才發現自已有那麼多缺陷,看了幾本心靈成長類的書籍,總覺不全面。想給自己補上整個系統的課。四書是一個好選擇嗎?


建議好好讀四書。社會雖然演進到後工業化的信息互聯網時代,但人類的本質沒有變。資源的有限和慾望的無限,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焦慮,每個時代都在困擾著人類。

儒家之學是道德學問,和以善之名行惡之實的宗教不一樣,儒家要求人做一個真誠的人,一個遵守本心的人,一個有用的好人。

一個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道德水準,未必會飛黃騰達,但一定會更快樂、更順利。

易經說「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孟子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道即良知,遵守良知做事,人會變得很快樂,也會得到更多的福氣。

儒家的道德觀和現代社會不矛盾,有了道德觀,有平和淡定的操守,才能在這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定得住,不急功近利。

儒家是教育,中庸說「修道之謂教」,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涵養自己的心性,變化自己的氣質。

我是做金融的,身邊同事賺大錢的不少,我在單位收入只算中等,但我也不羨慕他們。工作上遇到麻煩的事就告訴自己「耐苦耐勞」,默默的努力,不沾染驕奢淫逸的習氣,一些工作中的恩怨也一笑泯過。

但我潛心儒學以來,感覺自己的工作學習能力提升很快。由於心靜沒不良嗜好,考慮問題比以前有深度得多。

現在感覺很坦然,昨天來深圳出差,晚上和兩個高中兄弟聚後,一人回酒店睡覺。臨睡前心無妄想,有點中庸說的「相在爾室,不愧於屋漏」的感覺。

曾國藩說,做學問要有識,有志,有恆。學儒家也一樣。立志即金丹。明代大儒呂坤說:但持鐵石同堅志,即有金剛不壞身。

就說這點吧。


妥妥的是個好的選擇……

至於別的回答裡面的說的落後於整個時代,那我問一下,聖經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看?為什麼美國總統就職宣誓要說手按聖經?就因為外國月亮圓?

四書五經講的是做人的根本,千年前和千年後的人,內心本質沒什麼區別。

書香教化這方面,外國根本不能和我國相提並論。


很顯然,所謂的人生成熟,心靈成長 ,這類和古代儒家的宗旨是不相合的。

儒家也好,道家也罷,都要人做誠真之人,何謂誠真?勿自欺,勿欺人。儒家要人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氣也,至大至剛,豈是社會上訴求的所謂人生閱歷,社會經驗可以同論的?

儒家,乃是大人之學,誠人之學。

蠅營狗苟之事,請往他處尋。

那個考儒家理論,就能當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不求聖意,勿入儒門。


〇、簡單來說

簡單來誰,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書不是不好,不然也不會流傳千年。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不符合當下的社會價值觀。畢竟這些經典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遠遠比不上一些簡單粗暴的微信推文等網路文章,深入挖掘讀者痛點,直指人心。

換句話說,不是四書變了,而是人、社會和時代變了。

一、四書的由來

首先,我們要定位一下,四書什麼時候有的呢?雖然四書的四個文本很早就有了,但四書的合稱知道南宋朱熹那裡才出現的。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朱熹當時是這樣說的: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二、四書的功用

那把這四個文本合稱為四書,有什麼功用呢?很明顯,眾所周知,四書的一部分在漢代是國家經典,被列為學官。而且四書在南宋後各朝是科舉考試的官方指定範圍,不讀四書怎麼考科舉呢,不考科舉怎麼入仕呢?

可以看出,不管是遠在漢代,還是近代的明清,讀四書有一個主要功用是符合社會主流,科舉入仕途,再不行也能成為一名教書先生,教別人考科舉,還是很有社會地位的。雖然這麼講世俗了一些,不太符合作為一名古代文化人的風骨,也並不是否定那些歷史上的風流才子。

三、四書的今天

誠然,我們可以說,四書能流傳至今,自然有其經典性,能帶中國文化的一些精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確實是這樣。但近代以來,隨著科學和民主的新文化運動,過往經典的位置已經開始遭到質疑和挑戰。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社會節奏愈加快速,經濟社會發展成為資本社會的主流。雖然有一些人也在倡導了解一些中國經典,但目前來講出現了一些困難:

1. 經典是文言文寫的,而不是通用的現代語文。雖然有很多學者的注釋與譯文,但仍然造成了一些閱讀障礙。

2. 經典大都是精鍊的語言組成,而不是暢銷讀物的十分吸引人的語言。

3. 經典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人用來鍍金的工具,並不是真正喜歡經典。

可以說,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謝邀

四書五經的確算是古典文學經典作品,但是說到個人成長,卻絕不應該成為首選的讀物。

一個人一生要讀的書是很多的,如果一定要有個先後順序,那麼建議先讀經典作家作品,作品裡有作家對世界凝練的表達,發人深省之處常常出自於這裡。

此外少年時熟讀唐詩宋詞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正因為覺得說的太多,反而做到的人太少,做到了的孩子就被供起來,更加增加了「別人家的孩子」這一群體的逆反效果。

一般有了基本的閱讀基礎,可以嘗試讀理論書,這裡指的多是非功利性的閱讀,如果想要讀一本書快速賺錢,快速成為有趣的人,快速成為XXX這一類,我不建議這麼做。

當你決定要通過看書學到某些東西的時候,那就不應該尋求功利的速成這條路。

上面說的理論書,包括但不限於福柯,羅蘭巴特,伊格爾頓等等這些人的作品,讀了這些,會體會到,什麼叫做「文字雖然都認識,但是都看不懂」。

等閱讀量達到了一定程度,你自己就可以給自己開書單啦,在這個過程里可以和靠譜的同伴交流,或許會發現自己書單里那些《于丹論語心得》《如何快速讀完一本書》這一類的項目是多麼的low。

end


不好。

就是我奉為根本經的論語,如果沒有足夠的歷史、文化積累,今天讀起來也比較難。

小學初高中的背、讀是需要的,但根本就難以理解,但文化或許就在於這個化。

今天,這些經典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如果沒有積累就直接讀,能否讀下去?能否讀明白?還是要通過一些現代的進行銜接才好。

等需要了,迷茫了,能想起自小讀的這些,想從這些東西中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想求得心安、平靜、快樂之時,這時才能讀的進去,才能讀明白,也才真正能化了這個文


還是那句話,推薦看《少有人走的路》。看四書五經?沒必要。社會已經發展到上天攬月,下海鑽油的地步了,還抱著上千年前古人的東西不放,這有點不太合適吧?如果你是為了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看看倒無妨,用來塑造三觀指導人生,真心不推薦。

———————————————

既然有人提到聖經,那我就說說我的認識吧。首先要說的是,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這毫無疑問。此外,我極為不贊同中國人去信耶穌那一套,如果非要從四書五經和基督耶穌中選一個,我會建議選四書五經的。然而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兩者選其一的問題,而是千千萬萬的選擇中,我沒有把四書五經擺在第一的問題。如果你非要認為四書五經最牛逼,那我也無話可說,這是你的自由,然而非要強迫別人信你那一套,那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

嗯,剛去找了下四書的內容,翻了一下,了解了些大意,基本上也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意思,然而我仍然不覺得四書是個好選擇。無他,太難懂,而且廢話太多。把時間精力都放在揣摩古人的語句意思上,我覺得不是個好選擇。就像同樣的蘋果,一個要走好一陣山路才能吃上,一個伸手拿來就能吃上了,你會選哪個?當然你要不只是為了吃蘋果,還要領略下山路的風景,那我也無話可說。大概就是這樣了。


不用

把大學中庸讀透了你就無敵了


曾經大學沒事幹的時候,看完四書,可能才疏學淺慚愧……並不覺得能提高什麼精神等(deng四聲)次,而且這種書不看個十三遍不背下一些很容易就忘了,所以想看的話要做好像背高中文言文的準備才能達到一些有所感悟的東西。但是比五經里的尚書、周禮好懂以及接地氣的多,看周禮的時候枯燥的直接當睡前讀物看……

真正有所感悟或者提高層次還是社會經驗積累和各方讀書知識等的積澱吧,四書也就是那些思想,有的還很和現代格格不入。天天研究古文化思想很奇怪,感覺還是和光同塵的更好~


大約是寫書單的人本身就長歪了。


推薦閱讀:

怎樣提高動手能力?
怎麼加強自己的在緊急情況和壓力下的思考和應變的能力?當一個問題要在很短時間內拿出解決方案時,思維不如平時清晰敏捷。比如,和一個人爭論的時候,當時想不到怎麼反駁他,但是事後又能想到。
很多人都說大學裡的專業不重要,那麼,在大學裡,你主要學到了什麼?
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對待某個事物的看法容易受人影響,這是不是說明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TAG:個人成長 | 論語書籍 | 四書五經 | 孟子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