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運營有哪些好的破冰方法?

運營群,根據不同的群成員關係,有哪些好的破冰方法?


社群的運營已經火熱數年了,從最早的各式各樣的QQ、微信群,到現在衍生出的小密圈、CCtalk等專用社群工具,社群運營能力已然是運營標配,社群運營的書和文章也層出不窮。但是依然會有很多朋友抱怨,費勁兒地做了個社群,結果發消息半天沒人理,完全沒有作用,老闆為什麼還讓我做?

一、為什麼要做社群?

社群的低成本、高轉化是人盡皆知的優點,但實際上社群的最大優勢在於「價值延伸」。普通的客戶關係,往往只存在於交易過程中,一旦交易全部完成,關係鏈就會大幅弱化,甚至直接斷鏈。但社群則可以做到和客戶保持長久的關係,在這期間你所做的社群運營可以不斷挖掘客戶價值。

二、你所做的可能不是社群

我們羅列幾個場景,由你來分辨一下,到底哪種算是社群:

場景1:你在某學校辦了個活動,掃碼入群即可領取獎品,於是你的微信群里浩浩蕩蕩擠進來數百人。

場景2:為了更好地收集用戶產品反饋,你建了一個產品功能用戶反饋群,平時會有用戶時不時發消息反饋。

場景3:你在網上發布了個視頻點擊率很高,然後有很多人慕名加你QQ,你把他們拉進了一個群,平常聊天。

你看出來哪個是社群了嗎?

很不幸,這裡面沒有一個是社群,只能稱作是聚了個人堆而已。因為這樣的群組往往生於圈人,興於聊天,死於廣告。

然而你會發現,大家日常工作中最常建設的就是這種「社群」,你手上有無數個微信群、QQ群,成千上萬的人頭在你手中,實際作用卻為零。

三、社群必備三要素

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於同一件事。 ——《烏合之眾》

人單單是聚在一起並沒有任何價值,當他們在這裡喪失掉個性,只具備共性時,才能開始發揮價值。所以,想建立社群,一定要明確三個要素,缺一不可,那就是「有目標,有核心,有階層」

社群中的所有人,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小到各類QQ群,大到宗教信仰,人群集中後必定有一個共同目標。在這個目標面前,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這也恰恰說明了很多社群為什麼做不起來,對於社群來說,持續的「運動」是保證社群生命力的根本要素,沒有目標,社群便不可能有任何運動。

所謂核心,即是指社群中必須有領袖,正如政黨要有黨魁,國家要有首腦,沒有核心,一大堆零碎部件絕無可能開始運轉。核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指引方向。我們加過很多興趣類QQ群就會發現,很多這類的群完全就是閑聊群,因為沒有核心出來帶領、指揮,很快人群就會變成一灘散沙。

所謂階層,很多同學會理解為分層運營,這就會變得很狹義。階層最重要的概念,在於給予每個人地位和角色,並且讓他們了解上升通道,使得他們為了在社群中晉陞而不斷努力為目標做功。當有人成為特權階層後,他一定會加入到社群的維護中來,成為社群核心的擁躉。人們表面上痛斥特權,但實際上卻總想成為特權階級。如果沒有階層,所有人一視同仁,平均主義就會讓人群的活力快速下降。

四、從零開始搭建社群?

「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 ——習近平

常規的社群人員吸納,有兩種渠道。

第一種是「根據地」模式。

例如你在某個學校辦了一次講座,圈了一個微信群;在B站發布了個視頻,結尾放了個QQ群號;在APP某廣告位直接放置微信群二維碼。這種將吸收成員的路徑綁定於核心動作或重大活動的模式都稱之為「根據地」模式。它的好處就是直接導流,見效快,是搭建社群最常用的模式。

但是它的缺點缺常常被忽略:一是成本高,你發布一次作品,或者舉辦一次活動,都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且生產周期一定很長。這樣就會讓你吸納人員的頻率變得很低。

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半衰期」極短,它只會即時生效,在之後所起到的作用會快速衰減為零。試想下你在學校辦一場活動,第二天還有可能有人加入你的社群嗎?

另外一種,就是「游擊戰」模式。

假定你是一個在線教育的老師,在某教育平台有你的課程。這時你去知乎、分答等平台去回答問題,輸出乾貨內容,並且在每一篇文章下都有你的課程鏈接或微信群二維碼。這種脫離原本的生產平台,去其他平台輸出內容的模式就稱之為游擊戰模式。

它的缺點很明顯,由於這是一種間接的導流,往往見效很慢,可能你在知乎上回答了滿滿一篇乾貨,一周都不會有人聯繫你。

但它的好處就在於半衰期長,成本低。,只要問題不失效,你的答案就會一直在這個問題里呈現著,質量越高,排位越高,越多的人就會看到併產生轉化。

我們在同一平台持續輸出廣告或內容,往往會造成用戶重疊,產生邊際遞減效應。而「游擊戰」模式就不會產生這一問題。並且你寫一篇文的成本,遠比你特地做活動或是買廣告位的成本低得多。

我們試著列舉兩個優秀的案例。第一個就是滬江的知乎機構號。這個號在知乎的各類外語相關熱門問題上輸出了很多高質量答案,往往排名都是第一位。

例如這個問題:法語、德語、意語、西語,哪個最好學?

這個問題被瀏覽102萬次,且還會有其他媒體會轉載這個回答。人群輻射的效果堪比地鐵內包車廣告。前者不需花錢,只要知乎不倒閉就會一直發生效用。但後者卻需要支付地鐵內包車廣告的高昂租賃費。

現在做一個廣告,需要好創意,好設計,好位置。而且有可能刷屏之後都沒有太好的轉化效果。但是這種乾貨輸出,不但可以提升品牌形象,讓同等條件競爭下,客戶更願意選擇你,同時由於「半衰期」長,它將在這個地方持續發揮作用。

而像這樣的回答,滬江機構號有48個。是不是性價比超高呢?

另外一個例子,是共青團中央。在數年前,共青團的宣傳工作還是比較模板化的,無外乎電視新聞,報紙媒體文章等。隨著八零九零成為社會主力軍,老模式對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除了交團費之外簡直沒什麼存在感。

但現在我們看到微博上、B站上,知乎上,都有共青團中央的身影,既有創意類活動(我與國旗合個影),也有新鮮的宣傳模式(那年那兔那些事)。使得共青團在年青一代中間的影響力非常之大。

五、社群的數量和質量?

現在,我們知道哪裡圈人了,但是有人會說,我按你說的做了,但是人還是很少啊?並且質量也不高,怎麼回事呢?

以前的社群圈人模式,特別直白。往往是「加入後獲得XXX」的格式,通過福利來吸引人群。但是這個模式在當今是萬萬用不得的,兩個原因:

一、被吸引而來的人,極大可能是僅僅關心福利的人,獲得福利後就立馬抽身。很多企業在學校搞掃碼送飲料,都是這樣子,用戶拿到飲料後立馬取關。也就是說你付出了很大成本,最終作用卻是零。但是我不清楚這麼無效的事為什麼依然有那麼多人沒完沒了地做,大概是蠢吧。

二、現在的用戶胃口已經被養「刁」了。高質量的成員不會care你的蠅頭小利就加入你的社群,而加入的人卻往往質量不高,很有可能不是精準目標用戶。

說了這麼多,我們該怎麼做,記住一個辦法,叫「略加門檻,福利後置」。

我們把上面句式稍稍改一下:

「加入後獲得XXX」變為「加入XX你可以得到XX,但是需要你能/會/是XX的格式」

有人會問,加了門檻豈不是更沒人了?恰恰相反,這個格式的作用遠比前者要大。這是因為:

一、對於用戶來講,有門檻將意味著高質量,每個人都希望躋身於高質量的人群當中。這是你對用戶的社群價值保障。有了這一層,甚至連福利你都不需要,你還可以倒收錢。

二、對於你來講,建立社群絕不要貪多,每多一個臭魚爛蝦,你的管理成本就上升一個檔次。你只需要精準的,質量高的用戶,保證你社群後續能夠良好運轉,而不是一群搶菜葉子的大爺大媽,拿到福利後一鬨而散。

下一個辦法很多人沒有使用過,但恰恰是最好使的招數,那就是你要用社群的交互內容去體現你的社群價值。如果你做的成功,這遠比什麼福利效果好。怎麼體現呢?

在公開場景去提及你的社群成員,並且展示出你們之間的良好交互。

假設你是個做培訓的老師,你建立了一個付費培訓群,那麼你就要在廣告位上去展示你的社群成員有多麼優秀,或者它加入前是什麼樣,加入後是什麼樣?又或者你們之間日常的一些社群活動是如何開展的?這些內容將讓用戶很直觀地去感受你的社群價值,並且很快產生代入感。「如果是我…那…」,這遠比你苦口婆心地勸他們加入之後獲得福利更有效。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你的宣傳文案要吸引人,這是一句廢話,但是依然大部分人做不到。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如何吸引。

我們來舉個例子,那就是三節課的3.3計劃。

大家肯定對這個社群不陌生,它的文章有沒有吸引到你呢?看它的文案是多麼誘人。

「3.3計劃特訓營是三節課含金量最高的旗艦課程,也是目前三節課唯一的一個線下特訓課程。」

「我們致力於通過3年時間,每年為互聯網行業培養300名最優秀的產品運營人才。」

「3.3計劃每期僅招募42人,參與有門檻,需經過層層審核,錄取通過率一度不到3%」。

我們可以看到,這文案用到了很多數字概念。「唯一」、「最高」、「僅42人」、「3%」,這將讓你對社群的價值和門檻產生了量化的感受。並且開始自己腦補這個社群的價值和可能。

接下來,三節課又舉出之前成員的身份、故事、評價。每一個優秀的成員展示,都讓你對這個社群產生了極大的期待,你會認為參加該活動的都是牛人,你也想躋身於牛人之中。實際上這個廣告對於實際活動內容講的並不詳細,只給出了框架。但它根本不需要說,因為它已經用成員之間交互來展現它的高價值,你也將用你認為最好的情景開始腦補。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並且容易誇張,陷入極端。

想要某一種觀念對群體產生有效影響,必須披上形象化外衣。 ——《烏合之眾》

六、如何管理社群?

當你人圈上來了,你又將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管理?

大部分社群,甚至很多大型社區、論壇的死亡,都敗在了這一步。管理是個千變萬化的難題,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

最一開始,你的社群可能沒圈到幾個人,如果是通過內容圈粉,只有個位數加入的情況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哪怕只有兩三個人,這些人的價值將遠遠大於後面要加入的數百人,數千人。

正如朱元璋打天下時,身邊的徐達和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但最後幫他奪得天下的不是後來的千軍萬馬,而是這幾個曾經不起眼的農民,為什麼?

這些人,按照產品運營的角度,那就是核心用戶!他們最先get到了你的社群價值,並且跟你的方向和目標產生了共鳴。他們與其做你的社群粉絲、第一批成員,不如發展為共同創業的夥伴。你必須牢牢把握住他們,了解他們,才能讓你的社群做大。

同時,你需要給與他們於特殊的地位,無論是群管理還是職能性角色,必須拉他們成為你的利益共同體。這樣才能讓他們盡心儘力幫你迭代社群產品,不遺餘力地去幫你將社群做大。

很多人建立社群,往往會忽視掉最先來的零星幾個人,那麼可以斷定,你的社群百分之百做不大。

七、社群成員的增長?

那麼現在要解決下一個問題,如何滾雪球,讓人變得越來越多呢?

一、你要建立好有效的傳播機制

這裡我們舉例兩則。第一個是秋葉PPT。秋葉是國內最早一批把社群玩的很溜的人,他雖然是做在線課程的,但是他沒有僅僅把課程擺在一邊等著別人去買,而是增加了「批改作業」這一環節。

我當時很好奇,本來課程就便宜,再加上批改作業,這豈不虧死?但是我發現我錯了,秋葉的系列課程的作業,交作業是要在微博上交的,你需要加上話題並@秋葉的官方賬號,這樣就會得到作業批改。

這樣的傳播路徑可就厲害了,既讓用戶交作業得到反饋,在社交平台上完成了「學習炫耀」;同時也能不斷炒熱微博話題和關鍵字。最重要的是,看到這條微博的人也會很快了解到這個課程的內容及模式。完全不需要任何大篇幅的介紹。

另外一個就是最近刷屏的薄荷閱讀訓練營,連續打卡一百天,就可以獲得五本實體書籍。然而一百天的朋友圈廣告,價值可遠比五本書高的多。但是用戶們依然樂此不疲,就是因為它既滿足了用戶的「學習炫耀」,又起到了自我監督作用。

二、與你已有成員做好感情交互

無論是你在公眾號里去專門寫你的社群成員,還是你給成員們寫親筆信、送禮物等,都是在做感情交流。很多運營人員並不重視這些小細節,其實這恰恰是發揮社群價值的重要途徑——情感綁定。

當你的成員覺得在社群中得到了重視,他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去為這個社群做背書,主動傳播擴散社群內容。正如3.3計劃的招募廣告時常提及老成員,在結束後又會送給成員親筆信那樣,社群成員將會第一時間,帶著感動、自豪地在朋友圈去擴散。

做社群,第一波人是通過社群管理者圈來的,之後的人,則一定是其他社團成員發展來的。

暗示的作用對於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起到相同的作用。這種作用隨著群體的情緒鏈條的傳遞,會越來越強大。 ——《烏合之眾》

八、如何和社群成員相處?

最後一點,也是絕大多數人有誤解,做不好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如何管理群成員、和群成員相處?

在講這個問題前,我先要給你灌輸兩個觀念:

其一、你不是他們的服務生。有些運營建立社群後,立馬把自己視為服務員的角色,對群成員鞍前馬後。

「同學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請您稍等,我來處理下」「您看這樣行不行?」

OK,你一旦說出這些語氣的字句,我就可以宣告你的社群已經死亡了。當你在社群中扮演服務員角色後,社群的核心就喪失掉了,你的社群將變成個服務答疑群,你也變成了客服人員。除了為自己增加了成本,啥你都得不到,因為你在這個社群喪失了地位,成員將絕無可能服從你的指揮,只會找你的麻煩。

其二,你不是他們的供應商。還有些朋友很現實,建立社群後,除了一開始明確好的內容,絕不和成員產生任何瓜葛和聯絡。要我說,這樣的話就完全沒必要搞社群,因為社群最大的價值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價值延伸。你除了買賣關係什麼關係都沒有,價值延伸也就無從談起。

那麼在你能保證不違反上面兩條常見錯誤的情況下,我們看看該怎麼做?

一、保持威信力

群體永遠都在渴望著強權。——《烏合之眾》

如果你是社群組織者,請你牢記身份,你是核心,你是領袖。領袖絕無可能跟下面的用戶用「您」或「請」的模式交流。你要保證你的威信,哪怕他們是你的客戶。

同時你要把距離掌控好,不要太近,每天和用戶閑聊,家長里短,那樣你就喪失掉了距離感,這就會導致你不再具備領袖威嚴,反倒像隔壁大媽;但你也不要太遠,八百年都不出來說一句話,那樣你就完全沒什麼存在感,等你再出現的時候,根本沒人甩你。

這就是政治影響力的玩法,也是國家領袖為什麼天天佔據新聞頭條,卻沒出現在你家小區的原因。

二、勿用邏輯,善用感情

在群體之中,任何理性,思維,或邏輯通通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想給群體一個信服的理由,就必須記住這一點。 ——《烏合之眾》

群體面前,邏輯的作用基本為零。但是如果你會是利用感情,你完全不需要有任何邏輯。

因為對於群體來講,他們只會感性地思考。

我來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曾經舉辦一個集贊類活動,但是當獎勵結果出來後,突然出現一個參賽者指責我們作弊,一口咬定獲勝者肯定是官方小號。

同事嘗試了私信聯絡解釋,拉取後台數據給對方看等方式,對方一概不理,同時大量發帖號召他人抵制,竟導致很多人開始應和,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

那麼根據上面的定理,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的做法是,把我們在工作微信群中關於這件事的苦惱討論如實發出來,同時表示這次活動舉辦十分困難,領導也不支持,小夥伴為了獎品自己搭錢云云,並且哭訴沒想到是這個下場,下次不會舉辦了,對不起大家。

猜猜怎麼著?方才還指責我們的那些人,突然一邊倒地站在我們這邊支持,安慰。還有很多人出來大罵那個無理取鬧的用戶。這件事情不但解決了,甚至還加深了用戶對我們的好印象。

沒有人會care事實,何況網路上根本無法自證清白;

沒有人會關注邏輯和數據,因為大家都很忙,誰會去仔細思考?

唯有使用感情。正如當時無理取鬧的用戶獲得支持,也是利用了「官方騙人」的無邏輯論點來博得感情支持。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擊敗了它。

三、引導輿論

在群體中,不為群體的激情所感染,足以抵制群體行為暗示的人,幾乎沒有。 ——《烏合之眾》

我們看到引導輿論,就會鄙視地想起「五毛」「美分」之類的辭彙。但是我要很嚴肅地告訴你,這些是管理人群必須要有的成分。

試想一個場景,你是一個英語課的老師,想要在假期推出一門直播課,你把廣告發在了QQ群里。

然後是長時間的無人回復。

你一定不希望這樣的場景出現,但是很不幸,這和你文案寫得好不好,你課程內容棒不棒,關係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沒有人出來引導輿論。

如果你搭建了社群,必須在你出來發表、要求、指揮時為你幫腔,造勢。如果你的社群里沒有這樣的成員,你甚至需要建小號去做這樣的角色。否則你就會面臨上述的尷尬場景。

甚至更壞的場景是,有人在群內質疑你,誣陷你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出來及時反駁,局面將不可收拾。群眾具有隨風倒屬性,有一個多米諾骨牌倒下,後面必定要倒下更多。這就看到底是你去推動,還是對方推動了。

四、群體需要圍繞共同目標不斷活動

開篇我們提到了,社群的生命需要不斷地「運動」方能維持。之前我們更強調「有」,現在我要強調「多」。

你的社群必須有恰當頻率的活動,娛樂活動也好,線下聚會也好,完成任務也好,你的成員們必須保持在「動起來」的狀態。頻率越高,活躍度越高,頻率如果低到一個下限,很快就會面臨消亡。

在YY公會還很火熱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一個頻道里有很多人同時在線,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提升頻道的人氣值,他們的活動就是掛機。

聽起來是不是很無聊?但這就是社群運營,在裡面的每個人都要為了目標動起來。沒事也要找事做,是對社群運營的真實寫照。

五、給成員以角色

我們在開篇提到社群三個必備要素的時候,提到了階層。階層的劃分,無外乎通過對於社群的貢獻度或者活躍度,來給予群成員不同的階層定位。

階層一方面是為了能夠分層管理,讓社群有序地高效運轉,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社群活力,讓成員產生積極性。

但是如果群成員不夠多的情況下,過度明顯的階層劃分會導致效果不佳。這個時候怎麼辦?

我們可以先通過角色定位來過渡。

角色定位的模式有很多。通過成員一些發言或行為給他起外號,或者根據能力特長給成員戴高帽,叫XX帝,XX神等方法,都是有效的角色定位。

這種方法可以保證群成員的歸屬感。群成員會離散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沒有存在感。這就需要給予他一個不一樣的標籤或者帽子,來保證他能夠在群體中找到定位並持續依存。

太平天國創立初期,幾個農民將領起了各種各樣的奇怪稱號,天父天兄,還有風神,電神,天兵天將之類的。都是這樣的原理。

講到這裡,我們關於社群運作的內容已經基本講完了,謝謝你能看到這裡,感恩!

我在文中穿插了很多《烏合之眾》的摘錄,這是我很早就看過的一本書,但是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感受。然而在我運作了幾個社群之後,我驚覺很多情境都曾在書中有描寫,回頭翻閱,不禁冷汗直流。

社群,無外乎就是管理。和人打交道,與「和人群打交道」有著極大的不同。如果你要帶團隊,做管理,做社群,你可以閱讀這本書(不是在打廣告,不是在打廣告,不是在打廣告),但一定要結合現實場景,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社群+」落地:從構建到運營只需七步

社群經濟的崛起,這可能是2016年即將開始的非常重要的事件。--- 吳曉波

有一次,任正非和人民大學的黃衛偉教授探討華為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顛覆性創新?任正非認為華為有能力舉全公司之力靠壓強原則,迅速跟上顛覆性創新的步伐,好比高壓下即使是水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也可以切開鋼板。而黃衛偉教授認為當產業出現顛覆性創新的時候,真正構成威脅的還不是技術,而是你在新的客戶群里沒有基礎,難以維護普遍客戶關係。我不清楚黃教授所指的廣泛的客戶基礎是什麼? 我的理解是社群。

社群被高密度的喊了快兩年,但至今為止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與成型的方法論,似盲人摸象,各言所是,到底社群應該如何玩?第一步做什麼,怎麼做,接下來做什麼?

在潛心深研很多咖們的互聯網+思想觀點後,如易觀國際認為傳統企業互聯網化三大戰役「賣貨、聚粉、建平台」,中歐商學院李善友教授七字訣「產品、社群、自組織」等。集百家之長順勢推出整合版的社群方法論。

任何事物要想不被繁雜的表象所干擾,就必須對原始定義有清晰的界定。社群也不例外,組織行為學認為,社會成員要構成一個群體,應具備以下三個特徵:

(1)群體成員需以一定紐帶聯繫起來

(2)成員之間有共同目標和持續的相互交往

(3)群體成員有共同的群體意識和規範

通過對社群原始定義的系統解構,我認為社群+落地粗略的可分為七步。

一、構建社群

第1步:重新定義目標用戶群體,確立產品定位

首先就是要設計聯繫群體成員的紐帶,不論是產品、內容還是工具。社群必須要有一個載體作為入口,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如小米的載體是手機,大三湘的載體是山茶油。在消費升級和移動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整個商業邏輯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先有產品後有用戶,但現在可以先有用戶後生產產品。因此,對企業而言首當其衝的就是重新定義目標用戶,根據用戶畫像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最小化可行產品,就是所謂的MVP。為什麼那些曾經在去年熱火朝天的所謂社群今年銷聲匿跡了。因為情懷不宜久藏,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你還是的實實在在替用戶解決問題,不然就是耍流氓。「為發燒而生」定位沒錯,但如果總是出問題,長期以往,士可忍孰不可忍。產品才是凝結群成員關係的媒介和群成員需求的解決方案,社群的調性、價值觀標籤固然可以把群成員快速圈起來,但如果沒有產品把大家的痛處撫平,標籤就會陷入"然並卵"的窘境。目前來看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受到各大廠家的青睞,另外目標用戶定位必須精準,不能說你的用戶是年輕的白領女性,而是如下圖般細緻入微。

目標用戶定位明晰後,接下來就是產品,在這個物品過剩、物慾橫流、認知盈餘的時代,產品功能已遠不能滿足用戶訴求,還必須肩負起用戶展示自我以及與外界互動的使命,這就使得產品人格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同時還有符合「平民的價格、貴族的氣質」才可能打動中產,產品或服務要驚艷到讓粉絲引以為傲,逢人就讚不絕口主動分享、推薦,讓用戶有炫耀的資本和自傳播的動力。

第2步:尋找100位KOL進行產品封測

無論是小米還是其他產品型社群,他們的發展軌跡都是首先從萬千潛在用戶中篩選100位KOL,那麼這些KOL從哪裡找?需要符合哪些條件?第一批KOL只能靠創始人的人脈資源來定向邀請,或從垂直論壇找大咖、達人,這些人名氣不一定大,但在細分領域有絕對話語權和影響力,還有一定的語言表達力,當然能幽默風趣那就再好不過了。更關鍵的是這些KOL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分享,曬個不停。

「道不同,不相為謀」 因此第一批進入者必須高度認可社群發起人,高度認可群文化和群目標,某種程度上用金錢來投票是甄別是否為同路人很管用的方法。金錢既是一定的門檻,同時願意為一個社群付出金錢的人,也願意付出時間,願意為社群投入時間的人才是真正的鐵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社群都要用金錢來投票,但是加入必須有門檻,無門檻的社群,只是一味地拉人頭追求數量,最終只是一個人群而已,跟牛群、羊群沒任何區別!

第3步:策劃社群活動,強化身份認同

社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與連接,線下活動是保持社群生命力和活躍度最為重要的保障。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只有在高頻互動中才能強化成員彼此的鏈接,增加成員的歸屬感。《大連接》的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認為參與(即重複的合作性互動)能夠建立信任並增加關係的價值。互動分為線上和線下互動。線上聊一百次不如線下見一面,通過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很容易找到價值觀相近的夥伴,但若沒有見面機會,彼此很難產生信賴。

目前很多活動內容聚焦在新產品體驗或邀請鐵杆會員參觀工廠、觀摩生產流程等。很多社群不重視用戶之間的交流,而在意活動的影響力或規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用戶彼此的交流,而非活動本身,更不是形式上在一起。據統計小米平均每個月舉辦21場活動,米粉節、同城會等等,從中可以看出高頻次活動對社群發展的重要性。

總之,社群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對內聚攏成員,強化成員關係,對外宣揚社群核心價值,吸引新成員加入,同時不斷的向外界宣告社群存在。在信息泛濫的今天,如果人們一周看不到企業的消息,很容易就被人們遺忘。為什麼那麼多EMBA同學喜歡參加玄奘之路,一方面是活動本身帶給人們刻骨銘心的體驗和人生感悟,最重要就是人們在一起徒步穿越戈壁途中凝結而成的一生情誼。

第4步:構建一套極客文化體系,提升成員專業認知

雷軍曾說過一句比較矯情的話,他說「看不懂的人以為我們是手機公司,看懂一點的人以為我們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其實都不是,我們是一家品牌公司、文化公司」。

文化是社群的靈魂,文化體系回答了構建社群的目的是什麼?社群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社群文化體系至少包括社群目標、價值觀、社群公約。

社群成員必須要一起做一些事才能加深和固化彼此的感情,也就是常說的「扛過槍、下過鄉」。優秀社群的基礎在於:讓對的人在一起做對的事。這裡 「對的事」 就是共同的目標,或者說共同的任務。有了共同的任務、持續的活動,社群才有活力,也才可持續。共同目標和價值觀可以增加成員之間的情感連接,讓弱關係升級為強關係,社群目標不僅可以激發人們的潛能,也是吸引新成員加入的關鍵要素。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群除了應該遵循「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互聯網法則外,還要有利他的文化基因。法國思想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里講人類社會早期,是混亂的,個人放棄部分權力和自由,共同來維護集體的權力,以集體的力量來幫助每個人,這就是社會契約,這樣社群才能發揮巨大的力量。其中關鍵是精神的認同,思想的引導。因此,對文化的認同是一切關係的開始,創造共同的認知和價值後,追隨是必然的行為。社群只有源源不斷的帶給群成員歸屬感和優越感,成員才會留下來,並自發傳播社群文化。

對於產品型社群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套極客文化體系,塑造極客文化氛圍,類似小米的「為發燒而生」。當社群目標定位為中產階級後,那麼無論是產品定位還是社群調性,都應宣揚一種極客的價值文化主張。從認知到行為,從文化符號到儀式展演,由內而外全方位提升成員的專業認知,為社群建立品牌護城河。通常採用的手段就是提供一套鑒別方法,與友商PK各個指標、參數突顯自身產品的獨一無二。試想一個新產品如何迅速從山頭林立的市場脫穎而出,目前來看除了找那些已成名的品牌過招外,再沒有第二個方法。無論是小米、滴滴還是釘釘,無一例外都是拉著友商圍繞各種指標、參數撕逼,這不僅贏得了更多成員的擁護與垂青,而且為成員創造了對外炫耀的資本和內容。

第5步:社群裂變,培植自組織,布局線下體驗場景

社群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裂變,裂變的前提是社群已經形成一套成形的亞文化體系和運營機制。社群裂變並不是由社群領袖主導,而是依靠社群內的核心成員主動發起。今年很多圖謀長遠發展的社群,都不約而同的布局線下,為線下成員提供聚會、活動的固定場所。

社群場景化極大的增強了社群成員的儀式感和體驗感。社群需要通過儀式來宣告它的存在,弘揚社群的價值主張。通過舉行儀式可以強化社群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從而增強成員間的凝聚力。儀式感的塑造統一化和符號化,無論是語錄體系還是外在的衣著、行為,成員統一整齊的行動帶給心靈的震撼是產品無法比擬的。

聞名天下的禪宗祖庭柏林禪寺,30年前,萬佛樓開光時凈慧老和尚提出「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的生活禪。最近越琢磨越覺得這個理念用來指導社群運營再恰當不過,深深被老和尚的般若大智所攝服。後來這句話被海航董事局主席陳峰同志看到,一字未改直接收錄在海航文化手冊,成為海航人的共同追求。

二、社群運營

社群的價值在於運營。運營需要專業的執行團隊,至少承擔四個職能,內容生產、活動策劃、新媒體運營、客服。當然還要有一套群管理軟體、微信群、QQ群、貼吧、APP等。

第6步:建章立制,健全社群運營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會員積分體系

一個群體是變得更聰明,還是更愚蠢,取決於互動的時空環境與機制等,而不是互動這個動作本身。因此,要想讓成員的連接與匯聚產生群體智慧,更重要的是改善連接與匯聚的機制。

社群有自已共同價值觀和責任,同時構建社群的規範,通過制度、層級和角色來進行區分成員,並通過權利和權益的不同分配、激勵的干預和懲罰措施等影響和控制社群的集體行動,提升社群的認同感和執行力。

如何激發成員的群體智慧和能量?需要制定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由於社群不同於企業組織,可以單純的依靠利益來驅動。社群還有其他多成分如人文情懷、使命追求、願景,因此,社群運營除了常規的利益獎懲之外,還需要一套全新的運營機制。

遊戲化升級思維是個不錯的體系,其核心就是PK,充分利用了人性中的攀比心。對於評價機制而言主要參照兩個指標,參與度、貢獻值。激勵包括利益激勵、榮譽激勵和情感激勵。群體激勵的幾個關鍵因素,(1)給出簡單而清晰的目標,逐級實現。社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定要將社群的成員按照貢獻度與影響力劃分會員層級,不同的成員等級、許可權也不同,像遊戲打怪升級一樣設置任務、點數、關卡、徽章、排行榜等激勵體系。(2)每個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務,並去完成它。

三、社群變現:完成從產品到品牌,再從品牌到產品的三級進化

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所研究的強有力的部落群體必須具備三個特徵:相似的文化、頻繁的互動以及共同的利益。由此可得社群要想持續發展除了文化和互動之外,就是必須要有共同的利益。

第7步:設計「社群+」商業模式:產品/內容/工具+社群+眾籌+共享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任正非也認為華為的執行力,得益於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要想讓成員持續為社群貢獻價值,離不開商業利益的輸出與供給,那麼社群的商業利益來自哪裡?眾所周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社群不能簡單的依靠賣貨賺錢,這就倒逼社群必須跨界找到新的利潤來源。

目前來看市面上常見的四種變現方式,第一賣廣告位,第二賣產品(做電商),第三賣服務(收會費),第四股權眾籌或者產品眾籌。前三種依然是把社群作為一個銷售渠道或者平台。可社群的價值如果僅僅是用來賣貨的話,不亞於買櫝還珠。那麼社群的商業模式到底該如何設計?個人認為社群的商業模式應該是通過社群成就一個品牌,使社群品牌成為一種文化價值的承載物和表達體,然後通過品牌延伸來構建社群生態圈。如黑馬會,其最早只有黑馬營,從早只提供創業培訓服務發展到今天創業者可以在黑馬平台上找項目、找人、找資金,後面才有黑馬商學院、黑馬投資學院、牛投網等。但其核心定位始終圍繞創業者群體,「讓創業者不再孤獨」。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社群的商業利益還是來自當社群成為品牌後跨界整合資源提供其他服務或新產品來贏利,通過輸出平台、文化、機制,使得品牌價值最大化,過程中+眾籌+共享是個不錯的組合。

本文摘自《社群+:互聯網+企業行動路線圖》。

作者:盧彥,社群+智慧聯盟發起人,已出版多部互聯網轉型暢銷書《互聯網思維2.0: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個人微信號:no1luyan2015

購買鏈接https://wap.koudaitong.com/v2/goods/1ybcm4lxsbz4l?redirect_count=1


我認為不管是破冰還是日常運營主要靠三點吸引:

1. 內容:我能獲取我想要的而且是群內獨特的內容;從社群屬性來講,成員獲取的內容都會是經過篩選的,而且符合本群的獨特屬性特性,更加精準易於接受和吸收,節省搜索閱讀成本。

2. 人脈:或許我有機會與這個領域的大咖互動,或者能找到與我興趣相投的朋友,總而言之社群能滿足我的群體控和歸屬感,讓我找到屬於我的人群,結交到我想要的朋友。

3. 特需:人是社會型動物,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大規模生產,最後到如今普及的教育、醫療、金融,包括餐飲按摩等眾多服務業革命,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無法用傳統工藝和服務方式所滿足,社會群體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需求,這需要一種新型的組織形式。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有心靈和精神上需求,社交時代,用戶和人本質上的需求被激活...社群的本質,就是需求的滿足!!

所以你的社群提供了什麼價值,要看你是否滿足了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這是一條分界線~~~~~~~~~~~~~~~~~~~~~~~~~~

我們現在在做社群運營的免費服務產品,歡迎社群人員加微信交流:jianguo975

加的時候請說明:知乎社群


我沒有看樓上的所有的回答,因為我擔心會左右的我的思維,那麼接下來我就回答一下,我看到問題的第一感覺的答案。

我想了一下運營社群好的方法就是制定規則,通過這個規則來實行共性需求,這是唯一的方法,沒有哪些,只有唯一。任何一個圈子,能夠玩起來都只有一個規則,而且是一個具有競賽制,遊戲制的規則,同時要有榮譽和比賽制的形態存在。這個規則是激勵群員的規則,和內容產生本身關聯,但是沒有直接的關係。你在做一個社群的過程中,需要想清楚目的和群成員共性,那麼在解決共性問題的過程中,突出特性。但是破冰的唯一解就是一個神奇和順應人性的規則。當下比較火的一些社群,比如NBA粉絲群,王者榮耀,全民K歌,共享單車,這些都是在做粉絲群,都是一個規則下的玩物生長,可喜可賀,雖然有些面臨倒閉,但是畢竟曾經是成功的,我們必須接受那樣的營銷思維,社群營銷亮點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規則這個東西我想所有人都明白,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們能夠正常的生活,大家能夠不亂,因為我們在同一個憲法下生活,假設沒有憲法,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可謂細思極恐。


像是小遊戲就可以,比如在社群聊天里加上猜拳小遊戲。

你可以參考微圈社群助手的,在微信公眾號里可以搜到

toutiao.com 的頁面


紅包,自拍照片


我也是做微信群運營的,其實沒那麼多的規矩一二三條,感覺像在聽政治老師講課一樣,我們多點真誠,少點套路;

運營微信群關鍵是走心,如果是在為某個產品在做群運營,其實你就相當於是個客服的角色,所以你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哈,如果你不是業內大牛,最好不要發太主觀的東西,免得引起群內人員的反感,相反可以站在官方的角度多幫助用戶解決遇到的問題,遇到好的用戶可以深入了解(多聊天),這樣就比較好開展工作;可以的話,前期最好是將進群的每個用戶都了解一遍,這樣互相熟悉,你在群里說話也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當然也可以把小號放入群內,自問自答,先自嗨起來~

順便安利一下最近常用的一個輔助運營公眾號的第三方平台,叫微貝粉絲圈,為啥會說這個,因為這個是個微社區運營的工具,玩的好可以增粉


玩社群主要是還是價值感和使命感。

作為群主或者群管理要時刻為群成員著想,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考慮群員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就提供什麼知識內容來幫助群成員,實現價值,這樣慢慢的價值感體現了,群成員的黏性增大。

群成員感覺到價值後,再發展幾個活躍用戶做群管理,維護群里新進來的成員,致使他們使命感增強所以邀請朋友什麼的也比較容易參與。

當群成員基數大了,互動方向正確,可以繼續分配更加細分的類目,採取收費入群的方式,社群營銷就算是基本成功了。

個人淺見,酌情參考!感興趣的朋友加我聊聊或者關注我公眾號「老紀筆記」,每天更新互聯網運營幹貨


我今年初建立了10個群,用了一個月時間每個群發展到400人左右,花費2000塊錢左右,但是精力投入巨大。方法:老人拉新人

手段:禮品、話題、知識

每個詞都包羅萬象,做大量工作。


推薦閱讀:

TAG:運營 | 社群 | 論壇運營 | 互聯網社區運營 | 社群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