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沒落的城市商業中心?

沒落城市商業中心如何振興?


可以參照墨爾本的做法。

與大多數西方都市類似,墨爾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歷了快速的郊區化與機動化過程,居住區以超低密度向城市外圍蔓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市中心的空心化程度達到頂峰,CBD區域每天下午五點過後便基本是一座空城。墨爾本被媒體戲稱為「麵包圈」。2000年初,建築師揚·蓋爾(Jan Gehl)與墨爾本市政府城市設計總監羅博·亞當斯(Rob Adams)主導了實施前後長達十年的墨爾本市中心公共空間策略,通過塑造個性鮮明的公共空間吸引人們回歸市中心。

其策略基準是行人的活動,城市尤其市中心應當營造適宜步行的、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間。因為城市的服務對象首先是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緩步前進的行人,而不是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飛馳的小汽車。其主要復興策略包括:

一、逐步累積,由下至上的有更新通過挖掘城市閑置的存量資產、並以少量卻不斷持續的投入,將其盤活,來滿足不斷演變的城市需求。具體手段包括:1、以城市設計的軟性手段逐步將墨爾本市中心那些原本用於庫房上下貨、垃圾清運的街巷改造為特色鮮明、適宜步行的公共空間。再通過設計手段提升正街的步行友好性、營造街區藝術氛圍、限制機動車通行,整個市中心的速度便可逐漸慢下來,人群、消費便可聚集,而市中心商業也將隨之繁榮,從而形成持續的正向反饋與循環。2、酒精管制法令的鬆綁使得眾多小型餐飲機構也有可能經營酒精飲料,從而催生了對小面積經營場所的需求。3、建築導則的變化。要求所有新建建築必須緊貼地塊紅線,不鼓勵大面積鋪裝的街道廣場,從而保持街道與建築之間始終是人性化的空間尺度;另一方面,要求一定比例的新建建築必須提供沿街商業空間,與街道形成視覺或實際的互動;新增商業面積供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租金維持在合理的低水平,使得眾多中小商業零售企業尤其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且最能聚集人氣的餐飲企業能持續經營。

二、「佔道經營」的規範管理。在2001年,出台了《街邊咖啡館規範》,非常詳細地界定了街邊餐飲區域的適用對象、劃定範圍、營業時間等,街邊餐飲設施必須在劃定範圍內,且餐飲設施通常只能是供消費者使用的可移動設施,如餐桌、座椅、遮陽傘等;而且,有資格進行佔道經營的,只能是已有固定室內經營場所的餐飲機構,經營區域通常就是店面以外的街道。這一舉措,是市中心公共空間重塑策略尤其是街道活化的重要舉措。使街道活力、公共安全度籍由消費者的聚集獲得了大幅提升。

三、街頭藝術與文化輔助提升街道文化。墨爾本市政府推行了街頭藝術執照策略。獲得執照的街頭藝人,可以在指定區域及時間內進行表演;而街頭畫家則可以在獲得業主許可的前提下,在其建築外牆上創作繪畫作品,未經許可而進行的繪畫,被視為非法,將被移除。這些獨特的街頭公共藝術政策,催生出了墨爾本活力不斷的市中心正街街道以及個性鮮明的街巷建築外牆繪畫藝術。

一座城市的經濟結構雖然是決定其特定時間段城市空間利用的重要因素,但城市空間卻反作用於城市經濟。墨爾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轉型過程中,其成功的公共空間戰略客觀上促進了消費,推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以酒吧、餐廳、咖啡廳為代表的旅遊餐飲等中小型企業,更包括以法律、財會、地產服務等為代表的商務服務業。


不是城市商業中心不行了,而是你的商業中心該升級了。沒啥需要拯救的,干不下去的直接關門就是了,給人家能幹好的讓地方。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現在商業體過剩啦如何如何,xx百貨經營維艱關門了,卻還有這麼多商場在建。這種屬於靜止的看商業體發展。老的不符合現代消費習慣的百貨類商業體得死啊,才能給體驗式的綜合體和特色街區留出空間。這一切都是競爭的結果,方生方死,有興隆的就得有關門的,這不正常么。

商業一點玩兒意兒也是高科技,看起來就這麼點兒東西,蓋個樓就弄商鋪唄。簡單。你門外漢乾乾?根本就不靈。動線的打造,招商的水平,業態的定位,甚至包括衛生間細節的打造,都需要一些功夫。就拿上海來說,上海目前混的好的商場多數是港企,恆隆港匯K11,嘉里國金iapm ,都是港企的作品,除掉了這些商場,上海的商業也就與國內二線城市無異了。不過最近品牌房企也突飛猛進,中糧的大悅城,七寶萬科中心,也都已經很牛了。那些幾百幾百,太平洋,巴黎春天,百聯這種,未來都是被淘汰的命。有人死才有人生。你不能阻止落後的東西滅亡。


修個省重點高中


首先,要吸引妹紙。

例如,全市最好的美甲店,應該在此商業中心。

有了漂亮妹紙出沒,順勢增加妹紙的消費店面,要高大上。

然後開家與時俱進的遊戲+網吧店,方便妹紙寄存男友。

最後就是吃吃喝喝的葯靠譜。

嗯,就介樣。


沒有開不好的商圈/商城/地段只有管不好的運營

手頭沒有數據,自己上班時間比較靈活,老婆愛逛街兒子愛溜達所以各個時段各種商場都逛過,應該有一定的發言權

1、這幾年實體經濟並沒有真的被淘寶給逼死,只能說原來閉著眼就能賺錢的女裝店不景氣了

2、各種街邊底商不好做,這跟範圍內的人群的出行習慣和網購便利度很有關係

3、百貨商場不如綜合體,賣貨不如賣服務,中高價位更好做

4、地鐵線、停車場、超市、電影院、寫字樓有加分

5、不會做客群分析的運營真的很要命,客群必須簡單粗暴,高中低消費群按樓層、電梯口遠近分的早該死

6、實在做不好你找萬達做代運營吧,品類比例萬達做的都挺好

7、如果我開店,我大概會在家裡/公司角落開買手店,喜歡什麼賣什麼,放個茶座交朋友,不招人,能支撐自己的興趣愛好(瞎折騰,淘換貨)就行

8、如果想賺錢,能幹一行算一行,一年兩年換一行


哈爾濱的商業中心已經淪落到賣紅腸了23333333。

感覺沒法拯救了23333

自帶音效:秋林里道斯紅腸,來自1907!


商業中心必然沒落,但娛樂教育中心可以興起;

1、兒童娛樂教育超市

現在的孩子太少可玩樂之處,

可以把遊樂城搬進去,把什麼鞦韆,泥巴,籃球等等適合在室內玩的都搬進去;

現在的孩子沒有綜合培訓之處,

可以把什麼英語、鋼琴、書法、武術、跳舞等等各種培訓班搬進去,形成培訓超市;

孩子們既可以學也可以玩,學了玩,玩樂學,孩子一呆可以呆一天,可以長時間願意呆下去的娛樂教育場所,綜合素質提升中心,這也是目前家長們的迫切需求;

2、女性娛樂休閑超市

當然了,有了孩子也可以配套女性的娛樂服務,什麼美容,咖啡、書店、保齡球等娛樂運動場所都集中到一起來,孩子玩,媽媽也要有事做啊;媽媽想玩,也可以把孩子丟過去。

3、男性培訓娛樂休閑超市

把各種財經培訓演講,各種健康講座,提高男性魅力能力的統統放在一起,總有你喜歡的;

還可以把各種運動場所放過來,娛樂中心放過來,男人也有事干;

大家都有事做,人流量不就有了么;

就是目前這些商場適合改造么?!


顧客都換了好幾代了,商場還是二三十年前的老樣子,肯定不靈啊。現在流行說「用戶導向」,大量商場反而是用戶導向的反面教材。

且不說大的,就這些港資商場十幾年前爛熟的小細節,咱們現在有幾個做得好的?

到達感(選地鐵對面而不是地鐵旁,地鐵旁的人流速度太快)

空間(不能太壓抑)

層次(太古匯/五彩城/萬科中心中間的扶手梯)

舒適(轉彎的角度)

視野(扶手電筒梯之間的距離,看得到是最重要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

燈光(黃色的燈柔和暖)


降房價。

如果你花的錢大部分不是買的商品或服務本身的價值而是替商家交了房租,你願意嗎?中心區之所以貴,是因為人流量大攤平了房價成本,但是遇到人流量下降,而房東強勢,那麼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租金沒降,只好漲價,人更少,繼續漲價。

或者升級。

讓房租在價格中的佔比更低一些。但是一個城市中這種機會並不多,看你能不能做的更早、更好。


商業地產的案例其實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可以救活,有的難,有的就是死定了。

比如 有本圖書是失敗案例集,就是講的無藥可救的項目。


我們也終於碰到了《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里的城市病了嗎…

按照這本書的說法,得從小商鋪 住宅區 人行道入手


做聯合辦公空間 布局夠緊湊 樓層夠高 一般位置也好 停車場也有配套 划出高層做辦公空間底層做餐飲快消再好不過


詳見國外的新城市主義研究,自己搜論文去


覺得很多城市商業中心的商城配套太差了,無洗手間,或者男女洗手間錯層分布,無無障礙和母嬰間。


多看地圖,了解中心地理論背後的公式,算一下舊城市中心的城市累積通勤距離。學一下Huff模型,知道這個的原理。然後再看看舊商業中心在城市系統中的位置是不是早已變化了。很多是必然不行的,怎麼改造空間也就那樣了。


作業?


在中國,你需要錢財和人脈


市中心商業沒落有很多原因,很多問題也是很清楚的,但是解決起來不是這麼簡單。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市中心商業模式是傳統百貨店加街鋪。自然是會歷經淘汰過程的。零售商業也是有很大慣性的行業,一旦下滑勢頭持續,想要做回來確實得下一番功夫。還有物業先天缺陷、城市公共交通更新,這些都是問題。
最最關鍵的是市中心改造成本太大,拆遷也好建設也好。但是地段價值畢竟還是在的。

推薦題主關注一下杭州武林門和百井坊地塊的改造。這個我估計是目前國內下力氣最大的核心商業區更新了。


推薦閱讀:

除了傳統的商業中心,為什麼新的商業綜合體如萬達邊上很少有另外一家大的商業直接競爭呢?
產業地產如何招商?例如很火的物流地產
如何儘快成長為商業地產策劃師?
目前中國大部分購物中心的市場部在購物中心的各個營業階段里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TAG:城市規劃 | 商業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