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浙滬不包括江西,說江南地區也很少把江西包括進去,江西在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存在感為何如此低?


多圖預警。

不瀉藥。

我猜題主對 江浙滬,江南,江西幾個概念完全不清楚。不請自來,簡單說說這幾個概念,再回答你的問題。

江浙滬,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之合稱。由於安徽省加入長三角,現又一般統稱為江浙滬皖。 最早指的就是長三角這一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根據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 26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2.67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佔全國的2.2%、18.5%、11.0%。所以簡單來說,江浙滬就是三個省市的簡稱。

至於江南,則應該分為廣義的江南,和狹義的江南。「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中原」「邊疆」等區域概念相併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和人文區域。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據《吳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之時,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可知史書中出現的江南一詞,在東周春秋時期,最早指的便是現今浙江省和江蘇省一帶,也就是東周時的吳國越國等諸侯國區域。在後來秦統一天下時期的《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此書中出現的江南,指的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個時期的江南有時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帶。

而歷史總是在變化的。到了唐太宗貞觀元年,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宋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分江南東路與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鄱陽)、信州(上饒)、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贛州)。江西省的稱謂,就是來源於唐朝時期的「江南西道」。

圖中洪州即今天江西南昌。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不等同於清朝所設之「江南省」,江南省更非所謂「狹義江南」。江南省80%地域在長江以北,屬於江淮地區和淮海中原地區,和江南毫無關係。而不屬於江南省的浙江北部則是傳統江南核心地區,卻被排除在所謂江南省外。可見這是個極易導致謬誤的概念。

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是蘇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大致等同於吳語+徽語區,等同於吳越民系的分布範圍。

江南核心區是所謂「水鄉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生態型,因其位於平原澤國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濱海江南相區別,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認為是狹義江南。其範圍大致等同於吳語太湖片(北吳)分布區,歷史上被分為會稽,吳興,吳郡,被統稱為三吳。所以理論上小江南區指的是吳語區和越語區,大江南則要把贛語區,徽語區甚至楚地都添加進去。 所以你說的江西不屬於江南,是完全不成立的,相反,自古以來,江西就是「江南」稱謂中代表的一個區域。

而至於你說的江西的存在感之低,這可能是網路一代成型以來的一個比較謬誤的概念了。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一下。我找到了在網上可見的搜狐 2015全國各省GDP總量排名

大概經濟上的位置,從這幾年看來,確實在全國只能算排在中間,而跟著江蘇,浙江的差距在2到4倍的量,但是江西的人口在4500萬,跟浙江的5500萬,江蘇的8000萬比都少許多。經濟上江西從建國以來一直屬於一個二線隊員的角色,農業大省的定義是一代給的,也直到今天,江西省的標籤上仍然有著濃厚的農業省份的味道:

這是一份2015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名單。江西佔8席,不難看出,其中最惹眼的還是作為農業技術公司的雙胞胎集團和正邦集團。江西有色金屬采冶工業較發達,逐步形成了「南鎢北銅」為主體的國家重要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在贛州已建有鎢冶煉廠。上饒、臨川、九江、鷹潭等地正建設成為贛北銅業基地。貴溪冶煉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煉銅企業。江西鋼鐵工業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以省內鐵礦和煤炭為原料,新余所產錳鐵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龍南縣為中國南方重要稀土生產地。

但是江西本身在歷史上,是輝煌過的。「江西書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義門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岩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宋代白鹿洞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華林書院延四方講席,鵝湖書院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白鷺洲書院以人才輩出、延續辦學800年而著稱。在明代1239所書院中,江西地區就有238所,佔五分之一。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他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迄今保存較完整的仍有85所。

有明一代,共先後設立過53位首輔,其中江西籍的首輔就有解縉、胡廣、楊士奇、陳循、陳文、彭時、費宏、夏言、嚴嵩等九人,人數與浙江並列第一。宋代的王安石,歐陽修,都是江西人。自唐至清,江西考中進士1.05萬人,佔全國10.67%,其中狀元48人。宋代多有一門數進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鞏、劉恕、孔文仲等一門三進士;洪邁一門四進士;樂安流坑董氏家族更有一門同科五進士,時號「五桂」。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或是佔據前十名的大多數。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一甲進士和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前七名進士均為吉安人,連續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奪得,在中國科舉史上空前絕後。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傳者500餘人。明代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

楊士奇楊國公

關於古代詩詞文化,江西更加是當仁不讓。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文章」指多著名文人,擁有開創文體及流派的文學大家和齊整的文學家陣容;「節義」指多剛正義烈之士。以詩而言,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楊萬里創造誠齋詩體;王安石創半山體;「元詩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槨、揭傒斯占其三。以詞而言,《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12%;「宋詞四大開祖」,晏殊、晏幾道父子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聲家初祖」之譽;姜夔創立格律詞派,或稱騷雅詞派,與辛棄疾豪放派齊名。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魏禧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以節義論,南宋洪皓出使金國,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稱「宋之蘇武」。宋末元初,江萬里全家投「止水」拒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以身殉國;明清之際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隱、程山七子等隱居避世。文章與節義並重是江西士人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現在很多文章,社會上提到的江西人性格溫和中庸,不喜好出風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西的文人士子多由南宋時期各地逃難而來定居於此,養成了一種相對較為淡泊的生活狀態,其實江西人還是很有內涵的。

王文公—北宋大家王安石。

歐陽修字永叔

說到科技文化,江西自古以來就是璀璨之地。我們有文明中外的景德鎮 陶瓷文化:

五代時的景德鎮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因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並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對於宋代青白瓷的製作,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景德鎮瓷器大量系藝術陶瓷、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漢族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景德鎮瓷器_百度百科

江西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的距今1.2萬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成為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遺存。

我們有著名科學家—宋應星 和他的科學巨著: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稱作「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清代建昌(今永修)雷氏世代為皇家建築設計師,「樣式雷」名揚中外。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於康熙年間由江寧(現江蘇南京)來到北京,到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用今天話說就是首席建築設計師),即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也有口語話"樣子雷"的叫法。

雷發達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樣式雷的鼻祖。在樣式雷家族中,聲譽最好,名氣最大,最受朝廷賞識的應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圓明園而開始執掌樣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人。康熙在《暢春園記》里曾經提到他非常牽掛一位傑出的匠師,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後人都在樣式房任掌案職務,負責過北京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 ,同行中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進行建築設計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製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 ,以供審定。模型用草紙板熱壓製成,故名燙樣。其台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均按比例製成 。雷氏家族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留存於世的部分燙樣存於北京故宮。

另外,江西是宋代朱熹 程頤理學的發源地,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江西歷史上亦多術數名家,贛派風水奠基人楊筠松、賴布衣、廖均卿等,均是中國風水術大師,反映了贛人為學的多樣性。

哦對了,心學創始人 王守仁也曾經擔任江西巡撫, 就是日本海軍大將 東鄉平八郎「一身俯首拜陽明

」的王陽明。

關於江西近代以來的歷史,我主要列舉這麼幾個個人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著名教育學家。陳寅恪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繫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繫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_百度百科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

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與空間化學委員會主任。SCOPE、IGBP和ICL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常委與委員。

歐陽自遠_百度百科

吳有訓。南昌一中校友。

吳有訓(1897.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1916年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1920年6月畢業於數理化部。1921年赴美國留學,192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國。1927年8月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45年10月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南京大學前身),1949年秋-1952年秋,任交通大學(暨西安交大與上海交大前身)校長,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他已多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且年事已高,但仍親自講授大學的物理學課程,為培養人才盡心竭力。

吳有訓(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胡先驌,植物學家和教育家。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與秉志聯合創辦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靜生生物調查所,還創辦了廬山森林植物園、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發起籌建中國植物學會。繼鍾觀光之後,在中國開展大規模野外採集和調查中國植物資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導「科學救國、學以致用;獨立創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與錢崇澍、鄒秉文合編我國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學》。首次鑒定並與鄭萬鈞聯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並發表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首次創立的「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和被子植物親緣關係系統圖。

胡先驌_百度百科

娛樂領域的 楊鈺瑩,劉濤,鄧超?我就不提了。當然這些也是存在感的很強的一部分。

最後安利一發我的母校!

南昌市第一中學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由省會書院改組而成的江西大學堂。南昌市第一中學前身為南昌第一聯合中學,1953年更為現名,是江西省第一所公辦中學。

江西最早的革命團體「改造社」在南昌一中發起組建;袁玉冰、黃道、張朝燮、劉和珍等烈士和江西省第一任省長邵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是從這所學校走上為社會進步事業而奮鬥的革命道路。

南昌一中走出了二十一位中外院士。他們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驌、吳有訓,中國科學院院士盛彤笙、黃家駟、劉高聯、楊叔子、鄧從豪、徐采棟、游效曾、熊大閏、吳式樞、吳有訓、林皋、徐性初、陽含熙、朱中梁、張彌曼,中國工程院院士朱伯芳,以及國際宇航科學院(1AA)院士賀其治、法國航空航天科學院通訊院士孟景非、俄羅斯水利科學院院士趙業安等。

南昌一中培育了一大批聞名遐邇的優秀人才。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塗序彥、江西科學院名譽院長廖延雄等,為我國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著名畫家劉勃舒、傅抱石,著名音樂藝術家辛滬光,著名音樂理論家肖鑒錚,以及游國恩、王易(王曉湘)、汪國垣(汪辟疆)、汪國鎮(汪君毅)、熊公哲、顧祖蔭、余心樂、羅元諧、黃正中、雷世懋等著名人物也都曾在南昌一中學習或工作過。

南昌市第一中學

江西的存在感,大抵如此。

引用來源:《吳越春秋》

國家發改委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全文) .財經網[引用日期2016-06-3]

2015年江西省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公司一覽表

企業排名來源:中商情報網時間:2015/8/27

2015全國各省GDP總量排名


廣義上的江南包含贛東北、蘇南、皖南、浙江全境,又稱江東,下江地區,同時也是古吳(徽)語區主體所在(含目前已經淮化的寧鎮地區、皖南部分地區),在宋時即江南東路和兩浙路。

但贛東北屬於江南的地區很小,存在感也不強。以後江南東路大部分和江南西路合成江西省,贛東北就一般被劃入江西的概念了,和江南的概念相分離。

皖南的地區更大,經濟地位也更高,因此今天說江浙滬皖,還是從原有的江南、江東、下江概念中衍生出來的。


江西經過太平天國和八一起義到六次圍剿的毀滅性打擊以及當年蔣介石的毀滅性「三光政策」這一連串破事,啥人都跑光了。江右商幫從此消失,這經濟能發展得起來?


省設立就是為了分割地方軍閥割據的可能性,免得造反,江西就是拆東補西的典型


明清 300餘年,十大商幫稱雄,逐鹿於我國商界。有的輝煌,隨著歷史的變遷,轉換角色,融入近代經濟甚至現代經濟,仍然在我國經濟中發揮作用;有的沒落,只留在歷史的過程中。

江右商幫曾經輝煌過,縱橫華夏,在全國各地都曾留下過深深地足跡。在湖廣,有「無江西商人不成市」的說法;在雲貴川「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明代各地在北京的會館見於文獻者有 41 所,其中江西有 14所,占 34%. ,居各省之首。」清初江西籍大學士朱軾也說 「前朝惟吾鄉會館最多。可見其榮,可見其威!

但是,江右商幫沒落了,隨著清代社會的發展,在鴉片戰爭以後,活躍了近 500年的江右商幫沒能向近代經濟轉變和發展,最終沒落了。時間不等人,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而江右商幫也終究沒有趕上這一洪流。

接下來,讓我們縷清江右商幫從崛起到落寞的脈絡。

一、江右商幫的興起

「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江西商人也就被稱為「江右商人」。

江右商幫的崛起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末,由於元朝統治者殘暴的統治,使得南方漢族百姓苦不堪言,於是揭竿而起,爆發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紅巾軍」農民起義。在不到幾年的時間裡,起義如燎原之火,燒遍了整個南中國大地。戰略的矛盾迅速轉化為起義軍內部的矛盾,以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對峙最為劇烈,經過了鄱陽湖大戰,最終朱元璋取得了勝利。

隨著明朝對全國的統一,明軍不斷進兵兩湖、兩廣、雲貴,都以江西為基地。明軍北伐中原,進軍西南,戰爭連綿不斷。相對而言,東南地區則戰事緩和,生活較為太平。明朝統一中國的軍力雖從南京出發,而軍需給養卻多依賴於江西供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此出現了贛商。

跟隨著明軍推進,江西也開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向外擴張。浩浩蕩蕩的江右商幫便在這個時期逐漸地形成並迅速流向全國各地,佔領了廣闊的市場,贛商的隊伍和經商範圍也隨之不斷地擴大。

從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至明神宗萬曆六年( 公元 1391—1578,從全國戶口統計來看,全國人口基本穩定,變化不大。但江西卻在這一時期減少了 22萬戶,人口 224萬口,戶均人口由5.14 口減至 4.36口。如果考慮人類的自然繁養生殖等因素,我們有理由估計:在這一時期,有過百萬江西人口流向外省,形成了江西歷史上的一次大的流民潮。

後來,明朝建立後,為防倭寇的侵擾,實行了長時期的禁海政策。國內貿易,甚至對外貿易,都依靠水上通道。運河--長江--贛江--北江這一通道就成了全國貿易的黃金水道。這條通道,長達3000多公里,在江西境內就有1000餘公里。這使得江西在國內、國際貿易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為江西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江西商人的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此為江右商幫的崛起!

二、江右商幫的發展以及原因

我國明清時代主要有十大商幫: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寧波商幫、山東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贛商(江右商幫)興起於元末明初,並迅速進入鼎盛時期。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遍布全國的江西會館,明代各地在北京的會館見於文獻者有 41 所,其中江西有 14所,占 34%. ,居各省之首,並且江右商幫深入湖廣雲貴等地,遍布大城小鎮,即使是偏遠的苗壯山區也有江西商人的身影,他們甚至深入土管轄區,代官府「征輸里役」。

還有的江西商人定居于山寨少數民族居住地,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民族的酋長或首領。

他們衝擊著封建閉塞的舊貌,給落後的農村和封閉的山寨帶來了新的生機。

二又一、原因分析

贛商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稱雄,並躋身於明清十大商幫,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的。

(1)吃苦耐勞,艱苦創業。贛商多系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自幼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在從商的過程中,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勤儉持家,蔚然成風。東鄉商人,「牽車者遍都大邑,遠逾黔滇不憚」;豐城商人,「無論秦蜀齊楚閩粵,視苦比鄰」;臨川商人「行旅達四裔,有棄妻子老不歸者」。許多贛商由於親身體驗到從商的艱難和經營的勞苦,往往能夠疏遠紛華聲色,粗食布衣,潔身自好。玉山商人吳士發兄弟八人,商賈農藝各執一業,家道殷富,就「不趨遊盪,凡聲色犬馬樗蒲之戲,從不入其內」。清江商人楊福圓,經商多年後,「良田,夏屋渠渠,而藏獲之備,指使者甚眾」,其妻張氏卻仍是「裙布荊釵,操作猶昔」。

(2)科舉盛行,官宦支撐。明清兩朝,科舉盛行。江西人歷來尊師重教,崇尚學習,每年中舉者絡繹不絕,朝中官宦江西人居多。元朝有程鉅夫、吳澄、虞集;明朝有黃文澄、楊士奇、楊溥、解縉、胡廣、費宏、夏言、嚴嵩、譚綸、況鍾、周沈、徐貞明、歐陽德、鄒守益、羅欽順;清朝有朱軾、裘日修、甘如來、戴衢亨等。明代,朝廷上有「朝仕半江西」的說法,政治影響很大。這些官宦故鄉情深,非常注重對家鄉的關心和獎掖,他們不僅在京城和各地保護了贛商的地位與權益,還提供了不少的市場信息和商業機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江西人外出經商做工的積極性。

(3)物產豐富,技藝精湛。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江西物產豐富,有瓷器、茶葉、紙張、夏布、大米、藥材、木竹、煙草、藍靛、煤炭、鎢砂等等,不僅豐富了商業興隆的物質基礎,也增加了經商的渠道和門路。翦伯贊在《中國通史綱要》中指出:「明代中葉,棉紡織業的松江,絲織業的蘇杭,漿染業的蕪湖,制瓷業的景德鎮和造紙業的鉛山,為江南五大手工業區」全國五大手工業區,江西就有兩個,可見手工業之發達。據明《鉛書食貨》記載,鉛山縣僅石塘鎮一地,每年產紙4500多石,其中有200多石被官府收購作為奏本紙。當時鉛山生產的紙有連史、毛邊、關山、京川、貢川、大表、表心、荊川、書策、白綿等十多種。鉛山的紙其實早在元代就已名播天下了。

贛商中不乏技藝精湛者,他們不僅以技謀生,而且為中國傳統建築和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建昌(今永修)工匠雷發達及其後人,擅長建築設計製造,自康熙年間至北京任工部樣式房掌案(號稱樣式雷)以後的200餘年間,清廷主要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宮殿、苑圃和清東、西陵,均由雷氏家族設計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上了一筆。

(4)講究「賈德」,注重誠信。贛商誠實守信,講究職業道德。他們不賣假貨、劣貨,不抬高物價、欺行霸市,而且還遵守儒家的道德規範,提出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並由此形成了「以誠待客,以義制利」,「和氣生財,公平守信」,「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一系列道德要求,為「江右商幫」共同遵守。浮梁商人朱文熾在經營茶葉時,每當出售的新茶過期後,他在與人交易的契約上均註明了「陳茶」二字,以示不欺。清江商人楊俊之,「貿易吳越閩粵諸地二十餘年,雖童叟不欺,遇急難不異捐貲排解。」不僅如此,有的家族還將商業道德作為家規、族規的重要內容,要求全家庭的人員予以遵守。

(5)水運發達,交通便利。早在秦朝,秦始皇為了開拓南疆,派軍隊修建了江西與廣東相連的大庾嶺驛道,開通了「南野之界」,使糧餉物資順贛江南運,抵贛州入章水達大庾嶺下,經驛道翻嶺陸運,

再沿湞水進北江而達番禺(今廣州)。贛江以北,經鄱陽湖,與長江相連,使江西物資銷往長江下游兩岸各大城市。隋唐兩宋以來,江西木材外銷是商業貿易中的一個大項目。明成祖擴建北京,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派待郎古樸到江西採購木材,就是通過贛江經吳城過鄱陽湖進入長江由運河北上的。不僅建設古都的木材是江西的,設計、主持建設北京主要宮廷建築的「樣式雷」(雷發達)也是江西人。交通便利為江西商人外出經商和運輸貨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也是贛商發展的地域優勢。所以「九江據上流,人趨市利;南、饒、廣信阜裕,優於建、袁,以多利賈;而瑞、臨、吉安尤稱富足;南、贛谷林深邃,實商賈入粵之要區。」

(6)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餘波。明初為填補兩湖省人口的不足,將江西省的大量人口遷往湖南湖北,少部遷往雲貴,傳統鄉緣關係的影響使得江西商人在這些地方特別好做生意,而思鄉之情又使得遷出的人對故鄉之物更加思念,更催生了這種貿易的需求。

三.商幫的衰落

片戰爭以後,江右商幫在活躍了 500年後,逐漸沒落,經歷了群體萎縮、棄商返農、官商化、商業資本萎縮、經營區域日漸縮小、聲譽下降多重打擊後,江右商幫沒落了,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三又一、江右商幫沒落的原因

江右商幫的沒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進步,市場競爭加劇,官府抑商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江右商幫內部的因素:

1、全國經濟格局變化,江西經濟地位轉弱。隨著明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調整,昔日的物流「黃金通道」已不復存在,沿海地區和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經濟區域逐漸加快經濟發展,各省的經濟實力紛紛超過江西。江西的經濟地位轉弱。特別是在鴉片戰爭以後,沿海地區經濟更是加速發展,超過江西者益眾。江西由於歷史原因,仍然沿著封建經濟的軌道緩慢爬行。從而,江右商幫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性動搖,其結果,江右商幫輝煌不再。斗轉星移,江右商幫的結構更逐漸趨於鬆散,到後來,在全國性的經濟貿易中竟難尋其蹤。

2、在外省的江右商人在當地落籍,削弱了江右商幫的實力。江右商幫興起於江西的流民運動,在初期,外地的江右商人仍然「鄉音未改,鄉情深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右商幫中的流民落籍已久,他們接受當地的傳統文化,被當地同化,逐漸與江右商幫失去聯繫,甚至為數不少的江右商人的後裔與江西經濟斷絕聯繫,成為當地居民,融入當地社會經濟生活。由於地緣關係,他們中絕大部分商人加入了當地商幫。這直接壯大了其他商幫的實力,削弱了江右商幫的競爭力。

3、江右商人的經營觀念未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轉變。江右商幫應時而興起和發展,但其的經營觀念仍然沒有完全跳出 「以商補農,以末養本」的思維方式。當時,江西和全國一樣仍然處於小農經濟的包圍之中,農民以小本經營方式,暫時脫離農事,而從事貿易活動的。由此可見,人數眾多的江右商人仍然受到農本商末的觀念的深遠影響,把經商作為農業的一種補充。在鄉里,大家尊崇的是官員和讀書人,認為他們可以光宗耀祖;而輕視商賈。

4、江右商人的經營資本未能擴大和轉化。「江右多貧者」,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下賈眾多的特點,本來個體經營資本就小。在人的生衍繁殖的過程中,由於家大要分,家產的分析就不可避免。江右商人在分析家產後,小資本被分成更小,逐漸失去了作為商業資本的資格。江右商幫又是江西流民運動的產物。小本經營,原始資本沒有得到充分的積累。在江右商幫輝煌之時,江右商人賺取了一定的利潤,「以小買賣而致大開張」。但是,江右商人並沒有把賺取的利潤返投入到貿易中來,用於擴大經營資本。江右商人的投資方向多為生活性投資、社會性投資,而產業性投資極少;據統計,其中,生活性投資佔兩成,社會性投資占近八成,產業性投資僅佔不足 。

5、不遵守市場規則,違背誠信原則,受到懲罰。江右商人不象晉幫商人,供奉財神和關羽,以義團結同鄉商人,講究「賈德」,積累「賈道」。雖然絕大多數江右商人注意信譽,但少數江右商人不道德經營,視市場規則如兒戲,更談不上公平交易,童叟無欺。這種行為給江右商幫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市傳「南人多詐」,不良江右商人的行徑受到譴責,引得群起而攻之。到後來,有的商人為避免傷害,乾脆拒絕與江右商人做生意。官府也有禁止江右商人進入某些地方進行交易的舉措,對江右商人的經營活動加以限制。江右商幫因少數不法商人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而受到集體懲罰,江右商幫的市場空間受到壓抑。

6、經營方式和經營行業固守不變。江右商人人數眾多,「以小買賣而致大開張」。在500 余年中,絕大多數的江右商人採取的經營方式是個體經營。「男人外出,妻子持家;父兄外出,老弱務農。」是大多數江右商人的基本家庭分工。這種結構從封建商品經濟的角度來看,在封建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當時還是可以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江右商人的經營方式仍然停滯於個體小本經營,「南人多詐」又使江右商人互相不能信任,資本無法集聚。小本生意也就難做。長期以往,惡性循環,小本經營成本不能有效地降下來,甚至虧損出現,在市場中江右商人逐漸失去競爭力。

7、地方對商人的抽血。江西處於中國的腹地,在當時,小農經濟發育的比較好。江西有成千上萬的家族祠堂。在鄉間,由於當時的經濟實力,小公益事業官府是沒有投入的。家族祠堂的維護,小公益事業的興建都需要投入,錢只有兩個來源:一是向各家各戶攤派;一是要有錢的多出一些。江右商人在家族和鄉里的雙重壓力下,只好拿出錢來,進行建祠修譜,增置族田族產,救災賑災,辦學助讀,建橋修路及捐糧助賑等項目的社會性投資。這種投資竟佔總投資的 三分之一,無可奈何,忍痛放血。其結果,江右商人的商業資本日益萎縮,無法將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汪洋式的小經營資本,轉變成能適應近代經濟的集約式大資本。

8、市場競爭加劇。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國門被迫打開,隨著外國列強的侵入,國內市場的競爭加劇。江西居於中國腹地,封閉性較強,對新事物接受較慢。江右商人未能象寧波商幫那樣,接受新觀念,轉變投資理念,積極開拓市場,參與競爭。江右商人還是沿用原有的經營老套,未能接受新的觀念,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屢屢受挫。

四、總結

總之、江右商幫經歷過輝煌,500年的風雨中保持繁榮而不衰敗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雖然最後沒有經受住近代化的衝擊,最終衰敗下來,但是江右商那種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合共贏的協作精神,以義制利的儒商精神、潛心學藝的鑽研精神、童叟無欺的和諧精神、勇於排難的戰爭精神、穩紮穩打的務實精神、胸懷大志的進取精神,值得所有後世的商人學習。

但同時500年的歷史過程中,因為未能尊重市場規律,追隨社會的進步,跟上歷史的前進步伐,在多方的壓抑和競爭下,最終沒落這對於後世的江西商人本身就是值得吸取經驗和教訓。

五、寄語

江西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也包含著江右商幫創造中華最活躍的創業文化。比如瓷都、葯都的地名,記載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工商業文明,江右商幫稱雄於明清兩朝也反映了江右商人的創業精神和顯著業績。一個國家和地區企業家的數量多少,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水平和經濟競爭力。應該說,現在的江西人和過去的江西人沒有太大的變化,當年江右商所有的特點,現在的江西人仍然具備。現代的江西商人,有著比先輩們更開放的思想、更先進的理念、更開闊的眼界、更豐富的知識,更卓越的膽識、更無畏的氣概,而先輩們的勤勞和節儉、誠信和務實將成為溶入現代江西商人血液中的優秀基因。

江西商人!加油!

關注簡書禾風知綠葉


存在感低到都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你說低不低?。。。。。。。。。。。。。。。。。。。。。。。。。。。。我是混個先。。。。。。。。。。。。。。。。。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確實是沒有別人回答的。


贛南文化更具影響力?不知道這個結論怎麼得來的,贛北有說吳語的上饒縣,有說徽語的婺源,浮梁,德興,吳越文化不及客家文化?呵呵


不是回答問題

我覺得全國存在感最低的幾個省里,肯定有江西,貴州,安徽這哥仨,卡在川蜀,中原,湖廣,江浙中間


在文化歸屬上,南北根本就不在同一概念上,贛南是客家文化,而閩西粵北也是客家人聚集地,贛北多次元文化根本就很少有交流。近代戰亂廣東人往北逃荒,我們老家就有好多原來逃避戰亂的廣東人。再後來改革開放後贛南人都往廣東沿海跑,甚至形成了一種在粵打工仔文化,家鄉話原本純客家話,後來多少有廣東話的元素。打工潮的興起導致一大批90後出生在廣東也在廣東長大。這些在廣東出生長大的人在老家稱為廣東仔。要說交流江西南部地區與廣東更多交流。

可想而知江西形成不了一個統一的有影響力的文化,在外地純在感當然低,我在外地更傾向於介紹自己是贛南人客家人,實在遇到別人問來自哪個省才會說自己來自江西省。

當然贛南臍橙,贛南紅色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確實一個比贛北更具影響力的一個文化輸出。


你江西的經濟和消費能力與江蘇浙江一個水平了一切水到渠成,信不信?


因為江西窮咯,文化也不盡相同


在清朝修鐵路改道不經過江西走湖南後,發展就和湖南有了很大的差別了。


因為江右就是江右本身呀,小兄弟,小夥子


江西太落後了,江西人重男輕女。而浙江上海普遍喜歡女兒。浙江人實業做得好。江西就會整天借錢打麻將放高利貸。是江西人的水平導致江西地位低。


推薦閱讀:

我國有哪些人口超過20萬的鎮?
紐西蘭和日本都是較發達的島國,自然環境相似,為什麼社會經濟與人口性格相差甚遠?
有沒有關於西康省的地理歷史知識?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手段大致是什麼?
公元2000年以來,中國有哪些大規模的地級市及以上的行政區劃調整?

TAG:生活 | 人文地理 | 中國地理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