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大陸的價值有哪些?
請從各個方面描述下
本來想寫一些東西,忽然想到了清初康熙年間施琅主張中央政府不能放棄台灣的《恭陳台灣棄留疏》,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於是複製過來。全文如下,看不下來可以只看粗體:
《恭陳台灣棄留疏》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務、臣施琅謹題。為恭陳台灣棄留之利害、祈睿裁事:竊照台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遙。查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余遙。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於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廑宸衷。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聖德,納士歸命;此誠天以未辟之方輿,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台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船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蠱惑人心。重以夾板船隻,精壯堅大,從來乃海外所不敵。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以此既得數千里之膏腴復付依泊,必合黨伙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至時復動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台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台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灣則所以固澎湖。台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況昔日鄭逆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台灣為老窠,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游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棋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複發。臣業與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會議之中。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敢進決;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伏思皇上建極以來,仁風遐揚,宜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咸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颱灣、澎湖兩處。台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升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誰不勉勵竭忠?然當此地方初辟,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抑亦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台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惟去留之際,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國遠猷,矢志圖賊,狃於目前苟安為計,劃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及今,重遺朝廷宵旰之憂。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餘,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熟審該地形勢,而不敢不言。蓋臣今日知而不言,至於後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又焉所自逭?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留,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會議之際,臣雖諄諄極道,難盡其詞。在部臣、撫臣等耳目未經,又不能盡悉其概,是以臣於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但事關朝廷封疆重大,棄留出自干斷外,台灣地圖一張,附馬塘遞進御覽。緣系條議台灣去留事宜,貼黃難盡,伏乞皇上睿鑒施行(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其中第一段是追溯過往,第五段總結陳詞,中間三段全是在分析台灣的價值:
第二段中,指出經濟上,台灣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交通條件,經濟發達;第三段中,指出外交上,西方國家很狡猾,可能利用台灣島對中國不利;
第四段中,指出軍事上,台灣地處要害,可以減輕沿海諸省的軍事壓力;諸文段間,指出政治上,佔有台灣可以捍衛國家主權,凸顯政權合法性。隨著時代的變化,有部分現狀和這份文件的時代有所不同,但是分析準確而全面,大框架仍然可以作為重要參考,主導現在的中央政府對台決策。早在三四百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對台灣的地緣政治問題有了直到今天都可以奉為圭臬的真知灼見,認識到了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巨大價值。台灣者,
上通美日,下震諸猴, 東臨滄海,西屏神州。 自是東南形勝,海疆門戶,遠勝南沙彈丸,釣島遺珠。
我據之,則扼東西方之命脈; 敵據之,則斷南北洋之海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此地緣之寶也。 逮內戰之底定,始中原之易主。 政分治於兩岸,民隔絕於赤土。這邊廂島夷,那邊廂索虜。
然則炎黃子孫,非同陌路, 骨血至親,焉能不顧。 悶聲發財,跪台辦之坦途; 一國兩智,茶葉蛋之謬誤。 盡在中原者,衣冠人物; 大勢所趨者,海峽和睦。 此血親之寶也。人與地之二寶,國家之本也。太祖雲:「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今台灣,人為中華之人,地為中華之地,皆不可失也。不忘初心方能始終,來跟我一起讀,
被媒體長期欺騙的台灣人(諸如某樓)都會產生如此誤解:是中共想盡一切辦法引導大陸人要求統一兩岸的。
而事實正相反,早在中共誕生之前,對國家領土完整的願望就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沸騰。中國近代孱弱的悲劇歷史,是中國領土被一塊塊割走的歷史,台灣是被馬關條約割走的,包括新疆北部,蒙古,外興安嶺庫頁島,山東,東北三省,藏南,香港澳門。。。。國家孱弱,伴隨的是領土被割,領土被割,伴隨的是人民被異族屠殺,文化入侵,經濟入侵。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恥辱,當然,台灣人因為教育問題並無法感同身受。
所以台灣人自然無法理解中國人對國土分裂的心理創傷。無法理解這種發自民族內心的需求,自然就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土共灌輸的意識。
所以回答題主問題,台灣對中國人最大的價值在於民族自尊,這種民族自尊是歷史帶給中國人的需求,中國人民會把這一需求轉述給任何執政黨。中國人民要求國民黨收復失地,國民黨失敗了,所以國民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500萬國軍的國民黨敗給了5萬軍隊的共產黨,原因就是國民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這個事實是國民黨70年來拒絕承認的,台灣人也是不知道的)。那麼中共知道這點,所以中共是被人民要求去統一台灣的,而不是中共要求人民。簡單從一個點談談,祖國統一是關係到執政黨統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石。
由於我國眾所周知的特色,執政黨的合法性來源與西方國家不同,它大抵來源自幾個方面。
1,社會主義運動的指導者,如今是什麼狀況大家都明白,這一層合法性來源已經不太好使了。
2,領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既是一種民族主義式的合法性來源。又分為經濟和政治兩個層面,經濟層面主要靠gdp來維繫,為了呼應民意進行的不合理的股市"熔斷"機制也是出自這個理由,經濟是如今穩固執政黨合法性的最重要來源。
政治層面又分為國際和國內兩層,國際層面既擺脫帝國主義的干涉,謀求大國崛起,干涉帝國主義。
國內層面最重要的就是維護祖國統一,收復港澳台三處失地。前兩處已經回來了,就差台灣了,因此可以說在民族主義這一個基石中台灣問題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一思想又同歷史上的傳統正統性來源:"大一統"觀念重合,變得更加的重要。所以在經濟增速減緩的未來,台灣問題對於執政黨的影響力不會下降,而是會逐漸上升。
儘管從兩岸實力對比的消長來看,台灣在早已錯過了"獨立"的時機,然而大陸過去的對台統戰工作也不成功,這使得台海現狀會變得長期化。因此如何處理台灣問題實則關係到國內的民心向背,尤其是如何平衡愛國青年們日漸增長的國家自信和經濟放緩就業困難帶來的失落上。
台灣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切實關係到青年群眾對黨的信心。執政黨絕不敢言放棄台灣,而現實則是拿台灣沒有辦法,在廣大愛國青年的觀望中,這種事態長期持續下去將會對穩定帶來怎樣的影響,不得而知。換個方向答。
統一台灣,核心其實也不是說它的價值有多大。就算他是不沉的航母,就算他是突破第一島鏈的跳板,就算上面可能長出好吃的。收回台灣,在實際利益上,對大陸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隨著大陸的崛起,尤其是軍事力量的崛起,台灣早就不是阿格留斯之踵。收回來最好,收不回來,大陸也不會因此就崩潰了。但是大陸為什麼要不惜一切代價收復台灣呢。核心在於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法力性所在。如果台灣獨立,就算獨立後的台灣和大陸變成了兄弟國家,而且比英美甜蜜100倍,我們也不能允許這種事的發生。舉個栗子,有人跟你說某項目收益巨大,但有0.01%的可能會血本無歸,正常人都會忽略這0.01%的失敗率,去進行投資。但是,如果把開公司放大到治理國家,事情就不能這麼辦。台灣獨立是對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證偽,就算有0.01%的可能,台灣獨立成為港藏疆蒙獨立的理由,我們也要把這0.01%的可能完全扼殺在搖籃里。如果連台灣這個99.9%漢文化漢血統的地區都可以獨立,那麼為什麼西藏新疆內蒙這些漢文化緩衝區不能獨立,甚至說香港,廣州,上海,這些地方是不是也有了獨立的理由?再加之別有用心者的運作,中國理論上是有可能再次分裂的,縱覽歷史,這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才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為了核心利益,經濟、發展這些都可以讓位。閻學通做過一個講座,有句糙話挺準確,「國家都分裂了還發展屁的經濟,給誰用?」綜上,「台灣」本身價值有限,但「反對台獨」卻有著最為重要的價值。與其說是大陸需要台灣以滿足「稱霸世界」「重返天朝上國」,不如說是中國不能承擔失去台灣後所造成的一系列惡果。從大歷史角度看,只要給大一統的中國50年和平時期,它總會在世界上佔去重要甚至經常是最重要的席位。我們要做的,其實只是努力確保大一統與和平這兩個前提條件而已。
————————分割——————發現還是有人不理解什麼是「換個方向答」。這不是在說台灣沒有用,台灣出海口航母之類的作用,其他答案說了很多了,我當然贊成,但這不是全部。本答案並非從「中國得到台灣後能收穫什麼」方向出發的,而是「中國失去台灣後會損失什麼」的方向回答的。如果現在中國是0,收復台灣後為+50,失去台灣數值則為-100甚至更低。首先謝邀,但這個問題太大,題主有時間和興趣的話可以查閱專門資料學習。個人水平實在有限,只能做個抖機靈的回答,如圖,上圖是理想狀態,下圖是現實,即使為了善待強迫症和處女座,台灣也要回歸。
機靈抖完說點實在的,經濟方面,看新聞就知道,我們接見外賓時都會說一句:對XX堅持一個中國、支持中國統一大業的立場表示讚賞。國際交往不是空口白話,是要有實現利益交換的。這個支持人家不是白支持,我們的讚賞也不是白表示的,要禮尚往來。如果台灣回歸,起碼在這一方面我們不用再額外花錢,你看新聞時也可以少聽段貫口,沒有戰備壓力的福建經濟會好轉,對台灣海峽的控制權會加強。軍事方面,看地圖就知道,前出太平洋的重要基地。中途島、關島、沖繩那麼點地方美軍都要佔領,台灣做為中國第一大島,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國人當年把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現在你看他後不後悔?台灣這麼適合居住的地方更不能丟掉。
以下相關問題中都有不錯的答案,有時間和興趣可以看看。張文木:從整體上把握中國海洋安全如何用事實反駁「沒有大陸的支持,港台就得破產餓死」的言論? - 經濟如果大陸和台灣統一將對中國產生什麼深遠的影響? - 政治如何反駁「英國和美國同一祖先,卻沒有統一,台灣為什麼不能獨立」的觀點? - 歷史如何看待台灣的未來? - 政治大陸、香港、台灣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 澳門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所以台灣和大陸就應該統一嗎? - 歷史一寸山河一寸血
某國師該吃藥了,而且要加大劑量。
台灣是中國國家的核心利益,是共產黨政權的底線,台灣之重,在內不在外,而今日之中國只有內部出了問題才有可能被打敗,這才是台灣對於中國的意義。任何分裂分子,都不要低估大陸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想一想當年朝鮮戰爭的慘烈,今日台灣之重更遠勝於朝鮮!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跨越台灣海峽從難到易》:
2008年3月中國台灣地區舉行選舉,國民黨獲勝,台灣政局出現變化。同年7月首批大陸遊客赴台灣旅遊,11月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簽署三通協議,12月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乘專機飛抵台北。這些舉措都是兩岸交往的新動態。
台灣島上有很多原住民,現在一般統稱為「高山族」。他們的來源比較複雜,可能來自大陸東南沿海古越人的一支,也可能來自東南亞其他地區。學界普遍認為,有關台灣的最早文字記載出現在三國時期,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兵到達的夷洲,就是現在的台灣島。大陸對台灣的認識長期很模糊,記載也少。隋唐時期稱為「流求」,「台灣」的叫法始於明代。
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澎湖列島,其早期的歷史角色遠比台灣重要。隋唐時期漢人開始移居澎湖,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管轄。1292年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是第一個澎台地區的專職政府機構。巡檢司是縣級衙門下的基層組織,是一種管轄人煙稀少地區的非常設組織,主要功能是緝拿盜匪,像一個臨時性的流動派出所。明朝循前制,仍設澎湖巡檢司,後因執行海禁政策,澎湖居民遷往泉州,於1384年撤銷。明中期,倭寇作亂加劇,政府於1563年重新設立澎湖巡檢司,但海盜卻是越剿越多。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澎湖,修建軍事設施。1624年,在與明軍激戰數月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同意把澎湖的要塞和炮台毀壞,人員轉至台灣島,明政府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能夠達成這樣的協議,是因為中國政府直至明末,沒有在台灣島上設立政府機構、派駐官員和士兵,台灣也並未被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除了原住民外,因各種原因,漢人大約在南宋以後開始在台灣島零星定居。在生存與死亡、留下與離去的艱難選擇中,漢族人口在一個很低的數量級上大起大落,至荷蘭人佔領之前,規模並不大,也就幾千人。
澎湖是大陸和台灣的跳板,距台灣島不過幾十公里。可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知道台灣島的存在,卻無視它的存在。這種今天看來目光短淺的行為,在古代是有道理的。因為台灣島對於一個航海業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農業中央集權大國來說,確實沒有價值。
台灣島地處亞熱帶,是歐亞大陸架延伸部分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與太平洋板塊接觸擠壓形成的。島上地貌東陡西緩,山地多於平原,植被茂盛,夏季颱風時常光顧,暴雨不斷。這樣的自然條件不適宜大規模農業開發,原住民落後的生產技術也不支持與大陸往來,甚至比不上一些距離更遠的東南亞島國。政府對澎湖的管理都不能保證常態化,更別說更大的台灣島了,也不會派遣人員駕船繞島一圈,考察或繪圖。所以台灣島大而無用,只能擺在那裡維持原生態。
台灣地位的轉折發生在大航海之後。1544年一支葡萄牙船隊路過台灣,驚呼「福摩薩」,葡語意為美麗。葡萄牙人一路行色匆匆,要乾的事太多,台灣又無值錢的物產,所以並未佔領。由於葡萄牙人帶來了先進的航海技術,東方的海洋日漸熱鬧,海盜對明朝東南沿海的騷擾愈發嚴重。作為海盜歇腳點的台灣,地位也隨之提升。葡萄牙人放棄台灣,荷蘭人先取澎湖,都表明當時台灣的商業價值並不高,更別說軍事價值。精於航海的歐洲人,甚至無暇考察它的全貌。荷蘭人佔領後,對台灣地理的認識才逐漸詳實起來。
荷蘭人在島的西南部建熱蘭遮城,以荷蘭的澤蘭省命名,現屬於台南市。這座攻守兼備的城堡成為荷蘭人實施殖民統治和對外貿易的樞紐。同期,西班牙人從菲律賓來到台灣,1626年佔據北部的基隆附近,建設聖薩爾瓦多城。台灣島不是美洲大陸,容納不下兩伙強人。1642年西班牙人被擊敗退出,荷蘭人獨佔台灣。
荷蘭人經營台灣有方,產銷兩旺,吸引了大批漢人移民;又與眾多海盜過從甚密,共同發財。但其殖民統治也遭人恨,財富積累也招人妒。1661年鄭成功以南明王朝的名義率軍攻台,次年攻下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將荷蘭人逐出,建立了政權。台灣快速發展,人口增至二十餘萬。1683年清將施琅率軍攻台,招撫鄭氏政權,次年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至此,台灣被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當時對於是否要管轄台灣,還引發過爭議。在以農耕為主、面積廣闊的清朝疆域中,如果僅將台灣視為一塊海外耕地,毫無重要性可言,還易滋生匪患,難以管理。清政府基於此種認識,甚至有過放棄台灣、民眾回遷大陸的想法。在施琅等人陳詞利害、力主保留的建議下,估計康熙皇帝出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才將其收入。有了統一的安定環境,遷台的人漸漸增多,嘉慶以後出現加速之勢,西部窄小的平原地區被善於精耕細作的農民打理得井井有條。台灣與大陸各項往來日益頻繁,至19世紀末,人口增至三百餘萬。
1884~1885年間,爆發中法戰爭。清軍在越南戰場獲勝的同時,淮軍名將劉銘傳成功阻止了法軍對台灣的侵略。這是近代史中抗擊列強海上侵略,中國少有的勝利。經中法一戰,台灣戰略地位凸顯。1885年台灣從福建分離,單獨建立行省。
台灣遠離北京,發展不受重視,還要提防生亂。對台的各項舉措都是因為破壞大一統後的被動之舉,很難做到前瞻性的規劃。因為清朝和之前的朝代一樣,作為大陸國家,缺乏這方面的思維能力。相比之下,距離遙遠的日本對於台灣早已動心。
日本第一次擴張時期,1593年豐臣秀吉曾遣使到台灣下詔諭文書,想臣服台灣,沒有得逞。1609年,德川幕府命九州島島原藩主征台,遭到原住民抵抗,無功而返。鄭芝龍年輕時在日本的華僑海盜門下做事,娶當地女子為妻,1624年生子鄭成功,所以鄭成功有日本血統,後來也成為日本佔台的歷史依據之一。清朝入主中原後,鄭成功曾請幕府出兵幫助抗清,因幕府已實行鎖國政策,沒有實現。但在鄭氏政權主政台灣時期,還與日本保持經貿往來。面對清廷的海禁封鎖,這是很重要的外援支持。
明治維新後,日本野心再起,先是佔領琉球群島,後於1874年借口琉球人被台灣人殺死之事,出兵台灣。清政府為息事寧人,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賠償白銀50萬兩了事。此事對清政府有所觸動,李鴻章指出「日本近在肘腋,將永為中土之患。」隨即為加強海防,開始興建北洋、南洋水師。但此事對日本觸動更大,小小的行動居然獲得了大大的回報,胃口被吊了起來。二十年後,甲午戰爭清軍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賠償二億兩白銀。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地生涯。
除了其他利益考慮,由於地理類型相似,日本人酷愛台灣,努力經營,使台灣的建設邁向現代化,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時至今日,部分日本人依然有濃厚的台灣情結,同時部分台灣人也有濃厚的日本情結。共產黨不好,國民黨不好,日本人統治期間可能不錯,是很多台灣人對現實不滿後產生的歷史幻象。可是日本的殖民統治向來以殘暴著稱,否則大東亞共榮圈早就建成了。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重歸中國。1949年國民黨戰敗,退守台灣。
1949年10月,華東野戰軍一部乘攻克福建廈門島之餘威,輕敵冒進登上金門島,全軍覆沒,給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蒙上一層陰影。1950年,解放軍渡過瓊州海峽收復海南島,為攻克台灣增加了信心。粟裕曾籌劃攻台,但台灣海峽成為了老革命遇到的新問題,無法解決。渡海絕不等同於渡江,所謂的新問題其實是一個更老的問題。準備過程中,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對華政策轉而強硬,協防台灣,航空母艦戰鬥群進駐台灣海峽,並於1954年簽署《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範圍主要包括台灣、澎湖列島,金門、馬祖二島也被納入。至此,大陸統一台灣的計劃被迫作罷。金門戰役失利後,解放軍總結登陸戰經驗,逐漸攻克浙江、福建沿海很多島嶼,至1955年戰事基本結束。1958年發生金門炮戰,是兩岸最後的大規模武裝衝突。後來雙方改變戰術,炮彈改成宣傳彈,共產主義和三民主義的鬥爭停留在了傳單和廣播上。
「一定要解放台灣」曾經是大陸多年的口號,與台灣的「光復大陸」相對應。武力攻台計劃是大陸幾代軍事迷的必修課,也促使很多年輕人投筆從戎。各種計劃基本脫胎於諾曼底登陸,不過是從島登陸換成陸登島,海陸空協同作戰是前提,跨越台灣海峽是重點。有人認為1950年如果沒有朝鮮戰爭的干擾,大陸就能夠統一台灣,因此省去多年的分裂之苦。拋開各種國際關係對歷史進程影響的假設,以當時的綜合條件來看,大陸的勝算其實很低,除了軍事技術不足,也無法做到像當年施琅攻台那樣用經濟封鎖來削弱台灣的實力。如果對比歐洲大陸面對英吉利海峽的無奈,諸多脈絡會一覽無遺。兩棲登陸作戰歷來是戰爭的難點,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難說掌握,一般都是繞著走。中國在精神層面並不懼怕美國,有抗美援朝為證。但是當年解放軍缺少現代化的海空軍,最後被迫放棄也是無奈之舉。台灣一直也想反攻大陸,不過從實力看,更加沒有可能。
台灣是新中國的痛,從地理上講,造成痛苦的癥結不是台灣島,而是台灣海峽。台灣島和海南島分別是中國的第一和第二大島,兩島比較,多種指標相近,只是由於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差異,造成歷史中和大陸的關係親疏有別,命運有異。瓊州海峽平均寬約30公里,台灣海峽平均寬約200多公里。由於渡過瓊州海峽相對容易,所以儘管海南島緯度更低,颱風更烈,但與大陸的交往比台灣頻繁,至少可以作為流放犯人之地,供蘇軾等人賦詩作文、感悟人生。而台灣島在很長時期,連廢物利用的待遇都沒有。
台灣海峽扯出了中國面對海洋的歷史窘境,在農業社會歷來如此,在近現代又造成了新的困難。從全球範圍看,台灣地位的提升是在大航海之後,但程度有限,其戰略地位並不高。歐洲列強對台灣是有意者多,行動者少,荷蘭人被一擊而走也是佐證。日本當台灣是個寶,除了距離近,還想以此為跳板進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不過在二戰中,台灣並不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別人輕看,自家重視,台灣對於中國大陸來說越來越重要。兩岸分離,迫使新中國成立後,相關的國防費用長期居高不下,福建沿海發展長期裹足不前。美國也是吃准了這一點,將台灣作為戰略布局的一環儘力扶植,至今還是扼制中國的籌碼。但是,台灣的重要性能隨著社會發展逐步體現出來,也可以隨著社會發展逐步降低。大陸在掌握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技術後,台灣的軍事地位已經大不如前,雙方後來都盡量壓低軍事衝突的風險。台灣的社會發展先行一步,50年代土地改革,70年代產業升級,90年代政治改革,經濟地位大幅提升,其中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都值得大陸借鑒。
台灣的現狀不過是清初鄭氏政權的翻版,可以視為一個階段性的政治特區,最終的結果很難翻新。台獨不管怎麼折騰,蹦不出大一統的必然選擇,因為這一地區不能長期支出無謂的安全成本。台灣隨著經濟地位的下降,尤其如此,中國和美國也無需為此永遠對抗。台灣只是美國的一顆棋子,卻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隨著兩岸的共同利益逐漸增多,台灣海峽會越來越「窄」,兩岸肯定會越走越近。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待到中國和平崛起,台灣海峽天塹變通途,中國的統一將瓜熟蒂落。兩岸的鄉愁不再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也不再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海峽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後人會把一切宿怨都留給歷史。希望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的後代能夠儘快看到這一結果。
其實有沒有台灣不重要,政治、軍事、經濟方面台灣都不重要,只是中國的領土不容分割或侵佔。如果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麼中國在近代的最大屈辱來自於日本,現代則來自於台灣,一個從中國掠走了領土和大量財富的「民族「。台灣人將成為現代對中國加害最大的"民族",從此成為中國的最大」敵國「。
首先謝謝邀請,但相似的答案之前寫過一篇了,雖然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但現在看上去看,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更合適。如果題主不介意的話,我把鏈接作為答案發過來了。《寶島台灣:中國自由民主的珍貴實驗田》副標題:台灣要做真實驗田,不要做假實驗田鏈接:如何看待民進黨提交取消「國父」的稱呼和拆除政府及公共場合的孫中山像這一議案? - 常凱申的回答PS:這個答案的前一小半部分是和」取消國父「新聞有關的,閱讀時可以跳過去。說一個政治層面的:如果TG表明了不要台灣的話,那不僅台灣不是TG的,只怕之後連大陸也不會是了
國家都分裂了發展經濟給誰用?
2016年這個時點—中國已經是世界重要一極,台灣對於中國的價值僅僅是佐證下自己實力的一個墊腳石而已,跟北京奧運一個意義,圓百年一夢,證實下執政合法性而已。其實,讀讀中國歷史,就明白,中國到了清代時,政權的合法性已經不再是所謂的皇權天授,而是執政成就是否滿足大多數人民的需求。
從地理上來看,台灣的位置至關重要:
- 南北方向上,台灣附近海域,特別是台灣海峽,是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南亞、非洲的門戶。它的北邊有大半個中國的海岸線,還有有韓國和日本;南邊有中國的珠三角地區、整個東南亞,並溝通南亞與非洲。這當中是何等巨大的貿易總量!
- 東西方向上,台灣是第一島鏈的樞紐,不但個大,而且離中國最近。這直接影響中國戰略威懾的有效性,而且影響國家對福建地區進行經濟開發的決心。
為中國提供第二種發展模式的可能。當你發現文革僅僅因為領導人的腦門一熱,全國的大學就可以停止招生好幾年,你就知道中國有港澳台這三塊地方是多麼幸運。至少可以作為一個備選機制,當大陸抽風的時候,保留文明的火種。
突破島鏈的重要一環與進入太平洋方向公海大洋的前進基地,西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
先寫一個總評放著——王國師犯了資產階級的懦弱性與妥協性。為啥子我們要這麼說國師你呢?建議國師在夸夸其談「縱橫捭闔」所謂「外交大勢」之前先去看一下世界地圖。據我所知,市面上最普通的世界地圖都是畫的有海上航線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被視角集中在台灣附近,看看我們的寶島過了多少條航線。不出意外,幾乎整個東北亞與中東歐洲非洲的航線都是要過台灣海峽或者巴士海峽通向諸如上海天津長崎仁川這樣的大港。這些大港意味著中日韓三國的主要能源通道。那麼台灣的意義就顯現出來了——誰能控制台灣,誰就決定了以上三國的命脈。那好,這裡就說說國師嘴上那個「外交強大」的美國。美國能在外交上那麼強力,一個是人家有核彈,你惹不起。二一個你可以去看看樟宜、塞普勒斯、迪哥加西亞、巴林停的除了本國軍艦以外還停了哪家的船。那好,現在咱們再來說說總評怎麼來的。你那副「放棄台灣換東亞外交」的論調就是《六國論》裡面批判的「以地賂秦」。你呀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讓古人都忍不住批判你一番。你今天放了台灣,換個和和氣氣,腳盆順勢一上把台灣馬住,得咧,以後買油買氣不止要看美帝臉色,還得看腳盆臉色,這以後的日子還能過?越南一看。哇!tg好欺負,咱們聯合眾猴看看能不能爭取個海南島?啥!不自量力?咱們人多力量大,種花家聽了王國師的高論,要搞「成功外交」,咱們一起叫,王國師絕對能讓我們成的。你說你這套算不算「資產階級懦弱性與妥協性」?本來是寫的評論,但是王國師把我拉黑了。
推薦閱讀:
※開槍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現代打仗都是超遠距離開槍?
※玩GTA 用坦克在洛聖都里橫行,突然想到如果我生活的城市裡來了個坦克,一小時內這坦克能被部隊打掉嗎?
※最近。中國海軍在吉布地建立海軍補給基地,但是會駐紮固定的作戰部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