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考古?考古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昨天家裡領導問我:人類為何要考古?我回答:了解和回顧歷史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再問:不是已經有很多古籍和文物了么?答:那不就是考古來的么?質問:老這樣把人墳翻個底朝天,不是讓人地下都不得安寧么?!答:。。。。。。


九月七日更---------

今天剛剛看完有關海昏侯墓考古的最近新聞我又不淡定了,或者是快激動瘋了。先喝罐牛奶平復一下心情。直接上圖

海昏侯墓出土的五千片竹簡目前正在北京大學剝離研究。

真是說什麼來什麼。

已經剝離的內容中設計到《論語.知道》篇

《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分別為古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如今大家所看到的《論語》是魯論語和古論語形成的版本。齊論語到漢魏時候就失傳了。齊論語和魯論語,古論語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兩篇,一篇為《知道》,一篇為《問王》篇。

其中公布的一片竹簡反面寫著「智道」,正面寫著「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這可能就是失傳了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

燥起來吧!

四月六日更---------

「我讀中文系,也修過文字學課程。看到籀文被寫成瘤文就忍不住說,答主既然是修古文字的,在知乎答題也請秉著面對拓本時的嚴謹和認真…」文中存在的錯別字多謝yys指出,下文中的瘤文改為籀文。

感謝白開水,忘川先生,答案答案,子文,朱光亞。對回的中的錯誤之處和不足之處給出來正確的補充,

感謝眾位支持。

-------分割線-------

作為一個研究古文字的我來回答一下吧,估計後面會有考古專業。先說一下我的研究領域古文字,包括甲骨文,瘤文,小篆,隸書。每天的研究基本上就是翻各種甲古青銅器竹簡之類的拓片目前還在學習階段,甲骨一共出土了十五萬多片存放在世界各地,大陸大約有不到十萬塊,單字的個數為四千多字已經釋讀的約有二分之一。記載了殷商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天氣農作病痛祭祀戰爭,通通占卜,大到國家重大事小到個人婚喪嫁娶衣食住行。這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錄,最原始的一手素材,一個神秘的國度就此展現在世人眼前,多麼美麗又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啊,你可以從那些最細枝末節的地方觸摸到不曾遇到過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形態,一種獨特的文化,三千年多年了呀,那麼遙遠又那麼熟悉,三千多年後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方式還有或多或少能看到他們的影子,有他們的痕迹。然而我們可以知道的就這麼一小部分,四千多個單字釋讀了連一半都不到。學過外語的都知道辭彙量為兩千左右的單詞是什麼概念,我們能理解的就這麼多,

再說說西周時期的瘤文,主要是出土的一些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如著名散氏盤,毛公鼎,上面記載一些墓主生前的事迹,一些讚美多詩句,一些標示身份的字樣等等,多的數百字少的了了兩三字,我們就根據這了了的幾個字最大程度的去還原墓主的身份,他的地位,所處的社會關係,發生的歷史事件,還原某個諸侯整個國度的原狀甚至這些諸侯國從來沒有在史書中出現過,都說我們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史記從炎黃一直記載了他們的萬代子孫,可是史記可信度有多少呢?除了其他人後補的不說,單說司馬遷大神親筆寫的那些。比如大家熟知的鴻門宴,他又沒在事發現場寫的就跟他親眼看到的似的。(在此沒有詆毀司馬大神造假的意思,主要說明史記有很大程度文學性質,這會降低史學的真實性)那還是據他比較近的那段,更遠的只能靠散落在各地的史料跟一代一代的傳說,史料就包括如左傳春秋國語戰國策之類,之前就有的類似諸侯日記似的起居錄,可不要忘了,戰國之前的各種書籍除了一些算命種樹的書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燒了,沒燒的被秦始皇放在大秦檔案處的那部分又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因此才有隋書經籍志里描述的

「經籍散逸,簡札錯亂,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為二,《詩》分為三,《論語》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其餘互有踳駁,不可勝言」

這是什麼概念,中華文化在這裡斷層了,之前有過什麼大生過什麼誰也說不清楚了。

有時候看一些出土的楚簡,記載了一些諸子百家爭鳴辯論的文段,我常想諸子百家那個時候該是什麼樣子的呢?言論高度自由,思想燦爛碰撞,漢文化就是從那個時候才有了雛形,可是諸子百家不止是道儒墨法,真的有百家,漢書藝文志一共記載了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書經籍志一共記載了六千五百二十部書,五萬六千八百八十一卷。然而這些書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多少呢?差不多有百分之六七左右。經過秦漢火三國的戰火五胡的戰火隋唐的戰火五代的戰火,蒙古的彎刀,清旗的鐵騎,一直到文革的牛鬼蛇神。就留下來百之七八。但就是這百之七八,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火種,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五千年一代代用生命和鮮血傳承的精神支柱。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呢?不是貪圖墓裡面的那些寶貝,那些文物的物質價值,不是古玩市場一塊古玉一隻編鐘佛像陶甬古玩字畫的拍賣價值,而是試圖還原我們的文化。

尚書禮記都是出自孔壁,是不是很遺憾孔子當年就抄了那五篇,孫臏兵法出土於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不管是甲古青銅還是楚簡漢策還是敦煌文卷。都是那麼少那麼少,馬王堆出土戰國縱橫家書,記錄的是蘇秦遊說六國的演講稿,跟史記記載的蘇秦有很大出處,真相一點一點一點一點被我們慢慢還原,聽說最近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個孔子屏風,想必樓主也是因為海昏侯墓才問這個問題,出土了那麼多的黃金,但對於我來說黃金不是最珍貴的,我最期待的是哪三千竹簡,記錄了什麼?海昏侯劉賀做過皇帝是位儒學愛好者最好記錄下遺失了的某部典籍,哪怕幾個字都好。

說一件跟考古有關的一件我覺得比較浪漫的事吧,

這個圖是出土的唐朝的一個瓷器,上面寫著一首沒被寫進全唐詩的這麼一首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埋了幾百年,元明清的那些書生詩聖全部不知道,那麼可愛的一首小詩如果不是這件瓷器就被遺忘在歷史的泥沙中了。你知道李白一共寫了多少詩嗎,杜甫又寫了多少,他們又留下了多少,十分之一都不到。寫春江花月夜的大才子張若虛只留下了兩首,寫登鸛雀樓的才子王之渙只留下四首,如果再往下說下去二戰時期因梁思成而保留下來的的日本京都,躲過了美軍的轟炸,因此當時在京都的一副王羲之的墨跡喪亂貼保留了下來,假如沒有梁思成,喪亂貼會就此消失,並且怎麼消失的什麼時候消失的我們都不知道,這是我們知道的那一部分,我們不清楚的那部分呢?那些將永遠是個謎

有時候我也常想研究漢字是一種什麼樣的境遇呢?從甲古到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漢隸再到楷書行書草書。又從繁體簡化為簡體。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啊,漢字載著中華文明的火種透著漢文化的骨血,從橫豎的中正美到撇捺的平衡美再到點勾的點綴美,從讀音的音韻美到結構的搭配美再到一直拼湊出整體的神韻美。

考古是為了什麼呢,不是為不是文物,而是這背後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脈絡。是最大程度的對文化解讀還原和傳承。

卧槽快過百了,好緊張

二百了,,,

卧槽第一次過百,好緊張


先仔細拜讀諸位學界的大俠在這個問題下的留言,作為後學,斗膽來說兩句,側重點是考古的社會價值。

我最早是影視行業,跟考古,歷史的相關學科都完全不相干,我學的相關文學專業也是戲劇文學。

不過,自己從小對地理和歷史很有興趣。03年春天鬧非典的時候,正好參與到NHK在北京攝製的一個歷史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得以進入故宮博物院的很多非開放區域,更有幸能和相關資深專家學者交流;隨後又參與金鐵木導演《復活的軍團》,通過這個機會,更有機會結識了有「秦俑之父」之稱的袁仲一先生,以一業務歷史愛好者的身份,能與如此顯赫的專家交流,實屬榮幸。

通過這兩個機會和袁先生的熱情指導、介紹,我在隨後能認識國內相關歷史學界更多的老師,接觸到更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我對歷史上戰國晚期「長平之戰」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也是通過這些老師的不吝賜教,得到了豐富的啟發和指導,自己多次前往高平室等相關地域。不久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剛播出的《喋血長平》,就是我和另一位優秀的紀錄片導演劉元的合作。

我是在12年之後開始進入相關專業歷史研究專業,主攻方向是哥大東亞研究所對明清以來東北亞地區宗教文化傳播與影響,目前主要精力是走訪和對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尤其是諸如中國內蒙古地區、外蒙古地區、俄國卡爾梅克地區喇嘛教僧侶與信徒,特別是對1991年蘇聯解體後,藏傳佛教信仰在外蒙古的迅速恢復這一現象。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個領域有所成就。

總體來說,我其實還沒有接觸過真正的考古,但通過接觸和了解,我可以總結下,我所接觸到考古與歷史研究相關學界的先賢學者們,對這一工作的自我定位。

最顯著的一點,考古其實是對人類文明和發展軌跡的保護、搶救。

我國很多考古活動,不是主動去考古,而是被動的。尤其是在陝豫晉這三個文物資源最豐富的省份。

都是某個地方修路修橋蓋房子建工廠,挖掘機一鏟子下去,地面陷下去,露出一個大洞,或者挖出陶片、磚瓦……一個沉靜千百年的古墓就如此意外的重建天日。諸如山西的侯馬盟書、太原的趙卿等很多轟動一時的重大考古發現,都屬於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這時候,對於考古工作者而言,對這些遺迹、古墓的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就是和包括盜墓者在內的各種負面勢力賽跑。

別看我國對「保護文物」意識的社會普及工作做了這麼多年,但別指望老百姓對古墓遺迹能有什麼高覺悟的認識,沒下去搶東西就不錯。更多的時候,是在對這處新發現古墓做整理的同時,還得和村名和施工隊民工交涉,希望能把我們來之前從墓裡面拿走的東西交出來,上繳國家(發現一處古墓之後,被人瘋搶陪葬品的事屢見不鮮,甚至把棺木都劈碎了)。

另外,如今這個社會,「盛世收藏」的風氣極濃厚,但對文物收藏的取道與方式,卻沒有得到糾正。收一件文物,背後不知道會毀掉多少文物。

比如說,國內有古青銅器兵器的收藏愛好者,自1995年高平市發現「永錄屍骨坑」之後,收藏愛好者就定期前往高平市,從當地人手中收購趙國青銅箭鏃(主要是趙鏃的外形比秦鏃更好看,在民間文物收藏市場上的價值高)。這些愛好如果在當地能收購到青銅戈,更是意外驚喜。其中有些老手,早已經成為專門靠這個營生的文物販子。

當地的農民也非常精了,也早就知道存在一個民間收藏者和文物販子支撐起來「市場價」。當地很多人在耕種、蓋房、修路等活動中,發現青銅器物,都是拿回家收好了,等外省的文物販子和本鄉的接頭後,統一收購。

這條對國內民間文物收藏市場上輸送青銅兵器的渠道,已經存在十多年。

在專業考古研究和文物研究方向上,對長平戰場出土青銅戈、箭鏃上銘文的研究,可以得知當時趙國的軍備生產體系; 對其金屬成分的鑒定,也得知當時趙國青銅器的冶煉水平,鐵+青銅嵌鑄工藝的發展狀況等等。

但在文物販子和民間收藏者手中,僅僅是衡量價格的標誌( 如趙鏃「左得工」,出現銘文,價格更高 ),這就是考古科研工作和業餘收藏之間的區別之一。

但有關部門對此,只能說有心無力,尤其是在地上地上文物都非常豐富的山西,按我接觸的幾位老資格考古工作者的話說,只能是抓大放小保重點了。


如果你早上醒來,發現自己失憶了,你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昨天,前天,以前做過的所有的事你都不記得了,你會是什麼感覺?

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集體失憶呢?

每一個人,即使他對歷史再漠然,都或多或少的對祖先做過的事情和有過的想法感興趣,只不過這些一閃而過的思考不深入不系統罷了。

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人類化石距今200多萬年。

中國有文字的歷史不過3000多年。

那從200多萬年到殷墟甲骨文出現的這段時間的祖先歷史如何復原?

只有考古。

歷史時期,考古學也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學用傳世文獻復原歷史,傳世文獻有自身的局限,而考古學用出土實物復原歷史,替死人說話,把死人說活。

歷史學與考古學是廣義史學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提供我們祖先生活的訊息,豐富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

人要往前看,面向未來,除了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也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


考古,並不是簡簡單單去挖墳掘墓。

其實,考古包括的內容很多,不僅僅是古墓的發掘,更重要的是對古代文化的一個綜合性、科學性地復原、保護,這才是考古的真正內容。

許多我們自身的過往,都湮沒在歷史紅塵中,而只有了解自己的歷史,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們自己。人往往會感到各種困惑,上到人生存在的價值這種幾乎無解的問題,下到一會兒要吃點什麼東西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在過往的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當我們去尋找解決方法的時候,幾乎只有一種思考模式——參考過往的經驗,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完全的創新是不存在的。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人的思想模式大抵有以下三種情況:

1.尋找前人的經驗,完全模仿前人的做法(或者完全信服前人的思想,我們俗稱復古派或保守派);

2.尋找前人的經驗,在它的基礎上作少許改動(我們俗稱改革派);

3.尋找前人的經驗,然後完全顛覆它,朝反方向運動(我們俗稱革新派)。

至於有人完全不參考自己和前人的經驗,閉門造車的也有——不過他們超過99%的概率,不是失敗,就是重複前人的工作做無用功,至於自己能夠成功的,恕在下孤陋寡聞,沒有聽說過歷史上有這樣的先例……

太陽底下無新事!!

考古學的意義之一,就是結合全球各地的史書、傳說、神話、史詩,甚至在完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將歷史上人們的各種情況再度復原出來,將歷史上發生過的各種事件的真相發掘出來。考古的結果會告訴我們,歷史上人們是怎樣面對各種問題的,如何去解決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又是什麼。

例如,對羅馬帝國的考古工作,告訴我們羅馬帝國崩潰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它自身經濟——特別是農業的崩潰。當它的擴張在五賢君時期結束之後,沒有掠奪來的奴隸耕作土地,義大利的農業逐漸崩潰,慢慢依靠來自西班牙的糧食的時候,羅馬的危機便已經註定。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考古工作,告訴我們這些土地是怎樣慢慢荒廢,經濟又是怎樣在200年的時間裡,一點一點的崩潰,最終在人們地生活中留下烙印。擴張不足以支撐一個帝國,它只能塑造一個帝國。在羅馬帝國之後,許多帝國依然走上了它的老路——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納粹德國……這就是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可惜上述各國不知道……

再比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是世界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文明。它曾經迅速發展,但最終在熱帶雨林中消亡。留下的文字資料少到很難說明什麼東西,依靠考古的工作,我們知道了瑪雅的衰落,與它自身的文化選擇有著極大的關聯。它自己的血祭文化,導致了連年的戰亂與人口的減少,而對於環境選擇的無知——選擇在熱帶雨林中,且不在河邊,取水困難,限制了聚落的大小、周圍農業用地的大小、衛生條件難以控制等,只要一場瘟疫,便可以掃平一個城邦。對過往經驗的不重視,導致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一個連輪子都沒有發明的文明,其衰亡幾近於必然。

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人人都知道它的巨大的石像,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天外來客的作品。但美國人的考古結果表明,復活節島上曾經有幾千人,也曾經有蓊蓊鬱郁的森林。他們利用島上的樹木,建起了高大的石像。可是當樹木砍光之後,他們喪失了建築工具、取暖的燃料——最重要的,沒有木頭來做船隻,他們無法離開這個島嶼,甚至連出海打漁都做不到。當歐洲人再度發現他們的時候,這個島上只有300人左右。直到今天,智利政府在島上恢復植被的情況依然不夠樂觀,前往旅遊的人數也被嚴格限制,因為島上接待能力十分有限。同樣的環境破壞的典型代表,還有美國的印第安人的普韋布洛遺址。他們兩個遺址告訴我們,環境一旦破壞,帶來的是文明的崩解,社會秩序的崩壞。現在我們並不比他們聰明,五十步笑百步耳。

所以說,考古學的終極意義,就是告訴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過往的經歷,讓我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為我們的決策提供更好地建議——再往深里說,通過考古學,我們可以知道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原因,找出我們存在的方法,尋找我們存在的意義。

如是而已。

利益相關:考古系畢業,對國內的考古界的良心失望,轉行干其他的一個懦夫而已。


借用蘇秉琦八十五歲生日時,他的學生寫給他的祝壽辭:「歷史已逝,考古學使他復活。為消失的生命重返人間而啟示當今時代的,將永為師表」。

借用李澤厚的觀點:「物之所言比言之所言更有力,所以一定要重視考古學」。

以上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認知的。現在社會並不是人類生存的終極形態,人類要前進,就要了解這個規律,那就要了解包括歷史(包括但不限於地質史、氣候史、生物史、科技史、經濟史、軍事史)在內的各種知識,考古就是其中一項。


明確告訴你:沒意義!問意義可以問死99%的研究


如果沒有考古,根本就沒有擾的地下人不安寧這個觀念啊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過去的生活 文學 藝術等 很多方面都需要藉助於考古來了解

我們還是從歷史的各個組成部分來講

首先,我們看看政治史

二里頭等的發掘 使我們知道商代以前中原就有 廣域的中央王國 (尚無法證明是夏朝,但是可能性很大)

海昏侯墓里 發現了大量的儒學經典 可以說明劉賀並非漢書里說的無知小兒 而是有文化的人

史書上的劉賀

「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劉賀在即位二十七天內,就幹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四十件。

考古發現的劉賀

其次我們看看文化史

尚書裡面說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甲骨文裡面的冊字就像 簡牘 典字就是兩隻手拿著簡牘

使我們了解到商代我們就有簡牘 雖然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商代的簡牘沒有保存下的。(商代並非只在甲骨上寫字 商代並非只在甲骨上寫字 商代並非只在甲骨上寫字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上為冊,下為典

清華簡裡面 出土了多篇 已經湮滅的古尚書 有力的證明了西晉所謂重新發現的《古文尚書》是假的

史記說孔子前詩經3000首,孔子刪到300首

歷代對於此爭論不休

《周公之琴舞》一次就貢獻了十七首詩經逸詩,使得孔子刪詩說大為可信。。

百度百科的觀點還比較陳舊 否定 孔子刪詩說 但是社科院的論文已經傾向於孔子刪詩說為真了

郭店楚簡里 出土了很多先秦儒道文獻

其中有德經 道經 其他比如 太一生水 對研究先秦道家哲學頗有意義

裡面儒家文獻體現了 子思子的思想 正是 孔子哲學和孟子哲學 之間的過度。。

再次我們看看 服飾史

古代文獻 如尚書說 夷狄左衽 中原右衽

看商代考古發現證實

婦好墓玉人 商人是右衽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 果然是左衽

第四,我們來看看法制史,

對於先秦西漢的了解 我們大多來自 先秦諸子和史記、漢書等 但是西漢的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先秦各國史書大多已經毀坏於焚書,所以他寫先秦史的參考的資料都不豐富 很多領域 比如法制史 經濟史 諸國編年史 還存在很多迷霧而出土文獻則很多則可以使我們了解許多被塵封的歷史

比如說 睡虎地秦簡的發現 使我們了解了 秦朝法律的很多地方

睡虎地秦墓竹簡共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甲種與乙種《日書》。其中《語書》、《效律》、《封診式》、《日書》為原書標題,其他均為後人整理擬定。

其中法律部分記載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幾個單行法規的條款原文,共記載法條六百條。記載的秦律的形式主要有:

律:自秦始皇、商鞅時更「法」為律。

令(制、詔):制是皇帝對某事的批定,這種「制」做為法律形式出現時稱為「令」。

式:最早出現於秦國,主要指法律文書。程式,如調查、勘驗、審訊法律文書的具體程式,還包括一些諸如現代的執法人員行政管理制度。像竹簡記載的「為吏之道」。

法律答問:法律解釋。秦代的法律解釋由國家設置的官吏統一進行,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

廷行事:廷指官職即廷尉,廷尉是各級「法官」,事是判例廷行事,指可緩行的判決成例。

時至今日,尚未見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見最多的法律條文也僅是睡虎地雲夢竹簡所載的一千多枚竹簡記錄的秦朝條文。

其他 待補充

里耶秦簡 使我們能夠了解秦代地方政府的運作與管理 地方社會生活

先到這裡,,有空再填坑。。。


說到終極意義,想起哲學的三個著名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考古就是在嘗試解決前兩個問題。


我不是考古專業的

但是我從小到大行走的方向一直是考古

我的理解是

真正的考古不僅可以讓你認識到什麼是歷史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考古很累

真正熱愛考古的人都是內心虔誠 無所畏懼 可以走在路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可以為了考古風吹雨淋卻依然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虔誠閃閃發光

可以漠視自己所謂的前途走向自己最熱愛的東西

我覺得這就是考古的意義

讓人感動讓人擁有方向

我現在因為一些原因沒能讀考古而在讀經濟

但是 未來的某一天 或者寒假或者暑假 總有一天我會去考古工地 那麼我的理想就已經可愛地完成了


其實,我覺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勿噴。

樓上說了很多,

關於總結規律啊,類似於以史為鑒啊之類的

我覺得是考古存在的意義,不是考古學的意義也不是考古學家的意義啊。

我們需要有人來做這些事情。配合基建啊,總要有博物館什麼的給人以歷史記憶啊。

但是,考古學家。這個職業似乎並不能很得到社會的肯定,有考古,善,我們有途徑去了解歷史,總結社會規律為人類發展貢獻巴拉巴拉。但沒了也不會怎麼樣啊。。。

如果一個學科受到社會的廣泛質疑,那它的意義何在。

所以。考古學的意義,我現在竟感到很懷疑。

所以我為什麼要研究嶺南地區某史前的考古學文化呢。

回家我爸問我。我們這幾乎是唐朝才開始有的歷史。你說你研究那個史前有什麼意義呢,特么還都在蠻荒時期好嗎。幾個人群流動了so what,今天你不用研究人口都往這流動。

我爸一直都以為我在做高端大氣的文化遺產研究。很是能跟進國家文化方面政策的步伐,甚至還能響應一下海絲申遺什麼的。是個遠離他們商賈銅臭味的好孩咋。

感覺十分對不起這個交的學費和噹噹網買各種考古歷史相關的書買到了鑽石會員的賬號。。。

深夜刷論文質疑自己中,哭泣想要轉行了。。

匿了。求不挖。。


個人理解,考古的意義:補史,證史,糾史,正史。

發現和理解先民的智慧,明白我們從哪裡來,更好的去探尋和延伸未來。


沒有時間了


大概是因為有人願意研究吧


無它,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我們來自哪裡?我們怎麼一步步走到現在?我們要怎樣走向未來?


不請自來。因為沒有一個答案讓自己滿意,憋了好久,決定自己動手。

其實說到考古學的意義,每個人的理解都可以不一樣,即使加上了「終極」二字。

比如文化歷史主義者認為考古的目的是為了復原過去,過程主義者則認為考古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超越人類文化的一般性通則,後過程主義考古學認為考古學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過去文化的意義。(當然,也可以是為名為利,為了自娛,看那個金手鏟的故事就知道了)

而他們對考古學本體論的思考似乎是「遞進」的。因為尋找一般性的通則無疑必須站在事實的基礎上;而後過程主義同樣如此,但與過程主義對於意義理解的唯一性、排他性相比,後過程的理解看上去是非排他的,是多元的。但實際上不論是過程主義還是後過程主義,兩者均預設了考古學必定是有意義的,不論意義是唯一的還是多樣的。

那麼,當我們追問終極意義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

考古學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實際上當我們談及意義一詞時,就先天地帶有以自我衡量他者的立場。比如說,上面高票答案的「意義」就是基於中國考古學,或者說是中國人的視角去討論這種終極的意義。

但是,這種意義真的是終極意義么?

我認為不得不回到考古學的原初誕生情境去思考這個問題。

這個情境,大家都不會陌生,就是基於過去的思慕,不論是中國的金石學還是歐洲的古物學。當然前者對思慕的是過去的「禮」,出於心理上的道德訴求,同時又與政治有所關聯;而後者思慕的是過去的文化,是對曾經的輝煌的頂禮膜拜,掘寶、藏寶的舉動背後更多是一種炫耀。

所以這個對過去的思慕,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純粹,或多或少有著一些現實的考量。

而各位的回答亦基本都是在這個層面上進行回答。所以與其說考古學的意義在於人們對過去的渴求,倒不如說考古學的意義更多是基於我們每一個當下的彷徨和對於時間流逝的無措,以及對未來和未知的「恐懼」。所以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而言,我們復原過去可以構建共同的歷史記憶,凝聚當下的族群;我們試圖通古今之變,是希望能夠預知未來,所謂「以古鑒今」,規避風險。

從此層面而言,考古學似乎頗類一種宗教信仰。因為過去的人們往往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渴望把握當下而信仰,今天的人們則因為同樣的原因而考古(當然有著科學的外衣的包裝)。

那麼,問題就轉化成了:信仰有意義嗎?

(後面的還沒想好還要不要寫)


考古——「懷著對整個人類的敬意」。

人類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不容易!

斯人已逝,那些破銅爛鐵碎陶片石頭骨頭土壤植物孢粉,跨越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因緣,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他們曾經來過。

從考古的視角,現在的一切,在整個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上,只是恆河中一粒沙。

我們都希望在恆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吧。


告訴你家領導,考古不挖,也有盜墓賊挖


替隔壁專業答一發(?ò ? ó?)

對於單純某個人來說,的確沒有意義。

但是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就我而言,是文明進步的基礎和體現。

歷史研究無論如何都有其局限性,臆想,猜測,腦補在考古學正式出現之前是人們研究過去的重要手段,即使古文獻中記載得多詳細,只要有考古新發現,一個非常成熟的完成度99%的理論都可能會在一瞬間被推翻。

考古可以說是和數理化一樣講究事實勝於雄辯的學科。

為什麼需要考古?

考古和歷史是人類這個族群的記憶。

就像為什麼我們能記起昨天我們幹了什麼,前天我們幹了什麼,甚至十幾年前我們幹了什麼。

考古不過是讓我們能想起我們萬年前幹了什麼,千年前幹了什麼,在地球上沒有我們的時候,又發生過什麼。

不禁感慨,現在很多很多人對於考古和歷史的印象都只停留在挖墳,背書,找不到工作上。

你們不清楚的過去,我們都替你們一一記著呢。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史書的記載被考古研究證實?
海昏侯墓里挖掘出了哪些比較獨特的文物?
究竟有什麼考古文物能夠證明古希臘所謂的科學不是後人附會的?
古墓發掘為什麼要從封土堆開始?
考古學家發現過哪些史書中從未記載過的國家、民族?

TAG:歷史 | 文化 | 考古 | 科學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