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樣的音頻器材才是好器材?

看了很多喜歡音樂的人都想選好的耳機音響啥的,但是啥東西好呢?


更新學校新棚子的SSL檯子:這絕對是好貨,SSL這個牌子的逼格專業人士都懂得^_^

——————

信仰 逼格 上圖


謝邀,正好最近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一點見解跟大家分享。

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接觸耳機發燒,音頻發燒,可是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從深度來剖析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了,下午陽光明媚,突然很想說點什麼,那麼就聊聊,什麼是好器材吧。07年試聽大奧圖鎮樓。

1:HIFI高保真,究竟什麼是真

先下結論,以母帶師在母帶棚里用棚里的設備播放出來的聲音為真。具體,請往下看。

幾乎所有的音頻廠家都願意給自己貼上「高保真,hifi」之類的字眼,放眼望去,每一個聊「真」的廠家幾乎都在強調「我們能真實的還原現場啊!!!我們能真實的還原音色啊!!!我們可以聽出歌手唱歌的表情啊!!!」每次看到這些文案,我就冷笑不止。R U OK?還原現場?你在逗我?首先提兩個問題,你去音樂廳,坐第三排和第十排,哪個聲音是真的?一首流行歌曲中,一把gibson的吉他和一把fender的吉他,哪個聲音又是真的?

現在大家聽到的,基本上都是錄製好了的數字音樂。而成品數字音樂的製作流程,一般如下:

1:演奏及多軌錄音

2:素材處理

3:混音

4:母帶處理

首先大家可以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實驗,拿起你們的手機,貼著麥克風說話,再離開20cm,說同樣的話,感受一下聲音一樣嗎?這兩個都是原汁原味沒有經過處理的你的聲音,那麼,哪個是真的呢?當然有朋友會說,手機的麥克風質量差啊,好的麥克風就可以還原出真實的聲音啊。。。Too young too simple。。。對於一個數字音樂作品來說,損失最大的就是在錄音環節。因為麥克風擺位不同收到的聲音差異都非常大,就像照相一樣,你在不同的角度去拍,拍到的東西總是不一樣的,而現實是有著無限可能的,麥克風也好鏡頭也好,只能記錄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然後第二部是素材處理,對於古典音樂錄音來說,消一點噪音,簡單的整理一下就OK了。而對於流行音樂來說,修音高,修節拍,整理音量大小,沒事再補錄兩句啥的,都是整個唱片製作工業里最基礎的工作了。對於經過聽覺訓練的人來說,由於每次補錄,人和麥克風的距離都會產生輕微的變化,而位置的改變會造成音色的變化,其實是可以聽出來的。哦對,BTW,很多流行音樂裡面的樂器,聽起來很像真實錄音,可是現在很多都是用MIDI採樣直接製作的,假如說你聽到了一段特別燃特別牛逼的鼓,一直想不通他究竟怎麼敲出來的,那麼,很有可能他就是MIDI製作的而已。本來都是MIDI製作了,那又如何談「還原現場」呢?

第三部就是混音了。而混音這一步可以說會顛覆很多發燒友朋友對音樂製作的認知。很多人都擔心,如果用EQ的話,會對聲音造成損失。而在混音過程中,幾乎每個音頻軌道都需要用到EQ。不過順口說一句,民用級EQ對聲音損失的確很大,專業級的EQ損失會比較小一點但是還是有損失的,不過EQ作為一個讓聲音可以更有特色或者更好配合的工具,在碰到問題的時候,錄音師們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打開EQ。當然了,其他混音工具還有操控動態的COMPRESS(壓縮),這個效果器,可以讓動態加大,可以讓動態減小,可以讓聲音變柔和,也可以讓聲音變硬,非常神奇,在此就不詳細描述了。還有一個很常用的工具叫做混響,大家在金耳朵測試裡面也對這個東西有了一定的概念,對於營造空間感和氛圍感來說,混響是最好的武器。聽著感覺像是在大廳里?房間里?衛生間里錄的?醒醒吧,絕大多數,都是在錄音棚里錄完了之後加了空間混響罷了。

最後一部分就是傳說中的母帶處理,母帶處理一般要做一些什麼呢?一般的母帶棚里有更好的設備,母帶師的耳朵和藝術修養也要更高,然後通過EQ將頻響調節平直,再通過壓縮控制整體動態,最後通過一點混響將所有的聲音全部黏在一起,最後一步就是通過一個限制器,把整體的音量電平加大。當然,如果是24bit 96khz進行混音,要輸出16bit 44.1khz格式的wav文件的時候,還要做一步叫做抖動。抖動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增加一點很小很小聲音的噪音,用來補償格式轉換帶來的動態損失。就這麼多了。

作為一個語文水平並不出色的工程師,上面的描述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你們所聽到的數字音樂,已經被麥克風,錄音師,混音師處理的完全面目全非了,數字音樂本身,就已經和「真」背道而馳了,試圖通過音頻回放設備求「真」,不是搞笑嘛。但是,如果我們把真的定義,定義為:母帶師在母帶棚里用棚里的設備播放出來的聲音為真,似乎就已經不存在任何的問題了。因為這樣的話,已經把錄音師,混音師,母帶師他們對聲音的操作與處理全部歸到了音樂創作本身,大家想想,這樣,是不是就是合理的了呢?

2:HIFI,監聽,HIEND之間的區別

而現階段在國內,HIFI的定義被擴大了很多,很多朋友表示,好聽,那也就是HIFI的組成部分啊。當然,這個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任何和藝術相關的東西,都有技術性和藝術性的追求。所以說,現在很多對HIFI的定義成為了「好聽」。那麼接下來,我將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就是,HIFI,監聽,HIEND,區別究竟在哪裡。

從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知道,所謂的「真」就是母帶師在母帶棚里用棚里的設備放出來的設備為「真」。而母帶棚里的監聽設備,基本上都是一些聲音非常準確,而且味道都很不錯的高端音響。

那麼接下來又涉及到兩個觀點了,一個是準確,一個是好聽。

什麼是準確:準確就是指聽覺頻響中正,聲音定位準確,聲場自然,高中低頻銜接優秀,動態不誇張也不被壓縮。

什麼是好聽:材質擁有特殊的共鳴屬性,比如說溫暖感,通透感,或者通過一些聽覺頻響上對某些特定頻率增加或者減少讓聲音更加的「抓耳」

大家可以看出來,準確和好聽,這兩個東西有部分重疊,也有部分偏差,主要就是在於聽覺頻響端的差異。所以說,音響器材被劃分為了「HIFI器材」和「監聽器材」

HIFI器材:以好聽為第一追求,而準確並不是特別重要。

監聽器材:以準確為第一追求,而好聽並不是特別重要。

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家會發現,很多HIFI器材,頻響並不是特別平直,但是味道很好,對於某些特定的音樂來說,感染力非常驚人。而很多監聽器材,聲音聽起來干,硬,冷,薄,刺,但是他的聲音非常準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造成了二者在結果上的區別。

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頂尖的HIFI器材,和頂尖的監聽器材,都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頂尖HIFI器材:聲音好聽,然後聲音盡量接近準確

頂尖監聽器材:聲音準確,然後聲音盡量好聽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個東西,都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就是,即好聽,又準確,最終殊途同歸,達到HIEND

HIEND:準確的同時好聽,好聽的同時準確。

要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是非常高的,這對於音頻硬體廠商來說,即挑戰的是廠家的技術實力,又挑戰廠家的藝術修養,對於很多專業出身的廠家來說,他們擅長做到「準確」,但是不擅長做到「好聽」,而對於很多HIFI出身的廠家來說,他們擅長做到「好聽」但是根本就找不準「準確」。當一個廠家即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又有足夠的藝術修養,就可以根據產品線的規劃做到遊刃有餘,而產品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是所謂的HIEND器材,才是真正的好器材。

說到這裡,我也順便說說我對一些產品種類的看法。比如說,動圈耳機,調節的空間特別大,可以監聽也可以HIFI也可以HIEND,而動鐵耳機,聲音整體來說味道一般,但是只要明白什麼是「準確」的話,通過多單元分頻設計好,勝任不錯的監聽耳機沒什麼問題,如果說設計的特別優秀,在一些細節處理將聲音做好聽之後,也是可以達到HIEND的。靜電耳機平板耳機,由於天生的音色特點,出來就很好聽,作為HIFI耳機是很出色的,而如果想達到HIEND級別的話,調節難度較大,但是也是可以做到的。最後一種最近興起的圈鐵耳機,說實話我一直認為這個的天花板就是,比較不錯的HIFI耳機,因為由於動圈和動鐵的衰減速度不一樣,而且發聲方式都不同,銜接問題是不可解決而只可以減弱的(注意是不可解決而不是很難解決),而銜接部分都不合格的話,是沒有辦法稱之為「準確」的。所以說先天的發聲方式註定了圈鐵耳機只能是「好聽」的耳機。

3:貴价的器材,就一定是好器材嗎?

前段時間飛利浦做了個金耳朵測試,宣傳廣告語是,全球只有百分之5的人可以獲得金耳朵。然而,在國內,只有不到百分之2的朋友得到了「金耳朵證書」。而這裡面,還有很多朋友是通過「雙開」等方法通過的,說明了什麼呢?個人認為說明中國發燒友整體水平偏低。很多朋友不是說熱衷於試聽器材,研究音樂,尋找屬於自己的感動,反而熱衷於撕逼,放神論,沒聽過產品就黑,編段子黑,造謠黑,高級黑,要麼就是看到了價格高就跪,價格下來了就踩,心想:尼瑪這東西敢賣這麼貴一定有他貴的理由啊,不管聽過沒聽過,價格貴就是屌就是好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價格掉下來了,尼瑪垃圾,看吧,聲音不值那個錢了,之前就是騙錢的。說白了,以價論聲,以出身論英雄,全球哪個地方也沒中國這麼熱鬧。

閑話不多說,回到話題,貴价的器材,就一定是好器材嗎?個人認為答案是,錯。當深入產業鏈之後就會明白,其實很多的東西,只是廠家定位的不一樣,比如有些品牌定位為「奢侈品」,所以說他會將產品設計,工藝,營銷附加值,逼格等這些東西提的特別的高,而這部分佔據了產品售價里很大的一部分。當然啦,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產品本身就稀缺,購買難度極大,海內外大神和壕們都說好了,賣一個是一個的產品,也會提高產品的售價。而還有一部分呢,其實就是廠家為了豐富產品線的定價區間而刻意做出來的價格差。舉個例子吧,AKG K420和K450,當時價格差距非常大,然而,這倆產品,喇叭一樣,外殼有點兒區別,調音略有區別,反而是420的聲音整體要比450好聽,可是反而是450貴。還有當時HD650上市之後,一堆人在那裡說,HD650秒HD600啊(估計很多朋友都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事實上,HD600的聲音比HD650好很多。這還是同品牌之間的對比,不同品牌之間的對比相差更加懸殊。當然,我這句話代表的是業內的基本認知,不代表每個人對產品的判斷。音頻產品,又不能跑個分,評判標準僅僅存在於極少數專業人士接近一致的一個評價範圍,而對於消費者來說,評判標準僅僅是自己的耳朵,僅此而已。售價這種東西,完全看看就好啦,評測大概看看,有機會自己聽聽,比啥都強。

一句話啦,產品賣多錢,需要考慮的因素特別多,比如是大牌還是新牌子,比如是國產還是進口,比如對標的對手產品賣多少錢,等等等等,聲音反而僅僅是一個考慮的因素。還有最坑爹的就是,敢不敢吹牛逼放神論,想當年狂燒3004都賣600塊錢兩條,當然,太過了,還是會成為笑話的。

最後給這篇文章一句總結吧:漂亮的,炒作好的產品,在產品上市前期可以獲得很好的銷量,而聲音優秀的產品,可以獲得一個長久的生命周期。因為,只有時間會證明,誰是真硬核


稍微寫點見解:首先這「好器材」不太好定義,好聽?物美價廉?牌子要好? 如果只是討論單純器材的好壞,首先,要耐用23333,不開玩笑了。

好聽不好聽每個人都用心中的判斷,這說起來就大了,個人見解,聲音首先要正確!這個正確表現的是真實還原音頻文件(包括起碼模擬設備)本來的聲音,盡量少音染,頻現平直,不要在最終出來的聲音上加各種「EQ」,這只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了,各種器材,設備,甚至線材,都有帶點自己的「染色」部分。個人覺得一些專業廠家的器材,用做監聽設備的一些,染色都比較小。

有人會說,染色才好聽啊,我就是要聽那些「女毒」「男毒」,這種設備說好聽我不反對,但好不好真的就有爭議了。染過了,本身聲音都不夠「正確」,何來「好」之說呢,染的恰到好處,同時保持一定的正確性,這才是真的好器材。如果是要給好器材,首先聲音要「正確」!


所謂好器材我想了很久,但是沒辦法界定這件事兒,你說有錢,那當然可以買到很多好器材。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器材,是聽這個器材的人。

誠然,你可以用一堆頂級器材去培養一個人。讓他認識什麼才是好東西,好器材,張學友手裡的蘋果是脆的還是面的。但是他是否真的對藝術家的音樂抱有真實的認識呢?仁者見仁吧。

我再也找不到用愛華聽羽泉《最美》時的感動,也找不到倆人一起聽《簡單愛》的幸福。

我試過用斯大林聽趙鵬,好不好?非常好,低音沉,高音亮,中音抓耳,可是不感動。

剛做好一條耳機,在聽老喬的《Ten words》聽出了感動,說實話我試耳機也沒什麼前端,做好了插到播放器上試試。有時候心情這東西才能體現器材的價值吧。就這樣。


能耐久聽。


謝邀。這個問題如果在別的論壇可能會引發口水戰,好在這裡是知乎,當然也說明知乎的音響類有點冷清。

我個人的理解,音響是為聽音樂而服務的,這裡面有個主觀與客觀的度的把握。但正如音樂會使人痴迷,音響器材同樣會使人痴迷,甚至平時非常冷靜客觀的人,都會成為頻繁更換器材的高燒友。

判斷什麼是好器材,這恐怕跟閱歷、經驗關係挺大的。十多年前的CD時代,我認為很多入門級的英國器材,中價位的歐洲(北歐、西歐)器材是好器材;現在,我會推薦一個easy hifi的理念:數播+有源監聽音箱。這裡面很多的基本的認知我是贊同@賤兮兮的老羊的。用數播去重放接近母帶質量的數字檔,使用有源監聽音箱,這就比較容易接近唱片製作者所聽到的表現,也更接近現場的表現。

從愛好音樂的普通用戶購買器材,又不希望花費太多時間精力這個角度而言,起碼要聽聽現場音樂,有可能的話多體驗一下不同的器材表現,在這個基礎上再參考一下論壇、音響雜誌,可能會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器材。

以上。


看一堆HIFIer大談特談也是醉了,我都不敢解釋什麼叫「還原好」

如果手上連mix或者master的工程都沒有,有啥資格說還原的事兒。

╮(╯_╰)╭

——————————

結論:沒有絕對的好器材,只有絕對的好聲音。而對於每個人來講,好聲音就是自己聽起來爽能讓自己嗨的那種聲音,能發出這個聲音的器材就是好器材。

——————————

以下是吐槽:

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喜歡把「頻響曲線圓滑兩頭稍翹低頻量足清晰有彈性中頻甜有質感高頻亮不刺耳清晰有顆粒感」這樣的自身評判標準強賦於他人並且告訴他這就是好器材才能有的聲,沒這聲就是爛器材?

然而「低頻量足且清晰」跟「高頻亮而不刺耳」這是不可兼得的,掩蔽得我母親都不認得,還死命想在eq上拉高頻?音箱耳機耳塞拉爆了都還是不清晰的。

還有就是把2000Hz以上稱為「高頻」是種極其業餘且誤人子弟的論調。

以前我相信通過演繹能力更強的設備的使用,可以給人培養出相對平和的聽音觀,並且擁有對比器材之間差異的能力;後來發現這麼做沒有意義,因為好設備不是AB出來的,是人通過聽感選出來的。即便是解析力爆棚、量感和質感都無與倫比的四分頻,在很多人耳朵里也不見得聽起來是很好聽的。


最簡單的判斷標準:有名氣的(這個當然不能是惡名昭著)、貴的。

通常來說滿足這兩個標準的器材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至少是中上水平的。

至於好聲音,請去所在城市的現場各類演出(最好包括古典樂)聽一聽,或者找一些高端音響店聽一聽就差不多能有個概念了。

以及實在挑花了眼,耳機就在森海、AKG、拜亞裡面選,箱子就在寶華、KEF、FOCAL當中選。通常來說這幾個選擇可能並非最佳選擇,卻是最安全的選擇。

最重要的一點請時刻牢記心間:『你喜歡』和『好的』東西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上面那句話正說反說都成立。好的東西你很有可能不喜歡,而你喜歡的東西也很有可能並非是什麼很好的東西。


性能強。

之所以現在音響類產品不能一概而論哪個好,是因為沒有一種科學的評價方法。

假如發展出了比頻響測量、方波響應、瞬態分析更完善的測試方法和理論,所有「好不好」都可以歸結為跑分「高不高」的問題,那這一行就不會像現在這麼混亂了。

短期之內不可能。因為心理聲學還不完善。

我們雖然知道頻響、瞬態等數據和聽感有聯繫,但是還不知道「聽感」和「自己滿不滿足」有什麼直接聯繫。不知道具有某參數、性能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讓自己「爽」…

以後一定會有一個類似於3Dmark似的Hifimark,依據跑分和天梯圖買東西,分高的就肯定好,沒有眾說紛紜。


倆字就能回復:好聽。

什麼叫好聽要問你自己的耳朵。


這套器材好不好?好。完美驅動的K701聽ACG戰天戰地戰一切;HD540G作為當年的大奧團隊唯二的作品之一(是的,另一個作品就是聞名遐邇的大奧菲斯),聽古典聽交響,味兒突出一個正。但是這套東西你拿來聽滾石?拿來聽姆爺?是不是味道就有點奇怪呢?

所以先搞明白自己喜歡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打開你的網易雲看下你最常播放的是什麼,比如這樣:

啊我的口味有點奇怪,而且我也不知道我是為什麼莫名其妙聽了這麼多遍賢良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但是看我這個口味兒,感覺來一發skullcandy aviator 2.0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理由是這貨不論動態還是低頻都是同價位的個中翹楚,在POP、民謠、RB、RAP這些類型的音樂表現都還不錯,所以當年半價699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來了一發,活活戰了一年多,這就是我眼中的好器材。

當然咯,選擇的標準並不是唯一的,比如說你聽搖滾可以選擇價格便宜量又足的KOSS PP,也可以試試看MARSHALL MAJOR這個吉他利器(大馬勺這個貨在吉他回放上可以簡單的說它這個聲音就是對的,沒有什麼辯駁的餘地),但是這倆東西聽起來一樣么?完全不一樣。調音的走向不同,直接導致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具體區別在哪兒我懶的展開說了,反正多聽多想,眼見為虛,耳聽為實吧。


從根本上來說的話,好像應該是完美的還原,但是又好像不是。電吉他失真談不上還原,電子樂失真更談不上還原,還原好像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說的話,好像應該是好聽,但是又好像不是。什麼叫好聽?好聽很難找到一個標準,那又怎麼判斷哪個器材好聽?

要是說一些更客觀的:佩帶舒適,長得好看,隔音效果好,使用範圍廣,便攜。好像又跑題了。

所以說:藝術的東西追求個格調,實用的東西追求個合適。

以上。


聽音樂不是反覆搞AB,搞形而上學,辯證法就是要一分為二。聽音樂是為了尋高興,所以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即可。每個人需求各異,有人木耳朵,有人金耳朵;有人聽國產mp3原配的耳機都行,有人聽幾十萬的hifi器材都能聽出毛病。廠家生產器材的目的是讓你通過器材欣賞音樂,而不是拿音樂考驗器材。即使有這樣的目的,那也是調音師的工作。


器材是手段,音樂才是最終目的


自己聽的爽就好


很簡單,好聽的器材就是好器材。

要達到好聽就很難了,每個人對好聽的定義不同,最終選擇的器材就不會相同。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


我來認真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錯誤。本人算是小燒了吧,從mx500加上魅族m6 到現在ipc加上denon c710 退燒為止 期間玩的器材不計其數。

先說說耳機。

很多人覺得耳機越貴越好,其實不是。下面說幾個燒友喜聞樂見的詞:風格預算。

風格的話 舉個例子。你喜歡搖滾 卻買了個k701 這就是完全的錯誤。每個耳機所擅長的方向不同。一般來說德 廠歐廠擅長古典音樂 日廠擅長流行。這個比較雜不展開說了。

預算的話。每個廠家都會不同價位有自己產品線,舉個我熟悉的,小日本的索尼,低端產品不計其數,而且基本調音都是低頻為主。但一到稍微高端點的比如mdr-1a開始,風格就比較hifi了。更別說exk這種一般人無法接受的聲音了。

所以說選擇一款比較適合自己的最重要,要綜合預算和喜歡的風格來看。之所以選擇ipc加denon的c710是因為ipc操作便攜秒殺各種磚頭,denon是耳機里少有的箱子味的牌子,畢竟做功放起家。

音響的話本人不是很熟悉也玩不起,以前自己配了一套denon功放加jbl polk pionner的影院。這個比較複雜。

總之一句話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有機會的話還是多試聽一下。二手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途徑。


再牛逼的設備也聽不到跟她漫步校園時 一副耳機分開聽的愉悅。


以前比較小白的時候,覺得不要音染最好。所謂還原最真實的聲音嘛。但是你知道嗎,錄音師早已使出百般招數,把錄製的聲音全都修改過了。壓縮,eq,其實最後早已不是真實的聲音了。
所以耳機再好,也只是回放了錄音師創造出來的聲音而已。因此,還是耳朵收貨吧,多聽一些器材,自然就知道什麼是好耳機了--把特定的音樂放得感覺最到位,就是好東西。


推薦閱讀:

我想買一套5.1的家庭影院音響,2000到3000的預算,什麼品牌比較好?
麻煩推薦一款藍牙音箱,備選:ue boom,jbl charge2?
手機連接音響後,調節音響音量與調節手機音量,輸出的音質一樣嗎?
ps4pro光纖輸出如何連接並設置?
jbl耳機音響到底怎麼樣?

TAG:音樂 | 耳機 | 音響 | 音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