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好基於粉絲群體及各種社群的運營?


社群運營,做好社群定位是關鍵!

從小米粉絲社群、邏輯思維,到2015年社群在全國遍地開花。社群經濟作為新興的一種商業形態,越來越受到互聯網企業、明星大咖、各類社會機構及傳統企業的青睞。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社群在建立之前如果定位不清晰,就很有可能陷入烏合之眾般存在的尷尬境地。

電商平台衰落,社群經濟迅速興起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推進,O2O項目大量快速崛起,傳統PC互聯網時代的電商平台也面臨著流量下滑、分化,商家越來越難做,獲取用戶成本越來越高,價格越拼越低,直至到賠本賺吆喝的 「陪跑者」尷尬角色。部分商家甚至選擇了「集體逃離行為」,比如近年來大量中小商家逃離淘寶。

曾一直佔領B2B市場推廣費用半壁江山的百度搜索競價,效果也越來越差,商家越來越多,用戶卻被移動端和各種場景不斷分化。無怪乎商家抱怨原來還挺有效,現在卻白白花錢打水漂。近兩年快速躥紅的微商由於無底線的朋友圈刷屏或疑似傳銷的多級代理模式,也在大家的口誅筆伐中,淪落為非主流模式。

與此同時,社群經濟作為新興的一種商業形態,近兩年的關注度在不斷攀升,除了小米粉絲社群、邏輯思維引領者外,2015年更是全國遍地開花,無論是做手機的華為、美甲的河狸家、還是大象的避孕套、燉鍋的新鮮生活,更有吳曉波的讀書會,李善友的顛覆式研習社……社群越來越受到互聯網企業、明星大咖、各類社會機構及傳統企業的青睞。

社群的本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聚焦

企業到底如何建立和運營自己的社群?很多企業朋友投入很多精力,招聘了專業團隊,開了微信、微博、貼吧等平台工具,也投資不少心血,可結果很一般,粉絲還是很少,社區很沉寂,會員也沒有活躍度,僅有的活躍度不過是大家閑聊灌水或廣告漫天飛……

如何從無到有構建一個有生命力的活躍社群?社群的本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焦,核心是價值運營,如何提供大家趨之若鶩地輸出價值,是衡量一個社群的關鍵,一群人聚集起來之後可能是烏合之眾,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和什麼人一起幹什麼,運營新社群首先面臨的是社群定位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普遍認為引領傳統企業戰略規劃的定位理論過時了,互聯網思維更多講的是跨界,直至無界和網路化。但社群從社會學意義上是具備相似特質的魅力人格體的一群人的聚集,所以社群不是規模化、不是標準化,更多是一定範圍內個性化、小眾化,清晰定位,明確方向,是新社群的運營之初就要決策的戰略選擇。

在做社群定位之前,應當首先了解一下社群的分類。目前,按羅振宇的劃分,社群為為利益型社群和情懷型社群。《羅輯思維》定位「死磕自己取悅別人」的情懷型社群,用老羅的說法,新媒體的本質就是社群。未來《羅輯思維》有可能會形成一個「類交易所」機制,它可以幫創業者融到一切東西:包括錢,包括品牌、包括初始用戶、包括傳播渠道,就是任何人的一點可以商業化的稟賦都應該可以通過類交易所機制完整釋放出來。

這種「類交易所」模式,就是社群商業的一種體現。另一位互聯網大咖李善友對社群的分類統統歸一於產品型社群,除傳統意義的產品與服務外,魅力人格體的靈魂人物、明星達人類等都歸類為產品型社群。

產品=功能x情感,互聯網時代,頂配超高性價比的產品只是標配必需,情感附著才是強需,產品包含戰略、管理、營銷、服務等等。當企業能夠經營自身的產品社群,做到營銷和產品合一、粉絲和用戶合一,那麼未必要通過產品直接盈利,有更多的盈利方式可供探索。

如何構建一個有價值的活躍社群?

我認為從社群的載體形式上可以劃分為產品型社群(含服務的無形產品)、自媒體社群、服務型社群(社群的軟性服務型);按照社群範圍可以分為品牌社群、產品社群、用戶社群。品牌社群是企業或社群屬性有品牌個性化的社群,產品社群是某一類產品或行業的所有用戶社群,其中可能包含不同個性風格的興趣個性子社群;用戶社群是基於人為核心,跨行業、跨品類的用戶群,也包含了不同個性化的子社群。

範疇不同,玩法都不同,但無論如何分類,社群就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一群有趣味相投的人抱成團,大家地位平等,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每個成員都能藉助平台受益同時也奉獻與平台。

構建社群要有一定的前提和條件,構建新社群之初,你一定要想清楚:你憑什麼構建社群,你有什麼資源和能力?憑什麼你能像羅振宇或雷布斯一般振臂一呼,應者如雲,即便是他們,在社群構建之初,也都是撅著屁股苦逼般地身先士卒找朋友、泡論壇,死磕公關才找到第一批天使用戶。比如雷軍早期的100個核心粉絲。

首先,你要有過硬的產品品質及令用戶尖叫的產品體驗,產品必須是剛需高頻,要麼是購買高頻,要麼是使用的高頻,這個是一切的基礎,你有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幻想社群的黃粱一夢了。

其次,社群的精神情懷,在你的使命、綱領、行為中能否體驗高逼格的魅力人格,你有靈魂人物嗎,你能影響一批意見領袖嗎?你是一個高感性群族人士嗎?

第三,互動運營,社群的價值需要運營,需要引導社群用戶驅動的自運營、自傳播、自組織,這些都需要高手的運營策劃,對基本規則的制定與引導,你有運營高手嗎?

第四,載體,優秀的產品或服務固然是很好的載體,但局限於品牌類的社群恰恰是難度最大的,情懷類社群也需要有很好的載體,一類是直接綁定具體的東西,比如釣魚、讀書、國學,這樣興趣著眼點可以比較明確,但範圍會被限定,最終導致吸納的人數達不到某個規模,社群會慢慢枯萎掉;一類是從理想這類超現實的東西入手,可挖掘空間比較大,但必須落回到具體的東西來入手。

最後,社群運營的形式與可視化,社群運營中一切行為皆媒體、一切內容皆營銷,你是否有自媒體達人或視頻達人,讓你的一切運營行為激勵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或加入,產生更大的連接價值。對不起,如果以上幾點你都不具備,那麼奉勸你還是趁早死了自建社群這條心,但你可以選擇投資社群、合建社群或借群下蛋。

社群定位還要認真分析你的初心,構建社群的目的,是為了營銷銷售產品?還是為大家學習成長?還是為提升品牌影響力?還是純粹的公益組織或興趣團體?還是就是社交型的高端人士?情感型、使命價值觀型?這些都會影響你的粉絲受眾目標,及後期的運營策略。

社群的目標人群,是行業大咖、精英團體?還是企業家,是像正和島那樣在一億以上身價的還是針對中小企業的?還是象李善友顛覆式研習社會精英的新銳創業者?是大學生?還是邏輯思維的互聯網知識型?小米粉絲的屌絲群體?

如何避免聚集大批烏合之眾

無論定位哪個用戶群體,一定要分析他們的需求及社交場景。社群本質上是一套小範圍內的生態系統,是一種部落化經濟形態,社群本身是要有自生長、自消化、自複製能力的,尤其是線上的用戶觸點規劃,對於社群的運營規則設計引導及會員活躍度提升有很大幫助。

這也是初入社群運營的朋友最容易犯的錯誤,急功近利什麼用戶都要,急著要活躍社群,恰恰降低用戶的體驗度,社群最關鍵的是通過價值吸引達到關係連接,關係的質量決定社群的質量高低。

確定了社群目標用戶,還要確定社群的價值定位及使命情懷定位,基於用戶需求或情感傾向,確定社群的三觀類別,是勵志型、知識型、娛樂型、文藝范、還是格局型?風格調性上是親切家人型、文藝型、高雅型、流行時尚、酷斃型、大氣磅礴型?

根據用戶需要的價值類型及情感附著,確定自己的橫向社群範圍,如果你不限範圍,用戶就一定是個大雜燴,彙集的也只是一幫烏合之眾罷了。

社群的戰略路徑選擇,根據自己的資源及優勢情況,確定自己的縱向範圍:看是從高勢能切入,以高勢能引領覆蓋,高舉高打?還是低勢能單點突破,逐步疊加勢能,多點布局,最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切入點上是直接從小點切人,垂直領域單點突破,逐步擴展覆蓋,還是直接生態式布局?這些都和社群發起人本身的資源稟賦、能力、人格魅力、運營水平等息息相關。

最後,一定要選擇風口。無論小米粉絲的智能手機快速崛起的風口 ,還是邏輯思維微信的狂飆及互聯網思維泛濫的趨勢,都很大程度上加速成就了他們。所以社群定位一定考慮選擇社群用戶的結構趨勢、載體趨勢、情感趨勢、工具趨勢、運營手法趨勢……,只有識勢、取勢、造勢,運營社群才能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粉絲群體的組織與社群的組織是不同的,兩種人群的初始定位就有很大差別。

粉絲群體更多是受明星光環的吸引才有機會聚集到一起,他們本身之間可能沒有任何交集或相同目標。而社群中最大的特點是依靠某些標籤來篩選出精準的成員。也就是說社群成員之間會有更好的目標契合度。

將粉絲群體轉化為社群組織,最重要的就是給這些粉絲一個組成社群的理由或者說目標,而且這個目標一定要具體。當一個社群組成後而沒有具體的目標約束,就會有一部分人在群內不受管制,可能言論不當,可能行為不當,總之會影響社群的正常發展。

健康的社群還要有一定的活躍度,不能定期組織起有效活動的社群往往會越來越沉默,漸漸走向死亡。但是,所謂活躍並不是閑聊灌水、垃圾信息刷屏。作為組織者最好能夠定期的安排一些符合目標的主題活動。比如我們有組建社群運營知識分享的群,就會在每周二請社群方面的大咖做直播分享或主題討論。

做好社群還要保證能夠不斷生產出有價值的內容。通過粉絲效應把他們引入社群,之後還要保證成員願意留下來。大家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要讓成員拿出部分時間投入到社群中,最佳的方式就是持續的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這是一條分界線~~~~~~~~~~~~~~~~~~~~~~~~~~

我們正在做社群運營的免費服務產品,歡迎社群人員加微信交流:jianguo975

請備註:知乎社群


社群運營最大的痛點在於管理成本高。最迫切的需求是能夠輔助管理社群的工具,幫助運營者建立有序的社群。

用戶已經厭倦單向宣貫式的傳播模式,轉而投向社群的懷抱。相信大家身邊都見過這樣的例子:如果告訴你現在有一個公眾號免費提供攝影課程給用戶,用戶恐怕不會關注;然而如果變成有一個免費提供攝影微課的微信群,會受到用戶極大的關注。

傳統的模式和社群模式,從信息獲取上並沒有很大差別,主要的區別在於受眾的角色。在社群中,受眾之間可以溝通,能夠表達自己,有參與感、存在感。

但是對於社群運營者而言,這就成了災難。同樣運營1萬人的受眾,如果是公眾號,我要做的事情只有每天輸出內容,隔一段時間在公眾號回復一些留言即可,無非就是幾千條留言的閱讀量;而到了社群中,1萬人的受眾分布在微信群里,至少要20個群,想推送一次到所有的群中,需要依次點開每個群,再轉發相應內容進入每個群中,工作量是原來的幾十倍,如果再進一步想了解每個人再說什麼事情,就更難了,需要讀幾十萬條聊天記錄才行。

總結一下,受眾喜歡的傳播模式是社群這種複雜的自由的組織模式,但這樣會造成信息爆炸,對社群運營者不利。

面對這個矛盾,社群運營者有很多方式來解決。有些人選擇用人力來運營,那就需要招聘大量的運營人員,分散到每個群裡面與用戶進行互動,解答問題。然而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就是,無法通盤考慮只能各自為政,並且服務成本很高。像我們服務過的一些客戶,他們有幾百個群需要統一管理,如果安排專門的運營人員,憑經驗需要數十人的專職團隊。這對於一個A輪規模的公司來講是很難承受的。

另一種解決方式就是使用技術。但問題在於目前市面上面向微信群等生態的社群管理軟體很少。我們致力於解決社群運營的痛點,打造了一款社群運營SaaS平台,面向幾十到數百群的社群管理,提供數據整理,關鍵詞回應等功能,產品叫群秘(http://qunzhu.me)目前只開放了少部分功能,題主可以查看一下。

這類方案目前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產品現在的樣子也不是我們最終的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技術逐漸走向成熟,隨著社群運營生態變得豐富,相信社群運營者將會在近期迎來社群經濟的極大發展。


除了樓上 @宋黎 說的互動

再加一個 就是提供價值

如果粉絲群 社群 提供不了價值 那就是殭屍群...


做了個兩個社群的PDF電子書,在我的公眾號 "社群那些事" (ID: wenbin-pr)里可以下載:

  • 回復關鍵詞「案例」,可下載搜集到的各類社群商業模式,教你如何變現你的社群
  • 回復關鍵詞「手冊」,可下載從定位到變現的社群實操手冊,教你如何從0到1打造一個社群

顛覆式研習社講到的,社群建立的幾個要點:

明確使命——我們為什麼聚在一起
一個群體和一個組織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組織具有共同的目標。而「共同的清晰目標」是凝聚人的最大力量。

  • 崔永元凝聚了一幫人,想要通過一群人的力量,反對轉基因。
  • 秋葉凝聚了一幫人,想要通過相互的學習,提高PPT能力。
  • 一個小區的大媽,也可以凝聚一幫人,練習廣場舞,備戰廣場舞大賽。
  • 一個大學生,凝聚一幫人,發起「自由擁抱運動」,希望能夠減少社會的冷漠。

總之,我們並不是「拉一幫人」,而是「先有一個使命和目標,拉一幫人一起完成」。我們之所以凝聚在一起,不是為了「溝通溝通」、「交流交流」,而是為了一起「改變些什麼」、「提高些什麼」、「獲得些什麼」……

設計儀式——我們如何達到目標
凝聚一群人做一件事,除了要有清晰的使命,還需要固定的儀式化行為。

基督教有禮拜日,家庭有過年,夫妻有紀念日,小米有橙色星期五(發布最新MIUI),總之,都有固定的儀式化行為。

所以,社群也是一樣:需要把活動儀式化。

如果你對社群的安排是:推送紅包優惠,同時大家一起聊聊某個話題,然後偶爾邀請人進群分享。

社群的成員根本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難道是每天參與?),也無法形成固定的使用習慣,更無法對下次的活動產生預期。

而如果把社群的活動「儀式化」,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類似的事情,就會逐步提高參與,並且讓成員養成習慣。

提供反饋
現在你的社群有了清晰的使命,以及可以幫助社員完成該使命的儀式化行為,仍然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的行為提供反饋,讓他們逐漸提高對社群的參與和依賴。

反饋就是明確讓別人知道:我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比如手遊玩家玩「天天酷跑」這種遊戲,隨時都知道自己的得分、距離最佳得分還有多遠等。


個人感覺,社群運營這個東西其實核心的一點就是用戶分析

對什麼樣的人下什麼樣的葯

和待人處事一個道理。

我自己也是做產品運營

平時也是需要運營一大幫子微信群,qq群

和裡面的妖魔鬼怪各種鬥智斗勇

經過長時間的接觸

個人覺得,

你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個人風格

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群員

比如你是一個逗趣的人,那麼群內的風氣也會因為你的發言而變得詼諧

這樣相對來說更加容易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更加輕鬆地管理維護用戶

這是一方面

還有的話

藉助一個功能強大的管理工具

也是尤為重要

比較一張嘴皮子巴拉巴拉在那裡干聊也不是個事

我這裡推薦一個粉絲圈

主要是因為這個比較方便

直接插到公眾號裡面就好用了

裡面評論樓層搶紅包,

熱議話題,微課都挺好用的

還有一個結合線下活動組件

大家可以去玩玩看。

總之

一句話,社群運營一定要對症下藥,千萬不要固步自封,那隻能是對牛彈琴。


我構建過一個社群運營的模型。

解釋幾點。

1.你需要把你形成社群過後的商業模式想清楚,比如有200人的垂直教育行業人了,怎麼生財,什麼方式?有職業屬性的,可以考慮培訓,線下活動?招聘? 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這一點沒有想清楚,沒有得到基礎的驗證,你會發現你做的社群是徒勞的。

2.這五個階段,必須有的是第一個階段和第五個階段,其餘的即使沒有也沒有關係。你拉來一個種子用戶直接變現,也不是不可能的。(已驗證)

3.內容填充這條路越來越不好做了,除非你有非常強的人脈(知乎這樣的),或者你有多少年垂直行業論壇底蘊,建議不用投入過多精力在內容製造上,但可以用做補充。

4.社群運營核心是用戶運營,你必須深度接觸用戶了解用戶,找KOL,如果沒有KOL給你用,你需要自己成為KOL。(非常重要)

5.社群運營非常有趣,也非常難,祝你成功~

-------

個人微信號:shuchenger

歡迎產品人加好友,互相交流學習~


現在社群運營這個概念很火啦,成本低效果可能好並且與用戶有很直接的溝通,因此大家都在做。但是大家也不約而同地遇到了很多社群的問題。本文想通過紀實要要小朋友參與的一個名叫[搞大運營啪啪社]的社群作為案例(以下簡稱搞大),分析一下社群運營的一些心得。

一 儀式感:「登堂入室」的進入模式

很多社群運營人員總是盲目追求群里的人多,各種亂拉人,亂髮二維碼。但是其實對群的入口控制是很重要的,這個社群進來什麼人就決定了這個社群的生命力如何。

在入口上,搞大是怎麼控制的呢?我將它的模式稱為「登堂入室」。

如果你要加入這個群,你必須先加入這個群的預備群,他們稱之為「客廳」,在這客廳裡面先進行一輪篩選,複合標準你才會被拉入主群。所以,你要想入室,請先登堂。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盲目入群的流量,過濾掉無效流量。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其實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入群的儀式感,你來的不簡單,你走的也不容易,進入的儀式感越重,用戶離開的滯留力也對應越大。所以登堂入室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一定程度上用戶的粘性。

除了這個,搞大自然也會強調大家改統一的名字啊/自我介紹啊之類的常見的儀式感的營造。另外,由於分享的內容實現會統一寫在石墨文檔中,當你的名字和你要分享的主題被寫上去,這種儀式感也很強。

二 參與感:全民參與的分享活動

搞大的底層運營邏輯就是入群(下面說的群都是說主群,即已經「入室」的群)的每一個人,都會提早擬好一個自己要分享的關於互聯網運營的主題,並且排序好誰先誰後。然後跟大多數分享群一樣,每天都會輪到一個人分享,或用語音,或用文字。在這個底層的邏輯上倒是沒有很特別的地方。反正就是一個以全民分享為邏輯的參與互動方式,實現基本的參與感。

三 組織感:不是群主一個人在管理

群主從一開始就在群內和自己熟悉的人裡面設置安排了很多管理員。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管理員的設置有很明確的分工,並且套用一個名稱體系,群主自稱班長,另設了組織委員/紀錄委員/宣傳委員等等,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猜測他們的職責主要是什麼,另外,更有趣的是,針對人人分享的參與邏輯,特地設置了很多個「字幕俠」作為對內容呈現和整理的幫手。

一個好的社群,就應該大家各司其職,有很好的組織感,組織中的人則有非常強烈的參與感,這個道理跟你做班幹部會特別有集體榮譽感是一個道理,正好,他們也引用了班級委員會的套路。這個組織方式很有效,班長不在,群組織仍然能正常運轉。

四 歸屬感:或許你會因為在這個群里而自豪

歸屬感通常是社群中最玄乎的一件事,卻也是最終最能長期留住用戶的一個核心元素。沒有一個很具象的措施完成了歸屬感的營建,更多的,我感覺歸屬感是在很多環節相輔相成中應運而生的。

比如你是班幹部,你肯定對這個社群產生了很強的歸屬感;你分享過你的話題,被大家追捧一晚,你或許也能產生歸屬感;你被篩選進了主群,你覺得比在大廳的用戶高一等,可能你也會有略微的歸屬感;時間久了你會有歸屬感;哪天你突然在別的群看到搞大的名號,你也會產生我是搞大的人的歸屬感……這樣說起來好像歸屬感很容易營建似的,其實不然,正是沒有一個核心措施能絕對到達歸屬感,這才是最難的一件事,點點滴滴的累積最終實現用戶的歸屬感。

五 共振:頭尾相顧地刷存在

我特別在意共振這件事,用大白話說就是社群最好是養成習慣讓大家約好在一個時間一起到社群來做一件事,跟秒殺的道理差不多。搞大這方面也很正規,每天晚上八九點都會有一次分享。一般社群的共振可能也就是每天一次這樣的活動。但是搞大其實做得更多。除了晚上的那一次大共振,每天早上還有一次搞大的晨報,播報昨天這一天內行業的相關資訊,作為每天早上大家上班前的一次小共振,早上資訊信息(輕)+晚上乾貨分享的方式(重),一天的頭尾都振一次,不讓你強烈的感知到它的存在都難。

六 總結:不沉澱點內容一切都是海市蜃樓

很多群做的運營很輕也不深入,偶爾產生了好內容,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是作為一個社群,走向社區式的內容沉澱,才是積累價值的核心辦法。所以針對每一次分享,都會有專人幫助整理分享內容,而且整理反饋速度極快,一般當晚的分享內容,當晚就會有專人整理好發布到群里,當然,這個專人也是群里的用戶志願者(貌似就是「字幕俠」,這點我已經模糊了)。

在這些基礎上,搞大也逐漸開始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群內的運營高手專門負責內容的營建,以運營方面的乾貨為主。

七 衰弱:一切生命體皆有生命周期

搞大雖然滿足了幾乎所有社群的運營要素,但是最終還是難以避免地走向衰弱。就我個人揣測,其中的衰弱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主心骨力量削弱:群主因為忙於創業籌建開始無暇顧及社群,另外可能運營這種純興趣目的的社群產生了略微的疲倦感。領袖的放鬆,也自然會影響社群的氛圍和運營組織的運轉。

  2. 社群內部出現「圍城」:因為是以運營技巧/經驗為內容的分享,社群內很容易慢慢地自建堡壘,也就是大多數人只看不說,有些可能不敢說,至少極少數人又看又說。當然,實際參與說的人佔20%或者更少是社區的常態,但是對於社群來說,這種逐漸增強的壁壘營造了一個城中城,城內的人還是很high,但是城內的人也有的開始走向城外,而本來就是城外的人,沒有任何衝動要「進城去」。

  3. 這個生命體缺少新城代謝:將社群看作一個生命體,她必須要有自然的新陳代謝,應該有合適數量的新人流進,有合適數量的人自動退出,河流的活躍肯定大於湖畔。這個機制上作為群成員,要要似乎沒有感受到合適的新陳代謝系統。

雖然我列舉了很多可能衰弱的原因,但是其實我一開始就說了,最主要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社群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沒有社群是長期不死的,從一開始制定社群的底層開始,就已經大致決定了這個社群的生命周期,而良好的合適的運營控制與干涉,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長生命。這個道理應該就是閻王讓你8點死,神醫(運營)可以使勁渾身解數讓你活到12點,但是你也絕對活不到明天。所以倒不用糾結死的問題。

八 拯救:嘗試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在哪裡

在運營方察覺了社群的衰弱跡象以後,立馬在群里出現了關於如何振興社群的大討論。雖然有很多爭執,但是群主最後還是採納了包括要要在內一些同學建議開始嘗試激活老用戶。

要要在群里提出的意見是覺得社群的參與感比較薄弱,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圍城」導致用戶不願再進入活躍之城,為了「拆牆」,我們應該降低門檻,以輕互動的方式嘗試充分互動,讓原來無話可說的人忍不住想參與討論。

於是,要要的納諫得到了班長的採納,隨後領受到「班長」的命令,負責每日社群話題的營建。在這裡,你會發現,為什麼包括要要在內的人會獻言獻策呢?因為,有歸屬感。這就跟「城春草木深」的時候你覺得你是國家的一份子要奮起救國是一樣的,因為你對國家有歸屬感。

次日,要要按時組織了討論,討論效果良好,調起參與討論的用戶估摸有個10來個的吧。再次日,討論依舊,效果依舊良好。班長同時也會私下溝通,與我提出一些組織意見。可見,對組織人員的溝通班長是一直悄悄在做的。這也是這個大機器運轉的紐帶。

九 再生:這次是破繭成蝶還是垂死掙扎

在要要開始實行改革新政後3日左右,班長最後還是宣布自己無力運營,要解散本群。這個時候,全群爆發救亡運動。很多之前壓根就沒出現過的人都站出來表達了自己對搞大的感謝和感情,希望不要解散。呼聲高漲,幾十人在群內請願。社群前期營建的歸屬感之強可見一斑。

於是,有原來的主要組織參與成員站出來決定接管搞大。新政很有魄力,首先是「大清洗」。新群主重開新群,讓還在活躍,願意留下來的同學到新群去,並且入群需繳納9元的入群費,再次提高門檻篩選用戶。雖然這樣拋棄不活躍的老用戶的方式值得商榷,但是這樣做或許確實是最有力的復興之法,但是也攜帶著蛻變之陣痛,至於能否完成蛻變,實屬難說,在要要看來,是一次合理的賭博吧。

隨後,大量用戶擁護新政,有上百人支付9元的入群費用進入新群,舊群被解散。

至此,搞大完成革命和新政。

此次革命是破繭成蝶還是垂死掙扎,現在不得而知。因為要要跟其他幾個小夥伴一樣,因為不適應新的領導組織而在過後的幾天退出了搞大。

歡迎拍磚。以及歡迎共享你的運營紀實。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要要筆記]。

看情況會邀請你加入要要組建的運營群喲哈哈哈,聽說裡面都是運營高手。


社群運營,還是要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麼要做社群?要做什麼樣的社群?社群的運營模式是什麼?我認為第一條最為重要,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你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邏輯思維提供的知識,混沌大學致力於內容培訓,老鄉社群提供的親情和圈子。沒有產品的社群是沒有生命力。如果每個粉絲每月運營成本1元,一年每人12元,100萬粉絲也就需要1200萬的運營成本,如果我們沒有核心產品和內容,有誰會願意承擔這樣的成本。


可以參考這個:

怎樣從0到1搭建社群?怎樣運營社群? - 知乎專欄


一般的社群運營,都要基於100%利他,100%輸出價值的基礎上!


0 1

背景

社群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似乎一夜間火了,就跟新媒體一樣,越來越多的人湧入,然而99%的社群都是偽社群,對於成員的作用並沒有太大,而且不論是在成員結構,輸出以及規則制度方面都是探索,本文將簡單的講解,如何0基礎初步建立一個社群。

社群是什麼?

在社群建立指初,我們自己心裡要明白社群是什麼?簡單說社群是:有穩定的群體結構和較一致的 群體意識;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範、持續的互動關係;成員間分工協作,具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0 2

為什麼要做社群?

① 賣產品,這裡的產品不完全是貨物,有可能是服務或者知識等。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想要賣的,來建立一個興趣社群,比如你賣寵物飼料的,可以建立一個養寵物的社群,大家可以在裡面曬照,交流經驗等。

② 人脈資源,在這樣的社群,更多的是為利益需求而來,比如企業hr可以組建一個這樣的社群,交流招聘經驗的同時,更多的可能是共同組織招聘會,或者高端人才資源的共享。

③ 興趣,在興趣社群裡面,大家會因為同一個愛好而聚在一起,比如羽毛球,可以交流經驗,同時大家也可以組織一起打球等。這個其實在大學社團裡面還是比較常見的。

④ 品牌影響力,一般為個人,根據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影響力來持續分享一些東西,最終培養核心粉絲,來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或者銷售等。

0 3

準備工作

1) 確定你可以給群成員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可以根據自己擁有的經驗和能力以及人脈等,只有確定了自己可以提供什麼才能更好的讓人加入。這裡提供的價值一定要抓住目標群體的痛點和需求。

2) 確定交流平台,一般都是選擇微信或者QQ群,如果人數較多的話,我們可以選擇其他的平台比如yy等。

3) 確定宣傳方式,這個宣傳方式可以利用企業已有的各種資源,或者自己有的媒體,公眾號或者微信群等。但是也要根據目標群體在那裡來集中主要精力做宣傳。

4) 確定管理團隊,在選定管理團隊時,一方面是選擇比較熟悉又有匹配這個社群的資源或者能力,同事團隊協作能力比較強。管理團隊一般分為直接的管理者,資源協作者和重度參與者等。

0 4

社群運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 制度和規則的制定,我們需要制定群規,一般來說不準隨便拉人,發廣告要發紅包等。

② 挖掘和培養骨幹成員,一個社群裡面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言以及其朋友圈等形式,來挖掘有潛力的人,然後給予小任務來培養。

③ 保持活躍度,一般來說主要通過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分享乾貨,建立線下聯繫,紅包等形式,就是滿足大家進群需求的動機。

④ 激勵機制,對於對社群有突出貢獻的,可以進行口頭表揚,周邊禮物贈送,幫助連接人脈或者其他有需求的資源等。

⑤ 社群文化培養,表象的有口號,名稱,logo,周邊禮品,簡單說就是可視化;深入的有群員之間的感情,還有一些共同認知或者對入社群形象對外的自主維護和宣傳。

0 5

社群後期發展

(一)線下化

在線下化的過程中一般是選擇社群中在當地城市比較有影響力,同時資源較為豐富的作為領導者。然後來開展一系列化的活動,在這個時候就要選擇合適的人來做合適的事情,也就是分工,還有細節方面的考慮,比如活動場地的選擇和如何邀請活動嘉賓等。

(二)付費社群

一個社群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核心文化和成員以及標準制度等,有了持續的輸出和關鍵人才,就可以嘗試付費制,在這期間,我們需要考慮付費的付費的期限,價格等。同事也要做到價錢和價值相等或者讓成員覺得花的值得才行。

(三)擴大化

在擴大化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盲目擴大,急於求成,從而降低標準和門檻,導致人員的參差不齊,從而影響整體的品牌。在這之前要先培養儲備人才和標準化的管理機制。

(四)社群變現模式

① 銷售產品

② 賣會員

③ 賣服務

④ 廣告

⑤ 智庫

⑥ 眾籌

0 6

社群工具

  1. 內容發布平台:微博,公眾號,h5
  2. 跨群分享平台:一起,千聊,紅點,朝夕日曆
  3. 表單調研:group+,金數據,問卷星


首先你的社群是什麼類型?是知識成長型?還是活動導向型?不同的社群就有不同的玩法。關於如何把握粉絲群體?這個不能瞎猜,所以最好做個用戶調查,這樣你逐漸就可以帶他們玩起來了。

利益相關:企業級移動視頻直播工具,51見識,比微吼價格便宜....


有用有趣有資源,我是互聯網金融新媒體小白,有興趣的可以加入我們新媒體小白運營群,一起學習交流


基於粉絲群體及各種社群的運營?要有專職的人長期在群內互動維護,設計活動,讓群內成員養成「生物鐘」什麼時間段幹什麼?說起社群都說去中心化,這個其實是弱中心化,需要有一個意見領袖來鎮群,看起來是簡單的閑聊,但基於產品推廣的互動有很多細節在裡面。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去維護。


如果是一個新產除了流失的每天起碼要保障有穩定的新增用戶和內容產生,必要的時候大部分自己添加自己回復自己置頂,如果用戶已經穩定下來了就讓他們自己玩去吧,做下引導就好!


用心去耕耘


推薦閱讀:

哪些社群的影響力比較大?還有他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小米的前100個用戶現在在做什麼?

TAG:社交網路 | 電子商務 | 網站運營 | 社群 | 社群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