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水的沸點是100℃,水達到沸點之後溫度不再升高,那麼在烹飪(熬湯)時,用大火和小火,有區別嗎?

首先如題。很久以前學熬骨頭湯,用的是大火,被老媽發現罵了一頓,遂知道用小火熬湯比較適宜。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是100℃的情況下對食材進行加工,大火跟小火有何區別?分別做出來的食材有什麼不同?原理在哪呢?


由於流體的湍動程度不同,湯一側的傳熱傳質係數會有所差異,不過考慮到傳熱傳質阻力絕大部分情況集中在食材一側,差異並不很大。但是,食材並不是鐵板一塊,在水流和氣泡的作用下,有些食材可能會因此破裂或者被衝散,從而大大改變烹飪過程和結果。


最大的區別是大火煮湯會很快就變少,三個小時那不要加100斤水去熬


往往都提倡小火慢燉,有以下幾點原因:

1、大小火都是讓水沸騰,溫度即便有差別,也不會太大,但大小火造成水沸騰的劇烈程度不同,因此,如果用大火,會造成水分汽化太快,因為溫度差別不大,決定食材成熟的關鍵因素就是時間,而如果用大火使得水分流失過快,食材還沒熟,水就要幹了,那就得加水,而食材的煮燉,最忌諱中途加水,最好一次成型,不然味道會受到影響。

2、用大小火,由於溫度差別不大,同樣食材用相同溫度煮燉,需要相同的時間,那麼開大火開小火耗費的能源量不同,從節省能源角度看,也提倡用小火。

值得注意的是,用小火的時候,不是越小越好,要保證湯水處於沸騰狀態。

————————

看了下其他答案,發現有些答案說大火使得水分子撞擊猛烈的,純意淫吧。

溫度其實可以看做是分子運動劇烈程度的外在表現,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應該是相同的,這是初中物理知識了。順便普及一下,為什麼沸騰時,水的溫度不變(意味著水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不變,即水分子動能不變),此時,水依舊吸熱,但吸收的熱量全部用於增加勢能,所以分子動能不變,溫度不變。


謝邀,熬湯包含物理(熱傳導、溶解)和化學變化(氧化、蛋白質變形等)。熱傳導有3種形式:接觸、對流和輻射,湯吸收的熱量主要靠對流進行傳導,同時它也通過液體汽化、對流、蒸發等等方式向四周散熱。

大火和小火之間往往是清湯和濃湯的區別,既影響口感又影響味道。沒有對錯,取決於你要什麼效果。

背後的原理如下:

1.正常水的沸點是100°C,而我們熬的是湯,即從一開始的清水慢慢變成帶有溶解物、懸浮物的溶液。雜質的存在會使沸點慢慢上升,略高於100°C。另外,湯里的溶解物質和懸浮雜質越多,沸點也越高。

2.大火提供更多的能量,直接轉化為水分子的動能,水分子撞擊食材表面的頻率加快,會導致更多小顆粒溶解和懸浮雜質的釋出,這也就意味著湯會越來越渾濁。1+2的不斷循環會讓湯產生越來越多的雜質,影響口感。小火慢燉(有些小火甚至不需要沸騰,只是將湯維持在90多°C),部分熱量散失在周邊,直接傳到水分子的能量較少,自然同樣時間內產生的雜質也少。

3.除了熱傳導以外,不斷沸騰的湯表面積增加,且在高溫下與氧氣不斷接觸,導致湯內的營養物質不斷氧化,帶來味道的改變,過度氧化的濃湯往往沒有清湯那麼乾淨鮮美。

這裡順便插個題外話,為什麼剩菜加熱後會有不新鮮的剩菜味道,主要在於裡面的脂肪在加熱過程中被氧化帶來味道的改變。

當然,如果您用高壓鍋的話,由於氣體只出不進,某種程度上能夠降低氧化程度。

4.對廣東人來說,大部分熬湯是不吃裡面的湯料的(肉、雞骨之類的),但如果想吃肉,而肉塊較大,大火容易造成內部剛剛達到最佳核心溫度而外面過熟,吃起來口感很柴。用心的廚師如果出帶肉的湯菜,會把肉和湯分開處理再組合起來確保兩者都在最佳狀態。


大火煮白湯,小火煮清湯。

白湯是油的小顆粒混合在水裡,就是中學化學講的乳濁液,如果想燉白湯,需要兩個條件:乳化劑和攪拌。據說動物脂肪中的磷脂就有乳化劑的作用,所以我們多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骨頭來燉湯,燉湯前還要敲碎腔骨讓肥油滿滿的骨髓暴露出來。魚湯要白,也是需要用較多的油煎魚,而後放開水燒開,大火熬湯。這裡保持大火滾沸,是起到攪拌的作用。

骨頭湯其實需要大量的水,中火熬,(我們一般家裡用的大火,根本比不上鼓風灶的大火,所以實際煤氣灶開到最大,也不過中火大小。)既要保持湯水滾開,又要保證水分不要太多的變成蒸汽流失,這是做一碗好骨頭湯的關鍵。有條件的話,可以選用鑄鐵湯鍋來熬骨頭湯。鑄鐵湯鍋因為本身鍋蓋較重,密封性好,實際湯熬煮的溫度因為壓力的增加大於100攝氏度,骨頭會被燉得更酥軟。而蒸汽在湯鍋頂部凝聚又可以變成水流回湯里,更增加了風味和水分。沒有鑄鐵鍋的話,高壓鍋也是不錯的選擇。


升溫制度不同產生的東西當然不同,不然我們為什麼這麼難仿一些高精尖的東西

比如發動機


這個當然要動態地看待。

題主大概是沒考慮到,鍋內是在不斷向外界散熱的。而散熱的速度,是與鍋內外的溫度差成正比的。

倘若小火剛好能彌補鍋向外界散發的熱量,那麼顯然鍋里會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在某個溫度。

而保持大火的話,可能會使得溫度保持在一個更高的溫度。

也就是說,大火跟小火保持的溫度,事實上是不同的,並不是理想的100度。

這兩個溫度的差異,已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一般來說,反應溫度相差10度就能使化學反應加速2到4倍。

具體到煮骨頭湯來說,小火有可能使蛋白質變性的速度減慢,使骨頭內部的營養物質有足夠的時間擴散到湯里。而大火則可能會使蛋白質變性過快,沒來及擴散就被固化。


這個問題我腦海中也想過,大火與小火的唯一區別好像就是沸騰後翻滾程度不同,除非翻滾程度對烹飪有影響,坐等大神回答。


看到你們理科生,文科生的。。。。

還是廚師來答一下好了。。。

其實吧,其實吧,。。大火蒸發的不僅僅是水好不好。。。。。其他物質也會飄走啦。。。。比如排骨那個香?那是撒??理科生趕緊來科普下。。。那個香是什麼o2?OK4?還是ko?或者仆飛扣?

一根排骨燉湯。。。首先我們要想到宇宙初開之時。。盤古開天地,那把斧頭怎麼批,才能一刀劈出宇宙來,斧頭太輕,動能不夠怎麼辦?斧頭太重,盤古拿不動怎麼辦??

燉湯一樣的,講究一個平衡啊。。最優策略啊?高壓鍋燉,溫度高。時間短。。。我們那個仆飛扣還沒出來怎麼辦?

只想給你們說啊,你燉10隻雞,大火比小火燉出來絕對好吃n倍!!!同樣比例的水!!!因為水氣帶走的香味大大小於香味產生的速度。

一隻雞同樣比例水,一小時。大火產生10點香,水蒸氣卻帶走7點。。一小時大火燉好了,你吃到3點。,一小時小火燉出5點香。丟失2點,要燉2小時才好,帶走4點。。。剩6點小火優!

所以按照此邏輯。。。選大火小火。。不用多說了吧???

以上??


這問題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因為省錢,煤氣天然氣都不便宜,就因為都是100度,所以用火的時間一樣,開小火當然能省錢。


根據我的經驗,小火省水省氣。


問題是水蒸氣能超過100度啊,大火的話哪些泡泡肯定超過100度了~


前陣子地方台講過一個燉牛腩的技巧——中間不要續水,

說有些人一開始燉的時候放的水少,

結果燒著燒著水就幹了,於是就往裡面加水繼續燉。

但是由於加水的過程中牛腩里外的溫度會產生差異,

於是牛肉表面就會收縮,後果就是牛肉咬不動,

燉湯用小火的原因之一就是避免加水從而改變食物性狀。

另外,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吃過重慶火鍋,

你要火太大了,會有食材粘鍋糊鍋的毛病,

畢竟金屬鍋的溫度可不是恆定100度。


題主,你可以做個試驗啊,拿個100斤的水大火煮3個小時,和拿2斤的水小火煮3個小時,我保證你媽會打死你的╮(╯▽╰)╭


用大火,不到半個小時,水可能就煮幹了...


自己試下不就知道區別了。


結論:肯定是有區別的。

先從樸素的經驗來認識,一直大火煲湯有沒有發現湯水減少的很快或水溢出瓦罐?

這個時候可能採取的措施都有哪些?加水?轉小火?

分兩方面說明。

1)物理:大火和小火的區別在於火的熱能輸出功率不同?那麼當火力加大時能量都跑哪裡去了?自然是水沸騰時蒸發的更猛烈帶走了更多的熱能。

2)烹調:一直大火,這不符合烹調的工程學啊。例如一鍋水很快就燒乾了,這時再加水肯定影響湯的味道啊。

最後,轉小火不意味著轉最小火。其實中小火燒滾後小火煲湯最好。原來2個小時才能煲好的湯40到50分鐘絕對可以很濃烈。


大小火由於局部不均勻造成的溫度差可以忽略吧~~

難道不是小火省電省氣嗎?防止湯劇烈沸騰溢出而不安全嗎?


比如人們吃火鍋呢,講究點的有用木炭火鍋的,雖然同樣是燒開,但風味和電鍋不同。農家燒柴火做的飯和碳火也不一樣。實際上熱量的參數不是只有一個溫度的。不同的波長也會造成食物的口感乃至營養的不同。所以有大火小火,文火武火的區別。做湯也是如此。


且不說大火小火的區別,你做菜煲湯時候的溫度絕對不是100。裡面有很多雜質的,特別是油。


推薦閱讀:

膠原蛋白肽是否有用?
為什麼紫色石蕊遇酸變紅,遇鹼變藍?而且遇到酸(鹼)就是紅(藍)的,不管pH值有多低(高)?
長期吸入三氯乙烯會有什麼後果?
把玩過很久的文玩核桃,文玩葫蘆上的包漿是種什麼物質?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TAG:烹飪 | 物理學 | 流體力學 | 化學 | 熱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