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精準醫療計劃中國版與美國版的不同?

中美版本之別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看來,精準醫學起始於11年前。

2004年,新英格蘭雜誌發表
了一篇精準醫學的標誌性論文,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癌症患者的治療過程:用基因測序的方法找到患者基因突變的靶標,再輔以有針對性的化療藥物治療小細胞肺
癌,即所謂的「精確打擊」,以代替腫瘤治療中的放療、化療、手術等地毯式轟炸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率,還能降低患者痛苦程度和經濟負擔。

普遍的觀點認為,歐美國家的精準醫療大多圍繞最難治癒的腫瘤、白血病基因測序和治療開展,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文指出,50年抗癌之戰收穫不大,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只有4%,而抗癌藥物支出每年增長15%。

事實上,美國版「精準醫學」中的關鍵詞為基因測序、腫瘤、個性化,奧巴馬曾這樣解釋,「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療法變得像輸血匹配血型那樣標準化,把找出正確的用藥劑量變得像測量體溫那樣簡單,總之,每次都給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使用恰當的療法。」

但從「2015清華大學精準醫學論壇」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中國科學家眼中的精準醫療與美國存在較大差異。

在「會議指南」材料的第一頁上體現了「清華系」的定義:「精準醫學是集合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醫學方法,科學認知人體機能和疾病本質,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經濟的醫療服務獲取個體和社會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醫學範疇。」

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強調的基因組、蛋白質組學等大多存在於分子層面,並以癌症等重大疾病為主要攻克對象;相比之下,「清華系」的定義更加寬泛,現代科技中不局限於分子層面,且加入了其他科技以及傳統醫學,並把有效與安全、經濟,個體和社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們現在雖然還不清楚美國要怎麼做,但中國要有自信,不能盲目地跟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長庚醫院CSO程京強調。實際上,所有參會的發言人都認為,我國應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精準醫學。

這個「國情」包括發病病種的巨大差異。程京舉例,美國很少發生結核病、美國沒有濫用抗生素、美國也不是肝病高發區,但中國卻是上述三個病種的發病大國,如擁有1.2億的乙肝患者和病毒攜帶者。

即使在腫瘤領域,中美之間也存在癌種差異,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詹啟敏在發言中提到,我國的癌症發病具有中國特色,西方國家的高發癌症是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但我國除了肺癌以外,主要癌種為消化道、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石腸癌等。

「其中,有四種腫瘤的死亡率位於世界第一位,肺癌佔世界的32%、胃癌47%,肝癌和食管癌超過50%。」詹啟敏補充。


在兩位一線的院長看來,在中國的精準醫學中,外科手術應佔有重要地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表示,精準外科是一種基於高度確定性的外科實踐,它
以病灶清除、臟器保護和損傷控制三個要素的精確平衡,實現外科治療的安全、高效和微創的多目標優化,最後達到病患康復最大化的目標。

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鄭樹森提到,該院於2008年推出的肝臟移植「杭州標準」受到國際認可,與之相關的手術應納入精準醫學範疇。

中國式精準醫療已初具規模

自從美國宣布精準醫學計劃以來,中國突然加大了對精準醫學的支持力度,在短短兩個月內接連發生里程碑式舉措。

科技部召開「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組建19人專家委員會,並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國家衛計委首次公布「腫瘤高通量基因測序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名單」,20家左右醫療機構入選,其速度超過醫學界和資本界的預期。

兩個重要舉措雖然在美國之後,但與會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在精準醫學領域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早已有所斬獲,具有一定基礎。

以高發病的診斷為例,程京說,結核病菌快速診斷、結核耐葯、乙肝耐葯檢測、宮頸癌診斷、不明原因發熱、腹瀉以及細菌耐性診斷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曹雪濤認為,中國在應對傳染病方面令國際刮目相看,「以H7N9為例,從病原體的鑒別和診斷、測序能力,一直到臨床救治水平中國表現優異,WHO(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專門表揚了中國有效應對H7N9。」


對癌症早期診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平在「實時三維細胞分辨的光學CT影像」的發言中將CT技術比喻為「光學活檢」,「相當於把顯微鏡直接放到人體內,
目前最高解析度的CT達到微米,這恰好是細胞的尺寸,並且可呈現出三維立體的影像。清華大學的這個技術在國際上引起了重視。」

在外科手術領域,中國的肝臟移植位列世界第二位,據悉,浙江大學附屬系醫院累計完成肝移植1706例。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樹森稱,肝移植過程中的膽道重建、血管重建等技術是中國式精準醫療的典範。

「2015清華大學精準醫學論壇」雖然沒有邀請基因測序類企業,但中國的基因測序產業在近年呈現爆髮式增長,已經形成了華大基因、達安基因、博奧生物、貝瑞和康、安諾優達、普世華康等一大批基因測序公司,這些公司在無創產前、癌症基因測序、腫瘤早期診斷、胚胎植入前篩查、罕見病篩查甚至微生物測序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此外,「與精準醫療密切相關的生物大數據、再生醫學、免疫治療、移動醫療等產業也陸續成型,為中國的精準醫療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勝利在「基於大數據的精準醫學」的發言中表示。


精準醫療計劃,中版顯著區別於美版,美版強調分子層面、基因測序和癌症,中版要求的「精準」太多,要最有效、安全、經濟,還覆蓋了手術,要「如此」精準,得等搞清宇宙起源、萬物大統一理論,更像官員層面發出的口號用來團結各個領域,後果是投入資源的分散,很有可能都做不好。至少中美兩版制定成員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構成比例是顯著不同的。


言之有物 vs 無所不包


以下內容為舉個栗子版:

美國:我們的國家被暴恐份子困擾,每個城市的恐怖主義都不一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選擇成立一個新的政府部門,分別對每個城市的暴恐份子進行分析,了解他們的不同,進而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精準的確定目標。

中國:我們的國家被暴恐份子困擾,他們雖然不同但卻具有共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選擇利用現有經驗,多個部門聯動,以最快的速度,在造成最小損失的情況下將這些暴恐份子捉拿歸案。

精準的解決問題。

以下內容用來證明例子:

中美兩版精準醫學其實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上,只是突出不同的方面而已。題中給出的材料也說了:

用基因測序的方法找到患者基因突變的靶標,再輔以有針對性的化療藥物治療小細胞肺 癌,即所謂的「精確打擊」,以代替腫瘤治療中的放療、化療、手術等地毯式轟炸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率,還能降低患者痛苦程度和經濟負擔。

「2015清華大學精準醫學論壇」雖然沒有邀請基因測序類企業,但中國的基因測序產業在近年呈現爆髮式增長,已經形成了華大基因、達安基因、博奧生物、貝瑞和康、安諾優達、普世華康等一大批基因測序公司,這些公司在無創產前、癌症基因測序、腫瘤早期診斷、胚胎植入前篩查、罕見病篩查甚至微生物測序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國沒有忽視個性化,美國也沒忽視治療。

以下內容為貴乎政治正確

美國版精準醫學代表人權關懷和科技進步,中國版假大空,代表官僚主義。


按正常來說,美版的精準醫療才真正具備精準醫療的意義,是一門學科。中國版的精準醫療是定一個大範圍標準,像在定義一個醫療手段。 看到中國版精準醫療的定義和各院士的發聲,中國從上到下對精準醫療的認知理解都是飄忽的大致的,並沒有去抓核心。其實很簡單,只要研究:美國這麼定義精準醫療是為什麼。就明白精準醫療的核心,也知道這踏馬和地區特色是沒有一毛錢關係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015-9-8,上海)

精準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客觀必然,是公眾對健康需求的推動,從發展規律上與奧巴馬的美國戰略無關。

目前中國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的醫療裝備主要都是依賴進口;臨床上使用的疾病診斷、治療、標註等規範指南有95%以上是依靠參考國外的標準;我們國家幾乎沒有自己的數據,這就是為什麼要發展精準醫學。

使臨床診療路徑、規範、指南、標準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推動一批新型醫學健康產業


有什麼好比的,明顯談論的知識深度都不在一個層面上。

就像一個說我做出了世界上最袖珍的電視機而人家在談論2.0納米晶元生產線上馬一樣。

學科人材更替慢,導致我們在藥物研發,醫療診斷上落後歐美一大截(國內是不明白醫藥不分家,技和術相輔相成的道理的),除了在數量熟練工方向我們是無敵的(如外科類)。一般醫生忙的和機器人一般,天天關在診室里處於腦缺氧狀態,還有空搞什麼科研,為了評職稱發發灌水文章已經是差不多了,國內雖然頂尖文章不弱但整體真水的不行,要真搞美式精準醫療,估計現役80%的醫生要去學校再造。

隨著醫學人材日益凋零,能跟著美式精準醫療尾巴走也是10~20年後了。


推薦閱讀:

板藍根可以預防感冒嗎?
脖子前伸,怎麼糾正?
醫術比醫德重要,為什麼?
喜歡張大嘴巴對著對著電風扇真的會對身體不好么?
延長壽命的方向可能有哪些?怎麼都是在研究如何延緩細胞衰老?

TAG:基因 | 腫瘤 | DNA測序 | 醫學 | 華大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