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與精神病醫院的醫生有什麼區別?
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精神病醫院的醫生…這些與心理、精神方面的治療有關的專業人士有何區別?對於可能患有這方面疾病的普通人而言,應該採用什麼標準來選擇尋求哪一種專業人士的幫助?
先區分一下:
1. 精神科是做藥物治療的。
2. 心理諮詢是做談話治療的。
理想狀態是這樣的:
1. 精神科醫生是一般是醫科背景,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專科的時候修精神科。所以他們主要做精神疾病的診斷、處方權、藥物治療。
2. 心理諮詢師一般是心理學背景。在學術訓練之後,選擇心理諮詢(不同流派)的技術訓練。做談話諮詢。兩者都需要長期、系統、專業的訓練。不可相互替代。
如何選擇:
1. 重度精神疾病:
在精神疾病發作時候,社會功能喪失,一定要接受精神科的藥物治療。心理諮詢無效。 在治療後期社會功能恢復的時候,輔助心理諮詢。精神類疾病藥物治療複發率高,配合心理諮詢能夠降低複發率。2. 一般心理障礙/成長問題:
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靠譜的心理諮詢師也會評估來訪者狀態,建議是否需要去醫院就診)。如何操作:
因為有人覺得精神科醫院很可怕,有人覺得找心理諮詢師很難。我一般的建議都是:如果懷疑自己或者家人朋友有可能是有精神/心理的問題,去見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這兩個哪個操作對於你容易就從哪個開始。
因為精神科醫生也會告訴你是否需要精神科治療,以及是否需要心理諮詢;靠譜的心理諮詢師也會告訴你是否需要精神科的幫助。
所以從哪一個先開始都好。
渠道:
找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院、國內三甲醫院的精神科門診。如北京安定醫院、六院、回龍觀醫院;上海精總;南京腦科醫院等等
簡單心理推出了一個精神科顧問的項目:精神科顧問 - 簡單心理 國內三甲的精神科醫生提供50-60分鐘的詳細評估和建議。去年年底上線,小範圍運行一段時間,的確給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都帶來了很多幫助。還不錯。
找心理諮詢師: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註冊系統: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註冊系統-臨床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
改了題主問題。
在英文里是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辭彙的。所以把心理醫生叫心理治療師或諮詢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心理醫生主要從事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是中國文化語境下通俗的叫法,是歐美範疇里的心理諮詢師加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的精神科醫生。
心理醫生是個泛稱,包括了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師。所以題主問題的提法有誤。
所以本答講講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師的區別。
1. 這些與心理、精神方面的治療有關的專業人士有何區別?
最直接的區別是:一般而言,心理諮詢師沒有處方權……如果有處方權,這個人一定兼為精神科醫師。換言之,如果你發現人家問完你病情然後給你開了一堆葯就不理你了(或者把你關進病院了),這是精神科的;如果你發現對方不斷地跟你聊天然後約好下一次什麼時間來但是死活不給你開藥,那麼這個是諮詢師。以上是表面的、直接的主要區別。(我沒見過精神科醫師在病院里有閑情給人開導的)關於療程和原理:
精神科醫師致力於控制病情,他們會用藥干涉你的大腦,減緩病情,開始吃第一次了就代表你這輩子離不開了,除非有特殊情況。你看那些離開精神病院回家的病人,一般稱他們為「病情已控制」,但是葯不能停。心理諮詢師則致力於讓你痊癒。如果你的病因是心結,打開心結,如果你的病因是外力,建議你改變環境或者協助你改變對外力的應對方式,所以一般是多次諮詢,但不至於諮詢一輩子。換個角度看,兩組專業人員分別是何出身:
精神科醫師是醫生,得走完醫學院那個長得要死的培訓(本科五年,本博八年一貫,如果是在美國讀完Medical Doctor還要加做N年住院醫師),然後才能取得醫師資格。對口本科專業是醫生,跟外科醫生內科醫生是同行;心理諮詢師各行各業都能做,最對口的本科專業是(應用)心理學,其次包括社工、教育、醫學也與此相關(感謝@袁心 補充),但專業不對口也沒關係,考完執照(某醫學院學霸說複習一個周就夠了)就得到執業資格了。再換個角度,兩組人員研究什麼領域、用什麼手段治療:
精神科醫師如果寫論文,除精神醫學外,主要會涉及病理學、神經生物學、腦科學、生物化學……etc.2012年精神科十大研究進展你看,主要武器就是葯。心理諮詢師如果出研究成果(有這必要嗎……),一般會寫案例分析,主要切入點是心理學、社會學因素。主要治療手段是聊天和干涉日常生活、行為模式。
此外:
精神科醫師一般收挂號費(公立醫院),心理諮詢師則按諮詢時長按小時計費。前者看病快(當然需要定期複查確定開的葯合適),後者動輒每次至少一小時+X次預約。2. 對於可能患有這方面疾病的普通人而言,應該採用什麼標準來選擇尋求哪一種專業人士的幫助?
如果你覺得自己精神上有點問題,找心理諮詢師。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精神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日常生活,找心理諮詢師。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精神快崩潰了,找心理諮詢師。……如果你崩潰了:整天除了哭之外什麼事都做不了(重度抑鬱症),或者成天出現自己信以為真的幻覺(精神分裂症),這時心理諮詢師就無能為力了,去找精神科醫師。事實上,如果沒有發生官能性病變(一般此時都不能獨立生活了),中國的精神科醫生都會告訴你「沒啥事兒」(死不了人),然後建議你回去找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如果覺得自己幫不到你,也會建議你去找醫師的。
基本上 @尚之森 說的是對的,心理醫生不是一個嚴格說法。一般專門負責精神健康問題的專業人士分為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還有精神科醫師。教育、社工等也會涉及這方面的工作,但不是專精,這裡就不提了。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雖然有兩種學位,但在多數國家他們的工作有很大重疊,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一回事,只是有的說法認為心理諮詢偏向處理生活上的心理困擾,心理治療則還可以處理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具體可以見此: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有什麼區別?學心理治療能從事心理諮詢嗎? - 心理學基本上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師都是提供心理治療的,也就是通過語言、行為、感官方面的干預來治療。他們表面上的工作就是跟你談話,除此之外還可能指導你進行一些活動、改變生活習慣(比如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讓你接觸一些感官刺激(比如系統脫敏療法),引導你的意識狀態(比如催眠、冥想、眼動脫敏再加工)等等。
至於精神科醫生,他們是醫生,主要負責開藥和使用其他醫學手段,比如電擊、全麻脫癮等等,是通過干預生理機能的手法來影響心理。也有的精神科醫生受過比較全面的心理治療訓練,也會做一些心理治療工作,但大部分的精神科醫生不怎麼做心理治療,主要還是診斷然後開藥,跟病人每次見面的時間可能只有十來二十分鐘。
在中國除了精神科醫師外最多的就是心理諮詢師了,只有前者才有處方權,心理諮詢師沒處方權(除非他同時是有執照的醫生),在歐美國家也一樣,大多數心理諮詢/治療師沒有處方權,醫生才有處方權,只有少數地區例外。對於很多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雙管齊下,所以像是重度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好是同時有醫生開藥,並接受心理治療,多數情況下開藥是精神科或者普通醫生負責,心理干預是心理諮詢/治療師負責(但在中國光是諮詢師還不能治療較嚴重的精神問題,這是法規問題,其實不太合理)。相對輕微的情緒困擾,則未必需要藥物干預,只靠心理治療就足夠。
作為病人或病人家屬,理論上你不需要自行判斷問題有多嚴重、要不要吃藥,然後再決定去找誰,因為任何負責任的專業人士,無論是不做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還是不開藥的心理諮詢師,都會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提供轉介,建議你從別處獲得相關服務。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要選對哪一種專業人士,而是要選到靠譜的從業者。15年出的精神衛生法明確了心理治療(精神科)和心理諮詢的區別:處方權的是精神科,削弱了心理諮詢的一些權利,僅作為健康諮詢的一部分。類似中度以上抑鬱這種,是完全生理機制的,完全不適合做心理諮詢了。
第一,心理學不在醫學範疇里。是精神科才是醫科。
第二,如樓上說的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詞。
明文上:心理學系畢業後可以發展的職業有:1心理學家--字面理解:研究面很廣。但也不是每個心理學家都有處方權。2 精神科醫生:從醫學診斷,有處方權。至於有沒有做非藥物治療就不是學科範圍。3 心理諮詢師: 字面理解。4 加入某家公司做培訓或顧問-不說了,累5 加入某家醫院臨床診斷我報大學的時候,選心理學還是從社會健康的選擇進入的。
再回答之後的問題:對於「普通人」應該找哪個專業人士治療,這個是診斷了。簡單總結成幾種可能性吧:1 間接或少部分影響生活,情緒上的變化。找諮詢師。
2 障礙, 間接影響生活工作等,找諮詢師。3 懷疑自己或發現朋友出行幻覺、嘔吐、厭食症等普遍可以分辨,還是找諮詢師。因為嚴重的程度需要專業診斷,諮詢師會選擇建議或不建議你找精神科醫師(意思是該喝葯了。)由於幼年缺少愛,以致心理受到了父母的傷害,情緒不能控制,不知怎樣治療,檢測輕度抑鬱。
我認為是理論方法的區別,僅此而已。精神病醫生的理論方法是以生物病理學為基礎的吧 (我並不學精神病學所以對於其專有名詞不確定),主要是用藥物治療和生物學方法 (比如電擊治療),他們認為改變人體內某些物質的分泌,或者是神經系統的電流之類的,就可以讓 "不正常人" 變成 "正常人"。研究方法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尋求刺激和行為的相關關係。我認為整個治療建立在一個哲學假設之上,就是: 精神和行為的"不正常"的原因是生理性的。心理諮詢,一般來說指的是談話治療,當然也可能包括了行為認知治療,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他們認為人現階段表現出來的不正常是因為過去種下的因(即便是不同的學派我認為也可以簡單這麼概括),因為過去的經歷導致了現在的行為,相對應的治療方法就關注於來訪者的內心心理層面(放下過去的因)或者行為的矯正(改變現在的行為)。相應的哲學假設就是: 精神和行為的"不正常"的原因是心理性的。兩者長年不合的原因在於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相當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就是"先是生理的問題導致了心理的健康, 還是心理的問題導致了生理的不平衡"。
相關背景:心理學小碩,教育心理學方向,在精神科和心理課實習過一月精神科醫生一般多是臨床醫學畢業,後期選擇的方向是精神醫學,有處方權,醫生們面對的人群是無器質性病變的精神病患者,處理患者的病情多用藥物控制,實際上每日面對的患者太多了,很難都去用心理諮詢做一些支援工作,所以藥物非常重要和關鍵,在後期患者康復期可以加以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師面對是無精神癥狀的普通人。無處方權。
想去心理諮詢所實習,師姐說沒必要。那個臨床心理學博士畢業的師姐說:我們才是正規軍,他們都是社會閑雜人等鬧著玩的,治不好的全送到醫院來。瞬間懷疑心理諮詢師的價值,迷茫了。因為我是奔著當心理諮詢師去的。確實中國目前心理諮詢行業太混亂,培訓也不專業,被人調侃也是必然了。
一個是助人,一個是救人
推薦閱讀:
※父母離異,父母兩邊的家人經常在我耳邊說對方的壞話,我該怎麼辦?
※如何做到不遺憾不後悔已經發生的事,放過自己?
※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去看心理醫生?
※在路上被別人小聲罵了 不和她吵一架是不是懦弱?
※怎麼安慰第一次離家去上大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