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經濟發展的快?

廣東經濟發展的迅速靠的是政策嗎?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嗎?

望詳細解答!!


繼續分享新聞。

發完糖果,藩鎮投桃報李,「對接會上,廣東省與81家中央企業、中央金融機構簽署合作項目438個,合作金額超過3.35萬億元,涉及軌道交通、現代服務、能源資源、城市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中央金融機構簽約授信額度6萬億元。」

然而某些人怎麼能坐視這些勾連,「廣東省委副秘書長任寧夏自治區副主席」。

L表示不服,「李克強:希望廣東勇挑重擔,發揮更大作用帶動全國」。

「兄弟!哥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近代中國很多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多為廣東人,所以有句話說,廣東人敢為天下先正是這個道理,因為政冶的原因,多數不為宣傳,而沒多少人知罷了,

  中國航空之父、中國第一架飛機的研製者、中國第一個飛行員——廣東人馮如

  中國鐵路工程之父、中國第一條國產鐵路的設計者——廣東人詹天佑

  中國現代音樂之父——廣東人蕭友梅

  中國物理學之父——廣東人吳大猷

  中國建築學之父——廣東人梁思成

  中國核潛艇之父——廣東人黃旭華

  中國電影之父——廣東人黎民偉

  中國留學生之父、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廣東人容閎

  中國現代法制之父、中國第一位律師——廣東人伍廷芳

  中國空軍之父——廣東人楊仙逸

  中國光纖之父——廣東人趙梓森

  中國舞蹈之母——廣東人戴愛蓮

  中國第一個菲爾茲獎(世界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廣東人丘成桐

  新華社創始人——廣東人許滌新

  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廣東人張五常

  中國近代西醫學的創始人——廣東人黃寬

  北京電影學院首任院長——廣東人陳波兒

  中央音樂學院創辦人——廣東人馬思聰 清

  中國現代畫之父、中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的首任院長——廣東人林風眠

  中國第一個國際明星——廣東人李小龍

  中國第一個總理——廣東人唐紹儀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導演——廣東人蔡楚生

  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創辦者——廣東人陳啟沅

  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廣東人容國團

  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廣東人陳鏡開

  中國第一個球王——廣東人李惠堂

  中國第一個股份制企業創辦者——廣東人唐廷樞

  中國現代百貨業先驅——四大百貨,全是廣東人開的

  中國百貨業之父——廣東人馬應彪

  中國維新之父、議會制之父、中國改良主義的先驅——廣東人康有為

  中國共和之父、中國**主義的先驅——廣東人孫中山

  中國新史學之父——廣東人梁啟超

  中國資本主義的先驅——廣東人洪仁玕


XY,理論上,在這種全球貿易的時代,靠近海邊的地區,只要制度不那麼倒行逆施,都會迅速發展,因為海邊上既能搞陸運又能搞海運空運,內陸地區搞海運就是搞笑了。

所以你要說靠政策,也對也不對,對的是因為改革開放之後,政策上終於有點靠譜了,不對的是世界上所有經濟發展好的地區,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政策靠譜,所以政策只是個必要條件,不能說主要是靠政策。


不知道從哪年開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悄悄地從廣東變成了上海,今年李總下了廣東團,總算把這個帽子戴回了廣東的頭上,當然前兩天習總在上海團發言的時候也鼓勵上海要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這怎麼理解呢,一個隊伍兩個排頭兵?哪個在更前面一點?還是兩個隊伍各有一個排頭兵?那麼問題來了,你排在哪個隊伍後面?


溫鐵軍在《李昌平的悲劇與胡溫的難》演講中提到過:「廣東的發展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早期原始積累,因為離香港近一些,香港將接受的日本製造業百分之八十五轉移到了珠江三角洲,變成了香港接單,廣東生產,外地人打工,把舊的土地變成了產房,吃地租。」

溫鐵軍是三農問題專家,這篇演講可以看做是體制內的人對農村改革的看法,其中提到了廣東經驗,但是溫本人並不特別認同廣東先進生產力文化。

到廣東講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有點兒……它是落後的,是早期的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這是不可能長期延續下去的。因為直接剝奪地租剝奪勞動者剩餘價值,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早期原始積累,這導致了廣東的惡性病根。《天下無賊》中葛優科得好:我最討厭你們這些打劫的,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台下笑)。廣東就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的,粗放式,其談不上改革開放,只不過離香港近一些,香港將接受的日本製造業百分之八十五轉移到了珠江三角洲,變成了香港接單,廣東生產,外地人打工,把舊的土地變成了產房,吃地租。這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改革開放。並沒有什麼經驗可循,而我們各地大量組織幹部團到廣東考察學習,學什麼?學打劫?(掌)

  這種招商引資絕對不符合十六大以來中央的指導思想,這個變化很大。所以我說,我們確實要看到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看到中央正在做出努力改變過去那種粗放增長,我為什麼說一般的招商引資不行了呢,因為他確實過剩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般製造業的過剩。現在一般製造業已經瀕臨破產或者已經倒閉的企業佔多少?60%。往往那些不發達地區來的企業家,很多他在發達地區企業面臨破產,奔不下去,地價高,勞動力待遇不好找不到,迫不得已要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地價低,勞動力成本低),應該是他來求啊,你不必求他。這種一般製造業在廣東已是市場嚴重飽和。2004年廣東的春季交易會,襯衫是論公斤賣,平均價格是一美元一件,美國市場被中國產品撐到什麼程度?平均每個美國人一年消費七件中國產的襯衣,十二雙中國產的鞋(一個月穿一雙),這不能當飯吃啊,誰能一年穿十二雙鞋,這不是嚴重過剩。

  這種情況下,這些一般商品的生產,它還有前途嗎?它只有拼,比價格,但在廣東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以致於有單子來我就生產,就招工,沒單子來,繼續關門,工人的要求什麼都不管,廣東的勞動部門拉著企業老總的招工團紛紛來內地招工,這種人我們能給他嗎,回到家他總會找你算帳的。我們社科院在廣東做過調查,發現90%的地方官員,主觀上不執行勞動法,因為是無記名的調查,他說的是實話,因為如果我執行勞動法,嚴格執行合同,保護勞動者權益,我就無法招商引資,我這個地方產值、稅收都下降。面對複雜局面,不僅是部門利益雷打不掉,甚至是地方利益雷打不掉,比如廣東、珠江三角洲這個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就代表著本地的利益。你讓他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他不能代表,所以我們要提高警惕。大家如果認同黨的十六大來以來的戰略轉變,就要認真考慮我們基層如何來做好工作。那麼我就來講一講不同的地方如何穩定鄉村如何開展工作,交流一點經驗。「

————摘自《溫鐵軍:李昌平的悲劇與胡溫的難》2015-06-26


自然位置好,緊臨港澳台,東南亞,交通發達,陸水運條件都很好,外來人口多,勞動力充足廉價,政策好,改革開放重點照顧對象,氣候較好,溫度適宜,珠江冬天至少沒有結冰之說,人也有經商頭腦,潮商也是三大商幫了。


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

廣東珠三角和沿海的經濟並不是改革開放以後才繁榮起來的,而是歷史皆然。

江南同理。上海和紐約也一樣。

【《隋書·食貨志》追記六朝時期說廣州為一大都會,「所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晉書·吳隱之傳》說:「廣州包山
帶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南齊書·王琨傳》記:「南土沃實,在任者常致巨富,世雲『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也。」《全陳文》說
廣州「工賈競臻,鬻米商鹽,盈衢滿肆……市有千金之租,田多萬箱之詠。」】


主要在人,從電視看,廣東的幹部是最忙的,也是最苦的,基本沒有停過。上海的幹部和重慶的一個模式,不多說。


敲黑板,注意了同學們,評論前先審題。「廣東經濟發展的迅速靠的是政策嗎?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嗎?」這裡的靠怎麼解釋,不說全部那也是主要。

我看很多評論連什麼是政策都不清楚就來討論,有必要幫大家百度一下政策是什麼: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準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鬥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以下原答案:

你少去管,他當然發展得快。他再快有深圳快嗎?深圳就是畫個圈,告訴你:不違反公序良俗,啥都可以,不問姓資姓社。但凡發展快的地方唯一需要的政策就是沒有政策。


全國人民的功勞,海內外華人的功勞,反正就是發展起來了.


別搞笑了,廣東就珠三角好,非珠地區呵呵了。總量再高有什麼用,地區發展差異簡直就是天與地,就像迪拜周圍堆滿了印度賤民的貧民窟似的,記得以前學校年年跑到外省去騙老師過來教書,幹不了一兩年全跑了。待遇不好人都想往珠三角跑,人才流失,惡性循環。汕頭也是白白浪費了一個特區名額了,他們自己說起來都很不好意思不願提。現在極為尷尬好像都快不如揭陽了。最無語的是汕尾,多好的地理位置啊,發展的還不如粵北山區,總量增速都倒數第一。也不知道中央什麼時候才能重視非朱地區的發展


推薦閱讀:

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產業轉移方向是向中西部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
資本主義發展更符合人性,社會主義發展更符合道德,對嗎?
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為什麼老百姓這麼窮?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邏輯是怎麼樣的?
從全球經濟戰略角度如何理解TPP,為什麼中國網民這麼討厭TPP?

TAG:廣東省 | 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