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滬港通交易量沒有之前預計那麼好?問題出在哪裡?未來會成為一個「雞肋」嗎?

第一天港股通的額度都沒有用完,第二天港股通和滬股通的交易又比第一天冷淡了很多。

為何不及市場人士之前的預期?特別是港股通?

長此以往下去,滬港通的未來還看好嗎?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 ? 海外投資初探,更多「境外投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滬港通的開通,本質上是為內港兩路資金,開通了一個新的往來渠道。並不一定代表資金就會往內陸或者香港流動。

但是以恒生指數為代表的香港股市,從年初至今上漲了約10%,不得不說以滬港通的存在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那麼,這些南下資金究竟從何而來?是否還能持續?他們都買了什麼標的?

雲鋒金融的研究部出了一篇深度解析港股通南下資金的文章,正好解答了這些問題。

-正文-

全球化資產配置需求、人民幣貶值風險對沖需求、尋求境外高收益資產需求這三大動力,正驅使內地資金源源不斷的南下進入港股市場。南下資金究竟有著如何的行為模式?它們對港股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又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基於現有的數據信息,對南下資金做深層次的挖掘和分析,試圖全面回答這些問題。

境內資金出海渠道

儘管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海外股市表現始終優於國內,但中國作為一個資本項目並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境內人民幣資金想配置海外證券市場,哪怕是香港股市,合法的渠道只有兩個——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和港股通(包括滬港通和深港通)。

圖1. 2015年-2017年全球主要證券市場表現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顯示,截至目前,QDII批准額度共約900億美元,在2014年底已基本用光。自2015年3月以來,已經連續15個月沒有新批QDII額度。

圖2. QDII額度審批情況

數據來源:Wind

因此,如果境內人民幣資金想配置海外股票,目前僅有的合法通道就是港股通。而且,這一通道已取消總額度限制,只要滿足幾乎沒有用滿過的每日額度限制,便可以順暢無阻地進行港股配置。

南下資金總體情況

資金始終跑得比人快,就在我們還在用邏輯推理的時候,市場資金早就開始悄悄的、卻也是堅定的南下了。截至2017年2月底,通過港股通買入港股的南下資金合計達到3735.5億人民幣,是北上資金的兩倍有餘。不知不覺間,南下資金量已經超越了滬港通剛開通時規定的總額度3000億人民幣。

圖3. 港股通資金累計流入圖

數據來源:Wind

那麼,這些南下資金的來源是什麼?儘管無法得到準確數據,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不同渠道窺知一二。

首先是公募基金。根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2017年2月底,可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市場的公募基金合計67隻(A/B/C份額合併統計,下同),總規模達到580億人民幣。其中股票型基金20隻,規模195億人民幣;混合型基金47隻,規模368億人民幣。這些基金分別屬於32家基金公司,其中被動指數型基金7隻,包括2隻ETF基金及5隻LOF基金,主動管理型基金60隻。

從發行速度來看,2015年滬港通基金共成立19隻(包括轉型的富國天源平衡基金),規模只有200億人民幣左右。2016年明顯提速,全年成立45隻基金,發行規模接近400億人民幣。2017年初至今,已成立3隻滬港深主題基金,還有8隻基金尚在發行期,發展繼續提速。如果按50%倉位配置港股計算,公募基金可為港股通南下資金貢獻近300億人民幣

圖4. 近一年來可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市場的公募基金髮行統計

數據來源:Wind

該圖中發行數量區分A/B/C份額,故基金數量統計為76隻

其次是私募基金。儘管私募基金對港股的投資規模難以估計,但資金南下在私募圈裡成為熱議話題是沒有爭議的事實。根據格上理財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月底,正在運作的可投資海外市場的私募基金產品共有5404隻,其中可投資港股市場的基金5368隻。此外,今年初新增海外基金產品499隻,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投資於港股市場的。

再次是頗受矚目的保險資金。2016年9月8日,保監會網站發布了《關於保險資金參與滬港通試點的監管口徑》,正式宣告保險資金可以參與滬港通以及隨後開通的深港通投資。據了解,境內險資從去年11月開始對港股進行規模性配置,而隨著今年初部分存款及投資項目到期,且A股舉牌模式受到制約,境內險資重新配置這部分到期資金的主要標的便是仍處於歷史估值底部的港股。

截至2016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規模超過15萬億人民幣,其中有53家保險機構獲准投資境外市場,投資總額約450億美元,佔總資產規模比例僅2%左右。儘管較2012年底的97億美元境外投資額有四倍的增長,但與保監會規定的境外投資不超過總資產15%的紅線相距甚遠。若保守估計,2017年境內保險資金新增2%資金通過港股通配置於港股市場,將會帶來至少2500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

此外,儘管不屬於港股通範疇,但QDII基金也在實打實的為港股貢獻活水。截至2016年底,市場上參與投資港股市場的共有59隻QDII基金,總規模為598.87億人民幣,相比2016年三季度末的513.91億人民幣增長了17%。上述基金在2016年年報中披露的實際投資香港市場的市值為152.66億人民幣,比2016年三季報的142.34億人民幣增長了10億多人民幣。

南下資金買什麼

從新聞媒體中經常看到的消息是,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都偏好低估值藍籌股。但事實僅此而已嗎?

我們對每天公布的港股通前十大活躍股進行了深入的數據分析。前十大活躍股是指港股通(滬)和港股通(深)每日成交額最大的十隻股票的買入和賣出情況。其中港股通(滬)的數據周期為2014 年11 月18 日至2017 年2 月28 日,一共包含518 個交易日,5180 個樣本;港股通(深)的數據周期為2016年12 月5 日至2017 年2 月28 日,一共包含52 個交易日,520 個樣本。

代表性方面,所有樣本合計凈買入2272億人民幣,占當期全部南下資金總量的61%,且樣本每日成交量也佔全部港股通每日成交量的40%-50%。因此,前十大活躍股的數據基本可以代表南下資金的配置偏好。

那麼統計結果如何呢?

前十大個股買入量高度集中

毫不意外的是,在所有上榜的247家公司中,凈買入量最大的前十家基本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其中七家銀行,一家保險,一家互聯網公司,以及一家地產公司。這十家公司的凈買入量達到1469億人民幣,佔南下資金總量的40%。不誇張地說,他們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南下資金的半壁江山。而Top11-20股票合計只買入262億人民幣,尚不及第一名建設銀行凈買入量的一半。

表1. 港股通凈買入量最大的TOP20公司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貨幣單位:港幣

南下資金高度偏好金融行業,但主要是與指數權重保持一致

如果按行業劃分,南下資金顯然更青睞包括銀行、保險、券商在內的金融領域,合計達到1471億港幣的凈買入額,占所有樣本凈買入額的65%,其中僅銀行業就流入1281億港幣,是當之無愧的「吸金王」。

但這一情況需要與香港市場的特點結合來看。根據恒生指數公司提供的最新數據,恒生指數中金融股的權重為46%,而恒生國企指數中金融股權重更高達69%。可以看出,南下資金對金融股的購買比例與指數權重基本一致。

相對於指數權重,南下資金主要高配了工業(南下資金6%vs恆指1%vs H指6%),低配了能源(南下資金2%vs恆指6%vsH指12%),在房地產和軟體服務領域的配置比重則取了兩個指數權重的中間值。

圖5. 南下資金行業配置與恒生指數和H股指數(恒生國企指數)權重對比圖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可見,到目前為止,南下資金對港股的配置尚未偏離指數的權重範圍。這一方面是因為資金對港股市場還不夠熟悉,配置指數權重股,甚至直接按指數權重比例買入,可以較好規避跑輸大盤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港股中的金融、工業等領域本來就是低估「重災區」,有大量的低估值和AH折價股可供買入。

港股通流入三階段,資金偏好「進化」進行時

我們在數據分析時也注意到,南下資金對個股和行業的選擇正越來越多元化,也越來越偏離傳統意義上的權重股。我們認為,南下資金在港股通開通以來,可以根據資金偏好分為三個流入階段。

第一個「一千億」(2014.11-2015.6):

第一階段是從滬港通開通到2015年6月A股「股災」之前,港股通南下資金經歷了從0到接近1000億人民幣的過程。期間的代表性事件當屬2015年4月初連續兩天的港股通額度爆滿,以及隨之而來的港股「瘋牛」行情。這一階段的南下資金帶有明顯的遊資和炒作特性。翻開當時的前十大活躍股統計,頻繁上榜的有阿里影業、漢能薄膜發電、香港交易所、上海電氣等個股,囊括了題材股、牛市受益股和AH高折價股三類遊資最喜歡的概念。

我們對當時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也就是復活節假期前後三周的前十大活躍股進行了統計,發現凈買入最多的個股分別是中國南車(24.4億)、中國北車(18.9億)、國美電器(15.4億)、金山軟體(13.4億)和中廣核電力(12億)。可以看出,當時南下資金和進行牛市炒作的資金一脈相承,主要的買入對象就是一帶一路、TMT和一些港股特有的內資企業標的。

第二個「一千億」(2015.11-2016.7):

在A股市場經歷最黑暗的「股災」1.0和2.0期間,港股通南下資金基本按兵不動。但從2015年11月開始,南下資金的規模穩定地超越了北上資金。如果放在當時資本市場的大背景下,那就是8月匯率沖關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回調整理,人民幣踏上了持續貶值之路。此時,先知先覺的資金再次通過港股通南下,這次不再是為了短期炒作,而是為了長期配置

這一階段的最大贏家是銀行股。很難忘記2015年12月1號到18號,滙豐控股連續14天上榜前十大活躍股的Top 3,每一天都有上億的資金掃貨,一個月便流入了41.5億港幣,令市場嘆為觀止。但與此同時,其實各家銀行股以及低估值的汽車股、保險股,都在經歷同樣的事情——被買買買。

圖6. 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南下資金分布圖(單位:億港幣)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第三個「一千億」(2016.8-至今):

2016年8至9月,由於預期央行在人民幣正式加入SDR前會保持幣值基本穩定,資金伺機而動,提前開始了新一輪的南下,並一直持續迄今。在10月以前資金仍以掃貨銀行股為主,主要是因為銀行體量大且流動性佳,可以容納大額資金的快速流入。但攻擊重點改為中資銀行,建行和工行在這兩個月內分別吸納了152億港幣和123億港幣資金,占這兩隻個股累計凈流入額的46%和95%。

2016年10月後,事情起了變化,隨著深港通的宣布和港股通總額度的取消,資金開始意識到兩地資本市場的融合將逐步成為現實。南下資金的來源和投資標的出現多元化,越來越多的行業龍頭,以及可以和A股聯動的題材標的開始吸引南下資金流入。這一階段更重要的一點變化是,南下資金對個股走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港股通成交量占每日成交量比例逐步攀升,在一些重點個股上逐漸獲得了定價權。我們將在之後重點分析這一現象。

圖7. 2016年8月至今港股市場熱門個股表現及港股通成交量佔比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了解了南下資金的「進化史」,下一個問題必然是,以後港股市場會怎麼樣?南下資金奪取港股定價權究竟會不會成為現實?我們繼續對其影響力進行分析。

南下資金對港股影響力尚小,但攀升勢頭明顯

從整體市場規模來看,港股目前總市值25萬億港幣左右,南下資金僅佔總市值的1.7%。在成交活躍股的統計樣本中,港股通凈買入額占公司市值比例的平均值為0.97%,佔比超過5%的公司僅有9家,佔比最高的神州控股也只有17%,可見南下資金對大市的影響力尚還有限。

圖8. 南下資金占市值比例超過5%的公司統計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但另一方面,從成交量這一邊際影響指標判斷,港股通占港股市場的成交量比例從2014年底的不到1%,穩步上升至目前的6-8%。到了今年2月份更是突升至12%,南下資金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力已經明顯上了一個檔次

圖9. 港股通成交量佔香港市場總成交量比例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此外,我們對幾隻比較有代表性的港股進行了重點分析,發現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香港市場的熱門股,如騰訊和建行,儘管港股通占這類個股的日成交量比例仍然不高,但隨著時間推移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另一類是內地資金較為偏好的個股,如豐盛控股和吉利汽車,在這些個股上港股通成交量佔比可以達到20-30%,個別日期甚至超過50%,基本掌握了定價權。

圖10-13. 代表性個股中港股通成交量佔總成交量比例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南下資金關注個股的超額收益日趨明顯,賺錢效應形成正向循環

除了影響力之外,這些南下資金究竟有沒有取得超額收益呢?這也將決定是否會有後續資金持續流入。我們依然按照上文劃分的港股通流入三階段進行分析。

在第一階段,南下資金的關注個股並沒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儘管在2015年3、4月份的「瘋牛」中個股普漲,但在隨後的幾個月里不但將漲幅悉數回吐,不少熱門個股還創下多年新低。

圖14. 第一階段南下資金熱門股的後續超額收益(基準為恒生指數,2015年6月起計)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在第二階段,南下資金以配置銀行等大藍籌為主,主要目的是對沖人民幣貶值影響,在短期並沒有產生明顯的超額收益,反而在2016年年初的金融市場動蕩中蒙受了一定的浮虧。但在港股探底回升後,金融股表現強勢,疊加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匯兌收益,如果以2015年11月為起點考察一年期的收益情況,南下資金獲得了較好的投資回報。

圖15. 第二階段南下資金熱門股的收益情況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到了第三階段,隨著港股慢牛形態的確立,以及部分熱門股獲得一定的定價權,南下資金的超額收益進一步凸顯。我們統計了去年8月以來共計16隻資金凈流入超過10億港幣的個股,其中10隻跑贏同期恒生指數的漲幅(8.4%),超額收益平均值為10.6%,超額收益中位數為4.6%,兩者差距主要由於吉利汽車的超額收益較為突出。如果考慮到同期3.3%的人民幣兌港幣貶值幅度,則以人民幣計算的資金回報率將進一步提升。

同時,儘管南下資金凈買入額與個股超額收益並沒有正相關性,但熱門股賺錢效應的顯現,帶動了新資金流入,正向反饋機制初現,這點在吉利汽車、中國人壽等個股上表現的尤為明顯。

圖16. 第三階段南下資金凈流入超過10億港幣的個股及其相對恆指的超額收益情況

數據來源:雲鋒金融

三點總結

通過以上對南下資金的詳盡分析,可以預期港股通未來對港股的影響力將進一步顯現。

第一,資金如水,向低處流是市場的自然行為。

在滬港通剛開通之際,以及去年港股最低迷之時,市場上都有這樣的聲音,認為港股的折價和邊緣化是歷史必然,並會一直持續下去。其實不然。根據連通器理論,兩地市場一旦有了順暢的連通渠道,市場的水面便會逐漸找平。當然,資本市場比一個裝水的連通器要複雜得多,渠道本身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例如總額度的取消、深港通的加入等等,此外市場對港股的認知和熟悉也需要一個過程。

時至今日,A股對H股的溢價已經從2015年高點的50%收斂至20%。考慮到A股的無風險打新收益、分紅稅率優惠以及流動性差異等應有溢價,目前的溢價水平已處於正常範圍。在互聯互通的大背景下,資金更關注的,將是哪些個股估值更具有吸引力,哪些公司業務更具有發展潛力,而在A股或是港股上市,將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圖17. 恒生AH股溢價指數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

第二,這一輪「南下資金渡香江」,結果可能不一樣。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港股市場一直由海外資金主導,但上市公司卻以國內業務為主。文化的不同,地域的距離,決定了海外投資者無法像本國人一樣理解各種類型的上市公司,這一方面造成市場估值整體偏低,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大型藍籌股相對中小型成長股持續的溢價「奇觀」。

之前的南下資金之所以未能取得港股定價權,甚至在2015年下半年的市場下跌中損失較大,主要是因為資金屬性以遊資和散戶為主,並沒有長期配置的意願。而自2016年以來,港股通資金明顯由長期配置資金主導,加上資金出海渠道被限制的「利好」配合,讓這一輪的資金南下更持續而穩定。隨著國內投資機構加大對港股的研究力度,信息的不對稱也將被逐漸打破,從而形成資金流入和關注度提高的正向循環,定價權問題也將逐步解決。

圖18. 香港證券市場參與者結構變化

數據來源:港交所

第三,港股A股化是偽命題,相互融合才是正道。

我們確實看到近期部分港股出現了股價先於業績異動,或者參與熱點題材炒作等A股特徵,但這只是市場在融合過程中的一些插曲。長遠看,兩地股市規則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是供給端的發行註冊制和供配股機制,還是交易端的無漲跌停板限制以及賣空和衍生品的存在,都決定了A股的很多「玩法」在港股是行不通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兩地的監管機構都在積極學習對方市場中值得借鑒的機制,這從長期看會促使互聯互通機制不斷開疆拓土,最終使兩地的資本市場得到真正融合。


橋搭好了沒車,該看看過路費是否太高,車道是否太窄,引橋那裡是不是只准豪車上來,內地制度設計摻了太多短視的不對等條款,本想引流結果別人更躊躇


港股通表現差於滬股通這個情況,市場其實早就有預料到。

先說直接原因,

這個今年的上證指數,

這是今年的恒生指數,

市場是有非理性的情況存在,但是資金都是逐利的,一個高位橫盤,一個底部啟動。所以開通之初滬股通的額度消耗比港股通的消耗快是市場的正常選擇。

其次,在設計的時候,額度分配就是傾向於滬股通的。

按照港滬通實施細則,

滬港通試點期間,北向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每日額度為130億元;南向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每日額度為105億元。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表層原因之外,滬港通現在還只是一個試點階段,所以還有每日額度這個參照系,等到試點結束之後。每日交易額度放開之後,能看到的就是每日資金的正常流動,也就不會再有每日額度這個參照系了。

除了這些表明原因之外,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滬港通是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前進的重要一環,它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級金融改革戰略共同組成了中國金融國際化的大戰略。滬港通只是第一步,所以這個大的戰略級動作,僅僅一兩天的成交情況是根本談不上拿來判斷其未來和是否看好的依據。

而且關鍵是滬港通的主要參與者是誰?是廣大普通投資者么?根本就不是,現在在試點期進行操作和參與的都是金融機構。他們是來追逐短期投資收益的么?也不是,他要做的資金的分散配置和長期投資收益,所以根本不可能急於一時就搶進去。

這個過程中,兩地的金融機構對優質標的股票的爭奪和搏殺還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個東西是不像普通商品一樣,需求多了我就增加供給就可以了。每一張已經發行出去的股票都是有主的。不可能憑空為了你的需求給你現印一批出來,然後賣給你,而是你要從原持有者手中購買。誰會賣出,誰來買入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博弈過程。

我們談到經濟和金融,經常會使用資金流,現金流等等辭彙。這些辭彙非常形象的表達了資金的流動性和逐利性。現在兩個市場中誰的水位低,誰的市場前景好。資金就自然向那個方向流動,這是市場的正常選擇。

仔細考慮一下,滬港通吸引的誰?是香港金融機構還是香港的普通投資者?其實都不是,吸引的對象主要是其它國家的整個外資。由於港交所的性質和港幣的性質,香港市場中的外資已經充分進入了。所以這個滬港通的主角——外資,就是奔著內地市場來的。對等的開放港股通是一項交換,從來就不是滬港通目前的真正主角。

同時考慮匯率問題,現在人民幣對港幣,誰會升值,誰會貶值,這個很清楚。即使我買A股收益10%,對方買港股收益10%。中間持有了三個月,這期間匯率還會變動,很可能把港幣換成人民幣購買A股的最終總收益是比較高的。

我們是不能用自己看自己A股市場的眼光,只看股價漲跌來考慮問題,現在滬港通是股價變動和匯率變動雙影響因素。

還是很多細節就不多講了。簡單來說回頭看看2005年的股權分值改革,那是在我們國內市場進行的一次重大改革,直接導致了一輪大牛市和後來7年里受制於大小非和大小限遲遲不能上漲的大熊市。那次改革整整影響A股市場10年都不止。所以港滬通這樣的大舉動,要評判也得最少明年11月17日才能多少有點短期的說法。現在么?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以上!

補充一下,從額度上限考慮,短期的每天130億額度對市場的衝擊真的是不大。

滬股通現在是試點時期,每天的額度上限是130億,但是看看今天的總成交金額。1747億,這還是根本沒放量的情況下,所以滬股通現在的額度就算全天打滿,也不過是上證指數的1/10不到。所以一兩天之內,從香港過來的資金是不能對A股市場造成直接而明顯的影響的。


本質的原因是:

1.國內真正了解港股的人太少太少,肺魚自2011年開始投資港股,發現同樣的股票,很多香港股票價格只是國內同類公司股票價格的1/5,但是沒用啊,旁邊朋友知道的太少啦,跟他們說還不信。

2.真正知道的人,尤其是基金經理和莊家們一般也是自己偷偷的建倉賺錢,才不會大聲喊:你們快來啊,這裡股票好便宜啊。等到他們差不多了才會大喊:你們快來。

所以,其實沒有任何問題,目前滬港通交易量少只是暫時的,未來將越來越多,想過去香港投資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分析如下:

第一:美股處於歷史高位,相當一部分換匯出去的資金退出美股後會繼續尋找下一個便宜的市場。

香港實行掛鉤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資金兌換與進出方便。通過查詢數據可知16年香港銀行體系美元與港幣存款餘額增加了一萬五千億元。

在人民幣貶值同時又限制外匯留出的背景下,這些資金迴流的可能性較小,但香港銀行間極低的存款利率,資金不可能長期的躺在銀行賬戶上睡大覺。

第二:國內GDP增長數據雖然下降到7%以下,但中國的經濟仍然是高速增長,只是A股估值還是偏高,股票供應量會越來越多。

A股註冊制雖然名義上沒有實行,但高密度的上市公司發行量,實質上也跟註冊制也差不多。

加之定向增發的資金、解禁的次新股的拋售,對內地市場的上升都是明顯的壓制,市場要向上走可謂壓力重重,除非下降到有足夠的吸引力水平。

第三:深港通開通,滬深兩地都連接到香港市場,極大地方便了大資金南下,也減少了資金的操作顧慮。

雖然人民幣對外幣兌換增加了審批環節,但對人民幣資金透過港股通投資港股,卻沒有設置上限,北水持續南下,利好香港資本市場發展。

而港股近期的成交持續放大,滬深港通持續凈買入,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內地個人購匯政策再次收緊,明確境內個人購匯不得用於境外買樓和證券投資等,而境內個人購匯是內地資金投資境外市場的重要渠道。

未來想投資港股的人,應該會轉向深港通和滬港通,通過滬深港通這個正規途徑的投資港股市場。

第四:最為重要的是港股市場總體估值低廉。

截止2016年12月底的恒生綜合指數的整體市盈率為11倍,周息率為3.8,而代表中資企業的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市盈率僅有7.5倍,周息率達4.0。

因此無論是市盈率還是周息率水平都相當有吸引力。

所以,港股:業務在國內,但公司在香港上市的低估值、高分紅、高流動性的股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2017年該買什麼股票,不該買什麼股票呢?

1.先避開港股老千股。

香港老千股太多,想買港股先點書名號內鏈接複習歷史文章《港股投資你必須學會第一招:如何避開老千股?》,否則凶多吉少。

2.選港股財務良好,主業能產生極好現金流的成長型公司。

內地巨大而又快速發展的市場里,仍然有相當多的公司成長迅速;通過挖掘這樣的公司可以獲得超額收益,金山軟體等。

3.選港股估值低廉、相對內地市場的報價或者同類公司非常有吸引力。

比如一些非常低估或溢價率比較大的優質公司:花樣年控股,都是滬深港通資金的潛在選擇。
還有AH同時上市的同一個公司,估值有巨大的差異如:銀河證券(H股:06881)、中信銀行(H股:00998)、華電國際(H股:01071)、新華文軒(H股:00811),也是滬深港通資金的潛在選擇。

4.要迴避AH同時上市且A股股價比H股貴很多的公司的A股。(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fyzb198)


隨便說說自己的看法。我是覺得預期不是一天兩天了,短期不要期望太多。

1.滬港通的利好不是短期的,滬港通的政策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市場需要時間來確定趨勢。

2.開放的時候雙方市場資金都會謹慎,對港股通來說,要給A股散戶認識港股的時間。

3.就目前A股短期來看,震蕩或回調都有很大可能,如果我是港方資金,也會選合適的時機介入。

總的來說,滬港通如果說有利(多少?智者見智),也是利在長期,帶來了更多流動性,更豐富的投資群體,不與大陸股市主流投資者相同的投資理念。關注的話可以期待滬港通以後的擴展。而同時伴隨A股的復甦,相信A股藍籌會更快地顯現價值。

泛泛而談,淺薄之見,當拋磚引玉吧。


別急,滬港通的意義在於人民幣可以迴流了。可以關聯上RQFII了。

據說啊據說,香港作為第一大離境消費地和第一大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沉澱了約莫1萬億人民幣。

現在,滬港通開了 人民幣隨時可以回來了。人民幣有了出路,國際化更好走了,留回來直接進股票資金池,只要資金池有了錢,經濟再爛股票也能打雞血。

為什麼滬港通能說開就開(好吧其實也放鴿子了,不過這並不重要。。。),看看前陣CPI猛降。當局短期內終於不被通脹掣肘了。。

而且滬港通雙方是不平等的,港方基本無限制,滬方可得至少50萬,攔住了多少散戶。明顯就是開源節流嘛。

話說為什麼A股和H股不少股都有不小价差為什麼機構還不套利呢,我埋伏了一個禮拜了啊啊啊


滬港通重在"通" 而不是"滬港",

簡單說: 重點不是股價的漲漲跌跌. 也不是什麼差價套利, 更不是所謂的藍籌價值回歸. 而是資本開放的第一步, 吸引海外資金入內地.

問題來了: 在A股買賣的資金不能直接進入內地咋辦?

答: 你不知道在內地開家公司做股票抵押變著法子進去么? 剩下的想像空間就留給大家吧.

1. 差價套利?

同漲同跌價差依舊存在.

2. 藍籌價值回歸?

答: 價值投資概念就是國外傳進來的, 到了內地水土不服, 只能說現在這個環境不適合大眾作所謂的價值投資.

3. 免稅?

為了吸引你進來當然得和香港一樣免稅. 我們都依法治國了.

4. 普通民眾參與?

國家宏觀層面的東西你當國務院開玩笑呢

總結: 就事論事在滬港通這上面還真不好使. 君不見都是ETF掃貨么


每家換的匯率稍有不同,但也差別不大。

這也意味著,如果按照參考匯率來算,投資者在投資港股時買入已先虧損5.82%。

對於「北火南溫」的市況,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說,滬港通開通很平穩,很正常,不在乎開頭幾分鐘的表現。額度為了剛開始節奏平穩,需要時間準備保證平穩,日後額度滿了怎麼做到時再討論。

成交量不是成敗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資本流動,國際投資者了解如何投資內地股市,關注的重點是資本重新配置,不僅僅是資本跨境流動。港股估值水平低、市場成熟是吸引內地投資者之所在。港股通已經炒了半年了,兩市股價的填平補齊運動已接近收網階段。內地股民買賣港股的活躍度,決定後市表現。

實際上從長遠看,滬港通開了個好頭。它的影響本來就是長期的,隨著滬港通開放t+0,開放漲跌幅限制等等,在路上。

附【滬港通首日股票成交量 】供參考

滬股通股票成交量排名前十的股票: 包鋼股份、興業證券、中信證券、大秦鐵路、中國建築、農業銀行、海南航空、中國銀行、海通證券、工商銀行。

港股通成交量排名前十的股票:中芯國際、中國銀行、人和商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國美電器、農業銀行、保利協鑫能源、中國石油化工股份、中國石油股份。

20141119補充

[cp]滬港通 第三天 11-19 17:13 截至港股收盤,港股通每日額度105億人用了2.53億,使用率2.41%; 滬股通每日額度130億用了26.12億,使用率20%。[/cp]


滬港通是一個長遠的路子,是國內開放金融市場的一個楔子,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目前都是交互交易 互通的。國內金融市場也是要和國際接軌。人民幣國際化也要求人民幣能夠自由出去又有自由方便的迴流通道。滬港通不能單純的用一兩天的交易來判斷其利好或利差。更多的是一個中性事件,他是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個必需要走的路子,作為一個實驗,也是對國內投資者一個更好更直接學習和參與境外投資。對於50萬門檻更多的是出於普通投資者大多數對境外市場的投資不熟悉而增加的風險的一種控制手段。


市場不喜歡遵從預期。就好像判斷一個股票的走勢,進一個股吧看一眼,如果都在唱空,那你就可以輕倉介入了,如果都是唱多,聽我的,趕緊跑


投資人都是人精,世界各地都不例外,高拋低吸,世界真理,

現在上證指數出於高位,就算人家要買,也要低位買。

數據不理想也正常

而且滬港通帶來的是長期利好,短期來看的話,靜觀其變吧


對中國未來的資本市場來說,滬港通屬於戰略性利好。兩個市場聯通,擴大了兩地市場的容量和參與者範圍,推動香港和內地,乃至亞洲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融合。

好處包括但不限於:老百姓除了房地產和現金之外多了新的資產配置渠道; 推動A股公司治理優化,交易名單中內地公司的誠信風險將會被放在各種顯微鏡之下;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等。

至於為什麼買A股的熱情比買H股大,目前來看原因有:1)針對香港投資者購買A股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說是大大的,內地投資者甚至可以跑到香港券商那開戶再回來買A股從而避稅。2)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額度將近2萬億,正愁投資渠道 ,現在還不趕緊到碗里來。投資者50萬的門檻,對於廣大內地散戶而言並不是個個都拿得出來的,到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說難度小得多。3)還有別的原因例如市場對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兩地的交易成本存在不小差距等。

今天才是開通的第二天呢,不急慢慢看。中長期而言滬港通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


首先,滬港通不是兩市交互投資的唯一通道。此前,這樣的渠道就非常多而且方便,但並不是大眾都涉及的而已,很多都是異地或間接方式。滬港通更大的意義在於讓數量眾多的普通股民可以參與兩市交互投資,這項工作才剛剛開始,未來不可估量。此外,也是金融開放的標誌,通過交易帶動貨幣的國際化雙向流通。

而港股通不火是因為:

一、入門難度不同:

港股通要考試,當面開通。滬股通根本不用手續,線上升級就支持了。太麻煩了,都懶得開。

此外港股通要50萬限制,中國99%散戶都達不到。

二、投資慾望不同:

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用漢語演講了,境外對中國這個迅速崛起的投資市場肥羊興趣十足。

香港本土企業本身都是增長乏力。至於那些內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好吧以前有一個笑話:說買了件外國貨結果還是出口轉內銷的。總之,吸引力有限。

長期來看,隨著開戶人數的增加,港股通應該會火起來。


明顯的滬股通向好,又是免稅政策的傾斜

港股通又有50萬最低資本門檻,又沒啥免稅政策支持,3年免交所得稅也就是個拉平衡的角色


推薦閱讀:

不在滬港通里怎麼能開港股?

TAG:境外投資 | 滬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