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為什麼有些人到餐廳吃飯願意花大筆錢點菜,卻在乎5塊錢一包的濕巾?


好餐館的菜獨此一家,有壟斷地位,且不容易看出它的溢價,但它賣的濕巾到處都能買到,甚至可能自己就揣著一包,對此敏感的消費者立刻能看到它的溢價,從而感覺自己整頓飯都被收了高價。


反對樓上的回答,這不單純是價格高低的問題。

超市裡一瓶可樂兩塊,餐廳里賣五塊,我可以接受;高檔餐廳賣十五,也不是不能喝。但是餐廳一包紙巾賣五塊,這家店我絕對不會第二次了。

這裡面的區別在於可樂是商品,而紙巾是服務。餐飲是服務業,尤其是高檔餐飲,毛利率非常高。去餐廳吃飯,付的錢除了飯菜的費用,也包括了服務的費用。端茶送水拿紙巾,這些本來就是餐廳應該提供的服務,我們已經為此付過錢了。要求顧客花錢買紙巾等於重複付費,這毫無道理。

相對的,我在 711 買一份盒飯,再拿一包紙巾,一起結帳就非常合理。


這其實可以解釋為消費者非理性心理的一種。對於一件市場價格熟知的商品,大尺度溢價會帶來強烈的抵觸感,即便該消費者會同時購買價格大得多(也因此波動幅度也大得多)的其他商品,因為通常他們不會意識到下面幾件事情(舉個例子)其實是完全等價的:

A. 餐費100元 + 5元紙巾

B. 餐費104元 + 1元紙巾

C. 餐費105元 + 附送紙巾

D. 餐費80元 + 10元餐具費 + 10元服務費 + 5元紙巾

問題的根本在於,大多數人都只會對眼前發生的事情做出簡單的情緒性反應,而不會主動地去像做數學題那樣虛構出一些等價事件加以分析判斷。正因為如此,聰明的商家會利用類似的手段來達到控制大家購物行為的目的。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這麼簡單的價值與價格的關係還犯得著「從經濟學角度看」嗎?


人類對公平性有種本能的最求。


5塊一包搶錢啊?2塊不能再多。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我覺得實際還是有探討價值的。讓我們先鎖定2個關鍵詞:餐飲,紙巾(濕紙巾)

有人說了,5元一包超過了它的實際價值,消費者感覺整餐都被收高價了。要我說這個看法也對,也不對,原因在於這一觀點過於一刀切了,溢價確實會影響接受度,比如1元的紙巾也許大部分人就不在乎了,但有溢價的可不光是紙巾。

我們去餐飲場所用餐時可能經常會看到如下菜單:橙汁18元/杯、紙巾5元/包、啤酒20元/瓶、素什錦38元、黑胡椒牛肉粒68元、泰式咖喱皇炒蟹158元........(答主我居然餓了(っ °Д °;)っ)........當然價格因地區因素會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菜單上的所有羅列項都會有溢價,否則餐飲企業就沒有利潤了。消費者都很清楚這點,並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選擇性點單,即便是很多人心知肚明溢價很高的酒水消費量仍然不少,為什麼紙巾被嫌棄了?

紙巾的另一個問題是價格,5元不能忍?那麼我們能接受什麼價位的紙巾,2元?1元?只要收費就不行?不同的人可能也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就意味著不僅僅是溢價的問題了。另外就是部分餐飲業有一次性餐具收費的情況,雖然收費不高但很多人也很在乎。溢價並不是影響我們決定的唯一原因。

我們這個問題的另一個關鍵詞餐飲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餐飲業從大類上來說屬於服務性行業,這導致我們的消費預期是包含服務在內的,並且服務的權重不小。同樣一份水煮魚在不同的餐館內價格差異十分明顯,消費者能接受價格差的原因在於認可了價格溢價包含了餐館的服務品質,其中主要是廚師對於菜品質量的把控和花費的心思(口味,擺盤,上菜速度等),其次是餐館的服務是否周到(引導就座,及時應答召喚,有無免費茶水供應等),再次是店內環境等其他因素。

說到這裡就可以讓紙巾對號入座了。紙巾本質上是屬於餐館服務範疇的,就好像很難想像一家火鍋店不提供漏勺、一家燒烤店不提供夾子一樣,紙巾在大多數消費者印象中本來就應該是餐館必須提供的一項服務而不是化身為一個菜單上單獨收費的項目。當可以選擇是否需要使用收費紙巾時,很多消費者的心理過程可能是這樣的:得知餐館收取紙巾費————紙巾本來就是餐館應該提供的服務————餐館的服務不到位————我不為此買單,我覺得這才是很多人在乎它的原因所在。

我們可以衍生一下這個話題的兩個分支:

1.服務是否可以單獨列項收費?

2.餐飲業為什麼不將單獨收費項目合併分攤進菜單菜品價格中,避免引起消費者對服務的反感?

1的結果其實是顯而易見,有些餐飲企業確實單獨列項收取服務費,一般總價的10%~15%比較常見。這些餐館的品質是否對得起單獨收取服務費暫且不論,消費者是會用口碑和腳投票的,對不起收費早晚關張,但他們在收費上至少沒有選擇單獨收取紙巾、餐具這種方式也變相說明後者的是不太受歡迎的。

關於2需要餐飲業內人士來回答,我只能提供一些推測性的設想。企業以盈利為目的,一包紙巾都要單獨收取超額溢價的費用也許說明企業利潤率不佳,單獨的紙巾損耗成本都已經無法承受,不選擇菜單提價消化紙巾成本可能是考慮到提價造成的顧客流失會抵消掉菜價上升的利潤。


我買一瓶打折的化妝品,覺得好便宜好便宜哦~

買個三塊錢的本都覺得貴,想砍價砍到兩塊。

因為我發自內心覺得化妝品比本有用。化妝品每天用,本子不知道哪天就丟了。

當然客觀反映我不愛學習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心理學角度考慮。

1,肯花大價錢去吃飯一般都不只是為了飽腹,中國人的飯局大部分都是為了聯絡感情或者求人辦事。比如你請女生吃大餐可能是為了跟她談戀愛,請客戶去很高級的餐廳吃飯是為了多賣些產品,請親戚朋友同學吃飯可以讓感情更濃厚,亦或是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與被邀請的人談些事情。這時候多花錢是值得的,因為花錢的人有這種對交際結果的預期,所以花這個錢他願意(吃貨純粹滿足吃各種美食的慾望完全沒必要花大價錢)。

2,餐巾紙不會對他招待人的預期效果產生太大影響,所以看見價格高了,自然就不願意買。

我招待人和被招待的時候經常看到三四個人吃飯花了兩三千,請客的人結賬的時候卻把自己的濕巾或紙巾退掉了,因為這個紙巾對他預期的效果沒有影響。

我的小老闆身價十幾億了,雖然吃飯他不會因為紙巾貴就不買,但是買紙巾也是為了不讓他人不舒服。只要是餐館紙巾收錢,他都會把紙巾帶上,說白了,他覺得這錢花得冤枉,對它預期的效果沒幫助,如果花了錢還沒用就更冤枉。


去高檔奢侈的餐廳吃飯是奢侈品,價格越高需求越大,紙巾是正常品,價格提高需求減少。


這個問題跟有人願意花50塊看電影,卻不願意花5元包個網上會員、有人願花5000元買手機,卻不願意花500買手機殼這類問題類似,其實總的來說,就是一件物品的價格基本可以反映它的價值,物美價廉的東西真的不多,而且即使有我想也是相對性的,選擇總有選擇的理由,不選擇也有不選擇的理由,而這個理由基本就是確實在人看來不值得。


有幾種原因,一種是有錢人,其實可能真的不在乎,但是也許因為服務質量不合口味,故意刁難。第二種,吃飯是為了裝逼,但是其實心裡在流血,對點的菜沒法發作,只能在細枝末節上發邪火。正常點說,就是覺得這5塊錢花的不合理,菜多貴,我忍了,但是紙巾忍不了


這個真是要看消費者的心理了。很多人覺得濕巾只要1、2塊的就行了,5塊的太貴,但有的人也會反過來覺得1、2塊的濕巾能用嗎,不知道多劣質。所以一切還是看消費者本身的側重點罷了。如果是注重品質和安全性的消費者,可能覺得濕巾5元並不貴,因為品質安全,反而覺得1、2塊的濕巾不敢輕易嘗試。而注重價格的消費者就會覺得濕巾賣5元太貴,5元已經可以買一包較大的抽紙了。但是個人認為,消費者之所以要買濕巾,也是出於濕巾的用途,可以清潔,隨時可以保持個人衛生,那麼既然是出於這樣的原因,何不選擇一種更衛生更安全的濕巾呢,如果只是看重價錢而選擇一款劣質並且不安全的濕巾,那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又何必要用濕巾呢。我家寶寶快3歲了,我從來不給他用廉價濕巾,並不是因為家裡條件好,而是沒有忘記選用濕巾最開始的初衷是為了寶寶的健康和衛生。順便給各位有寶寶的媽媽安利一款很好用的濕巾,名叫寶諾,沒有酒精和熒光劑,很滋潤,寶寶之前用其他品牌老是紅屁股,自從換用寶諾之後,再也沒有長過濕疹,紅過屁股了。


理由很簡單,經濟學對人的假設是理性人,但是人們本身就具有動物精神。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希勒的書里《動物精神》有所提及。

我認為這是消費者出於公平性的追求。給一個經典小例子來說明。

如果你在沙灘日光浴,有點口渴,這時候,你的朋友表示可以去附近的酒吧或者雜貨店,順便可以給你帶瓶冰鎮的啤酒,那麼他需要你給出一個最高的可以接受的價格。

事實上,大部分人對酒吧出售的啤酒給的最高限價要高於雜貨店。

但是,如果按照理性人假設,在不同地方出售的同一啤酒給人們的效用是一致的,所以理性人應當給出一樣的最高限價,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我認為這是出於人們的習慣性認知,如果在以往的經歷中已經接受了酒吧定價高於雜貨店,人們會將這一部分認知納入期望價格。也有可能,是人們認為酒吧的成本高於雜貨店,因而進行合理的成本補償。

但是如果雜貨店按酒吧30元/瓶啤酒出售,消費者會覺得憤怒,會認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但是在酒吧,卻很容易接受這個售價。

因而,基於以上論述,我對題主問題的解釋如下:

人們已經形成高檔餐廳菜品單價昂貴的認知,但是這部分認知不包括濕巾,因而容易接受高價的菜品,卻不接受五塊的濕巾,因為這出乎人們的心理期望,違反人們習慣性認知,會使人感到收到不公平待遇,所以感覺難以接受。

簡而言之,如果題主家裡開餐廳的,別把利潤點放在濕巾這類提價會傷及消費者體驗的小東西上,把菜做好,環境搞好,多收點錢,反而消費者能接受


用簡單的消費者剩餘就可以解釋。

消費者心裡預期---實際消費=消費者剩餘。在飯店喝可樂我的預期就是10塊,那麼你賣8塊,我還會非常滿意,覺得便宜(飯店越高檔預期越高)。同樣,我對於買紙巾的預期就是2塊,你賣5塊,超過我預期那麼多?傻子才會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擦,看錯題目了。。。一樣的,吃菜的預期高,濕巾的預期低。。。


只有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好應該認真回答嘛。(╯‵□′)╯︵┻━┻


中國人願意為商品付費 不願意為服務付費 這體現在中國人不願意付小費 不願意在商場買東西而查好網上買等等 這樣也就使中國的商家把價格都隱含在商品中


效用,價格的體現,若果你懂經濟學


這得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吧?我自己的感覺是,那濕巾是物非所值。


小心翼翼來回答一下,但是感覺這個問題有很多沒有說明的前提。

比如5元錢和普通商店的濕巾是否一樣的價格(排除餐廳刻意溢價導致客戶不買的情況,因為這種情況可能屬於交易不合理的偏見。)

在這個問題前建立一個前提,就是即便我可能需要5塊錢一包的濕巾。我是否會在餐廳吃大餐購買?

用「心理賬戶」的概念試著回答一下。芝加哥大學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個人和家庭在進行評估,追溯經濟活動時有一系列認知上的反應。通俗來說就是人的頭腦里有一個心理賬戶。人們把實際上客觀等價的指出或者收益在心理卻劃分到了不同的賬戶中。

為了讓大家更深刻理解心理賬戶,舉幾個小栗子~

情況一:有一場特別好看的音樂會,你特別想去,當然也提前買好了票~即將出門的時候你發現,票丟了,找不到了。這時候請問你是否還會再花1000元去買票去看?

情況二:

有一場特別好看的音樂會,你準備去~不過沒有提前買票,準備去音樂會上面買~結果出門發現今天充話費的1000元卡不見了,請問你是否還會再花1000元去當地買票去看?

很多人二會,但一不會。為什麼?

因為有很多人並不會等價劃分價格,比如1000母音樂門票的損失和1000元話費卡的損失有什麼不一樣呢?經濟學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很多人眼裡,他們將這些硬幣通過來自不同地方,花到不同的地方去都做了區分。

再來看吃大餐這道題,去餐廳吃大餐點菜,和買5元一包的濕巾明顯對於吃大餐的人就是兩筆心理賬戶。寧願為「吃」這個賬戶多付任何錢,也不願意為除了「吃」的賬戶花一分。

但如果變成吃滿XXX元,比如255,送一包濕巾。將濕巾的價格包含在XXX元內,只要符合這個區餐廳吃飯人的預期,請問你覺得他還會選擇不接受嗎?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果第二種情況你願意接受,你也許應該考慮一下如果你真的需要濕巾,為什麼不買的情況了~


應該從心理學角度而不是從經濟學角度。我就是覺得提供紙巾,餐具,應該是每一個飯館應該具備的基本的服務,要素啊!你還要問我收費,心裡當然不爽了!狗娘養的奸商……一般去吃飯的人才不會考慮這些東西到底要不要成本!


最簡單的供需關係就可以解釋。

大部人都隨身帶著紙巾吧,我去餐廳是為了買紙巾還是為了吃飯?吃飯在乎的是菜的質量還是價錢?對大部分在高檔餐廳吃飯的人來說,對質量的要求永遠超過對價格的苛刻。所以,花大價錢在高檔酒店吃飯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但是,你拿這種對質量的追求跟一個明明我自己身上就有,need為0的一包紙巾來比,就有點耍流氓了。

反過來說,去餐廳吃飯要是忘了帶紙巾,紙巾他們肯定會買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出門時兜里「十張十塊」要比「一張一百」的花的快?
勞動經濟學學習的內容和研究方向是什麼?
數理經濟學與一般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有何異同?各自前景如何?
商學、經濟學、金融學與管理學有哪些相似與不同之處,如何具體區分?
如何看待 3.7 億人養老金記賬利率飆漲至 8.31%?意味著什麼?

TAG:心理學 | 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行為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