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荷蘭瓦赫(格)寧根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謝邀。樓上的答案相當的全面。我僅說說我自己在瓦大讀書的感受吧。

我本科學的是園藝。2013年來瓦大讀碩,選的是Plant Sciences專業里的Greenhouse Horticulture方向。一來是因為當時聽很多前輩說Plant Breeding方向很難,二來是父母用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堅決反對我選育種,為了逃避學業和家裡的壓力吧,我就選了溫室園藝。現在想想當時的選擇雖不情願,但也不錯,畢竟本科背景是園藝,如果唐突的學了育種,恐怕我真的會跟不上學習進度。

由於我本科在荷蘭交換過一年,起初覺得英文授課環境對我來講應該沒什麼問題。不幸的是開學第一個月我幾乎是在什麼都聽不懂中度過的。除了聽不懂英文單詞,感覺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是有很大缺陷。老師講的很快,由於自己什麼都聽不懂,根本沒有自信問老師問題。那段時間早起晚睡非常的辛苦。幸好過了四個月就守得雲開見月明啦!瓦大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課業繁重,學習強度大。不過請來了的小夥伴們一定要堅持啊!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做Greenhouse Horticulture的論文時,我還是想學育種。因此做完園藝組的畢業論文後,我又選了Plant Breeding方向,修了相關課程並在育種組又做了一大一小兩篇畢業論文。所以我比我的同學們多上了一年學,原本兩年的碩士,因為多修了一個方向,花了三年才讀完。我自己覺得挺值的,畢竟我不是大牛,我的學習總會有些磕磕絆絆,總會有時迷茫不知所措。在瓦大的生活讓我端正了心態,比別人多走彎路沒有關係,只要能發現自己就好。

瓦大碩士期間有一門叫ACT的課,絕大部分碩士生都會選。這不是一門學習新知識的課,而是一門應用舊知識的課。所以修這個課有一定的學分要求。不同專業的學生走到一起,解決公司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大家對這門課褒貶不一,我自己在這門課受益匪淺。首先我們組沒有豬隊友,其次我們的coach人特別好。我們的coach是心理學科班兒出身,在澳大利亞某醫院工作了幾年,然後回到荷蘭,跑去阿姆斯特丹的貧民區拯救窮人。她不提供物質上的幫助,而是和窮人混熟,然後運用心理學知識,讓窮人對自己有信心,努力走出生活的困境。她幫助了許多人,甚至很多有毒癮的人。我覺得她是一個非常酷的人,我很喜歡她。ACT之前的所有課,因為語言、文化或者擔心問蠢問題被嘲笑或者其它小夥伴談論的太激烈我根本插不上話等原因,小組討論時我有時很少發表自己的觀點。ACT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這樣,coach就單獨找我談話,她問我的內心不是一個害羞的人,為什麼要表現的像一個害羞的人。她總能看出我心裡在想什麼,然後慢慢引導把這些東西都聊出來。ACT這個課程結束以後,我感覺自己好像脫胎換骨了一樣,變得特別的勇敢。那個時候我同時也在做第一個碩士論文,答辯時小導坑我,他不但準備了超多的難題問我,還跟大導說我做實驗不積極,不獨立,總是問他問題,利用他得到知識。我當時真心被他噁心到了,他不但給我加了很多實驗,還讓我幫他帶的別的學生做實驗。本來整個碩士論文只有6個月,結果光實驗他就給我安排了6個月,還是在我起早貪黑的做實驗的情況下完成的。而且 小導本來就是要經常指導學生,回答學生問題的,他竟然說成是我在利用他。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如果是以前的我吃了虧,我就會默默安慰自己不要跟傻逼一般見識,然後不了了之,幸好我已經不是以前那個我了,我直接聯繫了導師和組裡的領導投訴了小導。雖然小導一直都在詭辯成績沒有改成,但是我給組裡領導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後來他在我申請博士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成了我的博士生導師之一。所以在瓦大一個要努力的為自己爭取自己應得的東西,我們的努力別人都會看在眼裡。越是勇敢,越是努力,越能得到別人的賞識,自己也會過得越來越開心。

在瓦大久了之後,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與周圍人交流的重要性。我起初一直問我第一篇論文導師有沒有博士職位,他很明確的告訴我沒有。學校發出的博士職位也沒有適合我的。因為我修了兩個方向嘛,我就找了兩個課題組的老師談,問兩個組有沒有需要博士的合作項目。讓我特別感激的是,雖然談時他們沒有,但他們竟然就此合作了,特意找育種公司弄了個新項目讓我做。我現在能在瓦大讀博,真的要特別特別感謝我的導師們。

我覺得在瓦大,老師和學生之間特別的平等,無論是跟老師們討論時或者做我自己的項目時,我都有足夠的自由。這種自由也特別培養人獨立科研的能力。碩士做論文時,一開始導師會給很多指導,到後來說好聽了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發揮,說不好聽了是他太忙沒空管學生,反正自己獨立做科研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是到了博士階段,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我都是自己看好文獻,設計實驗,提出方案,然後找導師討論。導師永遠都不會告訴我具體的工作,只是大概的提個建議,剩下的我自己發揮。我自己特別喜歡這個探索的過程。當然我的導師也不是撒手不管我了,我遇到問題或者困難找他們求助時,他們會很及時的向我伸出援手。


謝邀!

2012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瓦村這片土地,轉眼現在已經三年了,從小碩士熬到了RA再熬到了現在的准PhD,個人而言,我非常喜歡瓦大和瓦村。所以既然有這麼一個問題,我自然很願意分享我對瓦大的感覺。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本科的專業是農學,所以很自然的選擇了瓦大的MSc Plant Sciences,並選擇了其下的Plant Breeding植物育種方向。現在加入了同屬於Plant
Sciences大組下面的Horticulture and Product Physiology組,也就是通常說的園藝組,並即將開始PhD生活。

首先要說的是瓦大的專業設置。

瓦大的碩士專業設置涵蓋了從動植物科學到食品環境科學等諸多領域,還包含有景觀設計,經濟,發展研究等非自然科學專業。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植物科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等。而景觀設計、國際發展等專業也非常優秀。所以綜合而言,瓦大屬於一所非常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

其次要介紹一下的是瓦大的學制。

碩士每年分春秋兩季入學,學制一般為兩年。其中,第一年多為課程學習,第二年則通常是6個月的畢業論文(大論文)加上4-6個月的實習或者小論文。每個學年分為6個學期(Periods,P1-P6)。學期的計算一般從9月開始,P1、P2、P5、P6分別為兩個月,P3、P4各一個月(例如15-16學年的校歷,見下圖)。

區別於國內(或者除荷蘭以外的其他地方?)的一點在於,這裡的教學安排非常集中。每個長學期一般為2-3門課,短學期一般為1-2門,上完一個P進行一次考試,然後繼續下一個P的課程。這種設置會讓許多習慣了國內一門課上半年的同學(包括我自己)非常的不適應。然而我個人卻覺得這樣的設置非常適合碩士階段的教學,這個以後再談。

接下來要說的,便是真實的學習感受。

要說明的一點是,不同的專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風格上可能會有偏差,所以我的感受僅基於Plant Sciences的教學。申請其他專業的同學也可以參考,或者期待其他專業的校友的回答。

言歸正傳。我對瓦大教學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學生的參與性和自由度。這點體現在大量的Group Work和互動上。很多課程都設計有非常多的小組作業,或者是個人的presentation。相比之下,老師站在講台上的時間比想像會少的多。除此之外,考試的形式也很多樣。除了傳統的開閉卷筆試以外,經常課上的報告,小組作業都會佔到總成績25%-50%不等的權重。另外,某些課程還有口試考試。當然了,開卷考試不一定簡單,口試也不一定就過不了,但是這些多樣化的考試形式體現著課程設計上對於學生要求的不同側重。

另外一點,也是在比較國內外教學的時候經常被提及的一點,便是老師上課的風格。不同的教授和老師在講台上風格多樣,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幾乎從來不簡單地念書念ppt。而是更多的像是講故事,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灌輸。當然這就意味著作為學生,很多時候要做好課前準備,否則很有可能在課堂上笑著笑著就結束了,然後發現完全不記得課上講了什麼。

瓦赫寧根之所以是荷蘭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瓦大的國際化。在瓦大,你周圍的同學會來自世界各地,操著不同的口音,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這一點也是瓦大最吸引我的地方。同樣,你的老師可能大部分是荷蘭人,但是也不乏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美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教授學者。在荷蘭,只要你能說英語,生活學習上便完全不會存在問題,如果你有心掌握了一些荷蘭語,則會讓你的交流更加順暢。

除了教學階段,論文階段也是在瓦大學習期間最重要的一環。一般而言,碩士生的論文一般會是導師現有課題的一部分,由碩士生在導師和旗下的博士後或博士指導下花半年時間完成。當然如果你有一個自己的課題並且能找到導師提供試驗條件,或者甚至自己找到資金來源,自然也是可以的。在論文階段,一般你的教授(大導)會定期和你開會,從大方向上保證你的課題進展順利,而負責帶你的博後或者博士(小導)則是你最經常見到的人。你們很可能會一起做試驗,一起開組會,一起討論試驗結果。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會是你的項目的執行人,而你的大導小導則會在保證項目順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讓你去發揮。而論文期間,你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實驗室或者課題組的一員,你會大量參與組裡的學術和社交活動,在和他人交流學習的時候,將你的想法與發現與大家分享。同時由於你的試驗會是你導師們的科研成果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在發表相關結果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將你列為共同作者之一。當然了,如果你的試驗結果非常出眾,導師也會建議你單獨投稿。大部分情況下,教授們對於學生的科研都非常的鼓勵與支持,這種鼓勵和支持不僅來自於精神上和知識水平上的,很多時候也會直接來源於資金和試驗條件的支持。

除了學習之外,在瓦村的生活也可謂恬靜之中點綴著精彩。瓦赫寧根這個僅有約四萬人的小城擁有著各式各樣的餐館、酒吧、市場,完全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各類需求。對於運動愛好者而言,每年僅需要花費約70歐元即可享受包括游泳館、健身房在內的學校體育設施。同時,每年各類大型活動(如解放日、國王節等),以及各類學生組織的多種多樣的派對都會給小城帶來額外的活力。瓦村位於荷蘭中部,距離各大城市也多在一兩小時的車程範圍之內。所以如果想出門去大城市逛逛,也完全可以任性地說走就走。

總而言之,在瓦大學習的體驗,便像是在繁華都市中的一片靜地里讀書:進屋可潛心治學,出門便車水馬龍。

最後祝所有申請中的同學offer馬上到,在讀的同學學業順利,PhD同好們數據月月有,文章年年發。


來瓦村7個月,大概不能給出顯得特有經驗的答案,但希望多少有點幫助。

1 非常學術

相當重視理論和實踐,不曉得題主是啥子專業,我的專業比較累心同時累人。

各種paper各種討論各種小組作業

門門都顯現出了intensive的高逼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intensive的幫助下,學習到的東西很不錯。

2 英文基礎

交流無處不在,瓦大教育不是那種你是國際生我就會等你的風格,而是你是國際生但你只是不會荷蘭語罷了。。。

小組活動和互動非常多,如果英文差很容易無法發言,參與度很低,當然對於小組作業的成績多少有點影響。

老師講課也是很蠻快的,所以英文好挺重要。

當然無處不在的寫作更是考驗寫作能力,小組作業個人essay沒有不嚴格的。

3 強大內心

一開始難免會覺得困難,尤其瓦大是很嚴格的學校,學術方面相當的不含糊。所以受到打擊很正常,我本人比較敏感,所以著實容易整個人變得無奈,但時間久了真的慢慢好起來且變得厚臉皮啦。

4 生活

在村裡生活個人覺得挺愜意,小地方娛樂活動少但也不無聊。環境好人淳樸,除了聽不懂荷蘭語也都不錯。所以學點荷蘭語還是挺有必要的,畢竟處處可見啊。

以上是我在複習間隙寫的,如有不足,我也....是....不好意思啦~


作為曾經的瓦村er我也來扯幾句

利益相關 2012-2014 食品技術

1.氛圍:瓦大是目前我去過的學校里最綠色的學校。當然了,我還沒有幸去過UC DAVIS,Hokaido之類的其他世界著名農業大學。瓦大的校園基調就是個大草坪,上面點綴著幾棟Art-Deco風格建築。這裡說的綠色不光是視覺上的,這裡的人基本三句不離bio-作為前綴的東西,biology, biochemistry, biodiversity, biorefinery, bioavailability....不管他是Plant science, food technolog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la, bla...反正這是立校之本。這裡的專業有分,但是理念基本不分,基本就是糧食安全,生態多樣性,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所有的專業課題雖有不同,但是大的主題刨根問底就是這些。因此,如果你是這些理念的篤信者,這裡是最適合你不過的地方。當然了客觀的說這些行業的呢現在並不是特別賺錢,所以如果你急著發大財,喜歡商科或者是一個非常典型的IT方面的geek,這裡不是很合適。

2.研究:瓦大的研究總的來說應該是偏嚮應用,但是理論和應用相結合。這點相信THE排名中的indistry income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來,瓦村年年都是100分呵呵噠。所以當你做論文時會發現很多課題來自於公司和學校的合作項目,尤其是食品啊,溫室園藝啊,植物育種啊這些荷蘭傳統的優勢項目。個人對於這個做法是非常認可的,任何一個科研機構首先都應該把路走穩了再去追求相對比較虛的東西。而這裡說的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錢,做一些能落地的項目,讓合作的企業可以享受到技術創新的成果,他們掏錢起來自然也就不會太吝嗇。也正因為此,個人覺得如果喜歡的是生物技術領域的一些應用研究的,瓦大更加適合,相對來說更加基礎領域的研究這裡要遜色不少。

瓦大的科研組織結構也是比較有特色的。總體來說以組為基本單位,例如我的專業食品科技就設了六個組分別研究食品領域的不同方面。每個組設有一個組長,學術頭銜一般是Prof.,此外設有若干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組長的主要功能好像就是PI那樣的,搞錢,拉項目,當然課偶爾也要上上課的。不過上課找人談心之類的事大部分由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搞定。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反正在食品幾個組裡都有但是別的專業不是很清楚,那就是會有幾名全職的技術員,專門負責維護和指導儀器使用。這對於實驗學科的意義相信不用多說了。至今仍然覺得這是最科學的管理儀器的制度。

在我所在的食品化學組,平均一個導師帶5個左右的博士,5個左右的碩士。博士基本上4年下來的產量是4-6篇論文,這些論文嚒並沒有多少了不起的頂尖期刊,主要是行業內認可度很高的,所以如果仔細看看瓦大的員工profile會發現那些citation暴高的極少見,而平均戰鬥力還是可以的。

3.學制:剛才說的研究基本要在論文期間才能有所體會,這裡說的是上課期間的感受。瓦大的課程相比有些頂級名校的本科強度其實還是沒那麼變態的,不過就出國混個碩士這個層面來說課程還是挺緊的。上課沒事呼啦呼啦就講過去幾十頁,然後晚上讀不完對應的書,第二天又過去幾十頁到了期末簡直崩潰。當然了遇到有些課程這個時候可以突擊只看ppt,不過只看ppt基本得不到高分了,也就低空飄過,如果確保要學的紮實,每天跟著進度其實還是挺緊的。

由於我的專業算是一個實驗學科,所以很多課程都會安排實驗課。食品這個專業涉及的面很廣,在一個月的課程內很難涵蓋這一門課的各個方向,因此一般的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好多組,每個組或者幾個組做一個方向,然後最後互相交流。這樣的結果就是雖然你只親自動手做了一個方向但是近距離的接觸了各個方面。

除了實驗課還有小組討論。瓦村的學生來自100多個國家,所以在這裡會聽到各種奇怪的口音。這對你的英語是很有幫助的,畢竟英語除了是英語母語國家的語言還是世界語言。像義大利,西班牙,印度,印尼,這些都是很常聽到的口音也很有代表性。不同國家的人除了口音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太一樣,有的比較實用主義,有的比較形式主義等等,這些體會都還滿開眼界的,具體的還要大家自己體會。小組討論最後基本都會有presentation和/或報告。這對於專業的演講和寫作技巧非常有幫助。以後無論是去面試還是去彙報,用英文講講你的東西你就不怕啦。

4. 生活:雖然很多出國的人都自稱上學的地方是村,但是瓦村是一個真正的村。不過這個村也不是太無聊,因為以下兩點。第一瓦村的學生來源非常國際化,和當地人生活在平行時空這樣的感覺不是很強烈,酒吧啊,餐館啊,商店啊,有一些但不多,對於我這種生活簡單的人來說基本也夠了。當然了再好的客觀條件也還是要本人主動一點健談一點,你不主動我們哪有故事- -。第二就是瓦村,荷蘭和整個申根區的交通都很方便。周邊去阿姆斯特丹逛逛紅燈區,放個小假去義大利玩一圈不是難事,這些活動和學習穿插起來,每到複習考試的時候都有點大考過後的盼頭,日子過起來會輕鬆很多。


去年交了25萬,一年掙不到30學分就退學滾蛋。至於學業壓力....上月本專業住B樓的小黑哥看完補考成績後就跳了,雖然不太熟但幾個月前還一起上課說話的人活生生就這麼沒了感覺心裡真的很堵。別的專業不清楚因為不會發追悼會郵件給非本專業學生。看樓上的才發覺原來母校頻率是一年一個,尼瑪難怪都見怪不怪??所以相比退學回去,延期畢業個半年一年的都不算個事兒了.......讀成三年的都見過好幾個,應該說按時畢業的都是學霸了.........

我就是來潑冷水的學渣( ̄ェ ̄)我相信這世上學渣永遠比學霸多,多得多


佔個坑。已經拿到offer。明年答。

答主

十二月收到offer。diy的。

一月份nuffic證書。

三月份公證戶口本和出生公證

四月雙認證

五月交錢

在我一邊等待一邊更新的時候,

在該步驟之前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哦


謝邀!等有空再答


在瓦大讀完了兩年的碩士,感覺可以回答一下,僅為個人感受。

2015年開始在瓦大讀Environmrntal Sciences的碩士,在來之前就想好了應該會選擇Environmental Technology這個方向。第一年主要以授課為主,在教學方面我覺得瓦大和國內最大的區別就是有大量的Group work。但是group work好不好,我覺得見仁見智。有體會到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個assignment的酣暢淋漓,也有很多次體會到了有豬隊友是什麼感受。

總體來說個人感覺第一年的課程難度並不是很大,很多課程都是把國內本科學過的課程用英文又學了一遍。但有的課還是能感受到和本科的差異,比如我第一個學期選了Water Technology,水處理方面我在國內學習的側重點主要在工程設計,而在荷蘭這邊加強了對機理方面尤其是微生物過程機理方面的了解。其次,能很明顯的能感受到荷蘭老師對教學認真的態度,在課堂上會經常有互動,你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也可以在課後詢問,永遠都會得到認真耐心的解答。對於Environmental Technology這個方向的其他課程,因為一直很確定想選technology,所以有幾門compulsory的課比如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和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governance 對我個人來說我更願意自己閱讀、了解,而不是專門花很長的時間來上課。相比之下有這些時間和機會的話我可能更願意選擇一些跟技術相關的課程。其實如果能再選一次我可能會考慮瓦大、屯特和格羅寧根在Wetsus提供的Water Technology 這個joint degree。因為這個track更加的針對水處理技術,對社科類的內容基本沒有涉及。但是可能如果真的選了這個,我就沒法體會到瓦大的校園文化了,只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其實在第一年結束的時候,對於這一年的學習還是有一點失落,覺得學到的新知識並不是很多。但是讓我覺得絕對不後悔的是第二年的論文和實習。如果現在別人要問我學環境工程去哪裡讀碩士好,因為不了解研究型的碩士,相比授課型的碩士我一定會推薦荷蘭,至少這裡是授課和研究相結合的碩士。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荷蘭人還是中國人大家讀的都是一樣的碩士在同一個課堂,不像一些英國、香港授課型的碩士基本都是外國人讀,本國人會去讀研究型的碩士 (如果說的有偏頗歡迎指正)。第二年主要是選定一個課題,在一個博士(根據實際情況,有的項目沒有博士指導)和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半年左右的研究。這半年我和老師的交流並不是很多,但是僅有的幾次討論中也感受到了導師對整個領域前沿的了解和掌握,能感覺到他們一定是還在積極的學習和思考的。就個人而言我主要是和博士一起討論實驗設計,做實驗,討論數據。在交流和實驗中真的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也體會到了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讀文獻做實驗解答自己提出研究問題的快樂,並且一定程度上至少對科研有了基本的了解。我覺得這個過程我的很多收穫都不是用語言能形容的了。因為論文做的很愉快,在論文數據已經足夠的時候我還和博士及老師商量延長了兩個月的論文時間,做完了自己最開始proposal中提出的研究問題。當然做論文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也決定於自己所選的博士和老師,有條件的話在選擇之前可以直接見面聊一下項目,這樣你最起碼對要跟你相處半年的人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從從其他人那裡側面了解一下,但我覺得真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兩個人見見面聊聊天,聊的過程中自己一定會有感受的。

在論文結束後,我一方面想繼續了解這個課題的內容,另一方面考慮自己準備讀博就想拓寬一下自己微生物方面的expertise。所以名義上說我做的是實習,實際上我是在瓦大的微生物組做了跟論文項目相關的一個小論文。這個過程體驗也很好,小導是一個博士後但是考慮到我在分子生物學上幾乎沒有背景,所以實驗都是手把手的在教。這些學到的新技術也確實在後續我找博士的過程中幫到了我。但是對於還不確定自己是要就業還是要讀博的同學,強烈建議有條件的話還是去公司實習,體驗一下工作的感覺,這樣也有助於決定未來是要工作還是讀博士。並且實習的經歷還是很影響後續找工作的。

至於生活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個人而言,覺得瓦大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大學,在這邊絕大部分人還是很友善也很樂於幫忙的。有問題或困難的話,其實很多時候離解決差的就是你自己開口問或者尋求幫助。並且總體而言,荷蘭人英語水平還是比較好的,如果不考慮留下來工作的話,只會說英語在這邊生活、學習都完全沒有問題。


借坑問下:瓦校有沒有做乳製品研究的中國教授或者研究院啊?


錄取門檻極低,幾乎成了中國農大的垃圾收容站。

各種本科四年不上課,逃課,掛科,雅思勉強6.5,績點不過3的人以此為目標,居然還申上了。

倘若錄取一直這樣魚龍混雜,這些人對兩校都是災難性的後果


推薦閱讀:

日本上大學的費用真的那麼貴嘛 ?
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是怎樣的狀態?
都是什麼原因讓你突然決定去日本?

TAG:留學 | 荷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