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書?
快速地閱讀一本書,把它的框架、精髓提煉出來,用圖文表達出來,以求讓其他人能最快地概覽此書,了解此書。
題主在問拆書的方法,那就是要用有效的方法,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問題,使讀書有意義。
結合自己和生活中看到的情形,我想讀書中常見的問題可能是:一,看書拖延,買了很多書基本堆起來很少看;二,看書無用,看了很多書,看完了自己卻不知道到底學到了什麼,也不知道怎樣在生活中使用。
拆書是用來解決第二類問題的,第一類問題可以參照解決拖延症的方法。
下面講一講拆書的方法。
RIA+便簽讀書法。
這個方法我是從趙周老師那裡學習的。我開始接觸拆書幫和趙周老師是在秋葉老師的微信賬號 PPT100 里。深入了解趙周老師的拆書方法是趙周老師做客秋葉老師的另一個微信公共賬號 秋夜青語 ,開闢了「拆書幫」專欄。我是直接對接趙周老師的助理。
拆書幫認為拆書的精髓是——將知識拆為己用。拆書讓閱讀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RIA三環節:
- R=Read,閱讀原文片段
- I=Interpretation 引導促進
- A=Appropriation 拆為己用
RIA做法:
將閱讀分為:R(閱讀片段)、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和A2(以後我怎麼應用)
R:在讀書時,遇到某一個心動片段,停下來,划出來。
I :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知識,達到理解知識本身是什麼的程度。
A1: 寫和這個知識有關的自己的經驗,通過反思自己的相關經驗,讓這個知識真的和自己有關。
A2: 寫下針對這個知識自己可以如何進行的下一步行動,讓知識真的應用在自己的生命里,我們才能因為它變的更好。
便簽法TIPs :
I、A1、A2三個環節使用不同顏色的便簽來完成,利用顏色刺激感知。
在有便簽的頁面邊緣,貼上一張小小的指示標籤,提醒自己。
把整書中的A2標籤拿出來貼在自己容易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改變行為,真正把書中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拆書幫幫主趙周老師認為成人學習一種是出於興趣,一種是出於致用。拆書幫的RIA讀書法適用於致用類圖書的閱讀。
廣而告之,為想進步一點點的人:
微信秋夜青語是一個專註於大學生成長的賬戶。每天真人老師答疑,為大學生解惑,或人際或情感,或職場或學業,話題涉及人際交往專業書單旅遊考證比賽社團搶課室友朋友閨蜜藍顏基友(請注意斷句,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到)。關注請搜:qyxoxoxoqy。
拆書幫幫主趙周老師的作品《這樣讀書就夠了》,其中詳細介紹了RIA三環節和拆書的方法。詳情可參見「拆書幫(chaishubang)」微信公眾號內的文章《讓致用的歸給致用,興趣的歸給興趣》,回復「幫主」即可。
用一張圖來解釋一下,大圖,流量黨慎點。
對於上圖中涉及到的幾個問題單獨拆出來解釋一下:學習目的:
1.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是什麼?2.為什麼要搞這次拆書幫現場學習?3.為什麼要拆這本書?
4.你的期望是什麼?(互動)FAB介紹法:F是屬性或功效(Feature),即自己的產品有哪些特點和屬性,例如:「在功效相同的產品中,它是最輕的電子發動機,只有10磅重。」A是優點或優勢(Advantage),即自己與競爭對手有何不同。例如:「它足夠輕,可以便攜使用。」B是客戶利益與價值(Benefit),即某優點所帶給顧客的利益。例如:「你的客戶不再一定要到維修中心尋求幫助,因為服務代表能夠使用攜帶型修理工具。」具體到書的介紹上:F表示這本書有什麼特徵(作者是誰,內容是什麼,哪裡出版,厚薄如何……);A代表在同類圖書中,這本書有哪些不同凡響之處;B代表你若參加這次學習活動,你會有什麼收穫、解決哪些問題、實現哪些夢想……關於分組:分組是很有效的增加興趣和安全感的方法小組合作可以提供安全的學習氛圍。最好是由學習者自由組合,這樣互相熟悉的人會湊成一組。好處是,碰到比較難的學習任務(多數出現在激活或催化環節,拆書家要求學習者現場加工出自己的案例),學習者可以在小組中增加安全感。小組學習中,學習者常常受到同伴的鼓勵,熟悉的人之間更可能有相似的經驗,這樣可以更好地起到互相學習(P2SP式學習)的效果。另外,分組會鼓勵建設性的競爭。
細做的分組,要求選組長、定組名,把組名和組長名記錄下來,並記錄發言次數,等等;粗做的分組,只要大家分組圍著坐即可,進行到需要討論的時候再定組長。關於點評:告訴學習者哪些地方他做得很好,或者,把學習者的拆解(他的經歷、演練、討論、案例、應用)中的要素與圖書片段的知識點(或催化環節鎖定的細化步驟)一一對應起來。拆書家以關愛的方式給出的糾正性點評,會讓他和其他學習者大為受益。若學習者得到糾正性點評後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修改、調整自己的案例——拆書家給出具體、清晰的如何改進的建議或提示,不應該是新的知識。「說得非常精彩」就不如「你的這個例子非常貼切地說明了人在遇到損失的時候更容易認真考慮。」因為主體是學習者。具體地指出這位學習者已經做到的和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不要聚焦人格特質或運用以下這類標籤,例如,「你這人還是蠻率真的,有啥說啥」,或者「你是很較真的人」。尤其避免使用消極特質的詞語,例如「反應慢」、「認真一點就好了」……這樣會造成負面的學習氣氛。問卷調查:問卷中常用的問題有:
- 你讀過這本書嗎?
- 若讀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用過書中哪些知識?對工作有哪些幫助?
- 若沒有,關於這個主題,你目前接觸過哪些知識?(或接受過哪些培訓/有哪些經驗/在使用什麼方法/讀過哪些書……)
- 關於這個主題,你有沒有具體想解決的問題?
- 給出你現在工作中與這本書的主題相關的案例,越詳細越好。
- 可以邀請他們描述當前面臨的境況,詢問他們工作中碰到的主要問題,問他們有沒有讀過或聽說過這本書。
1. 問卷應該要求大家給出具體的實例。
2. 字數越多越好。但人們對待問卷的耐心程度通常較低。所以往往給出的都是很粗略的回答,或者乾脆寫「沒有」。這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更可能是他一時想不到。我目前正在讀《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在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有些書你甚至沒有必要讀完。我想,如此一來,整理出書的框架是沒有必要的。拆書的目的是致用,若是讀到了某一部分感到對自己的幫助很大,應用起來很有價值,那麼就要仔細想一想如何應用,並付諸實踐。能多用一點就多用一點。這樣,你已經把書本的內容轉換成了為自己增值的能力。接下來,如果你繼續讀,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穫,等到讀完,框架也就有了;或者你沒能繼續讀下去,那也沒事,你沒有損失,還收穫了能力。
來源:如何讀一本30塊錢的書,達到3萬塊錢的培訓效果 - 知乎專欄
以前在公司的時候,公司1年會有一兩次邀請外部講師到公司培訓,重點培養中層幹部,而2天的培訓費用就要是3萬塊錢。結果就是培訓的時候心潮澎湃,感覺學到很多知識,可以大幹一場了。然而培訓過後,該怎樣還是怎樣。
從2016年開始,「知識付費」藉助互聯網的力量迅速發展,將線下的培訓轉移到線上,讓學習變得更簡單,視頻、音頻、圖文,三者結合,加上社群解答,效果其實不亞於線下培訓。
但是,在參加了很多課程,類似時間管理、知識管理、PPT等培訓營之後,發現老師講的很多內容其實書裡面都可以找得到。甚至,現在出現了很多在線「讀書會」,半個多小時把一本書的精華講給你聽,減少你讀書的時間。
那麼,既然這些知識,書裡面都有,為什麼我還要參加培訓,還要付費???
在趙周老師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裡面寫了這樣的公式:
也就是說,一次線下課程3萬元=30塊錢的書+interpretation(理解說明)
那麼,Interpretation(理解說明)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能值那麼多錢?
書中給出了一種解釋:
Interpretation(理解說明)=以學習者為中心+激活經驗+促動參與+催化應用。
回顧一下培訓的過程:培訓師會有一小段的概念解讀或者理論知識講述,然後結合學習者的工作經驗,再加上典型案例,讓學習者能更容易去理解理論知識,接著就是設計小遊戲,讓學習者能更加深刻理解理論知識。
所以,既然我們都清楚了引導促進的原理,自己做不就好了嗎?
另外,為了達到更好的讀書效果,拆書幫還提出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把書中的知識拆為己用。加上這個步驟之後,讀書才會有效果,才能記得住!
因此,一個高效讀書方法=Reading(閱讀)+Interpretation(理解說明)+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簡稱RIA讀書法。
舉例:《朝話——人生的醒悟》109頁
R:老規矩有很多自很久以前傳下來,現在已失去其意義,成為不必要,然後人還在那裡無意義地奉行著。
I:每個公司都有所謂的「老規矩」,特別是成立比較久的大公司,而這些老規矩往往跟跟不上時代,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儘管心裡一百個不願意,卻礙於自己是新人,不得不服從。A:我所在的部門就有XX的老規矩,上次就是因為這個讓我加班了好幾天,下次我找個機會,跟上司商量一下,摒棄掉老規矩,讓部門更好地運轉,工作更好地執行。
作為職場青年,公司裡面學到的,都是潛移默化的技能,例如: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辦公軟體等等,成長速度有限,而讀書,可以幫助你野蠻成長,並且更系統、更完整。
採用RIA讀書法,我們可以不用完整讀完一本書,就可以吸取到對於我們自身有用的東西,耗時更短,但更有效果。
如果你不知道看哪方面的書籍,可以看一下職場核心技能裡面,有哪個是你的短板,那你就可以通過閱讀那方面的書籍,並聯繫自己的工作場景,不斷反思與改進,3萬元的培訓可能還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1. 我們為什麼要拆書?
我們大部分人讀書,都希望學以致用,而不僅僅是像做足療一樣,只圖過程爽。
我們拆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使用。
要想使用知識,必須先理解知識。不知道是愛因斯坦,或者是費曼說的,一本書,你讀完,感覺是理解了,但是,如果不能自己的話講出來,並且講出來後讓外行人也能聽明白。你就沒有真的理解。
我自己就出現過多次這種情況,比方我之前做編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問我能不能快速教會他如何做編輯。我發現,我沒法讓他迅速搞明白,裡面有很多的專業術語,我沒法用他聽的懂的話教會他,即使我個人覺得很簡單,他就是隔行如隔山一樣的聽不懂。然後,我說,你去買本書看吧,我教不了。
其實,不是學的人太笨了,而是教的人太笨了。是我太笨了。當時我自己也剛入行,學了一些術語,自以為理解了,但是沒有深入理解。只能用術語解釋術語,根本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話把專業的問題講明白。
讀書是知識的輸入,拆書是知識的輸出。我們做拆書,其實最大的收益人是我們自己。拆書可以逼著我們,必須真的理解一本書,必須深入理解一本書。不然的話,你拆不出來;或者拆出來個人都覺得沒信心。
拆書其實是一個知識整理的過程,有助於你學以致用。那些說讀書無用論的人,很多時候是沒有完成第一步,沒有理解知識,沒有記住知識,沒有把知識放在具體的場景中去思考,所以,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想不起來自己本來是有知識的。
而拆書,是讓你的知識形成可遷移的能力。
2.什麼書適合拆?
所有的書都能拆,但是,工具類的書更適合拆。
工具類的書就是給人方法的書,比方經濟學類的書,管理類的書,心理學類的書,這種書給人方法,所以才被成為工具書。
工具書的寫法就是觀點+論據+論證,很像我們中學時候寫的議論文。只不過學寫議論文是不少於800字,寫書的話通常不少於10萬字。
對於一本書而言,如果只講觀點,幾百個字就夠了,甚至幾個字就夠了。比方《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它翻來覆去地講,舉了很多例子,但核心意思就是細節很重要,細節決定成敗。
那麼,你或許會說,我知道了這句話不就行了嘛?知道了這句話是不是就不用讀一整本書呢?
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講,只知道這一句話是不行的,因為這是乾巴巴的一句話,沒有場景,你看著理解了,實際上你沒理解。作者通過一個個案例,是為了讓你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更好地理解和體會,讓你感同身受了,將來你用起來,才更順手。
不過,現在的工具書,往往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比方,一個觀點,明明一個案例就可以解釋透,它給你舉了五個案例。在信息過載的今天,有點浪費讀者的時間,這也是工具書比較適合拆的原因,它本來就有大量的湊字數的內容。
對於文學作品,比方小說和詩歌,欣賞語言美和情節美,是學習的一部分。你把文學作品給縮寫了,大家只讀故事梗概,實際上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
我們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所以,我們只拆工具書。
3.拆書的標準是什麼?
拆書其實沒有標準,一本書,1000個人有1000個拆法。
在我這裡,好的拆書,就是讓外行人也能看懂的拆書。
從本質上,拆書要降低知識的難度係數,降低讀者的理解成本。那麼,你如果能把一個很難的知識,解釋得讓外行人都能看懂,我覺得你就拆的很棒。
不過,拆書有個前提,你不是在生產或者發明知識,你是把作者的知識用更通俗易懂的話表達出來。
所以,拆書人要盡量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意思,尤其不能故意曲解作者的意思。
拆書人的角色定位,有點像翻譯,只不過,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拆書是兩個難度係數之間的轉化。
當然,閱讀的時候,誤讀總是免不了的。我們唯一能避免的,是不要故意曲解作者的意思。做到這一點,你的初心就沒有問題。要記住,你是在拆書,不是在瞎編。
4.為什麼拆書需要口語化?
移動互聯時代,有一種寫作方式流行起來了,叫口語化寫作。就像自媒體,公眾號,現在基本上都是在用口語化寫作。他們還給口語化寫作冠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網感。
口語就說話,它的好處是理解成本比較低,外行人都能看得懂。
很多人一拿起筆,就習慣寫書面語。其實,有一個辦法可以治療,你把自己想像成一名老師,站在講台上,台下坐著一群學生,等著你給他們傳授知識。
你把自己代入這樣的一個場景中,你就知道,該怎麼組織語言了。總不能對著課本念吧,你就要想著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話表達出來。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需要口語化不是絕對排斥書面語。有的地方,需要書面語的,必須是書面語。比方術語,人家就是這麼一個名稱,你不能改名稱。你可以用口語解釋這個術語,但是,你不能改術語的名稱。
5.不是讀完全書才能拆?
很多人聽到拆書,以為就是拆一整本書。其實不是。拆書的本質是選擇重點。假設一本書有20個知識點,你可能只能拆其中3個,這就是一個選擇。你認為哪些重要,就選擇哪些。
你讀完第一章後,可以拆第一章;如果你每讀完一章,就拆一章。這樣讀完全書之後,再拆全書還有了一個基礎。
當然,從閱讀的角度看,先通過全書,再進行局部拆書,是效果最好的。這樣你理解的更全面。因為有時候,第一章的一個知識點,可能在第五章作者又換了個角度進行論證。如果通讀了全書,就可以把這個知識點拆的更全面。
6.關鍵詞——關鍵問題——關鍵主題
對於工具書而言,它基本上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闡釋某個理論,介紹某種方法而存在的。因此,書裡面肯定有關鍵詞、關鍵問題或者關鍵主題。
比方《影響力》這本書,它的關鍵詞就是目錄上的黑標題,比方《上癮》這本書,它的關鍵詞也是其目錄上的黑標題。
因此,看書先看目錄,就能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目錄就是這本書的結構,目錄里隱藏著這本書的關鍵詞。
當然,有些書,目錄里沒有關鍵詞,正文里有。儘管我覺得這樣的作者都很討厭,但是這樣的作者人數不少,並且他們這樣做,也有他們的考慮。
如果這樣的話,就需要你的發現和提煉能力。對於工具書而言,重點內容要發現其實也容易,著墨很多的地方也很重要。
不過,作為拆書人,你選擇的權利。作者的重點,不一定是你的重點。有的地方,作者著墨比較少,但是這個知識點對你很重要,你可以拆。
7. 拆書的關鍵是會舉一反三
閱讀的時候,讀到有關鍵詞的內容,你可以停下來,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關鍵詞,然後聯繫生活實際,想想這個知識可以在生活中怎能用。
可以用RIA來描述「舉一反三」這個流程:
R(閱讀知識)
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A2(以後我怎麼應用)
當然,作者在書里也會舉例子,你在解釋關鍵詞的時候,也可以使用書里的例子。但是,有時候,書里的例子經常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你如果能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或者發生在中國的例子,替換掉書里的例子,你對這個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別人也就更能聽得懂。
8.如何讓拆書更精彩?
你也知道,出人意料,才容易帶來掌聲。拆書要精彩,就要讓讀者產生「哇,原來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比方你一開始羅列一些看起來很難的問題,把讀者看的一愣一愣的;然後告讀者,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這樣一個轉折,讀者就會哇的一聲,原來是這樣的。讀者就會很佩服你,而你真正理解了一個知識。
比方,對於一個問題,大家的看法是這樣的,你告訴它,真相不是這樣的,真相是那樣的。這麼一個轉折,同樣會帶來一種勢能。起到很好的促進全面理解,增加興趣的作用。
另外,要想讓拆書更精彩,知識濃度要高。不能一個簡單的知識點,你啰里啰唆的解釋半天,這樣讀者看的很厭倦。
9. 最後終結一下拆書流程?
1)選擇要拆的知識點。如果你是拆給自己看,你就想選啥知識點,就選啥知識點;你如果想拆給別人看,就要選擇對別人有用的,或者別人感興趣的知識點。別人對啥感興趣?別人對他不知道的東西感興趣。盡量選擇別人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但是理解片面的知識點,這給了你一個裝逼的機會
2)用輕鬆幽默風趣的口語化的語言風格。沒有人喜歡一板一眼,如果你決定自己是一個嚴肅的人,只會一板一眼,那你就先一板一眼的來。
3)使用帶有神轉折意味地表達方式。如果沒有轉折,就沒有出其不意。其實,對於一個一板一眼的人來說,如果能用兩次神轉折,也會顯得特別優美。
4)知識濃度要高,要越最少的文字,傳遞出最多的信息量。
5)至於拆書要不要介紹一下作者,或者這本書的簡單背景。我覺得,你介紹一下也行。但是,這個不是重點,只是讓人知道,這是本什麼樣的書,這本書是誰寫的,不必太詳細。
實際上就是一個怎樣做讀書筆記的問題
我不想做職場的小白兔
為了升職加薪
為了走向人生巔峰
參加了各種培訓
聆聽了各種講座
出席了各種會議
記錄了各種筆記
但是,我怎麼依舊混不好職場?
你的筆記
一片片的文字
有木有密集恐懼症
有木有再也不想看?
你的會議記錄就這樣按照流程記一記
就這麼大片大片的文字
就這樣。。。
再也不會拿出來看了
那麼多培訓資料,你是不是都塵封了?
那麼多記錄,你是不是都不會再看了?
感覺不會再愛了吧?
人家的筆記
人家的記錄
為嘛人家的筆記是那麼可耐?
我也想學
每周一本書
每次一張圖
每周五晚7點
飛馬旅不見不散
1這次分享啥
這是一本教讀者如何通過記筆記整理大腦思路的書
麥肯錫諮詢公司、波士頓諮詢公司等各大外資管理咨
詢公司都在用。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因為使用方格筆記本,可以「理清大腦思路」。
整理筆記的同時,也能使工作和學習變得更有意思,
效率自然也就越高。
筆記是我們的「第二大腦」。
只要看一個人的筆記本,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大腦。
你的前途暗淡、人生迷茫是因為你在使用錯誤的筆記本,錯誤的記筆記方式。從現在開始使用方格筆記本,遵循空、雨、傘之道,開始新的筆記之路,開啟新的人生模式。
以圖解的形式介紹了塗鴉筆記這一新穎的記錄方式
每一頁均源於傾情手繪
為的是讓你感受到從圖文並茂的筆記中學習是多麼有趣
無論你認為自己能畫好或者畫不好
只要你能在紙上做記號
就能從《塗鴉筆記》中獲益
2
拆書+腦圖+世界咖啡
每周的一次修鍊不管你來不來
我就在那裡
不離不棄
已拆書單1.《金字塔原理》
2.《復盤》
3.《互聯網世界觀》
4.《顛覆式創新》
5.《產品型社群》
6.《精益創業》
7.《必然》
8.《第五項修鍊》
關注關注磕學社服務號
後台回復書名
獲取相應思維導圖
拆書:
1,看完一本書後一定要畫出它的思維導圖(小說可以不畫),PC端推薦用mindmanager畫,手機端用 mindjet maps畫(牆裂推薦)。2,把你喜歡的書摘複製到思維導圖的空白處。
為什麼不用紙和筆來畫思維導圖呢?我認為看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把思維導圖畫在本子上,萬一被別人看到就不太好了,畢竟思維導圖是畫給你自己看的。用軟體畫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如何找到書中重點
明確自身需求,結合現在職業,生活,自身弱點來去看,先看完對自身有用的書籍再去關注拓展知識面這塊。拆書只看拆對自己有用的,急需解決的,其他的內容今後有時間再說~
很受用,最近加入一個微信拆書幫,但還沒弄懂規則~~
用了18天的晨讀時間
把王西勝老師的《儒學心印--大學》認認真真讀完
並且拆分成思維導圖,便於時時反思前行
全文感觸最深,也是最難,最難,最難做到的是「恕」
恕
------------------- 無時無刻,時時刻刻得做到 -------------------
接納他人,原諒自己的不完美,原諒一切,接納一切,把一切化為零;
用無盡的耐心+無盡的愛心,關愛TA,關愛萬事萬物(包括自己);
通過「辟」----覺知,透視,反轉。換位思考,看清人事物的本質;
清晰自己的「定位」,「演繹」好「五倫關係」的角色;
堅守:「德本財末」的財富觀;
做到:不用提醒的自覺----「慎獨」;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通過「格-致-誠」與「知行合一」實現「自謙」--光明遍滿(明德);
結合前段時間呂明晰導演的課程,提及的成長路徑:「學道--知道--悟道--行道--得道--傳道」(內容鏈接請點此)。還只是學了一點,還不知道,還沒悟道、行道。
接下來,就得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修行踐行「恕」,這相當相當不容易,放低自己,低低處下,一步步來,終能得「恕」。
下面是整理好的思維導圖,分成4頁紙,可以用A4紙列印出來,當成鏡子,每日照照自己。
最後,十分感恩王西勝老師的《儒學印記》,確實能知得好東西
這裡的拆書,並非常規意義上的拆書,只是對書籍的知識內容進行邏輯拆解歸納,便於快速縱覽全局。一定要列印出來,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翻翻,以書為鏡,反思前行。
以上借用朋友的公眾號內容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知乎這個平台上,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有共同三觀和相同理念的朋友,我覺得非常幸運。
也非常感謝那些為我點贊以及關注我內容的認識的和正在認識的朋友。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倍加珍惜,歡迎更多的小夥伴加入知乎這個大家庭,在更多的好內容下共同探討(微商等勿擾,這裡只有內容的探討,各抒己見的氛圍)
本人在某寶買了些小禮物以感謝知乎上的朋友對我的支持與厚愛。
本人還會不定期的寄出小禮物以示感謝與支持(郵費均為我出,如誰借著我的名義要郵費一定不是本人,謹防詐騙)
推薦閱讀:
※如何製作出漂亮的思維導圖?
※求推薦 iPad 能用的思維導圖軟體?
※有哪些思維導圖軟體支持保存到印象筆記 Evernote?
※有哪一款思維導圖軟體可以設計好看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軟體 XMind 和 MindManager 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