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安慰劑效果是否相同?
如題,不同安慰劑效果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否說明效果較好一項已經脫離安慰劑的範圍?另外,同一安慰對不同疾病效果是否相同?怎樣的標準才能稱得上是有效成分?
Active Albuterol or Placebo, Sham Acupuncture, or No Intervention in Asthma
讓我想起NEJM上一篇有趣的文章,比較沙丁胺醇(正經的用藥)、安慰劑、假針灸和不治療的療效,包括患者自己主觀的評分及客觀的肺功能結果。
不同安慰劑效果是否相同?
不同。比如顏色 [1]、形式(粉末/膠囊/片劑)、甚至價格 [2] 都可能影響安慰劑的效果。紅、橙、黃色的安慰劑更能起到刺激作用,藍、綠、紫色的鎮定作用更好。價格是越貴越好……如果不同能否說明效果較好一項已經脫離安慰劑的範圍?
不能,因為它仍然不含有效成分。另外,同一安慰對不同疾病效果是否相同?
不相同。安慰劑對某些病症(比如高血壓;還有前面有人提到的哮喘,這方面研究很多)的作用更明顯。有篇 2007 年的 review [3] 認為安慰劑更容易緩解器官層面的病症,而對生化層面的影響較小。----[1]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359128/[2] JAMA Network[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371590感謝@丁若水 的邀請,因為沒有搜索到有價值的參考文獻,現在談談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安慰劑效應在不同的疾病裡面具有不同的反應,在很多精神類疾患以及鎮痛葯裡面安慰劑效應比較大,而在多數其它藥物裡面則較小,之所以採用安慰劑在這些裡面是為了剔除主觀人為因素的偏差。題主題目中所指安慰劑不同,我想大概是同一個疾病裡面的安慰劑。跨疾病的比較是沒有依據的,而同一個疾病的不同臨床研究裡面安慰劑效應的大小比較也應謹慎進行,不同的入排標準會讓比較變得沒有實際意義。
首先,先談談安慰劑。我們都清楚,安慰劑就是相對於活性藥物來說沒有活性的對照製劑。這裡面包含了兩層意思,首先一點很明確,安慰劑是相對於活性藥物來說
的,它不能有已知的藥理活性。其次,安慰劑通常使用在編盲的臨床試驗中,它要在性狀、外觀以及包裝上都必須與活性藥物儘可能一致,以達到安慰劑所能夠起到
的作用。
說過安慰劑之後,我個人覺得不同安慰劑之間即使存在差異,這一差異也極有可能來自於臨床試驗分組的不均衡性、安慰劑與所研究藥物的相似性等導致的,而非不同安慰劑具有不同反應。並且,安慰劑效應在統計效力多大的情況下具有多大的統計學意義也是需要注意的。即使是活性藥物與安慰劑組相比,均值差百分之幾十的情況下不考慮樣本量、統計把握度是沒有意義的。
之所以難以找到合適的參考文獻,我想很大的原因在於,臨床試驗一般只會採用一種安慰劑。這不僅僅在於多設置安慰劑會導致臨床研究經費不必要的增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讓病人無謂地暴露於無活性的藥物下面是不人道、不符合倫理的。
如果有類似文獻比較安慰劑效應,歡迎批評指正。這個問題首先是顯而易見的:當然不同。
這裡主要闡述的是針對於同一種疾病,不同疾病的發生髮展預後都是不同的,當然效果也會不同,不能指望一個將死的人在得到安慰劑後起死回生。但是一些收到心理作用影響較大的疾病,安慰劑效應也較大,如抑鬱、疼痛。
對於個體來說,由於安慰劑效應(placebo response)是由人的心理特質和客觀環境的交互所決定,簡單的說就是患者怎麼看待這個「安慰劑」決定了安慰劑所的效果。因此安慰劑的設置方式、形式等特質不同,會影響患者對安慰劑的看法,從而導致安慰劑效應的大小。
比如在臨床工作中有顏色的吊水(生理鹽水加維生素)和沒有顏色的吊水(生理鹽水)效果是不一樣的,以及貴的安慰劑和便宜的安慰劑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雖然有初步的研究認為公開的安慰劑(患者知道是安慰劑)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安慰劑效果主要和患者對於其的期望相關。這裡要吐槽的是,有時候不知道真相是一種福氣。不知道,或許對其期待很高,或許效果更佳。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是不知道,只是說信任問題,這種信任有時候就會阻礙「真相」的尋找,即使發現現實和想像的差距也會不自主的去尋找支持自己原來觀點的證據。我見過一些人在腫瘤病房住著還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的。
在醫學界,有一條至理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以前,醫學更為落後的時候,醫生出診常常是這種情況:診斷了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屬疾病的發展,然後給患者開一點糖丸,然後就完了。現如今情況有所好轉,但大部分疾病也是治不好的。但是實際上有同情心醫生,如果受到患者信賴,醫生也是安慰劑效應的一種重要因素,那麼也可能對患者的預後產生影響。所以醫患相互信任,對於患者的病情其實大有好處。動不動就首先懷疑醫生是不是因為收了回扣才給我開這些葯的人,就是自己都對自己使壞。
總的來說,安慰劑效應和很多其他效應一樣,就是:信則靈。
參考文獻:Horing B, Weimer W, Muth ER, Enck P. Prediction of the placebo respons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nt Psychol 2014; 5: 1079.
臨床科研方面不太懂,但安慰劑定義就是「無藥物活性」,所以不存在效果不同一說。安慰劑所謂的治療效果,其實是心因性效果,也就是說和安慰劑本身無關而是和受試者心理作用強度以及疾病本身受心理作用影響的強度有關
從定義來看,安慰劑產生效果僅僅是因為病人相信它有效,否則它不應該有任何效果。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病人的期望以及安慰劑的效果,以下列舉兩例:
1) 與藥物有關的因素
藥物的顏色(某些情景下藍色藥片比粉色的效果好),藥物的數量(數量多比數量少好),服藥的形式(注射比口服好),藥物的品牌(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牌當然效果比較好啦)2)醫護人員與病人的交互
Gracely et al. (1985)有個研究,他們把服用安慰劑止痛的剛拔智齒的病人分成AB兩組(護士不知道他們服用的是安慰劑還是真葯),告訴A組的護士說這些病人服用的是止痛劑,告訴B組的護士說這些病人沒用止痛劑,然後發現B組的病人比A組的病人報告更多的疼痛。。還有文化,服藥情景里的很多細微因素,病人的期望等等都會影響安慰劑效應。
所以咧,回答樓主的問題,不同安慰劑效果不見得相同。如果不同,也不能說明效果較好的一項已經脫離安慰劑的範圍——因為安慰劑的定義就是,從藥理上講本來不應該有任何作用的,僅僅是因為相信它有效,它才有效果哦。同理,同一安慰劑對不同疾病效果也有可能不同哦,比如如果病人有意無意地認為某種形式的這種藥物應該對A病比較有效,對B病效果沒那麼好,那麼安慰劑效果很有可能不同。
我不能回答你所有的問題,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樣一個情況:在隨機雙盲實驗里,默認了不同形式的安慰劑可能會產生不同影響,所以設計的時候就會預先考慮這一點。比如要比較一種片劑和一種針劑的藥效,兩組病人都會同時給片劑與針劑,只不過其中一種是安慰劑。
Q1贊成@王新廷的範疇。對於不同類別的藥物試驗來說 不同種類的安慰劑是不具有可比性的。那麼對於同一種或者同一個試驗藥物的安慰劑來說 它們也有不同。如果你的試驗藥物是片劑 那麼安慰劑也是片劑。試驗藥物是紅色 安慰劑也是紅色。於是將安慰劑的比較劃入了一個更小的範圍。
以上我所說的 能夠納入比較的安慰劑 是限於某一種臨床試驗藥物中的參照物。
而根據GCP規定 安慰劑即是不含藥理活性的物質。我接觸到的大部分申辦方準備的安慰劑都是無藥效的生產輔料。結論:安慰劑是相對於試驗藥物存在的一個概念。如果試驗製劑不同(藥效成分、劑型、顏色、形狀、味道等等) 必然 安慰劑不同。而本身比較安慰劑的作用也沒有任何意義。Q2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A安慰劑中含有能夠對B適應症有效的藥物(比如澱粉就能夠升高血糖降低血壓)。但是實際中你是不會用A安慰劑來做B適應症的臨床試驗的。你吃過中藥嗎?
越讓你痛苦的安慰劑,讓你感覺越有效,因為人們對高效藥品的共同感受就是「苦」。
推薦閱讀:
※醫院採購藥品需要哪些流程?回扣是如何滲透到這個體系中的?
※靈芝 人蔘 鹿茸 蟲草 天麻 天山雪蓮各功效是什麼?真有那麼神的效果嗎?
※不同製藥廠生產的同樣成分的葯有區別嗎?如開瑞坦和其他藥廠生產的氯雷他定?
※為何很多藥品生產廠家避免自家的產品成為基本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