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小時候會害怕死亡,會思考死亡,長大了反而不會,這種人心理原因是為什麼?是心理疾病嗎?

我小時候經常在半夜醒來,開始思考宇宙和死亡,尤其是外星人和宇宙滅亡地球滅亡什麼的。

最害怕的是每次都會想到人的生命和宇宙比起來是多麼短暫的一瞬,尤其人死了之後就什麼也感覺不到了,那將是渺茫的永生的混沌,是再也感受不到世界的變化,是再也體會不到世界的美好。

我甚至一度懷疑人生是否有意義,你的孩子、你創造熱愛的一切你都不能一直與之共度,你早晚會死!當我推出這種無意義時,我甚至會哭喊著:「媽媽,不要死。」然後問我的母親她什麼時候會死?(ps我父母爺爺奶奶均健在,此生到此為止只體會過一次老祖奶奶去世)。

而關於宇宙的思考這更是持續到了六年級左右,那之前我如果一個人在黑暗中無聊時,就會開始陷入這種深深的類似被抽成真空一樣的情緒里,我沒有看到宇宙的開始,我也將看不到宇宙的毀滅,未來將出現幾多美好而獨特的事物,現在的我是不是未來人眼中的原始人,甚至在我多少代子孫的時候人類開始移民另一個星球,那時人類或許研發出了可以永生的技術,或者是克隆或者是轉化為機械人(我也不知道我小時候哪兒看來的這些東西),那我在現在死去豈不是很虧?尤其我擔心我的母親會先我一步去世,最可怕的是我從小就是個無神論者,我以為人沒有靈魂(我怕鬼,認為鬼是另一種生物),我想所有無神論者都會面臨自己死後就是一灘塵土的悲哀之感吧!

以上雖無法完全描繪我小時候怕死之深切,但看官也能窺得一二。現在我離那段怕死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很久了,現在我即使一個人獨處我也不會再害怕擔心糾結於那些形而上的東西。我想問問這種改變是如何形成的,而小時候擔心那些事的原因,以及我會不會因此有什麼心理障礙?

為了避免個人化問題,也為了避免有人說不問是不是的麻煩。修改了問題,但問題描述還是一樣,和原問題差不多,希望覺得自己沒題主相同的問題的人不要被問題激怒,覺得這個問題污染了自己的時間線。因為好多人都有相同的情況,所以這個問題還算有點普適性,也有點意思。各位高抬貴手,看不慣的,我給你們致個歉!實在不行,可以取消關注問題。


其實,對死亡的焦慮伴隨著人的一生。安全感強的人,死亡焦慮較弱;安全感弱的人,死亡焦慮很強烈。

對於一個弱小的嬰兒來說,時刻都會經歷著強烈的死亡焦慮。出生的創傷,飢餓時的痛苦,身體的不適,這些刺激都會被嬰兒經歷為生死攸關的嚴重恐懼。在一次次足夠好的回應與撫養下,死亡恐懼逐漸的被容納與消化,而作為它的對立面的安全感則建立了起來。

有些人由於成長過程中的失誤,死亡焦慮一直未被很好地修通,始終處於活化狀態,這些人屬於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把死亡焦慮投射到外界,表現為一種迫害焦慮。比如一個女子,總會把別人的言行解讀為有著不良企圖,並採取攻擊的方式保護自己,這使她無法與別人建立正常的關係。追溯她的成長過程,她一直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之中,內在的死亡恐懼無法被有效的容納與消化。在小孩中普遍存在的怕黑、怕鬼、怕動物現象,或者對食物的排斥等,也是死亡焦慮的投射所致。

很多人成年之後並非是不害怕死亡了,而是由於自我功能的增強,能夠運用壓抑或否認的防禦機制不讓自己去想到死亡了;另一些人通過投入於工作或娛樂之中,暫時忘卻對死亡的擔心,一旦死亡的臨近(比如被診斷為絕症),除了現實的死亡恐懼外,幼時的死亡焦慮又會重新活化。為了應對由於死亡焦慮而導致的恐懼,有些人年紀輕輕便買起了多份保險,通過外在的保證來讓自己感到安全。

另一些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更多的體現為害怕關係的結束,那些有著明顯的分離焦慮的人,背後真正害怕的是死亡。於是這些人總是會緊緊地抓住另一個人不放,他們潛意識地會認為,當另一個人離開時他們便無法存活下去。

即使一個人從小建立了足夠的安全感,也並非能夠一勞永逸的安全下去,當遇到外界的重大打擊時,也會退回到被死亡焦慮所掌控的狀態中。所以當人遇到嚴重創傷時(比如經歷地震或強暴),總會暫時地出現脆弱與害怕的狀態,時不時地被迫害焦慮所左右。一般而言,幼時的死亡焦慮被充分修通的人,更容易從創傷中康復;而那些未修通的人,容易轉化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關於死亡焦慮的討論,歐文·亞隆的《直視驕陽》一書值得閱讀。


對死亡的恐懼源於對死亡,對世界的無知。

少年囿於家鄉,學校和連接家鄉,學校那條路,亦對死亡,對世界一片無知。

長大後,結束了不穿under會夾到老二的歷史,姑娘也長成十八一朵花。

這些年,漂過北京,看過十里洋場;雖未曾到過萊茵河,但站在長江大橋上看過滾滾逝水;火車上偶遇另一半,愛過睡過也恨過;張愛玲,伍爾芙,女人各有各的風情,寂寞時還是蒼老師管用;長夜痛哭過,也曾和兄弟大醉三千場,只恨不是李白無法留下千古文章……

日復一日,就像宇宙大爆炸,世界伴隨著成長而擴大,我們開始意識到死亡是常事,意識到在死亡之前,那千萬種精彩的經歷遠比死亡重要。

許巍唱:我愛這精彩的世界,交織著太多的悲喜。


小時候太閑,得自己找問題思考,長大後有太多事情要面對,就沒那閑功夫了。


小時候害怕死亡,現在就更怕了

你放心,老的時候會更怕。不然天天早上起來拍手的那些大媽都是閑的?


不會啊,我現在22歲,依舊會感受到這些形而上的死亡的恐懼感,特別是一個人獨處或是午睡醒來後,一想到自己有一天將不復存在,這種巨大的空虛感實在是太可怕了,簡直就是對生命意義的全盤否定。使你一瞬間感到生命是一種病,把無盡的求生欲、生命的張力與一個必然會腐朽、消逝的軀體揉在一起簡直是上帝最荒唐的惡作劇……說多了,我感覺這和年齡並無多大關係,只和感受能力有關。


對於死亡,我比同齡人甚至我見過認識的人都要敏感,所以說一下吧

最高票的講了很多深層次比較複雜的原因

我就概括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原因有二

1.叔本華說過: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小時候害怕死亡,是因為無知,這個無知不但包含懵懂,也包含對自然的畏懼,自覺太多弱小,不能理解死亡,更無法反抗死亡,所以恐懼。

2.長大要為柴米油鹽奔波。

人縱使恐懼死亡,但一步一步在長大,為學業,事業,愛情婚姻奔波,很多時候無暇顧及甚至覺得現實比死亡更恐怖,所以,死亡的陰影隨之消散。

當然消散的過程中包含者對死亡的理解

----------------------------------------------------------------

推薦電影《入殮師》

推薦書籍《超越死亡》


這個問題以前也常常困擾著年幼無知的我,尤其是在夜色漸濃的時候,看著天一點一點暗下去,感覺那種生命被剝奪的無力感,或者一覺睡醒已經分不清時間,在暗夜裡回不了神,關於死亡的恐懼不斷蔓延。

後來認識了一個蘇格蘭朋友,一次無意間跟他提起關於這種不愉快的感受和體驗,他跟我分享了自己對死亡的看法,作為一個巴哈伊教徒,他堅信人死後靈魂是存在的,人是有輪迴的,我們關於前世的記憶會一直延續下去,因此我們的靈魂不是孤獨寂寞地存在著,我們現在所在的人世是我們的第一個輪迴,我們要努力生活,要善良,要愛家人,才能將這一世的美好帶去下一個輪迴。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儘管他對自己的信仰堅信不疑,卻仍無法說服我自己也去相信靈魂的不死和輪迴,但卻讓我思考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總是會或多或少對死亡產生恐懼,但是有信仰或者讓靈魂有所依託總是好的,不至於在一個沒有答案的無底洞里歇斯底里地恐慌,我們總要學著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情緒,用哪怕是錯誤的但足夠安慰的理由來讓心情平復,直到有一天你不再認為它就是個錯誤,因為它確實可以給你帶來內心的平和和安寧。

因為無知而恐懼,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很多人看似內心強大,不過是對自己和未知世界有著更理性的認識。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文哲學思想家那麼多?

因為古時候人的活動範圍有限,夜幕降臨,要麼繁殖下一代,要麼仰望星空,思考人生···

現在?拜託,工資稀薄,房子沒有,女朋友是右手,每天累的像狗,哪有時間思考?

死亡終究會來的,希望生前活得更好。


所以那麼多信仰宗教的。


是妥協


蘇菲的世界裡有提到,小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而大人們卻把自己陷入柴米油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少時不知父母苦,生來糊塗,生來糊塗,懼得離世如怕虎。

而立瞭然世事艱,杞人憂天,杞人憂天,盼得此生儘早完。


當你覺得生命沒有遺憾的時候,就不再怕了


小時候怕的東西很不顯示。會怕黑夜,怕晚上一個人在家,怕夜裡的窗戶外面,怕陰暗的角落,怕恐怖片,怕水漏和廁所口。在具體就是怕被鬼抓走,怕被家人丟下,怕掉進黑暗裡。

但是現在不會真的怕這些了。只是害怕離開這個世界,永遠的不存在了。


為什麼我是恰恰相反的呢?小時候不知道死亡具體意味著什麼,家住在農村,一年之內村裡總有人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就是舉行葬禮,村裡很多人都會去看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語:哎,村東頭的老張中午說沒就沒了,前天我還看見他在磨坊那邊曬太陽著呢...哎...]我也會去呀,一般是奶奶帶著我去看。我其實就是去瞎玩兒的,會看到好多小朋友在那裡搶「貢品」上的水果......現在想想,真是可怕的經歷,從小就如此的對死亡熟悉,卻不明白它的真正意味。

後來長大了,我明白了,死亡就是一個故事的落幕,我也會落幕。我明白了,所謂的葬禮極大部分是做給活人看的,這句話看似好笑,其實不是的,每一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終將死去,死後會發生什麼呢?諾!那不是嗎?!

------------------上課去,回來再更-------------------------------


因為小時候沒有發現比死亡更恐怖的事了

長大以後...


天天忙得跟狗一樣,哪有這閑工夫!


人類對未知的東西都略帶恐懼


想完了


大概是因為 活著太累了吧。反正我現在就是這樣覺得 摺疊我這個全身都是負能量的人吧


推薦閱讀:

交知心朋友很難么?
路遙的《人生》這部作品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
如何避免患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讀博士如何能過得開心一些?
為什麼每個階段總有幾個人討厭我?是我自己的原因嗎?

TAG:心理學 | 心理 | 倫理 | 心理健康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