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腸道有正常菌群嗎?如果有,是何時進入的?

如果沒有的話,嬰幼兒腸道的菌群如何形成?是通過食物進入,適應的存活下來了?

如果是腸道內環境作用,那致病菌為何不能競爭過正常菌?長大後怎麼還會有菌群失調,這時致病菌怎麼反而佔上風了?


現在認為,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是無菌環境,出生時如果順產,經產道會遇到母體的一些微生物,這是他們最早接觸到的;出生後會接觸到更多環境中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逐漸在腸道定居,一般到三歲左右人的microbiome就大致定了。推薦看各種human gut microbiome的文獻或科普文。


胎兒在母體內是無菌的,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接受環境中給予的微生物。來源可能是來自於母乳。

腸道中細菌大概400到500種,而菌群比例達到平衡很明顯是需要時間的。

腸道中正常菌群在人體內可以保持微生態的平衡,參與機體的營養代謝,形成免疫屏障,維持生物桔抗,促進人體生長發育,近年來的研究揭示正常菌群還具有抗癌作用。

而正常菌群競爭不過致病菌也是很好理解的,原因可能有兩點1:食用不潔食物2: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指使用過抗生素後導致體內菌群比例失調,致病菌得到苟延殘喘的機會大量繁殖最終致病)

當然應該要區別是細菌導致的嬰兒腹瀉還是病毒造成的。只有對症下藥才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PS:現在某些兒科診所對於小孩感冒,拉肚子一上就是進口的舒普深效果當然好,立竿見影,價格也不貴,但是所謂的耐葯菌就是這樣被我們的大夫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個人建議哈最好做相關檢查後再用藥,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輸液。如果各位家長能夠理解其中一二我也算積德了。


胎兒是基本無菌的,但是順產在陰道里就可以獲得一些微生物,出生後的哺乳和環境都會帶來一些微生物,腸道菌群的建立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通過食物是完全有可能進入的。人體與細菌有相互作用,如果飲食健康身體也健康,人體就會更適合益生菌定植和繁殖,有害菌就無法戰勝益生菌。但是長大了以後飲食不適當生活習慣不健康身體不舒服,就可能更利於有害菌定植繁殖。這時可能就需要人為補充益生菌了。


推薦閱讀:

如果機器人哀求人類別殺他,但人類還是殺掉他,算殘忍嗎?
憋尿真的能把人憋死嗎?為什麼?
有習慣性拔鬍子,會有什麼影響么?
為什麼捂住耳朵之後會聽見呼呼的風聲?
當人們說「心痛」的時候,生理上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TAG:生理學 | 微生物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