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是如何進行的?受哪些因素影響?
盛大文學宣布已通過私募融資總計1.1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高盛的關係企業Goldman Sachs Investments Holdings (Asia) Limited,及新加坡投資機構淡馬錫。融資完成後,兩家投資方將佔據接近20%的股權。按此計算,盛大文學的估值在6億美元左右,遠遠低於去年Orbis旗下基金投資盛大文學時給出的8億美元估值。 via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3_07/10/27328742_0.shtml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是如何進行的?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終估值會怎樣影響 IPO?
沒有詳細看報道和鏈接,我從方法論上簡單講一下評估過程
對一般公司的估值,國際上主要分為三類,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
簡單來說,市場法就是對比市場上類似的公司和交易,然後根據一定的比率摺合到要評估的公司,得出目標公司的估值。收益法,就是根據對模板公司的預期收益進行估值,主要是通過財務手段進行預測,主觀性大。
成本法,就是計算資產負債表中的成本,局限性很大,因為無形資產、商譽等很難評估。在國際上,市場法應用最多,因為快速、相對客觀,但是它對市場環境要求較高,要求資本能夠自由流通且有較多的可比案例。國內資本環境在這兩方面都較欠缺,因此以市場法作為最終評估值依據的不到十分之一。
成本法應用最少,基本上只在破產清算的時候使用,因為基本上沒有什麼商譽可言了。在國內比較奇葩,21世紀以來,國有資產重大重組很多,基於國資委的要求,對本身沒有什麼盈利能力的企業力推成本法評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至於收益法,則是建立在對目標公司的營收預期上的,如果一個公司營收預期很差,用收益法進行評估估值會很差勁。背景知識介紹到這裡。
=========================對不同行業的評估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指標,在同一個評估方法中其實也會摻雜對其他方法的使用。比如對礦產企業的評估,可能要採取企業價值/礦產儲量的比率來進行對比分析;對銀行的評估,因為其固定資產很少,則要採取其他辦法。具體到互聯網行業上,因為目前涉及融資的互聯網企業很多都無法實現盈利或者是微利運營,採取成本法評估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採取市場法里的可比公司法,比如有一家新門戶網站,做的很好要融資,可比對象是新浪網,他們可能會採取企業價值/PV的這樣一個比率,來計算出目標企業的企業價值,當然這裡面還涉及控制權溢價、非流通性折扣(因為該企業未上市)等計算。
同樣,如果是社交網路公司,就可以對比企業價值/活躍用戶數這樣的比率。比如國內某職業社交網路公司要融資,對比對象是linkedin,就可以根據上述比率計算出企業價值,然後根據不同國別、市場環境等給予一定的折扣等,可以得出該企業的估值。不同的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小米的40億美元估值,應該是根據營收狀況和市盈率進行的測算,因為它是賣硬體的,有良好的現金流。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受影響的因素,主要有行業地位、核心團隊、資本市場情況等,營收其實並不是唯一主宰估值的因素。其實不必對國外互聯網公司太過崇拜,facebook上市前估值1000多億美金,但是它的營收其實還比不上騰訊。亞馬遜在國外是神一般的存在,估值也是超千億的,但是利潤、訂單量來看也就那麼回事。即便如此,市場對他們的追捧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市場地位、技術水準、基礎建設等都是無可替代的。
評估值對IPO的影響應該在定價方面,至於市場反應得看行情、故事如何、承銷商等綜合情況。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沒那麼虛無縹緲,投資者不是傻子,如果沒有可信的估值分析,投資機構不會輕易放錢的。實操中,一般公司估值是根據公司需要多少錢(一般是夠花一年半),擬出讓多少股份拍出來的。
理論上來說,估值首先從商業模式入手,看互聯網公司在未來是不是有價值。
目前主流的互聯網公司估值方法以拍腦袋法為主,楞拍法現在過時了,目前拍腦袋估值法的主要分支有:
早期模式沒有被驗證的公司根據未來可能的市場規模拍腦袋。
上點規模的採用拍腦袋ps或者拍腦袋dcf。也有根據註冊用戶數量和pv、uv來拍腦袋的,不過後者已經越來越少了。可比交易拍腦袋
以上僅作拋磚引玉之用
ps:公司就是為了盈利,無論是傳統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某公司規模越做越大,虧損越做越多,系統老崩潰,也沒有什麼錢投資在革命性創新,卻一直實現不了盈虧平衡。這種公司的估值就是有沒有人願意高價接盤,沒有就只能downround。在我這種小白看來應該算是不健康的,步子邁大扯到蛋的感覺。我所知道的估值方法,主要是四種:1、市盈率,每股股價/平均到每股的凈利潤,這是最傳統的估值方法,對絕大多數盈利企業適用。具體數值是多少,根據行業和市場不同人氣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總體說,這個指標很重要,意味著你的投資回報率(基於股權投資成本和年利潤*分紅比例*你持有股票的年限相比較)。2、市凈率,即每股股價/平均到每股的凈資產,好像銀行等行業偏重這個指標3、市銷率,即每股股價/平均到每股的銷售額,電子商務企業通常用這個指標,尤其是不盈利的情況下,主要反映銷售額的擴張潛力4、市現率,我不知道這個術語是不是我編的,但炒股實踐里很多人提到這個指標,即企業擁有的賬面現金除以股數,即每股現金含量。最著名的投資故事就是當年網易每股股價甚至低於其每股現金含量,結果投資獲得巨大成功。
總的來說,對於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個人從7個方面來考慮:
1.公司所屬行業分析2.競爭對手及競品分析
3.商業模式分析4.創始人及創始團隊分析5.用戶數量分析6.產品或服務本身分析7.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以下是詳細分析:
當我們創立一家公司時,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顧不上吃飯,顧不上睡覺,甚至顧不上老婆孩子,整天忙得昏天暗地,我們把這些稱之為——常態。
當我們把工作當成事業,把加班當成生活,把睡覺也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時,此去經年,彷彿一切都有了新的意義,我們開始覺著生活充滿了——希望。
那麼,我們的努力憑什麼就會有意義、有價值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坐下來喝喝茶好好想一想——我們的公司到底值多少錢,究竟如何給公司進行估值,我們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考量。這是個複雜的大問題,現在暫且從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著手,我們姑且慢慢道來。
不過分析之前,我們還要對什麼是互聯網公司作一個小小的解釋說明。現在大家總是在談論什麼是互聯網思維,都在討論傳統公司轉型升級走上互聯網之路,而這些又指代的是什麼呢?
據小編淺薄的經驗分析看來,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充分利用現在各種先進的互聯網工具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等只有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下才有的工具來為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最大限度的實現商業價值。簡單理解,以前是開店沒錢只能向熟人四處借錢,現在互聯網時代下不一樣了,可以在網上憑藉自己在銀行的信任背書向陌生人借貸,我們可以稱之為 P2P,這是互聯網思維在金融領域的一種體現。
傳統公司都在走互聯網轉型升級之路,傳統的路已經行不通了,再不變就行將沒落了,所以要開始嘗試新的方式來煥發生機。而我們眼中的互聯網公司,我們的產品來源、宣傳推廣渠道、支付交易流程、物流供應鏈等等都可以在網上全程實現,例如我們朋友圈中的微商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即使是與線下服務相結合,例如打車軟體滴滴和Uber,也是依存於線上的服務生存下去的,所以我們說這才是互聯網思維,這才是互聯網公司。
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分析的正題吧!
1.公司所屬行業分析
你需要清楚自身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所屬的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這一部分在之前創業項目可行性分析文章中也有涉及到)。
整體而言,該行業是屬於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是新興行業還是傳統行業,現在處於行業領域的發展初期、發展快速增長期、發展成熟期還是發展衰落期。
儘管我們現在是在討論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問題,但是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很多的傳統公司也在開始嘗試走互聯網+的轉型升級之路,並且有的企業也能夠在轉型升級方面做得很好,所以從這一層面看對於公司所屬行業的劃分與歸類也不是那麼的明顯與重要。
而對於自己的公司要有一個很好的估值,首先要確保你的產品或服務所屬的行業擁有較好的行業發展前景,該產品或服務的市場規模夠大、市場容量夠大、市場未來發展趨勢要好等等。但是也可以說即使該行業該細分領域市場規模較小,市場容量有限,例如說圖書這一小眾領域,但是如果能夠做到這一細分領域的前幾名的甚至是 no.1,那麼也是不錯的,目前國內圖書網上出版發行的也就淘寶天貓、噹噹、京東這幾家較為知名了,其他的就 game over了。如果是已經進入了行業發展成熟期甚至是行業發展衰落期,那麼縱使你的產品或服務再好,也不過是日落的太陽,曇花一現而已,終將還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被時代拋棄,成為時代的炮灰。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律,行業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善於抓住時代發展誕生的新機遇,進入新興行業和朝陽行業就能夠讓我們走得更遠,也能夠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2.競爭對手及競品分析
一般情況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競爭對手及競品,往往意味著市場到了快速發展的增長期,這個時候對於自己公司的商業價值評估可以參照投資人或投資機構對競爭對手及競品的估值。
因為總體而言,大家都提供大同小異的產品或服務,只不過是細微之處略有不同而已。所以,投資人或投資機構對於競爭對手的估值也能夠很好的反映出該行業該市場目前發展的商業價值所在。
對於自身而言,認真分析和研究競爭對手及競品,採取差異化競爭策略,集中優勢力量打造屬於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優勢,往往都能夠獲取比競爭對手更大的市場份額,也能夠增長公司的商業價值。
除此之外,若是能夠提供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的產品或服務,或者說是在某一區域某一特定市場還沒有的產品或服務,那麼作為優先順序產品或服務供應者可以迅速在該區域市場打響知名度並掌握一定的話語權。而往往對於市場行業的第一名,先行入駐對於用戶有一個良好的品牌認知,投資人或投資機構對於公司的估值也願意根據品牌和知名度做出更多的溢價,也會有更高的估值。
3.商業模式分析
是否擁有一套清晰明確的商業模式是公司基於自己的用戶和產品實現商業變現的一種能力的體現。
儘管互聯網公司很多時候都是在靠燒錢補貼來賺取用戶的眼球,即使是現在沒有這個市場或者現在暫時未曾發育良好的市場,生生用錢給你砸出來,還要美其名日說是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增強用戶的使用粘性。不過這些都是大公司的事情,我們姑且還玩不了。
縱觀這幾年國內發生的互聯網公司的大事,即使是大公司燒錢補貼也是不會持久的,典型表現如生活服務類 O2O 公司燒錢大戰中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其他的 O2O 公司絕大部分在燒錢大戰中死掉了;生鮮電商類公司用高額補貼吸引用戶使用,但是由於現實條件下的物流、生鮮產品的質量問題難以保證等等,很多公司都瀕臨倒閉或者正在苟延殘喘,如之前火爆一時的生鮮品牌 「 愛鮮蜂 」 現在也陷入了發不出工資、員工離職、公司裁員等困境;還有打車領域,滴滴與快的合併,現在滴滴與 Uber 合併,大家聽到了這個消息都在擔心壟斷的時代已經來臨,不會再有補貼了,而究竟是不是這樣現在姑且拭目以待,不過小編也相信補貼一定會減少,燒錢補貼的日子算是到頭了。
所有的這些範例都是為了表明燒錢補貼基本是大公司乾的事情,我們小公司還是在前期需要有清晰明確的商業模式能夠實現自負盈虧就已經很好了。加之現在也是資本的寒冬,投資人往往更需要看到公司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盈利才會考慮投資。而我們更多的要思考我們的用戶到底是因為真的需要我們的產品或服務還是因為我們持續燒錢補貼而來的,這個直接決定了該市場需求的真偽,同時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活的更加持久。、
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下,儘管也有大量的利好政策,但是仍然競爭激烈。而初創型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想方設法先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善於找到市場中的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才有公司存在的必要。
4.創始人及創始團隊分析
初創型互聯網公司開始時大都規模小、資金少、組織結構扁平、業務類型較為明確,產品服務較為單一。
創始人或創始團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公司最大的 IP,也是可以具有很好的商業價值的。一個小型初創公司的正常發展運營在前期全靠創始人及創始團隊的努力,特別是優秀創始人在各自的領域本身就非常優秀,他們可以做到獨當一面,所以鑒於對他們個人的能力和職場經驗的認可,投資人及投資機構會看好公司的發展,也容易對公司有一個好的估值。
同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良好的團隊建設,各方能夠很好的協調一致,分工明確,展現初創型小公司的勃勃生機與活力,也能夠很好的吸引投資人的眼光。
5.用戶數量分析
其實一款產品或一項服務推出市場,也能夠從用戶數量層面上分析。
一是市場容量,產品或服務對應的現有用戶數量以及潛在用戶數量;二是驗證了市場需求,有多少人真正需要這款產品,同時產品的核心功能也正好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
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往往表明了該需求的真實性和必要性,但是有沒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又是另外一回事。根據梅特卡夫定律內容是:一個網路的價值等於該網路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而投資人看重的往往是用戶未來潛藏的商業價值,所以現在的投入即使短時間內無法看到收益,但是在未來是非常有可能具有很高的回報價值的。
其實只要是產品或服務具有亮點足夠吸引人的眼球,在中國這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永遠是不缺用戶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產品或服務,都會有對應的消費人群。很多投資人或投資機構也正是看中公司的現有用戶數和未來潛在用戶數,所以說先讓更多的用戶喜歡甚至是習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讓用戶能夠自主的活躍起來,接下來再從用戶身上實現盈利就容易實現得多。
6.產品或服務本身分析
現在產品或服務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是發展形成初期、快速迭代時期還是已經成熟化運營時期。產品或服務的不同發展階段也意味著它的市場化程度的高低,對於用戶而言用戶願意接受的程度高低。一般而言,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越容易獲取用戶的青睞,也更容易獲利。
而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若是技術性驅動的,特別是依賴高科技研發製作的,這樣的公司一般也能有很好的估值。典型例子是由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高材生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建立的一家血液檢測公司 Theranos,利用目前業界最新的高科技技術,Theranos 提供 200 多種常見的血液檢測,而且已經投入了商業運營。現在該公司估值已達 90 億美元,創始人伊麗莎白·霍爾姆斯也在她 30 歲那年首次登上福布斯全球 400 最年輕女富翁行列。
相比之前問題的解決方案,新技術引領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更具有革命性的創新作用,在進一步投入資金進行擴大規模之後,可以在更大的市場範圍之內向更多的用戶進行推廣。而用戶對於方便易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能夠儘快開拓出全新的市場,在用戶慢慢接受了新產品並形成了消費習慣之後,盈利就不是問題了。
7.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公司財務報表的好壞,是對一個公司管理狀況是否良好的一大體現。
公司財務報表明確顯示了各項收入、支出以及投入產出比例,精明的投資人會根據財務報表的好壞狀況推斷出公司的運營管理狀況。在公司初期規模較小資金較少但是仍然能夠實現良好的財務運營的公司,那麼投資人會相信公司壯大以後的管理就會趨於規範化和公司化。
總而言之,良好的財務報表可以給投資人及投資機構良好的信心,讓其相信我們的投資是值得的。
好啦,以上就是小編對於非上市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問題給出的一點淺薄的分析,鑒於個人職場經驗和人生閱歷有限,不足之處請大家見諒,謝謝閱讀。
我們是誰?——創業俠
我們是「創業俠」,以 「 幫助和孵化大學生創業項目 」 為服務目標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平台,依託反傳統創業方法論和大量優質孵化資源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包括創業課程、融資對接、物理空間、商業模式梳理在內的全方位孵化服務。
若是你也有一些創業項目需要尋求幫助,包括商業模式梳理、行業資源對接、發展投入資金、創業場地等等,都可以聯繫我們啦!
創業俠會在每周二、周四晚上20:00各推出一篇原創的優質文章,歡迎大家關注 「 創業俠 」 微信公眾號進行閱讀!(創業俠微信號:chuangye-xia)
精英社群——俠友會
另外呢,我們還建有一個社群——「 俠友會 」 微信群。我們邀請眾多的對於投資融資、創業管理、社群運營、自我提升等等方面有興趣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討論我們感興趣的話題,彼此交流共同進步。若是大家對此有興趣加入,可以掃描 「 吳語嫣 」 個人微信二維碼備註俠友會,我們一起來加入討論的話題。(吳語嫣個人微信號:13524453785)這裡對互聯網企業的定義很重要,基於互聯網本身的企業和利用互聯網開展自身傳統業務是非常不同的,估值時需要甄別適用的金融測算公式。但很多情況下基本靠蒙~
---------------------分割線---------------------
轉帖內容:看了下面就知道,給互聯網估值簡直就是瞎扯,基本上你說啥,然後有人信,然後就是它了。當然,估值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基本沒有精確的公式去計算。Facebook這種其實還好說啦,但是像一毛錢都沒賺到的凡客和京東怎麼去估值?基本上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價了。...詳細看這裡:如何給互聯網公司估值?通常來說,問這些問題的人,多半是已經進入相關的融資或收購階段,面臨一些投資人的報價。我的回答總是很簡單,就像所有的生意一樣,這取決於別人願意為你付多少錢。列舉幾點來看
1.供求關係
首先,不論如何也不要忘了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供求關係。一種產品越稀少,需求就會越強烈,所謂的供不應求,比如你有一項很好的專利技術,那麼就會有很多的 投資人競相追逐。最好能夠吸引多個投資人追逐你的公司,不要讓投資人覺得他是唯一一個對你有興趣的人,這樣會對你的估值非常不利。所以在你進行融資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工作,把自己的業務弄好,表現出創新和價值,這樣才能將你的估值最大化。一個過於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很難得到好的報價,另外,沒有創新性的創 業公司,也會把估計標準降低。
2. 關注你所在的行業
另外,如上面所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估值邏輯和方法。相比一家家庭餐館或者一個普通的網路插件開發公司,一家創新生物技術公司的估值肯定要高很多了。比如一家餐館的估值應該在它各種資產的3到4倍左右;而一家互聯網公司,如果流量很可觀,那麼估值應該在年營收的5到10倍左右。
所以在你和投資人進行相關的洽談之前,花些時間研究下,你所在的行業最近一段時間的融資和收併購消息,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找不到相關的融資統計數據,那就找個顧問幫幫你吧。
3. 你的發展狀況
另外,你自身的發展狀況也是一個決定估值的重要因素。我個人習慣把新創公司分為4個發展階段,簡單的形容就像學生時代的不同年級一樣。
剛成立:這時多半只是一個簡單的產品,有可能還處在測試之中。那麼要麼自掏腰包承擔風險,如果要融資,目標應該在5萬到50萬美元左右。
二年後:測試完成,有了產品線,甚至還有了初始的用戶。這時,你的目標應該是天使投資人的種子基金,金額大致在50萬到100萬美元左右。
三年後:當你的公司業務擴大,營收增長,達到100萬美元左右時,那麼可以考慮進行A輪投資,融資金額應該在100萬到500萬美元之間。
四年後:這時的新創公司應該有幾百萬的營收額,並且準備進行規模化的擴張。那麼這時你需要價值500萬到5000萬美元之間的B輪融資。
總之,不同的創業階段,估值標準也不相同。
4. 估值技巧
另外,創業者還可以了解下,投資人面對一家新創公司時的估計技巧,主要包括下面這幾點:
你所在行業,最近完成的融資交易的企業的營業額、現金流、凈收入等;
你所在行業,最近完成的收併購交易的企業的營業額、現金流、凈收入等;
另外還有對你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分析。
通常來說,根據你的行業和發展狀況,會在上面這些因素的基礎上,再乘上一個係數,大約在3到10倍之間。當然在所有的因素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今後的預期收 入,比如你的年收入能有25%的增長,那麼就可以用年盈利的25倍當做估值了。如果你的公司暫無盈利,那麼就要從長期的成長性來考慮了。如果用營業額作為 基數,那麼倍數一般在0.5到1之間,技術成長快的企業可以適當放大到1到3左右,對於那些爆發性的新互聯網公司有的可以達到10倍。但是如果你的企業暫 時連收入都沒有,那麼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將很難對你的業務進行估值了。另外,私人公司要比上市公司的估值要相應的低30%。
5. 相關的經驗法則
投資人天天看大量的項目,對於市場脈搏把握的非常準確,所以創業者也要多選幾個備選的融資方案。然後仔細比較他們的估值,並儘力跟每個投資人洽談。一般來說,按照相關的經驗,創業者要準備出讓25%到35%的股權作為融資的交換。比如一家處於種子期的公司計劃融資50萬美元,那麼他們的合理估值應該在 200萬左右吧。
6. 儘力讓你的投資人有10倍的收益
要想在跟其他的新創公司的競爭中 勝出,最為關鍵的還是要給你的投資人帶來巨大的收益。現在的投資人都在尋找10倍的投資回報。比如說,你的估值為500萬美元,投資人占股25%價值 125萬,那麼就要拿出一份計劃,證明你們能在5年之內把投資人的預期收益推高到1250萬。
最經典的方法當然是DCF,也就是「現金流折現模型」,現金流折現更像是進行一個數學建模,這種方式不容易受外界影響,關注企業內在價值,不過並不適合創業企業,因為創業企業太難預測,加入太多主觀假設容易出現偏差。
現金流折現更像是進行一個數學建模,這種方式不容易受外界影響,關注企業內在價值,不過並不適合創業企業,因為創業企業太難預測,加入太多主觀假設容易出現偏差。
當然最主要的缺點是---太複雜,反正我是從來沒有算明白過...作為非金融背景的人,要想使用熟練任重而道遠。
已經有大神給出很詳盡的回答。
我就結合自己的工作,來總結下創業公司估值的方法,適合初創企業的創業者和風險投資人在工作中對項目進行估值,也歡迎同行來交流。
1. 估值的目的
【目的】:通過評估公司未來的價值,來確定當前投資的價格。
【本質】:估值是一個站在未來看現在的過程,創業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經驗和判斷力(或者說靠運氣),其次才是科學的方法。
經驗是需要積累的,我就不班門弄斧了,有機會多和前輩交流,閱讀的時候多做記錄,比如有經驗的投資人,在談到一個細分領域的時候,會直接對能做到前幾名的公司進行一個估值範圍的判斷,這就要靠經驗的積累了。
【重點】:對於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重點。
初創期:關注商業模式和團隊(這時候不會太貴,重點看團隊);
成長期:行業發展和收入情況(價格會上漲很多,要考慮天花板);
成熟期:現金流和盈利情況(有了相對規範的財務指標,可以更科學系統的進行估值)。
2. 相對估值法(倍數估值)
這裡就是最方法論的地方了,但也很簡單。
首先要找到幾個類比的公司,同一個細分領域的最好,如果項目比較創新,沒有很多競爭對手,就找找類似行業處於相同階段的公司作為對比。
之後就是選取估值的數據指標,可以多選擇幾個進行綜合對比。
【市盈率(P/E)倍數法】
以項目的凈利潤作為核心指標:
股權價值=凈利潤 * 市盈率倍數
這個是最常見的倍數估值法了,畢竟公司的核心奧義就是實現盈利。
一般來說,對創業公司估值會按照合理預測的凈利潤來進行計算,比如一家公司未來12個月的凈利潤是200萬,類似的公司市盈率倍數平均是10倍。
那麼我們可以給這家公司估值:200萬*10=2000萬。
但是用市盈率進行估值的時候,會遇到一些bug:
- 很難找到合適的對比公司或者對比公司的數據:這時候需要憑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從上市公司來看,納斯達克平均市盈率倍數在35左右,中國的創業板也達到了36,未上市的公司不會這麼高,一般創業公司估值是凈利潤的10~20倍比較合理(只是大致的範圍,明星企業facebook當初可是以57倍的市盈率倍數拿到過融資)。
- 公司還沒有盈利: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預測期放得更遠,比如兩年之後,這個需要和創始人充分溝通,但是風險也很大,因此可以考慮換其他的指標進行估值。
【息稅前利潤(EBIT)倍數】
息稅前利潤(EBIT)指的是剔除公司的稅負和利息等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EBIT)=凈利潤+所得稅+利息
EBIT主要是消除公司資本結構和稅收的影響,因為不同地區的公司,可能會有不同的稅收政策,而公司不同的資本結構(運用槓桿的多少、負債情況),也會帶來利息費用的不同,這些因素會產生凈利潤的差異,從而影響對公司的判斷。
股權價值=EBIT * EBIT倍數
原理和市盈率倍數法是一樣的,建議10~20倍也是比較合理的估值範圍。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倍數】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則是剔除折舊和攤銷前的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不僅僅消除稅收和利息的影響,還把資產的折舊對利潤的影響剔除,對於一些有重資產的企業(京東的倉庫、Mobike的車),可以把影響降到最低。很多人也認為EBITDA是與公司實際現金流量最接近的指標。
股權價值=EBITDA * EBITDA倍數
還是建議10~20倍吧,畢竟這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不過對於重資產的企業,可以適當降低估值的倍數。
【市凈率(P/B)倍數】
市凈率(P/B)反應了凈資產和股權價值的關係:
股權價值=凈資產 * 市凈率倍數
剛才提到了重資產企業,但是互聯網行業里也有很多輕資產的公司(金融類、平台類、內容類),這些企業資產流動性較高,其凈資產的賬麵價值更接近企業價值。
上市企業的市凈率平均在2~6之間徘徊,而且中小企業市凈率反而更高一些(A股平均3倍、中小板平均4倍、創業板平均5倍)。
因此,對於創業公司5倍左右是相對合理的。
【市銷率(P/S)倍數】
很好理解了,以銷售收入為判斷標準:
股權價值=銷售額 * 市銷率倍數
對於互聯網創業公司,市銷率其實是非常實用的,因為有很多創業公司凈利潤為負、現金流為負、賬面的價值也非常低,這個時候其他的倍數都會有一定的偏差。
但是所有公司一定是要有收入的,哪怕僅僅是預測。
市銷率倍數的一個缺陷是無法反映成本的影響,但是對於許多互聯網企業(電商、平台類、科技類),反而銷售成本就非常的穩定,因此天生適合通過市銷率的方式來估值。
從普遍的數據來看,銷售額的2~4倍作為估值是被更多投資人接受的。
【運營數據倍數】
有時候我們很難找到合適的財務數據,或者在運用財務數據估值的同時希望結果更加準確,可以通過運營數據。
股權價值=運營數據 * 相關倍數
比如對於短視頻平台的「用戶數」和「DAU」,對於同城配送公司的「配送員數量」,共享單車行業的「車輛數」等等。
在互聯網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的背景下,按照「每個用戶多少錢」的邏輯來估值,是很多投資人會使用的方式之一。
以上就是對相對估值法的一個總結,基礎原理就是基於對比和倍數。不過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天花板和想像空間,並沒有一個通用的倍數。甚至在同一個行業里,市場份額第一的企業估值倍數可能會比第二名高很多,因為互聯網的大部分賽道是「贏家通吃」的。
3. 站在風險投資人的角度估值
除了「數據 * 倍數」的方式,很多時候投資人會有自己的估值思路。
我們都知道,VC就是通過投資獲得股權,後期通過退出獲取股權增值收益。
因此,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估值,最主要關注的就兩點:
- 退出時股權價值
- 目標收益率(回報倍數)
換算成公式:
股權價值=退出時股權價值/目標回報倍數
=退出時股權價值/(1+目標收益率)^ n
(n=回報周期)
比如一家風投機構準備投資一個短視頻製作公司,期望5年後退出,並實現5倍的回報(對應目標收益率38%),根據經驗,一家成熟的短視頻公司5年後估值可以達到5億元。
因此這家公司目前估值=5億元/5倍=5億元/(1+38%)^ n=1億元
前面提到過估值很依賴投資人的經驗,主要就體現在「退出時股權價值」的判斷。之前聽過一線基金合伙人對內容行業估值的看法:「從早期投資人的退出角度來說,內容製作的項目一般可以到達10~15億的估值;做內容平台可以做到20~25億;在平台基礎上聚合了MCN的屬性或許可以挑戰30億。」
當然這只是一個概括的看法,判斷項目的天花板,要綜合行業、團隊、戰略等層面一起。
4. 站在創業者角度估值
接觸了很多創業者,對於估值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很多時候也不確定自己公司估值多少更合適。
當然建議創業者儘可能的去了解估值的方法和邏輯,不過估值是投資人和FA要做的專業事,創業者如果對估值沒有感覺,不如從自身出發,主要關注三點:
- 資金需求(要多少、用在哪、用多久)
- 發展規劃(可以做多少收入、盈利、ipo計劃)
- 股權設計(期權池、本輪出讓多少、預留多少給未來融資)
估值是投資人和創業者博弈的核心,大家都希望達到一個:「賣家多賺錢,買家少花錢,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情況。
其實投資人和創業者沒必要因為估值而走到一個對立面,因為雙方的核心訴求都是公司的快速發展。
理性的數據核算是普遍被認可的,但是個人覺得分別站在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角度考慮估值邏輯也很重要,也更接近創業投資的本質:
創業者要提投資人考慮退出的方式和收益,投資人也要充分顧及創業者的發展規劃。
讓我們手拉手,一起構建美好和諧的創投環境。
更多商業知識,歡迎關注知乎專欄【商業知識儲備】
感謝~筆芯~
風險投資家在判斷企業估值時,不止會考察企業本身,還會重點分析企業所在的行業。行業的環境決定了公司參與競爭的領域差異,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司的成長,所以對於行業的評估是VC對於創業公司進行估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行業生命周期
通常,每個行業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即行業的生命周期。行業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導入期(幼稚期)
此時行業中公司數量不多,消費者對此行業中的產品和服務缺乏了解,市場需求較小。較高的產品成本和較小的市場需求使得行業中的初創公司面臨較大的風險。關注早期投資的風險投資機構會關注這些處於導入期的、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創業企業,但由於發展的不確定性大,估值比較困難。
成長期
生產技術逐漸成熟,產品成本逐漸降低,產品的客戶接受程度逐漸增強,開始有大量的競爭對手進入。隨著競爭的加劇,公司所獲得的超額利潤越來越少,直到市場需求達到飽和,行業進入成熟期。此階段的創業企業發展前景明朗,估值較容易。但由於資本市場對優質項目的追捧,估值容易偏高。
成熟期
該階段的行業被少數具有規模優勢的大廠商控制,產業集中度高。廠商之間的競爭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在位公司靠規模和品牌築起一道較高的進入障礙,新公司較難進人。在此階段集中大量的併購案例,估值的主要動力是併購退出所需。
衰退期
由於大量替代品的出現,市場開始萎縮,行業陷人蕭冬。雖然此類行業未必最終消亡,但已經完全喪失了對風險投資的吸引力。
VC會根據以下數據對行業生命周期所處階段做出判斷: 行業規模的增速、產出增長率、利潤率水平、開工率、從業人員的職業化水平、收入狀況和風險資本的投資數量變化等。
國家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指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形式,從而提高供給總量的增長速度,並使供給結構能夠有效地適應需求結構要求的政策措施。
政府對產業的促進作用可通過補貼、優惠稅、限制外國競爭的關稅、保護某產業的附加法規等措施來實現。同時,考慮到生態、安全、公司規模和價格因素,政府會對某些產業實施限制性規定,加重該產業的負擔。
VC會研究國家產業政策,選擇要進入的產業,使得風險投資活動能夠與國家產業政策一致,從而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一般來說,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企業容易獲得較高的估值。產業政策限制的企業,估值會相對偏低,也較難獲得VC投資。
行業競爭結構
行業結構是指一個行業內部買方和賣方的數量及其規模分布、產品差別的程度和新公司進入該行業的難易程度的綜合狀態,也可以說是某一市場中各種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及其特徵,包括市場供給者之間、需求者之間、供給和需求者之間以及市場上現有的供給者、需求者與正在進入該市場的供給者、需求者之間的關係。
劃分一個行業屬於什麼類型的行業結構的3點依據:
第一,本行業內部的生產者數目或公司數目。
第二,本行業內各公司生產者的產品差別程度。
第三,進人障礙的大小。
根據上述依據,將市場劃分為4種:
完全競爭市場
企業數目眾多,單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低,且企業進入和退出沒有障礙。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創業企業估值較低,較難獲得風險資本投資。
壟斷競爭市場
公司通過產品差異產生壟斷優勢,此類市場存在進入壁壘,但進入壁壘較小。壟斷競爭市場中的創業企業估值相對較高,容易獲得風險資本投資。
寡頭壟斷市場
少數企業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中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該行業的進入壁壘較高。此類行業結構企業估值較高,若企業能依賴技術門檻,形成一定的壟斷地位,則很容易獲得投資。
完全壟斷市場
只有一家企業提供所有供給的行業結構。壟斷企業可以採取價格歧視定價策略。若創新型企業能夠依賴技術門檻,擁有完全壟斷地位,可以輕易獲得投資和非常高的估值。
行業吸引力
對行業吸引力的分析一般採用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該模型包括5種基本的競爭力量: 購買者、供應商、潛在進入者、替代品和現有的競爭者。這5種力量決定著行業內的競爭強度和行業整體的獲利能力。
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越強,行業吸引力越小,盈利能力越差,估值也越低。
購買者擁有較強討價還價能力的標誌:
購買者的總數較少,而每個購買者的購買量較大,佔了賣方銷售量的很大比例。
賣方行業由大量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公司所組成。
購買者所購買的基本上是一種標準化產品,同時向多個賣主購買產品在經濟上也完全可行。
購買者有能力實現後向一體化,而賣主不可能前向一體化。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越強,行業吸引力越小,盈利能力越差,估值也越低。
供應商擁有較強討價還價能力的標誌:
供方行業為一些具有比較穩固市場地位而不受市場激烈競爭困擾的公司所控制,其產品的買主很多,以至於每一單個買主都不可能成為供方的重要客戶。
供方各公司的產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至於買主難以轉換或轉換成本太高,或者很難找到可與供方公司產品相競爭的替代品。
供方能夠方便地實行前向聯合或一體化,而買主難以進行後向聯合或一體化。
替代者的威脅
替代品的威脅越大,行業吸引力越小,盈利能力越差,估值也越低。
兩個處於不同行業中的公司,可能會由於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於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公司的競爭戰略。
替代品價格越低、質量越好、用戶轉換成本越低,其所能產生的競爭壓力就強。這種競爭壓力的強度可以通過替代品銷售增長率、替代品廠家生產能力與盈利擴張情況來考察。
新進入者的進入壁壘
新進入者的進人壁壘越低,行業吸引力越小,盈利能力越差,估值也越低。
進入障礙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資本需要、轉換成本、銷售渠道開拓、政府行為與政策、商業秘密、產供銷關係、學習與經驗曲線效應、自然資源、地理環境等方面,其中有些是很難藉助複製或仿造的方式來突破的。
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也希望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這會引起原材料和市場份額的競爭,導致行業中現有公司盈利水平降低,甚至危及這些公司的生存。
現有公司的競爭
現有公司的競爭越強,行業吸引力越小,盈利能力越差,估值也越低。
現有公司競爭激烈的情形:
行業進入障礙較低,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較多,競爭參與者範圍廣泛;
市場趨於成熟,產品需求增長緩慢;
競爭者企圖採用降價等手段促銷;
競爭者提供幾乎相同的產品或服務,用戶轉換成本很低;
退出障礙較高,即退出競爭要比繼續參與競爭代價更高。
洗錢因素也得考慮啊!話說拿到百萬級投資的網站倒閉了好多,究竟是燒錢燒的快呢?還是洗錢洗的快呢?
補充一點。除了公司和項目本身,還有一些因素。比如創始人的無形資產。就像鎚子科技的估值,可以把8年前老羅語錄的影響力算進去。還有老羅在微博上的百萬粉絲、個人演講能力。都可以算進去。
互聯網企業估值是投資人最大的難題
人類過往的估值方法全部失靈
但仍有基本的方法尺度可循
另外一個對於互聯網企業談得比較多的,就是估值。坦率地講,人類歷史上積累的所有企業估值的方法,今天都失靈了。
目前大家能接受的估值方法有兩個,現金流折現法(Discount)和剩餘價值法(Residual Value)。遺憾的是,這兩種方法在今天,對互聯網企業全都失靈了,我們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對企業價值準確的判斷。
為什麼?沒有正的現金流,只有負的,只有燒錢。你用這些方法怎麼估值?沒有辦法。
儘管我們找不到一個通用的方法來對互聯網企業進行估值,但是這個企業的大致價值,還是能夠有個區間的。這個區間怎麼來呢?三種方法。
第一,同類公司比較法。
比如說我是做互聯網搜索的公司,最好的參照系就是百度。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是30倍的PE,那私募投資這一塊一般來說是前者的一半,15倍的PE。
第二個,估值與增長性正相關。
雀巢在過去的30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長率在25%,那它的PE差不多就是25倍,如果這個企業每年增長50%左右,那它的PE差不多50倍。
企業的PE和它的增長性是正相關的。比如小米估值500億美元,為什麼是500億?是因為小米的增長性以及小米背後米粉社區的價值。
第三,估值最終是由供求關係來決定的。
經濟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其實我們投資公司,也是一個價格的問題。
比如一個項目有10個基金想投,價格可以高一點。反過來說,如果你自己估值了5000萬美金,但是走了一圈下來,最多只能拿到500萬美金,你可能就需要把價值調下來。
有幾個要素是最重要的,規模、社區性以及增長性,這是互聯網時代做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具備的,估值也與這三點緊密相關。
不過,給初創公司的建議是,初期估值並不是那麼重要,能不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投資人作為搭檔,這個重要得多。他有經驗,可以跟你一起找到很多問題的解決辦法。
1. 估值的誤區
前面我們分享了初創企業與融資相關的三個問題,然而提到融資,初創公司的創始人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往往就是估值,我的公司究竟值多少錢。如果創業企業前期無法盈利,無法用PE倍數計算的時候,對於企業來講,怎樣計算估值比較好。
在講如何進行估值之前,我想先講一講目前創業團隊針對估值的一個誤區。
有一部分創始人不清楚自己的公司在當前階段的價值,往往估值過高。
然而,還有一些創業人認為融資時錢不能要少了,否則顯現不出自身的價值。我們團隊之前碰到過一個項目,項目前景非常好,在細分市場領域也做的不錯。但在與項目團隊溝通融資金額時,項目團隊開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價格,原因是創始人的一位朋友出去創業,融到了一筆不小的資金,創始人覺得自己能力不比那個人差,所以融資金額也不應該太低。這種攀比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是不成熟的表現。這種想法會給公司融資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投資人在確定投資一個項目之前,一般會做盡職調查。在盡職調查過程中,投資人會對公司的產品、市場、技術等進行調查,如果投資人一旦發現公司嚴重誇大價值,融資大門很有可能會被關上,而且還會對創業團隊產生不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即使投資人看好項目前景,接受了高估值進行投資,同時這也意味著投資人需要從公司得到高額回報。過高的估值,等於給創業團隊設定了一個很高的銷售和利潤目標,如果創業團隊無法完成預期目標,完不成對賭協議中約定的條件,創業團隊也就意味著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進而影響到公司後一輪的融資。
所以,創始人在思考自身公司的估值的同時,也應該進行換位思考,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給公司進行作價,這樣不僅可以順利吸引投資,提高融資成功率,而且還為自身帶來更多利益。
2. 如何進行估值
對於早期創業公司,尤其是還沒有成型的、沒有現金流的公司的估值,實在是很難確定出一道公式的。
通常在投資人為初創企業估值的時候,會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有沒有其他投資人競爭、用戶或早期的客戶數量、成長潛力、收入、團隊、行業、市場規模和細分市場的增長預測、直接競爭對手的數量及壁壘等等。
而站在企業自身角度來講,需要先搞清楚你需要多少錢才能成長到業務呈現顯著增長的階段,從而可以開始下一輪融資。比方說,這個數字是100萬元,可以讓你的項目持續18個月。如果你能給出一個具體的業務發展方案,投資者一般不太會想壓低這個金額。為什麼呢?因為你表明了這是你成長到下一階段需要的最低金額。如果你拿不到這筆錢,你的業務就不會增長 – 這不符合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我們可以說,投資金額就是這樣了。
而對於高成長期的公司來講,公司估值的可選擇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風險收益法,比較法,凈現值法,調整後現值法和期權估值法等等。具體計算方法也非常複雜,在這裡我們暫不展開講述。
總而言之,估值方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用的,估值的分析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也就是在與投資人估值談判過程中,如何與投資人合理解釋估值的依據及過程,能夠增加融資的成功率。
估值方法參見91或者TSLA
不懂資本市場怎麼賺錢.
互聯網公司估值感覺是很扯淡的事情,話說知乎估值多少?猛戳這裡 知乎未來能估值多少?推薦閱讀:
※國外上市流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麼?
※阿里巴巴紐交所敲鐘,此時香港金融業者怎麼看?
※美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和otcbb都有什麼區別?
※中金公司為什麼選擇去香港上市,而非 A 股?
※為什麼證監會要壓低 IPO 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