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資本自由兌換的國家,可能出現其貨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情況嗎?

從2012年開始人民幣就一直在「對內貶值,對外升值」,是因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嗎?如果能結合三角悖論(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更好了。


我認為這是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無奈提出後一周內無人問津,僅僅被瀏覽10次,完全沒有人關注。我本人也是才疏學淺,請不動各路神仙老濕,萬分無奈嘗試自問自答一回,希望不要貽笑大方。

該問題涉及到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即三角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為三難選擇,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其含義是: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對照實際例子來分析一番。比如布雷頓森林體系營造的匯率制度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一方面實現了匯率的穩定性,一方面保持了各自的貨幣政策獨立性,此時資本的流動受到嚴格限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奔潰後,美元與黃金脫鉤,資本得以自由流動,各國保證了貨幣的獨立性,由此產生了一直到現在各主要經濟體實行的浮動匯率制度。

再來看中國的例子,中國通過掛靠一籃子貨幣實現了匯率的基本穩定,同時保持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付出的代價就是資本的嚴格管制。

而香港則是保留匯率穩定、資本流通,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完全掛靠美元。稍微多說兩句,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顯然資本的自由流動是非常必要的,而由於其經濟總量有限,不掛靠強勢貨幣很可能被大量的國際資本控制。有人說,香港直接用美元不就完了?幹嗎還要費勁發行自己的港幣呢,這不跟使用美元無異嗎?首先,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是掛靠英鎊的,後來才掛靠美元。有選擇性的掛靠,這也算一種貨幣政策,以後選擇掛靠人民幣也不是沒有可能。而如果使用美元則意味著完全的放棄對貨幣的任何控制,這顯然是將身家性命繫於人手,不是可行的辦法。

根據以上論斷,人民幣的「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確是中國特色,在大部分經濟體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在這些經濟體,貨幣的價值根據市場供需得來,如果一種貨幣大肆印鈔引發通脹,這種貨幣在國內一定是貶值了。同時,由於資本的自由流動,在國際市場上這種貨幣一定會被拋售,貨幣的相對價格(即匯率)一定也是向下走的。

中國之所以能出現這種「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奇景,完全靠資本的管控得以維繫。這就是說,人民幣超發,但是錢都在國內,造成物價上升。而國際上人民幣相對更少了(靠中國的貿易順差及其他情況),自然出現升值的情況。如資本自由流通,貨幣的價值在國內和國外將趨於一致。很明顯,這種奇景就像是一個堰塞湖懸在頭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崩潰。

三角悖論論述的是極端的情況,並沒有考慮中間狀況,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一國貨幣的價值包括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其中對內價值由商品價格即國內物價來反映,對外價值指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另外,由購買力平價理論可知,一國貨幣購買力又可分為對內購買力和對外購買力,在對外開放、完全競爭市場上,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二者趨於一致,即按照一價定律:p = p*·e和實際匯率公式:E = e·p*/p,可以得到:E→1這裡 E、e、p、p*依次為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國內價格水平、國外價格水平。如果二者不一致,那麼一國貨幣就會通過對內價值 ( 緊縮或通脹) 的調整和對外價值 ( 匯率升值或貶值) 的調整使二者趨於一致。

「巴薩效應」是由巴拉薩和薩繆爾森在 1964年為解釋實際匯率長期偏離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而同時、分別提出的,由於他們的出發點、分析角度、分析方法基本一致,因此,兩人的見解我們統稱為 「巴薩效應」。下面僅對巴拉薩的論證邏輯給予說明:

如公式所示,其中帶* 的表示外國的,不帶是本國的。實際匯率 E 取決於三個因素: 名義匯率e,本國物價水平 p 和外國物價水平 p*。巴拉薩把商品分為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非貿易品的價格為p1,貿易品的價格為 p2,而物價水平 p 又取決於貿易品價格水平 p2和非貿易品的價格水平 p1; 他又假設貿易品購買力平價成立,則 p2= p2*; 兩國貿易品部門的不同工資水平 ω2又取決於兩國貿易品部門不同的勞動生產率 A2,由於假設在國內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性,則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工資長期趨於一致,即 ω1= ω2、ω1*= ω2*,而非貿易品部門的價格水平 p1取決於非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A1和工資水平 ω1,由於假設兩國非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差別不大,即 A1≈A1*,從而可以得出,兩國 p1和 p1*的差異取決於兩國 A2與A2*的差異。如果 A2> A2*,則本國相對於外國的 p1會增加,而總的物價水平 p 也會增加,在固定匯率的條件下,會引起實際匯率的升值,如果一國為了穩定物價而採用浮動匯率,則會使名義匯率下降( 即名義匯率升值) ,進而實際匯率也升值,由此可以得出: 「巴薩效應」就是說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速高的國家會出現實際匯率升值。


目前的中國應該讓匯率波動,讓財富重新分配。


當然是有可能的。

簡單來說, 國內通脹,對內貶值,但如果外幣貶值幅度更大,則會產生對外升值情況。

再說說中國的情況,需要注意到的一點是,目前外匯占款是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之一

外匯占款的來源之一就是巨大的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帶來的是外幣在國際市場上供大於求,人民幣升值壓力明顯。

注意到了嗎? 這個循環就促進了對內貶值 對外升值的情況。

就算貨幣可自由兌換,對內貶值也只是說國內通脹,國際市場上會不會拋售人民幣呢? 如果市場認為未來人民幣還有升值空間的話,他們還是不會大量拋售人民幣的,因而對外還是不大會貶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持有人民幣的國人來說,如果國內物價持續飛漲,用人民幣買國外產品、進行海外投資就成了一大好的途徑(詳見各種海淘、代購,以及各種中國公司的海外併購),這就使得外匯市場上人民幣供給增多,外幣需求增加,屬於一大對外貶值動因。

究竟會否貶值,需要結合前述的幾個升值動因和貶值動因一起看,不好輕易下結論。就目前來講,個人還是認為就算自由兌換了,人民幣還將持續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情況。

但單就樓主的問題:「在一個資本自由兌換的國家,可能出現其貨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情況嗎?」

答案是肯定的: 可能出現。可以參見QE I II III階段的美元。


推薦閱讀:

股權眾籌具體怎麼退出?
為什麼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
如何看待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政策?
澤坤天辰期權一號背後的策略可能是什麼?
英法德意俄加入亞投行是好事嗎?

TAG:貨幣 | 匯率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