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的精緻奢華嗎?

像郭敬明與安妮寶貝某些小說里描述的


當你從燈火輝煌的人民廣場出發,驅車10分鐘後,你會到達另一個世界。棚戶區或者平房,看起來灰暗、沉默、寂靜。但是這樣的地方也有穿著睡衣出來洗頭髮的漂亮小姑娘,光著屁股跑來跑去的小孩子,老阿姨燒菜的油煙味道香得要命,一群老頭子坐在樹下著糟爛的象棋直到被老太婆揪著耳朵回去吃飯。

魔幻現實主義的陸家嘴商務樓,早晨八點尚未醒來。地鐵里滿是睡眼朦朧地吃蛋餅的白領,車廂里一股蛋餅味兒。旁邊的陌生姑娘靠在我肩膀上睡著了,不知道該不該推醒她。好不容易到站,小心地推推她,看她一秒鐘從=_=變O_O再變&>_&<,我同手同腳快速衝出地鐵。

我們也有大排檔,烤串啤酒,海鮮不是太新鮮但也還行。到處都是光著膀子或者穿個工字背心的男青年,全中國的口音匯聚在攤邊,和著炭煙和汗味兒一起盤旋上升。

上海的特殊服務洗頭店大多門窗緊閉,房屋結構曲折迴環,玻璃門望進去只看到櫃檯。女客來倒也洗頭髮,大部分洗得挺乾淨。晚上出門找食的時候和一個附近見過的性工作者拼桌,長得頗清秀,南方口音,話很少。這家店的餛飩好,我和她各自要了一碗。她那碗端上來一層紅油,看不見餛飩。我吃不了辣,被這加強版的味道熏得眼睛通紅,她一直笑。

山陰路算是挺典型的上海老居民聚居地,一路上全是早點店,每家都好吃。有家店用扇面當作菜單,老闆自己寫的,字很好看,「豆沙包壹元伍角 蟹殼黃壹元貳角」之類。春聯也自己寫,詞句很文氣。老闆娘年輕時候估計是個大美人,現在也風韻猶存,和氣而得體。老闆一直在後廚,很少出現,沉默寡言。

這是我熟悉的上海的一個角。上海是有奢華的一面(精緻不好說,我還是覺得舊租界的洋房挺精緻的),然而大部分上海人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其實都是普通人。大家都上班上學吃飯回家,擠公交坐地鐵或者堵在高架上隧道里。我是上海土著,也走過不少地方,覺得上海人和中國其他地方人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我從來沒見過上海人打架吧……

——————————13.7.14添加——————————

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麼這個答案會得到這麼多贊同,以我自己的眼光看來,這實在是一篇平凡得不得了的豆腐塊,評論里的「文筆好」無論如何也稱不上的。

在回答里講了太多別人的故事,接下來我想講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有點兒長而且相當矯情,不建議讀下去。

雖然我祖上三代都是上海人(準確來說是上海的鄉下人),自己也從未離開上海超過兩個星期,但少年時的我非常討厭上海。那時我嚮往的是北平,那座文化之城。那座城裡有我傾慕的作家和學者,欣賞的藝人和居民,珍愛的古物和書籍,每個人舉手投足間都有幾百年的傳統和積澱。我視它如我的故鄉。而上海,這裡的歷史紛亂得令人迷惑,有太多來自外界的輸入卻沒有自己的根基,夜景浮華零亂,文學格局小而艷麗。這一切都讓我覺得不適。

直到我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我無法忘記當時心裡的惶然:這個龐然巨物,就是北京嗎?那些我珍愛的人和事物,都到哪裡去了?那些我讀到、聽到、看到的北平禮俗風情,原來都已消亡嗎?我所迷戀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我終於回到上海。以前我抗拒上海,覺得每個人在這麼大的城市面前,都不過是過客。但從那時開始,我嘗試與上海和解。我每個星期天抄起本書出門,憑興緻隨便坐地鐵公交,讀到我喜歡的一章結束就下車,然後在這個街區胡亂走上一下午。我看到我之前不曾夢想過的一切。

今天我看到了藏在街邊小平房裡的沈尹默故居,雖然它沒開門。它邊上就是普通民居,敞著門,樓道漆黑,牆邊倚著部舊自行車。馬路對面有個精悍的光頭小哥在做菜肉餛飩,他把餛飩餡兒擱在一個紗布袋子里使勁按壓,腳下都是擠出來的碧綠青菜汁水,場景很奇幻。我在他邊上站著看了一刻鐘,真是手藝活。五金店門口老闆坐在藤椅上乘颱風,店角一塊16開大小的土地見縫插針地種上了兩棵茄子一棵美人蕉。路遇一個拎著鋸子的落拓中年男子。一個年輕的暗綠色郵遞員和自行車一起飛過,我聽到他哼的古怪調子。

少年時我以為現實中的北京就是我心裡的城,但其實它連投影都算不上。我心裡的北平,和長安、汴梁、金陵一樣,都只不過是一場由他人的回憶建成的幻夢。而上海,儘管我曾經厭棄它畏懼它想逃離它,但無可否認,我骨子裡還是一個上海人。我習慣AA制,再熟的朋友也要算清錢;我相信契約而厭倦許諾;我對「精神」毫無感觸,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我始終無法和人親密無間,與最好的朋友之間也保持著讓各自都覺得舒適的距離;我對「穿著睡衣出門買東西」這件事毫無排斥……這場我和上海之間的對抗,我從一開始就輸得悄無聲息,心甘情願。

現在我在上海讀京派文學,口音是不分前後鼻音的南方普通話卻有時候會夾雜奇怪的兒化音,認識了好多上海的相聲曲藝同好,學會了怎麼做打滷麵……我給心裡的北平點了根蠟燭,認認真真地生活在上海。

上海這座城啊,我已經住了二十年。可是每一天出門,它都給我新的驚喜。在不知不覺間,我已經無法離開上海的便利、繁華、忙碌、親切。儘管我仍然不覺得上海是我的「故鄉」,但我喜歡它如同喜歡一個聰明的青梅竹馬。

[刪掉]每當看到「江浙滬包郵」這五個字,就覺得住在上海真是太好了![/刪掉]


上海坐在靜安最漂亮寫字樓里的白領們,可能只是月薪3,4千的高級屌絲。上海最破爛的老弄堂里,可能穿著汗衫聊天的是坐擁幾套回遷房的千萬富翁。


一:地鐵站

廣蘭路地鐵站位於張江,距離陸家嘴有8站地鐵的距離,是2號線在張江的最後一站。

這裡位置稍偏,十層以上的高樓屈指可數。因為遠離市區,空氣污染也輕了許多,藍天白雲的日子十分常見,以至於夏天在戶外呆的時間稍久,就會迅速被晒黑。但是,上下班時間地鐵口洶湧的人群,陽光花城裡小高層住宅動輒五六萬的價格,和附近諸如展訊、ADI之類知名的半導體公司,都在時時刻刻提醒著你,沒錯,這還是寸土寸金的上海。

剛出地鐵站,就能聽到各路黑車司機攬客的聲音,小汽車和電瓶車都有,他們不會像在小縣城火車站遇到的那樣生拉硬拽,大部分要價也還合理。遇到過一位騎電瓶車的大姐,孩子剛出生,她兼著兩份工,下了班來這裡拉幾個人再回住處,一個月收入也不過幾千塊。我問她累不累,她平靜的說:每天都很忙啊,可是我們現在辛苦點,將來小孩子才能有更好的環境嘛。

地鐵出口的路邊有兩道柵欄,許多離地鐵站遠些的人騎自行車或者電瓶車來到地鐵站,將車子鎖到柵欄上再去擠地鐵,有些車子銹跡斑斑,早已無人來騎,不知拋棄它們的主人如今又身在何所。

二:日月光

距離地鐵站兩個路口,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測公司日月光在上海的總部。緊鄰總部大樓的是其下屬的環旭電子,這是一個模式類似於富士康的代工企業。

環旭為16到35歲的正常人類提供工作機會,當然其中年輕人居多,他們擁有稚嫩的臉龐,穿著稍顯土氣,髮型還殘存著幾分殺馬特的氣息。這一在上海的收入結構中佔據底層的群體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流水線上的趙鐵柱和張彩霞看對了眼,處了對象,就會回家結婚、生娃,把娃丟在家裡繼續來打工,或者留在家做點小生意,從此結束短暫的大城市生活。明確的人生軌跡讓青春年少的他們顯得單純快樂,不必考慮如何融入上海的生活,也無需為這裡高企的房價擔憂,從這一點來看,他們似乎比很多人都擁有更高的幸福感。

三:集電港

距離地鐵站三個路口,是張江集電港,張江諸多的高科技園區之一。

園區里座落著前程無憂和AMD這些知名的軟硬體公司,隨便拉出來一個研發類的技術工程師都有著每月過萬的收入。即便如此,基層員工的薪水在上海的房價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成家立業的人多選擇將房子買在更為偏遠的地區,早上驅車從外環上高架,花一個多小時趕來上班。或許是考慮到員工的這一狀況,大多數公司的上班時間都在九點左右並有相應的往後順延制度。科技公司對於學歷的高要求使得女人的數量銳減,找對象確實是只身前來闖蕩的年輕人比較頭疼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趙鐵柱完勝。

在這裡你能感受到上海企業文化的優越性,激烈的競爭使得公司保持活力,大家各顯其能,用自己的技術為公司的產品盡一份力,也藉此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沒有上海人和外地人的區分,領導和下屬的差別也止於於年齡和技術水平。對私人空間的崇尚使得同事之間的關係偏淡,但是碰到投緣的聊起來也是high到飛起。年輕人聊足球,聊科技,聊創業,聊旅行,聊兩個老羅的區別和昨天玩到半夜的lol。年紀大點的則對股票、周末休閑的好去處和家長里短興緻盎然。中午在園區餐廳吃飯,打飯的上海老阿姨用普通話和氣的問著想要什麼菜。可是一旦碰到「這個多點,這個少點,哎呀我要的不是這個」之類的處女座患者,阿姨就會立馬切換成戰鬥狀態,一口流利快速的上海話像機關槍一樣,掃的對峙者啞口無言。

人員的流動性使得某個並不熟悉的同事會在某天突然消失,不知是跳槽還是到了要和上海告別的地步,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地鐵站柵欄邊的那些自行車,是不是又有一輛失去了主人,從此獨自面對風吹雨淋。

四:玉蘭香苑

從地鐵站坐20多分鐘的公交,到了玉蘭香苑,多個小區集中在一起,是張江外來人員的最大聚居區之一。

傍晚時分開始,集電港的年輕白領,下了白班的趙鐵柱和張彩霞,黑車司機,兼幾份工的大姐,百鳥回巢般陸陸續續回到這裡。安靜了一天的中心街道一下子熱鬧起來,買菜的、吃飯的、閑逛的都有。麵包店、水果店、理髮店、菜市場和中心小廣場周圍擁有五湖四海口味的小吃店和快餐店裡都擠滿了人,這種景象帶著濃濃的城鄉結合風,擁擠、嘈雜又富有生趣。看著街上一對又一對的年輕情侶牽手走過,你會懷疑張江男和張江女找不到對象的言論是錯誤的,但緊接著閃過的幾個單身狗,迷離的眼神、獃滯的面孔和寬大的雙肩包又讓你堅定了之前的認知。

入夜,忙了一天又吃飽喝足的人們回到住處休息,一間間合租房和隔斷房的燈亮了起來。左邊隔壁準時想起了吵架的聲音:「你他媽的憑什麼說老娘」「你他媽的是不是腦子有病」「你他媽的……」。再晚一點,右邊隔壁的叫床聲也開始聲聲入耳,每一次時間都定格在五分鐘左右,顯示出男方穩定的狀態和高超的技藝。

萬家燈火終於漸漸熄滅,在這城市的一隅,大多數人都沉沉入睡。偶爾有誰被噩夢驚醒,在凌晨四五點鐘,屋外傳來小區里各種鳥兒的叫聲,漆黑寂靜的夜襯著鳥鳴,也就在這一刻,會有一種脫離了鋼筋水泥的牢籠,重歸自然的奇妙感覺。

五: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以上所述,可能是身在張江的許多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沒有什麼精緻奢華,放眼望去,滿地都是GDP和GDP的製造者。上海的優越性於我們而言,在於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待遇和更平等的環境。

淮海路的高檔商場、靜安的老式洋房、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和江景房,還有各種頂級的日料和法餐,這些所謂的精緻奢華,對於很多來上海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更像是詩和遠方。我們曾經得觀其形,得嘗其味,這種更近的距離感,讓人更有激情和動力,也讓人迷茫和焦躁。所以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得不專註於眼前的苟且。


奢華屬於陸家嘴半島

精緻屬於法租界洋房

實實在在的生活卻屬於弄堂里光著膀子乘涼的人

可惜的是,生活越來越少了。


住在上海以外的人看起來很精緻奢華的舊租界花園洋房裡。

精緻嗎?

老洋房建材用的是當年特殊訂製的物料,磚瓦是私人定製的磚瓦,時隔近百年,也只有去外國找老匠人才能燒出一樣的東西,住戶們翻新裝修一下舊屋還得顧忌手腳輕重。

如今的房子誰還有情調在門廳拐角樓梯扶手上雕琢這麼些費時費力的裝飾?大廳里的布置,彈鋼琴的音響效果絕贊。樓底有專業建築設計的風孔,煩人的梅雨天絕不會潮壞屋裡的物品。還有好多拿到現在都不會過時,甚至現在很多樓盤設計都顧慮不到的細節。牆體堅固厚實得手機拿進去都沒有信號,這裡可是上海鬧市區,馬路對面的樓盤每平方米價格已突破六萬元。屋子裡的硬體現在壞一塊損一塊,文物單位的工作人員每每心驚膽戰地來定期修整。樓內橡木的地板擦得鋥亮的時候光可鑒人。屋後有花園,過去據說有太湖石和魚池,文革毀了,不過如今街坊鄰居種的玉蘭和繡球花長勢也很不錯。弄堂口沿路有合抱的法國梧桐,秋天落葉踩起來聲音脆響。夏天路過,氣溫都比幾條街外的鋼鐵森林路段要低2攝氏度。

老阿姨們即便魚尾紋肆虐得狂吃膠原蛋白都補不回來,也還是會穿著真絲衣裳去菜市場買菜。我祖母看見我新買了一件日常棉麻旗袍穿著玩,皺眉批評現在的裁縫師傅連個盤扣也做不好。「這針腳嚇煞人。」老太太評價道。祖父的衣服全是成套的襯衫馬甲西裝外套,多熱都不脫。還都是要熨燙的,褲線筆直筆直。我父親的交誼舞步是跟祖父學出來的,他年輕時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百廢待興,靠這一手想必也泡到了不少妹子。

奢華嗎?

過去么,一戶人家住一棟樓,少爺小姐前門進出,娘姨傭人後門行走。洋房空間設計利用到了極致,便出現了亭子間這種奇怪的房型。亭子間都朝北,可通正房,但出入連著後門,直接位於廚房的正上方,可謂夏熱冬冷,採光絕差。

如今能住人的老洋房少有一戶一棟的,幾家住一棟,難免這家沒有廁所,那家睡著亭子間,生活品質冷暖自知。想整棟買下來可以的,政府大概也歡迎,不過以我家這棟的品質為例,估價在9位數,這還只是間空房子。當然,洋房住戶是得以享用文物單位的定期免費檢修維護的。若要自用,文物建築得以舊修舊,保存原貌,那定製的磚瓦也得定製著運來,打洞拆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第二個新天地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再現的。如今土豪多,對房子有品位且願意花心思的土豪不多,有那麼多現成新建的西湖湖畔別墅呢。

保護建築的洋房輕易動不得,故而線路布置廚衛設施等配備落後周邊小區10年不止。不少洋房住戶家裡仍存有需要人工清理倒污的簡易馬桶,公用著原洋房設置的位於後門處的大廚房。

老阿姨們在菜場里挑剔這家大閘蟹不夠分量,那家雞毛菜價格太巨了。見著隔壁那位兒女常駐海外探親最近出國旅遊了一次的鄰居,便誇伊屋裡小寧老有出息了。

年輕人大多不再願意住這樣功能不完整的老洋房,紛紛在外買房置業搬了出去。於是老洋房裡的住戶年紀愈來愈大。

其實也不過是普通人的生活。


這二位都不是上海人.


我是上海人。

我眼裡的上海的精緻,

是攤大餅的上海阿姨衣服上沒有油漬,

大餅攤的地板也乾乾淨淨不會油的發膩。

我眼裡的上海的奢華,

是七十年代就算並不富裕也用心打扮,

發明節約領來翻行頭,

螺絲殼裡做道場。

不是陸家嘴上個班思南路散個步就能體味到的。


一城市是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寫下文字的人的眼睛。

華美里也會有頹敗,破落里也會有風骨。

看你怎麼愛了。


今天去淮海路的優衣庫買衣服,在挑選的時候看到兩位裝扮入時,滿頭銀髮梳的一絲不苟的老奶奶,手裡拿著最新款的碎花襯衫反覆在身上比對,其中一位似乎有些害羞,反覆向身邊的老姐妹詢問"會不會太年輕了點",另外一位則不斷報以"不會的,這顏色最襯你了"的鼓勵,說著兩人相視一笑,眼裡明媚的光芒幾不遜色於豆蔻華年的嬌俏少女。彼時陽光正好,照在她們的身上,熠熠生輝。

上海確實是一座精緻的城市,但這精緻不體現在南京西路的車水馬龍,也不體現在外灘一字排開的奢華樓宇,而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上海人心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這些賦予了這座城市百年以來的榮耀和光彩,也讓人為能生活在這裡感到驕傲和慶幸。


中國的大多數大城市也許可以叫做"奢華",但是沒有哪個配得上"精緻"。


他們眼中的上海,或者說是他們希望給別人呈現的上海。

你在上海月收入三千和三千萬看到的景觀肯定不同。

一個城市給你的感覺,往往來自於你在這個城市的位置。


以我十年讀齡悟出的一個淺薄道理來看:

寧可相信這世界上有鬼,也別相信小說家那張破嘴。


在全國乃至全球很多來上海這座城市的遊客心中

來了一定要做的三件事:

去外灘看黃浦江和夜景

去東方明珠拍照證明自己來過

去南京東路逛逛和眾多城市如出一轍的步行街

你以為你來過這裡,其實未必。

上海是一混搭的城市,新與舊是恰到好處的,上海要比你想像的更多元更小資更有情懷。

1、上海弄堂

周杰倫歌里唱:「老街坊小弄堂 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

弄堂由連排的老房子構成,家家戶戶緊挨著。

不妨腦補下這樣的場景:

修鞋師傅坐在弄口敲著高跟鞋的細跟;

頑皮的孩子們在弄堂里奔逐打鬧;

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氣在風裡飄……

它是整個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

上海並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精緻繁華」,如果你去看看這些地方:

新華路上的梅泉別墅弄堂,愚園路一帶的「特務弄堂」,

山陰路附近的各式里弄,復興路上的藍妮弄堂,等等。

2、梧桐和老洋房

每幢老洋房背後都有一個當年的故事。

它們藏在小馬路邊,

被梧桐葉遮了一半,給人神秘感。

上海的老洋房主要分布在這幾個區:

徐匯、長寧、黃浦、靜安。

愚園路、武康路、湖南路、長樂路、思南路、華山路、茂名路是老洋房最集中的區域。

3、石庫門和晾衣竿

伴著上海特有的石庫門建築,總能看到這樣的風景:

從窗戶里伸出的長長的竹竿,

晾著剛洗乾淨的衣服,或被子。

逛商場確是——繁華

徐家匯商圈、淮海路iapm、中山公園/虹口龍之夢、日月光、環球港、陸家嘴站正大廣場、虹橋南豐城、大悅城、八佰伴等等等等太多辣!

逛馬路卻是——美

上海是需要用來閑逛的。

這些是我心中最美的馬路:

武康路、安福路、永康路、巨富長[巨鹿、富民、長樂]、衡山路、紹興路、思南路。

創意園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比如:

沿著莫干山路的塗鴉牆走就能找到的M50創意園,

經常會有一些展覽的紅坊,

由曾經的上海屠宰場改造的1933老場坊。

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地兒,

1、/ Mao livehouse / 滬上第一搖滾現場

2、/ jump360 / 早該運動運動啦,男女皆宜

3、/ 漢源書店 / 張國榮去過的書店

4、/ 恆春元食堂 / 真人版的日式深夜食堂

5、/ 蘭心餐廳 / 優惠又美味的本幫菜小店

6、/ 老麥咖啡館 / 能讓人安靜呆一下午的地方

7、/ 棟樑DONGLIANG / 用初心做設計的多品牌概念店

8、/ C』est Si BON 甚是棒 / 台灣姐弟開的家居設計品集合店

9、/ 天真藍 / 絕對能給你拍出好看證件照的照相館

上海並非只有繁華,精緻

它的故事更耐人尋味

它的情懷更觸動你心

它的味道更齒頰留香

……


要想在文字中了解什麼是上海,什麼是上海文化,讓我來推薦幾本書吧。

1、最近有本書很不錯,叫《繁花》,上海本地一個不出名的作家,金宇澄寫的。近幾年看過最讓我瞠目結舌的小說。可以說接了「海上花」的文脈,又自創了一種書寫上海口語的文字,非上海人也能讀懂,講述上海1960-2000年代的普通百姓。值得一讀。(PS:剛知道得了2012年華語傳媒獎長篇小說第一名)

2、講解放前的,可以看看老中醫陳存仁寫的兩本回憶錄,《銀元時代生活史》和《抗戰時代生活史》。

3、了解上海為什麼成為上海,可以看看李天綱的《南京路-東方全球主義的誕生》以及其他幾本他寫關於上海歷史的書。

上海跟國內其他城市比,我覺得最大特點是有相對成熟的「市民社會」,關於上海的小說,文字很多,解放前有魯迅,張愛玲,「海上花」這種比肩紅樓的,還有何典,有亭子間嫂嫂...我列的上述書目,可能沒什麼名氣,但絕對精彩好看,「性慾」保證!當今其他寫上海比較出名的一些女作家有王安憶、陳丹燕、衛慧什麼的,多是情調情境,跟上面比還差點意思,題目提到的兩位的文字跟「上海」八杆子打不著,完全不搭界。


郭敬明本身不是的魔都土著,《小時代》系列翻過幾次,和現實偏差比較大。當然也可能是人郭總領先我等檔次太多。安妮寶貝不了解,不評論。

描寫魔都和魔都人最好的作家我認為是王安憶(曾擔任上海作協主席,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最好的作品是她的《長恨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裡面的王琦瑤(女主),大體經歷是其參加選美,得了第三,被(國軍)官員包養,遭受遺棄,回歸平淡,卻又不甘,到最後被殺,有浮華,有市井。

其實魔都的代表性場景是這樣的,奢侈品專賣店對面的老弄堂,灰暗的小出租房裡賣著模樣相近的假貨,老闆向熟人吹噓著昨日又宰了幾個沖頭。

只要你有本事,這裡有最好的任你索取。即使你現在還沒成事,這裡也有小小的角落供你棲息,對面就是金碧輝煌的所在,時刻提醒你,不過一步之遙,有什麼不可以。


人多,車多,路多。

連走路都生風的上海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優點。

這個城市記憶力夠差。不管你今天在這裡做了多丟臉 多不堪的事,沒人會看著你,你很快就會被其他的新事翻頁頂替。沒有人有那些時間和精力記著你。

冷漠有時候也會成為一種寬容。


上海很精緻、不奢華

上海的精緻在於上海女人,那些從別墅開車出來、從高層公寓下來、從老公房走出來、從舊里弄鑽出來的上海女人,一旦來到大街上,都一樣是光鮮亮麗,精緻細膩。

同樣是這群女人,會穿著睡衣跟菜場小攤販講價、在寫字樓里和男人一樣加班,生氣了也會說幾句側那,精打細算用好每一分錢,不管收入高低。這樣挺真實的。


上海到底是怎樣的?

摩天大廈的背後藏著深邃的棚戶區;

在繁華商業街上血拚的背後是在露天菜市場討價還價的庸庸百姓。

你可以外灘十八號喝上一杯下午茶發朋友圈提升逼格,你也可以在市中心剩下不多的巷子中搬一把凳子和大媽乘涼「噶三湖」(閑聊)。

這就是真實的上海。繁華和世俗的碰撞,高冷而又親近。

精緻奢華?

你首先要明確在這個城市可以讓你精緻奢華的資本是什麼。在這樣一個物價極高的大城市,想想便知,就是錢。好在上海是一個充滿機會而多元的城市,擁有資本,你完全不用擔心「精緻奢華"不起來。如果你的資本足夠,和消費理念契合,你可以盡享天上人間的生活,這點完全不用擔心。

其次要看對精緻奢華的理解是什麼了。

作為一個普通上海人,我還沒辦法定義奢華,因為上海比你奢華的人多了去了,你以為郭敬明的生活就算精緻奢華了?那還差遠了。因為比他有錢又比他低調的人多了去了。

再說精緻,上海話里有句話叫」門檻精「(上海話中的舶來語:monkey精,形容一個人精明),上海人,說的好聽點,是挺會過日子的,典型的上海人對理財還是很敏感的,他們知道怎樣用有限的資源讓自己的日子過的更好。說的難聽點,就是蠻會打小算盤的,清晨菜場里為新鮮蔬菜討價還價的是家庭主婦,晚上超市裡買打折麵包的是大媽們。這樣說來,還是算精緻的生活吧。

每一個人對上海的理解和印象可能都是不同,因為她太多元了,很難去形容,所謂精緻奢華,也取決於你的實力(尤其是消費實力),也取決於你的理解。以上,謝謝。


從我記事開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廣靈二路街頭的蔥油餅和糍飯糕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每次周六早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我都會悄悄從門口媽媽錢包里拿個十塊錢,三步並作兩步跳下樓,跨過昨夜下雨積的水塘和虹口區馬路上尚未來得及(或者說從來不)清掃的垃圾,跑到新村門口的早點攤買早點。

早點攤師傅因為年輕時的事故,左眼裝著一顆玻璃眼球,這讓他看起來頗有幾分嚇人。不過他對小孩子算親切,再加上點心味道分外誘人,我倒也不怕他。

因為生意太好,蔥油餅通常要現做。在我遞上鈔票並接過找零後,師傅就忙開了。他先取出用保鮮膜包好的麵糰並擀薄,然後裹進蔥花和調過味的豬油渣。之後用油膩膩的手將搓成條狀的帶餡麵糰三卷兩卷扔到平底鍋上,再用專門的工具將其壓扁,兩面煎至焦黃,這塊蔥油餅就算是做好了。再加上炸的澄黃的糍飯糕和袋裝的可可牛奶,就是我們家標配的早飯。偶爾獨眼師傅心情好,會送我兩塊碩大的糖糕讓我嘗鮮。

當我拎著各種吃的喝的回到家,爸媽通常還躺在床上。於是我會擺好碗筷倒好牛奶,換來一句「乖的」。而我心裡想的是書包里藏了一個禮拜的75分的數學卷子終於能簽上名了。

上海的精緻奢華?哪比的上那一份油香焦脆的上海味道。


安妮寶貝是個連哈根達斯都要描寫的美麗而昂貴的人。。你跟她能說啥好呢?

她買了一盒哈根達斯,用乾冰包裹起來,坐在計程車里,小心翼翼的捧著,然後不停的流淚,悲傷的想: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剩我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


推薦閱讀:

特別容易疲勞是為什麼?
丹陽是怎樣一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怎樣的一座城?
上海人那麼排外 要是上海沒了外地人會怎麼樣 它還是上海嗎?
溫州有什麼地方會讓你一年去多次?

TAG:上海 | 城市生活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