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品名和成分的藥品產地不同差價巨大療效一樣嗎?


藥品的價格跟療效有一定關係,但不是說價格高的就療效一定好。

先說新葯,這一類的葯主要是一些近年研發出來的藥物,國外進口的比較多,國內也有仿製的。這類葯價格一般都比較貴,藥廠要把研發成本攤到葯價里去。至於療效,它既然能做為新葯被批准在治療作用上肯定是有優勢的,但安全性方面可能會存在沒有被發現的不良反應,近年來也有好幾個新葯因為安全性問題被FDA槍斃,但這只是個例。

再說普葯,就是那種用了很多年的經典葯,比如阿莫西林,價格有貴有賤,這類葯一般是政府定一個指導價,各藥廠必須執行,但還有一個政策叫單獨定價(詳見國家發改委計價格[2001]13號文http://www.bjpc.gov.cn/zcfg10/201105/t806246.htm),對以下範圍的藥品可以由企業單獨定價:

企業生產經營列入政府定價範圍的藥品,因其產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明顯優於治療周期和治療費用明顯低於其它企業同種藥品、且不適宜按《政府定價辦法》(計價格[2000]2142號)第六條規定的一般性比價關係定價的,可以申請單獨定價。

注意黑體字部分,能單獨定價的普葯療效一般都會比其他廠家的葯要好,比如13塊錢的阿莫西林膠囊肯定比5塊錢的管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劑型對價格的影響,上面那條談的是同種藥物(成分相同、劑型相同)。現在說劑型,採用新劑型的藥品,如泡騰劑、緩釋劑等,價格一般比普通片劑、膠囊劑高。


首先從政策面上看仿製葯的問題,如果藥物沒有特別的吸收影響因素,國內在批准仿製葯的時候口服劑型必須做生物等效性試驗。而注射劑就容易得多,如果不改變劑型(6類新葯),基本上什麼臨床試驗都不用做(前提是原研葯已經進口)。口服製劑影響吸收代謝等因素較多較複雜,所以要做生物等效性試驗。注射劑型都是液體+藥物直接入血,葯代動力學差異不大,所以不用特別做等效性。

再具體的說療效,從劑型上說,吸收、分布、代謝、穩定性等因素是影響療效的直接因素,所以口服藥的劑型影響較大,針劑影響相對較小,但製劑工藝差不良反應就高。這只是說普通的對製劑要求不高的多數普通藥物。對於某些特殊藥物或多組分藥物(如生物製劑)進口和國產的各方面差異都巨大。

什麼劑型對某個特定的藥物最合適,這個沒有辦法總結,因為藥物化合物太多,特性各不相同。只能按具體品種來討論。但為什麼劑型不同產地不同價格差異巨大呢,這個得拜中國的醫藥招標制度所賜。完全同樣的東西各地的最高零售限價都有差別,更別說化學名相同但廠家不同劑型不同的藥物了。

因為藥品的招標政策,藥廠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有價格優勢和空間,想方設法的改變劑型和規格。國內藥廠在研發報批的時候考慮更多的是某種藥物是否上市的同類品種不多,什麼劑型和規格能帶來銷售最大化。對本問題的回答就是這樣——現行藥品價格體系完全不能體現藥品療效的差異,價格只是藥品推廣現狀的一個現象,它只能反映市場的混亂,給患者帶來迷惑和挨宰的結局

如果讓我經驗性地給個說法,我會說一般治療普通疾病的葯,真沒太大差別,其他答案里所述的理論性差異,既沒辦法被使用者觀察到也沒辦法被證實,就算你做個非常嚴謹的RTCs(隨機臨床試驗),我敢肯定你也得不到任何有差異的結果來。我並不是說否認這些理論性的差異,但差異不易被觀察,比如同一個通用名A葯生物利用度50%,B葯80%,理論上可能B會療效好,但這些數據也都是統計學結果,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還有個體差異問題,所以,說個不專業點的話就是,反正都能治好,你好得快覺得是質量標準高、比較貴的藥效果好,但實際上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總之結果就是你被治好了。


看到某答案覺得必須跳出來回答一下,闢謠!

順便818社會藥房那些不負責任亂推薦藥品的導購。

畢竟這牽扯到一個藥廠的名聲、一個藥廠的技術改進是否能受到足夠效果的問題!!!反正我也不介意把抗生素尤其是那些藥店里拿了一個什麼破證就不學習盡推薦爛葯的給818!

大致是這麼回事:

1、藥品的價格明顯取決於:①生產成本 ②是否是自己研發,研發的藥品屬於哪一類新葯 但是其實生產成本這事兒很水,考慮營銷等方面主觀原因,其實你本人是無法通過藥品估算成本的!!!因為你無法去估計具體的工藝和設備等等

2、對於同一品名和成分的藥品,其質量差別主要取決於:原材料的質量和生產工藝流程中的條件控制。如果認真學習過有機化學並且做過實驗的童鞋應該會非常清楚一件事情: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的普遍特點是產物極易產生副產物,而且副產物的產量還不低,往往合成一個化合物的時候可能還有幾種副產物(@趙世奇 親做有機合成的時候,一定也有同樣感受)。為降低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我們一般都會去追究每個步驟的幾個關鍵條件並嚴加控制,並在某些步驟之後進行一定的萃取或者過濾之類的分離副產物的活動。所以為了獲得更好的產率以及更高的純度,研究人員需要反覆調整實驗條件,比如溫度、催化劑、投料比等等。為此,有一個專門的探索實驗條件的方法叫做:正交法~~~

所以不同的藥廠,由於其具體工藝的差別,產出的藥物的雜質含量、雜誌種類、純度啥的是有差別的。

【example】青黴素藥品:生產原理是先使用細菌生產出母環,再進行相應的結構改造

國內狀況:生產出來的青黴素形成噻肟類的複合物,從而成為半抗原而引發過敏。(資料來源:《藥物化學》人教版第六版),臨床上只要換批號就得重新皮試(說明工藝不穩定唄)

國外狀況:換批號沒壓力

3、對於同一品名和成分的藥品,其質量差別還取決於:藥物製劑存放環境。即使相同原料的藥物,由於其製劑的不同,其保存效果是不同的。相信藥學的童鞋或者哪怕是學製劑的同學,一定做過一個關於藥品保質期如何制定的實驗。當時我們用的是水楊酸,實驗結果證明在不同的輔料不同的劑型狀況下,水楊酸的含量衰減有著明顯的不同。(這裡科普一個誤區:保質期只保證在那個期限前藥品主要成分含量不低於國家某規定的限度)。所以不要以為原料一樣最終產品也一樣,藥物製造出來之後還是會有些許不穩定,放久了會有些許成分自個兒反應了,變質的。另外,存放環境明顯也是重要的。這個關於存放藥物的溫度和濕度嘛,有規定的!自個兒百度去。

所以:其實藥品的真正質量,只有三個地方的人最清楚:①、藥廠的研發人員 ②、國內知名葯研所負責化學分析的童鞋(因為很多小一點的廠家可能來送檢,O(∩_∩)O~) ③、臨床的護理人員(有些藥物的效果,看多了病例大致能感覺的出來,尤其是因為很多操作都是她們來完成的。比如以前我和他們說理論上利尿用的甘露醇是比甘油果糖效果好的,他們會直接說接尿袋裡的尿量變化。所以其實他們因為操作比較多,所以實踐中不知不覺比較了藥物的效果)但是,現在醫藥代表還蠻多的,不一定人家是和你說實話。也不一定會去觀察那麼仔細。

ps:補充一個事實:不少醫護人員給別人開的阿莫西林可能是不知道那個廠家生產的,但是自己用的時候,會專門要求香港聯邦那廠家的,呵呵! 而且由於國家檢驗藥品含量的標準是一個範圍,也就是表明0.3g的藥品可能具體範圍在一定內波動,一般大藥廠會選擇偏高的線,而小藥廠巴不得少用點原料勉強過線才好。所以當年華北製藥的抗生素是國內比較好的,所以有些小廠家直接低價買了他們的藥品之後稀釋了再去賣。這事兒你覺得我們葯化老師會亂說么?呵呵!

另外,看不慣一些社會藥房那幫人亂幫人家推薦!!!

比如之前在一個社會藥房等人,正好碰到一個老太要買抗生素,說是喉嚨不舒服,自稱慢性喉炎的。結果那營業員直接推薦了一個包裝看起來就巨爛的頭孢克肟。問題是:頭孢克肟是三代抗生素有木有!咽喉的感染一般都是革蘭氏陽性菌為主有木有!!!直接用三代不符合抗生素臨床使用規範有木有!!!(而且,你確定人家是細菌感染到了有必要用抗生素的時候?我們還有一種炎症的只是紅、腫、熱、痛、炎性滲出,沒感染喲~)

得,先8這麼多吧,有事兒去了。真覺得這世上坑子太多。學葯的唯一用處就是有了去辨別坑子的思想。不過,話說學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學靈活的。死背東西,也可能要坑人滴!


1.因葯而異

2.就中藥而言,它有個道地藥材的屬性,也就是說,中醫認為同一個葯,因為產地不同,療效的好壞是肯定不一樣的。這很好理解,中藥都源自大自然,不同緯度地區,不同氣候,不同土壤,生產出的植物雖是同一種,但可能某種有效成分的含量肯定不同,自然療效不同。

3.西藥生產的可控性較高,可能療效差別不會如中藥大。但就本人有限的臨床經驗及被醫學高等教育洗腦的結果認為:如果本人選擇用藥,除了維生素以外,其他的我都會優先選擇世界10強的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葯。上學時某藥物化學老師,曾心痛的陳述我國製藥產業的落後現狀,但他欣慰的說中國的維生素製造工藝世界領先,之後這句話印象深刻至今,雖然沒有查任何文獻驗證過,但臨床使用下來,國產的維生素類的藥品價廉物美,不良反應罕見。至於其他藥品,療效有些可能類似,但不良反應就差別很大,一般而言進口藥物不良反應少一點,這還是和製藥工藝有關的,雜質少,自然不良反應少。再舉個真實的例子,曾經遇到一個重症感染的病人,國外指南上抗生素要求用慶大黴素(中國在治療該病還未意見統一,沒有指南),很納悶,這個藥物是現已淘汰的葯,嚴重的副作用一大堆,去詢問一位德高望重的主任,答國外的製作工藝好,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小,但這個葯在我國只有國產的,所以謹慎起見,換了其他藥物。

4.國產藥品相對價格低一點,只要療效可以,不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下,還是推薦用的,畢竟很多疾病是終身服藥,中國的醫療投入很少,大家也要考慮經濟這一塊的問題。


不一定一樣。問題主要出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質量的把控,這個就不詳談了,太黑了,總之能用國外的(印度的除外)就不用國產的,第二是主要成分的釋放,譬如康泰克的緩釋技術就是一例,通過控制藥物主要成分的釋放速度來實現更好的療效,國內這塊做的不足。


個人實際應用的結論是,差價巨大的國產葯和進口葯的療效絕對不一樣,以頭孢曲松鈉來說,進口羅氏藥廠的羅氏芬要90多元每克,國產的從3元多到十幾元每克的都有,但是用於患者的靜脈注射時,進口的羅氏芬我只需要用上一次1克,每天一次,效果就很好,而國產的尤其是很便宜的,就需要用到每次3克甚至一天得兩次才勉強有點效果,而且國產的讓患者過敏的幾率遠比進口的來的高,所以絕對是有很大區別的


對於固體口服製劑來說,尤其是難溶性固體口服製劑,由不同生產商生產的同一品種,臨床差異還是很大的。我國現在正如火如荼開展的「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正是應這個問題而來。差異產生的原因追根究底是歷史遺留問題,溯到200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伏法之前,絕大部分獲得生產批件的仿製藥品種,都沒有把研發工作做實、做細,沒有搞清楚原研產品的品質和內涵,就獲批上市了,導致出現了仿製葯質量參差不齊,臨床差異顯著的現狀。2018年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結束以後,絕大部分通不過評價的品種會一一退出市場,未來同品種市場上不會超過3家供應商,屆時,這種混亂的局面會改觀吧。


如果是中藥的話……產地不一樣…雖然東西是一樣的但是藥效會差很多…甚至有一些葯換了地方就會有毒的…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女麻醉醫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按時吃藥】有多重要?
請問如果專業選擇醫學影像學,是不是以後就只能照B超之類,還能當醫生嗎?
臉部三叉神經痛有可能是睡覺壓的嗎?
視頻中的放血療法有科學依據嗎?

TAG:藥物 | 藥學 | 臨床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