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理論是一個騙局嗎?


果然看起來很長篇很專業的回答比較受歡迎么。。。

大學時上過關於長尾理論的課。絕大部分懷疑長尾理論的人,其實是沒有透徹理解長尾理論,尤其是它成立的限定條件。長尾理論並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原理,大多數案例都發生在互聯網領域。很多人喜歡把長尾理論扣上各種各樣莫須有的帽子或進行似是而非的演繹或推廣,然後再懷疑一番。

比如@ 潘欣里提到幾點」疑問「:

  1. 關於Niche Market的疑問。先是認為長尾理論闡述的是利基市場的運作。然後再提出懷疑。實則@ 潘欣 的幾點疑問,恰恰是兩者不能等同的原因。利基市場和長尾市場的相同前提——都存在不被滿足的小眾需求,但兩者的運作截然不同。長尾市場比利基市場的條件更嚴苛,但一旦成立,規模也比利基大得多。
  2. 長尾是否不適用於傳統領域? 答案:是,本來人家也沒想推廣到所有領域。長尾理論的前提: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秒殺99%的傳統市場。
  3. 長尾顛覆了20/80法則嗎? 答:從來沒有挑戰過20/80法則,兩者並非對立關係。20/80是普遍適用的,各種場景、各種維度,28法則無處不在。長尾市場只是指出了某些市場某些維度不適用。即便能證明二八法則各種成立,也不能證明長尾不成立。一般只在「種類-銷量」曲線上討論長尾是否「出現」。
  4. 長尾理論的另一種闡述:在一個富餘時代(只有在富餘時代,人們的需求才更加個性化,需求曲線變得更平,尾巴更長),科技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並且反過來刺激了個性化需求——你能在亞馬遜上買到一本傳統書店買不到的書。並且亞馬遜會給你推薦更多類似的符合你口味的「冷門書」。),而能夠規模性地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的公司,成了大公司——雖然這個公司只從每個人身上掙了一點錢,但是人數眾多,從而獲益巨大。對於這個闡述,還有任何值得噴的地方嗎?

其實長尾理論更多的是對互聯網產業的一種解釋。它的來源是對亞馬遜、谷歌廣告等案例的研究。長尾理論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理。甚至也不對實踐有太大的指導意義。

-----------------------------------------------------------------

突然看到長尾應用的一個案例:大家可以注意下右邊相關問題里,有很多的」百度推廣「」長尾詞「。用長尾理論解釋是:百度搜索的關鍵詞有熱門有冷門,搞SEO的都喜歡優化熱門詞,但熱門詞的競爭已經很白熱化,如果你能夠利用技術獲得眾多「長尾詞」的流量,那麼加起來的流量不遜色於熱門詞。


這個問題很有趣,首先我不認為長尾理論構成騙局,但是我對其確實有我的質疑。當然,我的質疑發生在2005年8月……我就直接複製粘貼過來了。畢竟時間過去了7年多,我都不確認自己當初寫的是否正確,畢竟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僅供大家參考吧……

關於Niche Market的兩個疑問——聊聊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現在儼然成了Web2.0們的新聖經,我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簡單研究了一下相關的知識。

Wired 雜誌主編 Chris Anderson 在2004年提出的「長尾理論」,意思大概是: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

而對於「長尾理論」的核心,則是在闡述Niche Market的運作,以及Niche Market再聚合成一個大市場的過程。

我對於「長尾理論」與Niche Market之間的關係是存在兩個懷疑的——

第一個懷疑:Niche Market不完全等同於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

Niche Market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但或許對於Internet而言是新鮮的。

在我看來,對於長尾理論中所闡述的Niche Market的理解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Niche Market不完全等同於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或者說不是針對滯銷品的市場。

我所理解的Niche Market的本意其實應該更多是指在每個產業的產業價值鏈條中去尋找細分的、原本不為人關注的、並且更多是針對小眾的商業「縫隙」機會點。同時,Niche Market通常存在於很多競爭足夠充分的市場中,無法再容納更多的競爭者的情況下。

但從行銷的角度看,對於Niche Market而言,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Niche Market本身都是一個很小的機會市場,即使壟斷了這個市場,也不足以使企業有多強大。因為Niche Market相對於Mass Market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份額。

針對這個問題,「長尾理論」所舉出的例證是Amazon成千上萬的商品書中,一小部分暢銷書佔據總銷量的一半,而另外絕大部門的書雖說個別銷量小,但憑藉其種類的繁多積少成多,佔據了總銷量的另一半。

通過Amazon的例子,就有了我的——

第二個懷疑:Niche Market聚合之後還能稱之為Niche Market嗎?

首先,我先不考慮第一個懷疑的問題,假設Niche Market等同於滯銷品市場。

我們可以說每一本或每一種類的滯銷書是一個Niche Market,但把所有滯銷書籍整合到一起之後,他們就失去了Niche的本質特徵,不是一個「縫隙」了,而應該是一個「鴻溝」了吧?對於Amazon而言,這相對於暢銷書也應該算是同等重要的BU了。

原來分眾市場中目標受眾是相對單一的消費特徵,聚合之後的目標受眾又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了。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原來分眾市場聚合之後的市場仍舊稱為分眾市場,而是已經轉化為大眾市場了,也就是Mass Market。

明天繼續聊長尾理論和20/80法則;長尾理論與去中心化……

關於挑戰20/80的兩點疑問——聊聊長尾理論(2)

昨天聊長尾理論,談到了關於Niche Market的兩個疑問。

對於「長尾理論」的熱衷者而言,令大家興奮的是「長尾理論」顛覆了傳統的「20/80法則」。

「20/80法則」之於行銷學的解釋是:百分之二十的消費者購買百分之八十的某一類商品,而百分之八十的消費者只購買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商品,廠商便稱那百分之二十的消費者為」品牌忠誠者「,其數量的增加必然帶動另外百分之八十的」品牌搖擺者「的數量,並保持二八比例不變。

我對於「長尾理論」提到的滯銷品在擴大存儲與流通渠道之後的市場變化與20/80法則之間的關係問題也存在幾點懷疑。

第一點懷疑:我們應該把滯銷品孤立於20/80法則之外嗎?

首先,20/80法則是具有普遍適應性的,而不是單指Mass Market之中,並不是針對niche Market就不適用了。

其次,現在大多數人拿長尾理論與20/80法則的對比是在用兩個BU的總量形式在對比,而不是某一品類的商品在對比,這是一個不恰當的對比行為。我們為什麼不去計算或研究一下針對某一滯銷品或滯銷書籍本身是不是也存在著對於20/80法則的適應性呢?

再次,對於基於Internet的流通渠道本身,無論是所謂的Web1.0或2.0,也同樣存在著20/80法則。譬如對於門戶,三大門戶是不是壟斷了絕大多數的網民?譬如對於BLOG而言,在某個BSP之內的BLOGGER中,是不是也是少數BLOG獲取了最大的關注度?這不就是20/80法則的核心嗎?

正是由於20/80法則的普遍適應性,也引發了第二個問題——

第二點懷疑:我們在分析「長尾理論」的時候是否應該放棄對傳統渠道的考量呢?

Internet渠道的增加,只是幫助商品或服務本身實現了通路的多元化,但不能孤立的看待Internet渠道。例如,我們在考慮某本書籍銷售的時候,應該去考慮的是整體銷售的狀況,而不是只考慮在Amazon或網上銷售的狀況。

我們在看待一個商品暢銷或滯銷與否的時候,應該記住商品本身才是核心,而不應該探討商品銷售的渠道。

一些「長尾理論」的熱衷者也都提到了Google Adsens與窄告是「長尾理論」實踐者的問題。

對於Google Adsens與窄告而言,他們本身都屬於分眾定向傳播的新型Internet商業模式。但是,我並不認為他們屬於「長尾理論」中所提到的滯銷品市場,而確實是廣告領域、尤其是網路廣告領域的一個Niche Market(這是我昨天提到的Niche Market不等同於滯銷品的第一點疑問)。

同時,我也不認為他們一定顛覆了20/80法則。難道Google Adsense的發展不是依靠先行的一小部分廣告主驅動,進而激發了大規模銷售的嗎?這難道不是在演繹20/80嗎?

一些人「長尾理論」的熱衷者在說Google Adsense的「長尾」越拖越長,但是不是也應該注意到他的「長尾」部分也有越來越變高的趨勢呢?這難道不是20/80法則的應用性的體現嗎?

這也正回到了我昨天的第二點質疑:Niche Market的發展將重新聚合成Mass Market了。

最後,我想說「長尾理論」本身或許並沒有問題,是一個存在於市場中現象的總結和升華,但長尾理論的成立並不一定等同於顛覆了20/80法則。

關於去中心化和Web2.0的兩點疑問——聊聊長尾理論(3)

「長尾理論」的熱衷者多數是Web2.0的追隨者或實踐者,因此也非常喜歡將長尾理論與Web2.0的相關內容產生聯繫。

我對此也是同樣存在疑問的。

第一點疑問:是否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去中心化」呢?

關於「長尾理論」與「去中心化」的問題,還要先說到關於Niche Market的兩個疑問——聊聊長尾理論 中的第二個疑問:Niche Market在聚合之後就會發生轉化,成為Mass Market了。

首先,所謂的「去中心化」即使成立,我認為也只是發生在Niche Market的發展初期。一旦Niche Market發生聚合之後,中心化自然又隨之出現了。

其次,在每個Niche Market中,也都存在著Leader,他們就是小眾中心化的典型。其後的轉變也就是大眾中心化與小眾中心化 之間的轉化了。

第二點疑問:Web2.0的應用屬於Niche Market的範疇嗎?

如果說「長尾理論」是在闡述的Niche Market的運作機理,Web2.0的應用是Niche Market的範疇嗎?

SNS、BLOG、RSS……雖然都屬於新興的Internet應用,但並不能把他們作為Niche Market的應用範疇。他們都有屬於面向大眾市場的本質特徵,而不是「縫隙市場」中所Target的一小撮人。況且,Niche Market還不能完全等同於市場細分。

同時,對於SNS、BLOG、RSS……而言,他們本身也存在著差異化的定位,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聯絡家與UUZONE之間,他們之間還形成了不同的市場細分,他們二者都是「長尾」嗎?

結束語

關於「長尾理論」,我研究的不多,所以只能提出個人心中未必正確的疑問。

但是,研究「長尾理論」真的能給實質的操作帶來什麼幫助嗎?我覺得沒太大意義,它並不是一個能對大家做事起到指導作用的理論,充其量只是給人一種做事的信心而已——告訴大家,再小的市場也是有前途的。呵呵

拋開長尾,只看Niche Market或市場細分的話,執行起來的難度是異常大的。比如,伴隨細分程度的越來越高,成本會隨之增高,單位客戶的消費能力未必增加,這個如何控制?目前,沒人能給出個方法來,但這卻是很致命的問題。

真正在做business的人,估計沒功夫思考自己做的是不是「長尾」!


我也對Long tail有些疑慮。我簡單說一下想法

1 中文翻譯容易有歧義,很多英文的分析並不會往「理論」上靠。比如長尾,估計安德森也沒有說過這是一個理論吧。所以,長尾只是一個很好的修辭。安德森等暢銷書作家(比如《世界是平的》),並沒有發現太多新事物,只不過他們很懂媒體和傳播,長章節附註定比28,niche等老詞更容易流行。

2 當然,安德森的《long tail》從亞馬遜、netflix等等新平台,發現了很多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的區別。比如無物理貨倉的限制,推薦機制(過濾器)把人群推向長尾等等。但這並不是什麼公理和必然事物,關鍵還得看平台的數據挖掘和演算法。

3 在中國,長尾還真是一個沒啥實用性的東西,甚至有欺騙性。或許淘寶、百度關鍵詞、中移動的手機閱讀,會有長尾的可能性。但是,在很多平台,其推薦機制、排行榜等等,人的操作因素遠遠超過技術的公平性,因為有各種商業和政策的考量(這個是真正的中國特色)。所以,在中國,如何利用平台來操縱排行榜和流量,倒是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生意了。我在wsj寫過一個專欄,大概這個意思:

斷掉的「長尾」與腐敗的「大頭」

補一句,豆瓣的推薦機制,在早期好像是一個不錯的東西。但這麼多年了,我真不覺得這個推薦機制有啥進步,反正對我無甚意義。而各種關於閱讀(圖書、新聞、音樂)app的推薦機制,我實在也沒發現什麼好東西。或許,社會化閱讀、智能推薦閱讀,最終都是某種偽科技。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探究人的好奇心的深層機制。


這個問題很大,不覺得自己能控制的好。 但是真心覺得 @潘欣 回答種最後一句是好的 「真正在做business的人,估計沒功夫思考自己做的是不是「長尾」!」

生意的真諦在於賺錢。 資本一直在追逐利潤。

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下體會。

先把圖貼出來。拉一下關注。 :P

從這個圖大概齊的能看出來,長尾理論關注的需求和銷量,而不是利潤。

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看市場的新視角,不同於80/20的視角。 理論的形成得益於amazon的成就,本質上是得益於互聯網這個渠道,在降低產品展示的成本的出色能力。 這的確是顛覆性的。

成本決定利潤

在商言商,能不能賺錢和是不是長尾無關。 而是取決於 利潤= 銷售額-成本。 現在經常被拿出來說的例子有,amazon, taobao, esty, douban....都是互聯網公司。 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公司已經是成功的了。那麼關於長尾理論不是騙局這個說法可以加上一點分數了。

再仔細看一下,可以發現這些公司的業務關注點集中在提供服務,而不是售賣產品。邊際成本的下降和出色的成本管理能力使得他們有利潤。 google的廣告業務可以歸為這一類。再次重申一下,成本很重要,即便是成功的模式,花20億作搜索管理不好成本也是很難看的(稍微跑了一下題)。

再仔細看一下,產品生產者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作,拚命的提高品類,企圖覆蓋80%的尾巴。有沒有可能成功?有,但是相對比較難。主要問題還是在於成本。 相對前20%,後80%的人均成本要高的多。 單個產品的生產量小,導致邊際成本依然處於上升期。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小果汁店的經營策略是要品種少,提供20種水果的果汁店生存期不會長於只賣玉米汁的小店。每一種水果的採購量小,導致成本高,每一種水果的尾貨總和會損失大量資金。 有點兒象凡客的例子呢。

我們換一個思路,轉為渠道商,提高SKU,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毛利率降低成本。7-11這些便利店和大街小巷的雜貨鋪在覆蓋80%的需求上有足夠多的經驗。 這和互聯網公司有異曲同工的意味。

再回到上面的公式 利潤= 銷售額-成本 ,『長尾理論』 可能解決了銷售額的問題。怎麼來讓這個理論對自己有用,就要想辦法解決成本的問題。

因此,結論是,『長尾理論』不是騙局,是視角。應用的好與不好在於你對生意的理解。


長尾理論並不是什麼方法,他只是在分析一種現象(長尾現象/小市場現象)在互聯網上的表現從而得到了一個結論,自然無從什麼騙局不騙局的。 關於長尾理論, 我認為最早是基於網路的數字平台信息的, 而《長尾理論》一書中, 一直提到的案例和分析實例就是蘋果音樂itunes的銷售庫。 他做了一些數據的列舉和分析,指出,因為樂迷口味的不同,致使有大量個體的要求存在,存在總數可觀,單並非單一曲目的較為冷僻或小團體的客戶需求和購買。 而這一部分的消費,由於個性化十足,利潤遠高於市場流通的曲目和熱賣的產品,並大量吸引和保持了特殊需要的客戶群體,成為穩定忠實用戶。

在這個案例分析中, 長尾,來自於數據圖的點狀統計圖, 像彗星一樣, 有大大的頭部的主流消費群, 有中間的常規需求和小眾,還有更長更單薄的及其小眾的需求。

那麼在itunes這個非常特定案例中,不難看到,是有3個不同於傳統銷售模式的特性的。

1,蘋果提供平台,音樂銷售商不限定。 這就極大的豐富的可供選擇的貨源-音樂。

2,蘋果的儲存成本近似於0. 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原創音樂放到這個平台上, 需支付50美元

3,技術特性 存儲技術和在線技術支持, 可以長期存放

基本我們可以得到這個結論: 這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模式,它的主要銷售物為信息

(你看,這是一個很細分的模式,不要什麼銷售都往上套)

關於上吐槽的點,嗯,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那些是傳統銷售思維。 而互聯網經濟,由於平台(銷售場地、渠道),用戶(購買習慣,行為習慣,購買方式),產品(物理特性,使用特性)這一切的內容都產生了巨大的不同,因為以往用於討論傳統市場銷售,以及只是增加了互聯網途徑的傳統市場銷售的理論,比如20/80,不足以應對新的情況。

以20/80為例, 這個黃金比例的法則的實質是找到成本與收益的最佳點。因為成本cost,影響收益profit,那麼有效的將成本投入最大回報率的部分,就最為效率efficient。 那麼傳統模式的唱片銷售對比長尾理論針對的itunes音樂平台, 不難得到以下的一些變化:

傳統唱片店 項目 Itunes

需要實地庫存空間要求大 庫存 網路空間,數字化

一個店子那麼多,非常有限 唱片種類 自主上傳,近似無限

店租,店員 日常成本 伺服器費用

一般早9點至晚9點 工作時間 24/7/365

店員幫助,倉庫信息查詢 顧客服務 自助,求助bbs

隨緣+跑斷腿 非主流音樂產品 客戶互助,音樂人上傳

碟里有幾首就是幾首 單曲購買 隨意

在可試聽的區域選擇 試聽 整個音樂庫隨意

-----------細分還有,意思已表明就不多說了-----------------

可以看到傳統唱片店有很多受限的地方,那麼如何協調呢? 20/80就發揮作用了

那麼網路模式下的新形式的itunes呢? 沒有那麼多限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20/80還是依然發揮作用的。 那些小眾的部分實際很多是自上傳部分,我認為他並沒有太多變化,只是讓非重點部分更高效了。讓種類眾多,要求紛雜的單個獨立個體的多個無規則消費群體得到了滿足,而這部分,由於技術的進步,變得容易了。 換句話說,就是讓20%的力氣更有效了。

最後,我想特別指明一點,長尾理論對於我,我是怎麼理解的。

世界上的產品有很多種,消費者也有很多種,這是無需置疑的。

一個銷售商想要滿足所有客戶的要求這不可能,特別是需求越分散,消費者越多樣就越難

互聯網是個完全沒有用戶過濾器的大平台,

所有的供應商在一起混戰,所有的消費者在同時提出著要求,

這就是長尾--現象。。。

itunes,維基百科,百度詞條,知乎,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讓消費者參與進來,讓他們互助,讓他們相互滿足,相親相愛! 讓在長尾上孤零零的怪咖們各得其所。讓一些怪咖建設滿足另一些怪咖。讓他們各得其樂,反而感謝我們平台商。

-----------看到這裡可以結束了,下面是《長尾理論》一書的一些名人推薦----

亞馬遜書店排名前三甲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三甲

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米特、雅虎創辦人之一
楊致遠、雅虎首席執行官特里·塞梅爾推薦

被《GQ》雜誌稱為 「2006最重要的創見」

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Best Idea of
2005」

至今已被售出13種語言版權

名人推薦

了解每一位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滿足他們的需求,不要忽略這條長長的尾巴。讀了這本書,一定有啟發。

——葉鶯
伊士曼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北亞區主席兼總裁

豆瓣網的第一個用戶叫「郎太樂」(LongTailer),是我在激動地發現了《長尾理論》尚還是博客上的雛形後給自己起的名字。從ebay、亞馬遜、Google到Web2.0,一些共同的潛規律正在浮出水面。《長尾理論》第一次把互聯網先鋒們各自暗中覺察到的東西明白地說出來,並賦予一個簡單而響亮的名字。什麼是網路帶給大眾的最深遠和本質的力量?下一個10年里它將怎樣顛覆流行文化的傳播?這本書未必有完整的答案,但一定可以給你一條清楚的線索。

——楊勃
豆瓣網創始人

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中闡釋的理念以一種意義深遠的方式影響了Google的戰略思路。如果你想看清商業世界的未來,讀讀這本傑出而又及時的著作吧。

——埃里克·斯米特Google首席執行官

「安德森在《長尾理論》中闡釋的理念以一種意義深遠的方式影響了Google的戰略思路。如果你想看清商業世界的未來,讀讀這本傑出而又及時的著作吧。」

——埃里克·施米特,Google首席執行官

「《長尾理論》把握住了世界經濟的變化核心。大熱門模式,帕累托法則,越來越短的生命周期,搖滾明星的東家——這些都已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一種新的網際網路經濟正在接納更具協同性、參與性和特異性的選擇,痛擊因循守舊的勢力。克里斯?安德森深刻、機智、獨具風格地描繪了這個新世界的新興機制,所以,建議你把這本書放在其他枕邊讀物的上頭,好好欣賞它吧。」

——傑弗里·摩爾(GeoffreyMoore),

《跨越鴻溝》(CrossingtheChasm)的作者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聯繫也愈加緊密,你需要閱讀《長尾理論》——它將告訴你如何從利基市場中發現巨大商機。

——雅虎創辦人之一楊致遠

這是一個里程碑,這本書體現了信息革命帶來的最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被我們忽視的一方天地,彙集在一起其影響卻劇烈地震撼著我們的生活和經濟,長尾蘊含著豐富的理念和商機,將徹底地顛覆現存企業的運作方式。

安德森的洞見是富有原創性的,且組織得井井有條。——《隨機致富的傻瓜》(FooledByRandomness)作者納西姆·塔雷伯

「數字技術所創造的這個世界有什麼不同之處?哪些方面至關重要?安德森用無出其右的生動方式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世界上並非只有一種經濟。世界上有很多種經濟。理解它們和它們的繁榮秘訣就是做出明智決策和塑造成功企業的關鍵。你可以把書架上的新經濟書籍清除一空了。有《長尾理論

》足矣!」

——勞倫斯·萊西格(LawrenceLessig),斯坦福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

《長尾理論》是屬於曲線頭部的著作,令人興奮,獨具見解。它敏銳地洞察到了下一個時代的網際網路革命和機遇,在你的書架上,它應該與《引爆點》和《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放在一起。」

——里德·黑斯廷斯,Netflix首席執行官

「自50年前的電視商業化潮流以來,媒體的變革從未像今天這樣大,網際網路的長尾就是變革的驅動力。克里斯?安德森精彩地闡釋了長尾原理和長尾的重要性。任何關心媒體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實際上,任何關心社會和社會發展方向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羅布·格拉澤(RobGlaser),RealNetworks首席執行官「

技術和網際網路正在把世界變得更小、更通達。《長尾理論》第一次告訴我們,接觸小市場的能力也能創造大機會。」

——特里·塞梅爾(TerrySemel),雅虎首席執行官

「《長尾理論》是個罕見的成就:它以看似熟悉的消費領域為例,卻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思考了這個領域。這是一部睿智的著作,也是對世界新法則的一種令人振奮的樂觀主義認識,因為在這個世界中,每一個人都得到某種與眾不同的享受。」

——詹姆斯·索羅維基,《群體的智慧》的作者

----------------

Conclusion:長尾現象出現在所有商務行為,小市場種類多,成本壓力大,非常難滿足,長尾理論現僅應用於互聯網部分案例,解決小市場問題。


不是騙局,長尾理論火過多年了,我理解的長尾理論是,當邊界成本極低時,產品線拉的越長越好,比如沒有版權的電子書,比如搜索... ... ,其中關鍵是邊界成本要極低,這樣擴充起來才有意義。要不然這個換算模型太複雜。


28稱不上理論只能算是觀察

實際是大眾與小眾

長尾是小眾的聚合併不是拋棄大眾了 在滿足大眾的前提下滿足小眾佔領更大的市場

長尾有個隱含假設 就是小眾不互斥

假設小眾市場的拓展需要一定的基礎投入而帶來的利潤有限 那麼有兩種辦法 不做或者分攤

分攤就是長尾要求較高的成本控制能力 比如超市

其實小眾是有互斥的 Hermes不會和Walmart開一塊

長尾理論和28理論都沒研究過

看了回答的猜測

在假設人可以區分為純粹大眾需求 純粹小眾需求 和大眾需求兼具小眾需求 那麼長尾可以爭取中間當然這取決於在人口中的分布


新營銷時代——長尾理論

在之前的營銷時代,所遵循的營銷理論基於科特勒所提出的市場細分所勾勒的營銷藍圖,遵循80/20的市場營銷原則,即:百分之二十的受眾消費百分之八十的產品,每一個產品所針對的市場人群應該是重度使用者。而在這一理論的無限拓展情況,打破了貨架有限理論,趨於無限空間,消除供需之間的需求瓶頸,我們會在市場研究中發現每一種產品都會有消費者消費,即產生長尾理論。

1、長尾理論是否打破80/20法則?

長尾理論作為新時代營銷理論的拓展,它的思考模式實際是80/20法則的異質環境的同化模式。

在互聯網模式異質體更存在生存空間。而在之前的互聯網營銷之中,更偏重的是同質化。比如營銷中品牌傳播所提倡的借勢營銷,在熱點集中的時候各抒己見吸引關注度,在同一時期幾乎觀點同質。

最近很熱門的包貝爾婚禮扔伴娘柳岩事件中,所有的觀點幾乎是同質化的,並未出現【娛樂至死】的時代現象,歸其原因是因為在這次娛樂事件里社會主流意識的主導打破了偶像理論,時代自由意志已經逐步覺醒。拋開價值觀層面的思考,若是在此次事件中有人唱反調,無疑會吸引超越主流的關注度。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異質體也可以獲得足夠的關注度與足夠的利益。這就是長尾理論所依賴的生存環境。

長尾理論的理論基調是:邊界成本極低甚至低至無邊界成本

比如:一件衣服賣出去1000件,屬於暢銷產品,而另一件衣服只賣出去1件,從單個物品成本來看,這件衣服時賠錢的。而長尾理論所依賴的市場環境是對互聯網環境的分析,假定把這一件衣服歸置與1000件衣服之內,提高了銷量,獲得了收益,而滿足這個假定的條件就是這件衣服沒有邊界成本,消除單個成本之後,再依次歸類擱置,形成了長尾理論所提倡的小眾消費盈利模式。

從這個方式去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長尾理論並沒有打破80/20理論,在消費關係總和的立場上,消費模式依然遵循80/20理論的消費模式,少量重度使用者依然支撐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基於對長尾理論的探討,我們再做一個論證:利潤 = 銷售額 - 成本。如果邊際成本消除,貨物的推出即可提高利潤,而這個論證點需要論證的部分是:市場只要推出產品,就一定有人消費。

我們可以將其等價轉換:假設市場是一杯牛奶,旋轉它,打亂市場,我們把沒有一個人消費定義成:產品在打亂的市場里沒有一個契合市場的點。只要打亂市場就會形成新的市場模式,而在這個市場模式里,如果存在不動點,就可證明再小眾的商品,只要存在,就一定有人消費。

不動點證明如下:在拓撲學的數學證明中,涉及到Brouwer不動點定理。用數學語言可以表述為:如果有一個有界閉凸集合被連續地映射到自身,那麼至少有一個點被映射到自身。

證明:Brouwer不動點定理的證明--《撫州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2、長尾理論對營銷學的突破

從根本上講,長尾理論是基於邊際效應遞減原理,在互聯網時代,邊際效應遞減原理越發突出,單個物品的成本邊際在互聯網的模式里會將成本趨近與零,歸結於大熱點的營銷模式中。

在之前的營銷體系中,營銷被定義為A為B 創造對方想要的價值,建立於維持關係,以獲得回報的思維過程。思維過程的表達式:STP+4P+CRM。(波旬先生的劃分模式)

首先針對於STP(S:市場細分;T:目標市場選擇;P:定位),長尾理論打破了市場細分所界定的邊框,在無邊際成本的條件下選擇了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市場細分模式,針對目標市場不再拘泥於重度使用者所佔得大量的市場,而更偏向於小眾消費者所攜帶的長尾市場。

不僅如此,在新時代的定位模式中,涉及到品牌的定位模式已經不拘泥於類比的應用了,它更注重的是自我實現的狀態識別。集中化的需求呈現會存在需求的散化,不同的狀態會有不同的消費者存在身份認可。比如在集中的城市化區域,對於食品的需求隨著人數的集中而會呈現不同的需求,即:無論是一家在你看來多麼難吃的餐館,都會有人去品嘗。如果忽略人數來帶的邊際成本,認為只要有人去就餐就算作盈利,這就屬於長尾理論的市場應用。

互聯網更是如此,比如在一家淘寶店(客流量超越一定的閾值)里擱置同類物品,它沒有導致額外的經濟效應,即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之前不動點的證明過程中,我們可以發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引進新產品就會獲得長尾收益。

3、長尾理論會不會消除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長尾理論屬於戰略性理論,它不具備普遍的操作效應,因為其主旨並不在於提倡品牌度的建立,而在於呈現多樣性的選擇方式。所有的營銷模式最後都趨於對人文環境的趨同,所以,在長尾理論的指導作用下,我們應該保證多樣性的呈現環境,承認「異邦」的存在,並且尊重它。

在過去,人們只知道大眾媒體,接受的是同質化的訊息,而在現在,我們有了更多樣的選擇,雖然更多的是娛樂化的選擇,但是這個時代的聲音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發生,我們具有越來越多的空間去進行自我選擇。

就像是平行空間,我們身處在很多個疊代的平行空間里,大眾文化的壟斷已經是不可能再發生的情境了,因此,我們需要維持長尾理論所支持的多樣性,在互聯網時代下消除邊際成本所帶來的成本浪費,以更包容的姿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小眾的未必是錯的,大眾未必是對的。而如果有一天對錯有所做這件事人數的多少所決定的話,每個人的人生都將是糟糕的一生。

長尾理論的經典之處,就是只存在兩個坐標:數量、種類。所有的目標途徑都在這兩個坐標所規劃的線性區域內。

對於長尾理論,實際上它並未打破營銷觀念固有的神話,只是結合互聯網思維對營銷理論的桎梏進行新的整理。而如果說它確有偉大之處,大概是在這個標籤化的時代,對於和我們不同的小眾,它做出了最溫柔的理解和對這個世界最溫暖的尊重。

公眾號:康育川。


看了所有的答案,感覺有些答主有些偏題。

我認為長尾理論不是騙局,因為它描述的是一種現象,然後通過現象來分析本質和趨勢:互聯網時代的低成本傳播、推薦和選擇技術,使有限貨架(渠道)的匱乏時代,逐漸轉變成了無限貨架的豐饒時代,更多的非熱門商品被選擇(尤其是無形商品,如網上音樂),這些非熱門商品的種類非常龐大,所佔的份額在逐漸增大。

儘管如此,我想說的是,對於實現了長尾的公司來說,20/80法則還在起作用,因為以前的大熱門,現在依然是大熱門。

(圖片來自網路)

互聯網公司在考慮銷售策略的時候,只會把長尾理論作為一種大的背景,並不會硬往上靠。長尾理論中描述的邏輯,是在產品展示成本(網上虛擬貨架)非常低的前提下做出的,企業會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實際判斷,以京東為例,京東的SKU是無法無限延伸的,因為商品的上架成本不可能做到0。

最後順便說說長尾理論對我最大的啟發,是提到很多人自費出版書籍時,知道自己的書幾乎不可能暢銷,但同時也不願意為了增加一些銷量,放棄書的專業性或者某種個性,也就是說,為了將想法表達給能聽懂自己的人,或者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俗稱江湖地位),很多人是願意付出成本的,在自費出版這件事情上付出的是金錢,放到互聯網這個時代,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知友們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來認真的答題。


傳統的商業市場普遍認可「8020」法則,也叫帕累托法則,說的是「20%的產品創造了80%的利潤」,這套理論基本上是將那80%的產品打入了冷宮。

直到一個叫克里斯.安德森的作者,寫了一本叫《長尾理論》的書,直接挑戰了這套理論。

1、書本簡介:

《長尾理論》指出,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於傳統需求曲線上那個代表「暢銷商品」的頭部,而是那條代表「冷門商品」的經常被人遺忘的長尾。

儘管我們仍然對熱銷商品著迷,但它們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以前了。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冷門商品可以藉助龐大的搜索引擎、便捷的物流運輸以及便利的在線支付,快速佔領市場長尾。

很多互聯網公司受此鼓舞,紛紛將「長尾理論」作為公司創業的不二法門,不過他們很快發現,長尾的確存在,但是根本賺不到錢。

2、對《長尾理論》的反思

長尾理論要想成立,必須具備非常苛刻的條件,否則那只是一條看起來很美的長尾而已。

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條件:

①賣的東西必須是純互聯網商品。

經常逛噹噹、亞馬遜這類在線購書平台就會發現,那些原本可以藉助網路平台吃長尾紅利的互聯網公司,也依舊把首頁的展位給了暢銷書,根本沒有冷門書籍的份。

原因是這些書本最終還是要藉助倉儲物流送達到各個買主手中,只有銷售量大的書籍才能在物流環節為企業節約成本、創造更大的利潤。

這些互聯網公司正是讀懂了長尾理論的精髓,才紛紛將目光轉移到電子書付費領域,因為只有這類商品才符合純互聯網商品的定義。

②這商品的種類必須足夠多,且具有差異化。

常見的例子有空調,細分市場上在售的空調種類,不外乎那麼上百款,且不同品牌間、同一品牌的不同款式間差異性不大。

基本功能都集中在製冷和制熱上,節能、降噪等機型的細分,也僅僅是在區分現有的市場規模而已,並沒有佔領那條長長的尾巴。

③所有商品必須放在統一的銷售渠道中。

淘寶和京東的經營模式區別在哪?為什麼這二者誰也沒法完全佔領整個市場?

仔細思考這兩個問題就可以發現,淘寶網表面上創造了一個長尾市場,所有的冷門商品都可以在這個在這個平台上銷售。

但是對於每一個淘寶店家而言,則並非是長尾市場,他們往往面臨的還是同質化嚴重的紅海市場。

京東的模式就是在嘗試用統一的銷售渠道,壟斷整個市場,打造自己的長尾帝國。

但是其他的平台肯定會來競爭,會來瓜分市場,市場經過多方博弈之後,最終形成的還是兩強多弱的格局。長尾市場最終未能形成。

④所售商品已經經歷過普及期。

《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早在2009年就已經辭去《連線》雜誌主編的職位,創立了一家機器人公司「3D Robotics」,顯然,這位商業大神想用市場來檢驗下自己設計出來的商業理論。

諷刺的是,這家公司近年來推出的無人機產品,在市場上推出後被我國的大疆公司的同類產品打得體無完膚。

大疆的產品之所以一經推出就能迅速佔領市場,是因為消費機無人機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空白區域,我們小時候玩的那都不能叫真正的無人機。

藉助現在的科技水平和消費能力,大眾在首次購買無人機產品時,必然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市場爆款,而非長尾市場中的小眾款。

所以,真正的長尾市場不是不存在,而是成立的過程不容易。可見的未來,電子書、音樂、藝術市場都有可能建立出各自的長尾市場。


1.長尾理論是對80/20法則的突破。

在以知識為基礎的「長尾」經濟中,20%的熱門產品,將集中為10%的熱門產品,進一步分化為2%的大熱門產品和8%的次熱門產品。2%的大熱門產品,帶來50%的收入和33%的利潤;8%的次熱門產品帶來25%的收入和33%的利潤。剩下90%的長尾產品,帶來25%的收入和33%的利潤。

——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

利潤上看,大熱門次熱門長尾產品三分天下!

2.區域因素限制長尾產品的發展,所以長尾現象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尤其出現於音樂、電影、電子圖書等可以數字化的產品市場中。

比如說我身邊有些朋友偏好小眾音樂和冷門電影,這些產品在實體店裡鮮有人問津所以大部分書店和影院都不提供。然而信息化時代,無盡的產品供應讓人們擁有了更多選擇。只要具備強大的搜索功能,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類產品。積少成多的累計效應使長尾產品的總銷量也能和熱門產品媲美。

新的利基市場和傳統的大熱門市場一起成為重要的文化和經濟力量。

3.其實利基市場一直存在,只是如今獲得利基產品的成本正在顯著下降。

數字傳播和搜索技術使在線市場改變了零售經濟學。我們常說萬能的某寶,之所以它萬能,就是為了適應網民越來越廣泛需求。儘管單一利基產品無法實現較大銷量,但是它數量上的無窮使它可以與熱門市場抗衡。

4.長尾現象在中國也普遍存在。

不知道為什麼題主懷疑它是個騙局,反正我覺得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我天朝也時時刻刻反映著長尾產品的崛起。比如以前電商不發達時,大家都會去暢銷的實體店買衣服,而現在網紅店的發展擠佔了大牌市場,去年雙十一服裝銷售額前十里七家都是網紅店鋪。

不過網紅好歹也算熱門了,以小眾的店鋪舉例,我喜歡設計奇怪的衣服就可以通過強大的搜索功能解決我的需要。這些之前因為消費者分散而無法經營的長尾產品都因為互聯網的興起而漸入佳境。

關於文化呢更是變成了平行模式。有些小眾文化只在小範圍傳播,造成了一個圈子只懂一個圈子的現象。安德森提到大眾文化已經四分五裂,但並沒有重新組合成另一種大眾文化,而是轉化成無數種小眾文化。未來我們的文化是以興趣紐帶為基礎的廣而雜的平行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知乎每關注一個新話題,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5.有限貨架變成了選擇的天堂。

繁榮的長尾市場提供了所有產品,也給消費者提供了便利的尋找渠道。《長尾理論》總結了成功長尾的九大法則:

讓存貨集中或分散。

讓顧客參與生產。市場經濟由顧客主導,正是因為產品設計能適應顧客的需求,才能保證產品的市場供需平衡。

一種傳播途徑不適合所有人。

一種產品不適合所有人。

一種價格不適合所有人。

分享信息。

考慮和,不要考慮或。

讓市場替你做事。

理解免費的力量。首先用免費服務吸引大批客戶,然後說服某些人升級為付費的「高級客戶」。(無奈各種會員福利和試用期)

總而言之,長尾出現在很多領域。即使是我天朝,市場化也逐漸成熟,長尾理論同樣適用。


上面的都很專業,我說下我的看法吧。

大二的時候選修過一門媒體傳播課,有節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長尾效應」。大意是說,雖然周杰倫的唱片賣得很好,但周杰倫只有一個,類似周杰倫的也是有限個,而那些無數個小歌手賣出的唱片數量累加起來,則遠遠超過了周杰倫的唱片所賣出的數量。

就好像一條曲線,左邊峰值的值雖然大,但右邊無限延長,以至於右邊的面積還要比左邊的多出許多。

老師說這就是長尾效應的價值。大超市裡面賣得最多的就那幾樣,但最後讓超市盈利的,說不定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無數個居家小玩意小東西。

後來我大三刷人人刷得很厲害,每天都傳許多微博上的圖片刷人氣,那時候我漸漸發現了長尾效應的好處。有些照片也許你傳上去並沒有多少人來看,但你傳得多了,來看的人多了,累加起來,你的人氣也就上來了。時常一早上線的時候就看到許多回復,都是回復我以前上傳的圖片的。我曾經上傳過一個即時新聞的微博圖片到人人,一天之間十多萬人來瀏覽,那些人瀏覽了之後繼續看我的相冊里的別的照片,以至於那幾天我人人的消息都快刷爆了。可雖然那張圖片有十幾萬的瀏覽量,可相對於我所有照片的總共幾百萬瀏覽量來說,還是微不足道的。可見長尾效應的確很厲害。

同樣我在知乎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你一個再好的回答,一般也很難超過1千贊同,有雖有,但不多,可當你思考多了,回答多了,你所得的那些小回答累加起來的贊同數早就遠遠超過了得贊同數最多的那幾個回答。

所以我覺得,長尾理論不是個騙局,的確是一種存在的現象。


作為一個中介,昨天,我把流量排名全球前20000位的國內房產銷售和分類信息網站,大致捋了一遍。

結論是:在房產行業的互聯網介質內,「長尾理論」不算騙局。

相對封閉的「搜房網」、「安居客」、「新浪樂居」等,信息發布總量是被房產中介的銀子所限定的。他們是「2080」定律的房產信息平台。他們囊括並集中於房產需求主流。

而像58同城、趕集網、百姓網這樣的分類信息網站,不光信息發布埠開放,總量也並不限定。他們是房產信息平台的「長尾」。

我看到兩種平台上,有各種經營方式……

根據我對行業的了解以及我在腦洞里開展的逆向工程,結論是:存在某些「長尾」經營方式,利潤、營業額並不比2080差。

總會存在一些稀奇古怪的房產中介……

如果是長尾理論需要證偽,至少,房產信息平台給不出。


先說一個故事吧,哈佛商學院的教授 Anita Elberse 在2008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反對了長尾理論[1]。她收集了一個視頻網站的數據,該網站有超過一百萬的影片,發現播放量前10%的影片占播放量的78%,播放量前1%的影片佔32%。

這個數據看似徹頭徹尾地給長尾理論打臉了,但是長尾理論的主要推廣者 Chris Anderson 卻說,這個數據恰恰印證了長尾理論是對的[2]。他是這麼說的。他自己所說的長尾是指頭以外的部分。那什麼是頭呢?頭是指傳統大型線下商店能放下的商品,比如沃爾瑪。那麼在 Elberse 的案例中,有超過一百萬的影片,它的頭其實是那1%的影片,另外99%的影片都是長尾。因為一百萬的1%也有1萬,這是傳統大型線下商店能放下的量。這麼說來,長尾就佔了78%!

這個事情,說到底就證明了「長尾理論」並不是一個定義清晰的理論

長尾理論的維基百科中有這麼一段[3]:

What is unusual about a long-tailed distribution is that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20% of items represent less than 50% of occurrences; or in other words, the least frequently occurring 80% of items are more important as a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套用到電商,就是銷量最好的20%的商品,占銷售量不到50%,也就是超過一般的銷量來自後80%的商品。Anita Elberse 應該就是按照這種方式去理解長尾理論的。但是 Anderson 並不是這麼理解。

[1] Should You Invest in the Long Tail?

[2] The Long Tail

[3] Long tail


是不是騙局,還得看操作實踐的人。但這個理論還是有一些實踐指導意義的,看一下現在的app store就很清楚了。

總的來說長尾理論是描述產品成多樣化,豐富化,個性化表現的一種動態形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被給予更多的選擇,人們也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品味。

下面給出長尾理論出現的大背景:

一、數字經濟的到來。電腦普及,互聯網的出現。

1. 我們被賦予了簡易的創造工具,大大降低了人們創作資源限制的門檻。而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工具時,人人也都願意作為一個創作者。這就為互聯網富饒內容、產品做了一個鋪墊。

2.互聯網無限的信息展示空間+幾乎零成本的展示空間。這就促進了大家更多地去創作內容。而在傳統行業中,以稀缺經濟為主導的運營理念中,有限的展示空間以及高的屯貨成本,都限制了大部分產品在市場中與用戶大面積地接觸。

3.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互聯網上通過第三方廣告盈利、信息服務差異化收費、交叉收費等盈利模式,使得互聯網呈現所看即所得的這個特點,從而也使互聯網聚集了大量的用戶。而這些大量的用戶又促使這個平台會有更多的內容產生,當然內容的產生者都會帶著不同的動機。

基於以上的因素使互聯網上產品呈多樣性,個性化的趨勢發展和增長。

二、各種過濾器的誕生。過濾器是使長尾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多樣性的產品產生了,過濾器用來連接產品和用戶需求,興趣。例如搜索引擎,推薦系統,篩選系統等。過濾器會根據不同的定義來幫用戶選出一些內容供用戶參考,而用戶作決策時又會查看群眾的評論。這時又扯到另外一個要點。

三、互聯網的及時互動交流以及口碑傳播方式。這是影響整個長尾動態運作的一個基本因素。從整體看,長尾是一個動態的現象,當某一個商品有更多的好評,搜索引擎,推薦系統更有可能會更多地推薦這樣的產品,從而產品會更有可能被更多人關注,從而這個產品也更有可能向長尾的左邊移動。

一個例子,從小雜貨店---大型超市---郵購----網購的演變就很好地說明了長尾理論的定義。大家也可以比較一下,在這些不同的場景下去買特定類別的東西,看看最後買到的東西會有什麼區別,以及整個購物體驗的區別。

另外對於@潘欣 的那句引用,也有些不同看法。 「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

根據作者說這句話的背景來看,「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是指在線下,由於展示空間有限,屯貨成本高等因素,市場人員必須進行事前過濾,所以就導致了很多商品不能真正被用戶接觸到。這裡「需求不旺」有很多的主觀推測,因為市場人員必須要進行「事前過濾」掉一些商品。那些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商品可能是這些商品沒有真正接觸到市場特定用戶群,也可能是區域性的銷量很少,但是互聯網分散式的存貨方式以及多區域的運貨方式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當這些產品獲得展示機會時,且在互聯網的過濾器作用下,這些產品中肯定會有那些被人們重視的,也許還會成為所屬類別的大熱門。

而利基市場我個人可能會理解成市場定位的概念,比如大家都賣牙膏,有雲南白藥,黑人健白,中華中草藥,假牙牙膏,小兒牙膏,老年人牙膏等,比如這個假牙牙膏我認為就是挖掘出來的一個利基市場,針對特定的用戶群體。如果從一個利基市場來看,它也存在一個微結構上的長尾,相比線下,這種長尾在互聯網上可以更好地體現。

所以說其實引用Chris Anderson的那句話和利基市場其實說的是不同的事情。

以上為個人一些觀點和理解,還望指正。


邊際效應是根據個人的需要規律總結而來,但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個體的需要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而逐漸變化的,從基礎的生理性需要逐漸追求高級的精神層次的需要。不是騙局,只是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在某些情況下並不成立,需要具體分析。

首先長尾理論大致講的是: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之後再重複接觸,體驗感受會越來越淡,一步步趨向乏味。這種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益遞減率」,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其更多地是啟發管理者進行有效的資金、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以獲取最大程度的回報。

少數情況下,邊際效應也有例外。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卻越高興;收藏家會在得到一套收藏品的最後一件時感到極大的滿足。


長尾理論對我們在面對多樣化需求時,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去處理這些需求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傳播、生產和營銷中的效率的提高正在改變可行商業模式的定義。

在面對紛繁的需求時我們可以從長尾的三大力量去考慮:普及生產工具,普及傳播工具,鏈接供給與需求。

如果我們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去自己生產,去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東西。這種模式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用戶需求太多,我們自然而然選擇熱門;第二熱門必然存在激烈競爭。如果從普及生產工具的角度去看,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生產者與消費者,讓消費者成為生產者。例如現在有很多開源的人工智慧平台。其實知乎也是一個提供了很好的表達個人觀點的工具,讓大家都成為了知識的生產者,所以知乎不會去完結一個問題,也不會去懸賞一個問題,因為這樣會破壞其長尾的生態。無法去滿足用戶對知識多樣性的需求。

從傳播的角度看,傳播工具是為了讓長尾上的每個點都發光發亮,讓人們可以輕易獲得他。像淘寶,天貓,噹噹都是以這種方式在多樣性需求中找到這種定位。其實知乎現在做的的知乎live就是這樣的一個定位。其實知乎也可以看做這樣一個定位,不過知乎是一個類似買方的平台,而live是一個類似賣方平台。

鏈接供給與需求更多的是幫助消費者去發現自己想要的,可以有搜索啊,推薦啊。這裡不知道為啥想到邏輯思維了。羅胖告訴你這本書好,解決的什麼問題。那為啥不能我遇到一個問題,你告訴我這本書解決的什麼問題呢?


個人覺得不是,

個人理解,長尾理論針對的是互聯網各項技術()滿足的當下產生的一個現象,單把一個品類尾部很多銷量小的產品拿出來,但是並沒有否定熱門,更沒有否定二八理論在傳統行業、傳統渠道的領導意義,所以也不是說企業只做長尾。數字產品降低了原來傳統行業實體庫存的積壓成本,不過佔了一小點伺服器容量,這種前提下,最大限度擴充一個品類中的產品,面對多樣化需求的顧客群體,無疑會有更多機會。

同時由於互聯網各項過濾器(篩選功能、搜索功能、排名功能)的使用,也加大了消費者獲取長尾產品的機會。

舉個最近的例子,我玩微博,只因大V突然發了一個短篇雞湯文,配圖一個動畫片,下面有人問這是什麼片,有人解答馬男波傑克,然後,,這部片就火了。其實並不是一部新片,可以說是一直存在於b站的一部並不知名的片子,也就是長尾中一個小小的產品,這其實也算是打造熱門吧,但是我也從彈幕里看到,好多人都是多年前就刷這部劇,只不過當時沒那麼流行。卻仍有一小部分群體鍾情於他。

能打造熱門當然好,但是畢竟不是所有產品都有機會,在不增加多少成本的前提下,能產生更大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即增加很多所謂的冷門吸引一個個小群體),或許,這就是長尾的價值。


以前有個新聞說,有個銀行專員利用數據漏洞,在每個用戶交易的時候,偷取了1分錢,最後形成了巨大的數額竊取,這算不算長尾?


最近業務發展碰到的一些問題,自己也在思考。

信息極其流通的情況下,大眾消費會呈現什麼局面?我認為是 贏家通吃 長尾 同時並存。

1. 同質化的產品,不存在第二,現在大家都在說消費升級,對價格敏感度降低,對品質敏感。 觀察到的基本上用戶只選第一,沒有第二生存的空間,因為信息極度流通,互聯網產品切換,不過是大拇指動一動,成本極低。所以,同樣做外賣,如果有player能做到各方面都讓用戶覺得比別家好那麼一點點, 那足矣使用戶倒戈,並忠誠於更好的體驗。 原來的28定律,可能變成19定律。 贏家通吃的時代

2. 物資的極大發達,信息的極度流通,使得小眾市場變為有利可圖,主要是輻射人群和地域無比寬廣,原本一家商家只能覆蓋本商圈的人群,現在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能覆蓋全國的人群。所以再小眾的需求,在廣闊的範圍內,也能聚齊絕對數量很大的人群,為這個小眾的產品服務買單。 這就是長尾的體現,和google廣告的本質一樣。 但是要吃到眾多小眾需求組成的長尾市場,必須符合幾個條件:位於信息搜索上游,例如搜索引擎和淘寶(就是一大商品搜索引擎),或者這些小眾細分市場有某些共同的特徵,能夠被整合且共存。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羅振宇 2017 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2014 年《財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里有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為什麼要振興東北,而不是放任它衰落?
滴滴打車燒錢10億提供免費打車,目的是什麼?
這次帝吧出征FB,有什麼商機?

TAG:商業 | 長尾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