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內地都是同一文化來源,為什麼到現代會產生那麼大的分歧?
我在香港雖然只有兩年,雖然不能 算深刻了解,最起碼算是有著內地人在港生活的直接經驗。
您說的中央還是以管制殖民地的心態管理香港,所以香港會有本土意識。---&>那為什麼這樣的本土意識沒有出現在同為宗主國的英國身上展現呢?---&>為什麼沒有那麼多人去歧視或者苛刻在香港的英國人呢?內地有一部分遊客素質低,以及很多新移民去領綜援,還有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事件,應該是香港人最苛刻內地的地方。這些苛刻,也許有您說的,被殖民統治帶來的本土思想的緣故,但是也不能否認很多港人的素質並沒有那麼深,他們稱我們為蝗蟲。什麼是蝗蟲,瘋搶糧食的低等生物。我說從這裡看出自大和優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香港人是自大和充滿優越感嗎?學生我在香港生活了兩年了。其間遇到過不問原因就是歧視內地人的港人,也遇到過對內地很感興趣,也去內地交換過的學生。遇到過聽到普通話就驟起眉頭的店員,也遇到過普通話有北京味兒的出租大叔。我想說的是,香港雖然不大,但是仍然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各種觀點各種理念並存乃至衝突都不奇怪。可是把香港人的苛刻歸為對中央殖民統治的不滿,未免顯得略失偏頗。---&>香港人的苛刻可以歸為對中央殖民統治的不滿嗎?一些歪論,並不是為了反對您。港中文大學有一個民調,港人對中國人這一稱號的認同度不足一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知不足十一。想想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因為歷史和意識形態的不同,竟然今天相互不認同到如此地步,真是不能不讓人痛心啊。 從這個問題而來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0834
(深坑慢填,感謝大家厚愛,但!未寫完呢!),暫時先寫到回歸前的。先寫完再看看能否提煉出來。感謝@王躍華 的邀請,還是那句話,我只代表我自己的看法。------------------------------------------------------------------------------------------------------------------------------------------------這個話題我也想了很久,最後我覺得中港矛盾最大的問題在於「尊重」。要找出這問題的答案或者可以先從這幾個問題出發。
- 香港是什麼時候和大陸本土分隔的?
- 本士意識的醒覺
- 英國人的統治
- 香港的中產階層形成
- 誰是香港人
- 現代香港多元文化形成
- 九七前的瘋狂,可怕的「大香港主義」。
但是為什麼中國收回香港後會發生這麼多的問題?我覺得需要從英國人做了什麼開始。
附圖:倫敦奧運中微妙的一幕。------------------------------------------------------------------------------------------------------------------------------------------------
正文:香港是中華文化近代史的其中一部份,在一系列的幸運下,香港曾經在某一段時間成為大中華區最繁華和自由的地方,令不少對政治冷感的人得到了一片避難所。在港英政府的自由放任的政策下,隨著時間的發展本士意識抬頭,香港人開始認同自己的身份並開始為此自豪。但為此自豪的同時誕了一種「大香港主義」。回歸後,隨著特區政府的管治失效,03年開始「進一步融合」,在中共「天朝主義」底下中港間的文化交流和沖突加深,尤其在08年奧運及世博之後。內地希望進一步同化香港的政策,與構成香港中產的香港「核心價值」有所沖突,中產之路不能再有效複製,下一代不能再沿他們父母所作的,據努力向上爬,在我看來這才是核心矛盾所在。
- 香港是什麼時候和大陸本土分隔的? 一九四九年之前,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中國人卻可以自由進出,全無限制。而且因為海、陸、空交通發達,事實上,來往香港處處通行無阻。但隨著中國大陸形勢急速變化,局勢已有不同。香港政府,在該年三月,將原來在馬來亞駐守的啹喀兵團,急調香港,協助防守任務,又擴充警隊,及建立香港防衛軍【1】。而且又實施《1949 年移民管制條例》,管制非本港人士來港,離港和在港活動,更實行「香港身份証」制度。同時亦在立法局通過《1949 年驅逐不良份子出境條例》【2】,等如關閉了向來敞開的自由港大門。令本來和中國大陸地理上相連的城市,有了限制出入的關卡,硬生生地把香港和中國本士,分割了出來。後來,香港市民形成「本士意識」,這一年的港府政治措施,實在是肇始的遠因。不過,把香港和中國大陸割離,在經濟上,對香港極有好處:香港馬上變成了中國資金的避難港。根據元邦建編著的《香港史略》所載﹕「8 月,廣州解放前夕,一批資金流入香港。11 日一天統計流入香港澳
英國人真正獲得香港人的尊重和認同,從而獲得施政的認受性,必需要從一個人開始說起。
這個人叫「麥理浩」。港英年代-麥理浩
外交官治港,現代香港之奠基者麥理浩
生平詳情:http://zh.wikipedia.org/zh-hk/%E9%BA%A5%E7%90%86%E6%B5%A9
大家可能未有聽過他,但是他做的事大家一定會聽過
房屋:
廉租房,新市鎮(大家比較熟悉的天水圍也屬於新市鎮)十年建屋計劃廉潔:
廉政公署ICAC教育:
九年免費教育醫療:
免費醫療
福利:
無條件的生果金(老人金)公援基建:
香港最大的水塘及加大引進東江水香港郊野公園的建設香港歷史建築交通:
地鐵第一次全港交通規劃及統籌
社會:
中文運動清潔香港運動地方行政改革由其是在他推動下的兩次社會動員──「清潔香港」和「撲滅暴力罪行」運動。跟之前殖民政府嘗試打造公共文化的工作有所不同的是,那兩次運動包括了推動社區參與及建立基層組織。限於殖民制度下封閉的政治空間,當時的港英政府並未有為港人提供一種實踐全面的、實在的公民權的可能;社會動員所強調的,只是市民的責任感,而在鼓勵市民參與的各種活動背後,也只是一種矮化的公民概念,但是從這裡逐步為香港人建立以香港為家的意識,令香港人的身份慢慢得到香港人自身的認同。
香港的主體-「中產階層」之崛起為何我這麼著墨在這位仁兄,正是因為構成香港主體的「中產階層」大多為六七十後(對香港中產素有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把他們這一個階層稱為第一代中產階層,他們的父母大多有強烈的政治立場(不是親國民黨就是共產黨。) 而正是因為強烈的政治立場而引起了不少沖突。
這批六、七十後出身的香港人(包括我老爸和老媽)及後憑著個人努力和香港發展機遇而獲得更佳生活條件,社會地位亦向上流。在他們求學時期,英國人教育雖然不鼓勵他們認識中國,但同一時間,英國人也毋須當時的莘莘學子學習愛英女皇,要對米字旗「感動」等等。
呂大樂分析,在那個大量形成中產的七十年代,對香港意味著三件事:一是經濟進入飛速發展期;二是社會因成立廉政公署日益走向公正、開放和廉潔;三是政府開始推行公屋、義務教育、新市鎮等系列民生政策。呂大樂正認為,這三大情況恰恰是一個社會大規模形成中產階級的必需土壤─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公正清廉和開放的社會,使多數人依靠自身努力改變命運成為可能。反之,愛國、鮮明的或左或右的政治立場,並不存在於中產對「成功」的詮釋。
事實上,連內地學者也明白香港中產有這樣的特點。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王建平,在其《社會變遷中香港中產階層的形成、特徵和啟示》
http://www.prolunwen.com/thread-83184-1-1.html一文中,正正指出「香港中產階級深受西方社會影響,成長過程中,他們參與建立了為開放社會所需要的價值和文化規範,包括公平競爭、流動的機會與開放的社會制度。」簡單來說,我嘗試將麥理浩之成功歸納為六點﹕
1.費邊社會主義﹕六七暴動的最大影響並非讓港英強政勵治,卻是加速它柔化管治,工黨的麥理浩推行福利社會,歷史教授陳明銶稱之為「港版費邊福利主義」﹔港人貧富差距拉窄,開始信奉漸進改革。
2.本土鳥籠民主﹕港英的代議政制雖不完全,但通過香港節等本土運動,以及宣傳對共產政權的恐懼,把激烈行動與當時象徵落後的共產黨掛鉤,港英不再成為社會不滿的對立面,反成了區內相對民主先進的政權。
3.行政吸納政治﹕港英把剛冒起的精英階層大舉吸納進建制,除了讓他們有參與權力的感覺,也製造了社會向上流動機制,通過塑造樣板「香港故事」,鞏固百姓對秩序的認同。
4.民間專業主義﹕港英賦予重視專業人士非政治化的身分,換取他們對制度背書,防範社會失序。港英並非不打壓異己,卻對異見專業人士籠絡,例如某紅色世家被安置於法律界顯赫位置,以示專業凌駕政治。
5.政府專業主義﹕公務員也被確立政治中立的身分,被相信凡事依循程序﹔警隊在六七後沒有擴權,反被大幅制衡,不再貪污,市民相信執法者是公事公辦的公僕,傾向服從權威。
6.教育上流假定﹕當時港人深信社會地位和教育掛鉤,港大畢業精英控制香港的現狀被合理化,這批畢業生成了既得利益者,至今在強化這神話。至於你信不信,反正上一代信了。
結果,香港催生了黃金一代,和平理性被建構為常態,從前的衝突便重構為古代歷史。根據童話故事,香港人世世代代和白馬王子、白雪公主、菠蘿油王子一起,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港英時代-彭定康政治家治港,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香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回歸之後-董建華
商人治港,建華七年回歸之後-曾任權
公務員治港,貪曾回歸之後-梁振英
黨員治港,粉紅香港有人憤怒,有人選擇懷緬,港英旗幟近年逐漸於大小遊行活動迅速冒起,坦白說,我不太了解」香港自治運動」何以用港英旗幟作為campaign banner,不過碰效在公民黨街站,聽到毛孟靜問遊行人士:覺得殖民地年代比較好請舉手,想肥彭返黎選特首請舉手。兩個問題上看來當時路段的遊行人士均取得一致共識 – Yes,97前的確比較好。「係香港人就拎支香港旗」,我自己也拿了一支。沒有懷緬是假的,港英年代就像當年跟你說分手的ex,在最好的時候結束,我們對這個ex便永遠停留在這最好的時候。如果香港沒有回歸過,其實現在的問題一樣可能會有,作為歐盟下英國的一個殖民地,我們可以獨善其身嗎?不過可以肯定,港英仍在的話依賴性會比現在少,沒有自由行,沒有CEPA,政府自然不能靠死金融地產。事實上當年港英政府攪海水化淡廠就是希望供水避免依賴內地(當年還未簽中英聯合聲明)。Anyway,回歸已成事實,我們可以懷緬,但亦只能向前看,改變現在所能改變的。(1) 黃南翔﹕《香港古今》「香港歷年大事記」(香港﹕奔馬出版社,1992 年),頁 355。(2) 元邦建﹕《香港史略》附錄香港歷史大事年表(香港﹕中流出版社,1995 年),頁 329 - 330。「天朝主義」「一國兩制」如果隨便聊聊,可參考阿城在「香港與清朝」一文中的調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60610/
你認為兩岸三地的人有什麼不一樣?
這倒不是一個大哉問,但也是個中哉問。問題是我有什麼資格回答我沒有深入過的香港、台灣?所以老老實實答以印象:大陸是共和國,台灣是民國,香港是清朝。 香港一八四零年由清朝租給英國,所以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沒有經歷過歷次政治運動,沒有經歷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習俗在保留上沒有過重大衝擊。中文偏緊,清朗,例如流行歌的詞中極難見到「的」字,律文中有時尚可見到「爾等居民」。新界婦女聽說還無繼承權。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隨四時運行帝力與我何有哉的民氣,所以是清朝。四九年兩百萬大陸人徙台灣,所以經歷過辛亥革命,沒經歷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台灣尚存一股民初革過帝制的命的民氣,也有因革命而來的憨氣,對東西洋依然有因革命而來的敬慕。管制文書用語里不見「的」,以示莊重,流行歌的詞里卻「的」來「的」去(「的」非常難唱,從周旋、白光到時下還沒哪個人唱好過,不妨設下「的」獎,治治歌詞里「的」的病),是民初以來的語體文風氣。 大陸經歷過辛亥革命,經歷過歷次運動鬧劇,高潮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果是民氣摧折殆盡,什麼都不信除了信邪,邪氣來真箇是天王老子也不怵,食到子時哪官丑時,不講信用卻個個言商業,投機倒把到至高境界是「宰熟」。流行歌呢?麻袋裝土豆兒,怎麼摸都有疙瘩,所以流行港台歌。我是大陸肚子里的蛔蟲,吃進來些什麼,到腸胃裡變成些什麼最清楚。過海關的時候,派上護照,清清楚楚印著七個燙金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深究一點,需進一步分析港英統治時期英國人培養、籠絡的那批社會精英及依附的管理體制;現時香港政改中精英主義民主和平民主義民主的交織爭鬥,以及經濟結構轉變背後的階級分化(如建制派/反對派所代表的基本盤)。
陳冠中寫過一篇「我們這一代香港人」,代表了香港中生代知識分子,對近半個世紀香港社會轉變的一種看法。http://www.douban.com/note/63009494/留港6年,說說我的看法吧~題主說的內地和香港是同一文化來源,其實如果論文化來源,那整個東北亞可能都是受漢文化影響的,包括日本,對中國古文化繼承可能更好,但是實際上日本和我們的關係怎麼樣呢,民眾間的情緒怎麼樣呢?文化相通,但是由於歷史和意識形態不同,是完全可以造成互相不認可,甚至是敵對的香港作為英殖民地期間,完全繼承了英國的政治、體制、司法等,所以完全適應的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民眾中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所以如果想讓這種情況逐漸減輕,不僅僅是促進民間的交流,更重要的就是內地要補缺與香港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內地的一線城市迎頭趕上,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兩地之間的問題
你確定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香港和內地是同一文化來源?
一切人為的歷史、政治、經濟因素最終都是一個地理因素,或者叫地域因素,人是自然的產物,受自然支配。
作為一個深圳人,家裡面有一半的人在香港的來回答一下你吧首先你說:「香港和內地都是同一文化來源,為什麼到現代會產生那麼大的分歧?」香港在被英國殖民統治了那麼久以後,同時又是一個極其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文化早就多元化了;但是內地從古到今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其文化還一直延傳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所以你說香港和內地都是同一文化來源,這根本就說不過去。然後看到你問題的補充:「香港人是自大和充滿優越感嗎?」一個大城市,特別是像香港這種國際大都市長大的人,看到內地這種「鄉下人」,自然會產生一種優越感,這沒有什麼問題,就類似於上海人都會覺得他們所在的城市是大都市,內地其他地方的人是鄉下人一樣,如果要說不排外的城市,我覺得最不會有這種歧視,包容性最大的城市是深圳(比起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我還記得深圳有一個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至於你說的:「香港人的苛刻可以歸為對中央殖民統治的不滿嗎?」這點無從考證,從我家人在港的華僑來看,他們從來沒有這點感覺,也從沒聽他們提過這一茬
同一媽生的孩子還有打架的時候那。
其實真覺得沒有分歧,一家人,大陸遊客到了香港吃個飯抱怨服務員來得晚,不夠殷勤,你在大陸飯館服務員來的早么?國營食堂大媽似的服務你怎麼不抱怨?香港人反感大陸人,北京人不也反感外地人嘛,都一樣,真的都一樣,都是國人的奴性文化
香港人早先受英國人統治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基因,改變了就是改變了,歷史不能重來,所以英國人的痕迹是抹不掉的,他們的思想與大陸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都是大中華文化圈成員,為什麼差距那麼大呢?
社會形態不同
香港人充其量,最認可的自己跟廣東人是同宗同祖,你說廣東人剔除經濟不說,在中國處於什麼地位呢?內地也不見得如何接受香港的文化呀,諾大一個廣東省,有多少人進來是融入當地的?還說廣州人不包容。你們有多少個來過廣東省的人,沒嘲笑過廣東人說的是鳥語?況且嶺南地區歷史上就離中原文化較遠,風俗習慣各異。
推薦閱讀:
※關於朝鮮的第六軍團兵變未遂事件有無詳細說法?
※窮是因為不努力嗎?
※為什麼韓國總統普遍都不得善終?
※鄉賢制度的優劣有哪些?
※在韓國和日本的駐軍的美國人是不是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