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就有的火器到了滿清卻沒有什麼發展呢?


其實並非沒有發展。

明代火炮多是直接引進西方的技術鑄造,但是真正裝配於部隊時已經到了晚明,當時明政府財政窘迫,沒錢造很多大炮,多為官員捐資鑄造,大多數官員對來自夷人的「奇技淫巧」都是不屑的態度。

與農民軍和清軍作戰的過程中,明政府倒是真製造了不少大炮,按現在的材料看,閩粵地區在從崇禎十年到明朝滅亡,大約有1000門的數量,但是這些大炮在戰場上表現不佳。一方面,當時「紅夷大炮」技術還不完善,非常不方便,擅長攻城和陣地戰,但是面對野戰很無力。另一方面,清軍繳獲了明軍大量的大炮,用於進攻明軍,明軍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技術和數量優勢。

清代初期還是很重視火器的,主要還是清初戰爭頻繁,中國古代最先進的火炮其實是1689年清廷鑄造之「永固大將軍」火炮。

但是,清朝滅掉三番,平定邊疆後,就覺得放眼海內再無敵手,自然就不再重視火炮的鑄造和研發了,其後清廷更是實行了非常嚴格的武器控制。

《兵志》記載,雍正後「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

其實這時候,西方的火器技術也並無太大改進。

1840年,英軍進攻中國的火炮,和當時中國之火炮在核心技術上並無太大差別,都是黑火藥前裝滑膛型的,但是中國當時的火炮技術較清初反而倒退了,射程、精度、機動性遠遠不如。

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西方已經使用上了先進的後膛線裝火器,更是把中國甩出八百里遠……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簡化又不太容易說清楚。猶豫再三,還是歸納簡單點說,論據我就不多列了。

火器實際上中國使用和發展都很早,真正列裝用于軍陣,至少可以推到北宋。在16世紀前,中國和歐洲火器發展程度幾乎一致,沒有太大差異。

但火器的發展,絕不是一個獨立項目,它需要多種學科的同步前進。首先是大工業體系,如涉及火藥發展的化學,金屬製造業的冶金和鍛造及一系列工藝技術的發展,細一點的話甚至需要包括車、銑、鑽床等加工工具發展等等在內。但最主要的還是數學、物理、化學等理論體系的同步發展。這點上,明朝晚期相對來說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一是不排斥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物理化學天文等等都比較大幅度的引進,政府也相對保持了鼓勵態度。二是軍隊也鼓勵從西方購買、學習、引進先進火器及製造技術及相關理論,甚至整支引進西方僱傭軍來對明軍進行訓練、列入編製投入戰鬥。

但遺憾的是,中國的現代科學體系的發展,在16世紀以後尤其是17世紀開始,明顯落後於西方,且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進程客觀上解決了發展火器所需要的工業基礎,大量工廠和作坊的出現對這一進程作用非常大。這也是18世紀西方火器便急劇領先於中國的最大原因。譬如後期歐洲火器使用的不是原始黑火藥,而中國依然使用黑火藥,在這種現狀下,即便火器質量有提高,性能也無法提高,如前所說,這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問題,需要綜合性的科技發展。

雖然我們無法假設明朝如果不滅亡是否會進入現代科學體系,但清朝入在客觀上確實打斷了明朝已經開始的西學東漸進程,使各學科最終未能真正進入現代科學體系,依然保留在以前原始狀態,這一點是無可諱言的。另外,清政府在平定天下以後,對武器尤其是火器管制是比較嚴厲的,大量的火器被封藏在武庫置於管制之下,如乾隆年的鎮壓大小金川,最後就是從北京武庫拉去火炮才解決了問題。

以上各種原因夾雜在一起,最終導致了到晚清我國依然處於比較原始的半冷兵器半准熱兵器狀態,無法與西方熱兵器部隊抗衡,整體軍事力量上處於極端落後狀態。


@王建雄 說的答案,已經很完備了。

我補充一點意見。(離題了,莫怪)

就軍隊行伍,其實不是單純地看「武器性能」先進與否?還有一個重要的數值,就是「整備率」。

你的一個師,滿編一萬兩千人,給國家報的,一萬兩千人的軍餉,可實際才八千人,你該配備八千支槍,可你實際才五千支,你的戰鬥配給,應該是五十發子彈,可真正下發的,一個人才有二十發。

火炮亦如是,一個師級部隊,該有多少山炮,馬炮,防空炮,迫擊炮,火箭炮,這都必需要有量的。

二戰時,國軍對日軍,日軍總能以一當百。很多後人,恥笑這些浴血保國的先烈英雄。說國軍不堪一擊。可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不見得日軍有多善戰,而是國軍的整備率,差到嚇人。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山西攻防戰時,坂垣征四郎,以三萬多人,正面強攻忻口,國軍防線二十萬人部隊,血戰二十多天,硬是把忻口給打穿了。憑的什麼?還不是坂垣手上的九十幾門火炮,幾無限制地彈藥仍應。

忻口防線主要是以晉軍為主,虛胖的軍閥部隊,所有的數值都是假的,尤其是武器的整備,幾乎是虛應其事的笑話。這種戰爭,國軍雖然還是苦守了二十多天,但,結果是必然的。

沒有高整備率的部隊,犧牲再多的軍人,也是徒然。

回過頭來說明朝,當年袁承煥戌邊,向朝廷要軍備,皇帝批了,官員去開庫房,這才發現所有的器械都爛成渣了,盔甲散碎,我記得史書記載,特別形容雨衣(估計是簑衣),稍觸即成薑粉……。

可想而知,送到前線的火炮,質量能差到什麼地步,如此整備,當然打不過勵經圖治的皇太極。

祟禎爛,說神宗吧,張居正任首輔,和抗倭的戚繼光,上下齊手,想盡辦法搞武器,等張居正一死,這事,反而成了他的罪狀之一,落個鞭屍下場。

可笑的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末也像明末了。像劉銘傳這樣的將軍,得在自己家鄉安徽,私設兵工廠,專為他任巡撫的台灣運送武器,只因朝廷不可靠,他赴台任職,明知道法國人蠢蠢欲動,跟老佛爺求援,老佛爺雲了點錢給他。就給錢,那器械在哪?你得自己想辦法。中國自古以來的將軍,哪一個不得自己想辦法,解決軍械補給?

為此,劉銘傳赴台前,還專門彎了一趟上海,置辦槍支去。就這,還能打贏孤拔的法國遠征軍,甚至把總司令孤拔給打死,葬在澎湖島上……。猶記當初讀中法戰史,看到先賢奮鬥之慘況,幾欲落淚。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軍隊爛,就爛在一個整備二字。


從科技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有點本末倒置。中國的技術都是實用主義的,需要為實際需求,特別是政治需求服務。清朝最重要的就是少數人的滿族統治漢族。滿漢矛盾一直存在,到清滅也是如此。火器是克制騎兵的存在,並且最重要的是火器成軍的訓練時間相比弓箭大幅縮短。如果火器大量存在,以漢族的人口,迅速成軍不成問題。像江南很多地方被滿族屠了城民間仇恨是很深的,如果當地士族獲得大量火器完全有可能起來推翻滿族。所以如何保證少數統治多數,騎兵優勢必須保持。滿族乾脆閉關鎖國連進口渠道也不給,更別說發展火器。故宮乾隆藏品里的葡萄牙火器都比清末咸豐時期清軍火器厲害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最終發展與否還是要看和當局的統治者的需求,至於後世被西方侵略是超過了中國古代的歷史經驗所知道的範疇,自然開國者不會考慮。


既然有樓上的專業回答了我就瞎掰幾句 小說 &<明朝那些事兒&>中看來的

明朝先進的火器是進口的,西班牙 還是義大利來著,很多都是人家船上用的,不過到明朝之後被改造了,說白了就是改進加仿製,總而言之就是不要把明朝的火器技術想的多牛差,


真正的原因是滿清為了和諧,維穩!!嚴禁發展火器。嚴禁漢族掌握火器部隊。 嚴禁研究火器,嚴禁漢族接觸火器。

這個問題,要從2個時代分別看。 一是明朝,一是滿清地獄時代。

在明朝,中華文化已經開始落後,但是,由於新聞有一定自由,民間老百姓雖然被禁錮。但是,知識階層,知識分子眼光還能有一定開闊的餘地。明朝本土的火器在當時已經發展到有一定成就,遇到了瓶頸,但是在吸收了外來的火器技術,接觸到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間接)等火炮技術之後進行了很好的學習和改進,發展到開花彈等相對先進的階段。

按照道理說,這樣的明軍不可能失敗。但是,由於明朝變態的文官制度,以文制武。包括火器的製造和分配,都是文官定額的貪污(往往是30%的固定比例)。導致在製造火器,尤其是製造 火槍的時候,悲慘的匠戶不得不把槍管越做越細,全然不能去考慮威力和質量。導致明軍士兵在使用的時候遇到極大問題。比如容易炸膛,射程不夠等危及生命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到明朝末期的時候,大量火器已經成為擺設,放在倉庫里無人使用了。明朝早期中期大量使用火器的情況不復存在。

其中,大漢奸袁崇煥在寧遠之戰的時候,擅自阻止老百姓撤退,最後導致無數老百姓被屠殺和掠走為奴。所謂用大炮「糜爛四五里」,鬼吹自己可能用大炮打死野豬皮努爾哈赤。別說那個時候大炮根本打不了那麼遠,關鍵是努爾哈赤8個月以後才死,期間還侵入攻擊朝鮮,蒙古等。 在類似戰鬥中,多次出現明軍自己被火炮炸死的情況。這樣的火器質量,加上使用者明軍士兵得不到任何軍餉,吃不飽,往往都要賣妻典女,明軍的火器威力根本無從發揮最後慘敗。 導致文化先進,科技先進的明朝,被滿清趁機毀滅。

愛國將領,抗清英雄毛文龍被袁崇煥悶殺後,手下的得力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掌握了大量火器,後來因為被文官逼得投降滿清,做了漢奸。他們帶去火器的部隊,對滿清正是雪中送炭。因為滿清缺乏攻堅利器,當三漢奸投降滿清後,滿清開始重視火器,甚至招募外國人幫助火器的製造和引進。至此,滿清開始真正裝備和使用火器。因為大炮原名是紅夷大炮,意思是國外引進。滿清對號入座,認為在罵自己,改名為了紅衣大炮。

在滿清入關後,把中國人屠殺到只剩下10分之1(屠殺包括各少數民族),就開始控制火器了。滿清部隊也開始急速衰敗。但是,當吳三桂起義反清,康熙小麻子又把漢奸綠營推了上去,雙方都很重視火器。本來吳三桂的軍隊前期非常順利,所向披靡。但是,因為吳三桂優秀的長子吳應熊被康熙小麻子殘害,吳三桂本人病死。二子無政治才能,才導致一敗塗地。經過這次起義以後,滿清也順便搞死了忠心的狗奴才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開始禁止火器。

但是康熙小麻子並沒有明說,而是通過二個時間來表面了自己的態度。一是把狗漢奸戴梓這個所謂的清朝「機關槍」發明者進行了流放。原因就是因為戴梓進獻了自己發明的所謂「機關槍」,讓康熙小麻子更加感到漢人掌握火器,更容易造反成功。 康熙小麻子嚴格限制了火器的研製,更不允許學習和使用。二是不允許在武舉中增加火器的考試項目。滿清大臣很清楚這樣的政治風向,所以滿清的火器發展基本就停止,開始倒退了。 到了臭名昭著的乾隆豬孫的時代,乾隆豬孫明確禁止發展火器,並且把提議在武舉考試中增加火器考試的官員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這下就更沒有人敢於研製和發展火器了。(註:所謂的清朝機關槍,完全是吹牛。滿清經常篡改歷史資料。所謂的戴梓版機關槍,是比一般的火槍好用點,但是和機關槍沒有什麼關係。國內經常恨不得看到別人的直升飛機,就說自己老早就有了,結果拿出來一看,是竹蜻蜓。)

順治鬼頭,康熙小麻子,雍正,乾隆豬孫,同時進行大量蚊子獄進行屠殺和殘害 ,到乾隆豬孫時期,已經頻率到每年3次,這樣的蚊子獄之下,再也沒有人敢搞什麼科技發明,什麼火器研究了。在整個滿清時代,當西方正是拿破崙、惠靈頓、納爾遜等黃金時期的時候,整個中國處於滿清的鐵蹄之下,再也沒有任何一項科技發明,再也沒有任何一個科技名人,再也沒有任何一點科技貢獻。在這樣的情況下,火器發明和研製不過是水中花,無本之木,成為了天方夜譚。以至於當後來中英戰爭時期,火炮聲居然把當時的滿清軍隊嚇得屁滾尿流,因為沒有聽過那麼大的響啊。

到了清末,左宗棠在西北作戰時從一處明代炮台挖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類似的是,太平天國也挖出過不少明朝的火器和炮彈。

至此,我們看出,其實明朝的火器,並沒有完全落後。處於開始落後,但是還可以仿製的階段,還可以追趕的階段。 到滿清地獄時期,經過長期的大屠殺,長期的蚊子獄,使得科技在中國大地已經斷絕。同時滿清奴隸主,為了自己的統治,禁止任何科技發明,也禁止火器的研發和學習使用等,所以,明朝就有的火器到了清朝不僅是沒有什麼發展,反而是大倒退,徹底的廢了。


馬嘎爾尼訪華時雙方的火器差距並未大的如此懸殊

當年福康安看了英國的火槍表演之後,很看不上,說有沒有都沒有關係。因為你的火槍發射,速度太慢,裝彈很慢,騎兵一衝就打散了。

福康安打遍天下,在尼泊爾,緬甸都見識過火炮火槍的威力,他會不明白么.馬戛爾尼衛隊以密集隊列方式進行的火器操演,實際上也折射出當時火器發展在裝填速度和攻擊威力上仍顯不足——裝備滑膛槍的步兵必須排成特定的縱深隊形,才能保證火力的持續與打擊效果(其有效射程和殺傷力此時可能還趕不上東方民族的複合弓騎射哩,上文中所舉英尼戰爭的例子就很能說明這一點)。而這在弓馬嫻熟、用兵自如的福康安眼中,英國人簡直就是一群「不懂兵法」的傻瓜,沒準他還會心想:「哼,等上了戰場誰給你充足時間裝填火藥?誰跟你正面死磕?老子的部隊一迂迴就能把你們全滅了!」

火繩槍與燧發槍比較,缺點是雙方如忽然遭遇,火繩槍打第一槍的時候會吃虧。但由於火繩點燃後可持續燃燒2小時,裝葯後只要按下龍頭扳機就可發射,燧發槍還多了個扣動擊錘的環節,因此火繩槍實際上比燧發槍的總體射速要快。

如持續作戰,燧發槍會比較麻煩,因為燧發槍很多時候打六七發子彈就會有一發死火,如自由射擊還好,及時發現更換火面,但如是隊列齊射,則死火了都不知道,還連續裝彈,那後面的就都打不響了。

清軍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又因清軍制式火槍精確度比英軍的更差,放起來只能是隊列射擊。所以燧發槍中國不是沒有,只是一直不配給訓練素質差的基層士兵使用。


首要原因是清軍入關後,對這類明代留下的技術從政策上全面封禁,以防漢人造反。

其次,明軍是衛所屯田的兵制,各省各府調兵相互分開,後勤也完全不像今天一樣從上到下一條通道。尤其是像火器這種,銃身與火藥還有彈丸都是分開供給,因此要完全裝備一支火銃神機營,對於當時極其落後的後勤體系來說,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上所說的軍需後勤問題,受此牽制之下,在各軍配備哪怕只有一個火銃營的兵力,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明軍後期只有京營有一個獨立的 「神機營」 。

再者,古代帝王對於火藥這種響聲極大的 「禁物」 多有忌諱,管理控制也極嚴,私造私運火藥等同謀反,這也從客觀上阻礙了作坊獲得火藥來進行新式火器的研發。

國家制度的更新跟不上,技術更新再快也毫無用處。


明人重炮,清人重馬,中共重兵卒……


不是沒發展,是發展的太慢,清朝正規軍普遍裝備火器,無論是清朝統一中國,還是康雍乾連續百年的領土擴張,火器都是其重要的獲勝手段,無論是在尼泊爾,還是在台灣,新疆,清軍比起對手的很大優勢就是裝備大量火器,從實心大炮到火槍。

18世紀末,歐洲開始走向工業文明,而十全老頭之後大清邊境上河晏海清,對付拿農具作戰的白蓮教,已有的火器足夠用,實際上馬嘎爾尼訪華時雙方的火器差距並未大的如此懸殊,但到了鴉片戰爭時,英國依託先進的工業能力在火器裝備上完全甩開了清軍。

工業化文明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軍事管理與訓練的劃時代變革,比如只拿單發步槍的現代解放軍一個團,放到同樣用單發步槍的民國,基本上橫著走。比如二鴉的時候憎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基本上被英屬印度騎兵接近零傷亡的代價團滅。即使一鴉,二鴉,大清裝備了最先進的武器照樣被秒。

例子又不是沒有,甲午戰爭大清精銳陸軍拿著一水德國造結果被小日本的山田破槍從三韓趕到遼西。


為什麼有人說,戰爭能夠促進科技發展呢,這句話是對的,因為相比承平時期,戰爭對於技術革新的需求更迫切,需求,才是刺激科技進步的源動力

蒸汽機這種東西,其實在古希臘就有了,不過當時被當做開關神廟裝神弄鬼的道具而已,可是直到17世紀,巴比式,塞萊斯式樣,紐科門式和我們最熟悉的瓦特式等等一系列對蒸汽機的改進方法開始誕生,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人權意識覺醒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資本家迫切尋找一類新型的生產力工具代替人工,如果沒有這方面需求,估計蒸汽機的命運幾百年也就只能這樣了。

雜交水稻這種東西,最早核心理論也是1963年美國人發明的,之後卻一直無人問津,但在當時中國面臨糧食危機期間,袁隆平克服萬難,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

舉上面兩個例子,無非是想論證我之前的觀點,需求,才是刺激技術進步的源動力,國家承平,不會有人想整軍備戰,國家面臨危機,才會促進一系列的科技革新

仔細想想,明朝有自己摸索出什麼科研成果嗎?除了除了山寨貨,還是山寨貨

神機槍炮法,永樂八年,從越南學來的,鳥銃,被倭寇打從倭寇那學來的,弗朗機,被西班牙打從西班牙學來的,唯一有點區別的是紅衣大炮,從英國沉船獨角獸號上撿來的

後期開展的一系列西學東漸,採購西洋大炮,這難道是主動嗎?這些不過是用來應對國內大大小小的起義戰爭,蒙古,後金,扶大明之將傾

可以說,明朝也沒有真正「主動」研究過什麼,也沒學習哪些,無非是重複吃虧,學習的過程,搭著西方科技進步的順風車。

清朝前期面對的國際環境,荷蘭人被打跑了,西班牙人盤伏在馬六甲,大小金川准格爾菜雞,有點技術含量的沙俄和越南{不要小看越南,越南是當時東南亞最先接觸西方近代軍事訓練的}也被艱難打敗,稱之為打遍東亞無敵手也不為過

在這種國際環境下,技術的發展沒什麼意義,發展軍備數量才是王道,從順治時期開始布設漢軍火器營,到雍正十年 火器裝備率已經突破70%,要說發展,這也是一種發展

要說滿人領導不思進取?那也不見得,看看人在鴉片戰爭和鴉片戰爭後的表現吧

據奧特隆尼的《對華作戰記》回憶

成百箱的火槍和刺刀以及手槍被運進天朝的武庫,據估計僅在1841年10月到1842年1月間,便有不下於500至600門銅鐵火炮被運往中國

說清廷怎麼怎麼只會賣國求榮,可人家被抽了一樣會知恥後勇,各地鄉紳一樣積極仿製,研製火器,火藥,甚至火箭

面對技術,其實明清都是一個樣,朱元璋看到元大都的自動報時水晶刻漏,認為沒用就給砸了,被人抽了,也不會一味的不思進取,而是積極武備,擴軍備戰。中國沒有一個朝代會刻意想故步自封,它只是缺少個進步的動力而已


明末火器大發展,是戰爭的刺激作用,這種發展一直延續到了清初康熙年,康熙年,一直在很積極的改進火器,尤其是火炮炮車,及火炮輕便化。

但是,清中後期,火器技術就整個進入停頓及開倒車的狀態了,關於這個,網上有各種論證,原因我們不討論。只說結果。

到1840年一鴉時,清軍的火器製造及使用水準,已經低於明末戰爭時期。

比如火藥的配方方面,在硝硫碳三者比例配方上,明末是最科學的,接近一鴉英軍水平(當然製造工藝差得遠),清軍的配方硝多,而且配製非常粗糙,英軍繳獲了大批清軍火藥,全給倒了。再比如,明末明軍火炮已經有定裝火藥,並用簡單數學物理計算火炮發射,到了一鴉時,清軍炮手全憑經驗,所以出現了廈門之戰前,清軍吹說可以一炮製敵,那是因為清軍炮台火炮沒有科學的炮車,無法調整火炮的俯仰度。

@汗青 提到工業體系,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當時已經進入初級工業化時代,清,依然是傳統手工業時代。

打個比方,在明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火器製造,就像兩個三年級學生,叫小明這個有幾個數學不會作,於是他拿了小歐的作業本看了看,然後恍然,哦,原來是這麼作的,然後他學的這種辦法就會自己作數學題,而且馬上會舉一反三。

可是到了小清同學,他還是小學三年級,人小歐都初三年級了,你再拿著初三的數學題來作,已經不是你抖個機靈,山寨一下就會作的。。。。。

我再舉例,一鴉戰爭中,因為戰爭逼迫,全國研究火器成風,然後有個勤奮的地方官弄了不少英軍的火藥,然後自己反覆研發,終於自己造出了一批精製火藥,裝在清軍自己的鳥銃上,威力大增,藥力及遠。這個研究成果還被皇帝稱讚。

然後呢?然並卵!!!

因為當時的英國在火藥的製造上,從硝硫的提純到碾制混合,曬,粒化等,在數學化學物理學科的支持下,用半機械化的製造流程。而大清呢,比如硝石的提純,還是用明末的辦法,白蘿蔔和牛油等配方提純,火藥用石滾碾細……在這種全憑手工工匠工藝製造的大環境下,你根本無法大批量,廉價的生產性能穩定,質量統一的火藥!!


明朝那些都是進口的,漢人發明的話怎麼會叫「弗朗機」,要感謝就感謝大航海時代吧。至於清朝,人家也進口了,「紅夷」,倒是沒槍,因為那時候都是破鳥銃,不實用的,站城樓上守城,或者向西方那樣排好陣一波波放還可以,但這些都不佔的話誰還用啊?清從來是攻勢,不守城。至於排排站打槍槍這種事,打春秋年間這規矩就廢了~


上面汗青已經說的很好了,就是因為滿清入關打斷了中國東學西漸過程。補充下明朝東學西漸成果:

以下為明朝士大夫和西方傳教士所翻譯的一些西方書籍,有的是用拉丁文和羅馬文寫成的。

《測量法義》《表度說》《泰西水法》《幾何原本》《同文算指》《乾坤體義》《圓容較義》《天問略》《職外方紀》《遠鏡說》《寰有詮》《名理探》《主制群征》《寰宇始末》《五緯歷指》《性學粗述》《坤輿格致(礦冶全書)》《建築十書》《數學札記》《各種精巧的機械裝置》《原本》《測量全義》《天體運行論》《哥白尼天文學概要》 《地中海航海術》《比例規解》《地球表周與其直徑的關係》《宇宙儀》《皮埃爾、勒孔特發明陸、海雙用幾何天文測輻儀製造與用法》《磁石測量法》《神功催吐葯》《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鹽度、漲落潮海流流動因果實論》《遠西奇器圖說》《泰西人身說概》《人身圖說》《西國記法》《性學觕述》《崇禎曆書約》《物理小識》《數度衍》《泰西水法序》《旋韻圖》《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資》《學歷小辯》《日月星晷式》《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


最根本的原因,在當時的科技環境下,火器並不比冷兵器來的有效。普遍視之為:奇巧淫技。

Ps:在明末戰爭中,清軍面對過明軍的火器部隊,結果是明軍一敗塗地。慘不忍睹的命中,極其低下的射程,慢的令人髮指的射擊頻率相比冷兵器並沒有明顯優勢。


清朝自認滿洲鐵騎天下第一,什麼火器都是狗屁,還發展毛火器;有點類似日本自認皇軍武運長久,槍法無敵不需要機關槍是一個道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沒有乾貨,抖個機靈


先來看一段皮影戲吧

我也算是做過火器的人,哪年元宵做了一個兔子燈,結果因為蠟燭座沒設計好,出門沒幾步就著火了.================第二年元宵復刻兔子燈的分割線================


從明朝中後期有一段時間,西方的火器技術大量出入中國,之後,西方的火器也沒有突破性進展,所以滿清也就沒有進展了。



推薦閱讀:

明朝中後期皇帝無能,政治黑暗,為什麼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
為什麼滿清不拆了紫禁城重建,或者拆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呢?
臨國公李來亨奮戰至死是什麼原因?
怎麼評價明憲宗?
解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TAG:明朝 | 清朝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