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成果不被保護,也無法保護的現實環境下,從事設計事業的人可以依靠什麼成長起來?


感謝邀請,就本身一點經驗分享一些想法:

現實環境的殘酷險惡似乎跟生存與否比較有絕對的關係。但另一方面,對設計來說,越險惡的環境似乎能出現越好的設計。

台灣的唱片、書籍封面設計過去10-15年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相對於韓國的平面設計跟影劇遊戲的互動來說。

大部份的情況下,戶、消費者的選擇是保護「設計成果」最好的武器。市場甚至可能是你最好的守護者。

法律、專利、社群制約、不見得在不同的經濟體有成熟、立即的功用。(經濟體大致上是指:Hollywood跟L.A. 的digital agencies, 在XX地區的XX設計相關業界等...)

要保護設計成果,可能有以下事情發生...

想想一夕之間...

... 身為設計主管, 所有設計軟體、字體都要購買、甚至對於花時間了解、拜訪、請教律師都有所恐懼...

... 身為設計師,什麼都要考牌、偏偏出題的都沒做過設計...

... 市場架構被打亂,要花多久才能回復?(同一條街20公尺上出現10家一樣的紅茶店)

... 甚至Path Facebook的timeline, Zynga最近跟那個啥Tower的....

(保護設計是否適用在各種不同的設計上,也是一個好問題...)

誰能真的保護你、你的團隊的設計成果?抑或是你要保護的設計成果是什麼?我想每個領域跟團隊都應該有自己的討論與想法...

用戶、消費者的選擇可能基於需求而不是該設計好不好、原創與否、品牌情感等…有時他們對於品牌的忠誠的培養都是一種不可及的奢侈。

換句話說,了解、適應或掌握大環境的變化是讓設計師成長的另一種方式。

事實上… 相對於以往,近年從事設計事業的人可以依靠更多管道、更多元成長。很難說現在環境比較以前糟。比較亂倒是。

多管道:

... 以往權威、上到下、線性、封閉沒有選擇的知識傳輸現在已經到了被逼著要改變的時候,比方說 ibook author, lynda.com, skillshare.com, wiki…等

現在資訊的分析、選讀、總結是新的自學能力指標,而分享、交流與協作是現在設計師必備的成長方式。至於社群…就看是哪個領域、地域、文化以及有沒有推手。坦白說,試著寫一篇知乎的回答,也可以讓你學到很多。

多元:

... 以前,學平面設計就要從美工、藝術指導…這樣的路子「發展」,現在可以自行出版作品集、策展、創建有意思的文創小品牌、圖文書甚至自成媒體發起某種活動與潮流。包式國際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發。另有新茶網的轉變與某位本地設計師說"Design for start up"也是多元化很好的例子。

這樣的變化自有優缺點:

… 缺點是業界、學者都需要時間反應這些變化、更別提就業中的個人會無所適從。(TED對這些變化比較主動,邀請大家分享點子,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對話與分享」平台,而非先發明什麼科技…)

… 優點是作設計不再只看重美術能力,相對的溝通、說故事、協作能力終於被看重甚至新的社群價值的產生。當然更資深的設計師們,可能又是不太一樣的成長方式。

物競天擇,從變化中演化與成長。

如果從事交互與用戶體驗設計,自學與熱情是成長的基礎、定期與社群分享交流、打造好的團隊文化都是成長的好方法,最簡單的成長方式還是把產品、項目做好,多質疑自己,多請教他人、用自己的角度看清設計的本質。


不知道你說的設計指的是哪方面的設計,我所知道家居產品行業的設計是沒有辦法指望保護的,與其用那個精力去保護,還不如多做點新設計。要成長,最好的依靠就是商業環境,有商家把設計師的作品轉為商品,既可以獲得金錢上的回報,看到大家使用自己的設計也能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抄襲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大家對首發還是更關注的。設計師抱團作戰而不是單打獨鬥會解決掉很多問題。家居產品設計師請與我聯繫^_^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工業設計的發展史也是建築設計的發展史?
各大音樂平台有哪些好看的封面?
室內設計師怎麼樣提高cad平面布局能力?
如何用ps或ai做出這種字體效果?
服裝(服飾)的款式設計,布料花紋(底紋),印刷圖案可以通過什麼法律手段進行保護?

TAG:設計 | 設計師 | 知識產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