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學作品對一個人有什麼影響?


之所以文學作品的影響不容易被發現,是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就已經被影響。能寫出經久流傳的文學作品的作家他的思想和認知必然是超出其同時代的人,其作品也會具有跨越時空的能力。

量變引起質變,看一兩本文學作品或許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看多了就會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看法和鑒賞力。我覺得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力其實還挺大的。

通過看文學作品會體驗到沒體驗過的生活,經歷未曾經歷的事情,去到從未去到的國度,文學作品帶你回到無法經歷的過去和尚未體驗的未來。在文學的世界裡和作者的思維進行碰撞,帶給自己有限的經驗、認知以新的活力。看文學作品會激發自己的許多想像,真正看進去了,是會與書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的,會想像自己就在當時那個時代,心中久久回蕩著書中那個時代描繪的故事,看完書也久久不能自拔(個人感受,太入戲了……經常把書中的情景帶到生活中)。

(可能情感豐富的人更容易入戲一點,首先你必須抱著容納一切的態度去吸收包容理解作者的觀念。要是帶著排斥的心理,估計什麼都是看不進去的。)


 小時候最愛背的,總是那幾句家喻戶曉的唐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或者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的時候不知其意,只覺得朗朗上口。時常趁父母和鄰居都在的時候,搖頭晃腦,字正腔圓地背上幾句。因為大人的微笑而心裡愈發得意,於是便更愛了這唐詩。現在想來,這算是最早的文學啟蒙了。心裡只是朦朦朧朧對文學對了一點不一樣的體味。

  十歲左右,被父母要求背誦《長恨歌》。詩如其名,又長又令人痛恨。整首詩中意思明白曉暢的不過最後四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後來隨著背了更多的古典篇章,心裡原本的一團朦朧變得日發清晰。春夏秋冬,雨雪風霜,煙雨江南,塞上風光,什麼樣的景都是心頭百味;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小說,怎麼樣的文都是愛不釋手。從哪些泛黃的故紙堆里,穿著金縷鞋,插著流雲簪的深宮妃嬪姍姍走過,坐在高高的金鑾殿的驕傲的天子微微頜首,還有金榜題名的才子們在長安洛陽提筆成詩。竟不曾想過,千百年前,會有人這樣生活過。

  然而這樣的生活,彷彿是古代女子額前的黃金花鈿。是精巧的,閃耀的,更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

  然而另一種生活已經浮現在眼前。

  賞花泛舟,賦詩飲酒。吹笛弄簫,靜心書畫。登上山之巔,靜靜看眼前雲海蒼茫。走到海之角,對著明月舉杯怡然自得。這些,隱藏在《詩經》《漢賦》中,來自於唐詩宋詞中,然後漸漸消逝在明清小說中,隱沒在歷史的洪流里。

  上了大學之後也開始讀外國小說。外國小說中,也絕不乏精彩絕倫的著作。《茶花女》,《奇風歲月》……。只是畢竟隔了語言一道牆,很難準確地領會文字的精妙,更不用提隱藏的深意。只是發現,在廣闊世界的那一端,構圖清淡的水墨畫被色彩強烈的油畫所代替,綿綿不絕的絲竹之音被氣勢恢宏的交響樂所取代,一切都被改寫成另外的一種版本,讓人悵然若失。於是還是將一本本的世界名著束之高閣,轉而又拿起桌上的《詩經》。

  很難說,文學對我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它只是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你的生活設想。總是在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之後,你才會發現與之前的自己有多不同。

  走的文學路,就是你的人生路。

  之前只喜歡那些艷麗多情的詞句,而此中含義永遠是似懂非懂。「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覺得這樣的詞才稱得上是佳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也被這樣的詩句感動得幾乎潸然淚下。慢慢也開始讀那些豪放的詩詞,「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想像著這樣的心態也絕非常人能比。然而現在記住的,總是那些詞句讀起來清淡無味,卻意義深遠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遍又一遍地讀,直到自己越來越心平氣和。

  我目前走過的人生路也大抵如此。一路走下去,艷陽高照,雨過天晴,發現了朗朗青天,看見了名川大山。現在的生活雖然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波折,然而只要閉上眼睛,就又能看到自己彷彿到過水之湄,走過山之巔,靜靜地看雲霧環繞。

  在國外生活了一段時間,很久都不再接觸中國古典文學了。彷彿之前在國內的生活像是一個夢,恍恍惚惚如此不真實。生活中見不到四方四正的廟宇,精緻曼妙的刺繡,過年過節的對聯燈籠,這些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看不見詩詞中同樣的景,也就沒有相似的情可以抒發。

  現在在德國生活,心裡極愛那在陽光下鑽石一樣閃耀的萊茵河和博登湖,還有泛著金綠顏色的青草。經常可以花上半天的時間,什麼都不幹,只是靜靜地坐在河邊,看白色的飛鳥飛過,水中的鴛鴦上岸覓食。或者是躺在柔軟的草上,看著碧藍的天。

  這樣的時候,偶爾掠過心頭的,只是極少的外國名句,比如,「天空不留痕迹,然而我已經飛過。」或者看到梧桐樹葉滿地的分叉小路,想到曾經似乎背過這麼一句,「樹林里有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一條,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

  躺在草地上閉上眼睛慢慢地想,原來文學的世界,也必須是有現實世界的依託的。這兩個世界看似毫無關係,如此對立,然而其實又分外的統一。只是文學的世界是詩話了的世界,眼前所有的不美的事物都被加了一層紗。也許有一天,這樣的文學世界也就會在心裡慢慢地消失。

  然而有一天,在奧地利的某個小鎮遊玩,本來是想看青綠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水,卻因為起了一點霧,只能看清近處的景象。看到湖水,看到在國外十分不多見的柳樹,還有天空上的一輪明月。突然之間,「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一下湧入腦海。

  於是才發現,原來自己潛意識裡一直記得這樣的文學世界。即使讀了再多的歌德,雪萊,伍爾弗,心裡總是沒有認同感的。漸漸明白熱愛文學的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然而無論怎樣,這樣的世界總是相對狹小的。它和你的過去緊密聯繫,時常影響著你的現在,而未來,也一定和它息息相關。而文學之於我,就是那從小就住在心裡的唐詩宋詞。

  我不由得鼻尖酸澀。然而心中又如此歡喜,為著自己的兩個世界的重新統一,也為了自己深愛多年的文學。


讀完契訶夫的《變色龍》後,我就感到我可能永遠也不會像奧楚蔑洛夫那樣勢力,或者偶爾勢力了一下,過後也會因為想起契訶夫的小說而臉紅。文學對我的影響莫過於此。


沒有深刻的感悟那顯然是因為樓主閱歷不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太少。所以平時可以多注意分析別人的情感和行為模式,用小說家的眼光看待生活。

此外還要讀一些心理分析類和社會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著作,有益於你從多角度理解文學作品。

最後我要提醒一句:即便是作家或吃文藝飯的,讀文學作品對人的文學修養提高也是因人而異的。首先你指的「文學修養」應該不是文學知識的熟悉掌握,也不是詩歌、小說的寫作技巧和創作能力,而是內在的氣質修養。這種修養的提高本質是從心入手的改變人精神面貌的訓練。如果幼年時家庭沒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父母言傳身教的熏染,後天光買兩本書看看就思忖著能改變氣質了——世界上哪有這麼便宜的買賣?至於量變引起質變不能一概而論:古來禪修打坐參話頭的用功修佛者可謂不少,也不是個個都能悟道的。可見要達到這個」質變「,似乎還有別的工夫要做。


質感.或是說,培養出你的氣性.


無法分辨真假,因為總把現實的謊言想得太過複雜。


讀書分兩種,第一種是帶有功利性質的去讀書,第二種則完全出於喜愛。但是如果讀完一本書就立刻想要從書里得到些什麼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許多事情需要量得累計,讀書也是一樣。樓主還是順其自然吧。


之前在優米看到一篇龍應台的文章《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作者認為「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原文見http://zhichang.umiwi.com/2011/1020/44060.shtml


之前在成府路的豆瓣書店看到這麼一句話,讀書即生活。其實,看某些書本身應該只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應太多在意其有多少產出。讀完一個文學作品是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一個人的品性修養和內涵都是這麼潤物細無聲地積澱起來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老話就是這麼說的。另外,一個喜歡讀文學作品的人和一個不愛讀的人比起來,某些方面的思維維度也是不同的,當然這也因人而已。感悟的深淺主要還是跟自己涉世的多少和作品本身有關係吧!


給你看待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閱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緩慢而深刻,可能讀了一本書你看不到有什麼好處,但是在我們的整個歲月里,卻像是流沙一樣緩緩滲透。


除了現實中的蠅營狗苟,我的心中還嚮往著星辰大海。


文學作品是使用文字對真實或想像的一種生活的描述。閱讀文學作品,你可以學習如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生活。至於感悟,就要看你讀到了怎樣的生活了。如果閱讀與自己的生活有相似之處,你或許可以從中感受到你願意追求什麼,願意放棄什麼。如果書中的生活很遙遠,你也可以知道自己擁有的生活只是眾多可能的一種。

也有一些故事只是為了製造情緒,讓人感受到希望感受到的情緒。


愛上讀書以後,你就不會在乎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閱讀只是選擇殺時間的一種方式

相同的時間你可以選擇 【掃地】 或者 【發獃】或者【吃零食】或者【睡覺】等等

但是你沒有用寶貴的時間做別的事 你選擇了閱讀 是希望它馬上像上述事件一樣給你回報

【掃地】←地變乾淨了

【發獃】←精神壓力得到稍微的緩解 恢復體力

【吃零食】←肚子變飽

【睡覺】←生命機體得到休息

往地上滴了一滴水 然後大聲喊 我沒看見海!

往地上灌了一池子水 然後大聲喊 我還是沒看見海!

所以以上我想表達的意思是 很多人也許會跟題主一樣 通過閱讀想要迫切地提高某種實際的應用能力

今天種了稻子明天希望有收成

閱讀對人的影響應該說是潛移默化的 所以很同意樓上各位的回復意見

而我之所以要嘮嘮叨叨打這麼一大段話 是因為

我認為題主迫切想知道的 並非是閱讀能給人帶來什麼影響

而是 【需要多久】才能享受到閱讀帶給我的別人說過的這些好處

而我的建議是

【不要帶著某種目的】去讀書

閱讀是件令人高興的事 選擇了同一時間段沒有做的別的事而是花在了閱讀上 並沒有浪費寶貴的人生 閱讀也不僅僅局限於大部分人首推的經典文學名著啊 之類的 什麼作品都可以涉獵一點 然後挑自己喜歡的種類多看看 看自己不喜歡的生澀的作品是很痛苦的 不需要勉強自己做這樣的事 讀一些市井一些的感動的小故事也好 看一看古代詩詞名人軼話的發生背景也好 文學都是來源於生活 高於生活的文字創作 我小時候就拿著一本我奶奶退休辦發的一本《老年人》的刊物看得津津有味 除了有專門的街道里尊老愛幼的人物特輯 還有一些文化猜謎對對聯什麼的 從小也是什麼作品逮著書就看 除了念書期間語文考試從不複習都完全都不用擔心之外 也因為從書中讀到的做人做事的方式給我的生活和事業以及人際交往方面很大的幫助 所以一直都保持著閱讀的習慣 以上是個人經驗 希望對您有幫助


非常同意樓上有幾位的話。。

閱讀是一種緩慢的積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這種影響深刻而不自覺,自然而然地發生。可總在某些時刻你會感受到因為閱讀帶來的你與他人、與自己的不同。


個人讀書的經驗,小時候愛看文學類作品,後來覺得那沒用,但現在又開始看。原因有以下幾點:

1、訓練自己掌控文字的能力。文學作品本身的語言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就如《圍城》中,錢老的各種精妙比喻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大量閱讀會潛移默化地訓練自己掌控文字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好處就不用多說了。

2、學習生活技巧。這裡的生活技巧是廣義的。如,閱讀《水滸傳》,從宋江身上學到如何管理,從吳用身上學到如何計謀;閱讀《紅樓夢》,也許能教會你如何泡妞。

3、加深生命體驗。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說,每個人都能從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中獲得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它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它源自於你個人的生命體驗,因此是對你生命體驗的加深。換句話說,閱讀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是閱讀自己的人生。

好像就這些吧,什麼時候再想到別的再添上。


小時候很喜歡讀書,因為這能打發無聊的時間,畢竟部隊里除了我也沒有其他小盆友。。。而且還不讓亂跑。。。高中後認為這是無用的愛好就放棄了(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大學重拾書本是因為著名的雞湯—大學要多讀書,於是就又陷進去了。。個人認為這只是萬千消遣方式的一種。。


讀書就是跟朋友聊,只不過這個朋友經過了時代的淘汰後留下來公認的博學、機智、智慧、博愛。


可能是現在大一 生活還算安逸

看多了文學作品嘛 嗯 最近在看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 講生死講生活……什麼都講的散文 我現在就是覺得看多了文學作品,尤其是這樣能和自己產生強烈的共鳴的書籍(其實大部分散文詩歌因為自己代入感太強,共鳴都挺強烈的) ,就會陷入一種對未來有些可以稱之為悲觀的態度。

看透了很多的,然後覺得時光就那麼走啊走,剩下的只有回憶了,還不如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

比如,現在想和前男友去北方看雪,就在頭腦裡面想啊想,想很多很美好的畫面,就這樣,我自己一個人當作那些事情真的發生了。

我也不知道這樣好不好對不對,自己覺得,可能有點逃避現實吧。總是活在想像里,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相處就會少一些參與感,感覺有一點脫離群體吧。

……………… 想像的……很好啊 不費力又比現實美好很多


推薦閱讀:

別的國家有沒有所謂的【文革】?
如何評價林少華翻譯的《人的失格》?
有哪些關於「魔法」的故事?
如何從中國文學的角度評價鄭淵潔?
語言學與文學的關係是什麼?

TAG:閱讀 | 文學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