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期文明為什麼一般都採用君主制度?

是為了便於管理還是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就中國先秦時期來說,魏特夫在《東方專制主義》中提出的「治水社會」是比較完整的理論,對早期極權力量形成的解釋還是很有說服力的。魏特夫的觀點很大一部分是基於「治水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當時的生產方式及其衍生出的統治形式來說明極權力量根深蒂固、堅不可摧的原因。

魏特夫無論是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論證角度都比較新穎,雖然後世對此說法不一,「治水社會」這種解釋至少能提供早期社會制度研究的另一種思路。

摘抄一段導論里的概括:

「這種社會形態主要起源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在這類地區,只有當人們利用灌溉,必要時利用治水的辦法來克服供水的不足和不調時,農業生產才能順利地和有效地維持下去。這樣的工程時刻需要大規模的協作,這樣的協作反過來需要紀律、從屬關係和強有力的領導。」


相比水患我覺得戰爭是更普遍的原因。

集權制度是戰爭第一需要。哪怕是今天的現代化軍隊,也沒有什麼民主可談,服從永遠是第一位的,堅強的軍隊需要集權,需要絕對權威。堅強的執行,可以讓險招變成奇招,沒有執行,最好的戰術也同於廢紙。

戰爭才是關係早期人類生存的第一大事。原始的小部族漸漸擴張就必然要與其他部族爭奪資源,戰爭可能是唯一解決方式,今天,你能想像釣魚島問題和平解決嗎?

原始部族沒有專職軍隊,換句話說全民皆兵,那部族的日常組織方式,就是戰時軍事組織方式。權力不夠集中的一方,往往指揮不協調,不能爆發所有戰力,調動所有資源;相反集權的部族,往往可以不惜一切,戰勝對手,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少部分人換取對方更大損失,分權的一方很難做到。

這樣便有了自然選擇,優勝劣汰,那些組織不夠強大的部族,被打敗或被殺,或淪為奴隸,再或被驅趕到更加貧瘠的地方,剩下的便是軍隊化的高度集權的部族。

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以百萬級的人口,長期威脅擁有千萬級人口的中原王朝,甚至屢次入主中原。重要的原因在於,牧人可以牽走自己的牛馬,游牧民族的大汗可以容易的調動全部子民,而為了來年的收成,中原的皇帝不能輕易讓農民離開土地,造成皇帝的集權能力弱於大汗,無法調動更多資源。

這種淘汰直到近代,集權制度表現出他對個人創造力,社會進步強烈阻礙作用後,才被逆轉。


重要技術世襲,祖傳秘方,那上層建築不如此不放心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個君主制度?

指的是王政制度(例如羅馬建城到第四任國王),還是後來的羅馬帝國之後?

如果指的是王政制度,我覺得是國王負責祭祀,並且王政制度下,國王不一定是世襲的

如果是羅馬帝國之後的話,我覺得是分封制度和教會的影響,具體如何.....沒有學過關於分封制度的沒法回答

如果是中國的話,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從禪讓轉為世襲制度然後令國王獲得政治權力.......

波斯的話,我更不清楚了


如果是談早期文明,

一開始是民主選舉。這和動物世界很像,因為打仗、遷徙、尋找食物都需要領袖。

後來是禪讓。老的領袖年紀大了,指派自己認可的人繼續當領袖。

後來是才是世襲。老的領袖快死了,指派自己後代做領袖。

後來是君主制。君主憑自己的能力掃平周圍以後,建立了大型的國家。

後來是君權神授。宗教出現了,為了鞏固領袖地位,領袖能力被神話,宗教領袖也具有了領導人們的能力。

宗教國家出現了,宗教領袖就是國家領袖,信徒就是國民。

一部分國家誰也打不贏誰,變成了分封制。大家都是國王,和平相處,偶爾結盟欺負弱小,有一個君主地位比其它國王略高,但只是象徵性的,作為這個集團的代表跟外界接觸。

分封制的國家被和平演變,就是君主立憲制。保留君主的顏面,限制君主的權力。

君主制的國家被暴力推翻,造反的人如果自己想當君主,就還是君主制。

被人民暴力推翻以後,帶領民眾的人決定走共和制,建立了執政黨,是一黨執政政權。

有的小國家因為被鄰居大國殖民或者欺辱,戰爭勝利以後就都團結起來,發展成後來的聯邦制。

聯邦制的各個城邦或州之間,互相勾心鬥角,誰也不服誰,各自拉攏盟友,最後變成兩派,打了一個內戰以後,誕生了兩黨執政政權。上台政黨的領袖是總統,各個黨一起組成議會限制總統權力。

當人們對兩個黨派的行為都失去信心以後,新的民間黨派出現,多黨執政開始了。

未來什麼情況,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一說書講笑話的。


簡單說,由一個大流氓,鎮住無數小流氓,免於無休止的流血紛爭。

如果沒有猴王,猴山將會怎樣?每個動物園飼養員都知道答案是什麼。


盧梭《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詳細的論述了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劉暢回答的很精到,事實上韋伯也是這麼寫的。

韋伯認為,即使是中國這種地域廣大地貌複雜的國家,中央政府也只需要管好兩樣東西就可以了,治水和祭祀。自然界天然可以被人類利用灌溉的河流非常少,所以能治水者往往會受到人民的尊崇,自然地成為人們的君主,比如大禹。

另外在古代水庫建設不完全的技術條件下,降雨是一種非常必須的農業生產條件。皇帝的另一個來源是大祭司,如果連年乾旱,人們會對這位大祭司失去信心。中國曆朝歷代的王朝更替被歷史書寫為君主的殘暴無道,但事實上除了那些繁榮朝代的君主以外,大部分皇帝花不了幾個錢,他們大部分在城市徵稅和運用財政。很多時候王朝的崩潰只是因為氣候不好,連年乾旱,皇帝又沒有存糧可以救濟。

但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孔子心目中的君臣關係和天地倫常,最終演變成超越自然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最終因為董仲舒而被皇帝所竊取,導致中國皇帝的統治要比其他王國穩固的多。


在當時一個物質條件落後


社會文化生活極其單調的年代,人們沒有所謂的法律意識


均屬人治社會,早期的禪讓制都是開明君主希望通過將權力交由能勝任擔當此位的人


因而君主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早期人類文明的象徵


並為後來的法治社會提供了基礎和借鑒。


其實最早部落時期不但沒有君主,而且男女基本是平等的。

之所以出現等級制度是人類從自然採摘者轉化為生產者後,物質資源極大地豐富,人口快速增長,群落間的戰爭也越來越頻繁,於是出現了社會分工,一部份人成為了資源的管理者,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階級也因此而慢慢形成。


君主制的起源非常早,幾乎可以看作和人類進化同時發生的。

包括現代社會的總統制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君主制的發展,即君主的產生方式由血源改為選舉、任期由終身改為一屆。

君主制的本質是群體由某個人來領導大家。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早期的人類產生了各種各種的小的社會形態,某中有君主制的部落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和戰鬥能力,經過自然的生存考驗和人類之間的戰爭,君主制這種社會組織方式就深深的嵌入到人類文明當中。

舉個例子,在古代草原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部落以一種極為鬆散的方式閑居在某條河的附近,然後在某一天被另外一個部落的英雄發現,然後這位英雄帶著自己部落的人很快就輕鬆的擊改了他們,然後這位英雄就成了君主。


我覺得道理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

在早期只有君主制才利於國家的發展。

君主制代表什麼? 代表了 絕對的執行力! 如果國家發布希么政策,君主制的國家就可以馬上執行,執行力100%, 但如果是什麼民主的國家,就有人跳出來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就會變的很拖拉。先不說這個政策OK不。 如果行最好了。就算不行也給後輩人留下了失敗的經驗。人類不就是在失敗中成長的么?

當然在現在還是民主的國家最好啦。哈哈


君主治,讓我想到以前,中國,有天子和臣民,民為子,雖然沒有說爹這個詞,但是想來,還是很多人想當爹吧,當你當爹的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你當爹教育你兒子,比你當兒子聽你爹教育你強了


說不出什麼學界大v們的高大上理論,自己覺得這是很自然的選擇,你見過動物界有民主制的嗎?早期君主,一般來講是真強悍,和異族打起來都是衝鋒在前的,不像後來這些金三胖們是吹出來的,那時國家規模也小,靠君主個人的能力就能把大傢伙的吃飯問題很好的解決了,分配機制雖然君主拿大頭,但風險也是最大的,大夥分得少點,還沒話語權,但不操心,風險小,權衡下來還是划算的。就比如狗吧,跟著人混了幾萬年,沒狼自由吧,多數時候吃殘羹吧,可狗的種群數量不知是狼的多少倍,生存和發展才是硬道理呀


我覺得可以這麼理解,狼群里總有一個頭領,他們是動物。沒有想那麼多,就覺得他比其他狼都強壯都聰明,跟著他便有肉吃,所以他就是狼群霸主,享有絕對的權利。人類早期文明亦可與此類比,人們不懂得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民生,要麼因為懼怕要麼因為敬仰要麼覺得與己無關要麼覺得聽他的就會給自己好處,只為了生存。

當一人一旦享受到如此優待後,自然希望這一制度得以延續,而後也有無數英雄草莽前赴後繼的去爭奪權利的最巔峰。

這便就有了集所有權利於一身的君主制,雖改朝換代也經久不衰的君主制。


暴力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

暴力並不等於不納諫和專治(個人的生存體驗而改進的細節和方法更能夠快速的融入實踐中)

在生存謀略採用先人的方法,我們需要的是合作與執行。生存中發現一個好的模式,我們想的不是去改進而且開發

我們需要英雄更需要神的指引


簡而言之,由於交通條件限制了一個政權有效管理範圍的擴大,而為了生存一個國家缺必須佔有更多資源,於是需要一個象徵來代表國家作為效忠對象,這個象徵就是君主,所以說「朕即國家」


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

勝者為長,長則猶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以上三句分別出自《封建論》《白虎通》和《呂氏春秋》

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小部落通過生產力發展,形成大部落;大部落內部通過競爭,推舉出部落首領;在部落首領的帶領下,大部落互相攻伐,最終吞併,最終形成早期國家。沒有力量的部落首領被淘汰了,剩下的一個部落首領就是勢力最強大的人,在贏家通吃原則下,便成了君主。周圍又有不少跟著首領一路征伐,最終獲得大批財富的人,便成了將軍大臣。。。。原來的君主衰弱後,將軍大臣便會取而代之,為了保證自己統治的權威性和正當性,便會自立為君主。

圍繞在強者身邊,並奉強者為主,這是弱者的生存法則,也是習慣。


什麼問題,,,早期誰說是君主制,,,,明明是軍事民主制,,,那個裡面的國王只是翻譯過來是國王,本身的詞義和漢語國王有區別


這是一個不成立的問題。

隨便說兩個:

古希臘的雅典

雅典民主是一種公民自治,但它與現代民主制度的差異仍然是巨大的。首先,雅典民主的參與權並非如現代基於居民, 阿提卡的女性被認為是不完整的人,奴隸被認為是物品,不算人;其次,由於制度的不完善,它的政府的效率非常低。政治家們為了名利經常借演講互相詆毀,選民的民意會受在劇場中上演的政治諷刺戲劇的巨大影響都是無法忽視的事實。

[1]

然而由於參與權有無的劃分與經濟上的階層無關,因此雅典民主的選民參與程度在那個時代來說已經非常高。這種制度為希臘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羅馬

羅馬的人口分為兩個階級,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其縮寫是著名的SPQR):羅馬人民包含所有羅馬公民和不是元老院成員的人,例如平民及無產階級。透過百人會議,部族會議,以及平民會議,羅馬人民獲得了國內既定的權力。不同於普遍的看法,元老院不屬於立法機構,元老院的議決不過是對法律訴訟的建議,在本質上不是法律。立法實權已授予給上述的幾個會議,它們不但奉行元老院的建議,也負責選舉城市的行政官員。

儘管如此,元老院在羅馬的政體中還是握有可觀的職權(auctoritas)。身為羅馬的化身,這個官方團體負責派遣及接待代表城市的使者,指派官員去管理公共土地(包括行省的省長),指揮軍隊以及分配公共資金。元老院也有任命城市執政官或在戰爭等緊急狀態下提名獨裁官的權力。在共和國的晚期,元老院透過依靠元老院議決捍衛共和(senatus consultum de republica defendenda),達到了避免獨裁官任命的目的。這議決宣布戒嚴法,以及給執政官權力去「留心著共和應該不受到傷害」(take care that the Republic should come to no harm),根據西塞羅的第一次反喀提林(In Catilinam)演說。

元老院運作,像百人會議與部族會議,但有別於平民會議,是受到宗教約束的。它只能在獻祭的神殿開會,通常在霍斯提里烏斯會所(新年第一天的慶典,是在邱比德神殿,戰爭會議則在柏洛娜神殿召開),之後會議只能夠在祈禱禮,獻祭,及占卜舉行之後進行。元老院每天只能在日出與日落之間開會,而且不能在其它會議進行時開會。


題主,你是想問君主世襲制吧?就其權力邊界,現在的美國也可以理解為君主制。


君權神授

那時候沒秩序,平等管理誰也不會服誰,要有個神的代言人


推薦閱讀:

日本年輕人在社交網路也使用敬語,為什麼這種「民族性社會規範」會在線上延續?
貧富懸殊是社會的必然現象嗎?
中國女性離異後經濟水平普遍下降,而男性經濟水平反而上升,這種說法是否有數據支持?
如何評價「按鬧分配」制度?
地域黑的人什麼心理?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TAG:政治 |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文明 |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