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海土著來滬一定不能錯過的平民美食有哪些?

本問題已被收錄至 撰寫你的知乎「城市手冊」 活動,更多活動詳情請點擊查看。


大菜就不推薦了,身為上海人,倒是沒怎麼在家門以外吃過本幫菜,所以就不推薦本幫菜餐館了。說說小點心吧。

1.紅寶石的奶油小方是極品的甜點。紅寶石蛋糕店在上海開了不少家,來上海的時候可以用下大眾點評找任何一家,不用買別的,就買奶油小方。一盒兩塊13塊錢左右吧(最近買都是拉卡,所以有點忘記價格了),純動物奶油的口感是難以形容的(有知友說已經不是純動物奶油了,殘念),總之就是好吃到恨不得把勺子都吞下去。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網用戶a沈)

2.生煎:上海的傳統生煎有這麼幾個要點:

首先,上海生煎是捏合部位朝下放在鐵板上的,這和一些大型餐廳的做法相反。這麼做能夠讓相對較厚的麵疙瘩變成焦脆的生煎底,使口味更好;

其次,感謝各位提醒,上海正宗的生煎是發麵或者半發麵的。

其三,上海生煎的內部是有很多湯汁的,但絕不能通過大量添加肉皮凍的方法來製造湯汁(小楊生煎就是這樣,口味初嘗不錯,但是膩死人)。

說了那麼多,上海最好吃的生煎在哪裡呢?就是這裡:

舒蔡記(雲南中路店)電話,地址,價格,營業時間(圖)-上海

非常破、非常髒的一家店。但是真的好吃。生煎好吃,菜飯也好吃。還可以跟打菜飯的阿姨搭訕讓她多加一點,或者要焦一點的。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用戶cheesequake)

3.糕團餅點:請注意,機場里買的各種「酥」,上海人從來不吃的好嗎!這些玩意兒我至少在20個城市見過,都被包裝成當地特產,唯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沉甸甸的壓份量而已。

如果想嘗一下上海糕團的話,可以去南京東路步行街(基本上去旅遊的人都會去吧)買沈大成(南京東路浙江路口)的糕團,條頭糕、糍毛團都是絕品,每年吃青團的時候也可以試試青團,味道也不錯。

PS:感謝提醒,差點忘了雙釀團——一個糰子里能吃到豆沙和黑洋酥(芝麻豬油)兩種餡料,還是很棒的。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用戶小囤囤)

4.鮮肉月餅:需要單獨列出來講的食物。上海人一到中秋,必定會排隊去買鮮肉月餅。我的不少北方朋友都能接受雲腿月餅,但是鮮肉餡的月餅可能很難接受。不過如果是在中秋前後,不吃一下鮮肉月餅,就真的不算來了上海。

鮮肉月餅為什麼要排隊買?原因很簡單,它的餡料汁水充盈,而皮卻不是「雙皮」(有一類雙皮包子,就是在餡外麵包一層死面,死面外面再包一層發麵,這樣做出來的包子汁水很多,而且不會滲漏到麵皮里),因此無法抵擋汁水的滲透。鮮肉月餅的皮是以酥取勝的,一旦滲透了汁液,就會導致皮不好吃,餡料無味。所以,必須在剛出爐的時候吃才是最好的。

在上海,值得吃的鮮肉月餅包括淮海路上的光明邨大酒店、長春食品商店,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有一味「榨菜鮮肉月餅」,味道也是很棒。

買鮮肉月餅的時候請注意,二流店裡剛出爐的月餅,味道好於一流店裡放久了的。

上一張自己家裡做的鮮肉月餅:

#4月7日更新:

5.國際飯店甜點:作為甜食控居然忘了這個,真是罪過罪過。國際飯店側門有一個賣烘焙點心的小門市部,這裡出產上海最好吃的蝴蝶酥。

這裡的蝴蝶酥,關鍵是用料考究地道,感覺隔著袋子也能聞到濃重的黃油味道;口感香脆酥鬆就不用說,關鍵是蝴蝶酥做得夠大,臉一樣大的蝴蝶酥就問你們怕不怕!

蝴蝶酥大,帶來的好處就是烘烤均勻而且鬆脆。我自家做過半隻手掌大小的蝴蝶酥,口味很棒,但因為太小的關係,很容易烘烤得太硬,而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則是恰到好處,既不會因為太硬而失去口感,也不會因為太軟太脆而斷成兩截。

(圖片來自點評用戶一一yiyiyi)

#4月10日更新:

6.炸豬排

@Mary 同學提醒得是,炸豬排是必須要提一下的。

說實話,一開始沒提炸豬排是因為對上海人來說,炸豬排已經變成一味家常菜,似乎沒有特別值得說的地方。快20年前,上海女人潘虹曾經演過一部叫做《走過冬天的女人》,女主角落魄之際就開始賣炸豬排,居然生意紅火,而敲大排的場景也成了經典。

上海的炸豬排,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脫胎於西餐當中的維也納炸牛排。19世紀,西餐開始在上海流行,但一方面牛肉偏貴難以獲取,另一方面中國人更習慣吃豬肉,於是西餐廳便將牛排化成豬排。這其中,又以德大西餐館的炸豬排最為有名,而上海炸豬排「裹麵包糠、蘸辣醬油」的格式,也來自德大西餐館。

正宗上海炸豬排,最關鍵的要點是敲,用松肉錘或者刀背多次敲擊之後,能將一塊豬排敲到原來的一倍大小。豬排變薄的同時,也變得更加松嫩可口。麵包糠是必須的,經濟困難的時候,哪怕用餅乾屑,也要在豬排外面裹一層。

炸豬排的另一個靈魂就是辣醬油。事實上辣醬油並不是醬油,而且也不太辣(PS:關於辣醬油的來源,中文網路上幾乎普遍認為是起源自印度,被英國人帶回英國後發揚光大;而維基英文版上則稱辣醬油是一種希臘——羅馬式調味汁,是由英國人發明的,只是在產品廣告和宣傳中以訛傳訛,稱這種醬汁是由英國人在印度發現後,回到英國重新調配複製出的)。

個人覺得,辣醬油蘸油炸食品絕對是享受,清爽的口感讓它能很好地中和豬排的油膩。

(圖片來自點評用戶小寶愛芝士)

不過,我目前最推崇的炸豬排,並不是傳統的麵包糠炸豬排,而是威海路延安中路交界處一家上海館子的炸豬排。這家叫「小實惠」的小飯店,炸豬排真是一絕。豬排不用麵包糠,而是裹漿入油鍋,顏色較一般的炸豬排為深,口感更甜潤,同樣也蘸辣醬油吃。

(圖片來自點評用戶海上花的故事)

順便,說到炸豬排,就不得不提鮮得來。15年前,鮮得來的排骨年糕還是我的最愛之一。豬排炸過,配上嫩滑的年糕,澆上湯汁,再配一碗髮菜羹,又吃得飽,又吃得好。

可是現在,雁盪路的那家鮮得來,是「東西難吃+量少+服務態度差」的典範。至於現在街邊的所謂排骨年糕,完全不正宗。

正宗的鮮得來在雲南南路上還能找到,排骨年糕和炸鵪鶉相當有水準,但是服務和環境嘛,國營老店你懂的。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baby-zoo)

#4月19日更行:

7.早點:

上海的早點「四大金剛」分別是大餅、油條、豆漿、粢飯。大餅就是燒餅,無餡,但是餅內有味道;通常有甜咸兩種,鹹的是蔥油或者香蔥豬油為內核,甜的就是糖心。

油條全國各地都有,上海人一般喜歡用油條蘸醬油吃。

豆漿也是全國都有,具體到上海這邊有這幾種吃法:

甜漿:豆漿加糖(上海人不吃甜豆花,後文分解;)

咸漿:豆漿中加鹽、醬油、醋等,豆漿立刻結為絮狀,再加油條段、紫菜、蔥花、蝦皮等。

粢飯:最常見的吃法是包油條,現在也有包肉鬆包鹹蛋黃等等的,不過不算是傳統上海風味。

在這裡我要著重講的是這兩個早點:

米飯餅:印象里應該是這麼寫的,但是老輩人通常稱之為"mi fe bing",而上海話的米飯通常讀作「mi ve」。

米飯餅是一種吃起來非常暖心的食物,用大米製作成的米漿在鐵板上烘製而成。靠鐵板的部位略帶焦香,而白色部分則十分軟糯,略帶大米的微酸香氣和甜味。

(以上是拍得比較好看的米飯餅)

(以上是拍得不好但是相對更好吃的米飯餅,可以看到整個餅面都烘透了)

粢飯糕:粢飯糕是小孩子最喜歡的食物。與粢飯不同,粢飯糕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粳米。唯一和粢飯相類似的是,粢飯糕中的米也不磨漿,而是原粒壓成糕坯,下油鍋炸。粢飯糕通常在調味時略帶鹹味,炸制出來之後,外表酥脆(小時候經常咬倒牙),裡面極為濕潤,是每次吃都不惜燙傷嘴也要大口大口吃掉的美食。

除此之外,下沙燒賣也是很有名的點心,不過我個人不甚喜歡,覺得一來太油,二來肉味不太好(也可能是我吃的那家比較不正宗。但是,考慮到我當天餓得不行,這種情況下都不好吃,也許可以證明確實不怎麼樣)。總之,下沙燒賣是用筍丁、肉糜做餡,區別於上海大多數燒賣用糯米、肉丁做餡。

插播下沙土著@二蛋同學的介紹:
下沙燒賣請買下沙車站下來的德持燒賣,那才是正宗下沙燒賣…而且是季節賣的…至於掛著下沙燒賣招牌的燒賣店是假的哦…作為下沙土著告訴你的…

豆花:

豆花和豆漿是不同的,更接近於北方人說的豆腐腦。上海人吃豆花,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甜黨是異端;

2.打鹵是異端,豆花豈能勾芡;

3.調味用醬油、蔥花、香菜、辣油(不用辣椒醬)、蝦皮、紫菜

4.吃熱不吃冷

所以鮮芋仙你為什麼要在上海做豆花……

(上圖應該算比較正宗的上海豆花,但是醬油湯色似乎過深了一點)

老虎腳爪:

這是一種小孩子都不愛吃的點心,原因是口味淡。長大了之後,我才知道老虎腳爪慢慢嚼著的回味有多棒,可是現在已經幾乎找不到這種單純、原始的點心了。

老虎腳爪得名於其形象,基本上長得就像個老虎爪子。做法也很簡單,發酵後的麵糰刷上一層糖,直接扔到烘大餅的爐子里,烘透就能吃。和大餅層層起酥不同,老虎腳爪是實心的,沒餡料,也沒有口味層次,只有淡淡的烘烤之後的面香和若有若無的甜味。

老虎腳爪起源於江蘇鹽城(也是我的籍貫地),隨鹽城移民流傳到上海,蘇州等地也有,但浙江就見得比較少了。在江蘇,老虎腳爪基本是當饃吃的,不調味,配合口味重的湯作為主食。而在上海,則更多當點心吃。據說老虎腳爪好消化,所以適合胃病患者吃。

PS:樓下評論中炸出很多鹽城人。這種食物在鹽城被稱為「金剛臍」,應該和長相也有關係。

8.小籠:

想了很久要不要把小籠放進來。首先,我個人認為城隍廟的小籠是不怎麼好吃的;其次,我在小籠方面是純正的無錫黨,覺得無錫小籠比南翔小籠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至於蟹粉小籠,我個人不愛吃蟹,所以也無興趣。

但是再一想,小籠還是得寫。

上海小籠和蘇州湯包、無錫小籠等理論上同出一源,都是死面薄皮,湯汁豐富。區別在於:

無錫小籠餡料加糖、加醬油;

蘇州小籠不放糖,加醬油;

上海小籠糖和醬油都不放。

總體而言,我個人還是偏愛無錫小籠,但是小時候老爸經常帶我去家裡附近的「白玉蘭」吃東西,那裡做的正統上海小籠我也是很愛的。小籠首重一個清字,雖然是肉餡多湯汁,但是絕不會是肉皮凍熬出來的濃湯,而是如水一般的清湯;肉餡也毫不油膩,一口咬上去吸掉湯汁,配著鎮江醋,吃的就是一個清爽。

通常小籠都要用小餛飩來配,小餛飩里肉餡星星點點,基本就是筷子頭一點。但是湯頭卻很有說頭,最好是用熬白又熬清的骨湯,配紫菜、蔥花、蝦皮、蛋皮絲,這一碗小餛飩與其說是點心,不如說是湯水。

(圖片來自點評,正宗小籠下面都是竹篾,墊紙的是異端)

(圖片來自網路,這碗里沒有蝦皮,差評)

#4月21日更新:

9.蟹殼黃

蟹殼黃,其實裡面沒有蟹也沒有黃(當然也有傳說中的蟹粉蟹殼黃,但是我口福不夠,從沒吃過)。之所以叫蟹殼黃,是因為長得跟蟹斗很像,而且烘烤完之後金黃香脆,顏色也像出鍋的大閘蟹。

以口感和形象來說,蟹殼黃和傳統的上海大餅有很多類似之處,比如都是豬油起酥,都是沾滿芝麻,都是大餅爐里烘烤出來的。

但是具體來說,蟹殼黃個子更小,更香脆,裡面能放的東西也更多。從長相來看,蟹殼黃小小墩墩的,更像是小點心而非飽腹的早餐;從內容來說,蟹殼黃里可以有餡,素的芝麻豆沙,葷的鮮肉蝦仁,都可以往裡裝。

在上海,現在最容易吃到比較正宗蟹殼黃的地方,就是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順便,王家沙的蘿蔔絲餅、榨菜鮮肉麻球味道也很不錯,路過的話不妨一試。

10.油墩子

我兒時最愛的路邊攤食物之一。主要是因為便宜,而且又是油炸的,符合小孩子的口感。

通常,賣油墩子的都是老奶奶,推著小車,一口油鍋燒得滾燙,車上一盆臭豆腐乾,一盆蘿蔔絲,一盆加了蔥花、香菜的麵漿。做油墩子用的是一種特殊的長柄勺子:

熱勺子里先淋一層麵漿,用筷子夾上一大坨蘿蔔絲,再澆一層麵漿,把蘿蔔絲蓋住,接著就下油鍋。一會兒工夫,油墩子定型了,老奶奶手一抖,自然脫模,一個油墩子就在油鍋里載沉載浮。

出來之後的成品是這樣的:

外婆曾經跟我說起,她小時候在城隍廟吃油墩子,上面整整一隻大蝦。我從沒見過這樣的油墩子,在我的想像中,那隻蝦隨著她的一次次描述越變越大,最後差不多是這樣:

恩,差不多就是這樣。

#7月29日更新:

(圖片來自昵圖網)

好多人民群眾的呼聲我都聽到了,所以今天來寫寫白斬雞。在我小時候,吃一頓白斬雞是相當不錯的體驗,畢竟是紮實的一頓肉呢。

白斬雞得美味之處主要在於滑嫩鮮美,尤其是雞皮。作為白斬雞的精華,雞皮是否脆嫩是白斬雞的關鍵。另一大關鍵是雞骨,真正到火候的白斬雞,骨頭裡一定帶血,但肉一定是全熟的。

類似白斬雞的做法在中國南方有不少,新加坡的名美食海南雞飯的雞也大同小異。上海的白斬雞之所以好吃,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雞種獨特,名曰三黃雞。即毛喙足皆黃;其二是火工獨特,先在沸水中反覆拎上拎下,再入冰水定型淬火,接著轉小火,保持水溫微開的狀態把雞肉燜上十五分鐘,最後再入冰水。

白斬雞的吃法通常是配一碗澆上醬油的雞粥,白斬雞店裡通常也有雞骨醬面等其他點心,以及各種雞爪雞內臟雞頭雞屁股售賣。

現在在上海,最有名的白斬雞自然是小紹興,雲南路上那家可以一去,國營老店服務態度可想而知,價錢也比較辣手,但是出品有保證;此外,振鼎雞是平價白斬雞的典範,我個人也比較喜歡,但是振鼎雞為了追求鮮嫩和快速,雞肉往往不夠熟,是個問題。

事實上,白斬雞這個業態論客單價不低,論口味嫌單調,論格調又上不去,所以專營的白斬雞店,這兩年越來越少,不得不說是種遺憾。

歡迎來我的值乎向我提問。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二維碼自動識別)


Ms.Bu覺得上海的平民美食大多沉澱在弄堂之中的或是街邊不起眼的小店裡,老手藝人把人間煙火做到食物里的風味,才叫靈!

其中,還有百年老店作為電影場景被拍到《色戒》中喲,猜猜是哪家店呢?

▲圖自SKIP

樓上的小夥伴們回答的都很棒,Ms.Bu再做一些補充,這些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是最貴的,但就性價比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並且十分有上海風味,都是嗲到心窩裡的平民美食喲!

PS:下文中標註的價格是對應美食的價格,有區間的表示種類可能不同,比如:冷麵有三絲澆頭的,還有鱔絲澆頭等等,價格就差很多。

▲圖自豆瓣@吾是一塊大肉

看到很多答主都有說黃魚面,其實上海的本幫面真的還不少,Ms.Bu歸納了一些比較常見的:

冷麵

天氣一熱起來,上海人就開始念叨著冷麵了。勁道乾爽的加蛋韭葉面,夾著清香脆嫩的面澆頭,伴著花生醬的香甜和香醋作料的咸酸,涼盈盈地送進嘴裡,從身到心開始湧現出一種說不出的清爽和快活。

▲圖自豆瓣@晚來wanlai

  • 四如春食府 | 普陀區石泉路72號 (價格13-23元)

  • 美新點心店 | 靜安區陝西北路105號 (價格11-25元 ) 

  • 老半齋 | 福州路600號 (價格14-33元)

黃魚面

新鮮黃魚去掉頭尾和大骨,魚肉雪白細膩,滑而不柴,一點腥氣也沒,湯頭看似清淡,味道卻十分濃郁,喜歡的還可以搭配雪菜,鮮得讓人掉眉毛說的就是黃魚面了。

▲圖自美食天下@君夢深藍

  • 頂特勒 | 盧灣區淮海中路494弄22號 (價格22-35元)
  • 蒲記特色海鮮黃魚麵館 | 黃浦區浙江南路(金陵東路) (價格20-38元)
  • 蘭桂坊酒家 | 婁山關路417號(近仙霞路) (價格40元)

蔥油拌面

蔥油拌面,這道充滿上海風情的簡單面點,卻是上海人最難捨棄的味道。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雖然簡單樸實,卻香氣撲鼻,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圖自下廚房@沈知味

  • 萬壽齋 | 虹口區山陰路123號 (價格7元)

  • 金剛餛飩還有面 | 黃浦區蒙自路207號11號樓 (價格12元)

  • 弄堂小餛飩 | 靜安區威海路714號 (價格6元)

  • 老地方面館 | 徐匯區襄陽南路233號(近永康路) (價格15元)

燜肉面

燜肉面最講究的就當然是燜肉了,先將燜肉浸入麵湯中,已經酥爛半化的燜肉在麵湯中將鮮味漸漸化開,燜肉鮮、酥、香、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麵條勁道,湯汁鮮美,一碗囫圇下肚,靈!

▲圖自新浪美食

  • 德興館 | 廣東路471號(近福建路) (價格18元)

  • 鴻瑞興 | 中山南二路1500號東亞體育賓館1-3樓(價格12元)

  • 永興麵館 | 廣西北路448-454號(寧波路口)(價格11元)

  • 大腸面 | 復興中路59號(吉安路東台路間) (價格15元)

辣肉面

在上海的麵館里,辣肉面無疑是最具江湖氣的一碗,熱氣騰騰的辣肉面端上來,微辣鮮香,麵條彈牙,紅油透亮,肉糜濃香,湯頭鮮美,吃晚一碗大汗淋漓,一掃疲憊之感,讓人大呼意猶未盡!

▲圖自新浪博客@黃金大梨子

  • 220辣肉麵館 | 松花江路2號(近軍工路) (價格8元)
  • 永興麵館 | 廣西北路448-454號(寧波路口)(價格11元)
  • 辣肉絲麵館 | 肇周路106號(近吉安路) (價格28元)

  • 祥和麵館 | 定西路1249號(安化路口) (價格10元)

大腸面

大腸面的兩極分化還是挺嚴重的,因為重口味嘛!不愛的人堅決不碰,愛的人恨不得天天吃。大腸要處理乾淨,嚼勁十足;麵湯清亮,但大腸足夠油汪,口感爽滑香氣撲鼻,這就是大腸面!

▲圖自LOFTER@張佳瑋

  • 大腸面 | 復興中路59號(吉安路東台路間) (價格23元)

  • 香閣麗 | 麗園路501號 (價格17元)

  • 寶泰麵館 | 盧灣區 瞿溪路1072弄1號(近魯班路) (價格28元)

▲圖自豆瓣@吾是一塊大肉

樓上的各位答主基本上都回答了生煎、小籠、鍋貼、鮮肉月餅、燒麥、油墩子、餛鈍、蟹殼黃、條頭糕等等,Ms.Bu再補充幾個:

蔥油餅

老上海蔥油餅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蔥油餅,大小十公分左右,厚度不大於一公分,外皮是酥脆的,內里卻又極鬆軟,咬開之後,層層疊疊,夾了大量的蔥花,蔥香味兒和豬油的香氣完美的融合,一口下去,整個塞滿口腔、鼻腔,不要太幸福!

▲圖自野生卷卷卷

  • 阿大蔥油餅 | 茂名南路159弄2號後門(近南昌路) (價格5元)
  • 大個子蔥油餅 | 上海長寧區華陽路172弄2-22號(長寧支路口)(價格3.5元)
  • 提籃橋蔥油餅 | 虹口區昆明路297號保定路口 (價格2.5元)

  • 寧波路蔥油餅攤|上海黃浦區寧波路(近山西路) (價格2.5元)

青團

這位今年的新晉網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每到清明時節,青團就上市了,傳統的青團將艾草汁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甜而不膩,帶有青草香氣。當然,現在很紅的蛋黃肉鬆餡兒也相當好吃!

▲圖自野生卷卷卷

  • 虹口糕團廠 | 四川北路2345號(近虹口足球場站)(價格3元/個)
  • 王家沙 | 南京西路805號(近石門一路)(價格24-36/盒)
  • 沈大成 | 南京東路636號(近浙江中路)(價格8元/個)

  • 光明邨大酒家 | 淮海中路588號(近成都南路) (價格28-40元/盒)

三絲眉毛酥

三絲眉毛酥是一種明酥,把餡料包入其中捏成餃子狀,將收口的邊上用手指捏出螺旋花邊,一頭尖,一頭圓,酥紋清晰,形似娥眉,故稱作眉毛酥。味道咸鮮酥香。但是這道功夫點心已經不多見了,一定要找機會去嘗一嘗。

▲圖自Shirlyyxq

  • 綠波廊(豫園路點)| 豫園內豫園路115號 (價格10元/個)

粢飯糕

首先科普一下,粢飯糕與粢飯糰是兩種不同的食物。粢飯糕又叫「粢飯」,外表金黃酥脆、焦香四溢,咬開來是顆顆分明的白色米粒,軟嫩軟糯,口感層次分明,非常簡單的食材與做法,卻賦予了它獨特的老上海風味。

▲圖自好豆網

雖然現在各大酒家的飯桌上會有,但還是推薦大家到弄巷口,流動的早餐攤或者夜市攤上尋覓這一美食。一般有「四大金剛」賣的早點攤子都能看到,價格大概在2-4元一個。

單檔和雙檔

單檔湯和雙檔湯是上海家常湯品。1個麵筋+1個百葉卷叫「單檔」,2個麵筋+2個百葉卷就叫「雙檔」 。湯清純鮮,味道不要太好!

▲圖自東方網

  • 富春小籠 | 愚園路650號(近鎮寧路) (價格10元)

  • 章氏 | 車站北路588號(近涼城路)(價格11-16元)

  • 鮮得來 | 雲南南路46號(近寧海東路)(價格6元)

很多人都知道紅寶石的奶油小方,其實上海作為中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的城市,受「西點」文化的熏陶,還有不少老牌西點店,一些老上海味道的西點在如今也很受歡迎。

栗子蛋糕

細膩的栗子泥,配上輕盈的奶油,一勺下去軟糯香甜,濃郁的栗子香、清甜的奶油香,再加上一絲酒香,口感豐富,味道層次分明,這就是老上海的栗子蛋糕。

▲圖自新浪博客@魯不猴

  • 凱司令 | 南京西路1001號(茂名北路口) (價格11元)

  • 紅寶石 | 吳江路198號(近泰興路) (價格13元)

  • 衡山餅屋(畢卡第餅屋)| 衡山路534號衡山賓館邊門(近宛平路)(價格12元)

哈斗

哈斗圓滾滾胖乎乎的身材十分討人喜愛。口感介於麵包與泡芙之間。外層有厚厚的巧克力外衣,中間是酥皮夾著奶油口感綿實香郁可口。

▲圖自凱司令

  • 凱司令 | 南京西路1001號(茂名北路口) (價格9元)

摜奶油

摜奶油就是扎紮實實滿滿一杯的攪打過變蓬鬆的奶油啊!熱量與美味成正比,但是它那綿密的口感,清淡的甜味,濃郁的奶香讓人慾罷不能!

▲圖自上海生活

  • 紅寶石 | 吳江路198號(近泰興路) (價格10元)

  • 牛奶棚 | 田林路56號(價格11元)

別士忌

「別司忌」的名字,是由英文的「biscuit」音譯過來的!類似於麵包干,但是卻伴有濃濃的黃油香味,表面撒上一層細砂糖,入口香甜,咬一口鬆脆可口,一口一口根本停不下來!

▲圖自凱司令

  • 靜安麵包房 | 萬航渡路689號(近康定路) (價格13元)

  • 凱司令 | 南京西路1001號(茂名北路口) (價格12元)

西番尼

說到西番尼,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喜歡你」呢!有這麼甜蜜的名字,吃起來也是辛福感滿滿,香濃的巧克力塗層加上一層一層綿密的海綿蛋糕,中間還夾有甜甜的果醬!果然,甜品治癒人生!

▲圖自網易博客@吱吱吱

  • 紅房子西點 | 南京東路720號第一食品1樓(價格48/斤)

  • 哈爾濱食品廠 | 淮海中路603號(近成都南路) (價格55/斤)

杏仁排

有事一款充滿兒時記憶的點心。酥酥的咬感和濃濃的黃油味太勾人了!表面烤的焦香,布滿脆脆的杏仁片。黃油香,焦糖香,還有堅果香,一口下去,大大的滿足!

▲圖自哈爾濱食品廠

  • 哈爾濱食品廠 | 淮海中路603號(近成都南路) (價格55/斤)

  • 紅房子西點 | 南京東路720號第一食品1樓(價格52.8/斤)

  • 泰康食品商店 | 黃浦區南京路步行街768號(價格55/斤)

白脫小球

白脫小球其實就是一種小球狀的麵包,簡簡單單,看似平淡無奇,卻還原了食材最質樸的真滋味,小身材大味道說的就是它啦!口感上也非常的柔軟,老少皆宜!

▲圖自美食天下@暖調藍

  • 白玉蘭 |徐匯區天鑰橋路98號(價格13-17元)

冰糕

冰糕的口感界於冰淇淋和蛋糕之間,比冰淇淋軟糯,比蛋糕綿密清爽,再拌上甜甜的核桃仁,甜而不膩,入口即化。現在口味選擇也更豐富了。據說,老大昌的冰糕還是張愛玲的心頭好喲!

▲圖自不會燒菜的冒牌吃貨

  • 老大昌|淮海中路558號(成都南路/老人和飯店樓下)(價格12元)

———————————————————

更多城市生活旅行信息請關註:

知乎專欄:步步城市指南

探索城市吃喝玩樂新姿勢。

微信公眾號:步步指南

回復城市關鍵詞(如「廈門」)即可獲取更多目的地旅行指南。


上海小吃聖經:一個70後上海人的上海小吃文字回憶大全

都沒有人提shanghailander的小吃聖經么。基本上把上海小吃概括全了。

上海小吃匯聚大江南北而本地化後而蔚為壯觀,是物質貧乏年代的中國中最華麗的特色。這種反差是物質豐富起來的當代年輕人無法想像的。本文起意是有感於上海本地的電視台和網路對上海小吃的介紹已經出現相當大的偏差,故想正本清源,但最後的結果卻變成一個70後上海人的小吃回憶。

上海小吃聖經壹-四大天王

大天王:小籠饅頭

毫無疑問,小籠饅頭是上海第一小吃。上海人無論有餡無餡的包子均稱為饅頭。近年來外地食品小吃日益流行,本地年輕人也不曉得小籠包在20年前,上海人把小籠包稱為小籠饅頭。所以現在街面上但凡以湯包稱呼小籠饅頭的,均不是本地品牌或上海本地傳統風味。

蒸小籠

小籠饅頭是很講功夫的點心。首先蒸的功夫講究,蒸汽上來8分鐘為最佳。如果小籠包上桌的時候是癟的,就說明蒸的時間差五秒鐘。而如果點的籠數多,店家一般會幾籠一起上桌,那麼客人在大塊朵頤吃最上一籠的饅頭時,悶在下面籠屜里的小籠饅頭卻會被悶得過熟,皮會糊掉而湯汁這樣便會被皮子收干而影響口感。

小籠饅頭的皮

小籠的皮的功夫很講究。正宗的南翔饅頭用不發酵的麵粉做皮開粉要用滾水。一個饅頭的褶子要求在25到32個之間。一個饅頭32個褶子為佳。褶子口要閉合,饅頭皮要薄,一兩麵粉可以做八個饅頭。

上海小籠饅頭的另一流派是用半發麵做皮的,作法歷史更悠久,是從揚州一路而來的。半發麵的小籠一般一兩6個,也有8個一兩,但個子總要大一些。其實半發麵小籠饅頭是更普遍一點,缺點是蒸過了後,皮容易酥也容易破。當年綠楊邨和新鎮江酒家都是以半發麵小籠出名的。

現在皮子似乎以死面為主流。很少半發麵做皮。這點我么有考證,僅僅是直覺,需要和老師傅一一論證下。

小籠皮子的收褶,有尖頭收和鱭魚口收,原本用來區分蟹粉和鮮肉的。現在產量一大,就混了。

小籠饅頭的餡料

小籠的肉餡最講究。正宗的南翔鮮肉小籠饅頭的肉餡不應該摻入蔥末,薑末則少許。所謂鮮肉便是當天的新鮮夾心豬後腿肉斬成,瘦四肥一,肉餡不可絞成肉泥,鼎泰豐便輸在這裡。餡料為白湯,如果在餡料中加入醬油,這饅頭的風味便失之粗略而近於江北風格了。

肉皮凍的在餡料中的比例則要非常講究,少則湯汁不足,多則湯汁偏油而覆蓋了豬肉和蟹粉的鮮味,更破壞了饅頭的口味,再者小籠饅頭不是灌湯包,現在由於外地湯包的進入,大家一味講究湯要大,摻多了肉皮凍,造成的結果是餡料和湯頭互不相干,口感層次脫節。再者蟹粉和肉的比例搭配原則是讓蟹粉和豬肉兩鮮並存。豬肉為底味,蟹粉為主味,兩者不可偏廢。一般節約的店出於成本的考慮,會將蟹粉的量減少,加大肉皮凍的比重,這樣的包子,吃兩個就被豬油悶住了,那還有美味可言?肉餡料中還要緊的是糖,但南翔饅頭的糖是為了吊肉餡的鮮而不可成為主味,甜味一旦浮現為主,那就是無錫小籠的做派了。迄今為止,我仍然接受不了甜膩的無錫小籠。

餡料的種類

主要品種

小籠饅頭的餡料日益豐富,其基本的為鮮肉,上海小籠為白湯,但凡吃出紅湯的均為外地湯包。但凡吃出略微加醬油的,大多為保證肉餡的存放時間。

蝦肉小籠,則是肉餡里加入蝦仁,舊法用河蝦仁,早上現剝,新鮮且鮮美。現在則用冰鮮蝦仁,多為養殖蝦或海蝦,腥且不鮮。

蟹粉小籠,指得是鮮肉餡里加蟹肉,主要為腿肉,一般採用毛蟹。

蟹黃小籠,則更高級點,要加入雌蟹的黃。

蟹膏小籠,是小籠中頂級食材,取雄蟹的膏脂入餡,一年只得一月,人生美味勿復如此。

舊時蟹和蝦為不同季節時鮮食材。所以一般入夏到6-8月為蝦季,且蝦子豐滿。蟹粉供應時間長一些,可以從6月到春節前。蟹黃在9月底到11月應市。蟹膏則在12月閃亮登場。現在儲藏技術提高,所以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前三種,不過非當季的蟹粉蟹黃總是寒磣淡薄點。至於蟹膏小籠,一年一回只能等。

素小籠

新鎮江的素小籠頗為著名,餡料類似菜包,裡面還有豆腐乾,吃口一般。鼎泰豐有菌菇小籠,算是素小籠里比較好吃的。但素小籠終究沒有湯汁,只有香油,總是差些。

甜小籠

鼎泰豐有豆沙、棗泥,權當甜點吧。

創新品種

香辣蟹肉小籠,為適應越來越多的辛辣愛好者而產生的,只有油乎乎的辣味,肉和蟹粉都辨識不出原味。

此外一些店還推出了蛋黃,雞丁之類小籠,毫無意義。

松茸小籠,一旦加上松茸,立馬高上大了,但一般為白松茸,也非主要菌塊製成,所以鮮味並不充沛。

鵝肝小籠,當年新天地梧桐西餐廳推出,後在倫敦唐人街PLUM吃過,一包融化的肝渣和肝油而已。

特別品種

小湯包,小時上海小籠饅頭店還推出一兩12個的小湯包,半發麵,褶子朝下放,一口一個,配蛋皮湯吃。現在不做了。只有鼎泰豐還有保有這個品種。後來各地美食交流頻繁,上海各家飲食店引入了蟹黃湯包、要用麥管吸食的蟹黃灌湯包。但已非上海就有小籠饅頭品種了。

小籠饅頭的流派

南翔小籠饅頭

城隍廟南翔饅頭店

不過上海小籠細分之下還是有差異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城隍廟南翔小籠饅頭店。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始於1901年,是百年老店了。去城隍廟他家,直上三樓,才能吃到最好的,沒有之一。

南翔古猗園饅頭店

城隍廟南翔饅頭店自南翔而出,南翔最著名的是借著名園林古猗園門前而開的古猗園饅頭店。作風古樸,製作比城隍廟粗放點,但風味直接。

本幫小籠

山陰路萬壽齋是最出名的了,典型的白湯小籠,個頭也小,不過吃口比不上又一村。綠楊邨雖出自揚州,但其小籠已經本地化了,當年也是有名。此外光明邨也不錯,大飯店裡首推綠波廊。

揚幫小籠

愚園路的富春小籠,蘸料用加了糖的香醋,不用姜。和揚州當地小籠在風味上更接近上海小籠。新鎮江小籠系出自鎮江一脈,但舊時鎮揚一家,故歸在此類。

泗涇小籠

泗涇小籠最大的特點是褶子收口不是閉口,而是做出鱭魚口,看似開口實質封閉,是個不錯的噱頭。松江的泗涇小籠曇花一現,在80年代中晚期熱鬧過一陣子,現在在泗涇鎮打著泗涇小籠招牌的店不少,但大多已非正宗。

湯包

但凡名字為湯包的,多是21世紀以後進入上海的江蘇小包子。個頭比之上海小籠尤其萬壽齋之流的要大了多,所以名氣極大的佳家湯包,我個人腹誹不是上海小籠饅頭的做派。

港台小籠

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的小籠均是南翔小籠在海外發揚光大而迴流的。期間作法上已有細微差別,創新也多,管理則更勝一籌。

鼎泰豐小籠

米其林一星的鼎泰豐小籠並不是最好吃的小籠。即便我在台北總店吃過,依然是這個結論。主要是肉餡被絞成肉泥,失去肉的口感,湯汁全部依賴肉皮凍,感覺餡料和湯汁是兩碼事。但鼎泰豐保留上海舊時小吃的態度,服務極好,店面乾淨,食材幹凈。地主婆講,除了小籠,其他都還不錯(小餛飩不行)。那日在鼎泰豐,因為正當時令便興起點了蟹黃小籠,蟹黃濃郁,很新鮮足料,良心。所以張斌老師講,沒得選擇的時候,他家可以保底。

瑪雅小籠

最早迴流上海的是瑪雅小籠,在虹橋路和古北路上,正因為乾淨素雅,所以那時小資甚為追捧,不知現在還有否。

翡翠小籠、皇朝小籠

翡翠小廚最早開在新天地,當時盛況空前。如此高上大的地方吃各種港台化的上海小吃,讓人興奮了一陣子,但吃東西終究要落在一個好吃上的。

國金新開了皇朝小籠,五顏六色的皮和五花八門的餡,如此而已。所以就這點看,鼎泰豐不容易的,

吃小籠饅頭

吃小籠饅頭的功夫很講究,饅頭剛上來的時候都是極燙,初體驗的顧客常常會被滾燙的湯汁整的手忙腳亂。老食客則篤定用筷子輕輕夾住饅頭上部褶子閉合處,將饅頭輕輕一提,放入放慢薑絲的醋碟中蘸蘸,左手以勺子托住包子,咬開包子一角,慢慢將湯汁細細嘬光,再大口吃掉饅頭,輕鬆自得。

本文是倒過來寫的,小籠饅頭一節是最後結稿的,時間已是11月中,好,蟹膏小籠的季節快來臨了。

二天王:生煎饅頭

就我個人經驗,生煎饅頭才是上海第一小吃。但當今年青年人大多不曉得如今上海生煎已經變米道了。

生煎饅頭皮:發麵和死面

真正的上海生煎是用發酵後的精白麵粉作皮,發酵不用發酵粉,而是用老酵面混合新麵糰發成。所以老早點心店,如果同時出售鍋貼和生煎,那就是大店了,因為需要兩個點心師傅,一個料理髮面生煎,一個料理死面鍋貼。

凡以死面做皮的,均是90年代以後從外地傳來。死面做皮之所以在現在上海成為主流,主要發麵製作複雜,每天早上估好用量,用完不能再加。死面則無此憂,可以隨時開粉做皮,生產率明顯高於發麵生煎,死面還有特點,皮可以做的薄。

生煎饅頭餡:白湯和紅湯

上海生煎的餡料以鮮肉為底,是夾心豬腿肉斬成肉糜,白湯!不加蔥,少許紹酒、糖、鹽、薑末、肉皮凍、白鬍椒粉和素油拌勻起勁。生煎固然講究湯汁,但不要求象湯包那樣一大堆湯汁,湯汁要多就要加許多肉皮凍,加素油,口感油膩。但凡紅湯即加了過度醬油的所謂鮮肉,無論甜口還是咸口的,均是外地生煎做派。

生煎饅頭的白湯鮮肉講究的是肉的新鮮的鮮美,那意味著要當天做餡當天售賣,意味著要取料新鮮實誠。紅湯肉餡加了醬油,就可以掩蓋肉的不新鮮或取材不當比如不是豬的夾心腿肉,這會被不良商販利用,所以我是不吃紅湯肉餡生煎的。

生煎饅頭形:褶子朝上和褶子朝下

在90年代前,上海的生煎分兩個流派,褶子朝上以大壺春為代表,楊浦虹口均是此套路,饅頭擠在鍋里,形成一個個白色方形饅頭,饅頭收口肥嘟嘟,甚是可愛,鮮肉生煎之用蔥花撒面,湯汁略少,不用或少用肉皮凍,以肥肉汁水為主,薄脆底。大壺春自拆遷搬離四川路漢口路本店後,質量不保,全無當年上海第一生煎的風采,楊浦區的各家店也採用了新法製作生煎,所以現在的上海,這路最上海的生煎幾乎絕跡。

褶子朝下以豐裕生煎為代表,饅頭表面肥白光滑,圓鼓鼓,蔥花芝麻撒面,酥脆厚底,肉皮凍多了些,湯汁飽滿。現在豐裕生煎連鎖店眾多,而且兼營其他小吃,質量不穩定。友聯也是這一路,居然有鹹蛋黃生煎之類的奇葩。這一路原本最好吃的是新閘路江寧路的蔡記生煎,後來更名為舒蔡記,後來等拆遷,質量大不如往昔。原本平平的吳苑餅家生煎到因為一直保持這個平平的質量,恪守傳統,反而顯得不錯。他家有兩個生煎師傅,胖子不如瘦子做得好,胖子的生煎火力過猛,湯汁被收干。瘦子控制得恰恰好。

發麵生煎的工藝相對後起之秀死面生煎的弱點在於燒制時間長,產量受發麵預備量的限制。連生煎出名的又一村在業務量大的時候,只有一個生煎爐子的時候,就專做鍋貼了。他家是褶子朝下的路數。

現在所謂生煎要求個大,皮薄,湯大的講法,是因為90年代後,一些民營企業吸收外地生煎的做法後形成的特點,這類新生煎以死面做皮,肉餡中摻了大量肉皮凍,所以湯汁滿溢,但湯汁和肉餡彷彿兩家人,饅頭面上滿撒芝麻,有的索性加醬油完全,學足了外地生煎的做派。死面薄,容易粘鍋底,鍋鏟取生煎容易破,所以就要褶子朝下,死面容易抻伸,所以生煎個頭大,但顏色不白,出鍋時,個大飽滿,略冷後,皮子就癟進去,年老色衰的快。小楊生煎和飛龍生煎便是此路。後名聲大噪,市面上便廣為學習,最後此路在21世紀的上海成為生煎主流。

生煎饅頭品種

鮮肉生煎

生煎最主要的就是鮮肉生煎,不像小籠饅頭中蟹粉、蟹黃等花色小籠所佔比重甚大。花色生煎不過是點心店的噱頭。鮮肉生煎一般配以咖喱牛肉湯、咖喱牛肉細粉湯、咖喱牛肉清湯、雞鴨血湯、咖喱雞血湯佐餐。本人不喜歡雞鴨血湯,兩味相衝。

蝦肉生煎

舊法,大壺春里撒芝麻的生煎就是蝦肉生煎,蝦仁拌在鮮肉餡中,兩鮮相得益彰。舊法蝦仁是當天活剝的河蝦仁,後來在蝦肉生煎上發展出大草蝦鮮肉生煎,個人認為這蝦仁太大,鮮度不足,破壞了生煎的原始風味。

三鮮生煎

大壺春以前還有以蝦仁、雞肉和豬肉拌合為餡心的三鮮生煎,似乎只有他家有。

蟹粉生煎

餡料加蟹粉,立刻高端大氣,但蟹粉往往淹沒在濃郁奔放的生煎口感中,倘若再加一口咖喱牛肉湯,還要蟹粉做什麼?光明邨有售,他家是發麵生煎,褶子朝上,只用蔥花點綴。友聯也有,發麵生煎,褶子朝下,蔥花外加了芝麻,但不如光明邨。

雞肉生煎

用熟雞脯肉丁、豬夾心肉末和肉皮凍加香油等多種調料作成餡心,便是王家沙創製的雞肉生煎,但我認為一般,很一般。

記得有個電視節目,餐廳的生煎師傅自詡生煎NB,其實但凡大餐廳里的生煎饅頭只能稱為生煎包子,就是鮮肉大包在平底鍋里煎出,還是紅湯居多。其實小吃還是街頭好。

好多年以前,陪初戀情人去試吃後來非常著名的生煎。我一口下去,湯汁飛濺,嚇了我一跳,我這個吃小籠饅頭從不失手的人居然出了洋相。出門後我問她「米道哪能」,她猶豫了下,反問「儂覺得呢?」「我哪能覺得像吃個是油煎湯包,還是蘇北醬油湯個。」此後我再也沒去過這家店。

三天王:餛飩

小餛飩

上海小餛飩主要指的是鮮肉小餛飩。

鮮肉小餛飩

小餛飩是我大愛,但日前的上海小餛飩已經多不如舊時。但凡餛飩胖嘟嘟的,一客數量低於13個餛飩的,都不算正宗的。好的小餛飩一客18隻。小餛飩講究的是皮,要求薄如紙,半透明,露出裡面粉紅色的餡料來,餡料為新鮮豬肉,不加醬油也不以多取勝,裹在摺疊若花的皮子里助口感和鮮味。小餛飩湯底有兩種,古法為骨頭清湯,簡易法為豬油或麻油加開水和細蔥花。我個人喜歡再加少許白鬍椒粉。小餛飩可去大富貴、盛心點心店、又一村、富春小籠、四如春。

縐紗小餛飩

縐紗小餛飩才是小餛飩里的精品。縐紗小餛飩皮子其薄如紗故名看師傅包餛飩乃是一大賞心事,師傅安坐桌前,用刮板挑起肉餡抹在左手的餛飩皮上,順手一捏即成型,餛飩下擺有如紗裙,半透明,層層疊疊,隨風決然可以略略飄舞,師傅隨手一甩,餛飩便如蝴蝶飛舞般入鍋,師傅手勢快如閃電,幾個師傅同時做,餛飩在空交相飛躍穿梭,目不暇接,而師傅則談笑風生全不在意,餛飩在沸水一滾即起,用海碗盛放,餛飩漂浮在骨頭清湯麵如花瓣展開,兩三點蔥花滴翠奪目,極簡中極美味,上海五味齋最佳,可惜現在沒有了。我好久沒吃到縐紗小餛飩了,就是去常熟也吃不到了,吃不到了!

三鮮小餛飩

湯中加了蛋絲和紫菜的小餛飩,便是三鮮小餛飩。我打小就沒想明白這三鮮有啥特殊的,但現在許多飲食店都在湯里胡亂放上蛋絲和紫菜而略去三鮮稱為小餛飩,亂轟轟的。

雞汁小餛飩

光明邨的餛飩湯用的是雞湯,湯汁每日取大鍋用整雞熬煮,是為上海著名的雞汁小餛飩。但他家小餛飩的個頭太大,感覺都快是中餛飩了,不是我所喜歡的。

蒓菜小餛飩

王家沙以蒓菜湯做小餛飩湯底,妙哉。22年前請北京來的女朋友嘗過,迄今念念不忘。倒是王家沙自己忘了,現在不做了。

蝦肉小餛飩

高級點的飲食店會在鮮肉餡里加蝦仁,舊時加河蝦仁,所以一年只得8個月有,河蝦要求每日新鮮剝得,費工,個小,但鮮味足。現在用海蝦仁,個大,冰鮮製品但鮮味不足,腥,故不得不加些醬油,名字也變成蝦仁小餛飩,不知覺中風味已變。故我也不曉得現在哪裡蝦肉小餛飩哪裡好吃。

蟹粉小餛飩和蟹肉小餛飩

光明邨的小餛飩的餡料加了蟹粉,我覺得多此一舉,小餛飩本不全以餡料取勝。王家沙也有。盛心點心店有蟹肉小餛飩。而如今小餛飩不重皮,多數店家端上來的餛飩,皮子糊噠噠的,真是混沌了。

黃魚小餛飩

黃魚小餛飩分兩種,一種是黃魚湯小餛飩,即將小餛飩盛放在加有鹹菜末的黃魚湯中,後來在餐廳發展成一大盤黃魚帶湯加小餛飩上桌又名黃魚餛飩湯,豐盛是豐盛了,但小餛飩在湯里煨久了,皮子糊脫了,這樣既沒有吃出小餛飩的好來,也沒嘗出黃魚湯和黃魚的鮮來,瑞福園、保羅酒家、南麓都以這個出名,但有的用大黃魚、有的用小黃魚。此外還有一種就是黃魚作為餡料的小餛飩,比較少見。

刀魚餛飩

蘭桂坊麵館在清明前後視市場刀魚價格,會推出刀魚餛飩,即餡料為細膩鮮美的刀魚。幾年前初次品嘗,極為驚艷,現在刀魚不用說江刀了,海刀都價格驚人,有日子沒看見刀魚餛飩了額,變成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產品。

柴爿小餛飩和砂鍋小餛飩

這兩個小餛飩不是小餛飩的品種,只能算小餛飩料理工具的差異。在飲食店裡的小餛飩死活算不上柴爿小餛飩。柴爿小餛飩就是指用扁擔挑著爐子的流動餛飩攤,是江南水鄉的重要舊景,在80年代初重新在上海街頭出現,一度是大學門前排擋的重要角色,為女生所愛。

砂鍋小餛飩有兩種,一種是把小餛飩盛放在預熱的砂鍋或者搪瓷鍋里,是冬季排擋保證餛飩湯熱度的措施。還有一種是將餛飩放在小砂鍋里煮制,然後加些榨菜、開洋、紫菜直接上桌,也是排擋作風,後來有些餐廳和飲食店一次招攬客戶。但小餛飩要在寬湯中煮才好,砂鍋小,容易煮過,湯也混,不好吃,真不好吃。

大餛飩

上海大餛飩是既能管飽又可做點心的上海家常食品。與上海人熱愛鮮肉餡點心的習慣略有不同的是,上海大餛飩是以菜肉餡為主的,最著名的是薺菜鮮肉大餛飩,(薺菜冬季沒有)。家裡做餛飩,會以7:3加上三份青菜,吃口更好。精緻點餡料的還會加以一些開洋吊鮮。

上海大餛飩有兩種樣式,一種是餛飩皮包好餡料後外折成元寶樣式,鼓鼓的煞是可愛。另外一種是內折成梯形的。上海大餛飩以湯餛飩為主,梯形餛飩,所謂湯其實就是開水淋些麻油或者醬油,有些店喜歡加兩把香菜。上海郊區本地人喜歡干拌元寶形餛飩,出鍋後,不加湯,以醋、辣油或者醬油和胡椒粉拌食或蘸食。

我不太在外選擇吃大餛飩,婚前父親的手藝、婚後丈母娘的手藝都好過外面的店家,關鍵沒味精。可巧,兩位老人的餛飩包法正好不同,便宜我在父親家就湯,在丈母娘家干拌。不過就市面風評而言,老人一般去北萬新、大富貴,盛心點心店也可以。

冷餛飩

大餛飩煮熟後,放涼,淋上食用油,食客按口味加辣油、醬油、胡椒粉、醋和花生醬,是上海夏季典型小吃。各家以大餛飩出名的飲食店夏季都有售。

煎餛飩

放涼的大餛飩,瀝干水後,下鍋略微煎下即成,佐以香醋或者辣醬油,是不錯的冬季小吃。聽聞這是順興齋的當家小吃,他日去試試。

中餛飩

三鮮餛飩

上海沒有純肉餡的大餛飩,但有個折衷的產品,鮮肉餡加上蝦仁,個頭變成小一點的三鮮中餛飩。中餛飩很少見,又一村有售,但肉餡柴了一點。萬壽齋的不錯,不過他家不叫中餛飩,叫三鮮餛飩,一碗10個,是他家當家點心。

黃魚餛飩

黃魚肉加少許鮮肉為餡料,即成黃魚中餛飩,一碗十個,加黃魚湯,鹹菜末上桌。

附- 水餃

上海人更喜歡餛飩,所以在幾十年前,水餃並不在上海流行。我記憶所及,只有在福州路靠近河南路有一家水餃店,但皮子完全不像北方,厚厚的,好像摻過米粉,故吃口糯軟,是鮮肉餡的。現在自然找不到了

四天王:鍋貼

鍋貼是家父的最愛。上海鍋貼不是煎餃,皮用開水和面擀成,餡料不加醬油,白湯。舊時上海鍋貼呈細細彎彎的月牙形,現在順應潮流變得胖乎乎了。台灣的四海游龍則是另外一種煎餃,和上海鍋貼毫無淵源。現在要找到好的鍋貼很困難,惠民路的為民點心店可以一試。

為民點心店破破爛爛的,彷彿自80年代以來就沒有正經裝修過,匾額上字幾乎不可辨認。點心店只賣鍋貼、牛肉湯、牛肉清湯。老阿姨,當年的夥計,如今的老闆,在路邊製作鍋貼。依然是老米道。

那日和為民點心店老阿姨閑聊,她是92年開始入行的,因為鍋貼是死面做皮,容易學就上手了。生煎饅頭要用發麵,是另外一種套路,她沒學。她講,現在要吃好的生煎饅頭幾乎不可能,師傅偷懶,全是發酵粉,不用老酵發麵。「伐好吃」。我笑著說,市裡面流行死面做的生煎饅頭,「發酵粉咸伐用了。」「個咸叫生煎?」

她講她年輕時一小時可以做8鍋,現在老了,但還能做6鍋。她抬頭看看遠處的塔吊「伐曉得啥辰光拆遷」。她自豪於自己的努力,讓小孩出了道有了立足之處。「等拆遷換了鈔票和房子,我就好退休了。」我和朋友低頭不語,我們知道,那樣上海舊再少一個老米道了。

在又一村沒吃到生煎,吃到了鍋貼,皮子甚好,紅湯、一口濃濃汁,想必是肉皮凍和醬油放了不少,排隊人多,出鍋急了些,不難吃,不耐吃,不是上海鍋貼的風味。四如春保持了上海鍋貼的傳統,白湯。

其他鍋貼

記憶中有過蝦肉鍋貼和牛肉鍋貼。後者在上海的楊浦區的清真店有做過,但現在似乎沒有了,上次在南京,朋友請吃了李記牛肉鍋貼,風味和記憶的上海牛肉鍋貼不同。聽說還有蟹粉鍋貼,這不吃也罷。

附-牛肉煎包

牛肉煎包是清真食品,煎包皮是發麵,兩面煎,純牛肉餡,不加捲心菜,也分紅湯白湯兩種,紅湯很少見,舊時是控江路在雙陽路和寧國路之間一家店有做。目前絕跡了,平涼路一心齋煎包是白湯。順便吃下他家的鹵牛肉,八十年代風格,沒有服務。就牛肉的特點而言,紅湯好過白湯。

上海小吃聖經貳-上海餅(麵餅、酥餅、月餅、米餅)

2.1麵餅

大餅

上海早點四大金剛之首便是大餅。(其餘為油條、豆漿和粢飯糰)上海大餅雖然源出蘇北,但已經有些變化。大餅的麵糰不用發酵粉發麵的,講究點的是用老酵面將麵糰捂上十幾小時左右才揉麵糰。

上海大餅分橢圓和圓形兩種,圓形為咸大餅,表面撒黑芝麻,橢圓為甜大餅,表面撒白芝麻(現在額大餅,表面黑白芝麻都有,師傅才不管呢)。甜大餅麵糰是白糖(一點點而已)加豬油和面揉制而成,餡心為糖餡,白糖在烤制過程融化成漿,一口咬下,糖漿裹著麵餅,好吃。現在飲食之風已變,滿街都是咸大餅,找個甜大餅難於上青天。

咸大餅是揉制麵糰中一層豬油和粗鹽,層層疊疊地揉制,考究點加些蔥花。大餅爐子有特製的,更多是柏油桶改制的。頂部小口,內腔大,底部有進風口。大餅在爐子內壁烤制,爐子要先預熱。大餅入爐前要刷層水。烤制大餅不可過急,時間短,生,時間長,干。大餅要求外層芝麻香,皮脆,內層層次分明但有韌勁有咬口。

上海的典型早點就是一副大餅油條,大餅對摺夾一根油條,大餅外殼脆,可以折斷,內層韌,不斷。配豆漿,熱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都有了,80年代大餅還是黑麵粉做的,吃口好過現在白麵粉的大餅,大餅油條是真正的人民的飲食。

霍山路夜市的大餅油條很著名,油條是老法,大餅看上去卻有些不似,長方形的,白乎乎的,卻是鹹的。

方大餅

霍山路的大餅是目前的主流樣式,卻像好友強生很懷念的方大餅。方大餅兩頭拱起,鹹的,蔥油味。80、90年代只在上海雁盪路,南昌路那一代有。其實現在滿街都是長方形的大餅,而橢圓大餅倒無影蹤了。父親認為大餅折成長方形是簡易做法,橢圓形費工,所以求快的當下,大餅師傅是不會做的。也許再過一陣子,年青人真會認為我們和我們的父輩吃的都是長方形,一掰就成兩塊的咸大餅。(不過關於橢圓是甜的還是鹹的,諸位的記憶都有了差別,強生堅持是橢圓是鹹的。我和父親以及顧總的記憶正好反過來,反正現在正宗的上海大餅沒有人做了,求證有難度,那姑且一記,留待有心人解惑)

羌餅

羌餅在楊浦區的地位不低於大餅,它是回族食品,分油羌餅和硬羌餅兩種。油羌餅發酵足,油水足,香又鬆軟,比較常見。硬羌餅不用油,水分少,咬嚼勁,耐飢,不常見。羌餅用鍋同生煎,一鍋一餅,無餡,表面撒芝麻,切成一角一角出售。現在羌餅不多見了,被後期之秀東北千層餅取代了。

蔥油餅

如今麵糰里摻點蔥花菜油的都叫蔥油餅,而真正的蔥油餅在上海幾乎蹤跡全無。正宗的上海蔥油餅的工藝還是很複雜,先將麵糰和上油酥,攤開,抹上板油,撒蔥花和粗鹽。捲起後做成餅坯,再擀平。先在爐火鐵板上兩面烤下,再放在大餅爐子里,刷上油烘烤,再翻面刷油烘烤,兩面金黃色至脆出爐。由於工藝複雜利潤薄,上海這種蔥油餅已經罕見,家父雲,在太平橋那裡還有一家堅持此法。

包腳布-雞蛋餅

用麵粉和雞蛋調成麵糊,在平底鍋上攤成麵餅,加雞蛋,搗碎攤勻,抹上甜麵醬,辣醬,撒蔥花,加油條,裹成卷狀即成。上海人有個俗稱曰包腳布。當年我師兄在上海出差,看見師傅這麼做,批評道,怎麼那多油?多浪費,皮還厚,沒有香菜,這怎麼是煎餅果子?師傅回答「個是雞蛋餅,啥鍋子?」現在攤頭上的雞蛋餅或者雞蛋灌餅都不是上海雞蛋餅。現上海雞蛋餅很難見,原本在慈溪路山海關路上有一家還不錯,拆遷後邊不知所往了。新亞大包和永和也有,但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

老虎腳爪

老虎腳爪源於江蘇鹽城,是將和好的麵糰,揉搓成圓狀,然後在麵糰上分切三刀(深度大概是麵糰的三分之一),即成「爪子」。放入烤爐烘烤約20分鐘,就可,外脆內軟,帶甜味,原來是大餅攤頭利用爐火餘溫製作的便宜消閑點心,現在王家沙有售。

麻餅

這是最快餐廳化的小吃,又名黃金大麻餅。發好的圓形麵餅上籠蒸熟後,撒上芝麻,過一下油出鍋。表面鬆脆,內里鬆軟多孔,一層層的。一般無餡,也有豆沙和棗泥的,薄薄一層,主要吃餅。

油煎餅

強生還很懷念油煎餅,這是個小品種的上海麵餅。長約20厘米,用油煎過,故表面會隆起一個一個空心小包,吃口不脆,擰,鹹味。

當下的餅

上海的老式麵餅已經被新湧入上海的各種麵餅擠到一邊去。不過平心而論,這些新的麵餅並不難吃。比如在哈爾濱沒有的哈爾濱千層餅(劉宇揚老師推許武康路菜場那家)、大學生喜歡的雞蛋灌餅(范伯伯講師交大建築系館前那家為好)、手抓餅、肉夾饃(當年同濟大學彰武路前一個攤點甚好,現在已經沒有了)、還有類似煎餅果子的山東雜糧煎餅(嘉善路有個還可以)等等。我也很享受這些新角色,但有時突然回過味來時,小時候的米道卻找不到了。

2.2酥餅

酥餅其實麵餅的一種,基本是油酥面和水油麵混合製成餅皮,有餡料。以烘焙、燒烙或油汆製成。

蟹殼黃

蟹殼黃是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製而成。因餅形似蟹殼,熟後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故名,乃上海最著名的酥餅小吃。上海蟹殼黃飽滿渾圓不同於扁平圓形的蘇州蟹殼黃。餡料有咸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火腿、蟹粉、蝦仁等,圓形;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橢圓形。我只喜歡蔥油和白糖,簡單最佳。舊時是蘿春閣和吳苑餅家最佳,現在前面那家不知所蹤,吳苑餅家則質量下降。

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也是油酥面加酵面,表面有芝麻,內有餡心,甜咸均有,也是烘烤而成,故很多人是搞伐清黃橋燒餅和蟹殼黃的差別。蟹殼黃小,圓鼓鼓,咬開,上層薄,是一層脆殼和一層油酥皮,餡心和殼之間有很大空隙,餡心柔軟,斷面看好似蟹殼剝開之狀。黃橋燒餅就是含餡料的餅,酥皮略厚,外皮均勻,餡料結合酥皮緊密得多,個頭大,扁平,圓形,兩面均為金黃色。

黃橋燒餅名為燒餅,其實是酥餅。古法燒餅不起酥的,麵粉和松子仁和胡桃仁歲末和冰糖屑而成餅,爐膛烤制。黃橋燒餅餡料豐富,最著名的是蔥油、火腿豬油和豆沙的。黃橋燒餅必須用中筋麵粉製作,此乃要訣。好像吳苑餅家現在也不做了,有點可惜。

眉毛酥

上海的眉毛酥做法不同於粵菜的,全名三絲眉毛酥,因餡料內有肉絲、香菇絲、冬筍絲而得名。皮為油酥面和水油麵團糅合製成,放入油鍋,小火炸制淺黃色而成。是城隍廟綠波廊餐廳的名點。

蘿蔔絲酥餅

上海的蘿蔔絲酥餅也不同於粵菜,是揚州師傅發明的,餡心為白蘿蔔絲、蔥白粒、火腿末、豬板油粒、味精、白糖和精鹽。酥皮作法類似眉毛酥,圓形,刷雞蛋液,用中火炸至酥餅浮在油麵呈淡黃色即可。新華路的秋霞閣的蘿蔔絲酥餅頗為著名。

棗泥酥餅

棗泥酥餅是甜食,上海頗為常見,皮作法同眉毛酥,但呈圓形,沾芝麻,形同蘿蔔絲酥餅,黑棗泥為餡心,同上述酥餅類似以炸汆法製成,綠波廊為最佳。

一口酥

上海的一口酥是著名的袖珍點心,是對外來點心的本土化改良。一口酥有甜、咸兩種。甜一口酥是先將黃油、豬油快速攪拌打軟後。加入白糖打勻,同時逐個加入雞蛋,打勻。最後倒進低筋麵粉拌勻,逐個裝入塔殼內,再放進烤盤烤制。

咸口味則和酥餅作法類似,用油酥和水油麵做餅皮,餡心是將蔥末、芝麻元子(用化油和飴糖拌合,加白糖、熟粉攪拌而成)、花椒面和熟麵粉、白糖、化油、食鹽攪拌而成。捏成小球形。置於烤盤中,進爐烘烤成品。一口一個。

襪底酥

襪底酥原產錦溪鎮,後來成為江南水鄉的特色產品。是椒鹽口的。油酥(麵粉和熟豬油)和面(麵粉、熟豬油、糖和熱水)時要反覆揉到完全均勻為止。餡芯(麵粉,糖,鹽,熟豬油和蔥)製作考究,配比嚴格,鹽要在鑊子里煨熟後再擀細;小蔥要搗成碎末。烘烤時師傅須一步不離地盯住爐膛,直到酥餅呈現鮮亮的光澤、散發出清香時才出爐。這樣的酥餅一層層薄得透明,鬆脆爽口。

附:鞋底餅

夫人和強生都提到過鞋底餅,就形狀而言,和襪底酥相似。我沒有吃過鞋底餅,他們沒吃過襪底酥,不知是否是同一種面製品或者有差,故記錄。

鬆餅

上海高橋鬆餅,就是酥餅。皮做法一如蘇幫酥餅,用油酥面和水油麵團糅合而 成,餡心有棗泥和豆沙以及玫瑰。高橋鬆餅採用烘焙方式製成。成品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入口酥鬆。

其他酥餅

各位好友一起回憶,還有芝麻酥、椒鹽酥或椒鹽餅。不過大家都記不清作法,甚至口味描述也有矛盾,故在此附記一筆,留待他人正解。

2.3月餅

上海老底子的月餅分三大流派,分別是蘇式,潮式跟廣式月餅。老人喜歡蘇式,潮式多一點,中年人以下喜歡廣式月餅。啥京式、津式月餅是聽也沒聽過。北京讀書的時候,吃過一趟,硬,難吃。北京同學講,有個段子,女婿帶著月餅上門,結果落在地上,卡車將其壓入地中,女婿用油條撬出來,月餅完好無損,繼續上路。這個段子主角月餅在日後不斷換成元宵、包子之類,直言北京點心的質地堅硬,非好牙口不成。

鮮肉月餅

鮮肉月餅是所有鹹味月餅中最好吃的。大學話語同學,北方同學不信有鮮肉月餅,冬季帶幾個過去,即便冷掉,也讓他們吃的大呼小叫的。

鮮肉月餅的餅皮就是油酥和水油麵做成的餅皮。上海鮮肉月餅的肉餡以豬肉餡(肥瘦大約3:7)為主料,不可絞爛如泥;白糖,生抽,雞蛋1個、鹽、料酒、麻油、薑末、黑胡椒各少許。加熟豬油、蔥末、蒜末不是上海作法。

鮮肉月餅好壞,餡料固然重要,但有一關鍵在餅皮,一要薄,二收口也要薄。許多月餅店家的月餅收口厚厚一坨,多吃幾口酥皮,全敗了興緻。鮮肉月餅是烘烤而成,排隊等新鮮出爐的鮮肉月餅立刻新鮮吃是何等高興事。

鮮肉月餅實際是蘇式月餅的一種,也有一說是高橋首創。我比較過上海的鮮肉月餅和蘇州的鮮肉月餅,蘇州的酥皮就甜,餡料也甜,加了麥芽糖,不如上海的鮮肉月餅透出咸鮮來。但甜不過分,也好吃。上海的首推西區老大房愚園路店和光明邨,南京路老大房也可以。

蟹粉月餅

城隍廟南翔小籠饅頭店也擯伐牢月餅的賺頭,推出了上海最貴的蟹粉鮮肉月餅,餡頭是一隻鼎,但酥皮的功夫差點。

牛肉月餅

平涼路一心齋有賣牛肉月餅和鹹蛋黃牛肉月餅,特色是有了,但好吃一般。

小鮮肉月餅

記得小時候在溧陽路四川路的南貨店旁邊有出售直徑3厘米左右的小鮮肉月餅,一口一個,吃的好開心。現在找不到了。家父講,老師傅一退休,現在只講效率成本,誰會去做呢。

蘇式月餅

蘇式月餅的油麵皮料用凈白麵粉,熟豬油,還要加飴糖,80度水開粉。油酥則是常規,就是麵粉加熟豬油。蘇式月餅基本分甜咸和咸甜口三種。

百果月餅

這是蘇式月餅的王者,和它比,五仁算什麼?全名水晶百果月餅,水晶就是糖制熟豬油丁(我最無法忍受的東西)看看百果的餡料如下:炒熟過篩的低筋麵粉、綿白糖11公斤、熟豬油、糖制豬油丁、核桃仁、松子仁、瓜子仁、熟花生仁 、熟杏仁、糖冬瓜(為毛要有這個?)、熟白芝麻 、糖桔皮、黃丁(金桔,我也不喜歡)、黃桂花。

清水夾沙月餅

又叫豬油夾沙,餡料里是豆沙加玫瑰,是蘇式月餅中最暢銷的一種。

其他經典甜月餅

清水玫瑰月餅、清水豆沙月餅、松仁棗泥月餅、丈人最喜歡的五仁月餅。蘇式月餅出名的廠家甚多比如真老大房、老大房等。以生產廣式月餅著名的杏花樓也仿製蘇式月餅但採用廣式月餅的餡料,生產有椰蓉酥。王家沙參考寧波湯圓的餡料生產有黑洋沙月餅和芝麻核桃仁月餅。

椒鹽月餅

它的餡料是熟麵粉、細砂糖、炒熟的瓜子仁、炒熟壓碎的黑芝麻、烤熟的核桃仁丁、橘丁、鹽和花椒粉。

苔菜月餅

苔菜月餅是上海蘇式月餅的創造,熟麵粉、熟豬油、細砂糖和糖桂花之外加了海苔粉。是三陽盛的特色月餅。加了果仁就是苔菜果仁,我記得大圓通寺素月餅有這樣過一款。

其他咸甜月餅

金腿百果月餅,餡料里浙江金華的火腿亮亮登場,每當咬著硬邦邦的火腿丁,總要思考,要它作甚?此外還有金腿月餅、椒鹽百果月餅、沈大成的白酥皮雲腿月餅(用了肥厚的雲南宣威火腿)等。

香蔥豬油月餅

其實蘇式月餅最好吃的是剛出爐的香蔥豬油月餅。餡料就是上好豬油加細香蔥,一口咬破,豬油奔涌而出,滿口留香,實在難忘,是蘇式鹹味月餅之最。現在不知道哪裡還生產,即便有也不敢吃,因為好豬油太難找了。

其他咸月餅

火腿豬油月餅(火腿總是多此一舉)、蝦仁月餅(這個只聽說過,沒吃過!)等。

素月餅

一般月餅大宗用豬油,居士信眾以及出家人不宜,故改用花生油或其他素油的素月餅就出現了。上海做素月餅的不多,不少寺廟其實是外發代工的。寺廟素月餅當以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寺的最著名。此外就是功德林了。

潮式月餅

潮式月餅也是酥餅月餅,但酥皮和蘇式酥皮有細微差別。潮式月餅的油麵是用高低筋麵粉混合的,加蛋黃,糖量少於蘇式月餅,冷水開粉;油酥作法同蘇式。潮式月餅身較扁,餅皮潔白,以酥糖為餡。上海老人很喜歡吃潮式月餅,一來不算甜,而來酥皮不象蘇式月餅那麼容易入亂屑飛舞,入口香酥。上海潮式月餅的經典是細沙月餅以及吸收了蘇式月餅特點的百果月餅。

上海以前以元利和源誠兩家食品公司生產。以前食品一店還代售源誠的月餅,現在據說沒有了,沒有考證。據好友強生的母親反應,現在的上海潮式月餅不如以前好吃了。元利和源誠還出售其他自製潮州細點,比如老婆餅(核桃、芝麻、瓜仁)、冬瓜餅。我是不喜歡潮式月餅,故而以印象論潮式月餅在中秋就是月餅,過了中秋就去掉月字繼續賣。

附:雞子餅

元利最出名的點心是雞子餅。我沒有吃過,如非家父、地主婆和網友的提醒,就直接略過了。雞子餅是廣式點心。上海雞子餅和廣式雞子餅的差別應該是有的,可惜我目前無法表述。

廣式月餅

廣式月餅才是當今月餅界最受歡飲的應節食品。廣式月餅的餅皮完全不同於蘇式和潮式月餅。是用麵粉、植物油、轉化糖漿(或golden syrup) 、鹼水、鹽製作。先把油、糖漿、鹼水及鹽放容器中,加熱幾十秒,至糖漿變稀。篩入麵粉,用橡皮刀拌勻,做成的月餅皮象耳垂般柔軟即成。室溫下放置四小時以上使用。

包月餅是個技術活,要求包好的月餅坯在日後烤制過程中皮餡不分離。然後在月餅模型中撒入少許乾麵粉,搖勻,把多餘的麵粉倒出。包好的月餅表皮也輕輕的抹一層乾麵粉,把月餅球放入模型中,輕輕壓平,力量要均勻。然後脫模即成。

烤制也是門技術活,烤箱預熱至350度。在月餅表面輕輕噴一層水,放入烤箱最上層烤五分鐘。取出刷蛋黃液,再把烤箱調低至300度。把月餅再烤七分鐘,取出再刷次蛋黃液,續烤五分鐘。最後一次進烤箱時,可以只用上火上色。

甜餡月餅,莫如廣式月餅。廣式月餅最好吃莫過蓮蓉,舊時還寫成蓮芸,其中白蓮蓉更佳。此外椰蓉、椰絲,豆芸(豆蓉)均好吃,加個鹹蛋黃,甜中帶咸,也是好吃。

廣式月餅也有咸餡的,但論咸餡,廣式月餅餡料固然豐富,燒鵝、叉燒均可入料,但就是比不過蘇式的咸月餅好吃,個中差別在於餅皮,一個用糖漿和植物油;一個用豬油。

五仁月餅這幾年幾乎被踢出月餅界,其實就餡料而言,要把不同餡料均勻地層層地鋪滿月餅內核,每個月餅的口感還要差距不大,的確要見真功夫的。我對五仁起先也是排斥的,想來原因有三,一,居然有紅綠絲;二,沒有融化的冷的豬油丁,各色;三,大忌,橘皮的奇怪味道破壞了五仁層次和體驗。倘若改正這三點,依然是重要的受歡迎的月餅。

不過近年來月餅的餡料日益千奇百怪,各位創新師傅在張牙舞爪之際卻忘了飲食之道在於至簡直味,什麼韭菜雞蛋、梅乾菜烤肉之類的餡料真正是本末倒置。創新不是否定經典而是發展出日後的經典,做不到這點的創新不過是起鬨罷了。上海的古典的廣式月餅首推杏花樓。

2.4米餅

米飯餅

家父很喜歡米飯餅,大米粉調成糊,略發酵,傾倒米漿放在大平底鍋的中央凹處,中火,蓋蓋烘烤10分鐘即成,底面金黃,面白,略略甜中帶酸。現在很少見,家父在安遠路延平路找到一家,隔三差五地就去買一副吃吃。

塌餅

上海奉賢、南匯、青浦的特色小吃。上海的塌餅不同於吳江的麥芽塌餅。上海的塌餅的餅皮是用糯米粉加少許麵粉製成。麵粉可以增加塌餅的韌勁。塌餅的餡料也分甜咸兩種。一頭尖為咸餡,圓形的為甜餡。甜餡有豆沙和棗泥。咸餡為鮮肉,加鹽、糖、薑末。蔥末不是必須,上海郊區喜歡加點醬油,故鮮肉塌餅為淡紅湯。塌餅入鍋油煎,用鍋鏟摁平餅,故曰塌餅。現在農家樂喜歡油炸,火力過猛,湯汁容易被收干。

豬油塌餅

咸塌餅里有款豬油塌餅,上海豬油加細蔥,高級點的還要加火腿丁。咬開後,豬油香十足,現在沒有做了。

南瓜塌餅

南瓜煮酥,用鋼絲藍頭過濾後,混合糯米粉做成餅坯,下鍋油煎即成。後南瓜塌餅改良工藝後登堂入室進入上海餐廳號稱南瓜餅,還多了芝麻的點綴。

附:南瓜餅

老法的南瓜餅其實是蒸的,南瓜糯米餅放入模子定型,上籠蒸熟即成。是家常點心,很少有外售,和油煎的餐廳南瓜餅差別甚大。

上海小吃聖經叄-上海面

上海面系統中有本幫面、蘇幫面、揚幫面和浙江面,後三者逐漸本地化而和本幫面結合創新變成上海面。其中蘇幫面是上海面的主幹。

陸文夫在《美食家》里所講的蘇式麵館的切口在上海是用不到。上海不是寬湯就是拌面,不喜蒜葉(直接免青了),蔥花不可少。上海大多數麵店直接把澆頭放在面上,少數店單獨裝盤讓客人自己過橋上澆頭或者分開吃。

麵條

上海面分細面寬面,細面又叫龍鬚面沸水中煮7秒鐘即可撈取,加上沸湯澆頭即可。比之北方面,寬面不寬,寬面煮的時間要略長,煮不好就糊掉,上海面是機軋面,不筋道,不耐久煮,其實也不可煮透,上海面要求熱碗熱湯,面到桌上的過程也是繼續被加熱的過程,吃上海面還要快,幾分鐘搞定,否則面和麵湯就糊了,不好吃。大多數喜歡上海面的人都練就一副熱湯吃快面的本事,而我喜歡細面。

上海湯麵的湯頭分白湯、紅湯。白湯又分清湯、混湯。清湯老法用雞鴨骨架、大骨、鱔魚骨,有時加螺螄熬制而成。混湯色白,原因是骨架煸炒過,煨面多用混湯。紅湯是白清湯基礎上加鮮醬油和糖熬製成。事實上如此講究的麵湯現在多以不見,大多數麵湯無非開水味精加熟素油而已。我小時候記憶,上海多為白湯麵,現在隨著蘇幫面再度進入上海,紅湯又成主流。上海面里有兩個特別用湯品種,咖喱牛肉湯和雞湯,後文有記。

澆頭

面的配菜,吃面時加在面上故稱。上海面的澆頭有幾十種,葷素皆有。澆頭放在飯上的便是蓋澆飯。

3.1湯麵

陽春麵

即光面,又稱清湯麵,是不加任何菜肴配料而只有湯的麵條。陽春麵是上海名氣最大的麵條了。正因為沒有澆頭,所以對湯底要求非常高。陽春麵也有紅白湯之分。正宗上海陽春麵是白湯。陽春麵常見於街頭巷尾,是最親民的麵食,舊時四如春陽春麵很有名,現已經拆遷,據說普陀的四如春是此一脈。

澆頭面

雪菜肉絲麵

雪菜肉絲麵是名氣僅次於陽春麵的上海面,需要先煸炒肥肉絲,再抄雪裡蕻,最後加瘦肉絲炒成澆頭直接放在湯麵即成。舊時上海滄浪亭麵館最佳,家母最愛此面。

大排面

大排面是真正的上海特色面,帶骨大排要用刀背把大排的肉質細細橫豎剁剁松,腌上一個小時,再拖上蛋清和澱粉下油鍋煎至兩面泛黃,然後加水加料紅燒,最後用紅燒的湯汁澆進另鍋煮好的麵條里,蓋上大排和碧綠的青菜心,即成上海人最解饞的湯麵。

燜肉面

燜肉面是蘇幫面的當家葷面。燜肉採用五花肋條肉,過水斷生的肉放回鍋中,加蔥結、姜塊(拍松)、蓋上鍋蓋,上旺火燒沸,去蓋,加入紹酒、醬油、精鹽,肉面上用3隻圓盤蓋沒,再將鍋蓋密,燒開後轉微火燜約3小時(中間不能開蓋)至酥爛,揀去蔥姜,用笊籬撈出肉,抽去肋骨,即成燜肉,切成一厘米厚的肉塊,放入冰箱冷存,食時加入,此法也可做燜蹄。燜肉面也有紅白湯之分,蘇幫面以紅湯,上海本幫面也白湯,老上海以德興館和森義興最著名。

鱔絲面

上海本幫面有鱔糊面,用鱔絲、茭白絲,重油、重糖、重醬勾水澱粉炒成加上蔥花、蒜末和胡椒粉即成,其實就是小量的本幫名菜響油鱔糊。鱔絲面不是鱔糊面,炒鱔絲不用茭白絲,不勾芡或薄芡,南潯一帶鱔絲還是干煸的。鱔魚在六七月份最佳,所以一旦過季,我是不吃的。鱔絲面那家好?我想現在大約沒有了。德興館多年未去,不知如何。

辣肉面

辣肉是上海特色澆頭,肉丁(先要裹上水澱粉)斷生後入鍋加醬油、自製辣椒粉和糖煸炒即成。以前是大富貴和沈大成比較著名,現在朋友推薦黃河路鳳陽路上的「上海第一家的辣肉面」。他日當去一試。

炸醬麵和辣醬面

許多人包括上海小孩會混淆辣肉面和炸醬麵,老底子炸醬麵和辣醬面是一回事,現在分出來了。上海炸醬麵和北京炸醬麵不一樣,上海炸醬用肉糜加干辣椒末、醬油、鹽和少許白糖叫紹酒翻炒而成澆頭。炸醬麵在上海有湯麵和拌面,個人建議吃拌面。

辣醬用土豆丁,豆腐乾丁,小筍丁還有少許肉糜, 「干辣椒」丁,分別入鍋,用少許油小炒在一起,少水但不要太干即成。是比辣肉更經濟的麵食。炸醬麵現在不太好找,朋友推薦襄陽路的一家小店「老地方」,看照片,炸醬麵賣相好個,以後要去試一下子但辣醬面完全不在狀態。

八寶辣醬面

八寶辣醬是在炒辣醬的原料(辣醬、豆瓣醬和甜麵醬)上用蝦仁、雞肉、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香菇、筍片等八樣主要原料烹制。是炸醬麵的高級版,一般小麵館不做的,沈大成似乎還有。

蔥油開洋面

家母還喜歡滄浪亭的蔥油開洋面(湯麵)。蔥油開洋是澆頭,小盤奉上,食客自行過橋。滄浪亭原是上海第一蘇幫麵館,其滄浪亭三字舊日出自吳湖帆之手,現在的出自錢君匋。蔥油開洋面是他家首創。

三蝦面

滄浪亭還有一道面名氣甚大,即用蝦仁、蝦子和蝦腦做澆頭的三蝦面。

雪菜黃魚面

現在人會把雪菜黃魚面和雪菜黃魚煨面混為一談,但是兩碼事。雪菜黃魚面是蘇幫面採用了寧波菜特色製作的澆頭。也是滄浪亭的特色面。

蝦腰面

用蝦仁和腰花同時爆炒做澆頭,吃其脆嫩鮮美,蘇州朱鴻興創製的名面,上海滄浪亭亦擅此道,朋友推薦品芳,個人覺得他家做的太粗獷。

爆魚面

爆魚面的澆頭爆魚,上海又叫熏魚,事實上爆魚和熏魚在製作工藝上有差別的。上海熏魚在青魚塊炸好後充分浸入醬汁,味重濃郁,口感有韌勁。蘇幫面的爆魚味淡,更突出爆魚的皮脆柔嫩。上海爆魚面是德興館,蘇幫面的爆魚面則在常熟。

鹹肉面

大塊鹹肉做澆頭很少見,又一邨麵館擅此道,大塊鹹肉蒸熟奉上,脂白肉粉,好看,入口細膩,居然不咸,好吃。不過又一邨現在似乎找不到了。

鴨肉面

網友推薦,又一邨二十年前另一名面,鹹水鴨做澆頭,肥而不膩,香兒不腥,不知如今還在否。

大腸面

紅燒大腸,大腸的處理是門技術苦力活,否則滿盤盡毀。大腸面最好的是復興路上的大腸面。

素雞面

素雞是豆製品,上海素雞是用醬油,白糖等煨制而成。夏麵館的素雞不錯,面不成。功德林的面不錯,素雞味精太重。真是左右為難。

羅漢上素麵

羅漢上素麵是素麵里的勞斯萊斯,用料為水發香菇﹑水發口蘑﹑水發髮菜﹑水發腐竹 ﹑水發木耳﹑水發銀耳和冬筍﹑青椒﹑胡蘿蔔﹑油麵筋﹑炸馬鈴薯。用濃油赤醬燒成。玉佛寺素齋的羅漢上素麵最好。

其他澆頭

所有小菜均可做澆頭,鎮江特色餚肉、炒豬肝、腰花、辣肉絲、青椒肉絲、鴨腿等等,素麵則有香菇面、雙菇面等等不一而足。不同澆頭還可雙拼或三拼。素雞腰花面就是雙拼,而爆魚豬肝牛肉麵就是三拼。為增加鮮頭,小麵館提供額外鹹菜或鹹菜毛豆作為調料小菜添加,額外的小澆頭還有荷包蛋和醬煨蛋(北方人叫滷蛋,用料上有差別)。講南方沒有麵食,那多是臆斷。

3.2拌面

冷麵

上海夏天第一位的麵食便是冷麵。現在的工藝創於50年代的四如春,麵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為上海獨有之制。冷麵的麵條用的是加了蛋的寬面,呈淡黃色,也更有彈性;面寬似韭葉,而且很薄。而醬料為2:1的花生醬和芝麻醬,此外加生抽、香醋和辣油。我最愛清冷麵,不喜歡綠豆芽。冷麵也可配澆頭,但我個人認為多此一舉。上海人冷麵要配湯,老上海人喜歡咖喱牛肉湯,雞鴨血湯或油豆腐線粉湯,個人覺得油豆腐線粉湯更搭配些。年輕時火力壯的時候,喜歡赤豆刨冰配冷麵,時常為此鬧肚子,但樂此不疲。

蔥油拌面

蔥、油、醬油、糖、面五樣即成上海另一著名特色麵食-蔥油拌面。該麵食關鍵在蔥油,將香蔥放入油鍋里用小火慢慢的熬,待香蔥變成金黃色時放醬油和糖繼續熬,糖融化時就可以關火,如此蔥油就熬好了,高級點可以加入開洋,澆入煮好的乾麵上桌,此乃上海特色面。近年餐廳中有大蔥代替香蔥,不好吃,光明邨蔥油拌面可以一試。

麻醬拌面

煮好的熱面不走湯,加上調好的芝麻醬、鮮醬油(加白糖兌水)、芝麻油、辣油、蔥花也有再加肉汁的。上海德興館和味香齋專於此道。鼎泰豐也有,但面軟了點。

3.3其他面

上海炒麵

上海本幫菜餐廳有時會提供上海炒麵,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街頭炒麵。上海炒麵的麵條很粗,約略筷子,用生煎饅頭的鐵鍋炒,配雞毛菜或青菜,醬油、少許糖,口味粗獷奔放,甚是過癮管飽,是80、90年代上海街頭的重要吃食,哪是餐廳那些做作的炒麵可比?上海炒麵重油濃醬,容易學,幾乎每個早餐集中攤點都有,但可惜現在幾乎找不到了。

兩面黃

蔣經國在蘇州讀書的時候最喜歡吃的面點是兩面黃。兩面黃有硬、軟「兩面黃」之分,硬「兩面黃」是生面油炸,軟「兩面黃」是熟的硬面濾干再炸,兩面都炸成金黃色,然後撈出放在盤子上,再將澆頭連鹵澆在面上,吃時將面塊翻身,讓醬汁充分浸潤面塊,配蛋絲湯果腹,要脆滑。上海兩面黃原本最出名的是沈大成(蝦仁兩面黃為最,韭黃肉絲也不錯)和王家沙,不過時風以變,兩面黃一來工藝複雜,二來油大不合時尚,三來如今師傅一味求脆,失去軟的一層風味,還不如嚼乾脆面,捧場者日少。後來父親大人跟我講,王家沙的兩面黃是生面在烤箱里考成面盤再烹制的,他搖搖頭講「伐正宗了」。

刀魚面

刀魚面是我外公最愛,每年清明當季必定去老半齋吃一碗(全年只供應半月)。刀魚面其實是刀魚汁面,並無澆頭,作法是把刀魚去鱗、腮,掏出腸洗凈瀝干後切成塊,燒熱鍋放熟豬油隨後把刀魚入鍋炒干成魚鬆狀時取出,裝入布袋紮緊口仍投入鍋中,加雞肉、豬骨、淋入紹酒,加冷鮮湯,用旺火燒開後改小火煮爛。待魚肉全部溶化,湯稠濃呈白色時濾去骨刺,精華鮮湯回鍋加精鹽,紹酒,各味料適量,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即成刀魚汁。用這種汁做麵湯即成刀魚面。可惜刀魚日益昂貴,如今的老半齋刀魚面估計無法以老法做成,五年前最後一試,廢然不再去了。虹橋的蘭桂坊麵館的刀魚面還真有刀魚肉在內,但又有如何?

黃魚煨面

黃魚煨面是沈家門傳入上海的,阿娘麵館的黃魚煨面曾名噪一時,風頭超過盤踞上海百餘年的蘇幫面,但阿娘過世後,該麵館質量下降。如今大約蘭桂坊麵館和澳門路的夏麵館還勉強可以。大餐廳的則推選福1088。黃魚煨面的湯頭要在鍋里炒香薑片後倒入魚骨,加入蔥段炒香,加料酒和水,大火煮開,中火燉約半小時,湯呈奶白色。將魚骨撈出,用紗布過濾兩次去掉殘渣,加入炒乾的雪菜、蒸熟的去骨黃魚片和另鍋煮熟的面(麵條比之細面略粗)煨下即成,軟面,湯鮮。

咖喱牛肉麵

上海的咖喱牛肉麵,即用咖喱牛肉湯做湯底,加鹵牛肉和香菜,面依然是機軋面。等蘭州拉麵和河南拉麵進入上海後,相比拉麵,機軋面不筋道的缺點顯現無遺,幾乎就從上海消失了,原本以為一心齋還能嘗到,結果中秋探店,只有紅燒牛肉麵了,希望品芳和味香齋還保有。

雞湯麵

振鼎雞有雞湯麵,湯頭用雞湯,也算是白斬雞之後的物盡所用,不加澆頭,算是另類陽春麵。

羊肉面、羊湯麵、羊羔面

葷面里的羊肉面是我的缺門,我不喜歡帶皮的羊肉食品,羊肉對我而言只有三種做法,涮羊肉、烤羊肉串和羊排。所以就我的記憶中這門是缺失的。夫人喜歡白切羊肉,才知道嘉定、真如、周浦、七寶和奉賢都有羊肉館和羊湯麵,周浦和奉賢庄行還有小暑過後吃羊肉的習慣,上海郊區的羊肉面澆頭是帶皮白切羊肉,。蘇州常熟和藏書也有羊湯麵和羊肉面,他們家羊肉澆頭帶皮帶骨,紅湯,蒜葉重青。其實哪裡高下,我是不曉得的,僅在這裡補筆。

在老上海有款羊羔面,就是羊糕面,羊肉作法類似燜肉,但是白湯烹制,放在面上與湯一化,直是佳味,老人所言,沒吃過。

爛糊面

上海人吃面一般喜歡硬面,不過事有兩面,麵條煮得稀爛幾成糊狀的爛糊面也是許多人的摯愛,加上肉絲、青菜,家父尤喜,貴一點的還加上蝦仁和鴨胗干碎粒。南伶酒家可以一試。

麵疙瘩

麵疙瘩乃北方面食,是麵粉兌水和成面塊後,加水繼續和,面塊變軟後放置30分鐘左右。將面塊一點一點揪入沸騰的湯中。麵疙瘩筋道容易做,北方多是番茄菜湯,我年輕時大楊浦有做,現在一般點心店不做。當下上海餐廳用海鮮或毛蟹做湯底配料,登時高端大氣起來,南麓浙里可以一試。

速食麵

1980年,上海益民食品廠引入速食麵生產線,只生產「美味肉蓉面」和「咖喱肉汁面」兩種,售價分別為0.24元/包和0.25元/包,蠟紙包裝,只配一包紙袋包裝的粉狀的調料,至簡,但好過現在千奇百怪,被添加劑武裝到牙齒的速食麵。

上海小吃聖經肆-蒸點,炸點,飯點,豆製品和咸、甜湯

4.1蒸點

饅頭

我一直認為上海的肉饅頭好過其他地方,比如什麼狗不理包子之類,儘管上海包子乃是淮揚包子本地化而來,雖有淵源,但風味已變,只有在上海,包子不以餡料的醬料取勝。

鮮肉大包

如今滿街包子,一口醬油湯,掩蓋了豬肉的好壞,滿嘴油膩,絕非上海鮮肉大包。

正宗的上海鮮肉大包乃是白湯,不加醬油和蔥,只用鹽,糖,薑末調味。肉餡呈荔枝丁,三肥七瘦,皮不可過薄也不可過厚,以肉汁浸潤厚度一半多為佳。一兩一隻。原本點心店都採用熱氣肉製作餡料,當天售完即止。現在有冷藏設備,故全天可售,但鮮味差之甚多。舊時以老半齋和綠楊邨為最佳。朋友推薦秋霞閣,未試。

菜包子

老上海人喜歡一個肉饅頭一個菜饅頭搭配做早餐,葷素皆有。菜包子的餡料需用青菜焯水過涼切碎,不可過細,得顆粒狀。鼎泰豐的不好吃就在於全成菜泥了,毫無口感。拌上素油和糖、鹽。其中糖不可過多,恰恰吊出菜香為佳,蒸熟後餡心為翠綠才好。綠楊邨為佳。

香菇菜包

青菜餡料里加上香菇丁,便是香菇菜包。還有再加上豆乾碎粒,口感更豐富,也算香菇菜包一種。綠楊邨自是不差,王家沙和春風松月樓也可一試。

素菜包

素菜包是精白麵粉作皮,餡心用青菜、麵筋、冬菇、冬筍、五香豆腐乾剁碎後配香油、糖等調味製成。上籠蒸熟後,皮白鬆軟,餡心綠中生翠。春風松月樓最著名。

薺菜肉包

網友推薦,大富貴特色,冬春兩季才有,樓上才有,清晨即賣完,鮮美多汁。

三丁包

富春小籠有三丁包賣,想是揚州流風。三丁即筍丁、肉丁和雞肉丁,略有醬油。

梅乾菜肉包

秋霞閣的特色包子。

豆沙包

豆沙包即餡心為紅豆沙,上海豆沙包沒有收褶,光滑如饅頭。老人喜歡去杏花樓吃。

玫瑰水晶包

光明邨有一獨門包子,豬油玫瑰糖餡的玫瑰水晶包,五點之前必定售罄。現在有豆沙玫瑰包,那是另外一類包子,豆沙餡加玫瑰而已,不可混淆。

叉燒包

新雅飯店本是廣幫菜館,但叉燒包順應上海市場,個子彷彿鮮肉大包,開口褶,甜餡。

糖餡包子

小時候住機械學院宿舍,大學食堂有糖饅頭,餡料是融化的糖汁,好吃,完全不在意麵粉不夠白。

蝦仁中包

一兩兩個,蝦肉採用河蝦仁,所以一年只應該供應8個月,蝦仁不可太多,避免壓過豬肉鮮味,白湯,鮮美多汁,常常一頓四個方過癮。記憶中似乎多見於大楊浦,小時候是水豐路隆昌路一家絕贊,現在有網友推薦滬東工人文化宮對面點心外賣部,中秋探店未遇,下次再去。

刀切饅頭

小型的淡饅頭,舊時上海配粥,分甜咸兩種,甜的配白砂糖;鹹的配醬菜。後來有油炸刀切饅頭,配白糖。如今進入餐廳,油炸和蒸饅頭一起上的,稱為金銀小饅頭,配煉乳。

蔥油花捲

花捲南北皆有,上海勝在香蔥和油,要用粗鹽,記憶中還是大學食堂最好。新雅飯店 師傅用火腿丁卷到花捲里,便是所謂金腿花捲。

燒賣

筍肉燒賣

這類燒賣一年之中只有3,4月春筍上市方有,餡子為新鮮筍丁加鮮肉,燒賣收褶如花瓣,好看也好吃,上海現在首推郊區下沙方家。

糯米燒賣

上海的糯米燒賣甜中帶咸,咸中帶鮮。豬肉粒、加醬油、白糖、料酒炒得加入蒸熟的糯米拌勻做餡料。用料細膩點燒賣還會加上香菇粒、蝦米,乃是上海最大眾早點之一,杏花樓甚好。

鳳尾燒賣

綠波廊名點,我總覺得鳳尾燒賣是偷了廣東燒賣的師,因為燒賣皮的麵粉加了雞蛋,成品透明黃色。餡料有豬腿肉餡、河蝦仁、青菜和火腿丁,故而紅、黃、白、綠四色相映,燒賣收褶如鳳尾,甚是飄逸。現在也有所謂鳳尾燒賣,不過在褶口放一不去尾的蝦仁,蝦尾代替鳳尾,廣東做派。

鮮肉燒賣

鮮肉燒賣不如其他燒賣受歡迎,儘管上海人好鮮肉餡的面點。新雅有售。

蝦仁燒賣

在沒有筍丁燒賣的季節,下沙提供蝦仁燒賣,但現在用的是海蝦或者養殖蝦的蝦仁,個夠大,但不鮮。

三丁燒賣

北萬新有三丁燒賣,三丁即豬肉丁、冬筍丁和香菇丁,也可。

蒸餃

上海有很少的店出售蒸餃,比如吳苑餅家,餡料為鮮肉、蝦肉或者筍肉,但上海人在蒸點中更喜歡小籠饅頭,蒸餃一直在上海是個邊緣小吃。

4.2炸點

油條

正宗上海油條是不加明礬,加少量小蘇打,不以龐大為目的。油條乃上海早點的百搭。不僅單獨吃,也可和大餅是絕配,還可分身老油條和粢飯糰、豆漿、豆花、泡飯相配合,可以蘸醬油,也可蘸白糖、更可入饌做菜。是早餐四大金剛之一。霍山路夜市可試。

油墩子

曾經的上海街頭小食頭牌,所謂油墩子就是將調稀的麵糊少許倒入橢圓形平底鐵勺中,填上蔥花和略略咸漬的蘿蔔絲,再覆蓋以麵糊後入油鍋炸成金黃色,香脆有味。奇怪的是無論哪些飲食店和餐廳試圖在仿製,都比不上老太太推著油鍋在街頭上現場炸制出來的好吃,要麼麵糊太厚,要麼蘿蔔絲太腥氣。屬於街頭的終究屬於街頭,吃不到也罷。

糯米油墩子

網友mal4提到了我沒有吃過的糯米油墩子。經過好友強生的證實,糯米油墩子用鮮肉、薺菜和蘿蔔絲等為餡,在鐵制橢圓形盒子模型底面塗上一層油,放糯米麵漿攤平,再放入餡心,澆上麵漿蓋住炸制而成,色澤金黃,據稱外脆里軟,鮮美可口。是嘉興小吃,在上海有過一陣子,現在則很難尋覓,如有機會,應當一試。

春卷

上海春卷,主要是黃芽菜、肉絲、香菇絲(要勾芡)包出的春卷,稱三絲春卷,考究點,還要放冬筍絲,在7成熱的油中煎炸2分鐘即可。蘸辣醬油或醋吃,沈大成、王家沙、光明邨都可一試,但個人認為比不上家父和丈人兩位的手藝。

上海還有甜春卷,豆沙餡的,我不喜歡。

麻球

上海最著名的大眾化傳統名點。最早始於清代,在上海極為盛行。上海麻球用水磨糯米乾粉,加白糖拌勻擦透,靜置發酵,至糖分被米粉吸收、粉團發軟即可。 粉團摘成每個約40克的生坯,稍加揉捏後將其搓圓,用大拇指在中間按捏成碗形,包入豆沙餡,捏攏收口,滾上芝麻,即成生坯。 鍋內加花生油,用中火燒至七八成熱時,放入生坯炸3-4分鐘,待外殼發硬時,撈出瀝油即成。北萬新和大富貴可以一試。

麻油撒子

麻油撒子是舊時最喜歡的零食了。最喜歡看師傅將醒好的麵糰用手指慢慢拉出細細的連續的細面,繞老繞去的,技術含量很高似地,放入燒熱的芝麻油中炸透,脆脆,香極了。這也是街頭食品,不是哪家點心店能學得象的。

麻花

脆麻花

父親喜歡脆麻花。上海麻花和華麗麗的天津大麻花差別甚大,個頭不大,麻花擰得也簡單不花俏,吃口追求的就一個字,脆。上海麻花麵糰里不加雞蛋,所以不蓬鬆膨大,用小火炸成金黃色出鍋。

苔條麻花

麻花麵糰里摻上海苔粉,即成苔條麻花。脆麻花和苔條麻花可以嘗試上海哈爾濱食品店的。

苔條

摻上海苔粉的麵糰拉成一條條,截成5厘米左右長短,小火炸成金黃色出鍋即成苔條,是苔條麻花的簡易作法。

開口笑

糖加煉奶、清水煮至糖溶化,放涼後加泡打粉、蘇打粉、雞蛋黃和食用油,攪拌均勻與面一起和成麵糰,稍餳10分鐘,做成約10克的小面劑,漏網上蘸水,裹上白芝麻,下油中炸至金黃,自然開口,撈出控油即成。國際飯店西餅屋有售,四新食苑有現做的。

油棗

用發酵的麵粉製成麵糰,炸至內外皆脆,裹上糖霜,冷食,上海市第二食品公司和牛奶棚有售,功德林也以此著稱。

巧果

在案板上的麵粉中間挖個窩,放入老豆腐、清水、白糖、花生油、黑芝麻拌勻成麵糰,蓋上布靜餳。然後擀成如紙薄的皮子,再撒上些乾麵粉,切成長5厘米、寬1.6 厘米的長條,抖散後即成巧果生坯。 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巧果生坯,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即成。現在兒童食品店、三陽和邵萬生還有賣。

油氽饅頭

油氽饅頭是上海百年老店沈大成點心店獨家風味小吃。油氽饅頭的饅頭皮取法於南翔小籠饅頭,用不發酵的精細粉擀成,餡心取法於淮揚湯包,將肉餡加骨頭湯打勻,調以蔥、姜、蒜等製成的佐料;氽炸時又採用近似氽炸酥餅的技巧,饅頭形狀小巧玲瓏,皮呈金黃,入口鬆脆,肉餡鮮嫩,一咬湯汁四溢,肥而不膩。

咖喱角

咖喱角是上海獨創的中西結合的小點心。餡料是豬肉糜加咖喱粉炒制而成,皮子採用蘇式酥餅作法,水油麵包入干油酥面擀平捲起後分3層摺疊,再擀成圓形皮,包入餡料,對摺成半圓形,沿邊用手捏成一稜稜的襇紋。中火燒油至3、4成熱,加入生坯,炸至金黃色出鍋,或抹上蛋漿在烘爐里烘烤10分鐘出爐。印象是大學食堂的拿手點心。

糖角(糖糕)

用發酵的麵粉製成長條形麵糰,兩條一組,裹上白糖,炸至外脆里松,對摺成丫杈裝出售。和油條一起作為早餐餐點。現在已經難見蹤跡了,那日在又一村看見有售,未知如何。

糯米糖餃

用糯米水磨粉、燙麵團、麵粉、小蘇打粉,加冷水,反覆揉透,製成生粉團後摘成每個重80克的面坯,再逐個搓成腰圓形糖餃生坯,中火燒油至三四成熱時,逐一投入生坯,炸4-5分鐘後當糖餃浮在油麵後再炸3-4分鐘,撈出瀝油。然後將油溫燒至八九成熱,放入炸過的半成品,速炸約2分鐘,成棕黃色後出鍋裹上糖霜。至於上海哪裡最好吃,我不知道,因為我不喜歡吃。有朋友問我一種心形的油炸面製品糖餃吃過伐,我講沒有,他也講不出哪裡有,故存疑記錄。

4.3飯點

粢飯

粢飯是3份糯米一份粳米摻和,冷水浸脹,蒸熟後加熱水再燜五分鐘即成粢飯糰和糕的底料。

粢飯糰

粢飯糰是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之一,分甜、咸兩種,90年代以前,粢飯糰多為甜食,其內餡為一根油條和白砂糖。現在則以咸為主流,油條加榨菜末,受台灣人影響,還加入肉鬆,南陽路那家則加自家辣醬和虎皮蛋。至於甜餡已無蹤跡。粢飯則分紅白兩種,紅色即為血糯米。

網友CHAOS提醒了我,甜粢飯糰也可以只放白砂糖,吃到裡面熱量剛好把糖漾掉,吃到最後,最是佳處。

粢飯糕

粢飯糕一般和油條攤並存,長方形彷彿撲克,油炸後,外層金黃,脆,內層白色粢飯糕軟糯可口,上海人用以早餐配甜豆漿。現在粢飯糕很難見,霍山路夜市那家還可試試。粢飯糕在餐廳里的則被切成小條,有的還加上海苔粉,但小條粢飯糕更像個裡外都硬的油炸飯糕,沒啥吃頭。

粢毛團

粢毛團就是鮮肉餡或豆沙餡的湯糰裹上糯米上籠蒸成的點心。南京路沈大成或許還可一試。

粽子

鮮肉粽

糯米需浸水一至二小時,濾水後用肉汁、醬油、精鹽腌2小時,包入腌好的豬肉,一定要連皮帶肥肉,大火煮開後,小火再煮3小時即成,趁熱吃時,肥膘已經融入糯米為上佳。而粽肉也是極好吃的,好友向上一日在米其林餐廳讚揚法國廚師的豬肉料理終於做出了肉粽的水準,算是極高之評價。

儘管粽子為端午節應令食品,但粽葉最佳則是清明後,當春採摘,有濃郁之香氣,端午反倒平平了。上海粽子全部為三角粽,以上海五芳齋為最佳。近年來有鹹蛋粽之類,總覺多此一舉。鼎泰豐肉粽甚為可口,但形狀為長粽,大約是受了閩台粽子影響。端午時節,上海弄堂有老阿姨臨時售賣自家粽子,乾淨,料足,可一試,朱家角也以肉粽聞名,醬油太大,太咸。

豆沙粽

糯米包豆沙餡。同理可包棗泥餡,我不喜歡後者,或者說我不喜歡棗泥的酸味。

赤豆粽

糯米加赤豆,赤豆要多才夠力,不需加糖,赤豆本身的甜味就夠了,丈母娘善此道。北方有包大棗的,我接受不了。

白粽

純糯米,透發粽葉和糯米清香,蘸白糖吃,父親所愛。

糖粥

精糯米和白糖熬製成,後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各種甜粥。

血糯米粥

血糯米代替普通糯米熬制而成。

桂花赤豆粥

燜熟的赤豆加入糯米粥同煮,最後加紅糖和干桂花,是上海普通小吃,首創於城隍廟。

八寶粥

上海的八寶粥是從臘八粥演變而來的,一般為甜食,只有臘月二十八那日必須鹹食,上海所謂八寶是糯米、桂圓、紅棗、芡實、蓮子、薏仁、赤豆和冰糖,也有加銀耳、核桃仁或枸杞的,但就我記憶,後三種比較罕見,上海人加糖桂花的是有的。鹹食則是撤去冰糖、桂圓代以花生,但我是沒吃過的。此外還有血糯米八寶粥,秋霞閣可以一試。

白糖蓮心粥

主料為大米和蓮子以及清水,旺火燒開後,以小火燜煮1小時左右,加白糖,煮至湯稠濃,蓮子酥糯即好,為夏令消夜點心。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非常盛行,是最早由上海流動攤點經營的。

雞粥

用雞汁原湯加白粳米,大火燒沸,轉用小火燜煮至粥稠即成。以醬油、鹽、白糖、蔥薑末等調料佐食。此乃小紹興雞粥店首創於1947年。成立於96年的振鼎雞也賣雞粥,目前已是連鎖經營。我不吃雞,故經朋友比較,儘管小紹興質量下降,還是略好於振鼎雞。

4.4飯點

八寶飯

上海八寶飯是把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豆沙,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老人認為杏花樓的最著稱。其實我認為梅林的八寶飯罐頭最好吃。想大學期間,隆冬季節,用電爐加熱和同學分食,其樂融融,惜乎不再。

豬油菜飯

所謂豬油菜飯先將青菜炒一下,放入待煮的米飯中,還可加入鹹肉,攪拌均勻後煮熟後淋上熟豬油配骨頭湯食用。老上海是美味齋最有名,現在沒了,現在豬油也不流行了。丈母娘做菜飯一絕,長豇豆、捲心菜均可製作菜飯。

泡飯

泡飯是乾飯或剩飯加水重新煮的或用開水、湯泡成的稀米飯。所謂醬油泡飯就是在白泡飯中滴上醬油伴著吃,奢侈點再放一小塊豬油,舊時上海早餐攤還有泡飯加油條蘸醬油。再高級點就是菜湯泡飯。今日餐廳菜湯泡飯已是低檔,動輒海鮮泡飯的,已經失去泡飯簡單的本意。

桂花糯米糖藕

街頭小攤的桂花糯米糖藕已經是本幫菜必備冷盤了。藕孔灌糯米,加糖蒸熟,淋上桂花(話說,本人及其不喜歡桂花,尤其咸桂花,名字好聽,卻總是煞甜食之甘醇之風景)。老人覺得杏花樓最好,我則認為現在上海糖藕全蒸得酥爛,少了藕的脆塊感,實是無趣。

蓋澆飯

蓋澆飯是如此普及,之後又化身盒飯和快餐便當,以至於我差點忘記這澆頭配白飯的蓋澆飯曾經一度統治九十年代的白領午飯餐桌。最受歡迎的澆頭,自然是紅燒大排,紅燒肉加醬煨蛋,紅燒獅子頭,當然搭配素菜是不二的上海小青菜。

炒飯

等改革開放後,我才知道原來炒飯還有揚州炒飯和福建炒飯,去了大學後才知道醬油炒飯。上海人吃食眾多,炒飯算是不起眼的一種小吃。本幫炒飯配料簡單,青菜、胡蘿蔔、青豆、雞蛋,我記憶中是沒蝦仁的,但有火腿丁和豬肉丁(90年代改為方腿丁)。我也沒在什麼大飲食店試過,如非家父提及,幾乎忘卻。

4.5豆製品

甜漿和淡漿

甜漿是現磨豆漿加砂糖配粢飯糕或其他,淡漿不加糖配大餅油條。

咸漿

上海咸漿是在現磨豆漿里依次放入油條片、榨菜末、蝦皮、蔥花、紫菜、鮮醬油、辣油,燙,量足。配淡饅頭早餐,非盛在粗瓷大碗中大聲吃喝不可。現在還是霍山路夜市那家正宗些。

豆腐花

上海豆腐花的配料和咸漿差不多,只是少了油條片。我堅持認為鹽滷點的豆腐花最好吃,同時不加蝦皮和紫菜。可惜現在鹽滷點幾乎沒有。豆腐花還是去霍山路夜市吧。夫人回憶上海有過甜豆腐花,但我是沒吃過的。

油炸臭豆腐

上海的油炸臭豆腐雖然常見,但這個模仿紹興油炸臭豆腐的小吃由於沒有本地化創新而終究沒能成為上海街頭小吃的代表。現在為了節約成本,有攤販是用普通豆乾炸制後澆上臭豆腐汁的。但如果吃口為咸,那多半不正宗,不吃也罷。

蘭花豆腐乾

豆腐乾以花刀30度斜切兩面,竹籤撐開,略風乾,再在油鍋里炸干至金黃,放入水中加醬油、生薑,糖,桂皮八角,大火煮沸,轉小火熬煮。上海街頭其實喜歡同五香茶葉蛋一起燒制,其味更佳。

4.6鹹湯

單檔和雙檔

通俗點就是油麵筋百葉包湯,單檔是油麵筋百葉包各一,雙檔則是各二。有關於上海小吃的介紹稱為千張包,那是湖州的講法,上海人不講的。油麵筋和百葉包里都會裹上少許鮮肉餡,有些店家還會加上粉絲,骨頭湯和豆製品的以及肉餡的鮮相得益彰,是上海最家常的鮮湯,也是90年代上海路邊大排檔的當家鹹湯。舊日里,自然是大世界旁的五味齋最好。

油豆腐粉絲湯

90年代的上海大排檔還有一份重要鹹湯,油豆腐粉絲湯,上海話油豆腐細粉湯。原本是各出售生煎和鍋貼的飲食店的上海典型配湯,始於20年代上海。原料就是油豆腐和粉絲和骨頭湯,簡單,廉價,美味,易做,尤其解生煎之膩,家父之愛,我則喜歡加一點點辣油和胡椒粉,白的。

骨頭湯

大骨熬制,加蔥花和豬油,配菜飯和各類蓋澆飯。加黃豆就黃豆骨頭湯,更鮮。

蛋皮湯

骨頭高湯加蔥花和蛋皮絲即成,配小籠和生煎。現在基本就是開水味精湯。

雞鴨血湯

雞鴨血湯是上海城隍廟特色小吃的代表,最初是在20世紀早期由一位叫許福泉的小販首創。老法是用雞頭雞腳吊湯,加入雞心、肝、肫、腸和雞卵,和雞鴨血塊,撒上蔥花,淋幾滴雞油。肝腸之鮮嫩、血塊之滑爽加之湯汁的味美,配以生煎、鍋貼和春卷,是上海食客之所愛。西哈努可親王曾在綠波廊連盡兩碗,故綠波廊雞鴨血湯為上海之冠。

咖喱雞鴨血湯

又一村飲食店在雞鴨血湯里加咖喱粉,即成咖喱雞鴨血湯,實為上海特色。

咖喱牛肉湯

上海的咖喱牛肉湯是生煎和鍋貼的重要配湯。牛腩牛骨6小時燉成燉成,加咖喱粉略煮,大碗盛放,上海的咖喱牛肉湯不僅加香菜,更要加小香蔥,濃郁芬芳。放鹵牛肉片的是咖喱牛肉湯,不放的是牛肉清湯。以前大壺春的咖喱牛肉湯絕贊。

小牛湯

味香齋的咖喱牛肉湯名曰小牛湯,配麻醬拌面。好友強生強調他家是小牛肉熬制的故名,我覺得從成本考慮,不現實。

牛肉粉絲湯

咖喱牛肉湯里仿照油豆腐粉絲湯加上粉絲即成牛肉粉絲湯,又一村可以試試。

羅宋湯

羅宋指的是RUSSIA,十月革命後,大量白俄進入上海,此湯被上海人改良後便流行,成為上海西餐的標配。上海羅宋湯是將洋蔥粒和土豆放入油鍋中煸炒後倒入沙鍋中同牛肉同煮大火燒沸後轉小火煮約1個半小時左右,再將捲心菜和西紅柿在油里煸炒同上海紅腸一起放入大鍋中繼續同牛肉煮爛。同時用小火翻炒至番茄醬變成暗紅色,再用黃油和麵粉一同炒,炒到麵粉和黃油完全融合後和番茄醬一起放入大鍋中。是淮海西餐社首創,德大西餐社最著,虹口的海燕西餐社也不錯。

80,90年代,羅宋湯以一種簡便的方式出現在街頭,成為各種小吃尤以炸豬排為重和蓋澆飯的配湯。所謂簡便,其實就是番茄湯,紅腸片和捲心菜,酸酸甜甜,和牛肉湯沒半毛關係。但大家頗為喜歡。

本人最善羅宋湯,但棄捲心菜和紅腸不用,牛肉要充足,土豆要酥爛,部分要成泥,洋蔥和番茄醬用黃油翻炒,另加胡椒粉、辣椒、黃油、芝士、煸炒的番茄,不用黃油炒麵粉,以薄水澱粉代替,燉足4小時。大學用此待同學,留學用此待同胞。前女友留學英國,傳授此方,讓她以此社交,頗為助力。

4.7甜湯

酸梅湯

小時候,父親看著我大口喝著冰凍酸梅湯,總會笑著說「儂是沒吃過正宗個」。我以為大約是不正宗,父親才不吃。大了以後才曉得,酸梅湯是要用烏梅、山楂、冰糖和桂花熬製成的,我們吃的不過是工廠生產的酸梅晶或酸梅粉沖兌的,好吃與否,在於酸梅晶放的多寡。再後來,家裡也有酸梅晶了,最開心的在於大口乾吃。至於傳說中的鄭福齋酸梅湯,一定是沒吃過的。

桂花赤豆湯

桂花赤豆湯始於清朝中期,由上海流動食攤的經營者所創,將赤豆放在鍋中,加清水2升,旺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燜3小時左右,至赤豆酥爛但不可走形,加入白糖,撒上糖桂花調勻即可。夏天,亦可凍飲。

綠豆百合湯

綠豆和水靜置一小時,大火燒開,小火續煮至綠豆開花,放入百合再煮10分鐘,加冰糖,放入冰箱冷凍。夏季解暑之佳品,本人不喜百合,只喜歡清綠豆湯,只喝湯。

水果西米露

所謂西米,是從西谷椰樹的木髓部提取的澱粉,經過手工加工製成的澱粉製品。用水煮熟,但需要不停攪拌。加糖,加罐裝水果即成水果西米露,冷食。但改革大門一開,台灣,東南亞各種華麗麗的西米露登場,上海西米露便再無生存之道了。

什錦水果羹

旺火上燒沸清水,加白糖、香蕉、蘋果、菠蘿蜜、橘子、桃子、糖蓮心再澆沸,用濕生粉勾成薄芡,再加上糖桂花即成。最初由小點心店和食攤經營,20世紀4O年代在上海盛行,現在多為家常點心,年節常食,橘子片必定是罐裝糖水橘子。

杏仁白玉

就是杏仁豆腐,用牛奶、杏仁霜、白糖和洋菜製成杏仁豆腐、加冰糖水和罐裝的橘子片即成,曾是上海的當家甜點。杏仁豆腐各地都有,但作法有細微差別。現在一般飲食店不做杏仁豆腐,但餐廳從來不缺它。利苑最好。

上海小吃聖經伍-上海糕團

上海糕團本源是蘇州。當年糕團細點,蘇州為天下先,領江南風氣。所以金庸借韋小寶之口雲,這皇家糕點都比不上他家麗春院的精細(揚州也是江南)。

蘇州糕團以甜為主,進入上海後,甜度減少,還出現咸口的。糕團之道在於取材和製作認真。取材,糕粉大都為粳米粉和糯米粉按比例摻和。粳米即大米,上海糕團講究點的非松江「老來青」和嘉定白粳不可,糯米要取嘉定白糯,豆沙非崇明大紅袍赤豆不取。桂花選購自常熟,糖要手工土法製作,油用上好豬板油,肉取後腿肉,蟹粉取自崇明蟹(陽澄湖大閘蟹做蟹粉,未免浪費)。浸米,磨製,調和,蒸制均極考究,必須窮極食材的潛質。而如今一旦工廠流水線化,名雖在,實質已弱,有時買個,吃個念想而已。

5.1糕

5.1.1糯米糕粉

定勝糕

定勝糕是用粳米粉,糯米粉加紅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勻放入模子蒸熟,呈紅色。上海的定勝糕淵源來自杭州,始於南宋,不是常熟。上海最著名的是沈大成和喬家柵兩家老字號。

條頭糕

條頭糕又名豆沙條頭糕,以玫瑰細沙作為餡料,裹以纖薄糯米粉團,是著名上海糕點,冷食為佳。外面撒糖桂花即為桂花條頭糕,創新作法是撒上椰蓉,號稱雪花條頭糕。老上海還是以沈大成和喬家柵著稱,但夏味館的不錯,尺寸小,精緻許多。

重陽糕

重陽吃糕始於唐朝,糕粉為鑲粉(糯米粉與梗米粉的比例為1:4,詳細做法見薄荷糕),白糖400克,紅綠瓜絲、香草、香精各少許,餡料為豆沙,面料為玫瑰花、核桃肉、瓜子仁。重陽糕大約是沈大成、王家沙為好。

薄荷糕

將糯米,粳米攙和淘凈,靜置(夏季1小時,春秋季2-3小時,冬季4小時,中間需噴一次水),至米粒發酥,用手指能捻碎時,磨成粉,用32眼銅絲篩篩過,便成鑲粉。將鑲粉中間挖一個塘,加入白糖,薄荷香精及冷水,拌和擦透後用16眼篩篩成糕粉。用模子製成生糕坯,置旺火上蒸成。以前滄浪亭的最出名,大富貴和沈大成也很好,現在前兩家不做了。

桂花拉糕

將白糖用熱水溶化,放入糯米粉中調製成糊狀,倒入塗過油的盤內,上籠蒸熟,冷卻後撒上白糖、桂花,切成菱形小塊即成,色澤玉白,香甜糯滑。城隍廟綠波廊餐廳名點。

方糕

奉賢方糕

奉賢方糕糕粉是精糯米、精粳米各半,摻和後淘凈,靜置(中間噴1次水)至米粒發酥,用手指能捻碎時,上磨成粉,用32眼羅篩過,放在案板上,洒水拌勻,再用16眼羅篩成糕粉。在糕團上用特製刮板取坑,填上豆沙,再蓋上糕粉,用花模壓實,有花紋。切成4厘米邊長小塊,共16塊,上籠旺火蒸熟。

七寶方糕

七寶方糕名氣大過奉賢方糕,但製作未及。奉賢方糕蒸成為16塊小方糕。七寶方糕則是一大塊成型。方糕生坯的製作工序少了三道,但餡料豐富得多,除了豆沙,還有棗泥、芝麻等等。在街上兜售,一大塊,很是威武。七寶老街比比皆是大方糕,我總是看看則可。

松糕

農曆歲暮新春,上海地區盛行的饋贈松糕,其習俗始於嘉定。松糕以糯米、粳米摻合磨乾粉,在籠屜內側刷一層芝麻油,把糕粉鋪上,鋪豆沙,最後將蓮子、蜜棗、核桃塊撒勻放在糕面上,大火沸騰後,放糖豬油丁、玫瑰花(也可放木樨、薄荷)直至糕熟。舊法以喬家柵和五芳齋(百果松糕)最為著名,如不喜歡過甜,鼎泰豐的改良過的松糕可以一試。

黃松糕

糯米、粳米粉加紅糖,可成黃松糕,上海五芳齋有。此糕點源於蘇州,蘇州最著名老字號為黃天源。母親常說,地道的蘇邦糕點,還是黃天源好。

蜜糕

蜜糕,又稱百果蜜糕,蜜棗去核,同核桃肉一起切成碎丁。糯米粉、白糖、蜜棗丁、核桃丁、松子仁、瓜子仁、清水拌勻。 蒸籠內鋪上紗布,倒入糕粉,上鍋蒸約10分鐘至熟即可。取出糕倒在案板上,用乾淨濕布蓋住,稍晾趁熱用雙手揉碎,再搓成寬7厘米、高10厘米的條,晾涼後,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即成。家母所鍾愛,上海五芳齋所創製。

綠豆糕

上海的綠豆糕始於清朝,以綠豆粉、糯米粉、白糖、植物油柔糅合成糕粉,餡料為玫瑰豆沙,上籠蒸熟即成,冷食。大學在北京吃過北方綠豆糕,干乎乎的酥皮,綠豆餡,全無上海的香甜酥軟。糕團一道,北方略遜。老字號當推五芳齋和老大房。

赤豆糕

上海赤豆糕除了原味外還有玫瑰赤豆糕和桂花赤豆糕,糕粉為糯米粉,粳米粉,白糖,紅曲粉和豆沙拌合,蒸時加豬油,加玫瑰或桂花即成玫瑰赤豆糕和桂花赤豆糕。上海最著名的為五芳齋和老半齋。利苑也有赤豆糕,味道不錯但風味已不同。

橘紅糕

丈人最喜歡橘紅糕。橘紅糕最早源於南潯,是冬季時令小吃,配料為炒糯米粉、 綿白糖、糖桔皮、糖玫瑰花和紅曲米粉。成品為一厘米見方的小塊,一盒紅白色橘紅糕各半,造型玲瓏,剔透如玉,糯滑可口,甜韌適中,玫瑰桔香,糯而不粘,甜而不膩。上海以南京路泰康食品店最著名。

雲片糕

寫本文的時候才曉得有個他名叫雪片糕。雲片糕的糕粉很講究,糯米要碾去米皮,留下米心。磨得極細,連續過篩,綿細如面,炒熟,且要保持白凈,然後存放半年後拌合極細的砂糖使用。摻合豬油、欖仁、芝麻、香料拌勻,壓縮成形。最後由鋒利的大方刀,切成片片,薄如書頁即成。質地滋潤細軟,猶如凝脂,能久藏不硬,入口如雪花融化。我小時喜歡有核桃仁的雲片糕。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和功德林可試。

葉榭軟糕

松江的朋友跟我講,儂既然曉得泗涇小籠,哪能可以伐曉得葉榭軟糕?事實是,我真的不曉得,吃也沒吃過。看了介紹,倒是要去試試。「軟糕分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3個品種。方糕以豬油、豆沙、棗仁、紅綠瓜絲、綿白糖為餡心,外現呈正方形,色澤鮮艷,特點為肥、香、甜;素糕系混入上等綿白糖,外現呈大塊長方型,雪白細膩,松、軟、甜、涼,糯而不粘,盛夏季節一周內不餿變;桂花白糖糕以全糯米加桂花、白糖、豬油、豆沙製成;外觀呈圓盤形,松、軟、甜、香、肥,吃起來鬆軟香甜而不膩,加薄荷更是夏日飲食佳品。」

金澤狀元糕

1841年由金澤萬昌生老店研製,60年代一度停產。1984年,由澱山湖食品廠恢復生產上市。糕粉選用精白粳米,摻以適量糯米,浸水後晾乾、舂細,再加松子粉、白糖,壓實切片,用文火烘炙,片片金黃,吃口鬆脆香甜。伐是朋友提起,我倒忘記特了,金澤還是上海屬地。

松花糕

唐建築師說上海應當有松花糕,好友顧總認為這是外地小吃,在上海偶爾可見。

5.1.2小麥糕粉

千層油糕

這個毫無疑問是揚州傳入的名點,所以上海當年是以老半齋和綠楊邨的為佳。千層糕用發酵面、白糖、熟豬油和糖豬油板丁加工製成。菱形方塊,芙蓉色,半透明,共64層,層層糖油相間,其白如雪,揭之千層,綿軟甜潤。老法在表面加紅綠絲,真不理解這是種什麼口味,老法糕點中最難看難吃的就是紅綠絲。傳統的可試富春小籠,改良的油糕可以嘗試鼎泰豐。

棗泥千層糕

在油糕製作工藝上,每次折面在加砂糖、豬油的同時抹上棗泥,成品即成棗泥千層糕。鼎泰豐的不錯,慧公館也有。

馬拉糕

上海馬拉糕傳自廣東師傅,適應上海人口味而自成上海名點。用發酵麵糰(靜餳2小時)加白糖、熟豬油揉透,加入蛋液成麵漿,上籠旺火沸水20分鐘蒸成。上海馬拉糕比之改革開放後進來的粵系古法馬拉糕,豪放的多。喬家柵大約還有。

發糕

上海馬拉糕的工藝源自發糕。其實大多數上海人是搞不太清兩者的區別的。都是甜甜的,膨鬆柔軟,斷面有豐富的孔洞。但發糕不加蛋漿,揉好的發酵麵糰餳至麵糰膨脹起泡時再蒸,一般糕上撒大棗,蒸法同馬拉糕。

海棠糕

海棠糕的製作工藝算是複雜一點的,餡料是赤豆沙、白糖和花生油,糕粉是小麥麵粉。將海棠糕模具燒熱,刷上少許水油(花生油加水),將麵漿(用冷水拌和麵粉成漿狀,摻入老酵,加適量鹼水攪勻,至麵漿無酸性,色不黃為佳)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加餡料,再次將麵漿注入,蓋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再加糖板油丁一粒,撒些黃瓜絲,烘5分鐘左右。在另一鐵板上撒些白糖,將模型內的糕挑出來,面貼鐵板,底朝上,放於爐上,待鐵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鐵盤把粒翻過來,即為成品,色呈紫醬紅,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軟,熱食。海棠糕是城隍廟名點,據說有一專門攤點,但如今不加豬油丁,風味不在。舊為春風松月樓最著名。

梅花糕

從工藝上看,梅花糕和海棠糕是差不多的。但模子的形狀有差別,還多了玫瑰花和咸桂花作為配料,比海棠糕精緻些。蘇州首創,據說還有鮮肉餡的,沒吃過。沈大成還有。

野雞蛋糕

顧總認為野雞蛋糕即指南匯和奉賢用土法仿製的海棠糕。

5.2年糕

上海人的年糕分兩類,廣為普及的是寧波年糕。家資略豐的會備上蘇邦的桂花糖年糕。按1909年在上海的廣告雲「寧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壞最堅潔」廣告直指競爭對手「蘇州紅白制年糕,供桌高陳賀歲朝。不及寧波年糕爽,太甜太膩太烏糟」。這其實是實話。

寧波水磨年糕為首選,糕粉用的是寧波特產的上白「晚稻米」加水磨製而成。晚稻質軟而滑,沒有脹性,一經制熟,吃起來覺得軟滑可口,且不黏牙齒,乾燥適度,能久藏不腐。

幼時,父母單位有發寧波年糕做年貨的,年糕條交錯疊放成一個立方體。要用時,掰下一條切片,年糕硬,父親切片也頗為吃力,年幼無知的我則全不在意,心思早已在炒年糕上了,

炒年糕

上海人喜歡將寧波年糕切成片後再加工。當下餐廳將年糕加工成細條狀,乃是杭幫菜的做派。上海人炒年糕有紅白兩種,紅要加醬油,最好吃的是小菠菜肉絲炒年糕,菠菜紅色根不可去除,味略甜,平衡菠菜的澀味恰到好處,這便是所謂紅嘴綠鸚哥。我最喜歡的白色炒年糕是塌菜冬筍炒年糕,常見的白色炒年糕還有韭黃肉絲炒年糕,青菜肉絲炒年糕(有時也可加醬油),薺菜肉絲炒年糕。我認為家父手藝最棒。

湯年糕

我喜歡吃炒年糕,不喜歡湯年糕,家父喜歡,但為我計,都是先為我炒好一份,然後用余料做湯年糕。為人子不覺得,後為人父後,才覺父恩深厚。父親最喜歡爛糊肉絲湯年糕,即黃芽菜肉絲,此外也有用青菜肉絲做的。

酒釀年糕丁湯

寧波年糕切成小丁,煮熟,兌入酒釀即成。

爆年糕片

年糕片晒乾成半透明狀,遇上爆米花的小販,加上糖精片交付製成爆年糕片,乃童年趣事。

排骨年糕

年幼時大口吃炒年糕時,家父總會眉飛色舞地回憶「鮮得來」排骨年糕,彷彿那時年糕中的極品。高考結束為犒勞自己特地去了次「鮮得來」。年糕浸滿肉汁,軟塌塌,筷子一戳,幾成泥狀,粘牙。大排黑乎乎捲成一團縮在搪瓷碟子一側,肉柴,遠不及大學食堂的紅燒大排。投筷而去,不再回頭。

父親所記憶和我有差,他認為鮮得來年糕的長處便在年糕自製,浸滿肉汁而咬口依然,紅燒大排軟糯多汁,兩者相得益彰。有趣的是無論我和父親的記憶所及都是紅燒大排,而現在「鮮得來」供應的是油汆大排,特色是加五香粉腌制。但這年糕和排骨在烹制上全無聯繫,不吃也罷。

畫家賀友直認為當年上海「小常州」排骨年糕更好。我沒吃過也沒印象,按賀老師記載,看上去更像是無錫肉排煨年糕。

糖年糕

糖年糕有兩種,鑲粉、白糖、桂花和熟豬油製成的為白糖年糕,白糖換成紅糖,成品呈棕色的,為紅糖年糕。糕需要用鑲粉、糖和清水反覆揉勻,然後上籠蒸後,再用涼開水浸潤的布包裹糕再次揉搓,最後抹上芝麻油,撒上糖桂花而成。 糖年糕有兩種吃法,一為蒸,二為炸。沈大成有售。

崇明糕(年糕)

家母喜歡崇明糕,其中尤其喜歡「陸氏糕點」所制。家母喜歡的是崇明糕中的硬糕。崇明糕中據說還有松糕,沒有吃過。崇明糕的糕粉先用7:3或8:2的糯米和白米混合,浸潤,瀝干,漲發;打粉;加紅白糖和料,加入紅棗,蜜餞,核桃仁,紅綠果脯絲、桂花、豬油、松仁、瓜子等。近幾年,順應潮流,糖量減少,將紅綠果脯絲剔除;最後是上籠蒸熟。崇明糕一個幾斤重,體積龐大宏偉不似蘇邦糕點細膩,但好吃猶有過之。吃法一般為切塊蒸熟,或作酒釀糕絲湯也有用油微炸下再食用的。

5.3團

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時令小吃,亦是寒食節的傳統冷食,青團用漿麥草汁或青艾汁或綠色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餡或芝麻餡而成,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上海人一般去王家沙、沈大成、喬家柵購買,五芳齋也不錯,更市民一點可去北萬新。

咸青團

咸青團很少見,五芳齋有鮮肉青團提供。光明邨咸青團的是香菇肉餡的,又叫什錦青團。王家沙的咸青團是馬蘭頭為餡,當季才有。

青團塌餅

奉賢還有青團塌餅,糯米粉混合泥胡菜(斬成末)油汆而成。

金團

蒸熟的豆沙糯米糰子或者芝麻糰子外頭裹上黃色的干豆粉就是金團。

雙釀團

雙釀團的所謂雙釀是指一團包兩餡,上海以豆沙餡和芝麻餡疊用,每個糕團劑子先包豆沙,攏口後再包芝麻餡。成品透明,隱約可見豆沙餡心,甜糯香美。雙釀團創製於40年代上海,以沈大成、王家沙、喬家柵和大富貴為著。

5.4湯糰

芝麻湯糰

上海人喜歡寧波湯糰,久而久之視為本地小吃。好的寧波湯糰的皮是用三種不同的糯米粉混合的。而糯米粉需要用涼水浸糯米12小時(夏季8小時),撈起用水淋過,帶水磨成漿,裝入布袋吊起瀝水(或壓干水分)成粉團,故稱水磨粉。餡心是新磨黑芝麻粉加豬油和白砂糖混拌而成,號稱黑洋砂。其中豬油是關鍵,少了。餡心不軟,多了又有異味。原本是城隍廟寧波湯糰店最為著名,現據朋友耳報,不去也罷。

酒釀圓子

用水磨粉和水搓成實心小圓子,下鍋煮至浮在水面,加入用筷子撥散的甜酒釀和糖略煮即成。小吃店喜歡加點糖桂花。但控制不好,桂花的濃郁會削弱酒釀的味道。至於加枸杞和水澱粉勾芡,純粹脫褲子放屁,真不如放寧波年糕丁來的好吃。酒釀圓子一般自家做,不在外吃,外頭的也只有鼎泰豐可以試試(不過他家是芝麻小湯糰,不是實心的)。

鮮肉湯糰

芝麻湯糰自是寧波湯糰最好,上海本地湯糰則粗獷得多,個大,餡料也豐富,有鮮肉、菜肉、豆沙和棗泥的。四川路上四新食苑專擅此道。芝麻湯糰是園的,一頭尖的是鮮肉,兩頭尖的是豆沙的,我喜歡鮮肉的。美新和盛興點心店也可一試。

蟹粉湯糰

鮮肉湯糰的餡心裡加上蟹粉,便是蟹粉鮮肉湯糰。舊例是王家沙點心店的最佳,現在可去光明邨一試。

鴿蛋圓子

解放前河北人王有發研製,專供城隍廟湖心亭得意樓茶樓,冷點。糯米水磨粉為皮,熬制的砂糖和薄荷為餡心,祛暑散熱,甜糯清涼,一兩八隻,現在大約只有城隍廟上海老飯店還能依稀有幾份舊風味。

擂沙圓

擂沙圓就是在煮熟的各式湯圓上裹上一層特製的干豆粉而成,冷熱皆可,是喬家柵的名小吃。

菜肉湯糰

菜肉湯糰多見於南匯等上海郊區,夫人奶奶最善此道,薺菜餡最靈。

煎湯糰

南匯人待煮熟的菜肉湯圓冷透後,下鍋略煎,也是一道夜宵。

補記:

年糕、湯糰是我所愛。糕團中我愛定勝糕、油糕和綠豆糕。我一直認為糖桂花、咸桂花、紅綠絲和橘皮是糕團多此一舉的添加。尤其紅綠絲,難看,難吃。至於餡料,一直不習慣棗泥,總覺其中帶酸澀味。

這幾年,上海糕團既不能完全保有傳統,一在取材,豬油不能用,米面餡料的品種選用不講究。二在工藝上也不講究了,不少工序被省略。此外上海糕團也不再推陳出新,記憶所及,久無新品。七年前在京都,吃過一款糯米製品,細膩綿潤。師傅講,他年青時來上海學習了不少上海糕團製作的本領,對他現在的工作有極大的裨益。我聞之,嘿然無語。

上海小吃聖經陸-上海零食(葷點,熟食,西點,冷飲,糖果,蜜餞等)

6.1葷點

炸豬排

上海炸豬排有兩種,一種其實就是Wiener Schnitzel維也納炸豬排的上海版,炸豬排,先拍松,鹽和胡椒腌下,裹麵粉,裹蛋液,再裹麵包粉,下油鍋炸,Wiener Schnitzel在待至金黃色出鍋後再要入烤箱烤制而成,上海炸豬排則炸兩次,先用油汆定型,然後再炸至金黃色出鍋。以辣醬油佐餐。這是上海式西餐的主菜之一,但也有點心店零售外賣充作小吃。

另外一種上海炸豬排則更簡單更本地化,腌制好後,掛上蛋白漿,直接炸至成熟出鍋,皮脆肉嫩,一樣要用辣醬油。蘭桂坊可以一試。

辣醬油就是英國黑醋,又稱伍斯特郡沙司(Worcestershire sauce)。主要成分是大麥醋,原產於印度,味道酸甜微辣,色澤黑褐如醬油。租界時期的英國品牌叫李派林(Lea Perrins)。上世紀40年代,上海梅林食品公司生產了黃牌和藍牌辣醬油,現在市場上似乎基本只有黃牌辣醬油,即泰康黃牌辣醬油,是上海長期獨有的地方性調味料。

紅燒大排

大排本是上海獨有,帶骨裡脊,最好2分肥膘。當年在北京讀書,常常滿口唾液和同學描述大排之美。一日同學告之食堂有大排,飛奔而去,結果發現不過是肋排而已。

紅燒大排是上海面的重要澆頭,也是上海本幫澆頭第一面,蓋澆飯第一澆頭。紅燒大排如要好吃,先要細細剁松,裹上蛋液麵粉(或澱粉),先在油鍋里煸一下,或油汆一下,再加醬油,香蔥,料酒,少許糖燒煮收汁。地址自家作法要用五香粉、胡椒粉一起腌制一下,紅燒時要加桂皮,茴香和八角。

但這個常規做法總比不上大學食堂做法,大學食堂哪有時間一一煸大排?裹上麵粉先蒸,然後下鍋紅燒,吃口軟糯,是食堂最佳菜式,晚了買不到,早到還要看師傅顏色,大師傅看到男生總是隨手一塊,看到女生總是笑眯眯地一大塊或者加些大排拍制的脫落肉塊。80,90年代同濟大學食堂紅燒大排上海第一。

蔥烤大排

煸好的大排放在鋪滿香蔥的鍋里,小火燜會,加上湯汁紅燒即為蔥烤大排。是蓋澆飯另一著名澆頭。

附:地主煎豬排

將豬排拍松至薄,兩邊抹上細鹽,打入雞蛋,和豬排一起捏松,加入大蒜粉、白鬍椒粉、生薑粉、一點雞精、料酒、腌制半小時,最好放冰箱。取出放入干澱粉,反覆攪拌至澱粉均勻。平底鍋放油,放蔥段薑片,中火爆香,豬排入鍋前再粘點生粉,兩面煸一下斷生。另起油鍋,小火慢慢兩面煎至金黃即可。此乃家中省油製作豬排之法。現在好豬肉難找,上食五豐和精氣神可以一試。

炒螺螄

炒螺螄乃是上海八十年代夜排檔的當家小吃,自清明後至盛夏,是吃螺螄好時光。師傅用薑片、八角、茴香、蔥、料酒、醬油、味精、糖、鹽和油爆炒去尾螺螄。兩三好友,冰啤佐餐,夏日乘涼之夜宵。

炸裡脊肉

90年代中小學前一度是大小排擋的聚集地,那些食物的香氣時時攪動下課學生的腸胃。其中最著名的是油炸裡脊肉,一片片裡脊肉穿在竹籤上,在油鍋里炸上片刻,撒上胡椒粉,鮮辣粉或者孜然(也有先腌上料的),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無不垂涎三尺,油炸裡脊肉,簡單易做,技術含量低但利潤高,此物一出,80年代學校排擋的大王油墩子便退入歷史舞台。

鋼絲烤羊肉串

隨著知青返城,土法的烤羊肉串出現在上海大街,一般是10點以後,用自行車輪胎輻條,上海人稱為腳踏車鋼絲的金屬細條穿上小塊羊肉在長條形炭爐上燒烤,加上孜然、辣椒粉,氣味誘人。家人一直認為這種烤制方法是極其不衛生的,命令我不得嘗試。偶爾試了一下,也覺暢快,因為那時嘗的是些許放縱。

6.2熟食

紅腸

紅腸,我最愛,吃不厭,我家地主婆和堂主也愛,尤其喜歡略略煮過的紅腸。我要麼直接吃,要麼略略煎下,撒點胡椒粉吃。上海紅腸分兩種,上海大紅腸肉緊扎,腸衣韌彷彿塑料,我不喜歡,好友強生喜歡,尤其喜歡長春食品店和慶豐食品店的。我喜歡的上海紅腸皮要脆,肉和澱粉的搭配恰到好處,多了肉象大紅腸,多叫了澱粉,結果象粉腸,以前機械學院附近的圖門路熟食店製作甚好,最好吃的是杜六房(拆遷了)。地主婆、我和強生都不喜歡牛蒡大紅腸。現在雨潤、雙匯和荷美爾都有所謂上海紅腸,荷美爾填充了雞肉、雙匯感覺植物蛋白粉和卡拉膠多了點,雨潤的口感不對。所以只能去久光地下室龍記解饞了,有時他家還不做。父親建議試試食品一店的,他日定試。

方腿

家姐喜歡方腿,即鹽水方腿,上海的鹽水方腿是以豬肉為主要原料,加入食鹽、糖、酒、味精、香辛料等調味品腌制而成的,不耐久放,當天即食。80年代突然出現在上海的熟食店,盛行一時。如今則從上海熟食店消失,當年以長春食品店、杜六房著稱,現在只能在超市中看到雨潤、雙匯和荷美爾的類鹽水方腿製品,添加了植物蛋白粉、卡拉膠等,以及護色劑、保水劑、防腐劑等物質,都一般。

叉燒

自打香港的蜜汁叉燒再度回到上海後,上海改變自廣東叉燒的用紅曲粉著色的上海叉燒便毫無蹤跡了。上海叉燒失之於肉感太柴,其實甜咸適中,肥肉白潤細膩,尤其好吃。

午餐肉

那時全國只有梅林午餐肉,一枝獨秀。大學裡,電爐上直接就水煮熟,和同學分而食之,乃冬季熬夜佳品。現在一月吃一次當零嘴和地主婆解饞。

火腿腸

90年代初,上海出現火腿腸,這是真正主宰小朋友們腸胃的天下第一熟肉製品。不過早期的火腿腸固然貴了一點,但算得上良心火腿腸,肉味十足。後來大小廠一哄而上,吃的只是依稀的肉味和一大堆添加劑和填充料,夫人說道,不得不用腸子浸沒在速食麵的熱湯中方能下食。我不喜歡吃。

白斬雞

上海白斬雞,必取浦東三黃雞才為正宗。光雞煮熟要剛斷生不見血絲為佳,然後冷開水浸沒片刻,取出晾乾,切盤,黃皮油亮,吃口脆,肉嫩鮮美,配蔥姜油碟(姜茸,蔥末用沸油過下)和醬油,上海美味。舊時以小紹興為最,改革開放後,民營的振鼎雞名噪一時,但連鎖一多,似乎質量也不穩定。夫人好三黃雞,曾驅車去川沙一家三黃雞店品嘗,雞是極新鮮的,但做工粗了點,後來聽說拆遷了。

醬鴨

南京鴨,洗剝乾淨,用鹽擦鴨全身至鹽溶化,腌10小時至皮肉皆緊緻。入沸水焯,出鍋後再過冷水。然後將處理後的鴨子放入水鍋中,把紅米、桂皮、茴香、蔥姜用紗布包好放入鍋中同煮,大火燒沸後轉用小火燜燒約90分鐘(中間需將鴨翻身一次)。燜至鴨腿用手指撳得動時,取出香料布袋,加白糖、冰糖和2匙細鹽,用大火收汁,同時,用勺舀汁不斷地澆在鴨身上,並不斷地轉鍋使鴨子轉動,防止沾鍋,待滷汁收濃如膠狀且緊緊粘裹鴨身後,撈出,待自然冷卻後,斬塊裝盤。全家除我皆愛醬鴨。老大房、光明邨可試。

鹽水鴨

南北新舊帝都名饌都以鴨子著稱,北京是烤鴨子,南京是鹽水鴨,頗為湊巧。鹽水鴨是低溫熟煮,和傳統的腌臘製品完全不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種低溫畜禽產品。低溫熟煮鹽水鴨肌肉儲水性好,保持了鴨肉的多汁性,關鍵不咸。鹽水鴨製作講究,成品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香、酥、嫩。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味最佳。家母至愛,上海雲南路小金陵可以一試,其實現在高鐵開通,直接去南京購買,也是一法。

熏魚

夫人喜愛上海熏魚。上海熏魚不是熏制出來的,是腌制出來的。雖說青魚、草魚均可做,但講究的是用活殺烏青中段,切成一厘米厚的魚塊。熏魚有兩種作法,一則是用鹽、胡椒粉和料酒腌制10分鐘,薄薄裹上干澱粉,在五成熱的油鍋里慢慢煎透,放入事先用蒜瓣、薑片、八角、香蔥結、生抽、老抽和冰糖熬制的滷汁,腌制24小時。二則是在酒、醬油、鹽、五香粉、蔥段、薑片製成的腌汁中腌2到4小時,然後炸透,再在滷汁中煮7分鐘出鍋。西區老大房用後面之法。老大房和光明邨也可一試。

丁蹄

正宗的楓涇丁蹄,始創於咸豐二年,用黑皮純種「楓涇豬」的蹄子精製,加丁香,桂皮,紹酒,蔥,姜,燜燒至半熟湯緊時,加優質醬油,冰糖;再旺火燒開後文火燜煮(要三文三旺),使豬蹄外酥內熟。熬制的滷汁中還要不時添加如黃禾雀、野鴨等。為冷食上等佳品。現在丁蹄不及當年風味的原因是楓涇黑皮豬沒了。

白切羊肉

上海奉賢和南匯有大伏天吃羊肉的習俗。要求當日現殺,羊肉洗凈後,放水沸水鍋內焯去血水後再洗凈,裝入盛器內,加入京蔥、 生薑、黃酒、白蘿蔔和精鹽,上籠蒸至羊肉酥熟時取出,除凈京蔥、生薑和白蘿蔔,放一邊稍涼後,放入冰箱冰冷。另取炒鍋,放入麻油燒熱後,加入白糖、 味精、胡椒粉和甜醬再稍炒並調味,裝入碟子為蘸料。取出羊肉,用刀切成薄片後裝盆,連蘸料上桌。奉賢那家好不知,丈人和夫人喜歡南匯長腳羊肉。

醬煨蛋

滷蛋,上海人稱為醬煨蛋,原本是和紅燒肉同煨的配菜,故名,後單獨出售成小食。色澤深紅,由於和醬油、糖和香料同煨,蛋白呈深色,乃是上海人鍾愛之小菜。家裡自製,還要在蛋上劃痕露出蛋黃,讓醬汁充分浸潤其內,家姐尤其鍾情。外賣以西區老大房著名。

五香茶葉蛋

即便現在,你也可以在便利店看到不斷煮著五香茶葉蛋的鍋子。上海的所謂五香就是桂皮、八角、茴香、醬油和糖,加上茶葉熬制帶殼但破裂的白煮蛋。隨時解饞,隨時充饑。

鴨胗干

家姐最喜歡上海稻香村的鴨胗干,他家以薑片、冰糖、八角、草果、桂皮、干辣椒、蔥段、老滷水、鹽、老抽、生抽、香醋、雞蛋、白芝麻煮鴨胗。吃時要用手扯成一絲一絲吃。

雞腳爪

有件事,我是一直搞不懂的,家姐、夫人甚至我初戀情人,個個上海大女人,卻個個都鍾愛吃雞腳爪,她們吃鳳爪的那愉悅勁,讓我甚至一度認為「黃藤酒,紅酥手」的紅酥手就應該是美女執筷夾起的紅糟鳳爪。至於成品,那是上海狀元樓的糟鳳爪最為熱銷

四喜烤麩

烤麩要先過水,再油炸下,下鍋同醬油、八角、茴香;花生仁、黑木耳、扁尖筍、金針菜(四喜)同燒,最後加鹽和白糖出鍋,冷熱皆可食用。

其他熟食

上海熟食店和大排檔提供的熟食自然不僅僅是上述這些,此外著名熟食的還有糟門腔(豬舌),五香醬牛肉,扎肉,鴨膀,雞翅,油爆蝦,烤子魚,油煎小黃魚,油煎帶魚(帶魚最好吃是油帶魚,每年四月份和十月份才有,吃口彷彿鰻魚,一般油煎用弔帶魚,現在的非洲帶魚,實在不好吃),糟田螺,順風(豬耳朵),豬頭肉,槽頭肉,雞屁股,素雞,素鴨,豆腐乾(功德林的好吃),鹽水花生、發芽豆(萌芽的蠶豆,水煮和蔥香均可,和花生一樣是下酒小點)等等。

上海著名的熟食店有上海第一食品商店,老大房,大富貴,光明邨,長春食品商店,泰康食品店,三陽食品店。杜六房沒了,我不喜歡山林。

6.3西點和餅乾

栗子蛋糕

80,90年代,栗子蛋糕為上海獨有之物,凱司令最佳。一年只有冬季才有,軋的極其細膩的栗醬,用手多加揉擦,邊擦邊加糖水和奶油膏,成品放入裱花用的擠射管,交叉重疊擠成小條,小條相互間留有空隙,堆成蛋糕形狀。最後將鮮奶油膏擠在栗子醬的表面和周圍,成花樣、文字或圖案,即為成品,最好當天食用。大學每年寒假結束前一天,我總要購買一塊,帶至北京,贈食女同學。

摜奶油(奶油杯)

摜奶油又稱攪打稀奶油,是把新鮮奶油添加穩定劑後再經過加入蔗糖和空氣等工序後製成的一種乳製品。放了塑料杯中可以直接吃,個就是上海人極喜歡的奶油杯,凱司令最好。

鮮奶小方

於1987年開的紅寶石麵包房的當家點心鮮奶小方久負盛名,即鮮奶油小方蛋糕,勝在奶油的新鮮和口感,不膩,蛋糕尺寸不大,一個剛剛好。

銀絲卷

國際飯店西餅屋當家點心是銀絲卷。掰開潔白光滑的麵皮,裡面包裹著呈細絲狀的白色面絲(麵糰擀平切成),故名銀絲。國際飯店的銀絲卷製作工藝中在發酵麵糰的揉制中要加牛奶,故更為芳香。

蝴蝶酥

蝴蝶酥並非北京特色小吃,上海改良自法式點心Palmier,用高筋和低筋麵粉加黃油油酥烘焙製作而成,成品呈現蝴蝶狀故名,表面細細砂糖但酥中卻略帶咸,膨鬆酥脆可口,優於北京。國際飯店西餅屋最好。

杏仁排

用黃油、香草香精、打發糖粉和雞蛋,加杏仁粉拌勻,篩入低筋麵粉,拌勻,擀成餅底。烤10分鐘,抹上拌有焦糖醬的杏仁片,再烤15分鐘就得。上海哈爾濱食品廠和泰康食品商店比較好。

拿破崙

哈爾濱食品廠還有一隻當家點心就是拿破崙。不過和國外一層酥夾芝士不同,舊時他家是一層夾一層奶油,三十多層,是高檔點心,要配咖啡吃額。

桃酥

小時食品店最多的常見餅乾是桃酥,用材簡單,先把白糖和豬油擦透,依次加入雞蛋、色拉油、低筋麵粉和蘇打粉攪拌好。做成圓形餅坯放入烤箱烘焙。上海的桃酥比之外地多了一層韌性,國際飯店的比較好吃。

杏元餅乾

杏元餅乾和杏仁沒半毛關係。是低筋麵粉、雞蛋、黃油跟糖以及少許鹽攪拌均勻成麵糰,用模具壓出直徑半厘米圓形餅坯,進入烤箱烤制而成。這個餅乾,一旦吃上手就收不住,鬆脆香甜,上海哈爾濱食品廠和冠生園比較有名。

咸餅乾

另外一種吃了收不住的餅乾就是咸餅乾,其實就是蘇打餅乾。但上海的蘇打餅乾和現在流行的脆脆的日韓系蘇打餅乾不大一樣,上海蘇打餅乾尺寸大,但薄,表面一層脆皮剝離後,內層餅乾有著層層疊疊的鹹味,口感細軟,細膩。我常常是不知不覺地消滅一斤餅乾,猶有未足。蘇打餅乾是上海益民食品廠的看家餅乾。

其他西點

上海在80年代的淮海路一度流行過蘇丹麵包。而哈爾濱食品店有一款紙杯西點我很喜歡,和強生討論下來其實就是上海化的麥芬。咬口脆,入口即成粉末,奶香和蛋香都很充沛,不是蛋糕。網友提醒我,上海當時還流行萬年青餅乾,泰康食品店的最好,具體做法可惜我找不到。

6.4冷飲

刨冰

上海的刨冰哪有現在那麼講究?刨冰機直接在大冰塊上刨出碎冰,堆在赤豆或綠豆上,這和台灣刨冰將少得可憐的赤豆鋪上冰沙上的做派毫不相同,高級點加上一點煉乳,一般就是給點糖水裝在啤酒杯,插上長柄勺上桌。粗獷,但碎冰極有嚼頭。那日在一心齋探店,看見一大叔拿著一杯赤豆刨冰昂然而過,一晃彷彿回到80年代。

冰磚

上海的冰磚有三種尺寸,小冰磚(簡易冰磚)、中磚和大冰磚。中磚是最適合孩子們胃口大小的尺寸。光明牌冰磚用蠟紙包裹,放在藍色的紙盒中出售。從冰箱取出後要馬上食用,否則就會迅速融化。這是因為上海冰磚真材實料,鮮奶、奶粉、奶油、糖和少量的水攪拌均勻,即便融化也吃不出水來,是真正的冰淇淋。而不象日後全國各地的冷飲,因為是奶粉和填充料的組合,很難融化並且有種非天然的奶香。90年代,上海的冰磚被高級形式加侖所代替,家庭冰箱的普及,市民樂意將一加侖大小的冰磚帶回家冰凍,必要時取出分食。在後面,出現了裝在塑料盒中加侖冰淇淋,最著名的是三色加侖。

棒冰

棒冰,北方叫冰棍。上海的棒冰好過全國,原因是其他地方的冰棍,一唆,吸走配料就剩下個淡味的冰塊。上海棒冰全無這個缺點,溶液均勻,耐唆耐嚼。上海的冷飲首推益民食品廠的光明牌。上海棒冰不像現在扁扁的,是厚厚的長方形。品種有鹽水棒冰(個才是上海特色,全國之外沒有在汽水和棒冰里加鹽的,全家大愛),牛奶棒冰,赤豆棒冰,綠豆棒冰。稍晚出現了橘子棒冰,不好吃。

奶油雪糕

我一直認為8分錢的奶油雪糕是個尷尬的產品,不如棒冰大口吃冰的爽,也不如冰磚奶油味重。後來到了北京吃了北京雪糕,才曉得益民食品廠的雪糕還是良心冷飲,畢竟認認真真地加了稀奶油、全脂奶粉和黃油。上海雪糕後來出現紫雪糕,就是奶油雪糕外面裹了一層巧克力硬殼,而上海雪糕真正打敗上海棒冰的時日是迎來血糯米雪糕和娃娃雪糕的新產品之日。

不過世事難料,益民食品廠的光明牌冷飲最後是徹底敗給了雀巢和聯合利華,當可愛多,夢龍橫掃全國時,我們的冷飲煙飛灰散。後國產品牌再興的時候,所謂綠豆冰棍,滿嘴的粉劑,估計加多了填充料,膨化劑以及奶精、香精、色素之類,不再有那種簡單直接的痛快了。

不久前,一則新聞引起注意,益民食品廠生產了老上海奶油冰棍,哎,要曉得上海話是無法正確讀出冰棍的,棒冰,那種用蠟紙包裹的冰凍的夏日上海,沒有了。

汽水

橘子水

小時候看見兩毛錢一瓶的橘子水就饞。尤其凍得形成冰絮裝,酷熱當頭,嘴不離瓶地喝完,最快意。不過到現在才知道父母不許我喝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橘子水不過是色素,檸檬酸,香精加糖水而已。

鹽汽水

當年的鹽汽水就是加了食鹽和糖漿的碳酸汽水,爽口解渴,打一個嗝,氣上鼻頭,痛快。現在的汽水加多了食用香精、苯甲酸鈉、甜蜜素,口感不清冽。

冷飲水

工廠在酷暑之際會提供冷飲水,其實就是加了紅色糖漿和香精的冰水。一大搪瓷缸,一飲而盡的痛快,是工人子弟的特權,我等在邊上,只能艷羨不已,故偶爾喝上,足以記憶。

等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滿街都是可樂、雪碧,美年達的時候,本土的土製汽水再無生存之道了,洋人的配方汽水最終橫掃土豪的配方汽水。

6.5零食

糖炒栗子

上海街頭零食之王非糖炒栗子莫屬。每年冬季,總可看見上海讓人排著長隊等著購買糖炒栗子。以前由人工炒制,大師傅用大鏟翻炒裹在黑色石英砂里的栗子,排隊的人一向默默無語,直勾勾地看著鍋子,心思早在栗子上了。現在都是機器抄的了。上海最著名的是新長發糖炒栗子,專門採用良鄉栗子,良鄉板栗殼薄,炒熟之後易剝、果肉細、糯性大,含糖量高,是新長發經過多年比選而選用的專門產地(其實良鄉是港口,真實產地是河北省遷西縣)。儘管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新長發栗子,但我建議只在冬季當令時節購買,本人和夫人則喜歡康定路江寧路的祥祥栗子。

烘山芋

「烘山芋」即北方人所謂的烤白薯、烤地瓜,烤紅薯,舊時冬季的上海街頭隨處都可見到外鄉人的烤山芋爐子,寒風中的男女圍在爐邊搓手抖腳等待烤熟的山芋出爐。山芋經儲存入冬,澱粉轉化為糖,甜度增大,烤食格外香甜,遠遠即可聞到烤山芋的焦香。路人雙手捧食,一邊暖手、一邊品嘗,別有風味。家姐和夫人尤其喜歡,我則無感,

龍蝦片

系以新鮮蝦肉、潔白細膩的澱粉為原料。經水調後,呈透明液狀,無混濁。加調味料經蒸熟後冷卻切片,乾燥所得到的半成品。製作時經油氽成熟後,膨脹3到4倍,有天然蝦香,入口酥脆、松化、無硬渣、滋味鮮美。上宴席、配西菜、管茶點、作酒菜均相適宜,是我幼時上海著名零食。

豬肉脯

上海舊法的豬肉脯吃口不同於現在流行的澳門台灣的豬肉脯。上海豬肉脯選用豬後腿瘦肉切成薄片,將精鹽、醬油、白糖、高粱酒、紅米粉、五香粉、硝酸鈉等按比例混合拌勻腌透。再入烘房以40到50度兩面烘至肉片發硬、發脆時即可出爐。半透明,有韌勁,有嚼頭,咸甜,不似現在的豬肉脯甜膩還沾手粘牙。

牛肉乾

上海本地牛肉乾以咖喱牛肉乾著稱。上好牛肉剔去筋膜、碎骨和油脂浸泡在清水中1小時後,控干,入熱水斷生。切成長條肉片,加入醬油,咖喱粉,糖,鹽和肉湯翻炒。再取出晾乾入烤箱烤制。可惜當下所謂的咖喱牛肉乾已不是當年風味了,完全台灣化了。

油汆花生、豆板、黃豆

小時候街邊零食有油汆三樣即油汆花生、豆板、黃豆,軍用三角形紙包,油汆花生留著花生衣,撒些精鹽,豆板是不帶皮的,炸成白透明,酥脆。黃豆則硬許多,牙口要好,我不喜歡。冬季,買一包,兩三同學,你一手我一手,滿口脆蹦,走著回家也不覺得冷了。

蘭花豆

帶皮炸的蠶豆叫蘭花豆,由於豆皮黑線事先取出,炸好後,豆皮呈現開口狀露出金黃色豆瓣,側面看彷彿蘭花故名。蘭花豆還有諢名「出屁豆」。忘了是蘭花的粗俗比喻還是吃多了真要屁聲連連。

6.6糖嘴

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奶糖幾乎是上海糖果的代名詞了,號稱「七粒大白兔奶糖等於一杯牛奶」。當年尼克松訪華,周總理就以此鐵盒禮品裝饋贈。

花生牛軋糖

家姐喜歡花生牛軋糖,花生牛軋糖是用花生仁、麥芽糖、白砂糖、奶粉、蛋清和水熬製成的。英文名「「nougat」。上海的花生牛軋糖吃口和現在台灣的花生牛軋糖有差別,奶糖可以咬到極薄,花生仁被咀嚼擠壓在糖餅上,滿口生香。上海的花生牛軋糖用藍白花紋蠟紙包裝,現在冠生園有懷舊包裝出售。

奶油話梅糖

不過,我最喜歡酸甜口的奶油話梅糖。蠟紙包裝。用優質砂糖、澱粉糖漿、純奶油、梅汁精製而成,是有蜜餞風味的硬糖,話梅的甜酸味道濃郁、生津止渴,絕對是中西合璧的好東西。

水果糖(硬糖)

老早食品店裡總是堆滿五顏六色的水果硬糖,糖是白砂糖為主料,加澱粉糖漿、檸檬酸、水果香油跟使用色素經過多道工序製成。用玻璃紙包裹球形糖果,上海的水果糖突出檸檬酸的味道,所以是酸甜口的。

牛皮糖

家父和夫人愛吃牛皮糖,牛皮糖外層為均勻的芝麻,棕色光亮,呈半透明狀,富有彈性,細嚼也不粘牙。夫人所言,現在已經找不到好的牛皮糖了。

梨膏糖

梨膏糖使用雪梨或白鴨梨和中草藥為主要原料,加了冰糖、橘紅粉、香檬粉等熬制而成,本來是用來治療咳嗽多痰的,後來一般大眾當了糖果來吃。上海城隍廟個特產,種類繁多,用玻璃紙包裝,喜歡的人老歡喜,比如我,伐喜歡的霞氣伐歡喜,比如家姐「哎呀,一股葯米道,有啥好吃個。」

粽子糖

粽子糖是典型的中式糖果。琥珀色半透明的麥芽糖呈三角粽形狀。漂亮好吃。加松仁便是松仁粽子糖,加玫瑰即是玫瑰粽子糖。白色不透明空心的是薄荷粽子糖,我最喜歡。城隍廟固然不錯,比不上蘇州采芝齋。

酒心巧克力

在80年代,上海兒童食品廠領大陸風氣之先,創製了酒心巧克力,還真做成酒瓶狀,用錫紙包裹,最外層是巧克力殼,中間是糖做的硬殼,最裡面有液體酒,當時名目繁多,什麼白蘭地、茅台的名目都有,風靡一時。現在想來有些滑稽,怎麼是兒童食品廠生產酒心巧克力的。

金蛋巧克力

上海兒童食品廠其實是以味道濃郁,芳香濃郁的巧克力蛋著名的,一樣用亮閃閃的金色錫紙包裹。在物質匱乏的那個年代,這是高級洋氣,用料實誠的巧克力製品,對比上海以外那些象蠟一樣的巧克力製品,絕對至真。

麥麗素

麥麗素是MYLIKES的中文諧音。膨化的白色多空球狀麥精,裹上巧克力外衣即是,甜,有奶香味和巧克力味,也是一口上癮停不了手的糖果,嚼食(有點象干吃麥乳精)好過含化,麥精內核的脆和外衣巧克力的圓滑相得益彰,風行一時,幾乎成為巧克力的代名詞。

麥乳精

麥乳精是70年代在上海首創的一種以牛奶(或奶粉、煉乳)、奶油、麥精等為主要成分製成的速溶性飲品,有黑白兩種,常見的是黑色即可可型。是90年代以前全國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禮品。麥乳精毫無疑問是上海最好的,是我大學籠絡室友的佳品,我傳授了他們麥乳精的最佳吃法,干吃。於是每當我出外不在宿舍時,諸位同學便舉著勺子聚眾偷吃,是為人所盡知的娛樂。

6.7蜜餞

上海蜜餞是最難寫的一部分,因為綜合了蘇式、京式、閩式和廣式蜜餞特點的上海蜜餞未能適應產業化大潮而被各種工廠化的蜜餞抹得一乾二淨。上海蜜餞主要以酸甜口為主,不是一味的甜,要用糖吊出酸來,同時還大膽用鹽、辣和奶油香精等,故形成了上海獨特的蜜餞特色,但那些獨特的具體做法已經很難在網上文獻上加以考據,因為當下各種蜜餞名字相同但作法和實際已不同。而各位好友對於蜜餞吃的記憶猶在,但沒有誰會記住製作工藝。故僅能在文字上做最大可能的描述而無法精確。

當年初入北京,同學邀請吃北京蜜餞,大呼難吃,北京同學自是不服氣,寒假一結束,我去食品一店蜜餞櫃檯,幾乎每樣包了一包北上,從此北京女同學不再談北京蜜餞了,而我每年兩假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背上各色上海蜜餞去新齋(後來七號樓)哄女生們歡心。

橄欖

橄欖是上海蜜餞的大宗,雖然源自福建,但別有新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拷扁橄欖

和辣橄欖。拷扁橄欖是做好的糖漬橄欖(用砂糖和甘草熬制浸漬)壓制,橄欖裂開,有時果核也碎裂,吃口更有橄欖的清香。辣橄欖是用辣椒粉在腌制下糖漬橄欖,甜中帶辣,好不過癮,上海獨有。

糖漬橄欖沾滿甘草粉即甘草橄欖,此外還有鹽津橄欖和丁香橄欖。還有一種干橄欖,是把糖漬橄欖烘乾,表面呈現褶皺,並析出糖霜,也很好吃。此外還有玫瑰橄欖、衛生橄欖、咸橄欖作法不同於糖漬橄欖。前兩者更類似青津果的口感,都很好吃。橄欖是吃不厭的,零嘴配茶總相宜。

奶油桃板

桃板是上海特色,也是酸甜口,一個桃核一分為二,少許桃肉,腌制後,一個紙盒兩個。含在嘴裡,細細抿著,滿口生津,家姐最愛。

奶油話梅

奶油話梅是上海重要的蜜餞,上海人根據奶油話梅的口味發展出話梅瓜子和話梅糖,後來餐廳里還有話梅山藥。話梅是酸甜口重要代表,人人愛吃。不過現在的話梅異於往昔。

奶油杏肉

現在的奶油杏肉不是我小時候的樣子,那時杏肉腌製成黑色,一條條的,酸甜可口,同樣兩毛錢,桃板只有兩個,杏肉卻有一大堆。

話李和半話李

甜酸口的蜜餞還有用李子加工的話李和半話李,做法類話梅。半話李就是將話李剖成一半分裝,果核內的油脂分泌,好過話李。酸甜口的蜜餞絕對是上海蜜餞的一大特色。

丁香山楂

北京的山楂蜜餞比不過上海的丁香山楂,這是我大學北京同學的論斷。丁香山楂色澤呈現黑色,山楂的硬皮也漬軟了,山楂肉幾乎成泥,抓著山楂的干,一口一個,突出山楂果核,最是痛快,私人以為,這是酸甜口最好吃的。現在幾乎沒有了。

九制陳皮

我小時上海的九制陳皮本源乃是蘇式,風味不同於現在滿街的廣式九制陳皮。清香,不幹,有點肥厚感,也不是太甜,色呈金黃,橘子皮味十足,采芝齋最好。

白糖楊梅

白糖和楊梅做成的蜜餞,一粒粒象雪球但白裡透紅露出楊梅底色。吃口甜中有酸,兩毛錢一個紙盒,由於楊梅小,故而粒數多,耐吃、好吃。

加應子

加應子是上海蜜餞的後起之秀,其實就是李子干製成的蜜餞,用白砂糖糖漬和中草藥調香(甘草是主料)。成品香甜,飽含濃汁,肉質肥厚細緻,甜酸適宜,好吃。上海的加應子主要品種為奶油加應子和鹽津加應子。我一直以為加應子是上海蜜餞,直到今天查了資料,才知道加應子是閩式蜜餞,泉州首創。

鹽津棗

鹽津棗是曾經風靡全上海的蜜餞。用陳皮製成、調味料,外面再裹上鹽。味道先咸後又滲出絲絲酸甜,回味無窮。鹽津棗單粒個頭極小,深紅色一粒粒堆在盒子里,我們稱其為「鼻頭烏(鼻屎)」,是地地道道的上海蜜餞。

現在流行的各種蜜餞,我是不碰的,因為這些塑料袋裝的蜜餞吃完後,總覺得嘴上抹了一層薄膜,而蜜餞的蜜糖味淡薄,覺得像是糖精,為身體計,不習慣就不吃了。

6.8炒貨

梁實秋有雲每個中國人都當得吃瓜子的博士。至少在90年代之前的中國人的確如此。上海人尤好瓜子,只要一手得閑,瓜子不綴。

西瓜子

炒西瓜子是上海的大宗貨,主要品種有醬油瓜子、奶油瓜子(不是加奶油的緣故,是因為有白糖、生石灰和香草香精的緣故,瓜子看上去像掛了層奶油,故名)、話梅瓜子和玫瑰瓜子。現在大多看到的是醬油瓜子類。

葵花籽

炒葵花籽在上海又叫香瓜子。

南瓜子

炒南瓜子在上海叫白瓜子。

長生果

長生果就是花生,和現在花生略微不同的是,長生果有四到五節,而不是現在花生的二道三節,估計品種不一樣了。長生果口彩好,是年節必備的炒貨。

小核桃

每年炒小核桃上市,家父和家姐圍著桌子,辛辛苦苦地剝出果仁吃,我總是等父親剝出一堆,然後一把吃掉,滿口果仁,清香甜脆。當然是不敢動家姐的。昨兒父親話語我,現在滿街都是山核桃仁,照理說省事了,但感覺總不如當年自己剝出的好。現在,我幫女兒剝果仁,本不及父親手巧,剝出大半給我家堂主吃,自己吃些邊角碎屑,看著她滿足的樣子,自己也滿足,頓時明白父親的感受了。小核桃一年只得一季,杭州最好。

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大約是上海最著名的本地特色炒貨了,其實就是用干蠶豆、桂皮、茴香、糖、鹽和奶油香精(炒後拌用)炒出來的。城隍廟最著名,所謂甜咸適口、餘味悠長,我是一般般喜歡的。但奶油五香豆作為上海最著名的零食,和同興旺於城隍廟的小籠饅頭,作為小吃聖經的一頭一尾是最能代表上海的了。故記。

上海小吃聖經記錄的是上海90年代以前的流行吃食,許多業已不存,更多業已變味,寫作此文緣由是發現網上轉載的各種上海小吃介紹的錯誤頗多,故利用休假之時完成,其中增益有賴於各位熱愛美食的朋友記憶和對網上文獻的甄別。全文共六章,總結小吃兩百餘種,但更是對生活的回憶。

我們70年代上海人,小心翼翼但認真地生活,懷疑過許多東西,但確信在上海生活是種重要的存在,而回憶正是這種存在的證明。

阿克米星的唐老師說要配圖,我推脫說懶。集合的卜老師建議,那就定名為《上海小吃的文字記憶》,不用配圖,還裝B。最後全名是《上海小吃聖經:一個70後上海人的上海小吃文字回憶大全》。


推薦一些簡餐

1.富貴麵館 在長寧區安順路 他家的牛蛙面簡直好吃到爆 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面 每一份澆頭都是現做的 牛蛙超級多 而且是24小時營業 上次去上海我特意10點多打車去吃的 至今我對上海最懷念的就是這碗牛蛙面

2.榮記牛雜 在田子坊裡面 很難找 在一個小角落裡一個很小的店鋪 靠百度地圖是找不到的 他家的牛雜蠻好吃的 唯獨不喜歡肺 貌似是肺吧 份量不大 價格稍貴 碗仔翅很鮮 真的很鮮 強烈推薦他家辣椒醬 牛雜蘸著吃超級好吃

3.阿娘麵館 在盧灣區思南路 好像10號還是12號線走一段就能到 黃魚煨面超級鮮 就是對於我這種肉食動物魚肉太少了 不過真的不用吐刺 感覺刺都是軟軟的 省去很多麻煩

啊啊啊啊啊 十一點了 先去睡了 有時間再來補(? ??_??)?


--------------------文章會持續更新,最近一次更新於2017.04.21------------------------------

所有文字與圖片保留版權,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與我私信聯繫:)尊重辛苦碼字與拍照的美食愛好者

上海一直都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從平價的小吃店到昂貴的米其林,滿足食客們的需求~

自己剛好平日里喜歡美食,也在某平台做跟美食相關的內容編輯,平時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美食的內容。在這裡就把我平日里種草的平價美食做一個整合和安利吧~

? 上海小籠包

小籠包永遠是上海必吃榜排名 1的平價代表美食。

好吃的小籠包店實在太多,童年記憶太深刻的菜,很難評定哪一家更優。本地人喜歡在早飯的時候來一屜剛剛出籠的小籠包,那一天都伐要勞色藝額。

這邊推薦的第一家是上過BBC的湯包館:佳家湯包

【地址】麗園路62號
【交通】八號線陸家浜路

【花費】30RMB/人
【推薦指數】五星好評

去的時候不是飯點,店裡空蕩蕩的,要了一籠鮮肉和一籠蟹粉。店裡的小籠包都是現做現賣,因為吃小籠包本來就是要吃:剛出蒸籠 | 熱氣騰騰 | 汁水燙嘴。

不是現包現蒸的,那真的應該要關門閉市了。

小籠包的正確吃法應該是咬一個小口,慢慢地深吸一口湯汁,再蘸點醋,再將整個小籠包放進口腔里。甜,鮮,酸同時從舌根迸發,鮮美卻又細膩香甜。

常見吃秀氣的朋友,喜歡咬一小口,讓小籠包涼一涼再吃一小口,為了顧忌吃相,又不願咬太多,一口大小的包子用三四口吃畢。其實這種秀氣吃飯大可不必,涼掉的小籠包,豬肉味厚膩失了甜鮮。

至於佳家湯包到底是不是上海灘最好吃的小籠包,這就任由各家評說了。

哪個上海小擰記憶中會沒小籠包的味道呢?說了這家,只怕別家又有不服吧。那是無法忘懷的老上海的湯包味。

小籠包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紮根於這座素來以海派自居的城市中,越是隱於鬧市高樓之間的小店,愈加興隆。在多元化選擇的今天,老上海的味道卻從未被取代過。

? 本幫特色麵館

「阿麵館」

【地址】雁盪路21號/肇周路235號

【交通】一號線黃陂南路

【花費】30-200RMB/人

【推薦指數】 四星半(蟹粉面還是比較貴)

秋風起蟹腳黃,秋天的時候拔草了褒貶不一的阿鑫麵館。雖然阿字輩餐廳往往隱匿於街角巷尾,沒有什麼精美的裝修,甚至還會碰到怪脾的老阿姨接待,和隨時都在等待你一吃完就等著翻桌的客人,看起來都與美沒什麼關係,不過食物嘛,味道才是最重要的。

肇周路的這家是老店,點菜和吃飯的地方在兩處,點菜的地方可以看到門口坐著幾個爺叔在那挑蟹黃,一隻一隻挑出來也是辛苦。點了一品蟹黃面,配的獅子頭,朋友選了炸豬排。點完菜來到吃飯的小館子,房間至多10來平,屋內已坐五六人,原本怕排隊,可能因為時間還早(下午6點不到)人並不多。

蟹黃的料很足,面的量不算大,但對於女生一碗還是夠吃的,吃蟹黃一定要配康樂醋,不然還是有些腥氣,麵條的筋斗不錯。推薦指數:四星半。(適合喜歡嘗新鮮的年輕人,一大碗蟹黃下肚還是相當滿足的)

聽老闆阿鑫說明年台灣和北京都要開分店了,這個80後實現了【開一家麵館】的願望。但願不要是【很高興遇見你】那樣子模式。走出上海的阿字輩餐飲店,在追求擴展店鋪的同時,如何堅守住口味?

「阿寶麵館」

【地址】新閘路1219號(近江寧路

【交通】附近軌交需公交車到達

【花費】24RMB/人

【推薦指數】 四星半(喜歡吃肉)

自從吃過了阿鑫麵館之後,心中就默認為「阿字輩」人才輩出,這家阿寶麵館也不知何時列入我的eating list。

去的時候是工作日的中午,店裡人頭濟濟,因為怕收銀久等沒來得及細看菜單就盲點了一個阿寶大排烤蔥面。

大排面是上海本幫面中的經典。後來坐下等面的時候細細看了下,發現還有蠻多想吃的,像是大排烤麩面、阿寶怪面、老客勒拌面都想嘗一嘗,可惜一個人也吃不下第二碗。

店裡點單、買單、上菜的速度都好快。

大排烤蔥面拌面(可以選擇拌面還是湯麵),拌面會送一小碗骨頭湯,看起來清湯寡水,但口味卻很豐富哦。而裡面的大排真的超級大,大約有我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那麼大,比外面普通麵館的大排要再大上一倍。

大排選的是瘦肉為主,邊上帶一丟丟肥邊的,吃在嘴裡有爆汁感,不會覺得膩。大排算是本幫菜里的經典菜肴,而放在面里做澆頭,吃口的鮮咸嫩很關鍵。這家的大排也算是做的濃油赤醬,但口味偏甜了點,適合嗜甜的人群。不過大排的醬汁非常入味,就連配的蔥段煸的也是噴噴香,拌在面里一點沒剩下全部吃完。至於配的兩片青菜,剛好用來解解膩。

麵條給的量女生吃剛剛好,對於飯量稍大一點的男生而言,可能會有點少。這家因為澆頭本身口味重,建議選擇拌面,保留著澆頭的原味,加了湯之後,澆頭的味道總是淡了。

相比較阿鑫麵館,新晉網紅「阿寶麵館」的面可能更實在些,大概價格都是20-30元之間,是#工作日午餐#的好去處。

店裡雖然面積不大,但被辟出樓上樓下兩個空間,牆壁上還寫了各種蠻有趣的標語。一個人邊吃面,邊看牆上的字發笑。

小店開在新閘路,靠近江寧路,離二號線南京西下來以後大約要步行1分鐘,所幸酒香不怕巷子深叻,還是有不少吃客特地跑來吃碗面再走。店的招牌不大,要是不留意就會很容易錯過哦。

「富民麵館」

【地址】太倉路78號(順昌路口)

【交通】一號線黃陂南路地鐵站

【花費】27RMB/人

【推薦指數】 四星 (喜歡重口味)

隱藏在新天地邊上的蒼蠅館子

但它和之前吃過的那些網紅麵館都不一樣,它是真正的蒼蠅館子啊。

招牌不起眼、裝修不起眼、店門外直接放著價目表。路過的時候在門口猶豫了很久(門面裝修實在有些簡陋)糾結一翻還是進了店,才發現店裡別有洞天,有兩個房間,里側那間已經坐滿了不少吃面的客人。

點了雪菜目魚面和腰花面,找了個小桌子等面來,趁著間隙四處打量。店內的擺設(基本上沒有什麼裝修可言吧?畢竟牆上除了一塊價目表再無其他)

進門的地方坐著的一位中年男子,操著一口本地口音的普通話對著店內服務員吆喝著,而他只是在門口坐著,收收錢(店裡似乎還不能支付寶或是微信支付)很多上了電視的小館子,總是急吼吼的在招牌處和牆上掛滿告示,恨不得立個匾告知來往眾人,斯是陋室,可別小覷了我的江湖地位。

但富民麵館沒那麼做(可能是老闆太懶了),不過仰仗著自己在新天地附近這得天獨厚的絕佳地理位置,是不愁往來食客(寫字樓里的白領、開出租的差頭司機、建築工地上搬磚的工人,旁邊鏈家裡賣房的售樓小弟,自成一體的消費圈)

現在看起來老闆已經不再自己下廚(跟之前去吃的阿鑫麵館一樣),店裡的面和澆頭都交給招來的服務生完成。

點的腰花面和雪菜目魚面,腰花面看起來油膩,但入口的感覺卻是甜咸鮮,那種本幫菜口感的甜腰花炒得火候適中,很嫩,麵條口感也剛好。平日里吃面,最貪戀面上的澆頭,簇擁著清湯寡水的一碗面,只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當然若是澆頭足,麵條又筋斗,那當然是完美。而雪菜目魚面得口感與腰花面相比則顯得清淡,吃過了濃墨重彩的腰花,再回頭嘗雪菜目魚,自然是要被比下去的。

面的量很大,二兩給的非常足(平日里那些可以吃光二兩的面,估計是不到二兩的),腰花面吃到最後會有些遺憾它是免青的,於是花三塊錢再燙了份雞毛菜,剛剛好吸掉腰花面上的油花,其實那麵湯的口感也很入味,可能自己偏愛甜口,習慣了本幫菜吧。

富民麵館,還是無名小店的那個模樣,其實也挺好的,老上海的許多有名的館子,老一輩的上海人比較講究實在好吃,而現在餐館講究設計、講究食材、講究包裝、講究宣傳,但最不講究東西好不好吃。

P.S. 24小時營業的,餓肚子的深夜,來碗鑊氣十足的現炒澆頭面也是了不得的幸福。

作為顏控,想給他的環境減半顆

「金剛餛飩還有面」

【地址】新天地 | 大悅城 | 打浦橋

【交通】多家

【花費】42RMB/人

【推薦指數】 三星半 (可能我開啟的方式不對,吃完覺得一般)

米其林必比登推薦麵館

上海目前有3家分店,除了我去吃的蒙自路,大悅城和新天地湖濱路都有分店,若是遇見了可以試試看三拼面~

作為一家麵館,金剛餛飩還有面的裝修還蠻嗲,設計過的店名Logo,黑色落地窗搭配白牆原木桌椅,天花板上吊著的竹簸箕添了幾分小文藝。廚房是半開放式的,可以看清楚製作過程。

開麵館,對於麵條一定要用最挑剔的眼光來看。金剛用的麵條是中細面,相比較之前我推薦過的 #阿寶麵館# 和 #阿鑫麵館#,

金剛家的麵條在口感上更具韌性,面較實因此顯得彈性不足,少了其他家手工麵條的Q彈感,可能跟選用的麵粉材質有關。

金剛的麵條加的是鴨蛋 製作的,所以比別家的麵條顏色要深些。醬牛肉給的分量很足,差不多小半碗都是牛肉,上面還撒了花生碎,另切了黃瓜絲(黃瓜絲的刀功真差,類似黃瓜條,而且一條條沒有切斷)醬牛肉的口味重了些,是用黑胡椒?紅辣椒?蒜泥一起調汁制味而成,只能靠加醋來解膩了。

配拌面的是份好湯,並不是那種僅僅飄蔥花的麵湯,也不是 #俊薇家的面#那樣的骨頭清湯,而是以豬骨為底,加入牛骨和鱔魚骨的湯底,牛骨的鮮甜可以增加層次,鱔魚骨則用來提鮮。湯里還hin豪華地配了杏鮑菇和油豆腐。

來這當然必要嘗一嘗#金牌厚切炸豬排#

據說金剛的炸豬排選用的是梅肉(即「枚肉」),這個部分是豬身上最嫩的一塊肉,肉中無筋,肥瘦相間,廣東香港一帶做叉燒選的原料就是枚肉。而金剛自稱炸油中添加了黃油,雖然實際在吃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汁水或是黃油香氣,還覺得有些炸過頭了略失望

那種期待的「香噴噴的肉汁彷彿可以充滿整個身心」的文案一定是「軟文」。作為實實在在自己掏腰包去吃的食客,只想說這份38元的炸豬排不值??

「金古鎮湯圓」

【地址】新天地 | 久光 | 環球港 | 光啟城 | 嘉里城 | 浦東長泰 | 虹橋天地

【交通】多家

【花費】40RMB/人

【推薦指數】 三星半

雖然店名是家湯圓鋪子(特別百度了一下,上海好像並沒有金古鎮這樣子一個地方)anyway感覺是店家為了創造一個百年老店,所以自創出了一個遙遠的地方:金古鎮。。。

去的時候看店裡坐滿了人,這種開在shopping mall B1層的店一般都以【物美價廉】取勝。店裡裝修得明亮乾淨,赭石色大理石的檯面顯得有點洋氣嘛。B1層餐廳的菜單一般不會給你超過10頁的選擇(點餐時間太久會影響翻台率,而翻台率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意),我們挑了一份綠色的菠菜排骨海鮮面和一份豬軟骨。

從點單上菜到結賬大約10分鐘的時間,能在中午客流量那麼大的情況下做到這種速度相當佩服。

菠菜排骨海鮮面,綠色的麵條,是在揉面的時候裡面加了菠菜汁,骨頭湯入味清爽,只飄著一點點油花,而骨頭都燉得酥爛合口,很合我們的口味。

而豬軟骨端上桌的時候就已經覺得它會非常好吃了。不負眾望,店家挑得豬軟骨肥瘦相宜,每一塊豬軟骨的肉、軟骨、肥脂比例都剛剛好,味道也燒進去了,最喜歡這種滿滿的膠原蛋白但吃起來卻不會有油膩感的做法了。

上海已經有多家分店了,浦東嘉里城、張江、新天地etc...雖然評分不是很高,但我覺得真的蠻好吃的~

? 點心

「桃源眷村」

【地址】11家分店

【交通】多家

【花費】35 RMB/人

【推薦指數】 三星半

(可能之前的營銷做得太厲害,看到我推薦這家店,底下好多朋友留言噴它,講真話,買的點心還是挺好吃的,只是加了廣告、裝修等附加值,它變得有點貴。)

「網紅早飯店」,「早飯界的愛馬仕」,「高級版四大金剛」,「特別適合發朋友圈的早餐店」。

在各種被標榜、被安利後,最終還是不能免俗地嘗試了一下。

對於一家早飯鋪(雖然很多店營業時間至深夜),桃園眷村的裝修風格讓人感覺很文藝,去的時候是晚上,店內的燈光剛剛好,不是那種亮得讓人晃眼的燈光,很適合跟朋友小聚聊聊天。能滿足這種需求的早飯鋪,首推桃園眷村。(不過可能很多人會說,聊天的話去咖啡館不就好啦,可是有的人不一定喜歡喝咖啡啊,但豆漿都是喝的嘛~)原木加上復古白瓷磚,暖色不張揚的燈飾,桃園眷村就好似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乾乾淨淨,又有溫度。

這邊主打呢,就是上海早飯標配四大金剛。【粢飯糰】、【豆漿】、【油條】、【燒餅】。去的時候是晚上了,所以就點了粢飯糰、豆漿、油條和豆腐花。

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培根 和雞蛋的粢飯糰,油條香脆,培根卷蛋皮柔軟,兩種質地與軟糯的白糯米飯剛剛好相匹配,再撒一點點小蔥和白芝麻,一口氣就吃完小半個的節奏。

豆腐花+油條
用的配料比較多,撒了海苔和辣油,雖然是咸豆腐花,但咸中帶點甜。油條的話我不愛單吃,它家的油條還配了個特製的醬油膏。

不過因為油條、豆漿本就是最傳統的早餐,真要做出沒有天理的好吃,其實基本上是屬於非常不符合常理的時候,只希望桃園的點心除了花在廣告和裝修上的大手筆之外,能保證好食材本身的質量,用上好的原材料,對得起這份價格就是萬幸。不然獵奇完,大約就不願意再二刷了,畢竟家邊上總不缺那種10塊錢搞定一頓豐盛早餐的早點鋪啊。

「真圓粢飯糰」

【地址】54家分店

【交通】多家

【花費】10 RMB/人

【推薦指數】 三星半

算是飯糰界的小網紅吧,之前人氣很高,現在分店多了,所以基本上不用排隊都吃得到。

點了一個滷蛋粢飯糰,相比較別家的粢飯糰,真圓的更多汁,黑米糯米飯顯得不那麼干。

咬一口就可以吃到飯糰裡面的配菜,裡面有一點點肉鬆,兩大塊脆脆的老油條,還有炒的油光光的雪菜。滷蛋的味道不是那麼的入味~等下次餓的時候試試看它家的全家福飯糰吧。

上海現在有54家分店惹 (總覺得…做成連鎖是每個美食界網紅走下神壇的最佳方式)

? 零食甜點

「國際飯店蝴蝶酥」

【地址】黃河路52號,分店 龍陽路地鐵站二樓

【交通】1、2、10號線人民廣場站

【花費】44 RMB/人

【推薦指數】 四星半

在父輩們的年代,蝴蝶酥就曾是國際飯店咖啡館的奢侈,一杯黑咖啡,一塊蝴蝶酥,是那時候最奢華的下午茶,據說這手藝是從法國大廚那學來的,之所以那麼好吃,是因為有多達256層的酥皮。當然我是沒有來得及數,就忍不住吃掉一塊了。

現在國際飯店西餅屋在上海也開了3家店(一家在浦東龍陽路地鐵站),不過總習慣去人民廣場黃河路那家,老遠就能聞到奶香味,無論什麼時候去總是有長長的隊伍。這大概就是美食的誘惑吧。

蝴蝶酥有原味和芝士味(即甜咸兩味),現在還推出了mini版的蝴蝶酥,個頭更小,適合一口一個。說真的,芝士味嘗個鮮就好了,蝴蝶酥要吃就得吃原味,起碼國際飯店家的,原味蝴蝶酥一生推。酥酥軟軟的口感,馥郁的黃油奶香,再配上烤得的白糖酥皮,吃在口中的感覺就是天堂般的味道,若是佐以清咖或是熱茶,更加完美。

另外要是有興趣,還可以嘗嘗它家的酒醉蛋糕、鮮奶卷和羊角麵包。不過金絲銀絲卷就別買了,可能我不是很喜歡吃平淡無味的淡饅頭吧

所有文字與圖片保留版權,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與我私信聯繫:)


素雞

熏魚

糖醋小排

蟹粉蛋

油爆蝦

面拖蟹

草頭圈子

八寶辣醬

紅燒甩水

崇明羊肉(白切、紅燒)

洪長興涮羊肉

醬鴨

醉雞

白斬雞

雞鴨血湯

燜肉面

老半齋刀魚汁面

雪菜黃魚面

開洋蔥油拌面

豬油鹹肉菜飯

豬油糖年糕

苔條糍飯糕

鹹菜黃魚餛飩

黃魚春卷

鍋貼

小籠

五香豆


題主可以去福州路的老半齋菜館,嘗嘗那裡的豬油菜飯和黃豆豬腳湯,很美味啊!如果胃口好,還可以點一個獅子頭,加一客油爆蝦,保證不虛此行。

另外一個值得品嘗的地方就是南京西路的功德林菜館,可以嘗嘗那裡的素鴨,蟹粉豆腐,烤夫,油麵筋,味道都不錯。

說明:上海口味略偏甜,全國各地人的口味又不同,所以如果覺得味道一般,請不要抱怨是菜的問題。

我推薦的這兩個地方老上海人都應該懂的。


在日本、香港、台灣人眼裡,上海只有兩種本地美食:

1、小籠包

2、大閘蟹

小籠包推薦佳家湯包,麟籠坊是佳家湯包的連鎖店。佳家湯包在午餐時間永遠有HK人和日本人。我個人是感覺佳家湯包比富春小籠水準更高,至於城隍廟的小籠是被這兩家秒殺的。佳家湯包必須吃蟹粉的。周末餐點去佳家湯包,一般排隊約40分鐘到50分鐘。

大閘蟹則是更出名的美食了,從產地來看,因為江浙地區產量大,因此價格相對較低。

本幫菜對非江浙人來說就偏甜了,相對的南方人更容易適應,很多北方或中西部的同事,剛來上海的時候都無法下口。

個人還推薦上海的麵食,上海冷麵、辣肉面、辣醬面、大排面、阿娘黃魚面等等,澆滿花生醬的辣肉冷麵,實在是好吃。

上海常見的路邊小吃:

粢飯糰、油條、大餅、豆漿、油墩子、粢飯糕、青團、條頭糕、雞鴨血湯、酒釀圓子、糖糕、老虎腳爪、臭豆腐、大餛飩、小餛飩等等。

一般這些傳統小吃在王家沙都有的,基本都是偏甜的。城隍廟反而不那麼全,因為很多偏甜的小食,外來遊客不太喜歡。

========================================

哎,突然發現很多傳統小吃很久沒吃了,懷念小時候奶奶給我買條頭糕吃早飯的日子了。


小吃類

http://www.dianping.com/mylist/35300

健利來綠豆餅

地址:上海閘北區共和新路1725弄31號(近延長路地鐵2號出口)

味香齋(雁盪路店)

地址:上海盧灣區雁盪路14號(近淮海中路)

阿大蔥油餅

地址:上海盧灣區茂名南路159弄2號後門(近南昌路)

阿娘面

地址:上海盧灣區思南路36號(近南昌路)

彭浦第一粥庄

地址:上海閘北區臨汾路660號森馬旁弄堂口(近嶺南路)

光明邨大酒家

地址:上海盧灣區淮海中路588號(近成都南路)

阿麟餛飩

地址:上海閘北區延長路172號(共和新路廣延路間)

正餐類

請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6411


地鐵上用爪機來粗略回答一下~

這種問題竟然沒有人邀請我真是太讓我失望了orz。。做為在上海闖蕩了20年有餘的正宗吃貨來啦~⊙▽⊙

看到這個題目,分解下就變成幾個關鍵詞:非上海土著,平價,美食

總的來說想分為五類:小吃,本幫,烘焙,西餐,其他

小吃的話,上海小吃真的是各式各樣應有盡有。。

生煎/鍋貼,生煎絕對是大壺春一生推啊!發麵生煎才是上海的生煎好么,小楊生煎雖然上海滿大街都是但是一點都不native好么!貌似小楊是揚州生煎來著的,總之對於他一點愛都沒有,我可是從小次豐裕長大的人。不過豐裕不推薦因為越做越差啦orz。。anyway對於這種皮薄,咬下去湯汁粘著滿嘴的真是一點都沒有愛!鍋貼則是推薦北萬新,退步了不少,不過抱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隨便吃吃還是可以的~ 不要和我說大王鍋貼,昌里路,東台路的都吃過,底盡然給我是軟的,做為鍋貼真是要哭了,鍋貼的尊嚴你在哪裡!

小籠,我當然不會和你說鼎泰豐,因為不符合平價嘛,我還是緊扣主題的人~推薦南翔饅頭店,這個在城隍廟有一家,吳江路那邊也有一家。我在城隍廟那家店吃過,什麼,你說城隍廟那邊都是騙騙外地的人的?話也不能這麼說,應該是城隍廟那邊90%以上是騙騙外地人的,但是我推薦的那家小籠店是屬於10%以內的哦~誰吃誰知道,那家店有三樓,一樓比一樓貴,一樓不推薦,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嘛~我最常次的是二樓,有傳統小籠有創新小籠,飯點去至少等40分鐘~

附最新價目表、

古漪園的也不錯,就是有點遠,有時間在那邊玩一圈吃個小籠也不錯,特地去就不推薦了,btw,水平有下降。

咸漿,其實要吃真的是家裡做的好,豆漿油條,蝦皮,紫菜蔥花,醋,醬油,都是真材實料喜歡什麼多加一點。如果在外面吃的話實際上早餐攤都有,就是薄么薄的嘞像水一樣。新亞大包還不錯,吃過一次。粢飯糕也是上海特色,但是路邊早餐攤的不敢吃,平價也要放在健康基礎上,同樣推薦新亞大包。

長得不怎麼滴,味道還不錯~

大餅油條,國民早餐雖歸為四大金剛之內但無特色不做推薦~

糕點,松糕青團薄荷糕條頭糕定勝糕芝麻糕真是太多了。青團推薦沈大成的。以前一直吃的是喬家柵的。,但是前段時間在雲南南路那邊吃了五芳齋的糕團真的是瞬間愛上了,我喜歡次粘米粉多一點的糕~我知道五芳齋專門做粽子噠,可是我家的粽子都是我奶奶做噠,外面的粽子根本不能比好么,什麼?你要吃,好吧我把地址告訴你,就是在xxxxxxx....還有就是貌似路邊開滿的虹口糕團真心不推薦,好難吃的說,外面包裹的高一點嚼勁都沒有!

各種糕團好饞啊啊啊、其實感覺糕團做手信帶回去是不錯的選擇嗯、

本幫菜:外婆家新白鹿uncle5都是杭幫菜,但是真心平價。如果題主預算有線而且要求不是特別高的話可以選擇一下。

本幫菜主要就是八寶辣醬,油爆蝦,草頭圈子,醬鴨,白斬雞,紅燒肉。哎呀我特別想說請來我家,有個廚藝超級棒的粑粑麻麻爺爺奶奶真的是太幸福了~認真答題,白斬雞么推薦小紹興,振鼎雞這種做雞世家。。其他的話推薦光明村,淮海路上的,真心平價,比對面老人和狂甩兩條街以上。就是中午吃的人真是超級超級多,朋友你要有勇氣和阿姨媽媽爺叔么搶座位吶。樓下有賣熟食一年四季的排長隊,想當年在那邊讀高中每次放學路過真的是好壯觀!特別是月餅節前,那裡的鮮肉月餅可以說是排隊的是人山人海!現在也有做,等的人少了很多,味道還是差不多的感覺,那段時間吃的可是情懷排的也有情懷!其他的推薦杏花樓,南新雅,都在南京路上,雖說是粵菜世家但是入住上海這麼多年做的本幫菜還是很地道的!忘記說了,杏花樓里的雞肉包真的是超級好吃吶,想當年生病難受什麼都吃不下就只想吃那邊雞肉包!誰吃誰知道!只有福州路總店的杏花樓才有賣哦!

先寫這點,小女子請各位看客高抬貴手點個贊先~讓我有點動力嘛

雖然一個贊都沒有,還是繼續更新一下。。先讓我掩面哭一會兒

關於烘焙,越發達的地區烘焙事業做的越好~不用質疑,就是這樣,上海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各類烘焙店開的參差披拂。當仁不讓的重頭店極具有老上海特色的主要分為三家&>紅寶石&>老大昌&>哈爾濱食品廠

健康烘焙請待下次更新~

紅寶石小方清爽不甜膩,一塊下去絕對不過癮~連鎖的很厲害,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

老大昌和哈爾濱食品主要出現在盧灣區~這兩家都是很具有本土特色的麵包房,老上海特色冰糕還是記憶中的味道,絕對不能錯過喲,價格真是極其親民吶,很多阿姨媽媽爺叔阿伯們都會光顧,淮海路上的哈爾濱有現烤的蝴蝶酥,口味可以和國際飯店的媲美~排隊時間差不多可以控制在30~40分鐘左右~

哈爾濱門口排隊的人一直是這點,多也不會多到哪裡去少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現烤蝴蝶酥、

人道烘焙坊,靜安寺後門有一棟專門吃素齋的樓,台灣人開的,宣傳的是無添加天然酵母比較健康的,好吧,最近掉那坑裡了,真的是想說良心推薦啊,裡面大多數都買過了,最喜歡的是綠豆乳酪啊,吃一口滿滿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如果你有選擇障礙症根本不用愁,那邊有試吃的保證找到你最喜歡的那一種啊啊啊~

還有就是ole和 city shop 裡面做的麵包,我另外一個回答裡面有詳細介紹啦~

其實上海好的烘焙店豈止這些本著扣題,你說要親民的主旨刪了又刪╮(╯▽╰)╭真是為題主操碎了心吶~

西餐,在上海要吃一頓正經西餐,沒有200+ 肯定下不來的,價格應該就不是題主所說的親民了,所以推薦更多的是簡餐。

簡餐說到底就是色拉意麵漢堡三明治披薩~

首先,我的摯愛之一,有點小誇張,wagas,現在開的滿大街都是,隨便吃吃必備吶。色拉,意麵,三明治帕尼尼各六七種左右吧,另有蛋糕,不能再濃郁的酸奶。各式咖啡,鮮榨,果昔~ bakerspice 不推薦吶,和wagas一家的,但是價格貴一點,色拉少一點,不過有賣整隻歐包的說╮(╯▽╰)╭

pizza 推薦馬上諾的,可能有點小小超出預算,但是口味還是還可以的,北京烤鴨pizza曾經紅極一時,不過個人感覺一般般,吃的是創意吧,對於北京烤鴨我還是比較喜歡片皮京蔥包薄餅沾甜麵醬好么,說實話有點不倫不類啦╮(╯▽╰)╭基礎款瑪格麗特感覺其實做的也不錯,水平在這裡嘛對吧~帕爾馬森火腿如果囊中有餘的話也可以嘗試一下噠~ 午市有套餐的說感覺還是很划算的~ 意麵色拉可以嘗試,不過最推薦的還是披薩~

漢堡嘛推薦 johny moo,上海灣有一家很美式的一家店~ 奶昔豬肋排漢堡薯條,好吧分分鐘鍾卡路里爆表了~還有拉亞感覺也不錯,在商城路有一家~

這其實是藍蛙的一照片,我去的比較多的美式餐廳之一、如此實誠的餡料才好意思叫自己是漢堡嘛!mc開封菜滾一邊哭去吧、鑒於藍蛙在全國各地都有開所以不著重推薦辣~

私心一下,推薦我的摯愛之二,吼吼吼,豆苗工坊。飯點時候說不定歪果人比中國人還多的一家店,更像是一個外伙食堂。不過如果你有一個中國胃的話請自動忽略這一條因為你應該接受不了的說~小食色拉都是冷餐,超愛南瓜還有甘藍,米仁,花椰菜blabla,其實基本我都愛~不過再說一遍如果你有一中國胃真的不要去!如果因為口味風格不能接受給我最愛餐廳差評的話會讓我很傷心噠╮(╯▽╰)╭

各種小食有木有很豐盛吶!他家會換菜單,如果要去的話建議關注下微信,我一般是看菜決定去不去次噠、最愛南瓜甘藍米仁、

5.2續更---

看到十位數的贊作為一個知乎渣渣來說還是很嗨森噠~都有好大動力了呢~

現在來更新一下最後一部分啦------其他、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單從飲食方面可以說是特別的接地氣!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上海真的可以算是既有能做好中國各大菜系的特色餐廳又有流洋過來的各種國家特色菜更有甚者就是融合菜~ 這一點中國的其他城市自然是比不上的,外地的小夥伴們表打我orz,北京感覺這一方面也是差了一口氣~當然我們是忽略了港澳台噠、

來上海轉喲一圈如果你有閑有錢說不定就會讓你有種吃遍全中國或者說是全世界的錯覺、

啊咧,廢話真心多,到現在都沒有更新其他~哎呀,表介意啦,剛才那個是個鋪墊好嘛~

越南菜:大茴香、最近剛去越南轉喲一圈,對於那邊的菜真是念念不忘、大茴香還原當地菜還是不錯的,性價比算是很高噠越南餐廳~

泰餐:首推延安路上面那家泰廚,不要被那小小的門面嚇到好么,進去以後就會發現別有洞天、裝修很泰式,裡面的廚師服務員大多都是泰國人可想而知有多正宗了吧、

上海的日料也不錯,但是因為我不吃生的肉所以不能推薦辣、有興趣的同學大眾點評一下啦~

素食:我當然不會推薦你們大蔬無界啦啦、感覺就是靜安寺旁邊的那家台灣人道做得很好,性價比超級高、上文我有在烘焙那塊有推薦他家的麵包房、我來詳細說一下,他家有三樓好像,一樓麵包房+中式簡餐(中午人還是很多的呢)

一份套餐35、有菜有水果還有花生當零嘴寸土寸金的靜安寺哪裡可以找到第二家!

二樓是西式素食、每次過不過口碑不錯~

三樓是素食自助餐,那真的是裂牆推薦吶!甜品做的超級贊,堪比五星級酒店、我現在還對於他家的巧克力慕斯配酒漬櫻桃念念不忘、平時198、每逢周一138、生日月還可以半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隨意找一張甜點照震驚下泥們!

今天先更新到這兒、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回復、 有勞各位看官高抬貴手小女子這廂有禮啦、

5.4更新------------

看到上百贊了甚是激動啊啊啊!接受建議添了點圖片給大家點視覺衝擊、

排骨年糕,上海特色小吃、如果十年前你問我去哪裡吃排骨年糕我絕對想都不用想會和你們說去鮮得來、但是今天你問我,我一定會和你們說不要去鮮得來不要去鮮得來不要去鮮得來!鮮得來絕對是水平直線下滑,愧對於上海老字號了好么、推薦老上海傳統排骨年糕位置不太好找,在復興中路1265號民生銀行旁邊、去晚就木有啦!

阿大蔥油餅:感覺吃得更加是一種情懷,如果你有時間有精力可以去嘗試一下在茂名南路159弄2號後門、排隊時間至少一個鐘頭哦、如果你是來上海玩五天以下的建議你不要去、排隊太浪費時間了!

糍飯糰:首推南陽路糍飯糰,個頭超大用料實誠、可以加各種料,鹹蛋滷蛋虎皮蛋(要預約)肉醬油條肉鬆、開了家分店在吳江路上人少不要排隊但是還是喜歡南陽路那家老店、如果時間緊,但又想要體驗一下全套上海特色小吃,其實也挺簡單的、只要你起個大早,跑到肇周路順昌路這幾條街上去、一路上都是賣上海特色早飯的、你會看到阿姨媽媽們一手拿根油條一手拖著買好小菜的小推車、或是拿著鍋子來裝早飯買回去給家人吃的、

不住在盧灣區好久了、好想念老上海的早晨~超級有老上海情懷吶、


記憶中的老上海,到處縈繞著那些風情靡麗的歌聲,溫情嫻熟的海派女子,充滿異國風情的華美建築,弄堂里的家長里短、麻將的嘩嘩聲,還有那些賣相精緻的上海點心。

來到一個城市,能最快了解當地飲食文化特色的方式就是品嘗當地的小吃了。生煎饅頭、排骨年糕、春卷、黃魚面、小籠......,這些經典的小吃不僅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更傳遞了上海這方土地的市井人情。

上海的小吃文化從南宋時期就已有記載,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老上海逐漸匯聚和融合了各地小吃的精華,形成了獨有的上海風味小吃文化。讓我們一起看看上海那些懷舊而充滿溫情的街頭小吃吧。

南翔小籠

又叫南翔大肉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聞名國內外,在上海的城隍廟和西藏路都有南翔小籠店,一年四季都門庭若市。

南翔小籠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一兩麵粉可以做出10隻饅頭,餡料是用精瘦肉、雞精、芝麻等混合製成,不同的季節還會加入蟹粉、蝦仁或者春筍。蒸出的小籠只有乒乓球大小,呈現半透明狀,吃的時候把小籠放在小碟里,戳破外皮,蘸著調料吃,在城隍廟的南翔小籠,還有吸管把湯汁吸出來,無比鮮美。

開洋蔥油拌面

蔥油拌面是鼠寶貝最喜歡吃的上海小吃之一,也是城隍廟必吃的名小吃。洋蔥拌面看似簡單,不過做法卻很講究,首先要把切成蔥段的蔥白放在油鍋里炸,至到蔥油變成深紅帶黃;然後將去皮的蝦干(上海人叫開洋)用油炒熟,再在料酒和糖的調味料里浸泡一會兒,將蔥油和開洋混在一起就製成開洋蔥油了,拌上麵條即可。蔥油拌面色澤鮮艷,蝦味鮮香,蔥香撲鼻,麵條爽滑,非常有人氣。

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大家也都不陌生,上海本地人習慣叫「生煎」或者「生煎饅頭」,其實是有餡料的。生煎是用發酵後的麵粉做外皮,餡料多選用雞肉丁、豬肉丁再加上肉皮凍和香油混合調製而成,現在還有鮮蝦餡的。包好的饅頭尖上還要蘸上蔥花和芝麻,表層刷上素油,放入油鍋中煎熟。

做好的生煎上半部有黃澄澄的芝麻和碧綠的蔥花,鬆軟適口,底部是脆香的金黃色,肉餡鮮嫩還帶著滷汁。生煎不能一口吃,會被裡面的肉汁燙到嘴,要先咬一小口,用嘴把鮮美的湯水吸出來,然後再享受美味。

鍋貼

說過生煎,就一定不能少了鍋貼。在鼠寶貝看來,兩者的差異就是皮的厚薄。喜歡薄皮的就選擇吃鍋貼,小口咬下去,也有鮮美的湯汁流出,再喝一碗油豆腐粉絲湯,暖心又暖胃。

排骨年糕

鼠寶貝小時候在上海弄堂里長大,海派年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粳米做的白年糕,和寧波年糕差不多,還有一種用糯米粉、白糖或者紅糖做的糖年糕,可以做點心吃。年糕可以說是上海飯桌上最常見也最受人喜愛的一道菜了,特別是在冬天,年糕頂餓,吃一碗可以暖和半天。這道排骨年糕,濃郁的醬香味和年糕的甜糯融合在一起,美味極了。

至於糖年糕,最常見的是桂花年糕,不過一般本地人的做法會在裡面加入一些豬油,吃起來會更加香甜滋潤。

黃魚面

說起這碗面,鼠寶貝就要流口水了。新鮮的黃魚去掉頭尾和大骨頭,經過長時間熬煮的湯濃稠鮮美,讓人「打耳光」也不肯放下;魚肉雪白細膩,滑而不柴,一點兒也不腥,麵條Q彈爽滑,配菜有雪菜、青菜或者娃娃菜,熱氣騰騰的讓人頓時食慾大開。

酒釀小圓子

將拇指頭大小的一個個糯米小圓子放入甜酒釀中熬煮,再打入一個雞蛋花,此外還有清香的桂花做點綴。Q彈軟糯的小圓子和酒釀蛋的口味交織在一起,滿嘴香甜,正合上海人的口味。據說這道甜點還有豐胸的效果,愛美的菇涼們不要錯過哦!

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的創始人就是早期移民到上海來的紹興人,這道粥是用雞湯原汁熬煮的梗米粥,再搭配雞肉塊兒和各種調味料(蔥、薑末、雞油等)。雞粥黃中帶綠、粘韌滑溜,雞肉色白光亮,細嫩爽口。這道小吃不但美味,而且很有營養,吃過滿口留香。

鹹肉菜飯

除了蔥油拌面,鹹肉菜飯是鼠寶貝小時候最常吃的飯了。上海家家戶戶都會做,也愛吃。把鹹肉洗乾淨,切成肉丁或肉片,一定要肥瘦相間的才好吃;炒好青菜,和米飯拌在一起,加入一點兒豬油,然後和飯一起蒸熟。這個飯的精華就在鹹肉上,只有這樣才能調出菜飯的香味來。

燒麥

燒麥在全國各地的做法各異,上海燒麥極具本土特色,是將糯米、肉沫和香菇混在一起,淋上醬油,然後包在麵皮里,口感更像是吃肉粽。而且上海的燒麥個頭比較大,吃兩個就很頂餓了。

蟹殼黃

蟹殼黃因其外形褐黃像蟹殼而得名。蟹殼黃是用油酥加發酵的麵粉烘烤而成的扁圓形小餅,外面還有一層芝麻,外皮酥脆可口。通常有咸、甜兩種餡料口味。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

油豆腐粉絲湯

上海人每頓飯都少不了一道湯食,油豆腐粉絲湯是石井人家常吃的小吃。雖然看上去清湯寡水的,但是搭配生煎等油膩的點心,卻是相得益彰。清湯鮮美,加入油豆腐、粉絲和百葉結,香氣四溢。

餛飩

上海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前者是的典型代表是芥菜肉餡的,後者是純肉餡如蟹粉鮮肉小餛飩,湯頭很清淡,一般只放一些蔥末、胡椒、鹽、味精和兩滴豬油提味即可,不會因為湯過於濃郁而壓制了餛飩的鮮味,上海把這種清湯餛飩稱為「縐紗餛飩」。

上海菜肉大餛飩

上海鮮肉小餛飩

粢飯糕

上海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見的一種點心。鼠寶貝早上常吃,是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之一。雪白甜香的糯米糕外面被炸得金黃,吃起來外焦里嫩。如果是在飯店吃,還會搭配蘸料。

粢飯糰

粢飯糰和粢飯糕只有一字之差,都是上海早點攤的常見小吃,不過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點心。把白色的飯糰平鋪在竹片上,上面鋪著金黃鬆脆的油條,還可以根據個人需要裹入榨菜丁、肉鬆、火腿、雪菜等等,然後用竹片將飯糰捲起來壓瓷實,鼠寶貝早上吃一個粢飯糰,經常到了中午還不餓。地道正宗的粢飯糰只有在上海的路邊小攤才可以吃到。

油氽饅頭

上海的麵食外皮很多都用的是死面(沒有發酵過),油氽饅頭也是這樣,餡料是將肉餡和骨頭湯混在一起,加入各種調味料再油炸過。外形小巧玲瓏,呈現金黃色,入口鬆脆,肉餡鮮嫩,一咬湯汁四溢,肥而不膩。

鮮肉月餅

肉月餅是鼠寶貝的最愛之一,上海南京路上的食品大廈沿街的鮮肉月餅,常年銷售,常年排著長隊,常年價格都沒怎麼漲過,層層酥皮裡面包裹著一個鮮肉丸子,一口下去,外層酥鬆,餡料肥而不膩,咸香可口。此外,還有金華火腿味的、雞肉味的、蛋黃鮮肉的,臘肉的...... 都是美味啊!

薄荷糕

上海的特色糕點,在夏季可以吃到。在糯米粉里摻入薄荷粉,然後入鍋蒸,出鍋後放涼,講究的人家還會在表面撒上紅綠絲,吃起來又甜又涼,非常清爽。

條頭糕

條頭糕和薄荷糕都是上海廣受歡迎的傳統點心。條頭糕就是將糯米粉和細豆沙揉在一起做成長條狀,放在鍋里蒸熟,再在表面撒上桂花就可以吃了。有的時候也可以炸著吃。條頭糕吃起來軟糯甜美,香滑可口,夏天吃很清爽。

金團和雙釀團

金團和雙釀團是「糰子雙傑」,都是上海頗具人氣的甜點。金團是金黃的外皮加上金黃的黃豆粉餡料,非常香。

雙釀團裡面有兩層餡,一層是豆沙的,還有一層是芝麻的,糰子外面還要裹上一層椰絲,上海的「沈大成」是做海派點心的百年老店了,這類糰子都可以去他家品嘗。

青團

青團通常在每年的清明前後上市,除了傳統的豆沙餡,還有蛋黃肉鬆餡、奶黃餡、馬蘭頭香乾餡等等,甜咸相宜,價格也親民。

油墩子

江浙各地的叫法不一樣,上海叫蘿蔔油墩子,寧波人叫油餉,杭州人叫油墩兒。有甜咸兩種口味,甜的會加豆沙,而鹹的通常包肉或者河蝦,江浙街頭巷尾除了油炸臭豆腐,就屬油墩子最常見了。這道點心也很容易做,只需要白蘿蔔和胡蘿蔔切絲、河蝦、香菜、鹽、胡椒粉和蔥油,和麵糊混在一起倒入模具內,

春卷

爛糊面

也是上海人的家常小吃,顧名思義,就是把麵條煮得爛而不黏,糊而不焦,裡面放著青菜、肉絲、茭白、蝦仁等等,味道很鮮美。

麻球

麻球在全國都能吃到,不過在上海極受歡迎,本地的早點攤都可以看到。海派麻球個頭很大,裡面是豆沙餡的,吃起來不會太甜膩,熱乎乎的很難不買一個吃。

崇明糕

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常吃,這幾年比較少見了。一整個崇明糕有小飯桌那麼大,賣得時候切塊按斤稱。崇明糕的主料是糯米、白糖和紅糖,另外還會加入豆沙、紅棗、蜜餞、果仁、桂花、紅綠絲、豬油等等,吃起來細膩軟糯。崇明糕有松糕和硬糕兩種,松糕可以直接吃,或者炸了吃;硬糕要切片做湯或炒菜吃。

五香豆

上海的五香豆,就像北京的果脯一樣,是當地的著名特產和伴手禮之一。上海話有「勿吃城隍廟五香豆,等於沒來過上海」的說法。用蠶豆加茴香、桂皮、白糖、香精、奶油、鹽等製成,吃起來皮薄肉鬆、香甜爽口。

上海梨膏糖

上海人很注重養生,梨膏糖是當地的著名特產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現在梨膏糖還分本幫、蘇幫、杭幫、楊幫,大家去城隍廟就可以買到。梨膏糖就是用梨汁或者枇杷汁、白砂糖或者蜂蜜,和杏仁、川貝、半夏、茯苓等十四種中藥材磨成粉熬制而成,口感清甜。老上海人很多輕微的感冒和咳嗽還會用梨膏糖沖水喝。

咸豆花

豆漿是上海人早點的標配之一,大多數老上海人都喜歡咸豆漿。碗里加一勺兌了香醋的生抽,然後倒入滾燙的豆漿,碗里的豆漿立刻就呈現出絮狀,然後撒上榨菜、紫菜、蝦皮、油條段、蔥花、麻油和辣油,配著粢飯糕、生煎或者大餅,一頓賞心悅目又營養美味的早餐就可以上桌了。

冷麵

在上海也叫「三絲冷麵」,夏天的時候沒胃口,吃冷麵最合適了。麵條煮熟後,放涼再拌上生抽、醋、麻油、鹽等,講究的還可以加入芝麻醬或者花生醬,然後再用炒出來的茭白、綠豆芽和肉絲澆頭,拌過之後就可以享受美味了。

鍋巴

上海人愛吃鍋巴。老式的鍋燒出的飯,鍋底一定會留下厚厚的鍋巴,底層是焦黑的,中間是褐黃色的,散發著醇厚的米香,鼠寶貝小時候經常把黃色的鍋巴刮出來泡開水吃,不需要任何調料,水泡飯就很好吃了。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官方網站:樂鼠基地 | 國內外精品美食資訊分享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說幾個可能不是那麼有名的:

1.生煎:

阿三生煎:相比小楊生煎沒有那麼名聲在外,但是味道相當可以。皮比小楊薄很多。分店眾多,挑選一家位於八佰伴附近。嶗山路浦電路。

http://www.dianping.com/shop/4269217

2.小籠

麟籠坊:上有鼎泰豐下有萬壽齋的小籠,其實您也不能錯過這家店。所有小籠都是現點現做,汁水鮮,皮薄。鹹的。喜歡甜小籠的可能失望了。有四家店,挑選一家吃過的,楊浦海上海店。

http://www.dianping.com/shop/4206245

3.本幫菜餐廳

保羅餐廳:靜安區有很多好店。這家也算老牌。門面很小,裡面很大。味道家常,價格親民。

http://www.dianping.com/shop/500063

4.夜宵

上海的夜宵種類很多,比較有特色的是:面、餛飩、豆漿。這三個都是在肇周路附近

耳光餛飩:http://www.dianping.com/shop/2121688、老紹興豆漿:http://www.dianping.com/shop/2119819


凱司令的栗子蛋糕,說是蛋糕,其實都是滿滿的栗子泥,外面是奶油,從小吃大的美味~不能更愛!


去淮海路逛一逛,街角有一家叫第二食品商店的看起來很80年代副食店,裡面的土豆沙拉和鮮肉月餅超級好吃。。

(謝知友幫定位~)

紅寶石的栗子蛋糕很不錯,之前我室友帶著我走了n遠去吃。

夏天的時候,有一種小青菜和蝦干做餡兒的冷餛飩,拌一點芝麻醬吃,非常的清爽。

烤麩是絕贊的家常菜,軟糯的花生,汁水濃香的麵筋,微酸的黃花菜,滑嫩的木耳,我第一次吃的時候不由得感慨,原來素菜也可以如此味道醇厚。現在每個月我都買點梅林的烤麩罐頭回來,自己添點木耳和黃花菜燉一燉,吃著非常舒服。


來滬快一年。貢獻下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

1.蘭亭餐廳。真心好味道,排隊排哭人。椒鹽排條,茄汁魚好好吃。就是他們家店好拽,餐具都是很隨意的基本款。然後排進去後真的就是吃飯的,和朋友在裡面停了兩分鐘筷子聊個天。老闆小哥過來說「兩位要是吃完了,就給外面排隊的讓個位兒哈。」朋友說「我還沒吃完呢。」小哥說「那就吃起來!」我們默默地腦補小哥心裡想說的是「聊你mb,吃起來!」

2.早餐四大金剛。牙口最近不好沒怎麼吃大餅油條。作為一個北方人居然粢飯糰和咸豆漿吃的津津有味。推薦13號線真北路站近鐵廣場的大牌小檔。幫本地人同事帶過n回他們家咸漿據說很地道很童年的味道。我最喜歡他們家蛋黃肉鬆粢飯糰和麻醬蝦仁餛飩,蔥油拌面也好吃!

3,復興大腸面。

好吃到流淚。就是天天飯點至少排隊一個小時。晚上去晚了還沒了。而且最近店家閉店出行,據說八月十五才回來,也不知道公曆還是農曆....

4.蘋果花園蛋糕房

去了才知道在大上海有這麼一個地方是多麼幸福。蛋糕角料什麼的性價比高到不行。

5.光頭生煎,西藏南路店

他家鍋貼比生煎好吃,他家生煎比小楊生煎好吃。

6.東北四季餃子館,光頭生煎隔壁

小雞燉蘑菇鮮到眉毛要掉了,量大味美。

7.南翔饅頭店

可以吸的蟹粉包讓我跑去好幾次。專門去吃的就不要吃一樓了。

8.楚楚園的牛肉卷。(覺得再寫下去地標就暴露了)

9.南京大排檔的糖芋苗和美齡粥。

美齡粥天天喝我都覺得不出半月得冒仙氣兒

10.8號線成山路地鐵站2號口出來有家武漢熱乾麵。好好吃。有時候為了減肥答主下班都得繞道走~

11.哈靈麵館。哈靈的牛蛙面真的好吃啊。。。。而且巨大碗。

就先這些吧。回頭再更新。


豐裕生煎的所有小吃和湯麵。實惠。小楊生煎也就是騙騙野人頭的,平民小吃講究的就是高(zang)大(luan)上(cha)!!!

青團,必須是有艾草味道的,手感一定要軟,最好是沒有夾心的。沈大成的不行,保質期超過一周的絕對不行。

粽子,白米的最好,吃的就是粽葉的清香我會亂說嗎。赤豆的也可以,但最好沾綿白糖,去掉豆腥味。

桂花酒釀水煮雞蛋小圓子。不可不甜,也不了太甜,桂花香可以掩蓋甜味。

青蛙,俗稱田雞,比牛蛙好吃一百倍的水平。

黃鱔,鱔背優於鱔絲。做法類似於黃燜雞。性事良品!

紅燒大排骨,絕對有肉!沒肉的都是小排骨。在上海,排骨默認為大排。紅燒大排可以配炒年糕,也可以配湯麵,不過,單獨吃才是最爽的!大排絕對不能是煎炸出來的,而且需要撒上水澱粉來保持嫩度。

雞毛菜蹄膀湯,蘸醬油!!!蹄膀要去油,夏天可以做主食。沈萬三神馬的都靠邊站吧。

腌篤鮮!!!!一定要咸,咸到額頭冒汗為宜。

麻油熱拌馬蘭頭冬筍豆腐乾!!!!!熱拌可以當主食吃。上海的麻油默認為芝麻油,北方俗稱香油。

菜肉大餛飩,蝦皮紫菜湯或榨菜麻油醬油湯,當然是自家姆媽配的最好吃。

瑞金賓館法式小麵包。完爆味多美之類的奶油大王!!!

白切豬舌豬肚,醬油麻油伺候!

就醬,慢慢更。其實上海沒有本土菜,不過是蘇州菜,寧波菜,淮揚菜的三分天下。


怎麼沒有人提到嵩山路上蘭亭的雞骨醬呢?

怎麼沒有人提到進賢路上茂隆的尖椒紅燒肉呢?

怎麼沒有人提到復興路上的大腸面呢?

怎麼沒有人提到思南路阿娘麵館的蟹粉拌面呢?

怎麼沒有人提到鎮寧路上福1088的熏魚呢?

怎麼沒有……

以上都是我在上海的最愛,來上海別再吃生煎小籠了,找個靠譜的本地吃貨帶你去吃真正的好東西吧。

另外,上海現在西餐日料的水平也是逼格滿滿,在華語世界無出其右,來上海其實吃西餐日料也是不容錯過的選擇。


魔都人來了~

這個問題簡直太寬泛要怎麼答……看到上面有人提到了南京路,那就從南京路開始說起吧。

南京路上有好多家老字號點心店都很贊,比如沈大成和邵萬生。沈大成經營各種上海傳統糕點,什麼雙釀團條頭糕定勝糕薄荷糕赤豆糕豆沙糕數不勝數,逛街逛累了或者是想給第二天屯點早飯都可以去買一點,不過有些點心要趕早,那邊排隊的人常年多,有些傍晚去就買不著了。邵萬生比較著名的是鮮肉月餅,沈大成其實也做這個,但沈大成的鮮肉月餅賣光得實在是太快了……邵萬生的供貨比較有保障,而且鮮肉月餅不僅鮮香可口還很管飽,逛街逛到餓肚子隨手賣一個吃可以再撐上好長一會兒,不過鮮肉月餅要隨買隨吃,趁熱才香。

這是南京東路,接下來是南京西路。

大名鼎鼎的王家沙!還是經營各類點心的,上面提到的沈大成各種糕點這裡也有賣,還多了各種小籠包子和湯圓(外賣喲,回家自己加熱吃的那種,當然也有堂吃)。小籠有鮮肉的和蟹粉的,建議吃鮮肉,個人一直覺得蟹粉除非自己拆否則吃外面二次加熱的總有一種腥味。湯圓除了全國各地喜聞樂見的各種甜餡之外還有肉餡的——別急著說異端,鮮肉湯圓和豆沙湯圓一鍋下一起吃比這兩樣單獨吃不知道要美味到哪裡去了。甜黨咸黨真沒必要互掐,大一統才能做到味覺的美妙平衡啊。除了湯圓和小籠包還有各種粽子可供選購,甜的有白米粽豆沙粽紅棗粽等,鹹的有肉粽蛋黃粽,總有一款適合你。

雲南路——上海美食小館集中地。作為本地人表示很慚愧從來沒去過,不過聽說卧虎藏龍值得一探。

然後是被眾人說爛了的生煎。說實話我一直沒覺得小楊有多好吃。吳江路上的生煎鋪子應該不止小楊一家,其他店家做的也挺好吃的。當然個人認為生煎雖然值得一嘗但並不算最好吃的東西。

早飯的話,可以隨便找一家鋪子嘗嘗豆花(不僅是鹹的,要放點辣油更好吃),粢飯糕,大餅油條什麼的。這些都是我小時候記憶里的味道了,上海的豆花真心絕贊。

什麼?要吃正餐?好吧,滿足你的好奇心。

梅隴鎮廣場那裡有一家飯館做上海菜做得還不錯(貌似名字就叫梅隴鎮什麼什麼的……記不清了= =)推薦菜式:草頭圈子,酒香草頭,紅燒肉等等。

宋園路上有一家很棒的本地人開的小館子(名字好像叫木桶羊),建議由會說上海話的本地人帶著去,這樣交流方便老闆興緻高自己也吃得開心。他們家的黃鱔做得相當不錯,其它上海家常菜也很贊。

嗯一涉及到具體的館子就束手束腳講不出幾道菜來……上海家常菜絕對不能錯過的有:

草頭圈子

紅燒肉

糟毛豆

腌篤鮮

炒鱔糊

紅燒鱔筒

百葉結燒肉

醉蟹/嗆蟹(強推醉蟹!人間至味!)

毛蟹年糕(這是崇明菜了,建議去崇明吃。另外點心類裡面崇明糕也很好吃,去崇明旅遊可以考慮背一塊回來)

菜肉大餛飩

白切羊肉(去七寶吃,七寶白切羊肉是一絕)

白斬雞(小紹興啊振鼎雞啊都可以,我還是偏愛振鼎雞因為從小吃慣了+便宜。目前依然是閨蜜聚會的首選餐館之一)

至於什麼排骨年糕之類總覺得是被人炒作出來的- -不然就是非市區的菜總之我是從來沒吃過……

小籠包大閘蟹什麼的這都說爛了我就不說了……

哦對了如果去七寶的話別忘了嘗嘗湯糰。湯糰比湯圓大許多,一隻碗里只能盛三隻,一般人一頓吃四隻就飽了。比較好吃的有鮮肉的和菜肉的,個人偏向菜肉因為一口氣吃四隻鮮肉實在是太膩了。

就先醬吧,想起來再補充。


作為一個對本幫菜一直抱有成見的東北漢子,真心給頂特勒的雪菜黃魚煨面跪了,發自內心的跪了。

注意!是黃魚煨面不是黃魚面!我說不出有什麼區別但就是不一樣!

小黃花去肉煎骨熬成的湯,味精調的湯絕對不是這種味道。雪裡蕻不是其他地方那種齁鹹的,味道很淡,配黃花骨湯好棒好棒的!這一個菜讓我對本幫菜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圖片來自大眾點炮,第一次吃沒尋思照,後面的十幾次沒來得及照。希望版權持有者不要殺我也不要管我要錢…


———————2016.7.22更新————————

更新一家小眾且老牌的糕點店!不用像網紅店那樣排隊哦。

——————————————————————

每天晚上都抱著對早餐的期待入睡是怎樣的體驗?上海平民美食推薦第一期,必須是早餐。

四大金剛 | 上海市民的經典款早餐

推薦店家:武夷路上的張記油條

推薦理由:油條鋁含量低,味道正宗

先科普一下,四大金剛是大餅、油條、粢飯和豆漿,上海市民的經典款早餐。

這家武夷路定西路(中山公園區域)的早餐店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隊,走過路過就會被人群震到。老土地都知道,就是長寧民政局隔壁迭爿店。

店裡只做早點,包括油條、豆腐花、豆漿、咸甜燒餅、粢飯、粢飯糕等,基本涵蓋了老上海人最愛吃的幾類早點。價位基本在1.5和2元,應該說相當實惠。

從早上五點開始營業,十點鐘門口還有人在排隊,這早點生意要一直做到下午6點。附近居民選擇堂吃的比較多,有些吃好還要再外帶一些回去。聽食客們介紹,這店已經開了好幾年,遠近聞名,米道也是交關好。店堂里環境也比較乾淨,店家人員都是叔叔阿姨輩的。說話很客氣,感覺很親切。

不同於一般的早點攤,這家店的設計也比較老上海風格。店門口有個銷售窗口,排隊的盛況在馬路上格外顯眼。

顧客在窗口上先付錢,然後會拿到硬幣大小的圓牌,隨後就可自助取餐。製作室是全玻璃設計,顧客可以清楚看到整個製作過程。

上了年紀的爺叔多數會在店裡吃上一碗豆腐花,加上一根油條,一個甜或鹹的大餅……

張記油條的招牌產品自然是他家的油條!

店門口的介紹稱油條無礬,是首家經上海市質量監督檢測研究員檢測:鋁含量少於25mg/kg。

親測油條口感十分香脆、不刺口,也沒有異味。

咸豆花,料很足,豆角蝦皮香蔥,色面就很吸引人,口感爽滑,酸爽開胃。

甜大餅,鬆脆,甜味也正正好,不膩;咸大餅,油酥做得鬆脆可口,料足味道濃郁,有層次感不是一般的鹹味。

粢飯糰分甜、咸兩種,90年代以前,粢飯糰多為甜食,其內餡為一根油條和白砂糖。現在則以咸為主流,油條加榨菜末,受台灣人影響,還加入肉鬆。

為了這些早點,食客說:「每天早上都排隊,但還是願意等!」

糕團 | 吳語區的甜糯

推薦店家:虹口糕團食品廠

推薦理由:和王家沙、沈大成、杏花樓一個段位,但人要少很多

虹口糕團食品廠——老上海人想必都知道的老字號。別看名字很普通,其實人家和王家沙、沈大成、杏花樓是一個段位的。而且,虹口糕團廠還很「親民」,在上海開了很多分店,不用趕到門店再大排長龍了。

糕團:店裡各式糕團有二十多種,其中4種獲得過「上海名點」的稱號,簡直是糕團愛好者的天堂。每種糕團都是獨立包裝,不用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糕團的保質期比較短,所以每天都會從中央廚房運過來,保證新鮮。

特色年糕團:有咸、甜2種口味可供選擇,裡面都有油條。鹹的是加雪菜和肉鬆;甜的裡面裹了芝麻糖粉。每個年糕團都是現點現做,所以年糕特別糯,不會幹。阿姨還會貼心地把油條放在烤箱里加熱一下,保證口感酥脆。5元一個超滿足!

冷麵:隨著天氣轉熱,店裡還出售冷麵。顧客買回家後,只要把面蒸一下,就能吃了。

刨冰:刨冰上市了,是讓人懷念的老上海味道哦。


推薦閱讀:

遼寧興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有哪些值得推薦武當山自由行攻略?
你心目中最理想的畢業旅行是怎樣的?
女性如何保證單人旅途的安全問題?
五一去秦皇島北戴河三天兩晚攻略?

TAG:上海 | 美食 | 旅行 | 旅行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