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力的?

日常會有些什麼好的行動來提升嗎?我認為各種學科,需要的創造力都是相通的。


Q:創造性可以鍛煉嗎?

A: 未必全可以,但至少一部分確定可以,無論對兒童還是成人(Scott, Leritz, Mumford, 2004; Ma, 2009; DeHaan, 2011; Tsai,
2013)。

Q:創造性如何鍛煉?或什麼狀態下創造性更好?

A:

1 哪些變數與創新性關係最大?

根據Ma(2009)綜合111項研究的元分析結果,關係最大(平均效果量)排序依次:

*效果量在0.2是小,0.5中等,0.8大。

值得注意的是,智力IQ 與學校成績對創造力的影響效果相對較小(平均效果量約0.3)。此外,上述關係有些未必是因果關係,有些未必能改變。

2 那有沒有針對創造力的訓練?

最廣為應用並最富有成效的是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型(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model)(Tsai, 2013)。

2.1 過程

(皇甫倩, 王后雄, 2012)

上述六階段中,重點在發散思維與聚斂思維的結合與交替,詳述為:

2.1.1 發現挑戰階段

發散:憑藉各種經驗與角色,從不清晰的問題中找矛盾

聚斂:通過對矛盾各方面的調查,確定矛盾的焦點及方向

2.1.2 搜集資料階段

發散:廣泛搜集資料,從不同角度審視矛盾情境

聚斂:對大部分重要資料作定義、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最重要的部分的方法。

2.1.3 發現問題階段

發散:對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予以陳述,鼓勵構建具創新性的問題表達方式

聚斂: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清楚地陳述出來。

2.1.4 激發點子階段

發散:儘可能想出更多點子(常用的思維工具如 「頭腦風暴」、自由聯想、六W
檢討法、檢核表法、強力組合法)。

聚斂:選擇具有獨創性、新穎實用的點子。

2.1.5 尋求方法階段

發散:列出所有可能的方法,但不要立即評價好壞

聚斂:發展一套評價標準,陳述前一階段所提出的各種點子的真正意義,最後用該評價體系從中選一種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2.1.6 接受方法階段

運用所選擇的方法,發展特定的行動計劃,實踐

2.2 舉個栗子

(皇甫倩, 王后雄, 2012)

*你沒有看錯!就是考試教材巨頭王后雄教授寫的!

3 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

3.1 和有學識者談笑風生

高產的實驗室中,新想法和模型大都是小組討論得出的(Dunbar, 1995; Dunbar, 1999)。建築與工業設計師常加強同伴的相互交流,增加聯想的時間與質量(如:頭腦風暴)(MH Kim, YS Kim, Lee, Park 2007)。

執行上可參考下述課堂教學法:

3.1.1 思考-結對-分享-創造(Think-pair-share-create)

開放性問題→獨立思考1分鐘→和一個同伴交流並盡量達成共識/尋求一致:通過列出問題特徵,盡量重組/重構自己的想法,產生儘可能多的解決方案→幾個組互相分享(DW Johnson, RT Johnson Smith, 1991)。從自己組的方案選擇最好的,儘可能地說服其他組這為何是最好的,最後所有組記錄多大程度達成共識(Cortright et al, 2005)。

3.1.2 重構問題(Think-aloud-pair–problem-solving)

兩人一組,一人是「解釋者」,另一人是「提問者」。解釋者回憶問題的要素,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提問者要求解釋者闡述清楚,或必要時提供問題要素的提示。2分鐘後,小組分享(Felder Brent, 2009)。

要求:問題間隔時間較舊,其內容需要努力回想。

解釋:回憶本身改變記憶,是很好的學習策略(Karpicke Blunt, 2011)。

3.2 開心能開竅

積極情緒比中性狀態下,個體表現出更高的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效率更高,決策更全面(Isen, Daubman Nowicki, 1987; Isen, 2002)。

解釋:積極情緒下,個體思維更開放、靈活(郭小艷, 王振宏, 2007)。

3.3 給想法插上翅膀

走路比坐著更能打開思路,生成更多類比隱喻。其中戶外走路效果最優(Oppezzo Schwartz, 2014)

Q:有哪些注意/誤區?

A: 獎勵未必提高創造力,關係複雜(徐希錚, 張景煥, 劉桂榮, 李鷹, 2012)。

另外,以上研究受限於對創造力的定義與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測量工具很多,舉其中一例給你感受下:

(DeHaan,
2011)

參考文獻/延伸閱讀

郭小艷, 王振宏. (2007). 積極情緒的概念, 功能與意義. 心理科學進展, 15(5), 810-815.

皇甫倩, 王后雄. (2012). 基於 CPS 模型的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教育科學研究, (4), 53-56.

徐希錚, 張景煥, 劉桂榮, 李鷹. (2012). 獎勵對創造力的影響及其機制 [J]. 心理科學進展, 20(9), 1419-1425.

Cortright, R. N., Collins, H. L., DiCarlo, S. E.
(2005). Peer instruction enhanced meaningful learning: ability to solve novel
problems.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 29(2),
107-111.

DeHaan, R. L. (2011). Teaching creative science
thinking. Science,334(6062), 1499-1500.

Dunbar, K. (1995). In Mechanisms of Insight, edited by
RJ Sternberg and JE Davidson MIT Press. Cambridge, MA, 365-395.

Dunbar, K. (1999). How scientists build models in vivo
science as a window on the scientific mind. In Model-based reasoning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pp. 85-99). Springer US.

Felder, R. M., Brent, R. (2009). Active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ASQ Higher Education Brief, 2(4), 1-5.

Isen A M. A role of neuro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the
facilitat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social behavior and cognitive
process. In: C R Synder,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2002. 528~540

Isen, A. M., Daubman, K. A., Nowicki, G. P.
(1987). 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2(6), 1122.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Smith, K. A.
(1991). Active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Karpicke, J. D., Blunt, J. R. (2011). 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Science,331(6018), 772-775.

Kim, M. H., Kim, Y. S., Lee, H. S., Park, J. A.
(2007). An underlying cognitive aspect of design creativity: Limited Commitment
Mode control strategy. Design Studies, 28(6), 585-604.

M Oppezzo, DL Schwartz. (2014). Give your ideas
some leg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walking on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 40(4), 1142-1152.

Ma, H. H. (2009). The effect size of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reativity: A meta-analysi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 21(1), 30-42.

Scott, G., Leritz, L. E., Mumford, M. D. (2004).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A quantitative review.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 16(4), 361-388.

Tsai, K. C. (2013).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e Training on Adult Learner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Studies, 1(1),
p17.

*參考文獻只為方便有人想延伸閱讀,並不代表作者都看了。。。

日後看到更多方法會來追加的~

2015.8.1更新。


多思考,有想法就寫出來,最好是做出來讓自己看,然後才能想到更新的!


斜腰。

我自認是沒有任何創新能力的。

只不過我對自己的工作非常精通,常常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和漏洞。

當我從這些關鍵細節/漏洞入手時,別人都說我有創新能力……

雖然我認為大多數所謂的創新都是瞎jb折騰和碰運氣,

但目前來說,選擇(瞎jb折騰和碰運氣)的重要性,從概率上,已經遠遠超過努力的重要性了。

完。


左腦和右腦都要開發,有時候靈感來了光有想法不行,還要反覆推翻鞏固再推翻,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適當轉換。

不能只沉浸在一個專業裡面,除了一個主線之外要跨專業涉獵,最終再融彙整合在一個體系裡面。例如達芬奇又是畫家,建築家,設計師,解剖學家,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

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也是藝術+科學的產物,文理學科的完美結合。

身體的各個功能都調度起來: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多體驗生活。


1)遠離帶有恐怖,悲傷,太激烈的情緒的作品,永遠保持樂觀和活力

2)永遠帶著笑容面對一切

3)多跟孩子玩

以上是讓性格和思維保持活性的個人日常習慣,26年來一直如此。

現在還經常會被人以為是大學生,帶有點孩子氣,呵呵~

接下來是主動地累積知識:

4)時不時鍛煉自己的大腦,做做邏輯題目

5)注意觀察,遇到事情總是刨根問底

6)做大量的體驗活動,比如閱讀,看電視劇,看小說都可以,多些感受不同人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生活

7)做大量的有方向性的累積,比如我是做遊戲的,我會拚命地嘗試新的遊戲,這些體驗在你做創意思考的時侯很有幫助。

創意來自於99%的知識累積和1%的靈感。

就象作曲家,當他體驗了無數的音樂作品之後,隨時隨地都可以順手拈來一段新的旋律了。

知識的累積對於創意活動有極大的作用,起碼,當你真的想出來了點東西之後,你也得知道它是否真的是新的東西。


持續的創造力不可能光靠直覺,需要後天有意識地訓練。

1注意觀察,多記錄和搜集整理分類分析素材,培養自己的敏感度敏銳度。

2學習分析別人的作品,提煉其中的元素為我所用。

3針對性地做一些主題練習,嘗試探索新的主題、形式、方法。

4每隔一段時間可以試著修改自己以前的作品,重新創作,對比整理審視自己的創作思路有哪些改變。

5培養廣泛的興趣點,博覽群書,多看各種最新資訊。


什麼高招我是不懂了。

只是按照至今的經歷體會出了一些對創新很有幫助的條件:

1.弄透本領域的基礎理論,這點可以說是前提。

2.研究總結前人的優秀成果。

3.留意領域動態。

4.拓寬知識層面,適當接觸相鄰學科。

5.多思考、多嘗試。

總結到一點,就是我認為只有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做出創新。其它的還要培養發散思維等,那說起來就很虛了,我也一直苦惱著不懂該怎麼辦。望前輩牛人們作答。


在多年工作環境中,有以下進行淺創造(概念)的一些方法,用於快速就某個問題進行分析,不一定適合研究。供參考。

1、知識的遍歷

在限定時間內,尋找到需要進行創造的領域儘可能多的知識,識別知識的要點進行更深入的資料搜集

2、知識-信息的轉化

搜集到一定的知識後,對關鍵節點進行梳理和理解。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理解的信息。

3、已有創造案例的分析

知識中往往有創造性案例(知識的發現、轉化、躍遷、弱化、結合等)

4、梳理成關鍵詞列表

把知識-&>信息-&>概要為關鍵詞

5、亂序任意配對

把關鍵詞打亂順序,進行任意配對,看兩者之間可能產生什麼新的聯繫。

在第5步一般需要配合:

a、安靜的環境

b、快速機械的活動(走路、跑步或者游泳)

c、感覺非常疲倦後主動的注意力轉移和放鬆

a 往往能夠不斷激發產生新的想法和聯繫。c往往能夠產生特別匪夷所思的設想。

6、記下來

無論是筆、電腦還是錄音,全部記下來。高速思考的時候,火花很容易就忘記了。


我十年如一日,堅持在QQ群里不斷的改名字。

我感覺我的創造力真是越來越強了。


舉個人的兩個經歷:

1.從小學到高考寫作文同一件事或同一個例子絕對不使用第二次;

2.大學課堂presentation用的PPT模版一定自己做而且也絕不二次使用.


除了擴大閱讀之外,還可以

1、通過不同維度去思考問題來提高

比如,思考一件事情或事物的時候,畫坐標來分析。

通過四個象限尋找創新點。

2、重複、擴展分析問題

比如,有一個簡單的笑話:姚明,打一種食物。答案是:蛋糕。

那麼可以擴展出另一個笑話:姚明的老婆,打一種化妝品。答案是:唇膏。

3、時常換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馬桶,如果洞察訪問者的各種需求?


在我這個行業,破壞即創造。

所以,打破那些看起來屬於規則的東西,

只有無序采能創造規則。也同樣,只有破壞才能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產品。


堅持傾聽內心的聲音,並實踐之。個人認為這是唯一的辦法。創新的那個火苗在每個人的心裡,保護好它。

不要用任何其他的世俗判斷掩蓋它的能量。

喬布斯是個典型。他從不做計劃,也從不按人們認定的步調行事。但他堅持把生命的每一分鐘來實踐自己內心的指引。不想念書,那就不念;想去東方,就跑到印度呆了一年。就是這樣。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相信自己。


1 保持敏感,有創造力的人應該有個共同特性,會對身邊的事物有著不同常人的敏感度,這也將成為他們的靈感源泉。

2 保持好奇心,只要是我不懂的,我都想知道!

3 喜歡提問,為什麼水果不是方的,為什麼女生比男生愛美,為什麼…

4 保持熱情,什麼事都能夠讓我腎上腺激素分泌漲點~ps 筆者不解,身邊的童鞋們,尤其是大學生明明學習氛圍很放鬆,卻反而少了那股勁兒!

5 莫名的使命感,對於一些非自己領域的事並不是漠不關心,只要我可以覺得解決它,我就應該去!

6 參與感,說白了,喜歡湊熱鬧,「冰冰和李晨在一起了,哼,我就說,他們肯定在一起!」,娛樂八卦不是浪費時間,討論八卦,依然是大眾聊天最愛的~

7 辯證主義,「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永遠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

8 標新立異,赤裸裸的刷存在感哈

9 給腦筋急轉彎找不同答案,給漫畫配字幕,。。。算不?!


好無聊。

一個人漂在魔都,做著份談不上喜歡的工作,上班,下班,出租屋到公司的兩點一線,周末逛超市買些吃的,偶爾逛街 ,剩下時間都宅家裡,刷劇或者睡覺,這一周和上一周沒區別,這個月和上個月相比也沒變化。

報過瑜伽班,舞蹈班等各種培訓班,想著學點東西充實自己,但每每半途而廢,生活就像掉入無聊的沼澤,越掙扎陷得越深。

反觀別人,要麼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收穫榮譽獎勵無數,要麼有自己的個人愛好,沉浸其中怡然自得,或者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享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這麼有趣,自己的生活卻空虛無聊,我們應該怎樣擁有充實而豐盈的生活?

答案就在這本書里:《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著

作者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30年潛心研究積極心理學,同時被稱為創造力大師,他與77位卓越創新者,14位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了深入訪談,並分析了富有創造力的人的特點,創新的過程以及創造力運作的方式。

我們要釋放我們所擁有的創造性能量,過富有創造力的生活,這樣每個時刻都有可能產生新穎的發現,原本枯燥的工作也會感受到樂趣,原本一片灰白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無聊和厭倦感會隨之消失。

我以前覺得創造力是發明家,藝術家的專有辭彙,是天才所具有的品質,普通人的生活怎麼會與創造力有關?即使有關又該如何釋放創造性能量呢?

然而書中第5章和第14章解開了我的疑惑:

第5章享受創造力的心流:創造活動能帶來樂趣。

第14章讓每個人的生活充實而豐盈:提供釋放創造性能量的具體建議。

正因為創造力能給我們帶來豐厚而長久的樂趣,所以富有創造力能讓生活更充實而豐盈,而且我們也有辦法釋放創造性能量,所以我們能過上富有創造力的生活。

那麼創造力是如何產生樂趣的?

這裡要引入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心流。

作者採訪的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自己就是享受創造本身,不圖名不圖利。這是為什麼?

作者採訪後得知是因為他們感受到的體驗在不斷激勵他們:事情進展順利,幾乎毫不費力,像自動發生的一樣,而意識卻高度集中,這就是心流體驗

小說家創作時情節自動從筆尖流淌,攀岩者不斷挑戰自己,攀登更困難的山峰,在休閑放鬆或揮霍玩樂的時候,他們不會有這種感受,而在做比較費力的,有風險而且有困難的活動時,他們會不斷發現新的東西,能力不斷擴展,這種體驗會帶來深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如果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心流越多,就會感到越幸福。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創造性能量,但為什麼沒能釋放出來?

主要有4個障礙:

1.有太多的要求,自己精疲力盡,因此很難一開始就把握住這些心理能量並且激活他們;沒能獲得創造性能量

2.容易分散注意力,沒有學會如何保護和引導我們所具有的能量。

3.懶惰,缺乏控制能量的自制力。

4.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創造性能量。

針對這些障礙,我結合了作者的建議和自己的經驗提供幾條建議,供大家參考:

1.獲得創造性能量

第一步,培養好奇心和興趣

生活不過是一種體驗流,你在其中游得越遠越深,生活也會越豐富。

每天都設法為什麼事情感到驚奇並記錄下來,比如路上看到的特別的汽車,蛋糕店新出的甜品,想一想為什麼會讓你覺得不同,別預先假定自己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或者覺得跟自己沒關係,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找到興趣所在。

第二步,設定目標,享受好奇,並保持


非我們能學會享受好奇,否則這種能量很快就會消失,我們要給自己設定目標,一直激發能量:每天晚上為第二天選定特定的任務,懷著明確的目標度過第二天,這
個目標可能是與某人約定的會面,要穿新買的衣服,再瑣碎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當某件事情做得很好,我們就會覺得這件事很有趣,但如果總做一模
一樣的活動,就太無聊了,很快喪失興趣,因此我們要設法增加事情的複雜度,保持新鮮感,持續感到樂趣

2.保護創造性能量

學會控制時間和精力,不要毫無方向地浪費掉,一個精疲力盡的人即使想更有創造力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首先管理日程安排,為什麼我們總會覺得時間不夠或疲憊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事情。

如果早上剛上班時你的頭腦清晰,精力充沛,應該趕緊做類似項目策劃之類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回郵件,刷微信,如果你午飯感到疲勞,最應該休息,放鬆大腦,而不是勉強處理難題。

那麼怎麼找到創造性能量發揮的最佳時間呢?

只要做兩件事:記日記和打卡。

把目標轉為每天要做的任務,做完後打卡,並且在日記中記錄當天情況,在不斷地反思與調整中,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創造性能量發揮的最佳時間,甚至你還能安排好最佳的購物時間,工作時間以及放鬆時間,我們如果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就能釋放更多的創造性能量。

3.運用創造性能量

釋放了創造性能量後,我們還要儘可能地在解決問題時使用它,形成良性循環,讓能量更自然地流動。

比如我們常遇到項目進展不順老闆發火,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把模糊的不快感清楚地表達出來,項目進展不順是因為資源沒分配好,還是溝通不暢,從更多視角想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嘗試至少3種解決方案。

還有我們還可以多鍛煉發散性思維,儘可能想各不相同的點子。有一個練習:從網上隨機選擇一段文字,用獨特的,更令人難忘的方式表達相同的觀點。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能量,區別在於是不是能把它釋放出來。


樓主你忽略了一個方面,禮儀與修養。這方面也做到出眾,私認為你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也能帶給周圍朋友更好的感覺。

前一學期父母同事的兒子高考,知曉成績,想向我諮詢報考我所在學校難度。打過一次電話, 我沒有接到,回發信息詢問無回復。後來一天突發簡訊,我盡心回復並給出意見,對方收到後所回簡訊原話為管他的,反正又不是我要報,幫同學問的。

樓主可以代入我的視角體驗一下。我不否認他的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不過在其他方面,他做得不夠出色。

以上所述,是謙遜一例。

樓主,你有些浮躁。

以我個人看來。一個思想有深度,飽覽群書之人,字裡行間滿溢其才華。文段讀來清晰明澈。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可以據此反思自己的文字,於此能判斷究竟是自認為還是確實是。

以上所述,乃自省一例。

如果樓主不同意以上我的觀點,也沒有關係,那樣說明我們價值觀差異比較大。做好自己就行


最重要的幾點:使用多元化的管道學習,發自內心的熱愛創造這件事情,釋放天性。

ps:我覺得自己創造力挺低下的。


我所知道的,看看博諾的《水平思考法》,博諾是平行思維創始人,看看他的《創新思維訓練遊戲》

創新不是一種天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獲得,只不過水平不同而已

挖出一個問題的所有答案(發散思維)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MIVOxK2Mz0/看看這視頻里的美國專家的看法吧,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Sleep less, Smoke more.


推薦閱讀:

人對性的羞恥感源於什麼?
同樣 10 元錢,為什麼 10 元錢的蘋果爛了和 10 元錢丟了的心理感覺不同?
要想學好心理學需要多看哪些方面的書?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嗎?它的可信依據在哪裡?
如何看待網易網友噴子相對較多這件事?

TAG:思考方法 | 心理學 | 創新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