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學畢業直接 match 美國醫院的例子,請問這樣都需要些什麼?
另外,這些人是在大學就參加usmle的考試了么,參加了那幾個階段的考試,國內有培訓機構么,培訓時耽誤上學么以及這樣做的經濟基礎? @李暘
謝邀!
首先題主把題目改對,是match,不是metch。
其次,好好看這本書:
鏈接:赴美行醫:故事、觀點與指南
看完了之後,再看這個:
我今年大X,應該什麼時候準備USMLE?
然後,您現在的問題、今後的問題,就都有解答了。
以上。
關於考試周期:
學生素質:大學三年級的中等學習能力的醫學生
學習時間:每天學習1.5-2小時;考前一個月每天4-6個小時
每個階段花費時間:
STEP 1: 12~18 個月
STEP 2 CK: 6~8 個月
STEP 2 CS: 3個月以內
STEP 3: 3~6 個月
按照最長周期來算,35個月,在快畢業的時候,你應該可以開始THE MATCH.在這個周期里,考試的同學最好申請一些美國醫學院的交流項目,會對你的考試和match有幫助。
看似漫長的考試周期,只要規劃的好,其實類似於上學期間的一個個人自習,但這個自習是可以給你帶來另外一種執業選擇的。
l 關於考試費用:
考試費用不只是考試報名費,包含教材費用,模考費用,題庫費用和美國實習考試生活費及交通費等,大致在人民幣25萬-38萬左右。
38萬到底多不多?和年薪平均在130萬左右的美國醫生相比,顯而易見, USMLE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USMLE的考試門檻並不高,更多的在於自身的努力,在時間和金錢的考量後,在問問自己要不要參加USMLE考試吧。
有數位親戚在美國做醫生,都是上的美國醫學院,情況和提問者不一樣,不過也是可以說說的。
首先,美國醫學院培養的醫學生的數量,不能滿足美國各大醫院的需求。這一條,才是IMG,即像提問者這樣的外國醫學生有機會match到美國醫學院的原因。
你可以看看AMA網站FREIDA Online?, the AMA Residency Fellowship Database?,隨便輸入一個residency的專業,比如說surgery-general吧,會發現可以提供招聘職位的醫院,大部分都會招收外國醫學院畢業生,最高比例高達100%(即所有residency都招的IMG),當然,最低的是0,即只招AMG。我算了一下,平均大概有20%左右是IMG,這個比例相當大了。
這還是外科,如果是內科,IMG比例應該更多。畢竟IMG申請外科會相對難一些。
然後就是step1、step2的要求。IMG的step1要求會比AMG高一些。AMA裡面有詳細的各個醫院的要求。一般而言,AMG的step1高於225分就可以達到9成左右醫院的要求,不過IMG要求會高一些,至少要230以上,最好能上240.
AMG的分數要求比IMG低,也無可厚非,畢竟AMG是經過了完整的美國醫學院教育的,其專業能力及對美國醫療系統的熟悉程度,我認為還是比IMG高一些的。
有了過得去的step1和step2的分數,就要申請了。
拿到好的推薦信自然是重要的,不過這個不是IMG的強項,除非你在美國醫院實習過。如果真的想match上美國醫院,建議做一年訪問學者(J1,很好申請),這樣會提高几率。
申請的時候,要多準備一些錢。申請數量我認為不能少於50家。
在申請前,研究一下AMA網站上每家醫院的要求,找那些可以提供H1B或J1的醫院。提供H1B的醫院很少,還是拿普外舉例吧,大概只有30家左右提供H1B,建議全部選擇;給J1的大約有140多家,選個20-30家吧,看看你更喜歡在哪個州。
然後就是交錢了,具體怎麼算的我忘了,好像是頭10家99美元,後面越來越貴,到50家的時候是每家26美元吧。反正報50家,大概要2000美元左右。
大部分醫院的面試時間是11月1日至1月31日,這段時間你應該在美國。在得到面試通知後,要馬上預約面試時間,一般會給你幾個時間選擇。
再剩下的,看運氣吧。
不過川普上台後,IMG的機會已經明顯減少了(今年給H1B的比往年少很多),所以建議一邊努力,一邊畫個圈圈詛咒川普,他下台了,你申請成功的幾率會大增,後面等著你的就是幾十萬年薪了,加油。
另,residency期間的工資(年薪),第一年少的大約47000美元,多的大約60000多美元。然後每年增加,如果是普外,最後一年的收入(第五年)能拿到60000-88000不等,看你在哪個地方吧。
residency做完了,要看你是不是還準備做專科,如果準備做,還要再做2年左右的fellowship,fellowship依然要重複上述程序。之後就是當正式的醫生attending了。
attending的收入比較極端,看你做什麼專科。我的一個親戚做移植外科醫生,她當attending第一年拿稅前26萬左右,然後每年漲,現在是50多萬,後面還有漲的空間,上百萬不是夢。
美國最受醫學生歡迎的專科,並不是我們以為的神外啊什麼的,而是皮膚,不過皮膚就別想了,IMG基本沒有機會。
IMG機會最大的是內科,還有兒科。如果match上了內科,其實還有一條路,就是爭取當hospitalist。國內把這個翻譯成「住院家庭醫生」,這樣翻譯是貶低了hospitalist。實際上hospitalist相當於多專業內科專家,我認識一個hospitalist,在做了內科residency後,又做了心內、血液、神內、肝膽等多個專業的fellowship,她的年薪應該有200萬刀了。
再說說美國醫院的性別問題吧。
國內外科(婦科類除外)女性非常少,普外神外什麼的,很多醫院一個女性都沒有;心內(介入)收入高了以後,很多醫院也是一個女的都沒有。
而美國醫院這方面做得好很多——女性比例增加並不是在照顧女性,而是在減少歧視——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女性做得一點也不比男性差。
還是拿普外舉例吧。大部分醫院收的resident,女性比例佔30%-40%,有個別的佔到100%,即全部招的都是女性。
研究一下美國醫院的性別比例,會發現女性在外科的比例是逐漸增加的。因為一來女性證明自己在外科不比男性差,二來因為反性別歧視的力量。
現在美國神外的女性比例比普外略少,大約20%-30%吧,不過這個比例也比國內大很多了。
大部分美國醫學院在招生時,男女比例是對半的。如果不要求比例,而是單獨憑能力,女性比例會大於50%。
我前面說的hospitalist,女性居多,這個職位收入非常高,也是值得說一下的。
大約在2000年前後,美國開始認識到把人體簡單分成數個專科,並不能很好地解決複雜疾病,特別是跨專業複雜疾病。
因此在此後,不少內科醫生開始嘗試多做幾個fellowship,比如學血液的,再學個腫瘤和心內;學腎內科的,再學個肝膽和腫瘤內,等等。這樣在遇到複雜的跨專業疾病時,他們可以綜合考慮病情,給出更有效且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案。
這就相當於一個醫生做了數個專科的會診。
我覺得這個制度值得推廣,值得國內引進。
這些醫生在嘗試當hospitalist時是犧牲了不少短期利益的。不管你在做新的fellowship之前收入多少,你重新學一個新專科期間,收入就是只有幾萬美元,如果學4個新專科,平均需要1.5年,就意味著你有6年、每年少拿幾十萬美元;如果4個新專科平均每個需要2年,則意味著8年、每年少拿幾十萬美元。我們算每年少拿20萬吧,8年少拿160萬!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即便知道hospitalist收入高,也不能當hospitalist的原因。短期犧牲太大了。
推薦閱讀:
※中國的醫學生,你為什麼要考USMLE?
※如何學習醫學英語,閱讀英文的醫學教材?
※醫學生該如何努力才能成功match上美國住院醫師?
※你們對一隻臨五狗的發展有怎樣的建議?
TAG:USMLE |